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01 21:30:02 查看人数:5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292字 2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213人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904字 10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205人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181字 2段 1分钟 1分钟 2分钟 158人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590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56人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1367字 11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42人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感兴趣的目标,一定不要轻易错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断克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一步步地攀登,最终会向目标不断靠近。这就是追求的魅力,这就是追求的动力,这就是追求的教益。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1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6位用户喜欢。

19世纪70年代,爱迪生开始着手研究电灯的工作。他想发明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合家庭使用的白炽灯。

为了研究这项实验,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吃,在实验室里睡。一个朋友来看他,开玩笑地说:“怪不得人头脑里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原来你睡觉也往脑子里记书上的东西啊!”

攻克白炽灯,最大的难题是玻璃泡里那一截细灯丝。他起初用木炭、金属铂等做灯丝都失败了。后来,他把灯泡里的空气抽掉,制成了一个真空的炭丝灯泡,但也只能亮8分钟。这之后,他又用白金、银、钌、钛、钼、铑等稀有金属试验,效果也不太理想。最后,他又用棉纱烤焦后试验,灯泡寿命达到13个小时;又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研制成功一盏炭丝灯,通电后亮了45个小时。新年之夜,曼罗园的松树上挂上500盏电灯,像夏夜的繁星一样,景色迷人。

但他仍不满意,他想做成一个寿命能达1000多小时的灯泡。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试验,他曾用杉木、亚麻、藤条、椰子壳等植物纤维试验,又用橡树皮等反复试验,共计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最后发明了炭丝灯泡,达到300多小时;又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发明了炭化竹丝灯泡,寿命达到1200多个小时,达到了他的愿望。这时,他创建了电灯工厂。他又派人跑到世界各地去采集各种竹子样品,最后发现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质地最佳。他的工厂开始大批生产灯泡,价格便宜,深受人们的欢迎。

后来,又经过多年的试验,改用钨丝,使发光效率提高了三倍。他发明的电灯,照亮了全世界。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孙思邈,唐初著名医学家,出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一百零二岁。

孙思邈从小刻苦学习、勤奋实践的结果。孙思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虽然不富裕,但父亲依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孙思邈小的时候聪慧过人,心思敏捷。他知道家中的钱来之不易,父亲坚持供他读书,是希望他将来能有出头之日,光耀门户。因此,他读书十分刻苦,一天能诵千余言。他喜欢读诸子百家,尤其喜欢读《庄子》、《老子》,还好读翻译成汉文的少数民族的书和外国的'书,到七八岁时,就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言谈话语,才华横溢”了。潞州总管独孤信很有学问,经过和孙思邈的交往,曾感慨地对人叹道:“他真称得上是神童啊!”

也许是孙思邈在读书时过度劳累的缘故,他的身体渐渐变得虚弱多病起来。父母不得不带着他到处寻医治病。这期间,他深深体验到患病的痛苦。同时他也看到,一些穷苦的百姓得病后,因无钱买药医治,只好痛苦地死去。他心中感到十分难过。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萌发出一个念头:“救活一条性命是何等的重要啊!世间黄金虽贵,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但是人的性命没有了,就是钱再多,也是买不回来的啊!”

他病愈之后,便决心学习医学,他要用高明的医术,为成千上万的人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他把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都很支持。特别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学好医术,四处奔走,到处为他借书。

孙思邈更是发奋苦读。因为许多书是借来的,有的还是花钱租来的,所以他读起来十分仔细,并且从中摘录了大量的资料。有的书他感到非常重要,买又买不到,他便一边读一边抄,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全抄下来。

他不仅注重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且注重临床实践。每当听说某村有了病人,请来医生医治的时候,他都要去看看医生对病人如何诊断,如何下结论,如何用药。当医生看完病走后,他又隔三天两天去病人家中一次,询问治疗效果。当他听说某地有名医时,宁可自己不吃饭也要省下钱来,备上厚礼,去登门求教。为了采到一种中草药,他翻山越岭,挂破了手指,破了皮肉也不觉得疼。为了学好针灸,他常常在自己身上体验,一直找到针人体内的最佳感觉方止。

就这样,他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不仅通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获得了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搜集并细心研究了民间流传的治病偏方。同时,他边读书边实践,为当地百姓治愈了不少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于是,在他十六岁那年,便开始了正式行医,而且很快出了名。

不久,他的名声传到了京都大兴(今陕西西安),隋文帝召他人朝,封他为国子博士,专门给朝中官员治病。但他不愿意被束缚在皇宫,愿为广大的穷苦百姓治病,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便借口有病拒绝了。唐朝建立后,太宗召他入朝,封他为谏议大夫,他又拒绝了。他深深懂得,他的医术只有扎根民众,才会不断提高。

孙思邈是为了解除百姓的痛苦才开始学医的。因此,在他成了一代名医之后,仍然把为百姓治病作为宗旨。在行医过程中,他从不把病人拒之门外,并且对没钱的病人可以不收钱,远来的病人可以住他家里,他还煎汤熬药,将病人视为家人。

孙思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在公元652年,编成了一部书,取名为《千金要方》。又过了三十年,孙思邈又编成了另一部书,取名为《千金翼方》。

孙思邈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药王”,把他经常去采药的五台山,称做“药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了药王庙。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5篇范文)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古今中外勤奋信息

  •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5篇范文)
  • 古今中外勤奋名人故事(5篇范文)59人关注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