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04 16:40:02 查看人数:87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材料范文 1003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95人
中国古代诗人李清照 1024字 4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18人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材料 2348字 21段 8分钟 13分钟 19分钟 249人
撰写中国名人事迹 599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62人
感动中国事迹彭士禄事迹简介 1425字 15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96人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事迹 799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07人
中国名人优秀事迹范文 468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13人
中国名人主要事迹材料 1071字 1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55人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作文 504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9人
中国名人持之以恒事迹 1221字 13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98人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大全 1608字 8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40人
中国名人的事迹集锦 783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72人
中国名人事迹优秀作文 741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61人
中国名人的个人事迹 437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69人
中国著名人物先进事迹 179字 3段 1分钟 1分钟 2分钟 242人
感动中国张桂梅事迹和精神 602字 2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4人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材料范文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她是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点点滴滴都是才情,清冷的幽光,暗藏一生辗转几多忧伤。终其一生,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听天由命的走。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张爱玲。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的故事,欢迎阅读本文!

张爱玲出生於旧中国曾经地位显赫的官宦家庭里。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着名清流派的代表,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父亲一身遗少作风,染有弄花捧月之恶习,因而夫妻不和。她的母亲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曾经留过洋。张爱玲生长的这种家庭,既给了她得天独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修养,又使她形成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性格。

张爱玲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作家天赋。三四岁时,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念不了几遍就会背诵。她读古典诗词有很好的悟性,读一首小诗往往能心有灵犀仿作一首。7岁左右张爱玲就能写小说了,看她那信手“涂鸦”之作,往往叫父母亲乐得手舞足蹈。

小爱玲9岁那年的一天,她信笔画了一幅漫画,母亲说好,父亲也说好。她把漫画投给了报社,几天以后,从报社寄来了5元钱稿费,她高兴得跳起来。爸爸妈妈说:“这些钱就随你支配吧。”小爱玲兴冲冲地跑到商场,她买来了一枝丹琪唇膏,真叫父母亲哭笑不得。

张爱玲上中学时,文才已充分显露出来了。她所在的学校是上海玛利亚女校,当时的学校有一种文学校刊叫《国光》,张爱玲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小说、书评和论文。其中有一篇《霸王别姬》写得悲壮豪迈、慷慨激昂,直令许多男儿叹赏,其文辞灿烂,也令许多文豪赞叹。

13岁那年的一天,张爱玲在书摊上读了一本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曲折多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她,以后她又专门找了几本读了。读了几本之后,张爱玲忽发奇想,我要是也能写几部通俗小说该多好啊。有一天她开始动笔了,人物都是《红楼梦》中现成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还有贾政、王夫人,更有袭人、晴雯等人,不过这些人穿的都是现代人的衣服,说现代人的话,做现代人的事,逛上海滩,徜徉十里洋场,乘人力车,到霓虹灯下谈情说爱……

小说每写好一个章节,都要拿给父亲看,父亲往往欣然命笔,拟上回目。等小说写完了,订成上下两册手抄本,赫然写上书名《摩登红楼梦》。

张爱玲年轻时候漂亮而又喜好奇装异服,据说有一次到印刷厂去校稿样,她使整个印刷厂都停了工。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为几代人推崇,时间愈久,魅力愈强,影响至当代不减。当今,在台湾仍有一批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学者,有很多人认为,张爱玲可以而且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古代诗人李清照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8位用户喜欢。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 才女 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 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 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 卷帘人 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 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 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 卷帘人 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 从后面应和了前面 问 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 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 卷帘人 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 卷帘人 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 知否 来纠正 卷帘人 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 知否 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 绿 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 红 代指枝头的花朵,肥 替换了多 ,瘦 替换了少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 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 红 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 红瘦 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48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说起王宝强,人们会自然想起那个扮演“傻根”、“许三多”、“顺溜”等形象的憨傻青年。估计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已成为一线明星的草根小子,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众所周知,王宝强来自河北邢台农村,父母都是极其朴实的农民。而他的妻子马蓉则是一个主持专业毕业的美女校花,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85后独生女。那么,王宝强与马蓉组建家庭后,农村土里土气的公婆与马蓉这个洋气的城市儿媳,能和谐相处吗?王宝强夹在中间,又如何处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呢?

王宝强与马蓉相识于20__年的一次采访。那时,21岁的马蓉还是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北京电视台实习。在采访中,王宝强对漂亮清纯的马蓉一见钟情,而马蓉对善良、朴实的“励志偶像”王宝强也颇有好感。不过,憨厚的王宝强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他不但不敢向马蓉表白,甚至连正眼也不敢看人家。幸好,马蓉也不是特别爱说话,两个人很是默契。就这样不温不火地接触着,日久生情,两个慢性子的人终于水到渠成地走到了一起。

20__年,马蓉大学毕业,从西安来到了北京发展,并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和情感都稳定下来后,两人在父母的催促下,于当年10月在北京低调结婚。

蜜月刚过,王宝强就诚恳地与妻子商量:“我8岁去少林寺学武,10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加起来不到365天。爸妈正一天天老去,我想把他们接到身边尽孝。”马蓉一口应承:“我赞成。你爸妈这辈子不容易,现在咱们条件好了,是该让老人享享清福了。”

11月3日,王宝强和马蓉一道赶赴老家河北邢台南和县。父亲王银生和母亲刘焕的刚从地里摘棉花回来。望着父母皲裂的双手和黝黑的面孔,王宝强情难自已:“爸妈,我和马蓉这次来,特意接你们去北京生活一段时间。” 王银生和老伴见儿子媳妇如此真挚,便爽快答应下来。

王宝强的家是一套200平米的复式楼。本来王宝强夫妇的卧室在楼下,担心父母年纪大了,爬楼不便,小两口便将卧室腾出来让父母居住,自己搬到了楼上。

朴实善良的王宝强在演艺圈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人缘,片约不断。马蓉作为北京电视台的编导,也经常加班,因此,夫妇俩难免不时将父母抛在家里。

20__年4月13日,王宝强从黑龙江拍完影片《冬天不冷》回到家,见父母站在阳台上争论不休,王宝强疑惑地问:“爸妈,你们在争什么呀?”王银生长叹一声:“唉,我和你妈一天到晚窝在家里没事干,在数小区里的汽车。我数了一共82辆,你妈非说是81辆。”

晚上,王宝强把父母数汽车的酸楚告诉了妻子。马蓉十分理解丈夫的心情,她告诉王宝强:“既然咱们将爸妈接来了,就得让老人过得舒坦、踏实些。你安心在外面拍戏吧,照顾爸妈的任务就交给我了。”

然而,马蓉一旦与公公婆婆紧密接触,矛盾就出来了。马蓉从小在城市长大,爱干净,公公婆婆的床单被罩她一个星期洗一次。刘焕的和老伴在农村生活时,床单至少两个月才换洗一次。媳妇的举止,让老两口以为儿媳妇嫌他们脏。等王宝强从外地拍戏回来,王银生对儿子说:“我和你妈在这里住不习惯,想回老家了。”王宝强忙问:“爸,你怎么了?”王银生于是将自己的猜测倾吐出来……

当晚,王宝强对妻子发火了。等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马蓉委屈地哭了起来,向丈夫解释:“这都是误会,是生活习惯造成的误会。宝强,你应该了解我,我不是那样的人啊……”王宝强冷静下来,是呀,自己土得掉渣,马蓉没说过半句嫌弃,怎么会嫌弃他的父母?作为丈夫和儿子,自己应做家庭的润滑剂,将这对农村公婆与城市儿媳黏合在一起。

于是,王宝强向父母解释:“她不是有意的,时间一长,你们就会了解她的为人。”见儿子“庇护”儿媳,老人不好再说什么。但在他们心里,总觉得与儿媳间多了一层隔膜。

儿子出生婆媳矛盾加剧怎么办幸好,就在这当口,马蓉怀孕了。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中,也暂时放下了彼此的罅隙和矛盾。

然而,平和的表象下暗涌丛生。王银生和老伴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希望马蓉能为王家生个儿子。当天晚上老两口在卧室嘀嘀咕咕:“不知媳妇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刘焕的诡秘一笑:“我会看肚脐眼,孕妇肚脐眼凹进去,怀的就是男孩;凸出来怀的是女孩。”“那你一定找机会看个清楚。”

一天下午,马蓉躺在浴缸里洗澡。刘焕的一会儿借口送浴巾,一会儿又借口试水温,在浴室进进出出好几回,每次眼睛都偷偷往马蓉的肚脐眼上瞟,可马蓉身体被泡沫覆盖,根本看不清楚。马蓉不知婆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大为气恼:“妈,我在洗澡,你老进来干什么?”刘焕的尴尬一笑,悻悻离去。

老伴一进客厅,王银生就迫不及待地问:“到底是凹的还是凸的?”刘焕的一脸落寞:“没看清楚。”王银生遂埋怨老婆“没有用”。

这年10月,马蓉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男婴。这意外的惊喜让王银生夫妇喜极而泣,王银生抱着孙子左看右看:“果真是男孩,我们王家有孙子了!”婆婆刘焕的也眉开眼笑。

王宝强想请月嫂来家里照顾马蓉和儿子,可刘焕的.却主动请缨:“我们手脚灵便,可以自己照顾马蓉和孙子。月嫂毕竟是外人,花钱多少不说,照顾起来不可能像我们一样贴心。”老两口每天乐呵呵地为孙子洗澡、换尿片,一边忙碌,还一边哼着河北梆子。

王银生夫妇毕竟是农村人,卫生习惯远远达不到马蓉的要求。孩子一出生,马蓉就一再叮嘱婆婆:“妈,你冲牛奶时每次都得给奶嘴消毒。”刘焕的嘴上答应了,可她不是忙忘记了,就是用自来水将奶嘴草草一冲了事。起初,听见马蓉数落自己 “妈,你也太不上心了。孩子小、身体免疫力弱,奶嘴不消毒,他会得病的。”刘焕的开始还顺从地答应着,见马蓉的态度越来越不耐烦,她忍不住回敬起来:“我3个孩子都是这么带大的,个个都健康,你哪来那么多规矩?”婆媳俩争执了几句。

此后,马蓉“剥夺”了刘焕的照顾孩子的权利,这让刘焕的更不满了。20__年6月中旬,王宝强结束电影《最爱》的拍摄返回北京,进家门没多久,马蓉就在他面前数落婆婆的不是。王宝强本来想回家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他皱着眉头训妻子:“老人千错万错也是长辈,你就不能多迁就她?没想到你也这么狭隘俗气!”马蓉生气地收拾行李就要住到单位去。王银生狠命将她拉了回来……

撰写中国名人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读书,他揣上8元钱上路了。就这8元钱,还是母亲多方设法为他张罗来的。在南京,他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免费的学校,但是鲁迅很快发觉这里校风不太好,他转入另一所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矿路学堂是新办的,不仅免费,学生津贴也多一些,这样鲁迅就能够多买一些书籍和文化用品了。

鲁迅酷爱读书,在当时,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时期,几乎每一月都有优秀的西方著作出版,为了买到这些书籍,鲁迅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肚子现象时有发生,寒冷的冬季,他还穿着单薄的夹衣。鲁迅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他有着极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平时学习又刻苦,因此几乎回回得第一。

矿路学堂有着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每次小考成绩优异的,都发给一个三等奖章;若干个三等奖章,可以兑换一个二等奖章;积够若干个二等奖章,就发给一个头等奖章。头等奖章是金质的,很值钱。鲁迅是班里唯一一个荣获过金质奖章的人,他把奖章变卖了,换回许多优秀的图书。

有些同学觉得不可理解,金质奖章在同学中可是无限的荣耀呀。在鲁迅看来,图书比奖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满足虚荣的物品,鲁迅把这一谦逊的品格保持了一辈子。鲁迅一生写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内容深刻,笔法冷峻、简练,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人把这一成就说成来自鲁迅的天才,还有些当面盛赞鲁迅是天才的文学家,鲁迅却很有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感动中国事迹彭士禄事迹简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5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处的“909”基地,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研制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装置开始运行了!

这一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大家欣喜若狂,而总设计师彭士禄却在闷头大睡,在这之前,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合眼。

彭士禄这个名字,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他才作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走进人们的视野。而在这之前,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无产阶级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儿子。

时隔50年,又是一个8月30日,重温历史,致敬这位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他是个大人物,全家都要为他隐姓埋名”

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冲破阶级的“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第一个战士”。

“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这是彭士禄关于人生最早的记忆。1928年,他3岁,母亲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义。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尽管彭士禄才4岁,他就已经成了敌人的“眼中钉”、全国悬赏搜捕的“通缉犯”。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彭士禄过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在几十个贫苦百姓家生活过,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在那里,他吃的饭里满是沙子、虫子,浑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觉盖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狱友们的掩护下,在监狱受了一年苦、差点被饿死的彭士禄终于出狱。之后,他从监狱转到广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点病死。10岁时,他开始沿着铁道流浪,一度靠乞讨度日。后来,彭士禄再度被捕,这一次,祖母周凤将其营救出狱。此后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门学习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见到彭士禄时凝视了一阵子,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终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后来,15岁的彭士禄来到了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顾过往,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转眼潜入太平洋,游过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而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动力来自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如果换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节车皮的石油,消息一经公布,举世震惊。这就是继原子弹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说。

“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回忆这段时光,彭士禄这样说道。也正是这段时光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中国名人优秀事迹范文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

据说有一人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搁在里头的?”

大千先生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

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第二天,大千先生对那人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平时是搁哪的。”那人见大千先生两眼布满血丝,似有所悟,愧疚道:“对不起,张先生,让您受累了。”

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引起了他的关注。生活中,心累通常是人为地在自己的思想上加压造成的。我们凡事太在意了,太在意邻里无意的评足,太在意同事间的小摩擦,太在意上司偶尔的责骂,太在意爱人一时的赌气。谁那么幸运,一生中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失败,深造丧失,爱情平淡,家庭不幸,工作挫折,评优无缘,晋升无望,下岗威胁,老来落寞。人生总会有烦心事,睁开双眼历历在目,闭上双眸空无一物,倘若凡事都记取,怎能不让人负重前行!

中国名人主要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1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公元前354年,庞涓带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威王命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

田忌打算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不同意,说:“我们应当避实击虚,攻其要害,如今我们不如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回师自救。既解除了赵国的危急,又可打击他们,岂不是很好吗?”

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魏军指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庞涓在作战中,看到齐军战旗上有个斗大的“孙”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原来孙膑还活着,我中了他的计了!”庞涓收拾好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大梁。

过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不断地向齐国求救。这一次,孙膑还是采用桂陵之战的老办法,不去直接救援韩国,却去攻打魏国。

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这次,孙膑制定计策,下令齐军退兵。

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不少齐军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又大大减少了。他更加高兴了,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庞涓命令抛下辎重,只带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他哪里料到这正是孙膑用的减灶诱敌之计,引他追击。

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

他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来照。庞涓还没来得及把树上那几个大字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庞涓身中数箭,自知兵败难逃,就拔剑自杀。庞涓临死时,还不服输,愤愤地说:“想不到叫孙膑这小子成了名!”

从此,孙膑的名气就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作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你是否记得“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出自谁之口?你又可否记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在写谁?没错!正是鲁迅先生。他是我最崇拜的人。

谈起鲁迅先生,他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蓬松的头发虽看起来很乱,却很精神;每一根都笔直地挺立着。一张又瘦又黄的脸令人难忘。他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令人不敢直视他,却又给人无穷的力量。

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社戏》则感受到了童真的幸福。他是中国文学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文学的巨人!从他身上,可以读出人性的真善美、读出黑白、是非。

我崇拜鲁迅先生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出凡入圣的“神”,他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他爱憎分明,脚踏实地,品德高尚;他“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勤奋者,会努力去追赶,去挣、去挤;懒汉终不愿去挤、去挣,他始终不会有。鲁迅先生先生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是废寝忘食。

他一直以父亲般的胸怀宽容我们,等待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浮躁的海面,以后辈学人的身份带着一颗不然世俗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吧!

中国名人持之以恒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21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山西太原出了个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闫百诗。

然而,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明的孩子早就会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声诵读了,而他还念不成句呢!得念到上百遍才能连贯地读下来。

先生心里清楚得很,这样的资质念到老也是白搭,因此也就不怎么管他。雪上加霜的是,他身体还不好,简直就是个病秧子,动不动就请假了。他的母亲心疼他,害怕他累坏了,就不让他读书。他知道母亲的心情,更不想让母亲着急,果真就不再读书。母亲看他很听话,就不再注意他。

哪知他嘴上虽然没读,心里却没闲着,默默地读、暗暗地记。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他就这样读了十年。这十年的工夫可没白下,因为他是用“心”读的,他是将书读到心里去了,这岂是用嘴读书所能比的?

突然有一天,他就仿佛有一种天地洞开,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回过头来再看过去曾经怎么也搞不懂的问题,竟然简单得不值一提了。这样的奇迹谁会相信啊?而更大的奇迹还在后边。

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全身心地扑到对《尚书》的研究上来。因为那时的《尚书》没有一种权威的版本,各说各话,真伪难辨,后人常常无所适从。

其实这种混乱从汉代就已经存在了。称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为“今文尚书”,孔安国所传的十六篇为“古文尚书”,只是这部十六篇的孔氏之作,于魏晋之间就不知流落到哪里了,所以它的真面目究竟啥样后人无从知晓。

可是忽然有一天,一个叫梅颐的东晋学者却赫然拿出一部所谓的“古文尚书”来,并且也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十六篇,而是比“今文尚书”还多二十五篇,且有孔安国全部作注。

自此以后,梅颐的“古文尚书”就成了权威的版本,一直用了一千多年,凡是治《尚书》者,都以此为依据。可是闫百诗觉得这个版本疑问很大,以讹传讹,贻害无穷。他发誓要将真正的《尚书》甄别出来。

他的办法就是下笨功夫,绝不走哪怕是一点点捷径,就像他过去在心里默默念书那样。这一猛子扎下去就是四十多年,牢牢抓住这个《尚书》不放松,终于衰年之际完成了震古烁今的煌煌巨著《古文尚书疏证》,以大量强有力的材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那多出的二十五篇和孔氏所注都是东晋人的伪作,是不值得奉为圭臬的假货。

这对于后世学子来说,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的这部书问世后,犹如石破天惊,顿时使学界失去了平静,因为闫著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好多人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包括利益。很快就有毛西河的《古文尚书冤词》出来与他的《古文尚书疏证》摆擂,全面质疑和否定闫的结论。这场争论波及面广,涉及人多,影响也大,最后的结果是闫胜毛败。

《四库提要》是这样定评闫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的:“有据之言,先立于不败之地也。”闫氏著作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肯定。这部用一生心血写就的巨著犹如大海中的礁石,巍然矗立于历史的风浪中,永远闪耀着人文精神那不灭的光辉。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生死与之,做下去,做下去,一直做到最后,哪怕一个再笨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大师!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大全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说:叫你。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重大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但是,1957年11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血,背部生疔(dīng),住进了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基本上愈合了,但创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于出院,返回了工作岗位。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1月20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64年元月1日下午,毛主席请李四光晚上七时半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之后,李四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当他在开演之前来到休息厅的时候,毛主席健步走来,同他热烈握手,谈起石油问题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即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北京医院。入院后,虽然很快便退了高烧,但血压一直波动得很厉害。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往事总是萦绕心头。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别兴奋,他和陪他的女儿谈了很多很多:从青年时代漫长的求学之路到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各种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中国名人的事迹集锦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犹记得小时候,背得最朗朗上口的诗句,便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何知乡愁为何物,只似懂非懂是一种寂寞之感罢了,从这时起,李白便出现在了我的生命里。

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地,李白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他的名字,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若说以前对他,只不过是有大致的了解而已。可是现在,我对李白的诗与人,都有着极大程度的敬佩与喜爱。

他是诗人,是个惊世之才,那卓绝而又超脱世俗束缚的诗才,将整个盛唐的繁荣与自己所想与所见描述得淋漓尽致。他虽怀有大才却无人赏识,但却从不会在别人面前道出自己的无奈。他的孤独只在自己的诗中流露,对月饮酒,舞剑吟诗。

盛唐之际,朝廷之中也不会缺少那些奸佞之臣,自古一贤臣难出,佞臣却不计其数。既是如此,李白又怎会与那些逞口舌之快而无真心之人同流合污。他扬袖一挥,毅然转过身,讽刺高力士不成,但绝对不会与杨贼共侍一君,自此,他便弃了官,踏山寻水,做个悠然自得的居士。

他还是个剑士,我们可能都只知晓李白的诗如何之妙,却不得而知他的剑术高超。偶然得知,他的剑术在盛唐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唯有出神入化才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他之剑术——白衣飘,长剑啸,饮壶酒,赏皎月。

李白之诗,万丈豪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之心,奔放无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其人,自由乐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传奇坎坷的一生,诠释了他那宛若谪仙般的性子。李白的一切,皆使我佩服至极,民间传说,李白泛舟至湖中心,饮酒后酒性大发,便投入湖中逐月而亡,这在我看来,这确实符合他的性格。

十分幸运,在我的青春正好时,遇到了李白,遇到了他那绝美的诗句,遇到了他那传奇的一生,相见方恨识时晚。

幸会,李白!

中国名人事迹优秀作文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看《三国演义》时,我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一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作文

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作文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不披铠甲的英雄。

中国名人的个人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梅兰芳是我国京剧演员。京剧又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梅兰芳从小学戏,靠勤学苦练和勇于实践,很早就成了名,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但艺术精湛,而且有爱国思想,立志要把京剧介绍给外国,在世界上宣传中国传统艺术。

19--年以后,梅兰芳先后到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访问并演出。他以精采的表演和东方人的气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戏曲的表演,非常新奇。电影大师卓别林,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和梅兰芳会面,结成好友,对中国戏曲给予很高评价。国外有些人还把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戏剧两个流派称为世界戏剧三大体系。梅兰芳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19--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梅兰芳受到了日本人的监视。日本人要求这位世界驰名的中国演员出来演出,好美化他们的侵略行为。梅兰芳拒绝了。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留起了胡须。因为他是旦角演员,留胡子意味着将不再登台表演。为了祖国的荣誉,他宁愿割舍了艺术生命。这一爱国行为,受到了普遍赞扬,为中国人争了气。

中国著名人物先进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___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_____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____的主要创立者。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感动中国张桂梅事迹和精神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一息尚存,志向不改,信念不衰,用自己一片火热的激情点燃了无数贫困家庭的梦想,用一颗赤诚的爱心托起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未来,用一种坚忍不拔,生命不已、奋斗不止执着追求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以:“再坚持一下”来激励自己。张桂梅老师的无私奉献、不遗余力资助贫困学生、无微不至地照料孩子们的感人行为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操和教育情怀;张桂梅老师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展现了人民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桂梅同志就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英雄,就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先锋。作为元谋一中的教师,就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张老师对学生饱含爱心、乐于奉献的精神,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坚定执着的高贵品质!

元谋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宁钊进一步强调,要认真学习张桂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执着的崇高品质。作为人民教师,元谋一中教师必须明确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而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深入推进学校改革,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持续推动元谋一中的跨越式发展。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一息尚存,志向不改,信念不衰,用自己一片火热的激情点燃了无数贫困家庭的梦想,用一颗赤诚的爱心托起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未来,用一种坚忍不拔,生命不已、奋斗不止执着追求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以:“再坚持一下”来激励自己。张桂梅老师的无私奉献、不遗余力资助贫困学生、无微不至地照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中国信息

  • 现代中国名人简短事迹(10篇范文)
  • 现代中国名人简短事迹(10篇范文)97人关注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 ...[更多]

  • 中国名人主要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中国名人主要事迹材料(16篇范文)97人关注

    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她甘愿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家,她的出塞换来了六十余载的和平。昭君让人们铭记的不仅是她的如花美貌,更是她的无畏付出。长 ...[更多]

  • 中国名人的事迹集锦(16篇范文)
  • 中国名人的事迹集锦(16篇范文)97人关注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更多]

  • 中国名人主要事迹简短(16篇范文)
  • 中国名人主要事迹简短(16篇范文)97人关注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更多]

  •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作文(16篇范文)
  •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作文(16篇范文)96人关注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更多]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16篇范文)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16篇范文)95人关注

    苏武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 ...[更多]

  • 中国著名人物事迹集锦(16篇范文)
  • 中国著名人物事迹集锦(16篇范文)94人关注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 ...[更多]

  • 中国名人初中事迹集锦(16篇范文)
  • 中国名人初中事迹集锦(16篇范文)91人关注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山西太原出了个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闫百诗。然而,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明的孩子早就会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