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5 21:00:02 查看人数:56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1593字 13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17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944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10人
最美奋斗者个人简短事迹材料 674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13人
最美奋斗者袁隆平事迹材料 1242字 10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1人
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事迹 1896字 12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15人
最美奋斗者王有德事迹 3656字 24段 13分钟 20分钟 29分钟 135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1510字 12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89人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 1882字 20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86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 718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31人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 1660字 7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52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918字 6段 4分钟 5分钟 8分钟 208人
最美奋斗者个人主要事迹 1593字 15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22人
中国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1863字 6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19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944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61人
最美奋斗者申纪兰事迹 616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87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703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13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93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刘永国,男,汉族、1961年出生,中专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4个春秋,现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刘老师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4个春秋。他34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他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34年来,刘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师德高尚、身正为范。

1981年1月,刘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他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他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细心关爱,耐心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盛于母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刘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刘老师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丁路禅。他学习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他练习胆量,刘老师课上经常提问他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当发现他的数学很好时,就在学校每周一次的数学朗读学习中,让他带着大家朗读。渐渐地,数学课上的一分钟演讲,他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后来丁路禅同学的学习更是突飞猛进,还当上了刘老师精挑细选的课代表。看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刘老师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

这样的例子在刘老师身上很多很多,他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任教36年来,刘老师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

历年来,他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县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他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2013年,在全镇小学统考中,他所任教的数学均获得第一名。

刘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是完美的乡村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老师知道教师吃的是一碗良心饭,教师任重而道远。勤教学、苦钻研,不图名利,脚踏实地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就如澳大利亚沙漠中的一种无名花,无需肥沃的土地,也无需充足的水分,做到吸收得比别人少,开出花儿比别人美,更可贵的是奉献

出的比别人多。从初登讲坛的青涩,到今天的成稳娴熟,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刘老师用真情和汗水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凭借自己丰富深厚的学识基础、创新求真的教学风格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感动并带动着身边的莘莘学子学,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中共云南省委“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在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张桂梅作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

张桂梅,中共党员,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是媒体多年关注报道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 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

《通知》指出,张桂梅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 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的坚定信仰和崇高境界。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做到在党言党 在党爱党 在党忧党 在党为党;学习她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学习她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 奋勇争先”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她坚毅执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见行见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查找差距 检视问题抓好整改,广泛宣传报道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迅速在全省形成学习先进 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为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美奋斗者个人简短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传承红色基因:“把这种精神和作风延续下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扎根边疆,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1961年,她与丈夫一起来到吉根乡,成为一名护边员,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冬古拉玛边防线上,五十余年如一日巡边护边,每天至少走20公里山路,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发生的守边业绩。如今,布茹玛汗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一家人无怨无悔守护祖国山河。

“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布茹玛汗坚定地说。

“为什么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位少先队员不经意间的提问,让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陷入沉思。

“打好红色底色,种下信仰种子,身边就有最鲜活的课堂。”吴蓉瑾在全国率先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十余年来累计培养了近千名小学生历史讲解员,坚定了他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让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

江西省妇联兼职副主席甘公荣是“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女儿。几十年来,她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积极参与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管理,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上百人;成立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发展志愿者近千人;作为“赣鄱红色娘子军”的宣讲员,线上线下为近800万学员讲述父辈艰苦奋斗的故事。

“我要继承他们心系百姓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把这种精神和作风延续下去。”甘公荣说。

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最美巾帼奋斗者”开拓进取、矢志拼搏,以勇立新功的豪情壮志投身伟大事业。

最美奋斗者袁隆平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96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我已退休心坦诚,学习奉献要抓紧,党性党纪经常照,要永葆共产党人的青春和灵魂。”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吴天祥同志在2008年3月退休当天写下的自律诗。

一、心系群众,决不让群众失去希望

“人无难处不上访,我们的责任就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多年来,不论是从事信访工作还是分管信访工作,吴天祥始终把信访接待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始终坚持写民情日记,他认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从1996年担任武昌区副区长,分管信访、民政、劳动就业等工作以来,为了与群众联系更加密切,更多地接待上访,他给自己订下“规矩”:每天早晨6时30分至8时接待上访,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武昌区的百万市民都知道,要找吴天祥,上班前区政府门前见。每天他少则接待五六人,多则十多人。面对群众的上访,能解决的,立刻就办;有些事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就帮着求人,甚至是“叩求”;有些事实在解决不了,他也要尽己所能,甚至是自己掏钱,以尽心意。

他始终坚持写“民情日记”,及时总结、归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信访中的问题,他深入街道、社区,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下岗工人就业难,难在哪里?》、《对我区80名下岗工人就业现状的调查》等20多篇调研报告,成为区委、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1998年,他提出在集贸市场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的建议,区政府及时采纳,市政府在武昌召开了现场会,全市数万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再就业新渠道。2003年,武汉市整治“三车”,涉及武昌区5800户群众的生计。尽管区政府制订了周密的解困方案,仍有80多位残疾人无法安置,吴天祥走街串巷寻找安置途径,他发现街头设置修鞋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让残疾人安心修鞋,除了免费培训,他还给每人发了一台修鞋机和一张“残疾人修鞋关照证”,解决了这80多位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有人说,吴天祥的民情日记中记录着民间疾苦、民情民意,也跃动着时代脉搏。

二、退而不休,甘当群众工作的志愿者

吴天祥同志退休的消息传开后,许多群众到区信访局,找到吴天祥,表达了不舍的心情。先后有六家企业找到吴天祥,提高要高薪聘请吴天祥同志。吴天祥同志都婉言谢绝了。并对他们就:“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永远不会把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拿去卖钱。”

退休11年来,吴天祥同志和往常一样,清晨七点钟就开始接待上访群众,累计接待上访群众上万人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有九千多件。2008 年11月,一群来自浠水、孝感的农民工走投无路,晚上9 点多找到吴天祥家里上访,要老区长要为他们作主讨要欠薪。当晚,吴天祥将他们留宿家中,妇女睡床上,他和男同志一起打地铺。几天后,吴天祥找到其中的一个股东,几经协商,终于将所欠农民工的工资如数补发。2009年,陈小红等10多名劳改回归人员请求吴天祥帮他们找工作。吴天祥组织他们创业办餐饮,请人教他们学餐饮手艺,还送给他们3万元作本钱。2010年,八铺街居民易先富上访,说他房子都裂了,很危险。吴天祥当即就和大家冒着倾盆大雨赶到现场,拿出两千元送给他们租房搬迁。搬家的当天深夜,这家人的危房在大雨中倒塌。

三、大爱无疆,彰显人间真情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吴天祥留下遗书,赶往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花甲之年的吴天祥与其他志愿者一样,到医院抬伤员,到受灾乡村替病人包扎,到废墟里消毒防疫。此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和河南大旱、云南彝良地震以及云南鲁甸地震等各个抗震救灾的前线上都有吴天祥的身影。

2016年7月,我省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吴天祥从自己的积蓄中捐出10万元,为新洲区三店街徐贵村、曹岗村、施阳村和新洲区徐古街万岗村、乌钵窑村等5个村,分别购买了精养鱼苗、蔬菜种子、新西兰桃树苗、油茶苗和农作物种子。他说“大水冲毁了灾区群众的家业,我很心痛,只能尽绵薄之力帮他们恢复生产、增强信心”。8月,吴天祥又从工资积蓄中拿3万元,送到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万岗村贫困户万仲平等3户受灾贫困户家中,助其灾后脱贫。

2016年初,吴天祥自掏20余万元在民政设立慈善基金,用于城区困难职工、贫困学子、精准扶贫等扶贫帮困,为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他每年拿出工资的80%捐助困难群众,每逢节假日,都深入福利院、孤残和困难群众家中慰问孤老残弱、看望有关监区帮教服刑人员、帮扶下岗务工人员等,先后照顾过26位孤寡老人6名孤儿,结下了300多个“穷亲戚”。吴天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帮助的群众也是有限的。我最大的愿望是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做好事、助人为乐的队伍中来。”在他的感召下,我省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约10万多名小组成员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最美奋斗者王有德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56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0分钟,慢速需要29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王有德,男,回族,1953年9月出生,宁夏灵武人,中共党员,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搏干劲,团结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2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为宁夏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9月,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言传:“劳动是为了革命”

西北的冬天格外冷。处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马家墙框子村,更是狂风怒号、黄沙漫天,狂风裹挟而来的沙子经常落满村民的院子,有时候能把窑洞口堵住一半。从小生活在这里的王有德,幼时的记忆被沙漠“阻塞”。对同龄人来说,这个时候正是即将过新年穿新衣服、改善伙食的好时候,而他却要完成每天的“硬任务”。“院子落的沙经常有一米多高,母亲给我们兄弟定的标准是一天清理3至5公分,当时只能用背篼背出去,一边背一边还漏。”王有德一边回忆一边用手示范着如何背沙。吃不饱力气不足,加上比较贪玩,那时候的王有德开始痛恨沙子,经常在背沙的间隙溜出去玩儿,为此没少挨母亲严厉的批评教育。“有时候回来就会挨一顿打。”王有德回忆。背沙,成了王有德与沙漠的第一次搏斗。他恨透了风沙,也是从那时起,降服沙魔的念头深深种在了王有德心里。8岁那年,临近大年三十的一天,比背沙更让王有德害怕的事情发生了。

“胡闹!”父亲在家庭会议上当着众人的面发了火,厉声要求上小学的王有德立马去找另外一个同学,“小小年纪还打架,赶紧把人找来当面赔礼道歉!”原来,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不清楚家里这一年的情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年过年把附近村的队长、学校的老师、辈分高的老人请到家里来,请老师说说家里学生的情况,请附近老人说说家里情况,也就是开一个特殊的家庭会议。“我那时很调皮,性格很要强,动不动就和附近的娃娃打架,这时开会就成了整顿我的会议。”在风沙面前从没有害怕过的王有德,多年之后回想起被父亲训话的情景,依然觉得害怕,“父亲要整顿你,那就不得了了”。除了严厉的训话和批评,悉心教诲也是家庭会议上经常出现的场景。1985年春天,王有德来到了条件艰苦的白芨滩林场担任副场长。彼时的白芨滩林场,风沙肆虐,人心思退,2/3的职工想要调走。王有德开始了和沙漠的第二次斗争。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取消工资级别、推行绩效工资;抵押自己和父母、哥哥、妹妹乃至小姨子的房子贷款,在县城给职工盖房子,激励职工;以身作则带头治沙,沙漠里面温度有时50多度,白天太阳晒,晚上蚊子叮,他和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好几个月都不回家。多年沙海植绿,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也给王有德带来荣誉无数。那一年,《宁夏日报》头版发表了长篇通讯《大漠赤子》,报道王有德的治沙故事。看到报纸,父亲召集全家人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再三叮嘱所有孩子要戒骄戒躁,和王有德约法三章:“事迹报告会你不能去讲,讲得深了别人不相信,讲得浅了大家不知道学什么。从今以后更要守规矩,因为你现在是先进人物了,身上有污点,你在前头走后面就有人骂你。”

父亲的谆谆教诲如清泉,滋养着王有德的精神之树。年纪越长,王有德越能感知父亲的心。一年、两年、三年……在父亲的坚持下,这样的家庭会议持续了整整40年。曾经一度让王有德感到害怕的事,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逐渐变成了他植树治沙的精神支柱,把荒山变绿的同时也滋养了内心的精神家园。“8岁时开始,通过家庭会议,接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开始知道了劳动是为了革命。”回顾家庭会议,王有德感触很深,“这个非常重要,是娃娃受教育受启发的机会。”

身教:“不能落一个坏名声来办事”

一个冬日的夜晚,一场大雪侵袭了马家滩。

寒冷让人们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把被子裹得严严实实。“雪是忽然就下的,积雪把脚背都盖住了。”回想起那场大雪,王有德印象深刻。

20世纪60年代的马家墙框子村,笼罩在一片贫困之中。那时条件不好,王有德兄弟几个只有一床被子盖,大家都冷得睡不着,拼命往被子里钻。

王有德的父亲却起来了,他穿上皮袄,装上干粮,拄着木棍上路了。当时在磁窑堡镇当镇党委书记的父亲,要连夜赶到30多公里外的镇上看看公家的羊群草料够不够吃,有没有被冻坏的羊。

“当时我只有十一二岁。”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王有德又担心又敬佩,担心的是当时的沙子路因为村民挖甘草,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下雪后走路十分危险,拄着木棍就是为了防止打滑;敬佩的是那么冷的天、那么远的路,父亲也要走去看看公家的财产有没有损失。

“父亲是我很感激的一位老人,不仅养育了我,还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他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做得非常好。”在王有德心中,父亲身体力行地传递着精神力量。

王有德的父亲曾先后担任过灵武市几个乡的党委书记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也是那年春节,一个多年不走动的亲戚拿了一只羊送到家里来,父亲回来看见后立刻发火了,对着母亲训斥了两个多小时。“我和几个哥哥只能在院子里待着,感觉耳朵的皮都快冻掉了。”多年后回想起来,王有德说从没看见父亲发那么大的火。

教育完母亲后,父亲让王有德去生产队借驴车,让母亲赶着驴车把羊送回去。王有德回忆,结果母亲走了不到一公里,父亲又把她叫住了,自己骑上自行车,把羊绑在自行车上给人送了回去。

“我父亲跟我讲,处理问题要有方法。”送完羊后,父亲了解到,亲戚之所以送羊是因为儿子要考汽车驾照,想让父亲帮忙办手续。父亲虽然没有收羊,但最后仍然帮他们办好了手续。“因为这是人民群众的正当需求,也不违规,人民需要啥我们就办啥。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不能落一个坏名声来办事。”父亲充满智慧的做法,让王有德记忆深刻,后来每当遇到此类事情,他就想起父亲的教诲。

在王有德眼里,父亲不仅廉以修身、廉以持家、以身作则,还及时督促子女走正道,要求大家守德、守纪、守法。

1986年,王有德正带领职工开发北沙窝果园,母亲的脚扭伤了需要换药,家里人跑来工地报信。可是那个时候,工程正处于紧要关头,他根本抽不出身。

“另一方面,我也要躲着母亲,因为当时我肋骨被砸折了,不能让她见着了担心。”原来建设期间,工地的空心板突然滑落,王有德使劲推开身边人,冲上去用身体阻挡,结果职工脱险了,他的肋骨却被砸折。

于是,王有德就托职工王建国骑着三轮摩托车带母亲去换药。父亲知道这事后,批评了很久:“那是你母亲,不是人家王建国的母亲,你派公家人开着公家车来给你母亲换药,你的工作以后怎么推动呢?群众能听从你的领导吗?”

父亲的行为示范,在王有德看来就是一面旗帜,引导着他不断走正路。父亲离世后,留给他的遗物只有一张办公桌、两把旧椅子,还有一句话:好好工作。

与沙漠鏖战一生、把一支治沙队伍带出来、把荒山变成绿洲,王有德在要求别人的同时,始终像父亲一样,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他说:“大人一享受,娃娃就会跟着享受,大人要走在前面,以身作则。”

恪守:“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2014 年,王有德退休了。彼时的白芨滩林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扩展至100多万亩,固定资产一亿多元,林木资产达数十亿元。儿子王立钧觉得,劳累了一辈子的父亲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含饴弄孙,享一享天伦之乐。没想到,王有德又一次上了山。他将银川河东机场以东的万亩荒滩作为新的“战场”,发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发动社会力量治沙植树,开始了与沙漠的第三次斗争。“你在家为什么不到我这里来,能不能自觉一点?不要老让我说。”一个周末清晨,正在睡梦中的王立东被父亲的电话叫醒,劈头盖脸的话让他想起来,周末是父亲给儿孙们规定的义务植树日,大家都要到林场劳动。在王立东和哥哥王立钧的记忆里,从小到大,父亲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经常半夜三更才回家,一进屋就让母亲赶紧做饭,等饭做好了他却睡着了。“每次父亲回来,家里都会被'沙化’,地上是沙子,床上是沙子,给他洗衣服,兜里装的全是沙子。我妈说,他把沙漠绿化了,却把我们家给沙化了。”王立钧回忆。

上二年级的那年,林场搞秋季植树大会战,王立钧有一个多月没看见父亲,跑到山上去找父亲。哪承想,父亲不仅没停下手中的活儿陪他,反而还略带严厉地说:“你跟着我干什么?!还不快给新栽的树苗浇水去。”提起儿子们,王有德的话语里流露着愧疚:“我父亲去世前都是老人家教育他们,我没有见过娃娃们的老师,没开过家长会。”但带领职工治沙的经验让王有德明白,自己以身作则,孩子会跟着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在王有德的教育引导下,不仅自己家人加入义务植树的队伍,来林场植树造林的人也越来越多。“与沙漠较量了一辈子,吃尽了苦头,但我觉得,能有这样的父亲,非常骄傲。你看咱银川这些年,风沙少了,空气湿润了,天蓝地绿的生态美景正在变成我们的新名片。”王立钧说。站在治理区的高台上,王有德指着远处的人工林骄傲地说:“你看,那是桃树,那是杏树,还有那边是“铁汉子’柠条,红色的是人行步道。现在环境好了,大家能过来走走,共享发展成果。”提起这些,他的眼里闪烁着光亮,仿佛每一棵树都是他精心养育的孩子。“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我今年67岁了,40多年都干下来了,我还要坚持再坚持,持之以恒干下去。”说这话的时候,王有德的语气里充满着干劲儿,一如当年投身治沙时那般坚定。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屠呦呦让 “小草”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青蒿素的研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历程,也是她人生的壮丽风采。

1、屠呦呦创建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屠呦呦从本草研究入手,编撰了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等资料,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加速研发进度并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临床评价的有效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

2、屠呦呦团队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后,屠呦呦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3年秋,中药所派人在海南疟区对青蒿素做临床试验,观察到青蒿素的临床有效性。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

3、屠呦呦团队开创了青蒿素类新药成药之先河

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研究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为第一发明单位。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促使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经多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又复燃率低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等优点。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她主持的“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研究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4、屠呦呦获得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奖,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鉴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奖词:“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第一位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至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ACT)仍为WHO推荐的抗疟的最佳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人类健康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始终是屠呦呦的人生追求,她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以造福于人类健康。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82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深色西装、金丝眼镜,儒雅中透露出一股英挺之气。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与他实际年龄不大相符的苍老——48岁,头发已经花白大半,面颊上也刻着斑驳。

这个男人,有人以职业称呼他“佟律师”,有人以事迹称呼他为“恩人”,他自称是个“农民”,但很多了解他、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大侠”。对此,佟丽华也坦承,自己确实打小就有“侠客”梦,这也造就了如今的自己。

如今,在法律援助领域,佟丽华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公益律师,自大学毕业做律师以来,他一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创立了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和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由于贡献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等荣誉。

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自称是“农民”呢?因为他确实是个农村娃。佟丽华出生在河北青龙县一个小村庄,包产到户前,一家人甚至吃不饱饭;考上大学前,他从未走出过县城,青龙县隶属秦皇岛,大学同学问他老家的海鲜好不好吃,他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见都没见过啊。”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时,他怀揣着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格言。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佟丽华天生亲近弱势群体,为他们“代言”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扶危济困、匡扶正义”成为了佟丽华的执业理念。

1998年年初,佟丽华在中国政法大学便创办了免费的“佟律师法律热线”,从此开始了他的公益事业。

1999年初,丰台团委和司法局找到佟丽华,商量着成立一家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

“责无旁贷!”这就是佟丽华的回答,随后他便着手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律师创办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

为改变以往只提供咨询的热线服务方式,以便在更多领域开展未成年人普法和维权,佟丽华以其所在律所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的名义,联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同成立了专门以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为援助对象的民间法律援助机构“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心开通了两部热线咨询电话,由专职律师进行解答,有时约请未成年人或其父母来办公室详细解答。

2003年底,佟丽华在天津帮助他一个儿时的伙伴讨回了拖欠一年半的工资,然而他高兴不起来,他开始思考如何更多地帮助这些农民工兄弟。

2005年9月,佟丽华创建了另一家公益机构——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专业机构。中心创立之初,便有朋友劝佟丽华,要慎重介入这个领域,因为案件量太大,很多农民工案件是群体性案件,处理不好还自找麻烦。

“我是最适合做这个事情的,我出身农民,父亲做过农民工,被欠过钱,我理解农民工。农民工领域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我这样的人去推动。”佟丽华铁了心。

二十年来,佟丽华不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跟进处理典型案件,而且还带领两个中心和全国的专职公益律师提供了大量公益法律服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超过60万未成年人、农民工等困难群众从佟丽华所推动的免费法律服务中直接受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讨回欠薪、工伤赔偿款及其他赔偿款项近6亿余元,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而且,在外交部、司法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佟丽华创办的两家中心如今更是名扬世界——早在2011年7月,便历史性地获得了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谘商地位,实现了民办社会组织在获得联合国谘商地位方面“零”的突破,为中国社会组织配合政府开展民间外交和国家总体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佟丽华及团队律师多次应邀参加一些重要国际会议,在众多国际场合积极宣传了我国人权和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和我的团队绝不仅仅是参加几次大会,举办几次边会,而是在深化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应对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方面起到引领作用,给世界带来一些新气象。这是中国的社会组织在世界舞台上应该扮演的角色。”佟丽华这样给自己定位。

除直接办理案件、参与外事活动外,佟丽华还在未成年人和农民工保护、劳动争议、公益法、法治建设以及社会组织发展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研究,他创作和主编了一系列法律书籍,先后参与上百部法律法规政策的起草或论证,推动了相关法律政策改革。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公益的种子,问题是怎样点燃、激励他们。只要为公益事业作出过贡献,都是值得尊重的人。”聊到公益事业的推广时,佟丽华眼中更是熠熠生辉。

现在,我国已组建中国律师未成年人保护志愿协作网,遍布全国的志愿律师已经超过9000人,29个省级律师协会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这些律师在全国各地的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佟丽华的直接推动下,北京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公益法律服务模式已在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得到了有效推广。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成立了40余家专门为农民工、青少年、老年人等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专职律师和工作人员超过180名,培养了一批在全国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律师。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爱企业,有担当,出业绩”,这是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印朝在股份公司第三届道德模范表彰暨“致敬奋斗者”事迹报告会上,对“奋斗者”做出的注解。虽然只有简短的9个字,却完美的诠释了“奋斗者”一词。

纵观事迹报告会上的这些“奋斗者”,你会发现,无论是段王煤业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煤海深处的李海红;还是玻纤公司“手勤脚快”的最美女班长王灵娟,抑或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爱岗如家的矿工爸爸王小生,虽然他们每一个人身在不同的岗位,但他们无一不体现出了“爱企业,有担当,出业绩”。

当我们偷奸耍滑离岗脱岗的时候,这些“奋斗者”选择坚守岗位,爱企如家;当我们埋怨工作辛苦劳累的时候,这些“奋斗者”选择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当我们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的时候,这些“奋斗者”选择主动担当、奋勇争先。人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成功,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艰辛与汗水。这次事迹报告会把这些“奋斗者”的故事带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了解到身边的.这些“奋斗者”,让我们可以好好的反思自己。这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们见贤思齐,对标先进。

奋斗并不是要干出多么轰轰烈烈的事,只要我们热爱企业,为了企业无私奉献,奋勇拼搏,这就是奋斗;只要我们勇敢担当,面对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这就是奋斗;只要我们树立强烈的业绩观,为企业贡献力量,这就是奋斗。

奋斗总是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然奋斗者,不畏艰难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有那么多坚定者“虽九死其犹未悔”,总有那么多奋进者“不坠青云之志”,总有那么多搏击者“此时不搏待何时”。只要我们每个人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立足岗位,勤勤恳恳,做到“爱企业,有担当,出业绩”,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我们也能成为“奋斗者”,我们也可以为企业做出贡献,我们也可以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桂希恩长期致力于传染病的预防、临床诊治、教学和研究工作,为艾滋病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让广大的老百姓认识了艾滋病。

桂希恩教授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是中国第四个“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2004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年度人物;200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医疗英雄;2008年,被授予中国医生最高荣誉 “白求恩奖章”;2009年,当选“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并荣获“荆楚楷模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11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人民医学家”称号;2011年获“精忠奖”特别贡献奖。

1960年,桂希恩毕业选择了去缺医少药的青海工作。在青海16年,主要从事的是疾病防治工作,曾参加了麻疹、伤寒、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心中装着青海人民的疾苦,青海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99年夏天,一位来自河南上蔡县的医生告诉桂希恩,村里很多人得了一种“怪病”,还有一些人因“怪病”而相继死亡。经过他的调查核实,血站非法采血交叉感染导致了艾滋病的流行。1999年10月,桂希恩提笔给中央领导写信,把自己在文楼村的所见所闻一并寄了去,很快,中央领导作了批示。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医生,揭开了中原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实情。 2001年5月,河南四位成人、一位幼童等五名感染者来武汉求医,来的路费都是桂教授提供的。为让艾滋病患者享有同样的生命尊严,为了证明日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桂希恩毅然将五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了五天。在桂希恩教授等人的努力促成下,中国艾滋病第一村——文楼村受到全国的关注,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接受艾滋病免费治疗的村子。

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足迹遍及湖北省江陵县、阳新县、钟祥县的村村寨寨、沟沟坎坎,为消灭当地血吸虫病,呕心沥血,其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暑期社会实践与传染病教学的成功结合,不仅有效防治了血吸虫病,带动晚期血吸虫与肝炎关系的相关研究,而且锻炼了一批医学生骨干。在武汉大学,桂教授是最受学生们崇敬的老师。他将艾滋病患者带进课堂,并且将自己最新的病例、知识和所思与学生分享,他还带领学生奔赴艾滋病高发区开展“红丝带”行动,为艾滋病人送医送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湖北十堰至陕西漫川关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西部开发公路干线银川至武汉公路的一段,也是湖北省第四个世界银行贷款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桂教授作为“十漫高速”防艾项目的承担者,带着17名学生青年志愿者,沿着项目建设的路线,对施工工人的人数、施工点的社区数量以及娱乐场所、医院诊所和其他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民工的艾滋病发病率大幅下降。该项目受到世行官员的高度赞扬。

时至今日,年过八旬的桂教授仍工作在一线,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坚持下乡帮助农村医疗救治工作,带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说:“和桂教授到疫区进行社会实践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桂教授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桂教授所领导的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常年对国家艾滋病防治示范区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每年还开展针对大学生、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讲座,听众累计逾万人,提高了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减少了他们对HIV感染者歧视。桂教授主编教材及科普读物12部,其中《艾滋病防治系列丛书》被湖北省科技协会评为“2010年度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桂教授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学会评为“2011年度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家”。他参与讲授的《AIDSandI——艾滋病与我》2018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桂教授的心总是牵挂着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资助了数百名艾滋病影响家庭的子女在高中及大学学习;连续6年举办 “快乐求知夏令营”,100多名农村贫困艾滋病家庭子女由此改善了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动力,拓展了视野,增强了自信。“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为老百姓做更多有益的事。”这是桂希恩教授的心语,也是他作为一名好医生的真实写照。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为国为民,先锋冲锋在前,这样的民族充满朝气,这样的国家充满希望。

向英雄学习,向模范学习,必然激发奋进的激情,所有向前向上向善的力量,必定产生推动不断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国全面铺开。近日,各大媒体纷纷刊载他们的事迹。据悉,根据各地各有关部门意见建议,经报中央批准,“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名额由最初的200名调整为300名。应社会各界要求,在评选过程中增补了部分老英雄、老模范、老先进、老典型个人和集体作为推荐人选。由此可见,社会参与度之高,对老前辈的认可度之高,更彰显出全社会对先进模范的高度认同。

“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英雄模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鲜明的典型性、强烈的时代感,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的“群英会”。他们的名字为我们所熟悉,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到处都留下了奋斗者披荆斩棘的光辉足迹。

奋斗的人生最幸福,奋斗的姿态最美丽。每一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背后,都有一段精彩鲜活、富有说服力的故事,以小见大地诠释了爱国奋斗奉献的伟大精神,揭示了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们当中,既有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历史上的楷模,又有罗阳、黄大年、南仁东、李保国、张富清、王继才、杜富国等新时代的楷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谱写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壮丽篇章。

今日之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首新中国70年,有激动更有感动,我们要永远铭记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我们要永远铭记英雄模范承载的爱国奉献奋斗精神,我们要永远铭记各行各业奋斗者为党和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全社会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最美奋斗者”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是最强正能量,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最美奋斗者个人主要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93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22位用户喜欢。

号令当头“让我来”,为人民扫雷障冲锋在前。

2015年6月,陆军某扫雷大队组建,任务是为边疆人民彻底扫除雷患。

杜富国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义无反顾赶赴扫雷战场。他始终把坚决落实号令指示作为行动指南,想的最多的是早日还边疆人民一个安宁,做的最多的是带头冲锋雷场扫除“雷患”,用青春印记践行了听党指挥、为民扫雷的忠贞誓言。

3年多来,杜富国累计进出雷区1000余次,排除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把“生命禁区”变成了边境百姓的致富田园、生活乐园。

重担面前“让我来”,为使命砺绝技奋勇争先。

杜富国始终把使命责任和人民期盼铭记在心头、挑在肩上,一心勤学苦练、一路奔跑追梦,锻造一身挑重担、打头阵、叫得响的过硬本领,被全队战友誉为“全能雷神”。他打破固有逐点逐片爆破作业方式,提出田字分割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搜排效率,得到广泛推广,被大家称为“田字切割法”;探测作业中,他逐渐摸索出“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的搜排要诀,极大提高了探测速度和精度;运输弹体上,他对排除的爆炸物规格尺寸和性能种类进行合理区分,手工制作了10种装运沙箱,较好地提升了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杜富国凭借平时扎实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铺设了一条条“安全道”。

生死关头“让我来”,为战友不惜命血染雷场。

雷场就是战场,谁多排一颗雷,经受的危险就会多一分。杜富国经常是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雷大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在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进行扫雷作业,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杜富国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上前清理浮土时,“轰”地一声巨响传来,手榴弹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为战友遮挡了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杜富国在重症监护室醒来后,问的第一件事就是“艾岩怎么样”,得知他身体无恙后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苦累危难“让我来”,为大爱洒真情无私奉献。

杜富国作为一名90后青年战士,始终把吃苦受累、攻坚克难当成砥砺成长的法宝途径,把真情博爱、解急帮难当成彰显价值的生活习惯,把奋不顾身、牺牲奉献当成践行宗旨的责任追求,成为广大官兵和驻地群众阳光温暖的符号。领导眼中,他是踏实肯干的可靠人。来到扫雷队,面对苦活脏活累活他从来不讲价钱、不嫌麻烦。战友眼中,他是有情有义的好兄弟。

每当战友遇到困难,他都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做什么,总是设身处地的急人之急,是战友们口中的“暖男阿杜”。群众心中,他是救灾扫雷的大英雄。去年9月2日凌晨,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在搜救过程中,杜富国不顾个人安危救出12名被困在宿舍楼2楼的中小学生,背出19名被困老人和2名护工。他英勇负伤后,猛硐乡乡长盘院华接受采访时流着泪说,“全乡2万亩茶园,8000亩在雷区,群众都被炸怕了。杜富国救的不只是艾岩,还有全乡的百姓”。

挑战考验“让我来”,为时代立丰碑奔跑追梦。

“感动中国”颁奖词讲到:“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虽然再也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再也不能看到妻子明媚的笑脸,但他坚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信念、坚毅刚强的品格、乐观豁达的心态,立起了新时代革命军人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

杜富国负伤后的坚强,让主治医生陈雪松深感钦佩和震撼:“我们当医生的见多了伤残生死,但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坚强的战士。”失去双手的杜富国,偶尔感到“手指头”还会痛,这种“幻觉痛”是一种折磨,但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疼。告知杜富国失去双眼的真实伤情时,大队领导专门邀请昆明疗养院心理专家,为他制定了多套心理干预方案,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方案一套都没用上,杜富国反而以自身的坚强和乐观安慰家人和战友。

中国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入选人物之一。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以及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主持设计的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钱学森图书馆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及省部级奖数百项,在同行和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知名度,被誉为“中国馆之父”“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提出注重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主持设计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提振中国文化自信。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200多项。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1.东方之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雍容大度,典雅端庄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盛世中华、鼎力东方的时代风貌,在国内外取得广泛影响和一致好评。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记载了民族的灾难历史,承负国家公祭重任;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体现了“腾起筑梦、扬帆领航”的上合风采和精神;北京奥运摔跤馆和羽毛球馆、中国南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为中国特色文化博览建筑、体育建筑创作做出杰出的贡献。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持创作了两百多个大学校区设计,获誉“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4.应邀参加雄安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竞赛和海南国际自贸岛海口江东新区及起步区等城市设计大型国际竞争,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围前三。5.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6项。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中国工程院2010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大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创作大奖评选中,何镜堂主持的作品有13项获奖,成为建国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二、创造性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引领建筑学科发展。1.在建筑学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共发表阐述其学术理论的论文80余篇,出版《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等专著9部,2017年在《人民日报》理论专刊刊登《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文章,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引起广泛认同。2.以“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指导设计,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3.主持、筹建、建设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理论、技术创新的角度为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三、直面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1.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实践“学研产”一体化模式,打造了“何镜堂工作室”创作平台和设计品牌。 2.领衔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3.至今培养博士、博士后八十余名,硕士数十名,其中18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

四、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的声音,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成就。1.受邀在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在学生中反响巨大。2.在世界知名院校进行“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作品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央电视台报道称“展览生动再现了中国当代经典建筑的魅力与特色”。

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爱心回馈社会暖人心。1.何镜堂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第一线,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与不懈的努力激励着青年建筑师以及学生。“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为题的报告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2.何镜堂关注教育,热心公益。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院士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正值新中国70华诞,华夏大地上奏响了雄浑壮美的奋斗交响曲。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等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_指出这对学习英雄事迹、培育时代新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是个奋斗的民族,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最美奋斗者”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单,它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既有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历史上的楷模,又有李保国、张富清、黄大年、王继才等新时代的楷模。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的拥护者和践行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懈奋斗者和开拓者,也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是各个战线的优秀代表。他们中既有保家卫国的战士,也有勇于实践的改革先锋;既有三尺讲台上的名师,也有扎根基层致富百姓的干部;既有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也有长期服务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还有体育运动员、电影导演、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无私的奉献者,是这个新时代的先进模范,更是群众身边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人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这些可敬可爱的最美奋斗者也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新时代、新生活。每一位 “最美奋斗者”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从小处向我们诠释着爱国奉献的伟大奋斗精神,向我们展示着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都向我们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我国现在正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关键历史节点,这是个激情澎湃、生长梦想的新时代,而“最美奋斗者”就是追梦人的代表和符号。

我们庆幸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无奋斗,不青春!最美奋斗者不一定是光鲜亮丽的,无论是在华丽的舞台还是在露天的草地上演出,无论是带着香水味或是汗水味,只要努力付出了,得到了群众认可,这样的奋斗就是最美的。让我们每个人都向“最美奋斗者”看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当代最美奋斗者!

最美奋斗者申纪兰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申纪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长治平顺县,17岁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太行山夹缝中的西沟村“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申纪兰说:“一句话就是,金、木、水、火、土什么也没有,人民吃不饱穿不好。”

为了让全村人吃饱肚子,1951年劳动模范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成立了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已完不成生产计划,李顺达提出让申纪兰担任副社长,发动妇女一同参加劳动。年轻时候的申纪兰不仅会劳动,而且有想法。申纪兰不仅带领同村妇女下地,还为她们争取到了和男劳力一样的工分。西沟村彻底实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

1953年,申纪兰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1954年,申纪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从25岁第一次当选,申纪兰是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上世纪60年代,申纪兰带领群众在“石头沟”植绿,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栽,终于把西沟村周边的太行山种满了树。

1973年,申纪兰被调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她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10年后,任职期满的申纪兰回到了西沟,为农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申纪兰说:“我是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他们中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代言。”

2020年6月28日凌晨,申纪兰在山西长治逝世,享年91岁。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

争当最美奋斗者,要励志勤奋好学。党的x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励志勤奋学习,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抓紧学习、善于学习,加强对新形势新思想的学习,强化新认识,筑牢政治灵魂,挺起精神脊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才能让自己充满能量和精力去奋斗,才能更加坚定实现宏伟蓝图的信心,才能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奋斗充满人生的主旋律。

争当最美奋斗者,要勇于担当务实。敢于担当、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最美奋斗者”就是干字当头,就要事不避难、敢为人先、善作善成。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肩负起使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奋发作为,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勤劳务实、勇于担当,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

争当最美奋斗者,要铆足奋斗劲头。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种励精图治、迎难而上的工作干劲,一种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一种时不我待的奋斗劲头。做到踏石留印、抓铁留痕,不达目标不收兵,不达效果不罢休。

越是美好的生活,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最美奋斗者”,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勇于作为担当,迎难而上,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先进本色,争当最美奋斗者。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16篇范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为国为民,先锋冲锋在前,这样的民族充满朝气,这样的国家充满希望。向英雄学习,向模范学习,必然激发奋进的激情,所有向前向上向善的力量,必定产生推动不断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国全面铺开。近日,各大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最美奋斗者信息

  •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16篇范文)56人关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为国为民,先锋冲锋在前,这样的民族充满朝气,这样的国家充满希望。向英雄学习,向模范学习,必然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