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3 13:40:02 查看人数:18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 486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80人
关于中国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332字 2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75人
杰出的科学家的杰出事迹材料 1015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26人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 512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53人
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553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72人
爱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材料 1042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97人
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857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35人
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650字 2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01人
关于伟大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2065字 15段 7分钟 12分钟 16分钟 109人
科学家的材料和事迹 1173字 5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06人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1364字 12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20人
外国科学家的事迹材料范文 448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87人
关于科学家的成就与事迹材料 581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92人
科学家的简略事迹材料范文 409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45人
收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1060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14人
关于科学家的成就与事迹材料 1640字 12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26人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0位用户喜欢。

牛顿是著名科学家,出生在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沃尔索普村。他生于___年,死于__年。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对科学最大的贡献是由一个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定律是:一切物体吸引其它一切物体,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体积成正比,距离平方成反比。公式为:?。其次,还有着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落体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除此之外,牛顿在科学上还有许多贡献。他写了一本名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书。这本书是牛顿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书籍中堪称经典的着作。至今,被人们阅读。

牛顿为人类科学事业付出了终身。在伦敦离世,享年85岁。死后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如果你怀念他,就去英国为他献上一束花吧!

牛顿被人称为科学巨星,这一点也不假。他是科学上最着名的科学家,是一位绝世天才。他的科学才能独一无二,就是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也无法超越。他发现的“万有引力”震撼了世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所有定律中最好的一条实用定律,为人类探索这个世界起了很大作用。而,牛顿本人又是科学家的领头人。科学上若没有他,犹如天上没有太阳,其结果可想而知。我虽说只是个科学爱好者,但也知道牛顿的大名,知道他的百度百科。

关于中国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黄道婆-中国古代科学家.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汉族。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杰出的科学家的杰出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我承认自己无法读懂爱因斯坦,但我更得承认是爱因斯坦让我的心中再次升腾起了感动。

之前从未发现他是这样一个人,有幽默感,关注社会,心地善良,有时又充满了童真。我曾一度认为他是个纯理性的、伟大的人。仅此而已。他那一把胡子和纯白的乱乱的头发足以让我相信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人。只是他在思考什么,我真得一点儿也不知道。而今,一篇《社会与个人》让我隐约听到了他浓密胡子下发出的低吟,很震撼。他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的阐述使我很有范仲淹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觉。

然而令我感到惊异的是他的理想化的思考。在《社会和个人》一文中,他给社会开的药方剂有计划的人工似乎很难为社会作接受。毕竟人一人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对人所在的立场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再加上情感因素,可以说能令每个人都满意的计划几乎是不存在的。随着范围的扩大,这样的几率就更会减少了。因此,他所提出的有计划的分工很难操作,即使实现了,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决定另一部分人的命运。这样的结局是:人们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又会出现另一种并不令人满意的社会格局。这样的下法在今天这个社会,至少是行不通的。

爱因斯坦是个聪明人,他一定也想过这类问题。让我所觉得可贵的事,尽管他知道这个想法的可行性所面临的挑战,他还是坚定地将它说了出来,而且是乐观的。

我起初的惊异变成了赞许。

这位慈祥的老人带给我的感动还不止这些。他“告诉”我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获得不是系统的学术知识,不是某种就业的实用技能,不是成为一个专家,而是,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能够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体。

我曾在茫茫题海中觉得前方一片迷雾而精神不振,也曾沉浸在方程与计算中而忘掉了一切,可是现在我不会了。因为我知道了前方的路标是一个和谐的人和保持个性与思考的能力。我曾一度困惑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们带来的利弊该如何权衡,如今,我亦不再困惑。因为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思考与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源自我们所处社会本身的需求,我们是为了更美好而非令人担忧的未来而努力。至此,人的个性与奉献精神被摆在了一个明显的位置。这如他所说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出于个人的雄心或仅仅纯粹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而是源于对人类和客观事物和爱的献身精神。”以及“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我想,我会铭记这一切。如果我没有记住这些教诲,那就是罪过了。

我曾读到一些爱因斯坦写给孩子们的回信,觉得很亲切。

我愿称他为“一个温柔的科学家”。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前几周,我们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课文中詹天佑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记,他的可贵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发扬、学习啊!

《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詹天佑在面临着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接收了任务,并且克服了困难,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一丝不苟,极端负责,身先士卒的人。面对外国人的讥笑、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面对生命危险等许许多多,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去面对、克服,他是多么了不起啊!在困难面前他以身作则,而且经常鼓励工作人员,他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让我铭记在心。

詹天佑敢于动脑,勇于创新,在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的时候,他面临着巨大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他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设计了两个非常好的路线,不仅克服了难题还节约了时间。让所有的人佩服不止。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这四个字“热爱祖国”,为了祖国他毅然接受了任务,为了祖国他冒着危险勘测线路,为了祖国他绞尽脑汁的思考问题。

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发扬他的精神。詹天佑这个名字,将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假期时,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不光我爱看,我的爸爸妈妈也喜爱看。

《科学家的故事》讲了许多科学家从小到大的故事和经历。其中有许多我国近代科学家,如:袁隆平、华罗庚等。他们都为我国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隆平是一名水稻杂交专家。他生长于大城市,为什么会选取农业呢?原来那里也有一个故事:小学时,老师领同学们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园艺场里鲜花盛开,袁隆平想:如果长大后能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该多好。这件事使袁隆平最终选取了农业。

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小时候,父亲让华罗庚学算命,可他七算八算,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于是,又专攻数学。他自小爱解难题,有一次他居然发现大学教授苏家驹解错了题。他就写了一篇论文,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之后,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发现了这个奇才,就把他请到清华大学来,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华罗庚写了不少著作,成了一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小时候虽然买不起书,上不起学,甚至被别人耻笑,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下对知识的渴求,而是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攀登科学高峰,最终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想想此刻的我们,不仅仅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更有专门的老师教导。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何等的幸福啊!我们又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爱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4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923年,赵承嘏回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即中央大学的前身),任数理化学部教授,讲授工业化学课程。

化学家吴学周院士、柳大纲院士、朱任宏教授等都曾经上过他的课。

柳大纲院士回忆:

赵承嘏针对20世纪初煤焦工业的兴起,着重讲授精细工业化学,包括煤焦油出发的中间体及其含氮、硫、氧、氯衍生物的制备,并进一步讲述纯制方法以及合成染料、合成药物、消毒剂、炸药、照相药品的方法。为增进学生对化学应用的了解,赵承嘏还带着学生去上海参观化工厂、轮胎厂、天厨味精厂、搪瓷厂等,让学生们获得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知识,课程设计巧妙而罕见,深受学生喜爱。

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协和医学院是当时国内研究中药的主要机构,被誉为“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创始人”的陈克恢(K.K.Chen)当时也在协和医学院做助教,并开展中药麻黄的药理研究。

陈克恢从中药麻黄中提取麻黄素,但药理作用不恒定,无法发表。赵承嘏首先用重结晶法提纯,重结晶25次之后,熔点仍不恒定,证明是混合物。后用溶媒法将其分离成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经药理临床试验,证明是一种很有效的新药,最终麻黄素成分拟交感作用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

两人志同道合,从此建立了默契的合作关系,即便后来陈克恢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又任职于礼来公司,赵承嘏依然将自己从中药中提取的几乎所有的生物碱都寄给陈克恢,请他开展药理研究。

陈克恢后成为20世纪国际药理学的一代宗师,曾任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主席、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主席和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名誉主席,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药理学家之一。赵承嘏和陈克恢两人的合作可谓化学和药理的“双剑合璧”,为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机制开辟了新路,扩大了世界对中药的了解。

在协和医学院,赵承嘏开始了应用化学方法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自1928年起,赵承嘏还开始了中药延胡索的化学研究,陆续提取出13种延胡索素,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来表示。猜测其有镇痛作用成分。当时获得的生物碱结晶分量不多,赵承嘏视为至宝,一直小心珍藏,期待条件成熟之际进行更为深入的药效研究。

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0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 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关于伟大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65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只有3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1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2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3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千年的探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首共同使用的餐具。

科学家的材料和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和灿烂华夏文明的古国。回想五千年历史,中国经历了多少王朝更替,兴衰轮转,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确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但在“洋枪洋炮”下,确实涌现了一群具有民族气节的伟人,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怀着敬畏之情阅读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的《詹天佑》一文。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著名的京张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自主修建的。这,可谓是中国技术革新方面的里程碑。虽说詹天佑主持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只有200千米长,可它连接了我国华北与西北的要道,且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当时,清政府刚一提出修路计划,帝国主义列强就开始阻挠、要挟,并争夺铁路修筑权。原因显而易见——为了能够进一步控制我国北部,从而进一步瓜分中国版图。毕竟谁都想在这场侵略中分到一杯羹,因此,帝国主义国家各不相让,争执许久。最后,他们一致表示,如果清政府自主修筑,他们就不再过问,并自作聪明地认为清政府最后还得央求他们“出手相助”,但帝国主义错了,智慧勤劳的中华人民是有血性,有气节的,我们已经出现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

在外界压力极大的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詹天佑一丝不苟,要求自己和其他工作人员工作精密,又肯放下架子,身先士卒。他常常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仪器攀山越岭作业。塞外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满目悬崖峭壁让人不寒而栗。在此恶劣环境下,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遇到问题请教当地农民,在坡度特别大的青龙桥附近,詹天佑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铁路,这在世界上史无前例,詹天佑在艰巨的工程下运用巧妙的方法高质高量地完成了任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正因为如此,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全线竣工,给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一个强有力的回击。

是呀,五千年来,多少英雄豪杰为祖国献身,怎能忘,爱国诗人屈原怒沉泊罗江;抗金英雄岳飞用“精忠报国”的鲜血点染中华大地;抗元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钦差大臣林则徐禁烟时的果断让蔑视中国的洋人鞠躬致敬……又怎会忘记,邓小平爷爷的新政策让改革开放成为新的春天,阳春三月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杨利伟承载着中华人民的骄傲乘坐着“神州五号”返回地球时举国上下的欢腾;屠呦呦奶奶成功在中草药领域发现青蒿素并运用临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她在2013年9月23日成为首获国际医学奖项的中国医学家,解决了世界医学难题……

现在,当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会看见一座铜像,那时詹天佑的雕像,他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着,永驻在人们心中。一路走来,观看祖国地大物博,万里江山披挂锦绣衣裳,我们怎能不想起革命先烈的奉献?眺望明天,让祖国繁荣发展,雄于世界的重任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做旗舰去乘风破浪,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眼下,一列火车向远方驶去,迈向新的时代,走向美好明天,而我们,任重道远……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4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19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 “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外国科学家的事迹材料范文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齐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可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最终发现了一种十分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关于科学家的成就与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齐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那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样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透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最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科学家的简略事迹材料范文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钢琴是一种大型高档的键盘乐器,它是在古希腊的一种乐具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在古希腊有一种供音乐工作者审度音和研究乐理的乐具,它是一块木板上绷上几根丝弦,弦的下边有弦马,可移动测量声音。14世纪,这种乐具经过改进后,形成一种与我国扬琴比较相似的古钢琴,并开始在欧洲流行。16世纪未期,在英国出现了一种拨琴,体积不大,置于桌上演奏。

1710年,在意大利北部的佛罗伦萨地区,一个名叫克里斯托佛利的乐器制造家,对古钢琴又作了一些改进,从而成为现代钢琴。克里斯托佛利首次采用小槌击打键盘的装置,使钢琴产生了强度不同的各种音响。1821年,法国乐技师埃拉尔对钢琴又作了改进,主要对打弦机的结构作了调整,它能使钢琴弹奏出复杂的作品。

1855年,钢琴的制作又出现了明显的改进,如琴师们用毛毡代替鹿皮裹在木槌上,琴弦采取了交叉排列的方法等,还对钢琴的结构作了新的设计。这种形制的钢琴百余年来几乎无多大改变。钢琴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带入中国。

收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14位用户喜欢。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中国遗传学领域,有一段时间独尊苏联的李森科为社会主义学派,指责美国的摩尔根为资本主义学派。

1956年0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针对当时在学术界一些领域乱贴政治标签的现象说道:“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谈家桢和他的老师李汝祺都是都先后从师摩尔根,是坚定的摩尔根学派。1948年,谈家桢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当时,许多人劝谈家桢不要回国。谈家桢却坚定地选择了回国。他认为,共产党总比国民党好,中国共产党不一定会学李森科那一套。

谈家桢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1956年08月10日,遗传学座谈会在中科院青岛疗养院召开。在此前几年饱受压抑的中国的摩尔根学派的学者们,迎来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好机会。谈家桢和李汝祺都参加了会议。后来李汝祺写了《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的文章,-看后非常赞赏,建议《人民日报》转载,并把标题改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将原来的标题作为副标题,还亲自为之写了按语。

1957年03月13日晚,-在-召集科学工作者座谈会,谈家桢应邀参加。-亲切地对他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啊!”座谈会开始后,-还专门把身子转向谈家桢与他亲切交谈。-说:“你们青岛会议开得很好嘛!要坚持真理,不要怕,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搞起来。”

1958年01月05日晨零时三十分,谈家桢和周谷城、赵构超应邀从上海到达杭州刘庄见-。他们的谈话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话题广及工业、农业、历史、哲学、新闻、遗传等各个方面。谈天说地间,-亲切地问谈家桢:“谈先生,把遗传学研究搞上去,你觉得还有什么障碍和困难吗?”谈家桢后来回忆:“在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多岁的领袖关切的的询问下,我十分感动,积郁心头已久的心里话,汩汩地涌了出来。-仔细地倾听完我的话后,再一次表了态,他的语气显得很坚决:‘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定要把遗传学搞上去!’”

在-的鼓励下,1961年年底,复旦大学的遗传学教研室升格为遗传学研究所,成为了国内高等院校的第一家遗传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的谈家桢应用摩尔根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为的遗传学工作者。

1974年冬,-已经病重,还让王震给谈家桢带去了口信:“毛主席很关心你,他在病中没有忘记你。这次让我带口信给你,问这几年为什么没有见到你发表文章。有什么话还可以说嘛!”

谈家桢后来回忆道:“我凝视着坐在自己面前和蔼可亲的王震将军,百感交集,一时如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向老将军说了这么一句话:‘谢谢他老人家,我是要把遗传学搞上去啊!’“毛主席的关心和希望,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和勇气。”

关于科学家的成就与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4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师及航空制造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为世界航空作出了相当多的功绩,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四发大型轰炸机和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直升机。

西科斯基于生于俄国基辅,1903年—1906年曾就读于彼德堡海军学校和基辅工业学院。他从小就沉迷于航空,尤其对达芬奇所画的直升机原理和从中国传来的竹蜻蜓个性感兴趣,12岁那年,小西科斯基就制作了一架橡筋动力的直升机模型,显示了富于创造的天赋。

真正坚定了他投身航空的决定性事件是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1908年,威尔伯·莱特驾机来到巴黎做飞机表演,西科斯基有幸目睹到了前辈们的英姿后,便决定要自己动手制造这种“会飞的机器”。1909年,他开始研制直升机,但在当时的发动机和飞行理论水平下,直升机根本不可能成功。经过多次失败后,西科斯基不得已停下来,转而研制固定翼飞机,这一放,就是三十年。

从1910年到1912年,西科斯基设计并制造了S-1至S-6型飞机,从一开始的仅仅能够地面滑行,到已经能够飞到1500英尺高,并且完全可操纵,西科斯基也象当时的大多数飞行家一样,一边飞行一边摸索,在挫折和失败中增长才干。1913年,他设计成功了S-11,它之后成为一战中著名的战斗机。

当时,由于技术所限,发动机的单台功率较小,而且过重的单台发动机也给当时薄弱的结构设计带来困难,因此当时的飞机也难以做得很大。鉴于此,西科斯基决定研制多发飞机,尽管在此之前一些航空人士以前断言:多发动机大型飞机在技术上是行不通的。1913年5月26日,西科斯基亲自驾驶著名为“俄罗斯勇士”的四发大型飞机飞上蓝天,飞行高度122米,时速104公里,这架飞机也是第一架拥有封闭驾驶舱和客舱的飞机。

在“俄罗斯勇士”的基础上,1913年底,西科斯基制成了“伊里亚·穆罗梅茨”重型轰炸机,这种飞机能载炸弹400公斤,这在当时是最大的载弹量了。机上还有8挺机枪,机组成员4~8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军中共有4架这样的飞机正式投入作战使用,至1918年共生产了73架。1915年2月15日,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飞机首次袭击了德国本土,投掷了272公斤炸弹。至1917年10月革命,俄国退出大战为止,使用这种飞机共执行过422次作战任务投弹2000余枚。

“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架重型轰炸机。

1919年,西科尔斯基移居美国,1923年组建了西科斯基航空工程公司,但并不成功,公司很不景气。1928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并于次年组建了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先后交付了S-38,S-40,S-42和S44等型号,其中S-44曾创下了飞越大西洋的最快记录──14小时17分钟。

在积累了无数教训和经验,创造了多次辉煌后,西科斯基仍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又回到了直升机的研制中。不到3年功夫,他解决了直升机最大的难题──直升机在空中打转儿的毛病。他巧妙地在机尾装了一副垂直旋转的抗反作用力的小型旋翼──尾桨,最后使直共机能飞上了天空。

1939年9月14日,西科尔斯基身穿黑色西服,头戴鸭舌帽,爬进座舱,简单地把一架直升机升到空中,高约二三米,平稳地悬停了10秒钟之久,然后轻巧地降落回地面。这在航空史上是崭新的一章,他成功地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贝升机──VS—300升空了。经反复试飞,VS—300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具备了现代直升机的基本特点。1940年底,美田陆军决定超多购买VS—300的改善型VS—316,军队编号为R一4。

R-4为双座机,主族翼直径11.58米,最大重量1152公斤,使用一台185马力活塞发动机,巡航速度为109公里/小时,航程为320公里,升限为1524米。它能垂直起降、悬停、前飞、后飞、侧飞以及无动力自转下降等,完全具备了现代直升机的飞行特点。第一架R—4于1942年5月交付美国陆军使用,以后,西科尔斯基在R—4的基础上,又发展了R—5和R—6型直升机,使性能更为完善,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因而赚了大钱。

1972年10月26日西科斯基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伊顿市逝世,终年84岁,他传奇般的一生正如他所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征服天空发明飞行器是最令人引为自豪的伟大成就,而这成就起源于人类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让人想象,最后透过人得以实现。”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梦想,但伊戈尔·西科斯基最后让它实现了。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16篇范文)

在1783年发明了气球之后,其发明者马上就想法推进和驾驶气球,在三年之内便对各种各样的用手操作的空气桨和小翼进行了试验。布兰查得在1784年甚至把一个小的推进器装在了一个圆形气球上。那时还制造了细长的气球,但是无法使用,因为人类这种动物,要作为起推进作用的“发动机”力量太小了。1785年,法国的陆军中尉默尼埃,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原始飞艇(但未制造出来):它有一个细长的气囊,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科学家的信息

  • 收集科学家的事迹材料(5篇范文)
  • 收集科学家的事迹材料(5篇范文)90人关注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 ...[更多]

  • 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61人关注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风景画家, ...[更多]

  • 有关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有关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29人关注

    洗衣机被誉为历史上100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洗衣机的发明的确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使千千万万的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光是这一点,就足够给这个发明记上一大 ...[更多]

  •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材料(16篇范文)18人关注

    在1783年发明了气球之后,其发明者马上就想法推进和驾驶气球,在三年之内便对各种各样的用手操作的空气桨和小翼进行了试验。布兰查得在1784年甚至把一个小的推进器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