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5 19:40:02 查看人数:28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1878字 33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49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 1308字 15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22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1784字 3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50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914字 9段 4分钟 5分钟 8分钟 293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 3482字 38段 12分钟 19分钟 27分钟 192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1867字 14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87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887字 2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98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639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58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663字 6段 9分钟 15分钟 21分钟 257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1437字 9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146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821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7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627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12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 1848字 24段 7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260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1137字 9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75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227字 8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71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732字 11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99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78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刘永坦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仅仅一年后,他便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旨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8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递出了一支热烈的火把,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打开"千里眼" 筑造"新长城"

中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是殊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必须捍卫的前线。

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西方列强和其他国家从海上入侵我国达到479次,入侵舰船达到1860多艘次......

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如何给我国的海疆装上"千里眼",料敌机先、有备无患?如何为万里海岸线筑就"新长城",保家卫国、坚不可摧?

这是刘永坦用一生回答的问题。而他历经数十年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最终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一次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一次次突破国内科技瓶颈,开辟了我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打造出全天时、全天候、具备远距离探测能力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也由此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彻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让原先看不到的飞机、舰船,甚至超低空飞行的隐身战机,都在我国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前一览无余,无所遁形。

如此壮举,如此功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

起航再起航 前进再前进

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

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汇报了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前沿动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在此之前,中国曾经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迟迟难以破局。

这一次,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

在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课题组。1986年,课题组就完成了"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关键技术攻关。

但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他果断提出,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地用起来。在航天部和哈工大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1990年4月3日,他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刘永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但他从不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的成果真正变成现实中的应用。此时团队成员刚刚经历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决定。

"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识和人品。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一位团队骨干说。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20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他们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走出一条光明坦途

刘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南京,第二年就暴发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一家也就此踏上了颠簸流离的道路。

烽火连天,乱世浮沉,故土沦陷,血染山河——这一切深深刻在刘永坦早年的人生经历里。

"永坦"这个名字,既是父母对孩子一生平安顺遂的祝福,也包含着对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祈愿。

"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刘永坦曾经这样说。

他的人生故事,既伟大又简单: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利国利民的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走出了一条光明的坦途。

2020年8月3日,他和妻子冯秉瑞教授相互搀扶着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行政楼,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永瑞基金"。

刘永坦表示,他希望基金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哈工大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数十载披荆斩棘,数十载呕心沥血,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这条科学坦途,还将永远绵延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得越来越宽敞。

刘永坦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8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面对荣誉,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对标国际,提出研制新体制雷达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心中萌生了一个宏愿——开创和发展中国的新体制雷达。

当然,这个宏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此前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段学习经历。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那里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谢尔曼正主持一项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刘永坦有幸参与其中。“传统的雷达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很多‘看’不到的地方。”刘永坦说,“那时候西方几个大国都在致力于研制能够‘看’得更广更清的雷达。”刘永坦所说的这种“超级”雷达就是新体制雷达,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国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新体制雷达!这就是我一定要做的!”说干就干!回国后,刘永坦立马开始着手筹备。刚提出这个设想时,却没有多少人相信和支持。但是刘永坦却说:“这项技术我们如果不去研究掌握,等别的国家发展好了,我们再去跟,那肯定是要落后的。”

国家需要,就是奋斗的方向

这注定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攻坚战。经过刘永坦的不懈努力,新体制雷达研制项目获得了航天工业部经费支持,得以立项。刘永坦立即组织团队拟定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卓绝。除了基本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团队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主要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正式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刘永坦团队在获得理论突破后,很多人觉得他们完全可以“见好就收”了。但是,刘永坦说:“要做国家需要的实用化新体制雷达,这是我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他带领团队,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完成中国首次对海远程目标探测试验,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等等。37年间,经过刘永坦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攻关,中国的新体制雷达终于从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虽然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

在接受采访时,刘永坦一再强调,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团队协作,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37年间,当刘永坦一次又一次做出为大义舍小利的决定时,团队成员们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和配合。

团队骨干许荣庆、张宁、权太范、邓维波、于长军、马子龙、张庆祥等人都表示:刘老师艺高胆大,又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协力攻关,跟着刘老师干有信心。“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我们团队的队员尽管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刘永坦说。

如今,刘永坦的团队已从最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30人的大团队。尽管已经斩获诸多大奖,但团队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接下来我们希望能把现有的新体制雷达进行小型化,使得它的应用更加灵活、广泛。”刘永坦说。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84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刘永坦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仅仅一年后,他便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旨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8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递出了一支热烈的火把,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打开“千里眼” 筑造“新长城”

中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是殊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必须捍卫的前线。

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西方列强和其他国家从海上入侵我国达到479次,入侵舰船达到1860多艘次……

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如何给我国的海疆装上“千里眼”,料敌机先、有备无患?如何为万里海岸线筑就“新长城”,保家卫国、坚不可摧?

这是刘永坦用一生回答的问题。而他历经数十年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最终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一次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一次次突破国内科技瓶颈,开辟了我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打造出全天时、全天候、具备远距离探测能力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也由此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彻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让原先看不到的飞机、舰船,甚至超低空飞行的隐身战机,都在我国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前一览无余,无所遁形。

如此壮举,如此功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

起航再起航 前进再前进

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

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汇报了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前沿动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在此之前,中国曾经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迟迟难以破局。

这一次,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

在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课题组。1986年,课题组就完成了“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关键技术攻关。

但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他果断提出,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地用起来。在航天部和哈工大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1990年4月3日,他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刘永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但他从不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的成果真正变成现实中的应用。此时团队成员刚刚经历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决定。

“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识和人品。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一位团队骨干说。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20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他们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走出一条光明坦途

刘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南京,第二年就暴发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一家也就此踏上了颠簸流离的道路。

烽火连天,乱世浮沉,故土沦陷,血染山河——这一切深深刻在刘永坦早年的人生经历里。

“永坦”这个名字,既是父母对孩子一生平安顺遂的祝福,也包含着对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祈愿。

“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刘永坦曾经这样说。

他的人生故事,既伟大又简单: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利国利民的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走出了一条光明的坦途。

2020年8月3日,他和妻子冯秉瑞教授相互搀扶着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行政楼,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永瑞基金”。

刘永坦表示,他希望基金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哈工大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数十载披荆斩棘,数十载呕心沥血,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这条科学坦途,还将永远绵延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得越来越宽敞。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他,为中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他,面对国外的封锁和技术垄断。用十年科研,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随后他将雷达研究转向实际应用,朝海洋进发,解决各个场域的电磁干扰。实现了中国海域监控的全覆盖。航天、航海、能源,这些“千里眼”保障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

“要不受欺负就得强国、靠科学、靠技术才能强国”——刘永坦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的书香门第。“永坦”,是家人对他的祝愿,更怀揣着那一代人内心最深的期许。1937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爆发,他和家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颠沛流离之路。国家蒙难,民何以安?从那时起,他便明白了“家国”的意义。

1953年,十七岁的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时,他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深造。返回哈工大后组建了无线电子工程专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基于传统雷达无线电波直线传输存在的盲区的短板。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新体制雷达,目标就是越过海平线的层层迷雾,给雷达安上一双火眼金睛。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一个个历史教训,一次次国内外科研实力对比,让刘永坦清醒认识到:没有强大海防,就没有牢固的国家安全。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只能靠自己用智慧和奋斗去争取。面对重重质疑,刘永坦内心始终燃着一把火:“国外能做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只是时间和实践的问题!”

终于,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2018年度,刘永坦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在新的时代,要强大我们的国家,要实现中国梦。大家都应该做贡献。——刘永坦

身在北疆,心系海防。刘永坦身上所折射出的铁肩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对科技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鼓舞,在大家心中,他不仅攀上了科技报国的巅峰,还筑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精神高地。

刘永坦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82个字,有3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1953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院士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掌声,雷鸣般的掌声;目光,无数的目光。人民大会堂,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现场。

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对这样的舞台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过,当站上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舞台,成为全场焦点时,观众对他却是陌生的。当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喊了一声:谁是刘永坦?

没有多少公众知道他,过去40年,他的周围始终是宁静的。

“外国都没人做过,你可以?”

谁是刘永坦?寻找答案,先从一个选择开始。

1981年,45岁的刘永坦决定重新出发。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做出这个决定,刘永坦并未感到一丝艰难。

此前,刘永坦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年。1979年,刘永坦到英国进修。在那儿,他独自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被合作教授谢尔曼评价为“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这段经历给了刘永坦很大的启发,让他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

俗称“千里眼”的雷达,在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对海探测上,传统雷达其实有愧于该称号,许多东西“看”不到。当时,国内对雷达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微波雷达的阶段。微波是直线传播,所以微波雷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为了看得远,雷达一般架在海岸山上,但1000多米高山上的雷达,最远能看100公里左右的海域。另一种办法是把雷达架在船上,但桅杆再高毕竟也有限,这种方法最多只能看到20~30公里远。

雷达的功能原理是,发射出去无线电波,根据它的回波来分析判断目标物的特性,关键技术是信息处理。既然微波雷达只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那是否可以避开微波,通过另外一种波,不用站得高,也能看得远?刘永坦决定抛开微波雷达,研制一种新体制的对海探测雷达,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1981年结束进修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发动身边的人与他一起干。很多人心里没底,只有刘永坦信心十足:“根据我们现在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我们掌握的技术,只要努力,我认为完全能实现。”紧接着的一句话就不那么鼓舞人心了:“但肯定也很艰苦,因为前人没做过。”

是的,不仅国内空白,当时国外一些国家也想研制新体制雷达,但没人做到过。一切都是零,没有先例可循。这意味着研究风险很大,可能要干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而且还不一定能干得成。

刘永坦一个一个地找人谈,最终组成了六个人的攻关团队,但这并未打消别人的质疑:这个雷达能行吗?能解决别的雷达解决不了的问题吗?申请课题时,有人问:这个美国有没有做过,英国有没有做过?一些专家友好地提醒刘永坦:“外国都没有人做过,你凭自己的理论认为就可以?”劝他放弃。

这种艰难困阻在刘永坦的意料之中,他泰然处之,继续“往前拱”。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信号处理技术的推动,能带来雷达技术的进步。他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干成!

刘永坦将此称为“信念”,一种对科学的坚守。“如果理论上可行,我就一定要往前拱,如果理论上不行,往前拱也没用啊。”

“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科学是一回事,但让人认识科学背后的意义,是另一回事。哈工大的许多同事认为,刘永坦及其团队完全有更好的选择,可以从事更容易获得成功的研究,或者就像当时不少技术人员一样,“下海”赚钱。对于这个看起来“希望渺茫”的新体制雷达,他们惋惜地表示: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刘永坦也这样问过自己。答案是另一个信念:“如果别人做出来了,我们再跟着做,国防安全会受到影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永坦朗诵起了古诗词。这些诗词以及儿时颠沛流离的遭遇,构成了他对祖国的最初认识。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宜昌,最后到重庆,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这是少年刘永坦对国难的最初印象,这种印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更加强烈。母亲在刘永坦很小时就教他背诵古诗词,比如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在他胸中激起一股热浪,“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永坦”二字,是家人对他本人以及国家命运的美好祝愿。

所以,当准备干一番事业的刘永坦看到我们的海域处于无法有效监控的处境时,他难以自抑。这时,他坚守的信念里,不仅有科学,还有“家国”二字。

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刘永坦说,如何能看得远、如何把我们的海域全都保护起来,这是国家的需求。

所以,当身边人提起“下海”,刘永坦不以为然:“你的情怀、你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争取国家支持,刘永坦团队一年里有两百多天都在往北京跑,向相关部门“宣讲”新体制雷达的作用以及可行性。“当时航天工业部有领导说,你们哈工大的人很特别,拉开门就往里进。”刘永坦团队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李绍滨回忆。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馈,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最终获得了原航天工业部等部门的支持。

“创意思维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实”

当然,要把事情做成,仅靠信念是不行的。正如刘永坦常对学生所说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实、落实。

新体制雷达很难,难点在于抗干扰。刘永坦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摒弃直线传播的微波,选择一种可以绕着走、可以拐弯的表面波,这种波沿着海平面传播,但带来一个新问题——杂波干扰太厉害。这些来自海浪、无线电、电离层的干扰,其信号强度比要探测的目标强一百万倍以上。“这要求我们发射出去的信号必须非常单纯,还要有很好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把微弱的反射信号从杂波中提取出来,形成我们需要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等。”刘永坦说。

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现场埋头苦干。这确实是一项充满未知的研究,不仅前途未知,而且工作本身也不可让人知。这是一场从零起步的持久战,不知胜负与“停战”日期的持久战。经过800多个日夜、数千次实验以及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他们系统地突破了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并于198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此时,刘永坦团队从当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几十人的研究所。

“这个事情没完,还得往前走!”

1991年,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永坦实现了当初的宏愿,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很多人认为他可以停下来歇歇了:“你们干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了。”

“这个事情没完,还得往前走!”刘永坦很坚决,他要让雷达更加实用。刘永坦不仅往前走,还要拉上更多人一块儿往前走。他认为,要使雷达更加实用,不能光靠自己干,还要联合国内的有生力量、优势力量。

又是一个十年。2011年,他们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刘永坦为自己的团队感到自豪。“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这个团队被人称为“雷达铁军”。

及至此次获得最高奖,刘永坦自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团队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的”。他要求以此自警,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人:“人家不会把关键技术给你。也许现在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往前走,就一定行。”

当然,刚过完82岁生日不久的刘永坦还是“没完”,持久战还未“停战”。他还想要新体制雷达小型化,更加广泛实用。“不是功成名就就拉倒了,技术还要不断创新、进步。”李绍滨这样形容刘永坦。

刘永坦曾用猎豹如何追逐野兽,教学生怎么追踪目标信号。某种程度上,他自己就是一头猎豹:敏锐的目光,不歇的脚步,坚韧的品质,以及对家园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守护之心。

这就是刘永坦,信念里藏着科学与家国,藏着理想与情怀。他守着信念,跟一切困难“没完”。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7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一、坚守报国初心 筑牢“海防长城”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二、奋发图强 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事业的决心,考入哈工大。刘永坦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读书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年,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群体的一员。1965年春,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就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1973年,他重回学校。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也正是在这里,刘永坦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三、自主创新 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

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让还在英国留学刚刚打开视野的刘永坦,决心彻底改变我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然而,这一探索在当时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我国新体制远距离探测技术完全空白,国际上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1982年初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迅速形成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对海探测方案。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并给予高度肯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全球对海探测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刘永坦院士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解决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实现了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四、百炼成钢 铸造边疆“雷达铁军”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五、诲人不倦 辛勤耕耘桃李芬芳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刘永坦院士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院士是矢志筑牢共和国“海防长城”的优秀科学家,是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刘永坦院士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和忠诚奉献,诠释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向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笔随时代、墨见精神。为刘永坦院士写传,既是为科学家精神立传,更是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代言。 《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是首部记录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纪实文学传记,立体展现了院士的成长轨迹、奉献担当、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 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同志历时2年多时间潜心创作,多次深入上海、哈尔滨、威海等地实地采访,查阅大量资料,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大量心血,精雕细琢,终成此书。

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通力协作、有效统筹,为此书的策划、创作、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整合优势资源,调集精兵强将,如期完成了新书出版任务。在这里,我们向张雅文同志的辛勤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伟大作品需要以文化人。 希望出版社精心策划、周密组织,联合教育、科技、工信、科协、作协等相关部门做好该书的宣传、推介和发行工作,把优秀作品及时送到广大读者手中,确保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希望全省出版单位担负文化使命,服务时代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用心用情为人民出好书,创作推出更多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出版物,为龙江现代化建设汇智赋能。 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向刘永坦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力量,肩负起民族复兴、龙江振兴发展大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院士说:“刘永坦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不向国外封锁低头,不惧卡脖子,靠不服输的劲头通过完全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刘永坦团队敢于碰硬,敢于啃硬骨头,40年坚持围绕一个方向、一个领域取得成就,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种价值导向和科技精神的传承非常宝贵。”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表示,虽然已经讲述了多次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但每次倾听刘永坦先生的故事时,还是会心潮澎湃,激发起爱国心和奋斗情,还是会想起自己的初心、记起自己的使命。

“刘永坦院士围绕一个方向,聚焦一个领域,坚持40年自力更生,将这一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原始创新,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上,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报告团成员韩杰才说。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先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这十分令人感动。”报告团成员哈工大教师工作部部长吴松全说。

“刘永坦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平易近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热爱祖国、胸怀天下的人。”报告团成员宿愿从学生的角度讲述了他眼中的刘永坦先生。

“刘永坦院士常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刘永坦先生这种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报告团成员杨强说。

“刘永坦院士的精神是哈工大人共同的财富,我们将继续传承这种爱国奉献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交出新的优异答卷。”报告团成员宗华说。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6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刘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同学们都习惯称呼他“坦先生”。

平易近人,大爱如山在与导师见面之前,我是从照片和他的事迹去了解他的。照片上,坦先生表情严肃,神情凝重地专注科研。认识他的人说,坦先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睿智幽默的言谈,眉宇间充满了浩然之气,对待学生也非常严格、不讲情面。但是,见过坦先生本人之后,打消了我的一切顾虑。他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长者,慈眉善目,衣着朴素,精神矍铄,思维缜密。坦先生只要不出差就会定期和我们交流讨论,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有一次坦先生和姜国俊师姐小组讨论结束后天色已晚,于是便请学生们集体改善伙食。当时师姐她们为了准备学术论文,实验程序一直报错,心里非常着急。席间,坦先生嘱咐他们,程序中的错误要按照逻辑顺序逐一排查,如果程序编写不规范、太混乱,就会导致错误难以找到,不如狠下心来删掉重写。重新编写之后的思路可能会清晰很多。这次聚餐,也最终成为精彩的学术讨论的延续,同学们精神物质双丰收,满载而归。我也有幸多次垂蒙先生的悉心教诲,跨过了科研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沟沟坎坎。2015年暑假,还是硕士的我和师兄们在雷达站进行现场调试,坦先生在场观看演示。但当时抗杂波程序的处理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于是坦先生非常有条理地询问我们是怎么做的,从原理上帮我们一步一步分析问题,亲自检查每一个程序。最后发现,和理论中的理想情况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天线阵存在一定的幅相误差,而我们忽略了这一影响。

在30多度的高温中,坦先生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被汗水浸透的衣衫紧紧地贴在身上,但坦先生浑然不觉,甘之如饴。科研上,坦先生“火眼金睛”;生活中,他“明察秋毫”。始终关心大家每天工作多久、睡眠多少、作息是否规律等生活情况,甚至是感情问题也常常促心交谈。当听到谁有困难或遇到什么烦心的事,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或者询问他人具体情况,还经常慷慨相助。很多学生都说,与导师接触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360度的指导。他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

严于律己,做细致活坦先生不仅时时刻刻严于律己,还处处以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来要求自己。无论大事小情,方方面面,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躬亲垂范。坦先生的严,是出了名的。坦先生的历届学生们都说,做坦先生的学生,功底不扎实是不行的。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东西是逃不过坦先生的“火眼金睛”。你专业底子如何,有没有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做足功课,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讨论,立刻就“原形毕露”。坦先生说“有的人聪明,学什么东西立刻理解,是好事。而有的人或许不够聪明,但做事踏实,他可能会走得更远。”听我的硕士导师许荣庆教授讲,新体制雷达研制初期,系统死机频频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坦先生率领他的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系统的每一个程序开始检查,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最终全部妥善解决。坦先生曾反复对团队成员们说:“跟理论相比,实际情况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掺入其中,需要仔细分析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件件解决。”严出质量,严出完美。这种严的精神也在我硕士时的导师许荣庆教授身上显现出耀眼的光芒。他是坦先生评上博士生导师之后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硕士期间,每次我作学术报告,许老师就会像坦先生要求他一样严格要求我,“你所做的东西,每一个步骤,推导的每一条公式中的每一个参量,都要明确它的物理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对应的是什么概念。我们要做的重大工程,都要实际应用,必须做细致活。

一个参数的影响搞不清,都可能导致最后实际结果的巨大偏差,严重影响整个项目的运行,任何一点都含糊不得。”如今,严谨治学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里,作为新一代雷达研制的年轻人,我们会奋勇争先地一直奔跑下去。2017年,我为了准备国际雷达会议上的英语口头汇报,专门请有过参会经验的赵德华师兄进行指导。期间,师兄对我说,坦先生的英语水平非常好,从初中学习英语以来,就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学习英语和阅读英文文献,直到现在从不中断。即使他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每天仍然坚持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在英国访学时,他还担任我国军事代表团访英期间临时翻译。坦先生曾说,国际会议上很多内容都是该领域内知名学者创新想法的雏形,对你们将来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认真对待。因此,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会每天熬夜练习英语,复习讲稿,即使在去国外的飞机上也坚持不停地练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当天的学术会议上,我作了两次口头报告,不仅流利地呈现了学术成果,还从容地回答了台下学者们的提问,受到了参会者的关注与肯定。那一刻,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没有给哈工大人丢脸,哈工大人是有真才实学、响当当滴!回国在机场候机时我还碰到一位参会的学者,他对我的报告印象深刻。当他了解到我的导师是坦先生后说:“哈工大学者发表的文章我们经常读,一看到作者中有刘永坦先生,我们就知道那一定会是篇好文章!”听到这话的我,感到非常自豪,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在坦先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精神的熏陶与感召下,一批批年轻人茁壮成长起来,在领略科学高峰上一处处奇美的风光中,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心系祖国,唯国最重对祖国的爱,都是很具体的,具体在每一天怎样去做人、做事和对待工作上。熟悉坦先生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个真真正正心系国家安危,热爱祖国的人。时至今日,83岁的坦先生和他的团队成员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雷达的国度中驰骋四方,不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度。坦先生深沉绵长的爱国强国之志,励精图治建设中国强大“海防长城”的牺牲奉献精神,在师生中间引发了热烈的反响。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团队任宽博士在看到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报道后说,“坦先生的事迹对目前正在从事基础研究的我来说,是极大的激励和启发,未来我将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贡献。”校研究生会主席刘润泽、机电学院本科生苏展作为学生代表到机场迎接坦先生载誉归来,他们激动地说:“坦先生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一名哈工大人的骄傲。他高尚而伟岸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一代用一生去学习、去传承。”结尾能够成为坦先生的博士生是我一生的荣幸,也是我一生的骄傲。他的平易近人、严于律己、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品格和科学素养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未来,我们将沿着坦先生的足迹,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在中国大地上,画上最美最宏伟的卫国蓝图。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3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同日,党中央批准第一批包括科学家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发布。刘永坦一生专注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科学家精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在世界科技成果中,中国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一直占据54%以上的领先地位,到19世纪骤降为0.4%,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72年前,旧中国工业技术整体水平很低,现代科研几乎一片空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打开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之门,领导几代科技工作者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新中国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经过72年的发展,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向跟踪和并跑、领跑转变,从科技第一生产力到创新第一动力。

时代楷模刘永坦诞生于山河破碎、家国蒙难之际,在党的培育下萌生爱国心、强国志,成长为我国海疆海防长城领军人才。上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刘永坦和团队一起,扎根边疆四十载,向着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用8年时间建成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2011年,刘永坦带领团队又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推动“21世纪的雷达”造福于民,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让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羸,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利器。2020年8月,刘永坦将自己荣获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用于奖掖后学、培育青年人才的未来事业,彰显这位海防科技创新科学家甘为人梯、打造雷达铁军团队的崇高人格。

时代楷模刘永坦心系国之大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毕生在艰难的探索中开疆拓土,在时不我待的竞争中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努力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原创突破,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用生动的实践回答了“李约瑟之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党的_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发挥科学家精神,通过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引领国家发展的主动。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要攀登科学成就光辉的顶点,就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科学家精神气质。刘永坦用一生的坚守与执着,生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无畏,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新时代呼唤涌现更多刘永坦一样的国之栋梁战略科学家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突出贡献。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7位用户喜欢。

科学是一回事,但让人认识科学背后的意义,是另一回事。哈工大的许多同事认为,刘永坦及其团队完全有更好的选择,可以从事更容易获得成功的研究,或者就像当时不少技术人员一样,“下海”赚钱。对于这个看起来“希望渺茫”的新体制雷达,他们惋惜地表示: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刘永坦也这样问过自己。答案是另一个信念:“如果别人做出来了,我们再跟着做,国防安全会受到影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永坦朗诵起了古诗词。这些诗词以及儿时颠沛流离的遭遇,构成了他对祖国的最初认识。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宜昌,最后到重庆,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这是少年刘永坦对国难的最初印象,这种印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更加强烈。母亲在刘永坦很小时就教他背诵古诗词,比如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在他胸中激起一股热浪,“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永坦”二字,是家人对他本人以及国家命运的美好祝愿。

所以,当准备干一番事业的刘永坦看到我们的海域处于无法有效监控的处境时,他难以自抑。这时,他坚守的信念里,不仅有科学,还有“家国”二字。

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刘永坦说,如何能看得远、如何把我们的海域全都保护起来,这是国家的需求。

所以,当身边人提起“下海”,刘永坦不以为然:“你的情怀、你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争取国家支持,刘永坦团队一年里有两百多天都在往北京跑,向相关部门“宣讲”新体制雷达的作用以及可行性。“当时航天工业部有领导说,你们哈工大的人很特别,拉开门就往里进。”刘永坦团队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李绍滨回忆。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馈,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最终获得了原航天工业部等部门的支持。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八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承薪火,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国家安全一直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对国家的安全进行部署和防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刘永坦院士所从事的事业就是为了国防建设出具有开创性的新型雷达!刘永坦院士放弃了国外的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毅然决定在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开始走上了中国新型雷达之路。

在上个世界70年代,中国在雷达领域也进行过专项的突破,但是偶遇难度太大,外国技术封锁等等的原因,没有获得一个突破性的进展,直到刘永坦回国,接下了这个重担,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之路。这其中的艰难险阻真的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刘永坦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极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着实验,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新体制雷达技术。这一技术,在我国的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登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许多空白!科技报国,刘永坦院士从小就立下了投身祖国工业化建设的决心!不仅仅在研究领域,刘永坦院士更是为我国的雷达领域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推动着我国国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在看到老一辈的科学家的科技报国一生之后,我们都要不断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通过自身的努力,志存高远,为了国家的建设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永坦先进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48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有这样一只“千里眼”,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是捍卫我国疆土的国防重器。

而在“千里眼”背后,有一个执着于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的老人。他是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201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长大后,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刘永坦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1978年,成绩优异的刘永坦被国家外派到英国深造,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深造的知识分子之一。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踏出国门的那一刻,刘永坦发誓要做出一番名堂。在英国学习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铆足劲儿去学。

就这样,刘永坦凭借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获得了雷达技术知名专家、伯明翰大学教授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并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

看到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刘永坦心里不是滋味,默默许下宏愿:“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多远。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中国也决不能落下。”

1981年,刘永坦在进修结束后立即启程回国,开启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生涯。

当时,在我国的雷达研究领域,除了基本理论和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供借鉴。刘永坦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采用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苦心研究。1983年,刘永坦交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论证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

有了方案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把方案变为现实。

刘永坦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摒弃了直线传播的微波,选择一种可以绕着走、可以拐弯的表面波,这种波沿着海平面传播,可以大幅提升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

新的研究也带来一个新问题——杂波干扰严重。

这些来自海浪、无线电、电离层的干扰,其信号强度远比要探测的目标强100万倍以上。“这要求我们发射出去的信号纯度非常高,还要有很好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把微弱的反射信号从杂波中提取出来,形成我们需要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等。”刘永坦说。

雷达调试初期,系统死机是常事,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

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赶不上吃饭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睡一觉……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刘永坦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严重时曾几个月不能行走。

1989年,他和团队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但刘永坦不满足于此,又带着团队成员提高雷达性能,转战到更恶劣、更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22年。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刘永坦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解决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刘永坦说,与国际同类雷达相比,我国的新体制雷达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

从提出设想,到研制出新式海防重器,刘永坦带领团队扎根边疆近40年。在很多人眼中,刘永坦不仅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更是心系年轻一代的优秀教师。

从教60年来,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近300学时。作为学科的领军人物,刘永坦把新理论、新技术带进课堂,同时把学生带到国防科研一线,“真刀实枪”地锤炼团队。

刘永坦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40年来,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一名成员说:“刘永坦院士常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刘永坦先生这种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刘永坦说,“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未来还得靠年轻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祖籍湖北省武汉市,1936年12月1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舅舅是大学教授。然而,生活在内忧外患的乱世,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摆脱那挥之不去的阴霾和苦难。国家蒙难,民何以安?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宜昌,从宜昌到宜昌乡下,从宜昌乡下再到重庆,后来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饱受10多年流离之苦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建设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工程学院。由于该校建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现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的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短暂的两年时光,他毫不懈怠,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军工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了大学讲台,成为哈军工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1965年春,刘永坦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承担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的研制任务,主持并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_”就开始了。1973年重回学校后,刘永坦所在的专业正在从事声表面波的器件研究。由于研究需要大量数字计算,他成为系里第一个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人。

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合作教授谢尔曼就是其中之一。刘永坦来进修之前,这里曾接收过少量的中国留学生。不过,他们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刘永坦在进修和工作期间进行了特高精度高频脉冲多普勒雷达信号处理机和用信号处理方法增加高频雷达角鉴别力的研究,成果已被应用。

1981年回国,主持了高频地波对海探测雷达的研究工作。

1983年主持研制成功雷达散射面积微处理机录取、存贮与处理系统。译有《晶体管电路工程》等著作,撰有《高频海态遥感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高频地波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等论文。

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成为无线电工程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曾任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

刘永坦现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国防科工委航天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

曾任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技术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专家组成员,并先后被聘为国内十几个有关单位、大学、专业及学会的兼职研究员、教授或负责人。

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2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案,那便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诠释吧。”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悟。

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党育人。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副院长赵万春说。

赵万春所在的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团队是一支成员平均年龄仅有35岁的年轻团队。成员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敢啃硬骨头、敢于创新和突破的“闯将”。目前,他们正在全力进行黑龙江省第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的深入研究。团队用“非常规”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思维积极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大庆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

前不久,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团队上下为之振奋,更加快了对页岩油科研攻关的脚步。大家希望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与大庆油田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迟庆国表示,刘永坦院士的科研选择和爱国情怀对自己研究电容器有很大触动和启发,电容器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自己将专注于研究方向,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刘永坦院士长达40年的潜心研究之路告诉我们,要完成技术突破绝不能浅尝辄止,要聚焦问题难点,专注、纯粹、深入、坚持不懈地钻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面对从零起步的科研难题和国内外重重质疑,刘永坦院士仍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这启发科研工作者应坚定科研信念,自主创新,敢于摆脱对国外技术、仪器的依赖,勇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刘永坦院士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要志存高远,心中有国家人民,勇担重任,面向国家重要需求,深耕细作,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迟庆国感慨不已。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为祖国筑造出一条坚不可摧的海防长城。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身处内忧外患的年代,他很早便有了强国的梦想。

刘永坦:只要书念好了,将来能够实现强国的愿望,因为国家弱才会这样。

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随后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1979年,刘永坦被派往英国进修。

刘永坦:如饥如渴地吸取知识,充实技能,提高理论,也觉得机会很难得。

在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而且对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等领域也有着重要作用。那时起刘永坦决定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刘永坦:这种雷达咱们国内自己要发展,建议国内搞这种新的体制,有可能新的体制能解决老的微波雷达好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10个月的奋战,刘永坦和他的6人团队书写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方案,开启了夜以继日的数千次试验和数万次的数据采集。

经过8年的雷达试验,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2011年刘永坦团队又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这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面对成绩,刘永坦总是说,这是团队的功劳。

刘永坦:因为这是团队的事,才创造出完全创新的一件事情,我一个人绝对干不出这么大一件事情。

从孩童时期萌发报国志向、到学成归来打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把一生都奉献给我国的雷达事业。作为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奠基人,刘永坦凭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攀上了科技创新的高峰,更筑起了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精神高地。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16篇范文)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有这样一只“千里眼”,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是捍卫我国疆土的国防重器。而在“千里眼”背后,有一个执着于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的老人。他是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201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长大后,怀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刘永坦信息

  •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16篇范文)
  •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16篇范文)28人关注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有这样一只“千里眼”,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是捍卫我国疆土的国防重器。而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