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0:02 查看人数:3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 1110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26人
最美奋斗者申纪兰事迹 1308字 19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36人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434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71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1593字 13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40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506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01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757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54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 1802字 9段 7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76人
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事迹 1838字 8段 7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92人
最美奋斗者英雄事迹 1762字 1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40人
中国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1515字 25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74人
最美奋斗者个人主要事迹 1770字 1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25人
最美奋斗者英雄事迹 843字 10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54人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 1874字 17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90人
最美奋斗者个人主要事迹 1531字 10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95人
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事迹 1896字 12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02人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 1882字 20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55人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近日,278名个人和22个集体当选“最美奋斗者”,这份沉甸甸的名单,涵盖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既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历史上的楷模,又有黄大年、南仁东、李保国、张富清等新时代的楷模……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但都有同样的特点,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都以“挥洒汗水、忘我拼搏”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奋斗者的“最美”风采。

以“勇于担当敢为先”的斗争精神,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要斗争就会有牺牲,要斗争就会有付出,奋斗者的脚步从不停歇。战争年代,他们坚持冲锋在前,毫不退却;和平年代,他们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于斗争的精神始终蕴含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无论是开启浙江义乌的发展传奇的谢高华,还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屡立奇功的“大功三连”,亦或是以红手印开启农村改革小岗村“大包干”的带头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梦想从“图纸”变为“现实”,最少不了的还是劳动者们的坚韧勇气和斗争精神。因此,无论身居何位,党员干部都应勇于面对各种风霜雨雪、烈火考验,勇当劲草真金,把斗争精神转化为挺身而出、化解矛盾的不竭动力。

以“择一业而终一生”的奉献力量,做勤勉务实的劳动者。有一种精神,叫甘于平凡;有一种情怀,叫倾情奉献。在现实的磨砺与岁月的淘洗中,坚守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贵在执着,难在坚守。侯隽说:“高举起不倒的红旗,接过父辈手中的工具,将路上残石除尽,积雪扫清……为了这一切,我愿献出终生!”

所以她响应组织号召,扎根天津宝坻57年;林巧稚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所以她未曾婚育,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他们将对党组织和人民的深情与感恩,化为了服务人民的切实行动,化为了立足岗位的不懈奋斗。身为党员干部,自当涵养这般“择一业而终一生”的大魄力、大情怀,时刻把入党的初心和誓言铭记在心、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血脉,坚守岗位、认真工作,把责任和担当镌刻在平凡岗位上,对党组织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家国情怀,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甘祖昌和龚全珍夫妇,一位是将军,戎马一生,却放弃理应享受的待遇回乡务农,带领乡亲们向贫困宣战。一位是教师,却放弃城市优越环境,毅然跟随将军丈夫扎根贫苦山区,投身教育事业……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却在面对更多需要自己守护的人民群众,选择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心动诠释了“有国才有家”的精神坐标。无论何时,党员干部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努力进取、不懈奋斗。

最美奋斗者申纪兰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8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有一位执拗的耄耋老者,年复一年,仍坚持着自己劳作。春天播种,下地秋收,冬天除雪,步履日渐蹒跚,但她干起活来仍充满力量。她是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不忘初心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抗战时期,她就担任过村里纺花织布小组的组长。一嫁到西沟村,她就积极参加劳动。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她成了副社长。这对奉行“好男人走到县,好女子不出院”古训的山里人来说,已让人刮目相看。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为啥妇女的劳动报酬要少一半?

申纪兰介绍说,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如果男人干一天活计10个工分,那么妇女只能计5个。不平等的报酬又挫伤着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很多妇女只愿意干“家里活”,不愿出门参加社会劳动,而这又成为阻碍妇女地位提高的关键。

为了让妇女得到真正的解放,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努力做男社员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男女同工同酬。

开始,男社员很多不同意。申纪兰认为,只有干出成果,才能让妇女不再受歧视。

牢记使命

村里本来是男女共同协作劳动的。经申纪兰申请,社里专门给女社员划出一块地,和男社员进行劳动竞赛。男社员认为稳操胜券,该休息就休息;被发动起来的妇女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始终在田间争分夺秒。最后,女社员赢得了竞赛。

这场劳动竞赛在西沟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男社员都开始支持男女同工同酬。

不久,全国妇联、山西省妇联的同志也来到西沟村。一是考察,二是帮着申纪兰出谋划策。在妇联的支持下,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妇女提高劳动技能,还设立了农忙托儿所,使妇女能专注劳动。

到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

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奋斗不止

1983年,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1984年,申纪兰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大胆进行改革。

她主张:成林和有林山坡地仍归集体管理;耕地仍然包产到户、自主经营,但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添人增地、减人减地,确保土地不撂荒。最终,改革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适度,实现优势互补。

1985年,结合申纪兰外出考察的经验,利用当地的硅矿资源优势,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此后,西沟村又建立起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村办企业成了西沟村的经济支柱。

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不把污染留给子孙后代,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重新寻找发展定位。几年间,西沟村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一一兴建,新产业基地拔地而起,引进的知名服饰公司开工生产。

作为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中西部开发、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平顺县提水工程、平顺县二级公路建设、平顺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工程等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胡海岚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学习、工作多年,2008年回国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2015年加入浙大,现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

回国后她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揭示了后天的经历经验可以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来改变先天的弱势;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其中包括独立通讯作者的Science三篇、Nature两篇。2019年她荣获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评委会高度肯定她“在情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出色成果”。2021年被授予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中国科研在国际上发声,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作出积极贡献。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93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刘永国,男,汉族、1961年出生,中专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4个春秋,现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刘老师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4个春秋。他34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他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34年来,刘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师德高尚、身正为范。

1981年1月,刘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他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他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细心关爱,耐心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盛于母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刘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刘老师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丁路禅。他学习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他练习胆量,刘老师课上经常提问他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当发现他的数学很好时,就在学校每周一次的数学朗读学习中,让他带着大家朗读。渐渐地,数学课上的一分钟演讲,他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后来丁路禅同学的学习更是突飞猛进,还当上了刘老师精挑细选的课代表。看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刘老师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

这样的例子在刘老师身上很多很多,他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任教36年来,刘老师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

历年来,他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县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他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2013年,在全镇小学统考中,他所任教的数学均获得第一名。

刘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是完美的乡村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老师知道教师吃的是一碗良心饭,教师任重而道远。勤教学、苦钻研,不图名利,脚踏实地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就如澳大利亚沙漠中的一种无名花,无需肥沃的土地,也无需充足的水分,做到吸收得比别人少,开出花儿比别人美,更可贵的是奉献

出的比别人多。从初登讲坛的青涩,到今天的成稳娴熟,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刘老师用真情和汗水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凭借自己丰富深厚的学识基础、创新求真的教学风格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感动并带动着身边的莘莘学子学,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卢湾一中心小学《基于五育并举的学生数宇画像》榜上有名。

智慧校园系统张开双眼全天候为学校安全保驾护航,“云手表”“云笔”等智能设备忠实记录学生学习经历,帮助老师读懂学生,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作为全国信息化教学标杆校,这所“云校园”,渐渐呈现出吴蓉瑾期待的样貌。

对同事对学生,吴蓉瑾是公认的温柔。但在一群IT工程师们眼中,这位女校长顶真起来,特别“刚”。从2018年启动建设“云课堂”后,学校会议室的灯几乎每晚都是亮的。作为一名文科生,吴蓉瑾一边讨教专业问题,一边不断用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让对方心悦诚服。她说,想为每个孩子画一张“数字画像”,虽然工作量很大,但这能让老师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她提出,想建立一个教师备课系统,各科老师可以随时记录灵感火花,上传课件,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碰撞。技术人员质疑,是否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做一个平台,上传一些课堂实录,供老师看看,足够了。最终,吴蓉瑾的坚持,换来了一份送给老师们的.“大礼”——一个学习大数据库建立起来,教师的备课效率大大提高,老师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

“没想到,女校长搞IT,可以这么厉害。”吴蓉瑾觉得,这是“IT男”们对他的最高评价。

最美奋斗者事迹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开启新的征程,需要我们有新气象新作为,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每个奋斗者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里,如果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或者等待观望,都将错失稍纵即逝的发展良机,而那些目标清晰、激情担当、坚持不懈的奋斗者才容易获得成功,最终成为“跟上新时代”甚至“引领新时代”的开拓者。

随着物业管理在居民生活中的不断深入,提供业主满意的服务成了物业管理企业的保持绝对竞争优势的首要砝码。要想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就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无论小区、写字楼、公寓作为项目的首要人员时刻考虑好项目的整体经营运作状况。我相信只要我们切实为客户着想与帮助,信任与支持也会相应而来,只有真诚服务,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才能吸引更多客户。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涵盖所有的业务范围,这为各专业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横向专业化有利于不同的物业服务公司专注地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将做好、做细。

物业管理公司要在确保高质量完成基本服务的同时,心系业主需求,不断增加个性化服务项目,拉近自己与业主之间的距离,增进友谊,增强互信,构建和谐共融的合作关系,赢得业主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奋斗意味着担当尽责。奋斗就要埋头苦干。奋斗就要善于巧干。奋斗必须只争朝夕。我们不仅要苦干、实干,还要会干、巧干。集团公司各企业所属的行业不同,发展的阶段不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不同。我们需要不断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找到新办法,以变应变、以变制变。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奋斗者出发的季节,跨越新时代,我们唯有不懈奋斗,才能保持定力,收获成功和喜悦;唯有不懈奋斗,知难而进,才能苦尽甘来,生活幸福美满。党的x大已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宏伟蓝图。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努力实现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民族梦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0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绝壁凿出生命渠 继续前进表初心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小学学历,贵州遵义人。1959年11月,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生产队大队长、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村长、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04年离任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至今任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党支部书记。

面对草王坝村山高坡陡、缺水致贫的状况,他不屈不挠,以36年不懈努力,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他用一颗勇敢的心,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省、市媒体登载,引起了广泛反响。

在1995年前,黄老支书所居住的草王坝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民谣是当时草王坝的真实写照。因为没有水源,石漠化极其严重。这里吃水难,全村老少守着一口望天水井不分昼夜排队挑水;种庄稼难,农民不敢种水稻,地里几乎是包谷、红苕和洋芋,年人均粮食150斤,人均产值80元,包谷沙饭是那个时代的主食。黄大发认为一切皆源于“缺水”,无水就是草王坝的穷根。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只不过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如果能修一条水渠,把水引过来,就能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了。

从小是孤儿的黄大发自1949年解放分到一亩七分地时起,就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跟着共产党干,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好日子。正是这种对党的无限忠诚,让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没有退却,而是立下了开渠引水脱贫的宏志。一心向党、坚守信念的政治品质使他从当大队长开始,就决心干三件事。即引水、修路、通电,但这个志向的实现却用了三十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初,黄大发得到政府支持后,就带领村民开始了第一次修渠,这项工程被时髦地命名为“红旗水利”,寓意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然而,由于不懂技术,测量就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洪水一来,几下子就把沟渠冲垮了。耗时10多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1992年他再次动员群众修渠,经过重重困难,历时3年多终于将水渠修建成功,这条渠西水东引,灌溉面积1100多亩,350余户、1200余人受益,彻底改变了团结行政村的民主自然村(旧称草王坝)缺水的状况,结束了当地“滴水贵如油”和“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在修渠过程中,黄大发先后失去22岁的女儿和13岁孙子,女儿和孙子走的时候他坚持在渠上指挥修渠,都没有来得及见他们最后一面。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要用生命换水,如果修不过来水,我名字倒着写。”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带头去做。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去18公里外的李村购买后亲自背回来的。有次下大雨,为了不耽误工期,仍冒雨前行,路上摔了好几跤,脚底是血迹斑斑,但他还是连夜把炸材安全送到了工地。回去刚休息两个小时,天亮了,他又带着村民上了工地。还有一次去城里运水泥,车行至半路途中,下起了大雨,车子陷入了泥潭中,进退不得,天黑了,司机到人家户找睡处,因为怕水泥被偷,他只有睡在水泥包上,被蚊虫咬了一整夜。修渠时,他过手的流动资金就近20万,但是每次出差,饿了竟舍不得下馆子吃一碗粉,就买一个泡粑充饥,有时,向餐馆老板要一碗不要钱的汤喝了,就是一顿。住也是最便宜的3元旅社。一次到县城南白,脚上一双解放鞋,脚趾都露了出来,炸药厂的老板看见异常感动,递上20元钱嘱咐他一定买双鞋穿上,但后来鞋也没有买成。正如他的老搭档、村会计杨春友所说:“黄大发,抠啊,真是抠得狠!”每次水泥运来的时候,车后颠落的水泥他都要清扫入库。他的老伴说:家里的灶台破了需要一碗水泥补补,也被坚决拒绝!

水渠通了后,他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将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每年收稻谷80万斤。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草王坝村民不仅可以顿顿吃上大米饭,而且还向外出售大米了!紧接着,草王坝通了电,修通了通村路。90年代,黄大发又发动群众选址修建学校。20年来,草王坝考出了30多个大学生。老支书把水渠视为自己的儿女,2004年,年近七旬黄大发老支书离任后,巡渠、护渠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同时,积极为村的发展建言献策。2017年,黄老支书被聘请为播州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义务讲师,积极主动的为干部职工和群众宣讲,将党的声音及时的宣传到群众中。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革命”,82岁的老支书把所有的心力和精神都放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上,“忠诚勇敢、永不放弃、清白干净、一心为民”这就是黄大发老支书一生的写照!

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3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雪线邮路上的幸福信使

其美多吉现担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邮政分公司邮运驾驶组组长,从事川藏邮路甘孜—德格段的长途邮运驾驶工作,坚守雪线邮路30年。

一、不忘初心 30年坚守雪线邮路。川藏邮路是沟通西藏与祖国内地联系的邮政通信主动脉,从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开通至今,成都至拉萨的川藏邮路已经整整延续了65年,这是全国平均海拔最高的一级干线汽车邮路。康定—德格邮路,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为起点,全程往返1208公里,沿途要翻越17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山,是川藏邮路最危险的一段,因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平均海拔在3500米雪线以上,被人们称之为“雪线邮路”。

30年来,其美多吉坚持每月不少于20次往返于雪线邮路海拔最高、路况最复杂的甘孜县至德格县之间。甘孜与德格之间,高耸着海拔6168米、有着“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垭口,川藏线317国道由此穿行而过。雀儿山上路面最窄处不足4米,仅容一辆大车慢行。车辆行走在狭窄的山路上,一面是碎石悬挂,一面是万丈深渊。“这儿俗称‘鬼门关’,相当危险,容易出事故!”其美多吉驾驶着重达12吨的邮车,每一次加速、换挡、转向,都是在与死神进行博弈。其美多吉和同事都曾被大雪围困过,都当过“山大王”,都患有雪盲症。2000年2月,其美多吉和同事在雀儿山上遭遇雪崩。虽然道班就在距离一公里远的地方,但为了保护邮车和邮件的安全,他们死守邮车,用水桶和铁铲一点一点铲雪。这一公里,他们走了两天两夜。30年来,其美多吉平均每年行驶5万公里,行驶总里程达1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5圈。

二、热心为民 让邮车成为一面旗帜。在川藏公路上,经常出现社会车辆抛锚、驾乘人员发生高原反应的情况,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总是热心帮忙。他们会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主动帮助社会车辆加挂防滑链条、帮他们把车开过最危险的路段,有时一开就是20多辆车。多年来,邮车已经成为了川藏线的一面旗帜。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遇到堵车时,还会承担起“临时交警”的责任,对过往车辆进行疏导。也因为助人为乐,他和雀儿山道班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雀儿山路段道班的养路工人常年守在山上,以前没有网络支付,其美多吉就帮这些工人带工资回家。现在,他每次路过道班,还是会主动帮工人们从山下带生活用品。

三、使命担当 用生命守护邮件安全。2011年,其美多吉在甘孜县邮政局工作的大儿子白玛翁加因一场意外导致心肌梗死,失去了年仅26岁的生命。而那个时候,其美多吉还在邮路上奔波着,这场打击让其美多吉变得沉默寡言。2012年7月,其美多吉驾驶邮车途经国道318线雅安市天全县境内,路边12个歹徒突然窜出,手里挥舞着砍刀,铁棒、电警棍,将邮车团团围住,来不及反应,刀、棍棒已落在他身上。他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四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昏迷了三天三夜,在重症监护室被抢救一个星期后,才保住了性命。随后,他坐了3个月的轮椅,又做了大大小小6次康复治疗手术。出院后,左手因为肌腱断裂一直无法合拢,他不得不暂别岗位。接连遭遇精神和身体的重创,其美多吉并没有向磨难低头。为了重返魂牵梦萦的雪线邮路,咬牙坚持康复训练,一年后,他再次开上了心爱的邮车,重返雪线邮路。

四、重获新生 回馈一腔侠骨柔情。 跑邮车30年了,其美多吉只在家里过了5个除夕。阖家团圆的日子,他却离家越来越远。 “今年一定回家陪父母好好过个年。”这个曾经总被其美多吉挂在嘴边的承诺,如今却再也没有了兑现的机会——今年春节,因为工作原因,其美多吉依然没能回到父母身边。随后没多久,他就接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再也不能和父母一起过个团圆年,成了他今生永久的遗憾。 这么多年,践行着运邮、送达使命的其美多吉亏欠家人太多太多。曾经,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在运邮途中;小儿子扎西泽翁婚礼前一天,他还在雀儿山上跑。更让他心痛不已的是,心爱的大儿子和90岁的老父亲离开时,他都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在我生命垂危时,是企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我情绪最低谷时,是家人、朋友给我温暖,我也要给身边人更多的关爱。”其美多吉把“对得起”三字看得很重。

五、忠诚奉献 守护藏区安定团结。其美多吉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康巴人,懂得感恩。每当老百姓看到邮车和我,就知道党和国家时时刻刻关心着这里。我们每一颗螺丝钉都是在为藏区安定团结作贡献,我热爱我的工作。”随着电商的发展,藏族同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购,邮政快递包裹成为网购寄递的重要渠道。在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默默耕耘在藏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默默守护着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美奋斗者英雄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62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铁人”王进喜,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大庆会战时期的“五面红旗”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

王进喜干工作一贯积极努力,有一种争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王进喜首先提出“(钻井进尺)月上千(米),年上万,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1959年创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纪录,一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同年,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参加了建国10周年大庆的国庆观礼。

在参加群英会期间,他看见北京街头因缺油而背上煤气包行驶的汽车,从内心里感到歉疚。听说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他 “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提出申请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赶奔大庆。到萨尔图以后,王进喜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找到调度室首先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

1960年4月2日,从玉门发出的钻机运抵萨尔图。可当时吊车、汽车、拖拉机非常少,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无法卸车、搬运和安装。面对重重困难,王进喜对大家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准干,不准拖!”他带领全队把钻机化整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把钻机和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马家窑附近的萨55井,安装起来。连续苦干三天三夜,王进喜没离开车站和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一次都没去睡过。房东赵大娘看见王进喜这样拼命地干,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会战领导小组做出决定号召全油田职工“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

王进喜文化不高,但爱读毛泽东的书。他说:“学会一个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泽东。”通过认真学“两论”,他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那,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没油是最主要矛盾。”要开钻了,但因当时水管线没接通,罐车又少,供水不足。王进喜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保证萨55井开钻。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说过不止一次的话。他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指挥放架时,被滚堆的钻杆砸伤了脚,当时昏了过去。醒来时一看几个工人围着他抢救,井架还没放下来,就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站起来继续指挥放下架子、搬家。队友把他送进医院,他又从医院跑出来,回到第二口井场拄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他们用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比重压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就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1960年7月28日,会战工委做出《关于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王进喜被树为大庆会战的“五面红旗”之一。

1965年王进喜任钻井指挥部副指挥。他说:“我当了干部,仍然是个钻工”。坚持深入基层,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他依然保持着“跑井”的老习惯,到现场去解决生产、技术和后勤服务等问题。他自己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对职工家的生活格外关心。凡是职工的住房、用水、交通、孩子入学、伤病医疗大事小情都亲自过问,帮助解决困难,为人民群众操尽了心。为解决孩子们就近入学,还亲自当校长办起一个“苇棚小学”。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铁人小学”“铁人中学”。他说:“我从小放牛。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我愿意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在荣誉面前,王进喜一直谦虚谨慎。他说:“成绩完全属于党,我们小本上只能记差距。”

“_”期间,油田事故不断,出现“两降一升”的严重局面时,王进喜同几个老工人商量,给周总理写信,反映油田情况,为周总理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的基本功”提供了依据。

王进喜经常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为了实现这一终生理想,为了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王进喜在长达30多年的与艰难困苦斗争中,积劳成疾,患上晚期胃癌。为了解决王进喜的困难,组织上给他一些补助。他都一笔笔地记上账,保存在枕头下,临终前好交给组织,为人民鞠躬尽瘁,为自己不取分毫。

1970年11月15日,终因医治无效,王进喜与世长辞,终年仅47岁。

王进喜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他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5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展厅里,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被列入改革开放40年“榜样的力量”。他的名字,被以这样庄严的方式所铭记。

在湖南湘西,“为民书记”的名字同样被深深铭记。“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一首山歌,至今仍在苗家百姓中广为传唱。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在当时却是天壤之别。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许多百姓断粮。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

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他的车里常备一床棉被,有时候下乡半夜也回不到吉首,就在车里凑合一夜。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发自郑培民的内心。

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他总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农民吃的是什么饭;撩开蚊帐,摸摸床上的被褥是否厚实。

曾令超是一位伤残司法干部。郑培民第一次与他通电话,讲完话后要他先放电话。曾令超坚持让郑书记先挂。推来推去,最后还是没能拗过郑培民。在后来的交往中,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每次郑培民都要听到电话那边“咔嗒”一声,才轻轻挂上电话……

在常德百姓的心中,郑培民是抗洪中和他们一起扛沙袋、堵缺口的战友。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这个垸子里,有县城和5个乡镇、一个农场,共18万人。

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扼住了洪水之喉;指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

伴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边,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2002年,郑培民被抽调到中央工作,突然旧病复发。

急送医院的途中,遇到红灯。司机准备闯关。郑培民艰难地抬起头说:“不要闯红灯。”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说完句话后不久,他的头无力地靠在秘书身上,再也没有醒来。

一句普通的话语,竟成了对人世的永别。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一位身边工作人员,曾为郑培民的为官为人做过这样的总结。

比起普通百姓,领导干部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固守操守,承受考验,比常人更难。

集邮,可说是郑培民唯一的爱好。就是这个爱好,他也绝对保密,生怕有人投其所好。

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调离湘西,郑培民总是选在早晨未上班之时悄悄离去。他不想惊扰大家,也怕可能送来的人情礼。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时,郑培民的一段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返家,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

“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郑培民写得清楚,更做得明白。

1988年6月,老同学季德钧来湘潭出差,郑培民接他到家做客。那是一间陋室,房子中间放了一张湖南人居家常用的竹床。季德钧回忆时感慨:“整个家居之简朴清贫,不用说当今,就是在当年的同级干部中也是不多见的。”

郑培民生前,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是一名普通职工。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原则: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儿子郑海龙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上善若水。郑培民的生前身后,都透明如水,经得起任何考验。

最美奋斗者个人主要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25位用户喜欢。

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王传喜,51岁,现任兰陵县委常委(挂职)、代村党委书记,当选为党的x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8年6月29日,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在他的带领下,经过20年的努力,代村由当初的乱、穷、脏村,一跃成为各业总产值28亿元、纯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的先进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镇”“中国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当好“领头雁”,打造坚强两委班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代村人心散、治安乱、环境差,是全县出名的上访村、乱子村。1999年初,王传喜当选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乱象和困境,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从治乱入手,抓治安、抓清欠,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200多本工作笔记,记录着王传喜20年的7000多个日夜。他上任后带头向全村党员群众“约法三章”:村里工程绝不许亲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绝不因沾亲带故徇私、干部选用绝不让直系亲属沾光;带动“两委”成员公开承诺:绝不假公济私、绝不侵占集体资产、绝不让党的惠民政策“缺斤少两”。王传喜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成为了村里的“主心骨”。为了尽快推进工作,他坚持每天早晨6点准时召开村“两委”会,调度工作开展情况,安排当天工作任务。每月5日晚上为党员固定学习活动日,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建立了以党支部“提事”,村委会“议事”,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事”的工作机制,创新了以“一会、一栏、一纸、一单”(党员和村民代表会、公示公开栏、明白纸、对账单)为主要内容的村务事务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根据无职党员的特长和岗位需要,设立“社会治安岗”、“文明新风岗”、“诚信经营岗”等,每名党员根据自身的从业特点和专业专长进行“岗位认领”,让每名党员都发挥作用。

甘做“铺路石”,推动代村产业发展

2000年初,王传喜与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反复研究制定了土地调整方案。方案公布以后,遇到了少数人的强烈阻挠。面对重重困难,王传喜没有退却,咬牙坚持完成了土地调整。先后规划建设了“代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一批合作社、农业企业进入园区;累计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全国第一家国家农业公园;以兰陵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基础,实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柱产业;建设了“沂蒙老街”,集观赏游览、体验农艺、购物为一体。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兰陵(苍山)蔬菜产业博览会。2017年旅游业主业收入突破了3500万元,企业、合作社、经营户的收入超过了6000多万元。

2010年规划投资建设了代村商城,凭借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这张名片,经营兴旺。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了“代村商贸物流城”,增加就业6000多人,车辆1000多台,集体收入4000多万元。成立了建筑装饰公司,吸纳了全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成为多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经营“一个家”,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代村是村民们共同的家园,如何建设美丽家园,如何让居民幸福感满满的又成为王传喜的新目标。他无数次召开党委会、全体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研究方案,征求意见,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旧村改造,建设65栋居民楼、170户小康楼,中小学、社区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老年公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自2005年起,村民基本生活食品由村集体统一无偿配供;60岁以上老人住进村老年公寓,按年龄段、按月享受“老年优待金”;村民100%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所需资金由村集体负担;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年享有村集体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2000-50000元不等;全村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实现了人人就业、人人有工资性收入,家家每年有村集体“分红”收入,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逐年提升。

在发展中,他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办了“新代村”报;建设了“村史馆”、“孝文化墙”、“科普法治文化一条街”、“农家书屋”和“儿童乐园”等文化阵地;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舞狮队、合唱团等文体组织,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每年进行“星级文明户”、“创业之星”和好党员、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形成了厚道实在、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

树起“一面旗”,打造乡村振兴代村样板

2018年3月8日,__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对王传喜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带动村庄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王传喜将始终以_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大精神,认真落实__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不负众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最美奋斗者英雄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人民战士,在关键的时刻,在人民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能否临危不惧,舍身为人,是人民战士生存价值的试金石。王杰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王杰入伍后,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处处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勇于吃苦,乐于奉献。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王杰1965年5月1日的日记吧——“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1965年7月,王杰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埋、排雷和爆破训练。每天他都要反复对民兵进行安全要领教育与投掷技巧教育,和民兵一起摸爬滚打,开展训练。

7月14日上午,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训练时,现场突然出现了意外。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关头,为了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临危不惧,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青山为之默哀,河流为之呜咽。年轻的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根据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现,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杰的事迹,很快流传开来。王杰的名字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华大地!王杰牺牲的地方更是掀起了一股王杰热。以王杰名字命名的“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医院”、“王杰储蓄所”等在徐州纷纷出现。王杰生活的山东省金乡县华固村改名为“王杰村”。

1965年11月,原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分别发出通知,要求广泛开展学习王杰互动。人民的厚爱,历史的厚托,使“王杰班”的战士们感到无上的光荣。40多年来,王杰生前所在连始终高举王杰这面旗帜,把“两不怕”精神作为连魂,不断取得辉煌成绩。连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3次、三等功10次、连续7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连续13年被军区、集团军表彰为基础建设标兵连队。“王杰班”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5次、三等功23次。

王杰用生命谱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一代代华夏儿女中传承。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74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忠贞向党、坚贞为民,为最美三涧溪奋斗

三涧溪村,曾经是神仙也治不了的乱村,如今是享誉全国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示范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这些省部级以上殊荣,镌刻着这个村从弱到强、从富到美、奋斗拼搏的印记。

高淑贞,曾经是一所中学教师,如今是三涧溪村党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基层优秀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一等功、山东优秀女村官、x大特邀列席人员等荣誉,洒满了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汗水。

2018年6月14日,中共中央_、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_到山东章丘三涧溪村视察,临上车时,对高淑贞说,“你付出了,你辛苦了,我谢谢你为党所做的这些工作。”温暖的话语,是对高淑贞多年来不懈奋斗、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

奋斗出思想同心

2004年,是高淑贞在娘家村担任五年村支部书记之后的又一次临危受命,这一次是到婆家三涧溪村担任村支部书记。三涧溪村集体负债60万元,六年间换了六任村支部书记。班子软弱、队伍涣散、人心不齐,是三涧溪村又穷又乱的根源。建强班子、带好队伍,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成为她治村第一要务。她从党员学习抓起,从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做起,从健全村务、财务、宅基地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管起,创造性开展了“党旗飘飘映四邻、四邻联动党放心”主题实践活动,逐步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常态,为全村稳定、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修一条环村公路,是村民多年来的期盼,却因种种困难一直难以打通。高淑贞敢闯敢干,面对群众质疑和责难,讲政策、讲利害,动真碰硬,抓铁有痕。一个冬天的傍晚,她入户做群众工作,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夜11点。突然,黑夜里传来婴儿的哭声,高淑贞这才意识到自己七个月的女儿已经一天没吃奶了。丈夫抱着孩子一路着找来,她愧疚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眼泪滴落在孩子那稚嫩的小脸上。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为高淑贞的精神所感动。人心通了,思想通了,一条3000米长、10米宽的水泥路通了。从此,三涧溪村的致富路也通了。

党建引领,重在落实。高淑贞创新党建思路,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成立返乡创业、青年创业、康养服务、物业管理、文化旅游等五个党支部,使党的组织优势和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相互转化、互融共建,奋斗出了一条“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振兴”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奋斗出强村富民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_视察三涧溪村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高淑贞多年来工作的准则。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团结带领村两委负责人、党员干部,抢抓机遇,带动村民致富。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2005年,三涧溪村工作刚有起色,连续的劳累和压力,高淑贞透支了身体,做了手术,整个人一下瘦了20斤。她在手术第三天就偷偷回到村里,不能讲话,她就用手写,把需要安排的工作,分发给村“两委”干部。

为了筹建工业园区,加快致富步伐,面对4000亩的拆迁任务,高淑贞依法治村、敢于亮剑。她带头爬上屋顶拆除违章建筑,村民拿着菜刀闯入她婆婆家,把老人吓得尿湿了裤子。高淑贞又气愤又心疼,安慰老人说:“谁让咱是村干部呢!”就这样,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批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园区企业顺利落户在三涧溪村,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阵地。如今,村集体从负债60万元到年收入260万元,工业园有73家企业落户,年利税达到1.3亿元,村里800多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超过2.6万元。

奋斗出文明幸福

2018年6月14日,__到三涧溪村视察时,听取了高淑贞关于“家”字型管理体系的释义后,对在场的领导说,“她释义的多好啊。”这正是对她家国治村新理念的最高评价。

上任之初,高淑贞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人心不齐。她说,三涧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她处处宣讲“家国理念”,把“家”字头上那一点视为党组织,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积极开展“一线通连接你我他、一张卡方便千万家、一支队伍活跃全村、一面旗帜映红四邻、一个职介所劳有所得”的“五个一”服务活动,并将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到大学园区、工业园区,全村逐步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齐的良好局面。

2015年,高淑贞的婆婆去世,她顶住家族压力,推动白事从简从俭,带动和影响了全村百姓。她及时修订《村规民约》,建设了文化广场、活动室、科技图书室,组织了庄户剧团、舞蹈队、门球队等民间团体,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复退军人等评选活动,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让党组织的根基越扎越深,让村民过上了文明幸福的好日子。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高淑贞,凭着自己对党的忠贞和对事业的坚贞,不忘初心,奋斗前行,曾经的穷村乱村变成了乡村振兴样板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最美奋斗者个人主要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3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任红梅,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区工作者,一名最基层的共产党员,一个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社区奋斗者。

她所在的段南沟社区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城市社区。因为企业转型,职工分流到外地工作,社区内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特殊人群多,各种矛盾不断。为解决社会治理难题,任红梅创新思维,以“鸿雁”为社区为民服务标志,提出了“鸿雁真情暖万家一首两翼”工作法,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头雁,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为两翼,弘扬“奉献、责任、服务、创新、诚信”的“鸿雁”精神,构建服务型党组织“鸿雁”品牌,把社区打造成了温暖的“大雁巢”。

“先进不先进,问问老百姓”。做为一名党员,任红梅深知服务居民群众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于百姓来讲却是代表党和政府形象的大事!她始终紧紧抓住服务居民需求这条生命线,推广“一家亲”工作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用贴心化、精细化服务,助力阳泉经济发展,当好店小二,温暖“鸿雁巢”,打造了党群服务中心“鸿雁驿站”。她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打通了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这条桥梁纽带的最后一公里。

她坚持双向服务、双向受益,充分利用“鸿雁”品牌有效整合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场所、人员、资金、工作内容上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共驻共建的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我是党员我服务、便民医疗、水电暖维修等系列共治共建服务活动,实现了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互联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城市党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她坚持“疙瘩要在基层解,鲜花要在基层开”。六年来,社区没有发生过一起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也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于2018年代表阳泉市接受了全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现场会视察观摩,受到了省领导高度赞誉。她针对重点青少年服务工作的《五步工作法》入选了《枫桥经验在山西基层典型经验选编》。

作为党的x大代表,她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让党的x大精神落地生根,有时嗓子哑了,甚至多次失声说不出话来,但她宣讲的步伐从未中断,截止目前累计宣讲260余场,线上线下共计92000余人次;她激发党员群众爱党护党为党的内生动力,创新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带领社区党员自编自导自演,排练伴舞诗朗诵《七月初心》、情景小品《社区贴心人》、歌伴舞《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等节目,让大家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教育;成立了“红梅党代表工作室”,平均每年接待群众200余人次,为党员群众解决实际难题33件,让百姓倍感暖心。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青少年更好地成长,2014年10月她从家里拿出3万元,成立了全省首家亲&青FAMILY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社区及周边1.4万名青少年服务,举办“亲青”讲堂200多期,心理咨询、法律维权、亲子运动会、孝老爱亲妈妈菜、面塑剪纸等惠及青少年2万余人次,城市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列入了全国首批青少年示范项目。

社区空巢老人的门牌号和家庭情况都刻在了她的心上。每天早上,她总要看看这些老人的窗帘是不是拉开了;到了晚上,她会再去看看他们家的灯亮了没有;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她经常看看哪位老人今天没有来。“早看窗帘晚看灯,社区楼里数板凳”,成了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新春佳节之际,她站在高高的楼顶清扫积尘;大雪纷飞之际,她拿起大扫帚清扫积雪;华灯初上之际,她走家入户访寒问暖;她经常在大雨磅礴中奔走在居民区一家家查看;经常在清理小广告时爬上高高的梯子;经常顾不上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顾不上吃一口热乎饭……在段南沟社区,智障人知道,红梅的办公室是他可以随意出入的地方,从来没人嫌弃他;老人知道,有事儿找红梅就是找到了自家闺女;孩子们知道,社区有位“红梅阿姨”像妈妈一样。

红梅向阳心向党,努力奋斗惠民生。她将个人梦融汇在中国梦里交相辉映,用自己的奋斗,一点一滴串起了百姓对党的热爱之情,也串起了自己逐梦前行的奋斗足迹。

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96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02位用户喜欢。

“我已退休心坦诚,学习奉献要抓紧,党性党纪经常照,要永葆共产党人的青春和灵魂。”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吴天祥同志在2008年3月退休当天写下的自律诗。

一、心系群众,决不让群众失去希望

“人无难处不上访,我们的责任就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多年来,不论是从事信访工作还是分管信访工作,吴天祥始终把信访接待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始终坚持写民情日记,他认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从1996年担任武昌区副区长,分管信访、民政、劳动就业等工作以来,为了与群众联系更加密切,更多地接待上访,他给自己订下“规矩”:每天早晨6时30分至8时接待上访,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武昌区的百万市民都知道,要找吴天祥,上班前区政府门前见。每天他少则接待五六人,多则十多人。面对群众的上访,能解决的,立刻就办;有些事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就帮着求人,甚至是“叩求”;有些事实在解决不了,他也要尽己所能,甚至是自己掏钱,以尽心意。

他始终坚持写“民情日记”,及时总结、归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信访中的问题,他深入街道、社区,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下岗工人就业难,难在哪里?》、《对我区80名下岗工人就业现状的调查》等20多篇调研报告,成为区委、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1998年,他提出在集贸市场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的建议,区政府及时采纳,市政府在武昌召开了现场会,全市数万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再就业新渠道。2003年,武汉市整治“三车”,涉及武昌区5800户群众的生计。尽管区政府制订了周密的解困方案,仍有80多位残疾人无法安置,吴天祥走街串巷寻找安置途径,他发现街头设置修鞋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让残疾人安心修鞋,除了免费培训,他还给每人发了一台修鞋机和一张“残疾人修鞋关照证”,解决了这80多位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有人说,吴天祥的民情日记中记录着民间疾苦、民情民意,也跃动着时代脉搏。

二、退而不休,甘当群众工作的志愿者

吴天祥同志退休的消息传开后,许多群众到区信访局,找到吴天祥,表达了不舍的心情。先后有六家企业找到吴天祥,提高要高薪聘请吴天祥同志。吴天祥同志都婉言谢绝了。并对他们就:“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永远不会把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拿去卖钱。”

退休11年来,吴天祥同志和往常一样,清晨七点钟就开始接待上访群众,累计接待上访群众上万人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有九千多件。2008 年11月,一群来自浠水、孝感的农民工走投无路,晚上9 点多找到吴天祥家里上访,要老区长要为他们作主讨要欠薪。当晚,吴天祥将他们留宿家中,妇女睡床上,他和男同志一起打地铺。几天后,吴天祥找到其中的一个股东,几经协商,终于将所欠农民工的工资如数补发。2009年,陈小红等10多名劳改回归人员请求吴天祥帮他们找工作。吴天祥组织他们创业办餐饮,请人教他们学餐饮手艺,还送给他们3万元作本钱。2010年,八铺街居民易先富上访,说他房子都裂了,很危险。吴天祥当即就和大家冒着倾盆大雨赶到现场,拿出两千元送给他们租房搬迁。搬家的当天深夜,这家人的危房在大雨中倒塌。

三、大爱无疆,彰显人间真情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吴天祥留下遗书,赶往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花甲之年的吴天祥与其他志愿者一样,到医院抬伤员,到受灾乡村替病人包扎,到废墟里消毒防疫。此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和河南大旱、云南彝良地震以及云南鲁甸地震等各个抗震救灾的前线上都有吴天祥的身影。

2016年7月,我省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吴天祥从自己的积蓄中捐出10万元,为新洲区三店街徐贵村、曹岗村、施阳村和新洲区徐古街万岗村、乌钵窑村等5个村,分别购买了精养鱼苗、蔬菜种子、新西兰桃树苗、油茶苗和农作物种子。他说“大水冲毁了灾区群众的家业,我很心痛,只能尽绵薄之力帮他们恢复生产、增强信心”。8月,吴天祥又从工资积蓄中拿3万元,送到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万岗村贫困户万仲平等3户受灾贫困户家中,助其灾后脱贫。

2016年初,吴天祥自掏20余万元在民政设立慈善基金,用于城区困难职工、贫困学子、精准扶贫等扶贫帮困,为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他每年拿出工资的80%捐助困难群众,每逢节假日,都深入福利院、孤残和困难群众家中慰问孤老残弱、看望有关监区帮教服刑人员、帮扶下岗务工人员等,先后照顾过26位孤寡老人6名孤儿,结下了300多个“穷亲戚”。吴天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帮助的群众也是有限的。我最大的愿望是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做好事、助人为乐的队伍中来。”在他的感召下,我省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约10万多名小组成员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82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深色西装、金丝眼镜,儒雅中透露出一股英挺之气。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与他实际年龄不大相符的苍老——48岁,头发已经花白大半,面颊上也刻着斑驳。

这个男人,有人以职业称呼他“佟律师”,有人以事迹称呼他为“恩人”,他自称是个“农民”,但很多了解他、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大侠”。对此,佟丽华也坦承,自己确实打小就有“侠客”梦,这也造就了如今的自己。

如今,在法律援助领域,佟丽华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公益律师,自大学毕业做律师以来,他一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创立了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和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由于贡献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等荣誉。

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自称是“农民”呢?因为他确实是个农村娃。佟丽华出生在河北青龙县一个小村庄,包产到户前,一家人甚至吃不饱饭;考上大学前,他从未走出过县城,青龙县隶属秦皇岛,大学同学问他老家的海鲜好不好吃,他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见都没见过啊。”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时,他怀揣着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格言。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佟丽华天生亲近弱势群体,为他们“代言”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扶危济困、匡扶正义”成为了佟丽华的执业理念。

1998年年初,佟丽华在中国政法大学便创办了免费的“佟律师法律热线”,从此开始了他的公益事业。

1999年初,丰台团委和司法局找到佟丽华,商量着成立一家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

“责无旁贷!”这就是佟丽华的回答,随后他便着手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律师创办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

为改变以往只提供咨询的热线服务方式,以便在更多领域开展未成年人普法和维权,佟丽华以其所在律所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的名义,联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同成立了专门以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为援助对象的民间法律援助机构“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心开通了两部热线咨询电话,由专职律师进行解答,有时约请未成年人或其父母来办公室详细解答。

2003年底,佟丽华在天津帮助他一个儿时的伙伴讨回了拖欠一年半的工资,然而他高兴不起来,他开始思考如何更多地帮助这些农民工兄弟。

2005年9月,佟丽华创建了另一家公益机构——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专业机构。中心创立之初,便有朋友劝佟丽华,要慎重介入这个领域,因为案件量太大,很多农民工案件是群体性案件,处理不好还自找麻烦。

“我是最适合做这个事情的,我出身农民,父亲做过农民工,被欠过钱,我理解农民工。农民工领域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我这样的人去推动。”佟丽华铁了心。

二十年来,佟丽华不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跟进处理典型案件,而且还带领两个中心和全国的专职公益律师提供了大量公益法律服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超过60万未成年人、农民工等困难群众从佟丽华所推动的免费法律服务中直接受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讨回欠薪、工伤赔偿款及其他赔偿款项近6亿余元,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而且,在外交部、司法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佟丽华创办的两家中心如今更是名扬世界——早在2011年7月,便历史性地获得了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谘商地位,实现了民办社会组织在获得联合国谘商地位方面“零”的突破,为中国社会组织配合政府开展民间外交和国家总体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佟丽华及团队律师多次应邀参加一些重要国际会议,在众多国际场合积极宣传了我国人权和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和我的团队绝不仅仅是参加几次大会,举办几次边会,而是在深化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应对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方面起到引领作用,给世界带来一些新气象。这是中国的社会组织在世界舞台上应该扮演的角色。”佟丽华这样给自己定位。

除直接办理案件、参与外事活动外,佟丽华还在未成年人和农民工保护、劳动争议、公益法、法治建设以及社会组织发展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研究,他创作和主编了一系列法律书籍,先后参与上百部法律法规政策的起草或论证,推动了相关法律政策改革。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公益的种子,问题是怎样点燃、激励他们。只要为公益事业作出过贡献,都是值得尊重的人。”聊到公益事业的推广时,佟丽华眼中更是熠熠生辉。

现在,我国已组建中国律师未成年人保护志愿协作网,遍布全国的志愿律师已经超过9000人,29个省级律师协会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这些律师在全国各地的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佟丽华的直接推动下,北京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公益法律服务模式已在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得到了有效推广。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成立了40余家专门为农民工、青少年、老年人等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专职律师和工作人员超过180名,培养了一批在全国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律师。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最美奋斗者信息

  •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16篇范文)56人关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为国为民,先锋冲锋在前,这样的民族充满朝气,这样的国家充满希望。向英雄学习,向模范学习,必然激 ...[更多]

  •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
  • 最美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35人关注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