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 1284字 | 14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118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001字 | 14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07人 |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 1019字 | 8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66人 |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 618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67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2344字 | 21段 | 8分钟 | 13分钟 | 19分钟 | 166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3274字 | 32段 | 11分钟 | 18分钟 | 26分钟 | 151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191字 | 10段 | 4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04人 |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 879字 | 4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77人 |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 1483字 | 15段 | 5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287人 |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 1562字 | 6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102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817字 | 25段 | 7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38人 |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 614字 | 3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18人 |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 671字 | 9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03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479字 | 1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117人 |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 3952字 | 29段 | 14分钟 | 22分钟 | 31分钟 | 135人 |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 1601字 | 10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192人 |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4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18位用户喜欢。
她60年如一日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扎根山区,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以她为带头人的茶叶产业使商南山区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她就是被人尊称为“茶奶奶”的张淑珍。
今年85岁的张淑珍已经扎根秦岭深山60余载,从“茶姑娘”变成了“茶奶奶”,她在北纬33°的商南秦岭大山里创造了 “茶青漫山坡”的景象,让商南成了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10亿元的产茶大县。
1961年,20多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放弃了城里的工作,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她辗转来到山大沟深的商南县林业站。初来乍到,下乡调研,百姓日子过得苦,看得张淑珍直掉眼泪。
学林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她先后引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县上领导来调研,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
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06′-33°44′之间,从无种茶先例。但是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
张淑珍在商南刚开始试种茶树的时候,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年年栽,年年不成功。有人不理解,有人说风凉话,倔强的张淑珍没有放弃。为采集一手资料,她披星戴月、翻山越岭采集土壤进行分析,一次次点种茶籽、采茶、炒青,不断试验、反复实践,做了200多万字的观察记录。1967年,经过多次失败的张淑珍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是第一批商南本地茶。
随后,为提高茶产量,张淑珍又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符合商南地域特点的丰茶措施。1971年商南县第一个茶园在没有种茶历史的茶坊村开建,短短几年间,商南县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刚试种的时候,群众没有见过茶树,我们就办学习班,年年办。”此后,张淑珍又在茶坊村开辟新茶园,为“商南无茶”的历史画上句号。张淑珍和百姓一道,在北纬33°创造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1985年,担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的张淑珍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国企“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开了商南茶叶发展的新局面。
现在85岁高龄,张淑珍依然上茶山、进茶场,研究茶叶新技术。“回想过去,从拖拉机驶入秦岭那天起,就已决定在这里扎根一辈子。”
张淑珍还进行了大棚无性育苗实验,“我们以前种茶都是有性繁殖,就是用茶籽做种子,有性繁殖由于它的变异性,不能把这个茶叶的优良品质保持下来,现在我们推广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把一个品种最优良的品质继承下来,单产要高得多。大棚无性育苗我们才开始,没有啥经验,在育苗时间、温度、苗根部土的多少等方面都要慢慢摸索,积累经验。”
时光荏苒,商南茶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茶园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可采摘茶园19万亩,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达10亿元,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户均增收5000元。
而当年那个坐着拖拉机颠簸一天来到大山深处的“茶叶姑娘”也已经变成了“茶叶奶奶”。60多年来,张淑珍始终矢志不渝致力于南茶北移的试验推广,使茶叶在商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之后还要继续努力把商南茶叶发展得更好、效益更高,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张淑珍说。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在北京参加党的x大后回到佳县,她马不停蹄地为医卫系统、公安系统等各系统宣讲党的x大精神。
每周一、三、五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的义务坐诊日已坚持了二十多年,她一天也不愿意多耽误。
……
党的x大代表、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已经78岁了。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和所有普通老人一样,她腰痛需要整日系着护腰带,上坡路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双眼也饱受白内障的困扰……
可大家又常常费解:为啥这位白发苍苍、瘦小纤弱的老太太,似乎自己总不觉老,有股子使不完的劲呢?
1968年从北京毕业后扎根佳县人民医院直到退休,她埋头苦干几十年。之后,她退而不休,迄今又义务诊治超过10万名患者。近日,在党的x大精神宣讲会上有人问她,打算什么时候让自己歇歇,她说:“党的x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这是接下来我努力的方向。我的恩师张金哲院士98岁高龄还在门诊一线工作,患者需要我,我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
路生梅是佳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活历史”。
“我的奶奶、妈妈和我都找过路奶奶治病。”在佳县,不少家庭三四代人都曾在路生梅处诊治,她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她把病人处成了家人。
“路医生是我们可敬的前辈,更是我的领路人。”佳县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魏雄美儿时被路生梅救治,从此立志学医从医。患者变成了医者。
经过不懈努力,路生梅不但自己从榆林地区唯一一名儿科医生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技术的全科医生,更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
如今的佳县也再不是那个缺医少药,用油污剪刀为娃娃接生的穷乡僻壤。自1983年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首创儿科至今,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呕心沥血五十四年,路生梅迄今脚步不停。
“我还有太多事要做。”路生梅说,党的x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下一步她要着手推动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还要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下沉服务,努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党的x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现在每天坚持钻研中医医术,争取用更丰富的方法为患者诊疗。”
关于路生梅保持“年轻”的秘密,有人说,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有人说,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而路生梅觉得,“在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轻’。”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6月18日,西安市雁塔区委礼堂里掌声不断。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三秦楷模施秉银向雁塔区委机关干部作抗疫事迹报告,来自一线的抗疫故事、无惧病毒的大医担当,让在场听众深受感动。谈起这段经历,施秉银充满感动和自豪:“患者病亡率迅速归零让人满意,治疗与人文关怀相辅相成让人满意,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让人满意。”施秉银用“三个满意”来回顾自己在武汉的抗疫经历。
56天,接收126名患者,其中96人治愈出院,26人由危重症或重症转为轻症,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带领医疗队全体队员创下的战绩。
在武汉,“挽救每一名患者的生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是施秉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反复叮嘱每一个队员:“作为国家医疗队,我们要出模式、出方案、出思想,一定要多学科协同作战,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顶尖专家团队的合力救治。”
2月4日,施秉银启程前往武汉。施秉银团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七、八两个重症病区。当时医院情况很不乐观,为了挽救患者生命,施秉银提出成立“降低患者病亡率小组”,由他任组长,并集合了华西医院、中山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最顶尖的专家力量。针对死亡病例逐一讨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指导危重患者救治。“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从治疗入手,降低患者死亡率。”施秉银说。
武汉大学89岁的黄教授病情危重,老伴也不幸感染,儿女都在国外无法回国。施秉银带领团队精心施救,24小时不间断照护,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他的生命。
“医者有仁术,更要有仁心”,是施秉银行医生涯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武汉期间,除了科学诊疗,对患者的心理关怀也非常重要。在施秉银的倡议下,医疗队在隔离病区首创医患微信群,把医护患拉到一个群里,有什么问题医护人员能第一时间知晓。
有一位女性患者,心理负担很重。施秉银知道后,每次进隔离病房查房,都要去宽慰她两句。后来,他还联系了远在西安总院的心理科教授,远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患者出院后,专门在自家小院的桂花树上挂了两块牌子,一面写着“秦”劳勇敢,一面写着贵人相助,寄托对交大一附院医疗队的感念。
三原县张女士的孩子,因为从小患甲亢,身体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全家人濒临崩溃。经过施秉银的诊治,孩子病情持续向好。张女士从新闻中得知施秉银驰援武汉的消息,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想咨询病情,一方面又怕影响他工作。眼看孩子复查时间过了,张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用微博联系了施秉银,很快就得到了回复。“看着手机上的用药建议,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内心充满着对施院长的感恩。”张女士说,“医者仁心,施院长改变了我家宝贝的命运。”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为深入学习贯彻_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重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期,白水县各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学习“三秦楷模”张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活动。
林皋中心校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教师要以“三秦楷模”为榜样,争先进,超先进,当先进,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推动作风转变,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将榜样的力量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为白水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的育人成绩迎接党的x大胜利召开。
冯雷中心校在会议中号召党员教师向两名先进人物和高西沟村党支部学习,发扬钉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做好本职工作。
史官镇中党支部书记谢建海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张淑珍、禚振西的先进事迹,要求全体教师要坚持以_为指导,认真向“三秦楷模”张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学习,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x大胜利召开。
杜康中心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围绕“学讲话、悟思想、见行动、当先锋”主题开展讨论,分小组进行研讨、人人交流发言,每位党员教师及积极分子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党员把稳思想之舵、厚植信心之基、凝聚团结之力、彰显实干之效。
通过对两名先进人物和高西沟村党支部先进事迹的学习,白水县全体党员教师将务实作风、履职尽责;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将继续认真学习“三秦楷模”的精神,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44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又要回北京了。这一次,她是作为党的x大代表,带着陕北人民的期盼和祝愿回家乡。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能作为全国党代表参加党的x大,路生梅十分兴奋。“上次回北京,是去年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74个字,有3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51位用户喜欢。
日前,全国妇联授予我省路生梅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孙维等9人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陕西省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等6个集体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她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立足平凡岗位,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生动展现了爱党爱国的崇高情怀和干事创业的巾帼担当。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路生梅,聆听她的感人事迹,感受她的巾帼风采——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亲人,远赴西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用无私奉献改变佳县落后的医疗面貌,用坚守诺言诠释“医者仁心”的初心和使命。
背起行囊,她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栖居于贫穷的榆林佳县。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到古稀老人,路生梅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块土地;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满怀火一样的热情扶弱助残,成为无数妇女儿童心中的天使。
为党工作五十年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满脸笑容,说话声音好听,性格活泼得像个小姑娘,这是七十多岁的路生梅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回想起北京的那段时光,路生梅露出少女般的笑容。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24岁的路生梅当时刚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没有多想,她毅然作出了决定,孤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道。
她说,当时的人民医院说是县医院,却只有两孔破旧的窑洞,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在这里,她喝的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因为不会生火,她常常要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
除了生活的艰苦,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那是工作后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来铰脐带。路生梅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可以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逐渐改变了路生梅原有的想法,因为“这里的人民需要”,她毫不犹豫作出了第二次选择:扎根佳县,服务这里的百姓。那天,她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将“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23年,经受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我不去
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路医生,赶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的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四十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由它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结果差一点掉到沟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不好意思地再次笑了起来。
患者是一个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病情非常危急,路生梅做了紧急抢救工作,过了两个晚上,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麻疹传染性很强,通过这起病例,路生梅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顾不上休息,冒着雪,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排查,最终发现了五个有类似症状的孩子。路生梅赶紧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救治,隔断了传染源。临别时,孩子的母亲带着愧疚的眼神递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后来她得知,在自己救治孩子们的这几天里,这位母亲心里过意不去,家里也拿不出啥好东西,为了表示谢意,就偷偷照着她的鞋样,一针一线给做出来的。再次抚摸这双鞋,路生梅眼睛湿润了,至今她也没舍得穿那双鞋,而是细心珍藏着,在她看来,那不仅仅是一双鞋,而是老百姓淳朴的情感寄托和沉甸甸的期望。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路生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不计其数,她从来不去想这些,也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1981年被选派至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她属于这块土地,这里的群众需要她,她割舍不下佳县人民,她要兑现自己写进入党申请书的誓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佳县是榆林最穷的县,佳县医院自是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1984年医院分科,路生梅初任妇儿科主任,为了提升医护水平,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充电”。
“我们这儿条件落后,我想办法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高护理技术。当时佳县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市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路生梅一脸自豪自豪地说。
不要嫌我老
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不为所动的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
除了在医院问诊,带着患儿来家里求诊的家长也是络绎不绝,路生梅几乎忙得饭都顾不上做。有时刚端起饭碗,只要看到病人来了,她总是二话不说就给患儿诊治起来。很多家长为了表示感谢,硬要给路生梅诊疗费,都被她拒绝了。
“如果咱医院组织救援队,我要参加,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底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2020年1月29日,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路生梅毅然向她所在党支部递交了一份“请战书”,并向党组织交了1万元的特殊党费用于抗击疫情。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路生梅写下的这短短几行字,铿锵豪迈、感人至深,这是一位老党员的初心流露。
虽然没有得到组织批准奔赴疫情一线,路生梅却每天都关注着疫情动态,通过短信、微信把最新消息推送到朋友圈,并反复叮嘱大家勤洗手、少出门、戴口罩。在医院,路生梅带领医护人员精心开展分诊接诊,耐心指导年轻护工科学合理进行病房消毒,通过点点滴滴的身体力行,感召和激励着医院的医护人员。看到环卫工人在大街上作业时,她主动跑到县环卫所,为大家讲授“七步科学洗手法”和疫病防护常识。
与此同时,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的“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将获评“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5万元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一路走来,路生梅获得了很多荣誉——三秦楷模、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提及这些,路生梅笑着说:“当时我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就想着给老乡们治病。如今,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感觉责任更大了。”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她给我们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我们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一提起路生梅,大家无不充满爱戴和感激之情。五十多年来,路生梅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她不过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信守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坚定地说道。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 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 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 “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 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 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 “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 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 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 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 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 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 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 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 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 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 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 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 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 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 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 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 竟有五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 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 的帮助下把五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 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 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 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 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 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 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 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 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 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 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 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 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 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 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 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 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 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 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 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x大代表,自己 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 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 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 家对我的认可。”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在当前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之际,为弘扬“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开拓奋进、攻坚克难,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奋力前行,9月13日,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张淑珍同志艰苦创业、砥砺奋进,执着于“南茶北移”六十载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集中彰显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堪称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
《决定》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以张淑珍同志为榜样,学习她心怀理想、许党报国的赤诚信念,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实际行动凝聚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强大力量;学习她践行宗旨、心系群众的高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腔热情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学习她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昂扬斗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斗争精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学习她我将无我、执着专注的匠心品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精彩人生,奋力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决定》强调,今年是党的x大召开之年,是商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活动与学习贯彻_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结合起来,与开展“党旗飘扬强堡垒·奋进商洛当先锋”党建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凝聚起崇尚先进、见贤思齐、履职尽责、埋头苦干的强大正能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把学习张淑珍同志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争当开拓进取的改革者、起而行之的奋斗者、攻坚克难的冲锋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为打造“一都四区”、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3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禚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谈话时,每每讲到兴奋处就手舞足蹈。对年轻人来说,与84岁高龄的先生对话,没有任何“代沟”。
禚先生,是古陶瓷研究尤其是耀州窑考古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却自称是“挖土的”。正因她的“深挖”,沉睡地下1400多年的耀瓷重新绽放异彩。
禚先生对古陶瓷有着孩童般纯粹的热爱,她说:“考古的魅力就在于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不断求索;考古最大的乐趣是把消失的、真实的、原有的历史面貌发掘、复原出来。”
禚先生,全名禚振西,是我国考古界为数不多的“铿锵玫瑰”,被国内外同仁尊称为“禚先生”。她主持考古发掘的耀州窑遗址,荣获全国首届田野考古奖,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省十大考古发现”,她本人成为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学者。
1961年秋,禚振西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刚参加工作的她,在资料室整理标本时,有幸上手触摸、整理从耀州窑首次考古发掘出的8万多片瓷片。
1973年5月,铜川灯泡厂搞基建,挖出大量的耀瓷碎片。铜川市文化馆派人将瓷片背到西安鉴定,已对耀瓷有了解和研究的禚振西将瓷片按年代码放整齐,展现了过人能力。研究所决定由禚振西任领队组成3人考古队,前往铜川黄堡进行耀州窑考古工作。
禚振西把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委托给邻居看管,只身从省城西安来到铜川黄堡。眼前的漆水之滨、黄土沟峁,一片荒凉,但她丝毫没有退缩。这一来,就扎下了根,与耀州窑终生结缘。
“当时,我们既当技工,也当民工,白天现场发掘,连夜清洗、整理瓷片,做好标注,写发掘日记。深夜到女工宿舍找空位睡觉,遇到工人下班回来,我们就得从床上爬起来再找床位。”禚振西回忆道。
这次考古发现了一列并排3座的宋代窑炉,出土了2万多件(片)瓷片和窑具,促成了耀州青瓷复仿烧制的开始,也让禚振西发现了耀州窑的丰富内涵,为日后大规模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1976年,我以陕西编写组组长的身份,参加了国家组织的首部关于古代陶瓷发展史的专著——《中国陶瓷史》的编写,向全国顶级专家学习,考察各大古瓷窑,对陶瓷美学、陶瓷科技、陶瓷工艺等领域有了全新认识,开始意识到耀州窑还有很多没有揭示出来的秘密。”禚振西说,这是她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契机和升华。
1984年夏,黄堡镇村民在漆水河岸发现了掩埋在地下的耀州窑宋代窑炉炉基,周围还有唐代黑釉瓷器。禚振西带领考古队立即奔赴现场挖掘。第二年,禚振西又请求省文物局派来同样从事考古工作的丈夫杜葆仁一同加入,开始了两人共同主持长达15年的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这次发掘,在国内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宋代晚期家庭式作坊、窑炉、堆料场和堆煤场;出土了唐、宋、金、元各时代的大批精美瓷器,发现了珍贵的唐三彩和3个烧制唐三彩的窑炉,使耀州窑成为我国发现的第二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场。耀州窑遗址考古工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因此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在瓷窑遗址上建立的长期从事陶瓷考古研究的考古工作站。
1984年至1998年,是耀州窑黄堡窑址考古发掘的兴盛期。在这15年中,禚振西和丈夫以站为家,夜以继日扑在耀州窑的发掘、整理、研究之中。1998年,禚振西退休后,接受耀州窑博物馆聘任,担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继续主持耀州窑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2002年先后带队用5年时间完成上店、陈炉、立地坡等窑址考古,发掘出30多处烧造区,20多座窑炉,陶瓷标本20多万件。
“是党组织把我培养出来的!我有责任、有义务在有生之年再多做一些事情。”有着30多年党龄的禚振西说。在禚振西等数代人的努力下,耀州窑140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揭开了神秘面纱。
“我的学术生命是耀州窑给的,我很感恩,是耀州窑成就了我,耀州窑的博大精深让我此生念念不忘……”禚振西深情说道。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6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为深入学习贯彻_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凝聚强大力量,经省委同意,决定在全省开展向“三秦楷模”施秉银、付凡平同志和赵梦桃小组学习活动。
施秉银,男,1959年生,中共党员,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施秉银同志是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胸怀家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从医37年来,他始终把病人利益摆在第一位,探索构建全国医疗体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免费为5万余名患者在线问诊,牵头实施西北慢病防控重大专项,为研制人类甲亢疫苗艰辛探索。疫情发生后,他身先士卒,不畏风险,率领西安交大一附院142人医疗队驰援武汉,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全力救治患者,已连续奋战30多天,为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作出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医师奖、全国医德标兵等荣誉。
付凡平,女,1972年生,系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辛户行政村高楼村人。付凡平同志是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18岁时一场大火,使她失去了双手,丧失了劳动能力。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宜川县蒙恩农场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蒙恩农场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150余户贫困户和400多名残疾人脱贫致富。疫情发生后,她向奋战在武汉一线的防疫和医护人员捐赠了620箱酥梨,用爱心传递力量,赢得广泛赞誉,同时安排公司及时复工,恢复电商平台运营,积极带领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她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自强模范、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赵梦桃小组是以全国劳模赵梦桃的名字命名的先进班组。1963年以来,赵梦桃小组历经企业改制重组、搬迁入园等发展历程,坚守纺织报国的初心使命,始终秉承梦桃精神代代传,以劳模精神建组育人,以创新管理加强建设,以集体智慧建功立业。2019年11月,_给赵梦桃小组亲切回信,勉励大家继续以赵梦桃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疫情发生以来,她们迅速行动,为湖北疫情防控捐款捐物,积极复工复产,跑出提高产能加速度,为疫情防控和实现纺织行业发展双胜利作出贡献。57年来,赵梦桃小组培养出了1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劳模和19位省部级技术标兵、操作能手,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称号。
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各行各业要向“三秦楷模”施秉银、付凡平同志和赵梦桃小组学习。学习他们坚守初心使命、永远奋斗的优秀品格,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争做_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学习他们舍身忘我、矢志奉献的崇高境界,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诠释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学习他们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朴实作风,把自身努力融入到全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当中,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学习他们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拼搏精神,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顶得上去的担当作为。
全省各级党组织要以_为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深入推进,认真开展向“三秦楷模”施秉银、付凡平同志和赵梦桃小组学习活动,把学习活动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关于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安排、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结合起来,与抓紧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六稳”措施、全力组织春耕生产、抓好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大保障民生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三秦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顽强的作风,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17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这是路生梅作为共产党员一直坚守的初心,也是她用一生践行的铮铮誓言。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已经77岁的路生梅,依旧坚持义诊,为佳县人民服务。
如今,路生梅每天的电话仍然不断,大多数是预约来家里看病的老乡。戴好听诊器,认真耐心询问病情,只开便宜管用适量的药方,不收取一分钱,这是她退休后的日常。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佳县县城黑龙庙拐177号,院子里的一孔窑洞便是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的家。自上世纪70年代搬进这里,路生梅一直住到今天。窑洞虽然简陋,却整洁干净。墙上的黑白照片,将来访者带回那段艰苦的岁月。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寒冬,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24岁北京姑娘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只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成为当时榆林地区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县医院是两孔破窑洞,周围的荒野遍布坟头。喝的是黄河水,而且每人每天只给一瓢。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路生梅回忆道。
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激起了路生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在给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里,她认真写下这样的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
“我刚来医院的时候,这里没有分科。人家只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告诉记者,群众纷纷找她医治各种疾病,硬是把一个儿科医生“逼”成了全科医生。
一句承诺 半世坚守
“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最初几年里,医院实行“半医半工”。有时大家天不亮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这些活都是要扛铁锨的,拿不动也得干,不会干就跟着人家学。”娇小瘦弱的路生梅收工后,还得接着值夜班。一次,在路生梅连续值班的第7个晚上,医院来了一个肠梗阻的病人需要马上手术。两个多小时后,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虽然条件艰苦,下定决心扎根黄土地的路生梅却不忘初心,普及医疗常识、下乡培训医生、筹建专业儿科、到村入户义诊……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有了独立的儿科科室。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由于进修成绩突出,北京和西安的几家大医院抛来橄榄枝,但路生梅婉言谢绝,毅然回到佳县。
一句承诺,半世坚守。“路大夫不仅是我们佳县幼儿医疗事业的奠基人,还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好老师。”在与路生梅共事10余年的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郭粉莲眼里,路生梅大夫的一生,只讲吃苦奉献,不计个人得失。
常有人问路生梅:“在佳县的这50多年,你觉得苦不苦?”
路生梅每一次都认真地回答:“国家安排我到这里,我就本本分分干好。‘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是当年母校对我的期许,也是我坚守了几十年的初心。”
初心如磐终不改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继续留在了佳县。除了每周到医院义诊,她还要接待来家里看病的人。只要来病人,路生梅会立刻放下饭碗、放弃睡觉,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
跨越半个多世纪,路生梅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从北京到陕北,从韶华到白头,情愿用一生的守候,为了理想会坚持到最后。”这是陕北说书《路生梅礼赞》的内容,表达了当地人对路生梅一生坚守的钦佩和赞叹。一路走来,路生梅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三秦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0年疫情暴发后,已经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驰援抗击疫情一线。“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这份“请战书”被媒体披露后,也激励了许多年轻医生主动请缨战“疫”。
路生梅坦言,对于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自己无怨无悔。“我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尽快地回到他们身边。”路生梅坚定地说。
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这20多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5万人次。“生如火花,人的一生有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能量,我将继续发挥能量,做群众身边的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这是路生梅的心声,也是她的坚守。
三秦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为深入学习贯彻_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9月26日,市救助管理站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三秦楷模”先进事迹。
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学习宣传“三秦楷模”张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精神,号召全站干部职工以“三秦楷模”为榜样,学习他们对党忠诚、坚守信念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初心初衷和应有定力,做_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学习他们心怀理想、胸怀家国的高尚情怀,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当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当中;学习他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始终敢为人先、敢想敢闯敢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学习他们心系群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岗位作出不平凡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会议要求,全站要把向“三秦楷模”学习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x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_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宣传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事业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三秦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学习“三秦楷模”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促进渭南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x大胜利召开。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赵梦桃(1935—1963),女,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1月生,河南洛阳人,生前系原西北国棉一厂工人。她是我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1952年,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成立,17岁的赵梦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忘我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1952年至1959年期间,她创造了月月完成生产计划、年年均衡生产的好成绩。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在纺织厂工作的11年时间里,她把毕生心血都倾注给了纺织事业,由于表现优异、贡献突出,赵梦桃连续42次被评为各级先进生产者,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在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期间,她观摩了同行“双手咬皮辊花”的技术表演,当即用糖葫芦杆当咬花辊反复练习,回厂第二天就把这种操作技术传授给大家。1963年,她又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并在陕西省全面推广,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
赵梦桃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1963年,陕西省授予赵梦桃“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共青团员”“先进工人的典范”荣誉称号,命名赵梦桃所在班组为“赵梦桃小组”。
2009年,赵梦桃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赵梦桃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2019年9月,赵梦桃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0年1月,赵梦桃小组荣获陕西省第六批“三秦楷模”荣誉称号。
57年来,几代赵梦桃小组组员传承“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梦桃精神,在工作中作表率、当先锋,生产指标月月领先,工作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为全省和全国班组建设树立了旗帜。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9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在陕西佳县县城人民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时,总是有很多人跟她打招呼,有人叫她路大夫,有人叫她路姨,也有人叫她路奶奶,她就是78岁的路生梅。
1968年,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从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她一干就是54年,兑现着自己入党时写下的“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庄严承诺。2018年,这个承诺已经实现,但路生梅依然选择留在佳县。
“为佳县人民奋斗终生”
“一定要提醒新手父母重视孩子说话晚的现象,儿童孤独症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见到路生梅的时候,她正在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办公室里,严肃地对儿科医生们反复强调着。
本已退休的路生梅,可以选择回到大城市颐养天年,但她依然坚守在佳县,为医疗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人粗略统计过,仅仅在退休后的20余年中,她义诊的患者就超过了10万人次。
“路奶奶,我们来看你啦!”9岁的张宇旋一见到路生梅就亲昵地扑进她的怀里。她和她的奶奶、妈妈都曾让路生梅看过病。在佳县,像这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情况,不在少数。行医五十载,路生梅给病人开的全是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造福了佳县一代又一代儿童。
如今,与当地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路生梅,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改为了“为佳县人民奋斗终生”。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是路生梅作为医生的良知和坚守。无论是严冬还是炎夏,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们总能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看到路生梅坐诊的身影,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坐诊日。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我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从继承中汲取营养,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几年来,路生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将自己的学识与本领教给年轻医生,帮助门诊解决不少疑难问题,更在医德医风方面言传身教,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我们还是会请路大夫来会诊,我有时还带病人到她家里去会诊。”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告诉记者,现在,佳县儿科仍保留着路生梅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随叫随到、不收红包、“花小钱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优良传统。
“万紫千红才是春满园”
“老李,最近血压还高不高了?”“老吴,手术后恢复得咋样了?”……一走进县养老院,路生梅熟络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
和佳县养老院的结缘,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项荣誉的路生梅,用奖金买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等,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当老人们握着她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不止儿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关怀。6年来,路生梅不知道来到这里多少次,为老年人义诊、跟他们谈心。
“一个人的春天不是春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温柔又坚定。她组建了一支名为“我爱佳县”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份爱心汇聚起更多爱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
从繁华的首都北京到偏远的佳县小城,从长发青丝到白发苍苍,从一名普通党员到党的x大代表……路生梅用一生的时间书写着无私奉献。她的崇高品质不仅赢得了榆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也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后来人前进的方向。
“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榆林人民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党的x大即将召开,路生梅正在积极做准备,她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带到会上。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52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2分钟,慢速需要31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潼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有暮夜却金杨震,今有中国好医生刘永生。
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刘永生。从医42年来,视病人为亲人,默默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身边的守护神”。被各级政府授予“最美渭南人”、“三秦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三秦楷模”等十多项荣誉称号。他是潼关的骄傲,也是三秦大地的骄傲。
扎根乡村当医生,学好本领为百姓。
刘永生,是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一名普普通通的乡医。在他1岁的时候,双腿无力,无法走路,母亲当时在村里挨家挨户走了求了3天,却没有借到1分钱,村支书听说情况后,给家里送来了20元的救命钱,刘永生这才能站起来,才学会了走路。自他记事起,母亲就一遍又一遍的给他讲这件事,告诉他你要好好学习,刻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长大了好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一那年,母亲肚子疼痛,他陪母亲去两公里以外的村里找中医看病,老中医知道他家穷,仅仅收了一些基本的费用。母亲感叹的说:“永生啊,你永远要记住乡亲们的恩泽,以后学个手艺多帮助穷苦人。”老中医的“医者仁心”和母亲的寄托,激发了他学医的好奇心,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
高二时,刘永生有幸被村里推荐到港口医院见习35天。在医院里,刘永生很快学习掌握了打针、急救等基本知识和技巧。1976年村上医疗站缺人,刘永生当上了一名乡村赤脚医生。也正是从这年开始,为了感恩乡亲,解除乡亲们的疾患痛苦,刘永生在乡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2年,从未停歇。
“在实践中学,在书本上学,在失败中学,向专家学,向老百姓学。”这是刘永生42年来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刚开始干乡医时,只要谁身体不舒服,他就去看望,还亲自跟到医院,看大医院的大夫如何诊治,有不清楚的就向人家请教。有的乡亲从外地看病回来,他就会跑到人家家里,问大医院是怎么治疗和用药,让人家把治疗方案抄给他学习。多年后,病人都忘记了,可他还记得很清楚。
“救死扶伤是一份责任;守望乡亲是一种情怀!”这是他的誓言,也是他的行动指南。从医42年来,他多次放弃进城机会,扎根乡村卫生一线。他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群众有病找他,他都会立即放下手里的活,骑着车子前往,久而久之,四面八方的群众都亲切的称他为“东塬上信得过的120”。
医德高尚除病痛,救死扶伤贴费用。
杨家庄村抗美援朝老战士杨志学,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左心衰,时刻折磨着他痛苦不堪,生活不能自理。因其女儿出嫁,儿子患有精神病,妻子体弱多病,平时无人照料。有一天,刘永生给老人换药,老人把自己没人照顾,痛不欲生的念头告诉了他,刘永生听了急忙安慰说:“叔,你记住,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儿子。”老人听了热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从此以后,刘永生不但按时给老人换药治病,还不收一分钱的医疗费。日子久了,老人心里过意不去,一心要给钱。刘永生解释说:“天下哪有儿子给老子看病还收钱的道理”?平时,一有空就去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等,一坚持就是三年,直到2015年送老人入土为安。像这样的老人他送走了100多位。 杨志学老人去世后,妻子孤独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刘永生又挑起了照顾老军人遗属的重任,一坚持又是三年……
刘永生在村子帮助人是出了名的。
谢双喜家弟兄三人,父母早逝,生活困难。有年冬天,为了发家致富他们自制爆竹。由于操作不当,突然引起爆炸。当时房倒屋塌,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大哥在事故中失去双手,三弟双目失明,唯有谢双喜安然无恙。在刘永生等乡亲们的帮助下,老大、老三被及时送进几十里以外的县医院,生命得救了,但是身体落下了终生残疾。
看着这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刘永生心里难受。就给老大看病,带老三去西安、郑州等地治眼,看病的医疗费都是刘永生自己掏。为了让他们有个正当的生活来源,刘永生开始帮助三弟兄承包果园、滩地、养猪、驮矿等改善生活。但是时运不佳,干一样败一样,到头来还是之蓝打水一场空,家里依然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
1991年,谢双喜到了该谈对象的年龄,刘永生心急如焚,急忙张罗着给介绍对象。他陆陆续续一共介绍了很多对象,姑娘经了解谢家一贫如洗,没有一个人愿意嫁给他。后来又介绍一个对象,姑娘一进门,看到谢家没有一间像样的住房,马上扭头要走,死活不愿意这门亲事。这时刘永生出面,为了帮助谢双喜成家,情急之下竟然没经家人同意,欣然答应把自家新盖的三间两层楼房让给谢双喜结婚用。自己一家人搬进了村卫生室。为此妻子家人根本想不通,没少和他闹活。最后还是被他耐心说服,被他的仁爱之心感动了。
为了让谢双喜快速富裕起来,刘永生还掏钱为其购买了一辆农用运输车。然而好运并没有眷顾刘永生和谢双喜。
1992年农历三月初八,谢双喜开着农用车到县城办事,回来的路上遇见了恩人刘永生的父亲,就热情的捎他一起回家。谁知半路上出了车祸,谢双喜受重伤,刘永生的父亲当场去世。
刘永生正在给乡亲看病,听到不幸消息,立刻惊呆了,他宁可自己听错了,也不相信这是事实。接着像疯了一般冲出门外,奔向父亲的遗体。他跪在地上爬了过去,紧抱住父亲的遗体,撕心裂肺地大声嚎啕大哭……。所有赶来的家人,气愤的连拉带拖把刘永生推向一边。姊妹们埋怨说:“都怪你,都怪你,是你害了父亲。不是你帮谢双喜买车,也不会有父亲坐车,也没有今天这个意外,父亲也不会……。”随后,刘永生家人把谢双喜告到法院,刘永生得知后,觉得很为难。
因为刘永生去过医院,看到重伤的谢双喜,躺在病床上不断忏悔自责流泪……还听医生说谢双喜心理压力很大,多次有轻生念头。刘永生既愤恨又怜悯,认为谢双喜应该承担责任,但是其一无所有;再说他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如果告他坐牢也不为过,但是谢双喜是谢家继承烟火的唯一希望,毁了他,就是毁了谢家。自己一直在帮谢双喜,这……刘永生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最后艰难地选择了原谅。
刘永生跑回家,跪在家人面前声泪俱下求情说:“爸已经不在了,可双喜还小,饶了他吧,我宁可折寿20年,愿长跪不起,也不想告状,不想毁了双喜,不想毁了谢家……”就这样,刘永生撤消了法院的诉状。
刘永生不仅治病救人,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有一次,村子有个孕妇快要生产。由于已经出血情况十分危急。乡村距离县城几十里,如果不及时送进县医院就会有生命危险。孕妇焦急的站在路边,挡住了好几辆小车,由于人家看到孕妇见红有忌讳,都不愿意拉。刘永生远远看到一辆小车过来,他一个箭步冲到路中央,死死挡住小车的去路。他哀求说,请师傅必须帮忙,因为如果这个孕妇不及时送进医院,就会发生危险,一个孕妇涉及两条人命。如果你不答应,除非你的车轮从我的身上压过去。最后司机被感动了,立即拉着孕妇去了县医院。由于护送及时,母子安然无恙。多年来,刘永生接生孩子500多个,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给村民看病,先后垫付近五万元,被赊欠的医疗费达二十余万元,但他从未向任何人开口要过账,还主动撕毁账本。
一个好汉三个帮,无私奉献美名扬。
人常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刘永生每天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村民治病救人的事业上。因此,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繁琐的家务等重担,全部落在了一位普通而坚强的妻子身上。有时妻子有个头痛脑热只能自己扛着,病重了需要住院有时还没人照顾,有时是亲戚,有时是村民帮忙照顾妻子和父母。每提及家事,他就觉得很惭愧,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
人常说:一份耕耘,一分收获。42年来,他行走20万里,接诊病人10万余人次,外出行诊上万人次。他用仁心仁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用真挚情怀精诚服务患者,为农村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被村民亲切称为“乡村里的120”、“身边的守护神”。在他的感召下,潼关成立了”刘永生志愿者服务总队”,下辖10余个分队,一千多人。这些志愿者有理发师、厨师、医生等,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弘扬社会正能量。
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是啊,他一做就是42年。人生有几个42年啊!他的事迹感动了三秦大地,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他先后荣获“潼关县道德模范”、“最美渭南人”、“三秦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并当选为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渭南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2016年9月,他的先进事迹入选陕西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读本。2018年2月,被陕西省委授予“三秦楷模”荣誉称号——他就是潼关乡村医生刘永生。
打仗不离父子兵,爱心传递留美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刘永生没有被一道道光环和荣誉笼罩。59岁的刘永生,明年就面临着退休了。为了把这根乡医的接力棒顺利传下去,10年前已经召回了学医后想在大城市发展的儿子。当初儿子还在西安上学,广阔的天空,精彩的世界,多有诱惑力啊?儿子一心想到外面闯闯世界根本不愿意回到乡村。刘永生得知儿子的想法后,经常耐心地说:“十里八村的群众离不开咱们,如果你不回来,我慢慢老了跑不动了,乡亲们有个头痛脑热或者疾病怎么办” ?虽然儿子嘴上说不管,但是心里还是很心疼父亲。每次回家,看到父亲辛苦的样子也不忍心,就经常到村卫生所帮忙。特别是十里八乡几百名乡亲发自内心的感激,敲锣打鼓给刘永生披红戴花的时候,儿子十分感动。因为看到了乡亲们用最传统、最质朴、最高规格的行动奖励父亲时,父亲流泪了,他也深深被触动了、流泪了……。儿子彻底理解了父亲的辛劳高尚,也理解乡亲们期盼和厚望,也就默默接住了父亲乡医这根传递仁义大爱的接力棒。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儿子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帮刘永生的不能仅仅是妻子,不仅仅是儿子,还有儿媳。转眼十多年已去,儿子已经36岁,孙女已经上初中了。有一天刘永生问孙女长大有何理想,孙女毫不犹豫地说:“我长大要像爷爷和爸爸一样当医生。”刘永生听到满意的笑了。
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劳的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带领儿孙不忘初心,沿着治病救人忘我奉献的道路不断前进!前进!
三秦楷模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1968年12月25日,24岁的北京女孩路生梅踏上了北京至西安的列车,从北京第二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陕北的一个小县城佳县医院工作。列车到达西安后,她又辗转铜川转乘敞篷大卡车来到佳县医院。这一待就是50年,从此,在佳县医院,多了一位北京姑娘忙碌的身影。就这样,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这位北京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
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路生梅出生时,屋檐下的第一朵梅花在枝头上绽放了,爷爷高兴地说:“这朵梅花盛开之后,肯定特别美”,于是就给刚出生的孙女起名“盛梅”。因为“盛”字笔画多,路生梅初学写字时就把“盛”字写成了“生”,从此,路生梅三个字,伴随了她的一生。
“当时国家提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路生梅说,我当时和其他同学一样,向学校递上申请并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24岁的路生梅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成了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路生梅经常去山区出诊,而交通全靠步行。佳县县城通往乡下的路大都是崎岖的石山陡坬,一出佳县县城不是上坡就是下坬,上坡路难走,下坡路危险,尤其是夜间走山路更难,两个月下来,鞋底就能磨出洞。若是遇到雨雪天气就更加难走。有一次下大雪,路生梅穿了一双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出诊,一路上老是摔跤。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还没到一半的路程,患者家属就心疼地说:“路医生,别去了,你已经摔了49跤了,还是我把孩子抱来吧。”路生梅摔疼了还忍着泪说:“没事、没事”。从此以后,她告别了塑料底鞋,学会了走山路。
几次难忘的出诊为路生梅留在佳县奠定了思想基础。有一次,她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夜路,来到患者家中,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看到破旧的窑洞里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惨白披头散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位妇女死死揪着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 ”(失血性休克),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这时另一位妇女拿来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有条不紊地给孩子断脐、包裹。那个年代,佳县因不卫生引起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原因是群众用做针线的剪刀未经任何消毒剪脐带。在农村,有的家庭穷到没有一把能用的剪刀,就用削尖的高粱秆割脐带而被感染。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里不就是最艰苦的地方?这里不就是自己的“广阔天地”?路生梅誓言,“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落后的生育观念,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
从1961年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先后6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3年,她经受了各种考验,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用永恒的坚持,永不言弃的信念,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她把“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这句话写进入党申请书。她说:“我要扎根佳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退休后一直在家义务看病、普及医疗健康知识。2016年加入陕北爱心志愿者联盟,当上了一名志愿者,经常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2017年组建了“我爱佳县”老年志愿者团队,常年组织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关爱军人、关爱环境、助力高考中考活动。2018年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设立义诊门诊,每周一、三、五上午坐诊。她又向自己做出了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退休以来路生梅累计诊断患者近10万人次。
2016年路生梅获评“感动榆林”年度人物、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称号,2017年荣获榆林市儿科协会“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2017年9月入选“陕西好人榜”“中国好人榜”。2018年3月获评榆林市十大最美女性,2018年2月荣获陕西省“千金一诺”守信人物称号,2018年10月获评陕西省道德模范,2019年8月获评陕西省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2019年9月获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2021年1月获评2020年度全国“诚信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