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7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30 20:20:01 查看人数:5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717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97人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810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83人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6928字 35段 24分钟 38分钟 54分钟 168人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1182字 6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0人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1016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57人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1486字 7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65人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1248字 1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8人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的钻研,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

就这样,许振超用了整整4年时间,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许振超不仅自己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还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咱码头工人要把脊梁挺起来做人,要在岗位上站得住。”“许振超大师工作室”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之后,许振超对打造工匠精神更加关注,他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互联网战略,持续解答安全生产难题。完成了“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上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他带领团队打造的“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成为青岛港的又一金字招牌。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许振超,出生于1950年,初中毕业,1974年进青岛港工作。曾先后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工人技师,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原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是_时期毕业的老三届。这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受教育少,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下岗再就业的特困户。国家专门实施了4050工程,扶持这部分人再就业。但许振超不但没有下岗,而且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在合资公司里再担重任,连外国合资方都佩服他。许振超踏着时代节拍前进的武器是学习。他在日记中写到: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

在青岛港里,许振超虽然是工人,但从上到下都把他划到技术人员圈里。青岛港与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中国远洋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时,他反而进一步受到重用,被聘请出任专管设备和技术员的技术部固机部经理,手下工程师就有40多名,名正言顺地走进了技术管理人员的行列。合资公司开给他的月工资超过6000元,不但是固机部里最高的,而且比青岛港(集团)__公司的党委书记还高。公司前两年还专门奖励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最令许振超自豪的是,青岛港几乎不用请外人帮助修理桥吊设备故障,他们有能力自己排除。看着设备转得安全,许振超说:这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技术部技术主管刘俊泉是许振超的手下。他1986年大专毕业后,就和许振超共事。他说:从文凭上看,我比老许高,但他做了我的领导,我服气,因为他的技术领先于我。我年轻时打扑克、下象棋,他则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比我大11岁,学习起来吃力得多,但他坚持学习,超过了我。现在我觉得不学没有出路,我业余时间也在学习。

许振超在日记中写道: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要自己教育自己。正是凭着这种韧劲,许振超学得真功,从工人迈进了技术主管的行列,并创造了世界记录。

许振超同志是敢想敢干、能干会干、苦干实干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28个字,有3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4分钟,朗读时长38分钟,慢速需要54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许振超,男,汉族, 1950年5月出生,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7月调入青岛港工作,初中文化程度,工程师,曾担任青岛港集装箱公司桥吊司机、固机队队长、安质部副经理、机械二队、机械四队队长,现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工人技师。

许振超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产业工人,靠追求卓越、精业报国的主人翁意识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出了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装卸效率,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忠实实践着“x”重要思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他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新时期中国产业工人的崭新形象。

“不论干什么,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世界保班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

许振超认为要真正成为港口的主人,就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争创一流、赶超先进、精业报国。他常说:“技术是为自己学的,活是给自己干的”。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他瞄准同行业第一和世界第一,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对技术操作精益求精。 1976年,许振超开门机时间不久,自己就确定了练出“一钩准”的操作目标。矿石装火车有标准要求,多了,需要装卸工人把超重的卸下来;少了,又给货主造成损失。为达到标准要求,他暗下决心,一定练好丝毫不差的“一钩准”!为此,每次作业完毕,别人去歇着了,他仍留在车上操纵“把子”反复练习。4、5个月后,一钩矿石“抓”起,稳稳地落在车厢内,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从此,在工人中传出了许振超“一钩准”的美称。在集装箱班轮航运中,船东、货主最关心的就是班轮能否按照预期的时间到达港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装卸任务。如果货物不能按期到达目的地,造成的损失要以每天几万美元来计算。港口的装卸效率和保班能力,在整个运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船东、货主在选择停靠港时,首先考查的是效率指标。而桥吊在整个船舶保班作业中又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这方面,许振超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和感受。

那是 1991年12月2日,一艘名叫“阳方口”的集装箱船到达青岛港,在这里要装上100多个满载圣诞节物品的集装箱,按规定时间运到新加坡,然后转运到欧洲。当时,桥吊队刚刚安装了两台新桥吊,作业中,2号桥吊突然发生故障,许振超立即带领所有技术人员登上了桥吊,抢修故障,但由于他们对新桥吊的技术性能还没有完全掌握,故障没法排除,堆在地上的集装箱就是装不上船。最后,这次作业因技术不过硬而打了败仗。这件事对许振超触动很大,从此,他暗下决心,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实现集装箱班轮保班率达到100%。

为了提高装卸效率,许振超和大家一起潜心研究操作技术,琢磨提高效率的窍门,总结推广快捷、科学的操作流程。经过艰苦地探索磨练,桥吊司机的单机舱时量逐月提高,由最初的每小时 25个标准箱提高到28个、30个、33个,逐步接近世界最高效率。与此同时,加强设备保养,他们所管理使用的桥吊先后实现了保班作业无故障运行。有多少次,有的国际集装箱班轮因种种原因造成滞期,而到青岛港后,是许振超带领他的团队为船方抢回了时间。2002年下半年,许振超带领自己的团队实现了“核心班轮保班全部100%”的目标,获得了“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名牌的称号,在中国大陆沿海港口居于领先水平。

随着青岛港集装箱事业的发展,码头设备越来越先进。特别是 2002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岛港顺利完成了外贸集装箱从老港区向前湾新港区“西移”的战略转移,形成了较大的吞吐能力。这时,在许振超的脑海中,带领职工创造世界记录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2003年4月28日夜,许振超带领工友们在“地中海法米亚”轮上打响了创造新纪录的攻坚战。战斗从晚上8点钟开始,当时,现场灯火通明,气势磅礴。在320多米长的船旁,一字排开8台桥吊。每名桥吊司机精力都高度集中,船上有指挥手密切配合,码头上大型拖车穿梭不停。到凌晨2:40分,完成了该轮3400个标准集装箱的装卸,一举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国际权威杂志《港口与港湾》刊文盛赞:中国青岛港以一流集装箱码头、一流的桥吊设备、一流的操作技术,创造出一流的世界集装箱装卸效率。

为长中国码头工人的志气,提升青岛港的国际知名度,打造港口的核心竞争力,青岛港决定以许振超的名字命名了“集装箱保班服务名牌——“振超效率”。“振超效率”叫响了青岛港,也使许振超充满了再创世界水平的信心和决心。时隔 5个月后的9月30日,许振超率领整个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的纪录提高到了每小时381自然箱。这项纪录进一步增加了青岛港集装箱装卸的竞争力。

“振超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名牌效应和良好经济效益。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仅 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2003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23.8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2003月7月21日,世界著名航运公司铁行、马士基和中远集团与青岛港携手,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三国四方”合资合作项目,为青岛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许振超有浓郁的爱港情节,这也成了他艰苦创业、回报港口的动力。 2001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要求年底前必须安装起一批新型桥吊,保证西移的如期进行。这项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的重任落在了许振超的肩上。接受任务后,他先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他在黄岛有急任务,约一个多月不能回家了,让爱人放心;二是买了十箱方便面,准备吃睡在工地。当时天寒地冻,工期又紧。面对困难和压力,许振超连续40多天没有回家,每天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一干就是十五、六个小时。渴极了,他和同志们就从消防栓里接水烧着喝;饿极了,就干啃方便面、凉馒头;困极了,就身盖棉大衣躺倒就睡。许振超左腿患有严重风湿病,为不耽误工期,坚持工作在码头一线。许振超就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带领工友没有辜负港口的殷切期望,胜利完成了任务,为青岛港的集装箱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一定要练就一身‘绝活',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做个优秀的工人”。

经过十几年来的改革发展,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振超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作为一名当代产业工人,要有更高的追求,更多的建树,当不了科学家,也要练就一身‘绝活儿',争当一名优秀的工人,这样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

改革开放为许振超提供了成才的大好机遇。青岛港的发展,更为许振超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1984年,许振超成为桥吊司机以后,为了在这个岗位上练就“绝活儿”,他身上常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本电子英汉词典。机械故障是怎么出现的、怎么修理的,他都详细地做好记录,准确掌握桥吊各机构的性能参数。经过长期积累,到1991年,许振超在队里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修理专家”了,桥吊有了难修的故障,大家都愿意找他一起想办法。为了保证一天24小时随叫随到,公司领导为他配上了传呼机,当时,这在队里可是不得了的事儿!因为那时许振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桥吊司机,这可是非同一般的荣耀。

长期以来,桥吊队的职工都认为,许振超技术好、肯钻研,赞誉他为“桥吊大拿”,机器上出了什么难事儿找到他,他一琢磨就能解决。 2002年3月24日晚上,维修人员围在5号桥吊前伸臂上愁眉不展,许振超到现场后,问明情况,经过检查,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仅用十几分钟就判断出了故障点,更换上了新配件,桥吊一切恢复正常。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都说:“许大拿”真是神了!

桥吊是大型机械,很多司机作业中磕磕碰碰的现象司空见惯,既容易损坏设备,又造成安全隐患。为了杜绝这种现象,许振超率先提出了“无声响操作”的标准,并亲自练习示范。“无声响操作”要求集装箱吊装作业时,从抓箱到落箱几乎没有声音。一个集装箱加上吊具,至少也有二、三十吨重,把这样一个大“铁家伙”从地面吊起,再从几十多米的高空放下来,特别是有时还要放到 20多米的船底。这种铁碰铁的活儿,要不出声响,简直不可想象!但是许振超决心很大,他对工友们说:有人曾创造操作气锤打鸡蛋,汽锤碰到鸡蛋,鸡蛋却丝毫未伤的技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练成“无声响操作”?他通过操作车运行速度和吊具升降之间的变化来控制,熟中生巧,第一个掌握了这一操作技术,而且带出了一支能熟练掌握这一“绝活儿”的队伍。

一次,承运一批乌鲁木齐铁路局转运的化工危险品。当时为了预防万一,码头现场、铁路专用线全派上了武警,因为一旦出现大的碰撞,就会引发恶性爆炸事件。在桥吊司机们的精心操作下,整整 40个箱子全部安全装到了船上。在场的原铁道部一位副部长连连赞叹:青岛港工人的“无声响操作”了不起。船公司代表感慨的说:“无声响操作”简直就是“行云流水”。

许振超当上桥吊队长后,不仅创新技术,还创新管理。他说: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他经过统计发现,桥吊作业中最容易出安全问题的环节就是箱子一起一落的时候。为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他要求桥吊队每名司机在吊箱时都要做一次“二次停钩”,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几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许振超发现国内多数港口在基层桥吊作业上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他就把“全国质量管理奖”标准引入日常管理,参照制定了队里的条例,细化到连夜间维修取个扳手都有规矩。再如,在设备维修上多数港口实行机电分离,不利于设备养护。他就改变这一惯例,建立了机电一体的维修体系。这种做法创新了国内沿海港口传统的桥吊设备管理模式,日前,国内最大的桥吊生产厂——上海振华港机厂厂长特地带着外国客户来青岛港参观桥吊队的设备管理,盛赞明港的桥吊管理是国内最好的。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可以不进大学,却不能没有知识。人要活出质量,就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样才不枉宝贵的一生”。

许振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益于时刻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968年,许振超进港当工人,干皮带机电工。工作之余,别人休息,他却学电工书籍,看设备图纸,从不放弃,日积月累掌握了不少技术窍门,精通了电工技术,尝到了学习甜头。当上了门机司机,他把队里仅有的几本技术书都看遍了。觉得不过瘾,就到处找同学借书看,怕同学麻烦,又省钱买书看。新书贵就买旧书,有一次下了夜班,他骑自行车跑了40多里,到李村集书摊上讨价还价,买了几本旧书,回到家没顾得休息全部读完。除了读书,他还注重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坚持做工作心得笔记。在以后的工作变换中,他都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总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桥吊是技术密集的港口大型机械设备,尤其是第五代桥吊,集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科技含量很高,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如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系统、计算机系统、数字控制技术、网络通讯知识等。为了系统学习桥吊知识, 40多岁时他开始自学高中课程。后来,青岛港上了新桥吊,桥吊电控系统是瑞典BBC的,整个程序语言都是英文,许振超就自学起了英语。当时桥吊上的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是国内最先进的,他又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可控硅整流技术》,从原理上学起。青岛港使用了美国GE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一套英文资料有两尺厚,他一有空就拉着技术人员陪他上桥吊,把程序一一记下来过后琢磨。那段时间,他下班回家后就大门不出,家里的桌子、床全摆满了电子零件、图纸和参考书,逼得爱人经常端着菜板在楼道里切菜。有一年,他听说国外的起重机械上已经开始采用变频变流技术,他就对队里的技术主管说:应该找本书来看看。但是逛遍了青岛大大小小的书店,也没买到。事隔半月,他终于辗转托人从上海买到了这种书,才一了心愿。2002年,青岛港桥吊上才用上了这种技术。

这两年,随着青岛港的桥吊越换越大、越换越好,许振超学习得更加刻苦了。为了适应学习需要,他经常带着“三件宝”。一台手提电脑,一个笔记本和一个快易通电子词典。特别是那个快易通,已经换了两个。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查的专业技术词汇太多,原来的旧版快易通的词汇量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看着许振超象着了魔一样的学习,妻子劝他说:差不多就行了。他却说:我底子薄,现代技术变化又快,不学怎么能跟得上? 2000年,正逢队里的轮胎吊发动机需要大修。按惯例,应该花大价钱,请专业厂家来修理。但许振超考虑到这样既耽误时间,又增加很多费用。他就主动向公司请战,要求自己动手维修。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茶不思、饭不想,简直入了迷。一年内,他带头成立的大修小组边研究边实践,先后对公司全部轮胎吊发动机成功地进行了大修,不仅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保证了现场作业正常运转,还为公司节省开支140多万元。近几年来,经初步估算,经许振超主持修理的各类桥吊设备共有70多台次,节约费用达800万元。

许振超不仅会排除一般故障,就连一些精密的技术部件,也敢碰。桥吊上的重量传感器,是国外厂家的“王牌”产品,要求不能打开,再加上他们的技术保密,用坏了只能换。换一次需要近1万美元;不换就要降低桥吊60%的工作效率。许振超执意自行修理,当他打开一看,里面布满了蜘蛛网般的电阻线,象是人的大脑神经一样,当时也一下子惊呆了。他冷静下来,利用手头上的简陋工具,逐根检查,遇到精密处,就用头发丝小心翼翼地拨,终于发现是一根细如蚕丝的电阻线断了。在接线中,他把电烙铁磨尖,象神经科医生实施手术一样,摒住呼吸,稳住手,一点点地焊起来。后来,这件事给许振超深刻的启示:困难是自己喊出来的,凡事只要认真学习,敢作敢为,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

“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团队协作。要在世界一流码头干出世界一流效率,就必须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奉献出来,还要办亲情的事,暖伙计的心”。

许振超不仅是“桥吊大拿”,还是一位良师益友。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切感受到桥吊队要成为一支敢于创造一流业绩的团队,首先要成为一支学习型的团队。

2001年底,黄岛新港区集装箱桥吊队刚组建时,新司机占八成。为了提高装卸效率,许振超加班加点搞培训,他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多年来驾驶和维修桥吊的经验,专门编制了《青岛港集装箱装卸桥司机操作手册》,组织大家学习,使新司机少走了许多弯路。这本册子既明确了正常操作规程,又介绍了恶劣气候条件下安全作业的注意事项和故障应急方案。靠这本手册,带出桥吊司机由原来需要1年缩短为3个月。现在这本手册不仅放在新港区每台桥吊的驾驶室里,还成为部分大专院校机械专业的授课教材。

许振超在队里建立起了严格的学习制度,规定每月两次集中学习,每十天研究一个课题。他要求队员们做到“经验互补、资源共享”,不管是技术主管还是桥吊司机,每排除一起故障,都要把造成故障的原因、现象和排除的方法,写成专门的材料在队里交流。 2002年,队里的一个技术主管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却迟迟不肯将案例整理出来。他就以此为例,在队里展开了讨论,使全队同志对搞技术封锁的弊端和交流学习的益处达成了共识。从此,他在队里立下了规矩,无论是谁,坚决不准搞技术封锁,出现这种现象,任何人都可以大张旗鼓地批评。

在许振超的带动下,桥吊队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现在,维修主管们下了班,还经常聚集在队里研究问题,看图纸。新录用的大学生也人人带着“好易通”,有空就研究桥吊上的英文资料。队里不管是哪个车组出了故障,其他车组的队员只要没事都会跑来看看,研究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以便举一反三。队里的骨干还主动把一些故障编成案例,当作队里的“土教材”,给年轻人上课。公司请来技术权威搞安装测试,工友们一定想方设法把他请到队里来讲课,听课的工友们不仅自己做好笔记,过后还会主动传给当班没来上课的同事。

许振超深深的爱着他的桥吊,爱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青岛港,他把码头作为自己的家,把队友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

许振超深知,创造一流的效率一要靠科技,二要靠人才。他特别重视对新录用大学生的培养,对他们不急于安排相应的岗位,而是让他们先从事修轮胎、换钢丝等一些比较艰苦的工作。为此,有许多大学生不理解,但许振超认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在艰苦的工作中磨练,就难以成才。如今,这些新来的大学生都锻炼成了桥吊队的能手。

2003年大年初一,许振超开着自己的车,跑遍了大半个山东,行程1千多公里,走访了7名家住农村的工友。这些工友回来讲,许队长的到来惊动了全村,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青岛港的一名队长会给他们的家人拜年。其实,只要稍微熟悉许振超的人都知道,他关心职工是由来已久,职工结婚他去祝福,职工得子他去祝贺,职工亲属生病他去探望。他自己有本“小册子”,还给职工配备了“两个卡”。 “小册子”上面记录着每一名职工的家庭情况,每逢职工过生日,他就送上蛋糕和贺卡,送去真挚的祝福。“安全卡”记录着一些不安全隐患,时刻提醒职工;“爱心卡”是给职工家属的,卡上留着联系电话,写着“有事找振超”。工友李顺的妻子得了尿毒症,许振超组织全队为他捐款4000多元,自己就掏出了2000元。四年来,类似这样的捐款,许振超在全队组织了七、八次,自己捐了上万元。许振超常说,只要在我们这个集体里工作过的,全是自家人,人走茶不能凉。至今许振超还与离开队的农民承包工保持着联系,只要他们有困难,他总忘不了写一封信,寄去一、二百块钱,尽心尽力帮助他们。

许振超以率先垂范、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赢得了全队职工的广泛赞誉,他所带出的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桥吊队,为青岛港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有初中文化,却靠着刻苦钻研技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一名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带领团队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享誉全球的“振超效率”。他就是许振超。

1950年1月8日,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68年,只上了一年半初中的他,成为一名普通工人。1974年,许振超进入青岛港,与码头结缘。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许振超犹记得入行时亲朋好友送给自己的一句话:“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成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奋斗的目标。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第一次接触这种高技术含量设备,面对二三百页的手册、密密麻麻的外文,许振超感到了压力。他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挨个查询单词,把单词抄在本子上随身携带,有空就反复背、反复练,很快成了业务骨干。

正当许振超准备大干一番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1990年,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出现故障,请外国工程师维修,高达4.3万元人民币的维修费让许振超震惊了。当许振超试着向外国专家请教时,人家却耸耸肩,不屑一顾。许振超被深深刺痛了,他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学会自己修桥吊。”为了攻克这门技术,许振超着魔似的钻研。一块书本大的控制系统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用玻璃专门制作了一个简易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再一笔一笔绘制成图。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不同型号的12块电路模板,绘制的电路图纸有两尺多厚。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这套模板图纸后来成为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

许振超不仅自己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还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咱码头工人要把脊梁挺起来做人,要在岗位上站得住。”“许振超大师工作室”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之后,许振超对打造工匠精神更加关注,他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互联网战略,持续解答安全生产难题。完成了“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上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他带领团队打造的“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成为青岛港的又一金字招牌。

许振超说:“我靠的就是永不满足的拼劲和学习上不服输的韧劲,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锤炼成‘能工巧匠’。”从业几十年,许振超始终践行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是一名工人,一定要“当一个好工人”,这就是许振超对工匠精神最朴素而深刻的诠释。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许振超,1950年出生。1974年,他来到青岛港当上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独立操作。

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许振超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比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忙着拿铁锹清理,许振超的心里十分内疚。

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休息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也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

在一次施工作业过程中,许振超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又一个绝活“诞生”了——“一钩清”。许振超的活干净利索,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大大减轻,大家都愿意跟他搭班。

“在全世界港口行业中把集装箱装卸速度干到第一”,一直是许振超的梦想。同时,他将一个个新想法变成生产实践中的一项项新技术,成为行业一流“技术专家”。

至今,许振超仍然记得第一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情景。那是200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地点就在投产不久的前湾港新码头。当晚,下了夜班的工友守在码头上,第二天上白班的人也提前来到现场,见证振奋人心的时刻。从晚上8点开始,许振超和工友连续鏖战6个多小时,创造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记录,一举打破当时单船每小时装卸336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此后,许振超团队又先后9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

练绝活之余,许振超还在岗位上勇于创新。他经多次试验,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了节电器,全年节约电费600万元;他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等技术改造,填补了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接近于零……

如今的许振超,仍然经常在青岛港为他设立的“许振超大师工作室”里,和新一代码头工人,围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开展以高效服务为目标的创新。以许振超名字命名的“振超精神”也已经成为广大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许振超说:“‘振超精神’虽然用了我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我们当代工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工人来讲,热爱劳动这个信念应该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需要认真去做几十年乃至一生。”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许振超,青岛港一名战斗在港口建设一线的普通工人,从吊车司机到桥吊司机再到桥吊队长。3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在港口装卸的平凡岗位上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带领桥吊队两次刷新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每小时接卸集装箱381自然箱的世界纪录,被誉为“振超效率”,为集装箱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在实践中创造了“振超精神”,他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他有勤学苦练的精神——“7天学会操作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他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用4年时间绘制成两尺多厚的桥吊控制系统模板的电路图纸……”;他有埋头实干的精神——“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雾天作业禁区。创造了„15分钟排障‟的„振超效率‟”;他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一钩准”、“一钩清”的绝活和“无声响操作”技巧的背后流下多少汗水,却坦言“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这种善学善干、技高胆大和有所作为、成就本职的气魄,展现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才干和精神风貌。许振超奋发进取、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展示了当代中国工人的时代风采和优良品质,可钦可敬可望可及,令人感动,催人奋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许振超最令人钦佩的是那种进取意识。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到同行赞誉的桥吊专家,他两度刷新代表现代港口实力和竞争力的集装箱单船装卸世界纪录。这个过程是他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刻苦钻研的历程。”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起点在哪里,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积极进取最重要,勤奋刻苦最可贵。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永不停歇的追求中不断获取的。许振超为攻克进口控制系统模板技术难点,花了4年时间,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倒推12块电路模板,掌握了其中奥秘,这是何等的毅力。许振超走过的路,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路。事业的成功就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许振超最令人尊敬的是那种奉献意识。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有奉献精神。青岛港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许振超临危受命,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他把家搬到了工地上的一个集装箱里,40多天吃住在工地,常常干啃方便面、凉馒头;睡在集装箱里的硬纸箱上。超大型桥吊按时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却加重了。直到现在,他每天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裤毛袜子。从许振超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而是快乐的升华,幸福的源泉。任何平凡的工作都可以有出息有作为,关键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许振超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责任意识。从苦练“一钩准”、“一钩清”绝活到创造“15分钟排障”、“无声响操作法”,无不蕴含着他强烈的责任心。他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给桥吊司机的“安全卡”,写着“禁止疲劳驾驶,安全帽要生根”等十条注意事项;另一张是给职工家属的“爱心卡”,写着“有事找振超”和联系电话。他铁面无私,两个多月就因起落钩环节违章处理了11名司机。过去的老搭档管理的拖车与桥吊发生了小碰撞,他也不通融不留情,上报公司严肃处理。人们从事的工作不同,能力和作用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心忧天下,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应当具有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心。

学习“振超精神”就是学习他刻苦学习的“钻劲”,学习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他立足本职岗位的成才之路。

学习他有强烈责任意识和以身作则、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带好队伍、凝聚人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学习“振超精神”,要认真查找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象许振超那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学苦练,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将连云港港建成亿吨大港的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8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许振超,1968年参加工作,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7月调入青岛港工作后,他先后担任青岛港集装箱公司桥吊司机、固机队队长、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

“是时代催着我学习,催着我进步;也是时代成就了我,成就了我们港口工人。”回顾50余年工作历程,许振超如此总结。

三句话不离拼搏和创新,“不服输”,是许振超的“成长密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港口全球化运输火热,但那时多数港口的集装箱装卸效率较低。有的港口因为装卸慢,导致客户责备,甚至丢失客户。

为此,当时在港口一线干桥吊队长的许振超下决心要提高装卸作业效率。

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每天带领工人开碰头会、反思会……许多工人一开始并不理解,更不接受,“放着舒坦的活儿不干,偏要追求什么工时效率”。

许振超就是“不服输”,他始终抱着一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态,一遍一遍地跟工人们在码头上“磨”。

很快,他带领班组逐渐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熟练掌握了各类桥吊的技术数据和机械性能,他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专家”,并亲手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装卸作业效率因此提升了20%。

但许振超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位去过日本的船员说,日本的码头装卸作业效率极高,不愧是在全世界都闻名的高效率港口,很多船员都赞叹不已。

许振超的同事、桥吊司机郭磊告诉记者,这个小小的经历再次激起了许振超“不服输”的劲头,这一次,他要为国争光。

此时,青岛港新港区建成投用,现代化设备也逐渐部署到位。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许振超再度带领工人埋头苦干,熟悉新设备、研究新技术、探讨新方法。与此同时,单位也给许振超极大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帮助许振超和他的团队克服了很多困难。

2003年,作为桥吊队长的许振超第一次带领他的作业队打破了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此后,“振超团队”又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纪录。从此,“振超效率”闻名世界。

尽管如此,许振超依然“不服输”。2006年,许振超又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集成技术创新,填补了该技术的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排放接近于零。

如今,许振超依然在传统集装箱码头改造征程上前行。他带领攻关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双起升岸桥的远程半自动操作,让司机离开传统的高空驾驶室,在现场控制室即可实施远程控制操作,为传统码头向半自动、自动化转型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之路。

正是凭借着过硬的素质和成绩,许振超先后荣获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一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称号,被誉为新时期中国产业工人的楷模。

获得诸多荣誉的许振超,始终有着一颗工匠的初心。近年来,虽然从一线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许振超在拼搏的路上没有停下来。

“我觉得我还可以做点事情,所以这几年我关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一年参加几十场报告会,为了什么?就是希望通过分享我个人成长的经历和感悟,鼓励年轻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有担当能力的技术工人。”许振超说。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7篇范文)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许振超劳动模范信息

  •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7篇范文)
  •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7篇范文)54人关注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