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09 09:40:02 查看人数:9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 838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72人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优秀事迹材料 1042字 1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56人
评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635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1人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797字 4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94人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材料 1522字 24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19人
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662字 17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54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优秀 1198字 6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24人
优秀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170字 4段 1分钟 1分钟 2分钟 263人
感动中国人物钱七虎先进事迹材料 1015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86人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的事迹 231字 3段 1分钟 2分钟 2分钟 236人
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305字 2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11人
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事迹材料 5126字 66段 18分钟 28分钟 40分钟 256人
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429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59人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优秀事迹材料 394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9人
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219字 7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63人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1247字 10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25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8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寒门家孩子的命运总比同龄人来得更为艰苦,20__年,家住云贵高原的刘秀祥收到一封录取通知书,他被山东临沂大学录取了。

看着这封录取通知书,刘秀祥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背精神失常的母亲一起上大学。他说只要学校答应他和母亲一起上大学,什么条件他都答应。

后来,刘秀祥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人们才知道原来在贫困大山深处,还有着这么一个顽强的少年。

谈起刘秀祥的童年,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命运早早就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4岁丧父,10岁哥哥姐姐也相继离开,在这样的打击下,母亲精神失常,迫不得已的他,从10岁就开始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刘秀祥挖过药材,捡过废品,打零工,工地抬钢筋,睡猪圈,那些我们不敢去想的心酸,他都经历过,在命运对其百般折磨的时候,刘秀祥还是没有选择放弃读书,相反,他深知知识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道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之后,他成功考上大学。

在事情被报道之后,刘秀祥成了名人,无数人愿意资助他上学,而学校也同意让他带着母亲一起上大学。

刘秀祥的性格天生就很难开朗坚强,乐于助人,在上初中的时候,他意外认识了三个和他相似命运的孩子,对于这三个人,刘秀祥主动承担了哥哥的责任,在上了大学之后,他还资助这三人读书,遗憾的是最小的妹妹最后还是放弃了学业。

这件事给了刘秀祥很大的触动,他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但直接给他们钱,资助他们上学,这些都没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毕业之后,刘秀祥参加了为期三年的特岗教师,成为望谟中学的一名老师,他说自己原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城市工作,但喝水不忘挖井人,他还是想回到西部帮助更多孩子。

刘秀祥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只是把读书当成一种消遣方式,抽烟、喝酒、早恋,各种情况出现在孩子身上,这些孩子仿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为了激励这些孩子,刘秀祥一遍又一遍拿着自己的故事当例子,讲给孩子听。

那个自尊心极强,曾经不愿提及自己的过去,甚至掏钱把学校内报道自己的报纸全部买下来的男孩,如今把自己的伤疤撕开,只为让孩子们醒悟。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优秀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42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1998年,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开始出征冬奥会,24年了,共获得5枚银牌,因此有了“收银员”这么一个戏谑的称号。

2014年徐梦桃出战索契冬奥会时获得了银牌,也成为“收银员”中的一员。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这枚金牌,就是触之可及。

索契冬奥会之后,徐梦桃开始积极备战平昌冬奥会,但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的赛场上,徐梦桃受了重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将近70%的左膝外侧半月板,并在膝盖中打了3根钢钉。

徐梦桃:整个2016年当中都在用电击片,提高你的肌肉质量,那个腿电完之后,就会疼好久好久。这种疼痛,就会让你感觉到一直在抽筋,好像触电了一样。

重新回到国家队的徐梦桃,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如期站在了2018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平昌冬奥会成了徐梦桃的噩梦,这一次她摔得更重,无缘夺金。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天啊,我真的是拿不了冬奥会冠军,我现在已经28岁了,冬奥会是四年一届,青春有几个四年,尤其是空中技巧女运动员又有几个四年,可能未来我没有机会了。我是不是就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

在平昌冬奥会摔倒后,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

那段时间,徐梦桃的情绪非常低落,她真的打算退出冬奥赛场。为了备战冬奥,别说结婚了,就连父母都难得相见,也就在养伤的这段日子里,才有了父母久违的陪伴。

徐梦桃的父亲徐学君经营烤串店为生,却酷爱体育,正是他发现女儿在体育上的天赋,在小梦桃心里种下了当奥运冠军的种子。在普通人看来,他是一个狠心的父亲。

徐梦桃:我爸爸也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比我能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冬奥会更让我向往的。

备战北京冬奥这四年比之前更艰难。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切除掉如此多的半月板后,膝盖没有了缓冲带,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了,当从高台上跳跃落地时,无法想象会给腿部带来多大的冲击和伤害。

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徐梦桃在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芬兰和加拿大赛场先后夺冠,个人职业生涯的世界杯冠军数达到27个,成为世界第一人。只差一枚冬奥会金牌,来成就她职业生涯的全满冠。2022年2月14日,她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决赛场上。

徐梦桃直接挑战三周台BACK/FULL-FULL-FULL,向后空翻三周加转1080度,这也是女子赛场的顶尖难度。

108.61分,这是女子决赛的最高分,这一次徐梦桃是第一,她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终于破除“收银员”魔咒,创造了历史。

评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

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尼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之后的十年间,阿尼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上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正是因为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艰辛,让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关爱。阿尼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如今,激进暴力分子对香港的破坏,已经从实物、设施层面,蔓延至公共秩序、法律规则、社会人心层面,进而严重消耗着香港赖以发展的软实力。街头乃至校园暴力不断升级,“黑色恐怖”蔓延,香港甚至“经历了二次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失去了免于恐惧的自由。面对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病入沉疴的香港,包括工商界在内的香港各界中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人士,如果再不站出来抵制暴力、为社会的公义和香港的未来发声,那就不只是对激进暴力分子的纵容,更是在眼睁睁看着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滑入深渊,是在亲手断送香港的明天!

可以理解,一些工商界的企业家,乃至不同行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站出来抵制暴力顾虑重重,是怕引火烧身。但只要稍稍向前看远一些,就能明白,倘若今天因为惧怕而一时哑忍,看似保全了自己,实则是遗祸无穷。香港一旦被激进暴力分子打上恐怖、失序、不安全的标签,就会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创,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香港的'商业、金融业乃至各个领域。如今,已经到了危及香港整体利益和各行各业自身利益的关键时刻,每一个香港人心中都需要一杆秤。

不受严厉惩处的不会轻易收手,暴力乱港的势力不会自行褪去,反而是你越弱、他就越强。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时刻,一些人还在犹豫、观望、抱怨甚至投机,那么最终必然悔之不及。香港是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经不起一点折腾。大家救香港,就是救自己!

之前,已有一些香港的企业家、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站出来对暴力说不,也有大的地产企业捐出土地用于兴建公屋,聚焦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获得了广泛认同和好评。现如今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带头发声、传递正能量,并且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抵制暴力,抵制煽暴纵暴的行为,支持特区政府和警方严正执法、维护法治。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止暴制乱的声音越响亮,邪恶暴力的声音就会越微弱;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盈香港,极端激进分子的暴力凶焰一定会被扑灭。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22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对叶嘉莹而言,更沉重的打击在52岁那年到来。她曾对大女儿说早点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帮你带。这是她对自己晚年的另一种设想。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她在《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参加完葬礼,她回来学校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过去了。“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导演组问她,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

“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再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女儿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国探亲。那时_结束。在火车上,她看到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了。在长城参观时,买到《天安门诗抄》。

“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难,还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她觉得“平生学的这点东西”,还可以报效祖国。

1978年,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1979年,叶嘉莹回南开讲学之时,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只是帮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文不取。

陈洪坦言,当年叶先生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自己跟着叶嘉莹去水果摊,3堆橘子价格不同,叶先生一定买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跑来听这位北美教授的课。她回忆叶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看到了另外一个智慧的女性师者的美”。戴锦华说,“叶先生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未来要做教师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力。”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的板书,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经常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的朋友,常常告诫她,讲得不要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的古训,叶嘉莹不喜欢过分热闹的铺排。但只要邀请方以弘扬古典诗词传统的重要性劝说,她都答应了。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她给大学生讲,也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密集的时候,隔一天一讲,每次3小时。

有的课程录像中能看到她轻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语调没有降低或减慢。“如果用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讲课,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她的讲稿被整理出来,有学理工的学生看了一个通宵。

1990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前几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有记者来采访,叶嘉莹说,我本来也没有要他们公布。本来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会他们说出去了。

“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面对记者的追问,她很直接地对着镜头回答。

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2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1989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黄文秀,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成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8年3月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2019年6月17日凌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她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曾有村民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驻村期间,黄文秀总是在奔波。百坭村村民居住分散,刚来到这里时,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她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了运动服,逐一走访全村贫困户,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每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她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里。

这是黄文秀的扶贫日记,里面记载着村里的“贫困户家庭分布图”以及入户走访了解到的内容(2019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徐海涛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文秀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百坭村村民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经过努力,全村种植砂糖橘面积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为打开市场销路,她还多次组织大家学习电商知识,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

驻村一年多,黄文秀带领百坭村88户418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收6。38万元。百坭村还获得了2018年度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

“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种养也是小打小闹。文秀书记来后,引进了农业技术,找准了销路,大家的信心足了。”村民班统茂在黄文秀悉心的指导和带领下,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同时,在黄文秀精神的感召下,班统茂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也想像文秀书记一样,为村里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2019年3月,驻百坭村满一周年时,她的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25000公里。那一天,她写下感言:“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黄文秀利用周末时间回家看望刚做完第二次肝癌手术不久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并且那段时间百坭村连降暴雨,她惦记村里的防汛抗洪工作,便急着返回百坭村。父亲担心路上危险想挽留她在家待一晚。“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叮嘱了父亲一句“按时吃药”,黄文秀便启程回村。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她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一路上,黄文秀不断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询问当地雨势和灾情,特别叮嘱要关注几个重点村屯,要立即组织群众防灾救灾。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几度哽咽:“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份庄严承诺,黄文秀始终践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百坭村的“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去向牌”上,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今日去向情况被标注为“请假”。村委主任班智华解释说:“村民与村干部觉得她并没有离开,所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怀念她。”

如今,百坭村里不仅屯屯通上了水泥路,惠及百坭村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也已贯通;新建的村级幼儿园也迎来了入园的孩子们,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奔头。更令人欣慰地是,2020年底,百坭村脱贫摘帽。

“文秀书记”虽然走了,但是她的精神依旧由她的同事们延续着。身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的杨杰兴、黄旭先后接过黄文秀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投身到百坭村的扶贫工作。受到黄文秀精神感召的年轻人还有90后干部黄思薇。2021年3月,她成为了百坭村新到任的驻村干部……

“文秀的生命正值芳华却戛然而止,令人无比伤痛。她坚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无比忠诚,无愧于‘时代楷模’的称号。”黄文秀的好友、曾经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上蒙村担任过第一书记的路艳说,“她是我们青年的榜样,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作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优秀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何以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着初心教书育人,守护者孩子们的一方天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他是我们的时代楷模,也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就是张玉滚同志。

2月18日晚,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20__“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从始至终,我在观看中一直是眼含热泪,那些感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尤其是在看到张玉滚老师的感人事迹后,更是感动不已。

张玉滚老师,是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的小学校长。黑虎庙村位于伏牛山深处,四面群山环抱。恶劣的环境,阻断了贫瘠的大山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却打造出了一位平凡英雄,张玉滚老师在这里摸爬滚打了十八年。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九岁,他的最美年华都在这所山乡小学度过。十八年的坚守,源于对家乡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十八年的山乡教育,让他练就了一身全能工夫。他可以抄起勺子给孩子们做饭,可以拿起粉笔在三尺讲台授课,可以拿起针线为孩子们缝补衣服,可以打开药箱为孩子们看病。为了山乡的教育,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还动员妻子辞去工作来学校食堂给孩子们做饭。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他十八年如一日,成了学校最坚实的堡垒和后台,十八年,他培养出了22名大学生。十八年来,他让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大山做教材,教给孩子们一个理念: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他竭尽所能,不气馁,不放弃,为山乡的教育托起了一个灿烂的明天。

在流着眼泪看完短篇之后,我又百度了关于张玉滚老师的一些事迹。这个看似沧桑老成的憨厚男人,用他的朴实,温暖,坚毅演绎了什么是师爱,什么是师魂。

人心浮躁,在太多人都在为金钱疲于奔命的时候,张玉滚老师最初的代课工资只有80元,却仍然坚持留在了学校。在我们抱怨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山乡的学校更是破败不堪,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从山外挑进学生的课本和文具,付出的艰辛可以想象。在我们遭遇挫折患得患失的时候,张玉滚老师为了教育,失去了他仅仅九个月大的女儿,可是,他仍然选择留下来。他的肩膀,背过扁担,背过上学的孩子们,背起的是希望,送去的是温暖。这一切都源于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改变山乡贫穷面貌的信念和执着,对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期盼。这种大爱,这种行为和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我们是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也把爱孩子当成自己教育的信条。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教师也不能坚守初心的今天,张玉滚老师的事迹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那种无私奉献的行为,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学习的标准。我们除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之外,更需要做的是加强师德的修养。我们要学习他不忘初心,为人师表的价值追求,学习他静心育人,心怀大爱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不畏艰辛,努力进取的优秀品质,不断修正自己,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优秀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杨振宁事迹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人物钱七虎先进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5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几乎是钱七虎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60年代,人迹罕至的戈壁一声巨响,荒漠里蘑菇状的浓云在空中骤然升起……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冲进了核弹爆炸中心勘查爆炸现场。年轻的钱七虎就是其中之一。

他所从事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核弹防护工程研究。这是一项开创我国核生化防护工程的崭新学科,其研究对象和测试方法在国内都属首次。

“我有任务,走了。”在那些不分昼夜、紧锣密鼓工作的日子里,钱七虎和很多从事绝密工程的科学家一样,参加核试验出发临走时只能给家人留下这6个字。

在钱七虎看来,如果研究核武器等毁伤武器是在造“矛”,那么自己所从事的防护工程研究就是在铸“盾”。为了铸造坚固的和平之盾,钱七虎带领科研人员将运筹学及系统工程等现代理论和计算方法运用到防护工程领域中,开创了我国防护工程和国家人防建设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威力强大的新武器对国防工程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面对一项项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迎难而上,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研究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模拟设备,他几乎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厂家,先后10多次修改设计图纸,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难题,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钱七虎有句口头禅:到一线工程去。

钱老的书房摆放着很多他在不同工程现场的工作照。他的学生说,钱老经常深入地下防护工程考察,学生劝他别那么辛苦,他却很固执:“每一名科研工作者都需要重视一线数据的积累。”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雄安规划,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都倾注着钱七虎的心血。经过现场深入调研,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三江口为砂岩地质,这种地质能确保我们工程上百年的安全。”采访中,钱七虎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起了“西气东输”中的一个故事。西气东输管道过长江时原定于南京板桥,在方案意见征求中,钱七虎针对长江上游修建三峡工程的实际,提出改在扬州附近的三江口。经过比较论证,国家西气东输专家组采纳了钱七虎的意见。

在雄安建设规划的相关会议上,钱七虎用全局长远眼光审视这座即将崛起的新兴城市,提出应大力提倡综合管廊与地铁建设、地下街建设和地下快速路建设相整合,从而减小社会干扰,避免重复建设、投资,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领域,钱七虎博中外之所长,为解决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力献策。他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中国工程院的国家咨询课题研究,共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著。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的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及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进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0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看完节目之后,内心十分感动,尤其是朱彦夫同志以无手之臂书写人生传奇,以坚定信念创造人生辉煌,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为党、为人民挥洒热血的光辉事迹,感动人心更鼓舞人心。

感动更要见行动,南麻作为“西部宜居新城”“南部产业新城”建设的主阵地,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向朱彦夫同志学习,高举理想信念的大旗,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按照县“66966”工作体系,紧紧围绕“五个进位攀高”目标定位,聚力打造“六个高地”,实现“六个走在前列”,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创一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干劲、冲劲、闯劲,在产城融合上拼突破,在城乡建设上拼发展,在果业振兴上拼创新,在平安建设上拼落实,在队伍建设上拼作风,争做“沂源铁军”的排头兵,拼出南麻新高度,以奋斗致敬楷模。

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26个字,有6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8分钟,朗读时长28分钟,慢速需要40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孟二冬先生(1957-2006),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模范教师。

在同事眼中,他是善良谦和,钻进学问中自得其乐、甘之如饴的人,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学生眼中,他是教他们知识,更教他们做人的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许多人。

在讲台上,他是神采飞扬,讲述着盛唐气象、魏晋风度的人。

在病床上,他是做完三个大手术仍谈笑风生、乐观幽默的人。

在四十九年的短暂生命中,他用平凡创造了伟大,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学者无比丰富的心灵、高尚的情怀,他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富有生命力的执着追求,奏响了一曲恢宏的时代英雄交响乐章。

与孟二冬相识相知二十五年的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满怀深情地谈到自己这位得意弟子:“我一向以道德和文章的统一要求学生,他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他为人清正刚毅,治学勤勉踏实,我为之而骄傲。”

01

执着求知的风华少年: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出生于安徽省蚌埠的孟二冬,因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二而得名。后来他和好友谈起自己的名字,笑称是缘于《诗韵合璧》中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可见一斑。

孟二冬的童年和少年岁月,是在动荡和频频的迁徙中度过的。由于“--”对教育的干扰和破坏,本应受到良好基础教育的他,求学之路变得坎坷不平。然而,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固守着那份求知的情结,坚持着那份为学的信念。

他自己靠查字典看的第一本古文书籍是南朝梁人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他特别喜欢其中的“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两句,还用毛笔写成小小的条幅,贴在自己的床头,时刻激励自己。

在泗县中学读书期间,孟二冬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和纯朴厚道,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学习成绩突出,品学兼优,还热爱体育运动,颇具运动天赋,是校田径队和排球队的主力。对待同学,他友善亲和,谦逊质朴,乐于助人,无论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上的事都有求必应。大家评价他做事勤恳踏实、任劳任怨,“学工学农”到乡下劳动,不惜体力,从不偷懒,还抢着帮别人干活。

1977 年冬天,孟二冬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第一年的考试,顺利成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学生。进校伊始,他就为实现“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而不懈地做准备。

同学们都说他是个能坐得住的读书人,读起书来就进入忘我的境界。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里,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背着那个装满书本的军用挎包,有空就坐下来,哪怕是席地而坐也不在乎,取出书就读,有时还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神情十分专注,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

1980年2月初,孟二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专科学业。由于他品学兼优,年纪最轻又热爱文体活动,因而被择优留校,分配到校团委工作。

可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孟二冬却找到中文系老师和学校领导,多次提出回系当老师的请求。他恳切地对校领导说:“我中小学阶段几乎是在‘--’中度过的,师专两年,时光匆匆,我总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现在我最渴望的就是多读点书,回系里当老师可以边教边学,能静下心来多学点东西,我有信心当一名称职的高校教师。”学校领导被他的真诚打动, 批准他回系从教。

孟二冬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经历证明,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能够挣脱纷繁世事、保持宁静心境,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的人,能够享受到顺境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也能够从逆境中寻觅到愉悦和动力。

02

勤勉踏实的学者本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名言,孟二冬始终不渝地践行着。

从1981年以进修教师的身份来到北大,到1985年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再到1991年重回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直至毕业后在北大留校任教至今,孟二冬三进北大,他的学术轨迹、人生轨迹都与北大密切相连。

“境界”二字是北大师生们提起孟二冬最常用的两个字。

“二冬是一个能坐得住的人,他的心能沉得下来,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都动摇不了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孟二冬当年的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非常欣赏他在为学上表现出的踏实勤奋的精神和通达捭阖的灵气,称赞他:“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孟二冬是学问中人,“投入”与“愉悦”是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的着眼点。

孟二冬是一个真正进入治学境界的学问中人,他把读书做学问当作生活的一种方式。“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他三年读硕的日子,形成了“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日日与典籍相伴,夜夜涵泳其间,每有所得,心自怡然。

他惜时如金,和好友谈起在北大紧张的学习生活时,他说:可惜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要是能再多上几个小时多好,那该能多看多少书啊!

孟二冬治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自己一定要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只要有一点可能,就绝不停留在第二手资料上。考证的资料也尽可能做到没有遗漏、不留遗憾。这种从不言弃、不厌其烦、追根溯源、详尽考证的学习态度,与他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教学风格相得益彰。

1994年,孟二冬计划进行唐代省试诗的研究,阅读了大量唐代科举的相关资料后,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于是放下手中的课题,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

从总集、选集到别集,从正史、野史到笔记,从墓志、方志到家乘,从丛书、类书到姓氏之书,他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将这部资料性极强的学术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仅所录科考人数一项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他这一干,就花去了宝贵的七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上中下三册一百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院长李赋教授曾经问他:“孟老师,听说你为了写一百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七年时间泡在图书馆。天天钻在‘故纸堆’里,不觉得苦吗?”孟二冬回答:“说实在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坐在图书馆里,一闻到线装书那特有的纸香味,心里就感觉到特别踏实。”

2004年,这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了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从最初搜集资料至今书稿完工,屈指算来,已越六七个春秋。寒来暑往,青灯黄卷;日复一日,萧疏鬓斑,几不敢偷闲半日。然而今日之结果,是否已臻当日之构想,似已无须计较。刘勰尝云:‘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文心雕龙·神思》)但能遗惠于学界一二,足慰此心”。孟二冬在该书后记中的这段话,正是他自己治学精神的写照。

03

无私奉献的不朽师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北大,孟二冬所带的研究生们讲起他们的老师,个个心存感激。他们说,孟教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孟二冬在教学中把学生看得很重。在他心中,为人之师的职责是圣洁的,应该用全部心血去投入,来不得丝毫敷衍,要不得半点虚浮,不能愧对学生,不能贻误学生。

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要求,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应,他经常走进自修室,辅导学生学习,解疑答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虚心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他和学生的交流是平等的、谦和的、真诚的,这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

孟二冬对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关爱之心,让学生难以忘怀,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教书、做学问的标准。他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因为做学问需要耐心细致,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大量的考证和知识积淀,需要老老实实地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孟教授批改学生作业总是一丝不苟。”他的博士生刘占召说。每到批改论文时,孟二冬的家就成了图书馆,到处铺满打开的书,供他随时查找。他看过的学生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小纸条,纸条上除了对论文的框架和立意提出建议外,还有对错别字的改正——常常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

博士生翟景运说:“孟教授在治学方面对学生要求是一流严格,可是,他从未批评过学生。我开始还很奇怪:他是怎样做到的?看到他的纸条,我明白了。如果一位导师在学生论文的每一页都夹上了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条,就凭这一点感动,就能令哪怕稍微有一点自觉性的同学严格要求自己。”

2004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支教工作。

到达的第二天他就要求上课。那堂课,教室里座无虚席,有的教师和学生还自己带了凳子坐在后面和过道里。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孔,他讲得激情澎湃,学子们听得如醉如痴,他们感到孟教授为大家推开了一扇窗,让大家看到了从没见过的一处优美风景。

这堂课,孟二冬在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写,用粉笔写了二十块板书,每次都是写得满满的才擦去。他的板书用的是繁体字,从右至左,竖行书写。他的字,用的是端端正正的行书。这样的板书,无声地提示听课的师生们,一名古代文学的学习者、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功底和修养。

此后,孟二冬每节课都提前十分钟开讲。他说:“支教的时间有限,我要把分分秒秒充分利用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传授知识。”

他要求教学秘书增加他的课时,达到了正常工作量的三倍。除了给学生上课,他还为中文系的教师们开设了唐代科考的选修课。

孟二冬崇高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永远留在了石河子大学学子们的心中。该校中文系学生杜淑娟说:“以前,想到自己毕业后可能要当‘孩子王’,总有些落寞。有时甚至产生这样的想法:生活在落后的西部地区,真是不幸。自从上了孟老师的课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重新校正了生活坐标,明白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该坚守什么。如果将来当了老师,我会像孟老师那样,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孟二冬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守拙斋”。他在教师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一丝不苟,十几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热忱、随和、宽厚,已经融入这位学者的整个身心。

孟二冬对学生的牵挂,对授业的严谨尽心,无不显现出一种感人至深的师道魅力。他那从容显现的淡定、儒雅的品格,执着、大爱所展露的境界,正是人们心目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师的形象。

04

乐观坚强的病魔战士: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2004年4月26日上午,正在新疆支教的孟二冬像往常一样精神饱满地走进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教室,给一百三十名学生讲授唐代文学。同学们都知道,孟老师嗓子沙哑得越来越厉害,还常伴着阵阵咳嗽。他表面上平静,实际强忍着巨大病痛。

下课的铃声响了,孟二冬讲完了最后一课,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踉跄地走下讲台,许多同学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孟二冬被送进了医院。诊断结果出来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挤压着他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着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哪怕是一口唾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的医护人员至今都还记得孟二冬这个病人。“他是一个坚韧、坚强、乐观的英雄。”护士长王玉英说。

“孟教授话很少,十分坚强。从不把自己的痛苦带给别人。问他有什么不舒服,他都说‘还可以’。如果他说‘我这儿有点儿胀,请帮我看看怎么回事’,就是已经非常严重了。”孟二冬的主管大夫赵虎说,“他很乐观,让他吃药、吃饭、咳痰,不管多疼他都马上配合,没有半点犹豫。他最常问我的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工作?”

2005年6月 孟二冬第二次手术后参加中文系博士答辩会

熟悉孟二冬的人都说他“外庄内谐”,在病榻上,他的性格也丝毫没有改变。

几次手术下来,他常对人说的是:“我的身体就像攒电脑一样,被重新组装了一次。”

开颅手术后,一根十几厘米的长钉永远留在他的头里。前去探望的人都很动容,孟二冬却说:“我这头里是一万块钱啊!”

在病榻上的这一年多里,孟二冬新招了三个博士生和两个硕士生,送走了三个硕士生,并亲自辅导他们的论文写作;2005 年春天,全校运动会,他出现在中文系的仪仗队中;2005 年 5 月,毕业班研究生足球告别赛,他居然上了场;2005 年暑假,他还报名参加中文系工会组织的学车,一个月就拿到了驾照。

他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修订再版工作;他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2005 年第 1 期),在《国学研究》上发表了七万字的《“无弦琴”的认同与启示》(2004 年第 13、14 期);他开始练习书法,从欧体正楷练起,写的是“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2006 年 1 月 12 日恰好是孟二冬的四十九岁生日,博士生刘占召特意为孟老师在病房里筹办了一个小范围的生日聚会,孟二冬情绪特别好,特意穿了一件大红色的衣服,还跟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兴之所至,他引用《淮南子·原道训》的一句话说:“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回首往昔,他大脑里闪现的不是自己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自己还有什么不足。

2006年4 月 22 日凌晨,坚强的生命没有抵抗住病魔的侵袭,与癌症抗争了整整两年有余的孟二冬永远闭上了眼睛。清晨来了,外面阳光很亮,春风轻拂,所可惜者,仁者不寿,伊人已去。

“细柳春风,此日护君归后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 一副挽联,何等心境。作为孟二冬的导师,袁行霈教授道出了知己故去的忧伤,而孟教授的弟子们也从中读到了自己对导师无尽的怀念。

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11月13日上午,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扬州会议中心举行。报告会前,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桂平会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扬州市、区各机关单位干部,现役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高校学生代表约500人参加报告会。卢桂平主持报告会。

报告团5位成员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时代楷模形象,令在场人员深受感动、深受教育。

谢正义对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先进事迹感动中国,是江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扬州人民需要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他们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学习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同为国守护海岛、守卫边疆、守护海防的精神。全市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要以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为扬州的加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优秀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1943年,邓小岚生于河北阜平县。出生后的她被寄养在当地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这个被她视为“第二故乡”的马兰,从此与她的生命紧紧相连。

邓小岚1970年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1994年取得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1999年退休后,邓小岚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常常回到马兰村,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活动结束后,本想和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的她却发现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会唱。“我从小就爱唱歌,也喜欢音乐,我觉得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当时我特别心酸。”

第二年,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邓小岚利用周末和假期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当年没有高铁和高速公路,她需要一大早赶公交、换地铁,从北京西站乘火车到河北定州,再换乘班车,赶到马兰村经常是傍晚6点多。

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近日,以全国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原型改编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热播。她的动人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在黄文秀短暂的一路旅途中,她寸草衔结,在基层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她一心为民,在工作中与群众将心比心,打成一片;她奋勇当先,在脱贫攻坚战中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她以感恩为“犁”耕锄“希望的田野”。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给黄文秀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1989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黄文秀,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家乡,2018年3月,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黄文秀短暂的人生中有很多次出发。她从乡村出发去山西、北京读书,改变了她的人生。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她依然不忘家乡“哺育”的恩情,虽经历“万水千山”,却依然不忘来时路,所以她的出发是往返的,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她的情感一直贴着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不离不弃。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她本着“不忘本”“不忘恩”的初心,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用短暂的一生来回报故乡的养育恩情。

心系群众、锐意进取。

她以真心为“种”播撒“丰收的希望”。黄文秀在她日记中写道:“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2015年,百坭村尚有103户没有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2。88%。如何精准施策、顺利脱贫?她白天遍访贫困户,晚上与村“两委”研究脱贫对策。村屯分散,山路太远,她选择吃住在村。驻村两个月,她走遍全村贫困户,在扶贫日记里绘制了百坭村“民情地图”,在她的带领下,百坭村2000多亩砂糖橘爆火大卖,八角、板栗、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她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她将“己心”比“群众心”,倾情投入、默默奉献,一心为民,以一点一滴的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得到群众的衷心爱戴,赢得出彩的人生。在百坭村丰收的田野上,承载着的是她那颗赤子之心,群众脸上绽放的笑颜,更是黄文秀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的真实注脚。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她以担当为“肥”滋育“青春的花朵”。她说,“扶贫之路只有前进没有退路,只要确定了就义无反顾”。2019年6月,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家看望重病的父亲,天气突变,突降暴雨,她惦记村里的防汛抗洪工作,便急着返回百坭村,最后被那场山洪夺走了年轻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走在扶贫的路上。一个人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可以做很多事情,黄文秀恰恰选择了最基层的脱贫攻坚事业。在百坭村,不懂方言、年龄较小、经验不足都是她前进的“拦路虎”,但是她没有丝毫害怕,为了见证党和国家越来越好,为了不辜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她选择了实干与拼搏。那本厚厚的驻村日记,是她为青春写下的与众不同的答案。在脱贫攻坚战中,她发扬钉钉子精神,立足岗位,咬定目标不放,锲而不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以实干拼搏为“肥”滋育出新时代的“青春的花朵”,让自己的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出“别样芳华”。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7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13年前的5月12日,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强震猝然来袭,山崩地裂的灾难、满目疮痍的家园,震恸中国。沧海桑田、恍若新生,13年后的今天,鲜花怒放在昔日的废墟上、人们行走于新生的道路上。1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有刻骨铭心的悲痛和感动,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

2008年5月31日13时,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51岁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这是他们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就这样永远地融入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之前的63次,他们飞遍了汶川、茂县、理县以及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等灾区,先后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

1957年4月出生的邱光华,有着5800小时的飞行经历,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作为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的邱光华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邱光华原本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邱光华却主动请缨: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曾在汶川执行过飞行任务的飞行员彭德意说。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后因身体不适导致停飞。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梦想的王怀远重回蓝天,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1985年底,西藏墨脱发生严重雪灾,部队派出4架直升机参加抢险。在这次救灾行动中,运输机把一架“黑鹰”空运到西藏。负责拆卸和组装工作的王怀远,和同事们一起仅用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直升机的组装。冰天雪地中,为了保持电瓶的温度,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住设备,边吸氧边操作……

28岁的陈林,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1980年出生的李月,是陆航团年轻飞行员中的佼佼者。作为家中的独子,李月2008年年初刚领了结婚证。小两口有一个心愿:等部队任务不紧张时,举行旅游结婚。不想,这却成为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张鹏,1984年出生,二级士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已被支部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他,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他每天在机场连续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参与装卸救灾物资170架次……

2008年6月14日,中央军委为机长邱光华同志追记一等功。原成都军区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同志追记一等功。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3年了。今年清明节时,仍有很多民众自发前往成都市烈士陵园,在邱光华机组雕像前祭奠英烈忠魂。英烈在我们心中永存,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16篇范文)

一抹真情,带来感动一份思念,传递关怀一份温暖,捧出赤诚一份坚强,凝聚力量。平凡中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20-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间烙上它最深的痕迹。在心头跃动的,是灵魂的音乐,是生命的音符。刘伟,一个失去了双臂但却充满了梦想的人。上天不让他自由飞翔,他就给自己插上隐形的翅膀。于是,汗水托起了他的身形,坚忍成就了他的力量。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感动中国人物信息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16篇范文)93人关注

    一抹真情,带来感动一份思念,传递关怀一份温暖,捧出赤诚一份坚强,凝聚力量。平凡中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20-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在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短(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短(16篇范文)79人关注

    当张定宇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的妻子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向镇定的张定宇,突然慌了神。晚上,在开车去探望妻子的路上,张定宇哭了。相伴28年,那是最令张定宇感到 ...[更多]

  •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16篇范文)70人关注

    杜富国,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四队五班战士,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坝子雷场扫雷作业时突遇爆炸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短(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短(16篇范文)68人关注

    杜富国,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四队五班战士,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坝子雷场扫雷作业时突遇爆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