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 1826字 | 21段 | 7分钟 | 10分钟 | 15分钟 | 188人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 2170字 | 8段 | 8分钟 | 12分钟 | 17分钟 | 285人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 1352字 | 7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65人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 1318字 | 1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17人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 1004字 | 13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59人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26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杨怀远,一位从旧社会走出来的“小叫花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朴素的基层劳动者,并在客轮服务员岗位上缔造了“小扁担”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授予上海市11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7名同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授予13个上海的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杨怀远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地出现在了这份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名单中。
前不久,记者来到静安区北站街道,拜访了杨怀远老先生。杨怀远在家中亲切地接待了记者一行,展示并介绍了自己珍藏的荣誉奖章,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挑在扁担上的岁月。
伟大的时刻 最高的荣誉
2021年7月1日,杨怀远受邀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身处天安门广场,见证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盛典,杨怀远深受震撼。回到上海后,杨怀远向记者深情述说了参加大会的感悟:“能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大会,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最高的荣誉!”在家中,杨怀远依然在通过电视和报纸重温几天前的大会,他说,他心中的感想千言万语都讲不完:“一百年来,我们的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杨怀远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次最好的_教育。我们实现了一百年来的目标,‘东亚病夫’变成了东方巨人!”
百年丰功伟绩,让我们迎来了崭新的时代,杨怀远也不由得想起了砥砺前行的岁月,跨越世纪的过往,在杨怀远的讲述中仿佛历历在目。
将入党的誓言铭记于心
作为模范代表,杨怀远也有自己的“精神领航员”。当问到“最崇敬的榜样”时,杨怀远提到了两个人——毛泽东主席和雷锋同志。
杨怀远出身贫寒,四岁没了父亲,裹了小脚的母亲拉扯着五个孩子。年幼的他只能靠讨饭或做小长工来糊口。1956年杨怀远参了军。在接受部队教育时,他认识到,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把穷人们从阶级压迫的苦日子中解放了出来。
杨怀远说:“在忆苦思甜的学习教育中,我有了强烈的翻身感。党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献给党。”时至今日,杨怀远依旧可以流利地背诵八十字的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从进入部队,到复员参加工作,杨怀远始终坚持着理论学习。1965年,杨怀远被评为上海市“学毛选标兵”,并在1966年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上,杨怀远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毛泽东。现在回想起来,杨怀远依旧十分激动:“那时候的心情是不得了,小长工登上天安门,小叫花子见到大救星!永远跟着毛泽东,革命到底不回头!”从北京回来后,杨怀远决定,要将爱国爱党的满腔豪情化为力量用于爱岗,在工作上下功夫。
将雷锋的精神刻之于生命
1963年,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杨怀远也被雷锋的事迹深深感动。杨怀远说,他和雷锋有诸多相似之处,相似的年纪、相似的出身,并且都是担任班长的工兵。
但最大的不同,是雷锋共产主义战士的身份。杨怀远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如雷锋,因此他将雷锋作为榜样,在岗位上出大劲、流大汗。放在哪里哪里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杨怀远参加工作后,在客轮上担任服务员。在来往上海的旅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探亲的老人。当时,旅客进出港的路并不好走,许多老人也行动不便,于是杨怀远尽自己所能送旅客出港。起初杨怀远手拎行李,但一次只能拎两件。后来,杨怀远想到了从部队带回来的扁担,用上扁担后,杨怀远一次能挑一百多斤的行李,一次能帮上好几位旅客。
在杨怀远帮助旅客时,总会受到旅客们的赞扬和感激。旅客们说,感谢活雷锋,感谢党教育出来的好服务员!杨怀远因此认识到,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简单劳动,就能换来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可与感谢,这比任何事都幸福。
用朴素方式延续崇高理念
杨怀远年复一年地坚守岗位、挑着扁担,从青年挑到中年,从中年挑到老年,从计划经济挑到市场经济,为了人民挑扁担,越挑心里越觉甜。从24岁挑到62岁,这一挑就是38年。
退休以后,扎拖把成了杨怀远的一大爱好。当年杨怀远在客轮上和同事们一起打扫卫生时,拖把是必备的工具。但是买来的拖把不一定好用,于是杨怀远开始尝试自己扎拖把。自己扎的拖把扎得紧、耐用。
退休后,杨怀远依然会购买把柄、绳子、布条。两米长的布条扎一把拖把,这些年下来,杨怀远扎了两千多把。杨怀远将这些拖把送给了上海市各个红色历史纪念馆,送给了他到访的学校和单位。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将他最朴实也最耀眼的精神,在细微之处延续。
从旧社会走出,在新中国成长,杨怀远践行着老一辈的光辉思想,以“小扁担”精神延续着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不变的信仰仍将在社会的点滴之间,推动红色的浪潮翻涌向前。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7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杨怀远,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安徽省庐江县人,1956年入伍,1960年转业至原交通部上海海运局,成为一名海员,先后从事船舶生火工、服务员等工作,上世纪70年代被任命为船舶政委,出于对平凡工作的热爱,他主动辞去政委职务继续担任服务员,至1997年退休。
杨怀远同志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小扁担”精神享誉中外,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迎送千千万万旅客,赢得良好声誉,曾受到毛泽东、_、_、_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双百人物。他塑造的“小扁担”精神,不仅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更是中远海运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内涵。
杨怀远,安徽省庐江县人,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1956年入伍,1960年转业至原交通部上海海运局,成为一名海员,先后从事船舶生火工、服务员等工作。上世纪70年代,杨怀远同志被任命为船舶政委,出于对平凡工作的热爱,他主动辞去政委职务继续担任服务员,至1997年11月退休。几十年来,杨怀远同志用热情周到的服务迎送了千千万万旅客,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给广大旅客留下了美好印象,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小扁担”精神赢得广泛赞誉,树立起新时代奋斗者的良好形象。
海轮行千里,好事做满舱。38年岁月中,杨怀远同志凭借一根小扁担,从60年代挑到90年代,从计划经济体制挑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进行了艰苦探索和顽强拼搏,做出了无私贡献。“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这是杨怀远同志一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工作期间,杨怀远同志始终坚持以雷锋为榜样,无怨无悔,无私无畏,潜心探索海上服务的学问,努力追求为人民服务的真缔,以一颗炙热的为民服务之心,在中国航运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他立足服务岗位,肩挑三尺扁担,创造了让全国人民乃至国际友人都为之敬佩的“小扁担精神”,用自己的实践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崇高理念。
服务,也是一门学问。客运服务是交通行业的一个窗口,杨怀远同志在客运服务员的平凡岗位上,把旅客当亲人,以“让旅客满意而去”为座右铭,把当好一名客运服务员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施展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都投入到为旅客服务之中,经常性深入到条件最差的五等舱里,为孩子洗尿布,为病人洗疮口,为老人挑行李,为妇女背孩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烦,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制定了120多项便民措施,自制了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建立了装有多种物品的方便箱,从服务工作的“扫、倒、拖、揩、端、送、洗、刷”中,总结出旅客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12个方面、39种困难,总结出“亲、勤、和、迎、访、送”的服务经验,独创了一套语言服务和心理服务学,被旅客赞誉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朵”、“哑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护士”,树立起一个可敬、可爱、可信、可靠的奋斗者形象。为了掌握为旅客服务的本领,杨怀远同志努力克服文化程度不高的困难,以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钻研心理学、社会学,掌握航海、地理、气象、民俗、医药、烹饪、哑语、外语等相关知识,成为一名“全能服务员”。他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改进服务手段,并用他独具特色的生动语言,归纳、概括了许多反映服务规律的经验,开创了深入研究探讨海上客运服务学的先河。著有《讲点服务学》,《杨怀远诗选》,《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等书。
“一事当前想雷锋,一事之中仿雷锋,一事之后比雷锋,一生一世学雷锋,”这是杨怀远同志自创的一首歌谣,更是他行动的准则和人生的写照。杨怀远同志曾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受到毛泽东、_、_、_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入选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双百人物。在38年服务旅客过程中,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从青年、中年挑到老年,穿梭于旅客之中,为旅客排忧解难,始终不计报酬,留下痕迹的只有曾经被他帮助过的旅客在47根扁担上写满的饱含真情的话语。他塑造的“小扁担”精神,不仅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代海运人,更是中远海运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怀远同志不仅是优秀的服务员,也是精神文明的宣传员。退休以后,他坚持离岗不离职,依然心系客船,担任客运服务顾问,继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服务学,培养出一批青年服务标兵,使小扁担精神成为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杨怀远同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员与践行者,退休后他成为上海市“百老讲师团成员”中的一员,通过宣讲、报告以及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每个角落。退休至今,他已为清华、复旦、同济等高等学府和中小学校、机关单位、企业、街道、部队等单位作报告一千多场,听众达几十万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他努力让“小扁担”精神代代相传,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崇高理念。
杨怀远同志,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一名工作者,也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勇敢追梦人,他将务实担当体现在攻坚克难中,将辛勤奉献落实在岗位建工上,以一生的坚守和奉献,展现了他对党和祖国航运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执着坚守,引领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了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行业标杆。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右所,洱源县一个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乡镇,该镇境内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是洱海水源的主要流经区之一。
杨怀远1978年4月出生在右所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就参军,转业后因为深爱自己的故乡、思念自己的父母而回到家乡。通过考试,他被分配到右所水管站。2017年,随着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的打响,他被任命为右所镇洱海流域管理所所长。
“老朋友,你安排的‘三清洁’任务,我群发给各酒店的业主,昨天已经开始行动,现已完成了自己所辖范围内‘三清洁’工作。”“你办事我放心,谁让我们是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呢!”这是杨怀远与酒店老板陈根卜的对话。他们俩,曾经是最好的朋友,但因洱海保护治理差点变成了仇人。那是洱海保护治理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一年,为截住经营用水的污染,右所镇响应上级号召,要求关停所有洱海流域的客栈。陈根卜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东拼西凑,在右所建起了温泉宾馆,没想到才开业几天,就接到通知要求停业整顿。他心里想,杨怀远不会第一个动手从他整治起,结果杨怀远的第一张封条就贴到他的宾馆。陈根卜当时想不通,一起长大的朋友怎么会对他第一个下了手?每次杨怀远来给他解释和讲解政策,他都闭门不见,还警告说如果真要那样做,他俩从此不再是朋友。可越不见面,杨怀远就越来找他。杨怀远希望自己的老朋友来当停业整顿的“带头人”,很多次找陈根卜谈心,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性。陈根卜开始理解杨怀远的苦心,成了“带头人”。有了右所镇最大宾馆经营户的带动,其他经营户纷纷主动歇业整顿。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当提及右所镇禁止种大蒜时,杨怀远想起所受的委屈,眼眶里的泪开始打转转。他说:“大蒜是群众在农作物种植中收入最高的一个品种,可种大蒜需要高肥高水。为了保护洱海,政府不得不忍痛取缔大蒜种植。”但是谈何容易!他不得不直面矛盾,先做自己父母的工作。仅用一天时间,杨怀远把自家4亩大蒜全部清理干净,还通知全村人来观看,母亲得知后坐在田里拿着刚拔掉的大蒜伤心地流泪。作为孩子,杨怀远怎么不心疼自己母亲亲手种植的作物?可不拿自家“开刀”,怎么去说服其他群众?他果断执行上级政策,让自己成了村里“最不受待见的人”。有一次去村里做客,刚找了一张桌子坐下,同桌的另外7个人全都站起来离开,留下他孤零零一个人。这也就算了,有的长辈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没有良心。他只能忍着,回到家委屈地躲在被子里哭。第二天他回想起童年清澈的沟渠里的鱼虾,下定决心一定要说服村民禁种大蒜。在他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后,村民从排斥到支持,大蒜彻底从右所土地上消失了;加之各种措施和设施的建设配套,水质出现了明显好转。
“今年是我父亲8年来第一次陪我过生日。”杨怀远的女儿很幸福地对记者说。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这8年里,杨怀远心里最愧对的就是自己的女儿,从幼儿园到现在五年级,他从来没接送过女儿一次。老师曾问他女儿:“为什么很少见到你的父亲?”女儿回答说在父亲心里,工作比她重要。
杨怀远始终牢记党的宗旨,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从来不叫苦、不喊累,工作作风扎实,在本职岗位上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真诚待人、用心做事,为基层环保工作贡献出了一份力,得到广大干部群众一致的好评。在杨怀远等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广大群众也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杨怀远说:“保护洱海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愿做一只春蚕,默默地为环保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18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一根小扁担,让杨怀远成为名扬全国的劳模。
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怀远用38年的“扁担生涯”,为这句话加上了时代的注脚。
杨怀远,安徽庐江人,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从部队复员到上海海运局。一开始,杨怀远在中远海运集团(原上海海运局)海轮上担任生火员,两年后转岗为服务员。
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无意间,杨怀远把自己跟雷锋做了个对照,惊讶发现自己和雷锋有“三个相同”“一个不同”——年龄基本相同,一个年代的;出身基本相同,都是解放前出生的苦孩子;兵种相同,都是工程兵。唯一不同的是,雷锋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自己呢,却在岗位上患得患失。
在学习雷锋的大会上,杨怀远向党组织表了态,要以雷锋为终身榜样,做一个雷锋式的客运服务员。
“学雷锋必须见行动,不然学来学去空对空。”杨怀远想,在岗位上见行动,才是真正学雷锋!
杨怀远是个善于观察分析的人。当时上海交通不便,乘客多为妇孺,带着行李和孩子转乘公交车到公平路码头时,已经疲惫不堪,之后还要走上一段路才能上船。下船后还要走上3里路才能到码头大门。见此情景,杨怀远决定用从部队带来的小扁担帮旅客挑行李,减轻群众转乘的负担。
自此,杨怀远为旅客挑扁担的故事传播开来。很多老人都会讲“在客轮上碰到一个好人”。杨怀远说:“一个共产党员通过简单劳动换来了人民的感谢,我感觉很幸福,这个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大吊车,变成拖拉机!”
1966年10月1日,杨怀远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17周年观礼。他和“铁人”王进喜等劳模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到了毛泽东身边。
“小长工登上天安门,小叫花子见到大救星。”杨怀远感到无比荣耀。
让杨怀远终生难忘的还有周总理对他们这些模范人物的关爱。
观礼前一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所有代表。宴会结束不久,杨怀远又接到通知,作为特别代表,到中南海的小礼堂召开座谈会。座谈结束已是凌晨3点,回到中南海,杨怀远心情激动,难以入睡。这时,在走廊昏黄的灯光下,周总理进入寝室,见到有人睡着时将手臂露在外面,他就亲自帮盖上被子。到了杨怀远的铺前,杨怀远想坐起身迎接总理,却被总理轻轻地按下,顺手还帮他盖上了被子。
“总理日理万机,到了半夜还抽空前来关心代表们的起居,这实在让我太感动了!”杨怀远热泪湿枕、夜不能寐。
从北京回来后,杨怀远在扁担正中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从此他把这五个字记在了心里、挑在了肩上。这一挑,就是38年,小扁担再也没有离过肩。从计划经济挑到了市场经济,从风华正茂挑到了两鬓如霜。
“为人民服务让我入了迷、上了瘾,当一名人民的‘挑夫’,是我一辈子最幸福的选择。”杨怀远践行着自己的承诺,肩膀上也“长出”了两块厚厚的肉疙瘩,凸得像两个馒头,这是小扁担经年累月打磨出来的老茧。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挑了38年扁担?杨怀远说:“人民群众有需要。”
“为人民服务从小事做起,贵在坚持。”这句话写在杨怀远的日记本上,也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一日达千里,天堑变通途,小扁担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新时代,新航程,我们如何读懂杨怀远和他的“扁担生涯”?——“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杨怀远的这句话也许就是答案。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4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1960年,杨怀远从部队转业到上海海运局,在客船上做生火工。由于他曾在部队受过工伤,不适应锅炉的高温,随后被调到民主5号轮做服务员。谁知道,他竟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开创了“扁担精神”。
1963年3月,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杨怀远把自己和雷锋做了对比,发现他俩不仅是同龄人,出身苦,还同样在部队当过工程兵。不同之处是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而他却安于做一名客运服务员。
杨怀远感到十分惭愧,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后,他暗下决心当一名像雷锋一样的客运服务员。他主动要求到条件最差的五等舱工作,为孩子洗尿布,为病人洗疮口,为老人挑行李,为妇女背孩子。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烦,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
“我为人民挑扁担,春夏秋冬挑不闲;挑得冰雪化春水,挑来凉风送暑天。我为人民挑扁担,越挑越觉心里甜;万里征途跟党走,肩挑扁担永向前。”这是杨怀远自己编的顺口溜《我为人民挑扁担》。作为上海海运管理局的一名服务员,杨怀远为广大旅客挑了38年扁担,从27岁挑到65岁,整整挑断了40根扁担。肩膀上磨出两块肉疙瘩,硬硬的,如同手上的老茧。
有一次,一位外国女士带了两大箱仪器准备上船,可客轮足有四层楼高,舷梯又长又陡。这大箱子该怎么搬上船?正当该女士犯难之际,手拿扁担的杨怀远出现了,他把箱子往扁担两头一挂,扁担再朝肩上一扛,“噌噌”几下就帮她把箱子搬上了船。放下扁担,这位女士递上英镑作为小费给杨怀远。“NO,NO!”杨怀远连忙摆手,说什么也不肯要。女士看着眼前这位热心的中国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便给了杨怀远一个热情的拥抱和亲吻,这举动着实“吓坏”了杨怀远,也乐坏了周围的人......
20世纪80年代初,杨怀远当上了海运局的领导。但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向组织要求重新回到客船上当服务员。于是,他重新挑起扁担,继续为旅客服务。1997年,60岁的杨怀远到了退休的年龄,可他却退而不休,再次向组织申请回到客轮上挑了两年担子。
2009年,杨怀远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时代领跑者、感动中国人物”;2014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尽管如今我国铁路、公路、民航迅速发展,水上客运已渐渐式微,但杨怀远却说:“小扁担的服务方式会被淘汰,但‘小扁担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从旧社会走出,在新中国成长,
杨怀远践行着老一辈的光辉思想,
以“小扁担”精神延伸着
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
不变的信仰仍将在社会的点滴之间,
推动红色的浪潮翻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