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大国工匠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27 09:00:02 查看人数:50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大国工匠事迹观后感 854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78人
大国工匠事迹及感悟 500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89人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629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33人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2015字 20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176人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619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0人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2289字 15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293人
大国工匠事迹及感悟 622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24人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887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83人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663字 2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42人
大国工匠人物素材摘抄 480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76人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观后感 1490字 10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12人
大国工匠事迹简短 293字 2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85人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简短 495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27人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3163字 18段 11分钟 18分钟 25分钟 296人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539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71人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材料 527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10人

大国工匠事迹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大国工匠》向我们呈现了两丝钳工顾秋亮、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典型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视技术为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在他们身上,劳动精神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大国工匠中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甚至会有奇迹的发生。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积累经验、创造奇迹与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

明年的我们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我们都应该像大国工匠一样,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与奇迹,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让我们共同点赞大国工匠,让我们共同弘扬劳动精神。

大国工匠事迹及感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观看了央视新闻播出的《大国工匠》,令人深受教育,感人肺腑。通过观看“大国工匠”们的超高技术和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感觉我的思想好像又重新回归到了正确的大路上,大国工匠们虽然都是出生一般家庭,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成绩。我发现他们虽然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作为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他焊接了40%的长征系列火箭的“心脏”;也是他将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泵前组件的产品合格率从20%提升到了92%,po解20多年未掣肘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难题。

此刻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选煤楼信号工,但我也要对我的工作做到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每传输一个信号都要认真的准确到位,决不能让每个岗位听错了信号而出现工作事故,保障安全的生产,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就是去不断地进步,我也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的完美,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不断的去进步,以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精神来拓展人生的自我价值。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师傅带徒弟,是从事技术工种长久以来的惯有模式。刘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他首先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后备制度,并设置技工学校要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刘湘宾介绍,他的师傅是我国第一届技校生,曾远赴苏联学习技术。

拜师入门少不了考核。“见的第一面,师傅就问我,你这当兵的回来会干啥?我说我啥也不会,接着他就给我出了几道题,让我解。”刘湘宾回忆,师傅出的是三角函数的六个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题。

“我高中虽然没上完,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讲还是挺简单,在部队待的三年,我也没放弃文化课的学习,解个方程,再反推出来进行验证,结果数字都合适,我心里就感觉特别激动。”师傅一看,题解得不错,就让刘湘宾跟着他学。

铣工是机械加工里最难的工种之一,它要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对手工计算要求极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要精确到分。

刘湘宾说,最早那一批技工,思想还有点保守,尤其是在传授“绝活儿”的时候,信不过的人是不会传的。做航天产品的一些关键件,一般白天不干,都是晚上锁着门做。活儿做好后,到第二天天亮,师傅又会让他把工装夹具都拆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三十多个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给他们。” 刘湘宾告诉新京报记者,你所做的每个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必须是100%的。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诲。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15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外科学博士、博导、主任医师、教授,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世界华人消化内镜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微创和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微创治疗新技术。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2017年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百年发展杰出贡献奖,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获“上海工匠”、“大国工匠”、“国之名医”、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20年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中国消化内镜微创手术世界演示第一人

1968年出生于江苏泰兴的周平红,1992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中山医院普外科。2年后,他却主动要求到乏人问津的胃肠镜中心,一手拿刀,一手拿镜,从切除简单的肠息肉起步,一头扎进了内镜微创大世界。

周平红独闯传统内镜手术禁区,国内率先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早癌并向全国推广,将内镜切除技术应用于消化道夹层(黏膜下)肿瘤,国际首创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全层切除术和隧道切除技术,领先欧美整整十年,国际指南据此由禁忌证改写适应证。在国际率先开展隧道切除技术,手术量占全世界一半,成为贲门失弛缓症等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治疗的首选;作为第一个被邀请参加德国国际消化内镜大会做内镜治疗的中国人,周平红在德国首次演示了这套技艺,其手术方式为世界首创,周平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消化道黏膜下狭窄空间用内镜切除肿瘤,打破了过去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

2006年,周平红出国进修,发现日本早在10年前就采用整块切除技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回国后,他着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改进,尝试从传统的“片皮鸭”到最新的整块剥离,没有工具,他亲自动手制作钩刀。当时国内反对声一片,因为胃肠壁薄,风险大,稍有不慎就容易穿孔。而周平红胆大心细,他来到附近肉联厂,买来6副猪肠、猪肚,反复实验,操练手法。2006年下半年,第一例直肠3公分息肉用钩刀整块切除手术大功告成,之后,又用于合并癌的内镜微创切除,免除了病人开胸开腹之苦。周平红成为国内最早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同时治疗胃癌、肠癌、大肠癌第一人。

2007年初,周平红开始勇闯禁区,采用内镜微创术对胃肠道夹层肿瘤进行“挖瘤 ”。这项技术,领先欧美、日本10年。

2010年,周平红又大胆改进,采用打隧道技术,对一名贲门狭窄高中女生采用经口内镜肌切开术进行治疗。不仅手术时间缩短,而且安全性提高。术前该姑娘吃一顿饭得一小时,术后一个月体重增加5公斤。

周平红将中山内镜微创切除治疗的3部曲形象地概括为“剥皮、挖瘤、打洞”。2011年,中国消化内镜微创手术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演示,周平红行云流水般的技艺令全世界同行刮目相看,一时间,国外医生纷纷前来中山内镜学习进修。201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消化内镜6个主题演讲中,周平红一人包揽3项,这在世界内镜史上绝无仅有。10年来,周平红的足迹踏遍5大洲,学生遍布全世界,他每年出国讲课做手术数十场,在埃及和美国还设有工作室。2018年,一名美国圣地亚哥心内科教授患了食管肿瘤,打听到3月周平红前来纽约参加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于是一家四口飞纽约,请他手术。周平红的微创手术几近完美,使美国患者迅速康复。

“全世界消化内镜领域,没有人不知道中山内镜”,周平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

一切从病人出发,解决病人的苦痛,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中山内镜以技术开发为立身之本,周平红创造了20多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近日有5项专利整体转化,造福患者。

他不断拓宽内镜微创手术的范围: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由器质性到功能性,只要内镜能触及的,就是他微创手术的范围。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效率。2016年,周平红作为医疗界唯一代表入选专题片《大国工匠》,社会反响强烈。

他不断突破自己的救治人群。患者中,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不足月的婴儿,他都以一颗医者仁心悉心救治。一位患贲门失弛缓症的百岁老人,被吞咽困难折磨了整整40年,周平红为他施行微创术后立竿见影。老人拉着周平红的手,一个劲地说:“周教授,40年来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顺畅吃口饭。”

去年,周平红又刷新了最小患儿的纪录。一名出生仅23天、体重仅3.2公斤的婴儿,由于先天性幽门肥厚导致幽门狭窄,吃奶便吐,周平红采用胃镜下打隧道的方法,打通了全世界最小婴儿的消化通道。

除了出差,他每天7点前准时到院,7点半开始胃肠镜检查,下午手术。他每年的内镜诊疗量达5-6千台,最多一天胃肠镜检查量达到60多例。他每年飞行里程达30万公里,跑遍了全国每个省份和世界各地,7次赴西藏讲课、手术,他所在日喀则的“大国工匠”内镜工作室,2020年被列为国家精准扶贫项目。

在内镜微创世界穿行27年,周平红一手拿刀,一手拿镜,在消化道内镜肿瘤的诊断、治疗中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病人回头看、同行点头看、国际仰头看”,他站到了世界消化内镜舞台的中央。

医者心声

胆大,心细,志气高。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如今的刘湘宾是所在单位的数控组长,主要承担国家防务装备惯性导航系统关键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缓缓通过时,刘湘宾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实际上,刘湘宾数控团队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中的重要部件。

因重量轻、节约材料、结构紧凑等特点,薄壁环状零件被广泛应用在各大工业领域。但薄壁环状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遇到装卡易变形、装卡状态下的零件形位精度与释放后的状态不一致、难以准确测量薄壁件的尺寸等问题。

2008年,刘湘宾就通过自制测量表架、选择高精度的精镗头等方式,对零件结构、装卡、测量、刀具选择以及加工误差、加工参数进行分析改进,让被加工零件尺寸和位置精度均达到图纸要求,成功研究出了一套薄壁环状零件侧面镗孔的方法。

刘湘宾告诉记者,2018年,某型号特急项生产任务进入数控组,时间紧任务重,一点点失误都会导致后续发射的失败。“我们接到任务后,打破常规生产模式,工艺、技术人员提前‘铺路’,生产人员一人多机三班倒,检验保障人员统筹安排、全力配合,两个月的任务竟然只用22天就优质完成,为随后的装配调试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和多家研发单位组织74次试验,自创了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每年可为公司生产节约成本80余万元。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89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在内镜微创世界精研30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是将内镜手术从胃肠道腔内延伸到腔外的拓荒者,以诸多创举“领跑”全球内镜新标准。周平红是大国工匠、国之名医,在2020年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他用精湛技术征服世界的同时,也一路播种、一路收获。通过创建内镜微创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人才培养梯队,让技术创新走上快车道,加速新技术广泛地传播推广,使更多患者获益。周平红领衔的“中山标准”,作为上海和中国的“医疗服务品牌”的名片,正以其强大的国际辐射能力,向全球医疗界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力量。

让创新成果登上世界舞台

采访当日,刚刚完成一台手术的周平红,脚下生风,目光炯炯。交谈时没有丝毫疲态,眉眼中始终带着亲切笑意。早上,他还刚接到医院国际医疗部的电话,一位埃及病人在当地手术5年后疾病复发,想飞过来寻求他的帮助。就在今年疫情期间,两名德国病人专程飞抵上海,经入境隔离后到中山医院做内镜治疗。像这样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不计其数,大都是高难度手术,周平红每年会完成500例左右的治疗。

每年诊疗人数14万,在超万例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术病人中,需要住院的复杂手术达4800例。周平红说,遇到的疑难杂症越多,大家创新的热情也越高。为了推动内镜技术持续创新和更广泛地传播应用,为更多患者解决病痛,2021年7月,在医院的支持下,周平红领衔的内镜微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除了本院的近百位医生,每年还有100多位全国各地的同行来进修。内镜中心也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德国等21个国家、150多位专家来此学习新技术,先进成果已推广至3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知名医疗机构,诊治消化道疾病达6万余例。

带领着这样一支不断壮大的队伍,周平红希望把梯队建设好,为年轻医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迅速成长,同时把中国的内镜创新技术推向世界。谈及创新团队,周平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姚礼庆、陈世耀、钟芸诗、张轶群……工作室里人人都是‘劳模’。”每个人都是各自研究领域内独当一面的专家,在消化道早癌、食管静脉曲张、胆胰系统疾病、胃肠病肝病治疗等领域一路开拓创新。周平红常年受邀飞往世界各地参加国际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也不遗余力地将团队成员推上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专家自信又精彩的技艺。

勇闯内镜医学“无人区”

“只要是内镜能触及的范围,就是内镜治疗的阵地。”周平红团队将内镜手术的禁区之门,一扇扇打开。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到全层切除技术、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直至内镜经消化道腔外手术,手术的难度不断刷新着世界高度。

一年前,困扰71岁阿婆十年、长达15厘米的咽喉部肿瘤,被周平红团队在内镜下通过圈套器完整取出。十年前,阿婆进食时感觉喉咙里有个东西,吃饭快就会掉下去,一呕吐就会吐出来,后被医院诊断为咽喉部位肿瘤。她为此辗转多家医院,得到多是“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开食管、气管,甚至喉切除才能摘除肿瘤,术前评估风险极高”的答复。“没问题,内镜手术可以切除!”周平红团队联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不到20分钟便解决了她多年的疾病折磨。此次内镜中心联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咽喉肿瘤多学科团队诊疗的创新,在业内尚属首次。

无独有偶,以往治疗食管癌通常需要开胸手术,以创新工作室成员张轶群为代表,近两年完成了食管癌内镜治疗研究,与胸外科合作将传统手术时需要做颈部、胸部、腹部3个切口,优化成2个切口,患者不再需要开胸,节省了三分之一手术时间,大大降低手术带来的创伤。内镜中心针对顽症,联动多学科推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不断丰富。

“内镜手术能免去病人开胸破腹之苦,还能一边诊断一边治疗。”谈及新技术应用,周平红如数家珍:以前阑尾部位出现病灶,多以外科切除治疗为主。在团队努力下,既能保留阑尾治疗阑尾炎,又可以在阑尾出现肿瘤时,通过肠镜切除肿瘤和阑尾。“对于胆囊部位的相关疾病也是如此,既能通过内镜技术切除胆囊,也能保胆去病。”再如,九曲十八弯的小肠,位置深且冗长,普通的小肠镜检查存在盲区。如今团队能够深入到小肠的“无人区”,开辟出小肠疾病诊疗的全新领域。

匠心专攻“卡脖子”问题

内镜设备价格昂贵、多靠进口,自主创新和独立开发能力不容小觑。针对“卡脖子”问题,周平红带领团队根据手术需求,开展医研企协同创新,开发国产化内镜诊疗设备、生物制剂平台和内镜人工智能系统。

“我们正着力打造5G+人工智能辅助消化内镜诊断和远程管理系统。全国已有100多家医疗单位每周三下午同时观摩我们的手术。”周平红欣慰地说,未来计划在国内300个省市级内镜中心完成布点。

对于以往患者饮用肠道准备剂时,存在口味不好、难以一次性喝完等问题,团队研发出“新药”,有更好的味觉体验,在饮用量上也减少了。还有能够360°旋转的创新型产品“双臂金属夹”,让手术时的大创口更容易缝合。团队一系列创新型产品如all-in-one圈套器、一次性国产内镜、新型电外科等离子能量治疗平台等,已获得国家专利37项,16项已完成转化。在团队成员、内镜中心护士长王萍看来,是周主任的“敢担当”,让大家在创新研究时能勇往直前,少了后顾之忧。护理团队也科研成果不断:改良适合内镜手术的病床、针对不同需求的医疗仪器车、设计方便取用的无菌手术包支架……一次次地将工作流程精细化,高效支持配合内镜诊疗。

无论是医疗活动还是科研创新,都要记住“观、思、行、结”这四个字。周平红对工作室提出要求,面对疑难问题,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勇于付诸行动,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总结和推广。“要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周平红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钻研突破,诠释得质朴而深刻。他经常嘱咐年轻人要胆大心细,“眼睛睁睁大,水要多冲冲”,看似轻松诙谐的一句话,对年轻医生在实际内镜操作中很受用。再高超的技艺,都是从锤炼基本功开始,在一手刀、一手镜的默契配合中,一步步闯出新“镜”界。

大国工匠事迹及感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播出了8位劳动者的楷模事迹。他们都是在日常平凡的劳动中千锤百炼,而成为劳动者中的佼佼者。

劳动技能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过程中逐渐摸索的,这昭示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要通过刻苦扎实的努力,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蓝领如此,白领也是如此。

成功就要经得起清贫和寂寞。但放眼今天的社会,急功近利、利益至上已经占领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部分岗位频频的跳槽,公务员的离职,无不对生产、工作秩序带来冲击,对个人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也形成了断层,带给整个社会的就是普遍的技能低下,制造和创新也必然受到影响和制约,这从我们的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平庸可以佐证。

作为国人,要想享受更好的生活,不能指望别人,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热爱岗位,钻研技能,脚踏实地,才是普通劳动者的成功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奋斗的青春才美丽,永不放弃,生命才精彩。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5月1日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民进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民进上海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匆匆吃几口午餐,又投入下午的几个会诊与线上会议中。4月19日起,中山医院内镜门诊已逐步恢复,周平红教授进入“连轴转”模式。

“这个病人比较紧急,随时有休克危险,马上安排手术!”4月26日下午,在刚开诊的周平红专家诊室,患有因胆总管结石引起梗阻性胆管炎的廖女士迎来了生的希望。第二天,周平红教授就为她进行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只用了短短10分钟,顺利将胆总管中的结石取出。

刚处理完这台紧急手术,第二名患者已在手术室外“就位”——90岁高龄的王爷爷患有晚期胰腺癌已侵犯十二指肠造成梗阻,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虽已放置胃管减压,但未完全解决梗阻呕吐问题,周平红为他做了十二指肠金属支架置入术,支架放置后,肠内狭窄梗阻的症状改善了,患者又能进食了。

胃潴留患晚期胃癌的熊先生也因病进食困难。“这位患者也放了胃管减压,但效果不明显,胃里大量食物,一开始幽门也看不清,所以手术有些困难。”经一个多小时,周平红教授终于在胃镜下成功放置了支架,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连续三台手术,一气呵成,疏解了三名患者的病痛。

4月19日起,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已逐步恢复内镜专科门诊和普通专家门诊,内镜检查时间也已覆盖工作日全天及周六上午。

“内镜检查对消化系统,尤其是胃肠道肿瘤,可谓诊断‘金标准’。我们已做好各方面准备,在五一期间也开放了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并会优先满足需要内镜检查和治疗的紧急患者。对出现鱼刺卡喉、因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消化道狭窄无法进食等紧急情况,病人可以在中山医院急诊就诊,并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得到救治。”周平红教授表示,即使是在封控期间,中山医院急诊内镜24小时绿色通道也从未停诊过。”

内镜门诊暂时停诊时,周平红也每天在院待命。4月27日上午,他作为医务工匠代表,入选大国工匠展,在线参加了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这名“大国工匠”在临床中坚持“始于观,发于思,践于行,成于结”,将工匠精神倾注于每一次诊疗和每一台手术操作,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一次次打破医学禁区,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3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近几年听到很多人在提工匠精神,看完《大国工匠》,才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涵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这些“工匠”们勤恳敬业、干练稳重、遵守规矩,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执著、坚守、精进,不断追求极致与完美。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为火箭铸“心”的高凤林,他是焊接火箭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0.08毫米,这是火箭燃料输送管道壁的厚度,焊枪停留在上面不能超过0.01秒,否则就会焊穿管壁,他将发动机的合格率由29%提高到92%”多么令人震撼的一组数据,震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虽然我们是一名老师,接触不到这些精密仪器,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以这种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第一就是敬业,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因为教书育人容不得半点差错,同时将这种严谨、专注、拼搏的精神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第二就是精业,作为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精益求精。第三是奉献,作为一名老师,更要有奉献精神,其实说到奉献,我周围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的同事,如王欣欣老师,她经常很晚了还在班级里或办公室里忙碌,儿子只能在一旁默默等她完成所有工作才能回家。其实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同事的信赖与信服。这些同事是我最好的榜样,我也会像他们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

大国工匠人物素材摘抄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__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__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0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观毕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令人深受鼓舞,激动不已。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对外宣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通过观看这些大国工匠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我明白我们国家能够拥有今天的制造业大国地位,与他们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就让我打开记忆的阀门,重温下其中一些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以期激励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保持奋进向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争取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錾刻大师—孟剑锋,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他的惊世杰作。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让人折服,让人惊叹,完美和卓越就是靠毅力和意志,专注和精湛技艺和锻造的。

高铁青岛动车制造高级技师宁允展,首席研磨师,他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第一人。全国能做该工序的工人不超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安全性能超高,让国内动车最高时速到达486公里,创造了奇迹,这离不开宁允展对动车转向架的定位臂的高技术研磨。

中国著名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是我国书画家御用宣纸制作师。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做捞纸的工作,不嫌简单和重复,硬是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一向以来持续着宣纸成品率100%的记录。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被称为两丝第一人。我国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超高精密度组装,不能没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他能透过摸、看、思,能决定机器的组装误差,几乎没有失误过,工到此精,惊心动魄。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利用世界上最难的殷瓦焊焊接技术,在造船业,殷瓦板十分薄,张东伟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并且做到焊缝小于一个针眼大小,因为打了会引起致命后果,张冬伟焊接技术外观精美且具备百分百安全保障。

还有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要小于一毫米,他能做到接缝处间隙误差为零。学历不高却,自学成才。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能称之为大国工匠的人,一定都是十分刻苦拼搏、不畏千难万险的人。他们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是在为国家争光,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大国工匠们斤斤计较地与人与天与地与自己相争斗,尽力完美地完成每一件作品,不能有一丝丝的瑕疵,更不能有一次的误差。把这种钉钉子精神带入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那你就会发现今后遇到无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都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完成,做到处变不惊。无论是在火药上面精雕细琢,还是在大山脆弱的内部施行隧道爆破,他们都具有所从事行业必备的大勇气、大毅力和大智慧等特质。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国家的众多优秀人才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也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再有强大的制造工业做后盾,我想我们国家离制造强国和创新大国的目标实现之日也就不会太远了。

看着这些在社会各行各业敬业勤勉、成就斐然的匠人,我联想到我们法律人在疲累时常爱吐槽自己是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司法民工。同样,这些大国工匠一开始也只是个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凭借自己的爱钻研、吃得苦、耐得劳,最终成长为共和国的大国工匠。我想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平时多办案、办好案,精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所在领域的业务能手、“司法工匠”!

大国工匠事迹简短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3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寿命延长6倍,在60000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节电2.4亿多度。她研发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多产油60000多吨。

作为中国石油技能专家协会主任,刘丽带领专家团队行程17万公里,走遍石油、炼化、石化生产现场,攻克中国石油生产难题10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04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2081项,为油气勘探领域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简短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27位用户喜欢。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20__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3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10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6项,获发明专利1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岁的艾爱国仍然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6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2016年10月3日,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于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向全国播放,本片讲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周平红,祖籍江苏泰兴。1986年7月,周平红以优异成绩从原泰兴县长生中学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6年制),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并于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17日下午2:00,泰兴市广播电视台《泰兴人》栏目组编导记者前往上海,准备第二天上午采访“泰兴之子”周平红教授。根据预约,周平红只有上午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接受采访,中午十二点的航班就得赶往沈阳参加一个会议。为在第二天上午7点前准确地赶到周平红的科室,我们在上海中山医院附近的宾馆安顿好后,在偌大的中山医院找到了周平红科室的位置。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一片中,第三届雅典国际消化道肿瘤会议大会主席评价周平红教授“是POEM领域,世界上最重要的医生”,法国内镜专家称赞他为“非常神奇的人,是我们的榜样,他脑子里有很多点子,是内窥领域里伟大的发明家”。

为做好《“大国工匠”周平红》一片,我们对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进行了多次观摩学习,并通过网络了解周平红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周平红的专题片,主要讲述了周平红在POEM领域的巅峰成就,其中没有采访他的同事,没有采访他的病人,没有涉及周平红成就为POEM领域世界级专家背后的故事。为此,本片编导确立了讲述周平红成就为世界级医疗专家背后的故事的主题,在采访拍摄前期,本片编导拟定了采访提纲发给周平红。

2016年12月18日上午七点前,摄制组赶到了周平红的办公室,这时候,周平红已经在巡查病房。紧接着,采访拍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跟随着周平红匆匆的脚步,摄制组摄制了大量鲜活生动的镜头,掌握了第一手属于自己的素材。

2016年12月29日,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长16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在泰兴电视台新闻、综合、生活频道播出,并通过“泰兴网”、“泰兴人”微信公众号、“智慧泰兴”APP向全社会播放。在2016年度泰州市、江苏省电视社教专题片评比中,该片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虽然近距离采访拍摄“大国工匠”周平红只有短短的三个多小时,但这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农家子弟,这位“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国际著名教授,这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国工匠”,给摄制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摄制组深深体会到了周平红在医界攀登,杏林求索的道路上不寻常的“5颗心”。

奋进之心。周平红出生在原泰兴县长生乡一个普通农家,10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在父母亲和老师们的教导下,从小就天资聪颖、好学上进的周平红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高中毕业那一年,周平红以高于重点大学录取线48分的优异成绩,考取6年制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并于2003年取得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梦想照耀着周平红奋进的心灵。

工匠之心。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食管肌肉与黏膜间毫米级夹层打开手术隧道,这是国际推崇的 “神奇”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手术,周平红就是创造这种“神奇”的中国医生。POEM手术,又称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目前全世界共完成5000多例,周平红和他的团队完成了2500多例,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1个月,年龄最大的98岁。周平红匠心独运,妙手回春,手术后病人平均2.4天就可以出院,效果好,恢复快、花费少,让世界各地的患者重拾生命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而在十年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最先进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中国还落后于日本,十年后的今天,周平红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却成了包括日本医生在内的国际内镜医生学习的标杆。

仁爱之心。在上海中山医院采访拍摄虽然仅有几个小时,但摄制组深切感受到了周平红的仁爱之心,感受到了他的医者大德。巡查病房时,他耐心细致,问长问短。对远道而来的病人,他总是尽快地为他们做好手术,为他们节省生活和医疗费用,让他们早日回家。

创新之心。2016年这一年,周平红担任主任的科室完成内镜检查十一万五千多例,病人来自世界各地,病情各有不同,周平红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技术,不断总结提炼,并写成论文发表,著书立说。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周平红才能不断精进内镜技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化“一般”为“神奇”,从一个左撇子,潜心苦练到 “双手互搏”的境界,成了“匠人中的匠人”。

师者之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1986年7月周平红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算起,这位外科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博士生导师,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ESD学组组长,上海市内镜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主任。每年周平红都要参加多场次各类国际消化道肿瘤会议,现场演示手术,发表演说,把自己宝贵的知识技能无私地传授。十多年来,周平红几乎到过国内所有三级甲等医院和30多个国家推广微创技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医生在他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

奋进之心、工匠之心、仁爱之心、创新之心、师者之心。周平红凝聚一身,创造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神奇。如何在短短的16分钟专题片中表现这种神奇呢?

一是全现场记录。2016年12月18日上午九点,根据安排,周平红将为来自福建省的一位患者做内镜下食道平滑肌瘤切除手术。手术开始,周平红双手灵活娴熟运动,电子显示屏上清晰地反映着手术过程,周平红不时轻声交代助手。肿瘤切除,伤口缝补止血,前后共23分钟时间。患者家属在接受本片编导采访时由衷地说:“周教授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又热情,又真心,对病人非常好。而且简单,手术也很爽快,不会拖泥带水。”手术现场的全记录,是这样真实可信,周平红高超精深的医疗技艺是如此令人敬佩叹服!

二是多角度反映。为立体地表现周平红的工匠精神,本片采访了周平红的多位同事和他的病人。内镜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姚礼庆教授说:“他的工匠精神,对我们科室的影响很大,所有的医务人员都非常受鼓舞的。”内镜中心主治医师李全林博士说:“周平红主任充分把中国的内镜事业,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内镜中心护士长王萍说:“这个主任,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引以为傲的。”本片编导记者采访拍摄时,见到了一位即将出院的小伙子李琛,上海本地人,贲门上长有十五公分的肿瘤,疼痛得连水都不能喝,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就诊后,周平红亲自为他成功手术。周平红介绍李琛的病情说:“他那个十五公分的肿瘤长的位置不好,长在贲门,以往要外科开刀的,他贲门就保不住,贲门保不住,他这一辈子就不能吃不能睡。为什么?他一吃了就反流,一反流就呛到气管里。” 李琛感慨地说:“没有周主任,我完了。我要是开外科手术,那我这个食管贲门全部都被切掉了,我下半辈子不知道怎么过了。”多人物采访,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平红“大国工匠”的风范和影响力。

三是精心提炼剪辑。在上海中山医院的采访拍摄,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但每一分钟的时间摄制组都利用得充分完全。周平红巡查病房,参加护士组的晨会,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亲自手术,各类奖状证书,抓拍……摄制组拍摄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在众多的素材中选择与提炼,这考验着摄制组的功力。撰写解说词前,摄制组看了一遍素材,所有的同期声与采访都整理成文字,解说词写好后,后期编辑精心耐心细致剪辑画面,做到声画同步,节奏张弛有度,背景音乐切合主题表达。

摄制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的过程,是摄制组向“泰兴之子”周平红学习的过程,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媒体人也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唐代诗人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发明家爱迪生六千多次实验, 最终发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磨出了脚印。对于媒体人来说,有了工匠精神,我们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实现主流媒体的新突破、新境界。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刘湘宾常常告诉自己的徒弟们,干航天工业不比做手机、做电脑。手机、电脑坏了,可以拿去修,有试错的成本,但航天的精密零件出现了问题,将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

说起奉献,刘湘宾不忘的是自己的团队。刘湘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以精密加工技术攻关研究为依托,为企业精密、超精密加工制造保驾护航。现在,他所在团队的轴圆柱度、半球球面度等加工精度在整个西北片区独占鳌头。

据刘湘宾介绍,在某型号球阀的加工中,通过自创抛光轮,打破传统硬对硬的加工模式,改变为软对硬的加工方法,保证了毡垫在高速旋转时定位准确。同时,采用工装压表的方法控制机床坐标的位移精度,使球体圆度达到了0.002毫米、光洁度达到13级的设计要求,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017年,刘湘宾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在班组建立了半球、球碗生产单元,全力配合进行技术攻关。对比刃具参数、优化加工工序,进行工装设计和改制。攻关后的半球、球碗两种零件的合格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90%,单件成本降低50%,生产效率提升了近3倍。

2018年5月,刘湘宾带领团队开展了以某型产品零件加工为代表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声振动低应力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经过9个月反复试验,使加工精度达到了壁厚0.5毫米至0.8毫米、内外球面同轴度1微米,首次在国内行业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大国工匠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外科学博士、博导、主任医师、教授,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世界华人消化内镜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候任主任委员。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微创和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微创治疗新技术。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2017年华夏医学科技一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大国工匠信息

  • 大国工匠事迹及感悟(16篇范文)
  • 大国工匠事迹及感悟(16篇范文)92人关注

    <span>观毕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令人深受鼓舞,激动不已。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对外宣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 ...[更多]

  •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6篇范文)
  •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6篇范文)50人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外科学博士、博导、主任医师、教授,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世界华人消化内镜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 ...[更多]

  • 大国工匠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 大国工匠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50人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外科学博士、博导、主任医师、教授,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世界华人消化内镜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 ...[更多]

  •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材料(16篇范文)38人关注

    <span>观毕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令人深受鼓舞,激动不已。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对外宣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 ...[更多]

  •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22人关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__船舶重 ...[更多]

  •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简短(16篇范文)
  •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简短(16篇范文)12人关注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