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 541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123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2800字 | 35段 | 10分钟 | 16分钟 | 22分钟 | 168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3274字 | 32段 | 11分钟 | 18分钟 | 26分钟 | 157人 |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 2292字 | 21段 | 8分钟 | 13分钟 | 18分钟 | 276人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 1941字 | 25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5分钟 | 208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2344字 | 21段 | 8分钟 | 13分钟 | 19分钟 | 212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817字 | 25段 | 7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99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479字 | 1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143人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 451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93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001字 | 14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93人 |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 433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39人 |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 347字 | 4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93人 |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 1191字 | 10段 | 4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75人 |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 1419字 | 9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11人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 765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16人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 742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81人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1968年12月5日,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带着装满棉裤、棉袄、棉手套、棉鞋和书籍的大箱子,独自一人踏上西行的路。目的地是榆林佳县。
路生梅此前从没出过远门。榆林是哪里?佳县又在哪儿?她只记得,毕业前宣布分配去向时,念她名字和单位的工作人员特意补充了一句:“佳县挨着黄河,可以吃大鲤鱼。”
3天后,当换乘的卡车逐渐驶入榆林,看到萧瑟的黄土高原上铺满皑皑白雪,路生梅心中的憧憬和一路的兴奋渐渐消失。生于1944年1月的路生梅不怕寒冷,出生时屋檐下的梅花还在枝头上绽放。她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并热情满怀地想在艰苦的环境中盛放。但初到佳县,她只觉得“那个冬天格外冷”。
1975年以前,佳县只有三条街,佳县人民医院就在其中一条街边的小巷里。通往医院的小路边都是荒地,还散落着不少坟头。医院设在一孔墙皮部分脱落的窑洞里。路生梅形容,那就是“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原佳县人民医院院长楚留安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末,佳县人民医院几乎没有医疗条件可言,全医院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当时的路生梅不但是佳县,而且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40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00个字,有3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大夫说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是她特别喜欢的一首诗,也在五十多年的时光里带给了她很多力量。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孩子们都知道路奶奶。在路上远远看到路生梅的时候,都会高兴地打招呼:“路奶奶好!”
她是“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最美巾帼奋斗者”。虽然有这么多的荣誉称号,但在几代佳县人眼里,她仍然是小路、路姐、路姨、路奶奶。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特别能感受到在这里大家伙儿对我的爱,我也爱他们。”路生梅对记者说。
路生梅,党的x大代表,也是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
1968年底,24岁的路生梅还是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当她离开北京 ,服从分配到陕北佳县县医院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在佳县生活这么多年。
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路生梅曾经也有去一家知名医院里为病人“望触叩听”的想法,但她最终选择了到西北的这个小县城,因为她坚信“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路生梅说,她一直记得老师曾叮嘱她:“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你的天职就是这样。”这句话路生梅记了一辈子。
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虽然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彼时的佳县县城却守着黄河吃水难。民间歌谣形容:“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我24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一下就到了这么远的地方,而且生活条件跟北京又差那么多,我哭过,但是我从没有想过退缩。”
路生梅从没住过窑洞,冬天如何生火取暖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每次都弄得满屋子的烟尘。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后来有同事、老乡发现我不会生炉子,就来帮我生,每天都来。我这才慢慢学会,不再挨冻。”当地人悉心的关照,让路生梅倍感温暖。
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问题。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可即使这样的水,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也只能分到一壶热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路生梅刚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刚到的那年,路生梅到一个农民家出诊,看到了那家的贫困状况,发现村民对基本医疗知识缺乏了解,用落后的“土办法”给产妇接生,让产妇遭受了太大的痛苦。
“当时我觉得心都快碎了,暗下决心必须要改变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我决定要留在佳县,这里需要我。”
那次出诊回来以后,路生梅就给医院党支部写了思想汇报,自己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了23年 。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找各种书籍学习妇科、儿科、内外科知识,又找当地的老中医请教偏方,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务水平。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一本《新法接生手册》几乎被她翻烂,全背下来了,然后路生梅在医院里、乡村里大力宣传普及新法科学接生。
路生梅有个原则:开药尽量简单,最好不要用太贵的药,尽可能先缓解病人的痛苦。她只开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年轻的同事发现,有些药的包装是100粒,路医生会开出十粒甚至几粒的药方,病人也能省下一笔开销。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路大夫变成了一位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一阵紧促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疗箱,跟着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当日大雪纷飞,她穿的是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上摔了40多跤。老乡实在不忍,说他隔天背孩子到医院就诊,但路生梅坚决不同意。快到村口有段下坡路,她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这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回到了大城市。对路生梅而言,并非不是没有机会。1981年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她说。
路生梅说每次给其他人送行的时候都是她心情最复杂的时候,“作为医生谁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地方生活,人家走了,我何尝不想?”
“但是我曾诺过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我给自己的丈夫给自己的婆婆都承诺过,不会离开这里,不会离开他们。”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和榆林的几家大医院提出想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在她家里,因为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有时候看到我治过的我抢救过的病人,他们后来有了更好的生活,或者他们走出去贫困地区,又做了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我就觉得特有成就感。”
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路生梅说:“佳县人太好了,在生活上帮了我一辈子。在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他们却充满感激。做人不能忘了感恩,我只能加倍对他们好。”
医者仁心,医者佛心。在路生梅看来,做医生一定要有慈悲之心。“没有慈悲心做不了医生,要设身处地得为患者考虑,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在接受《北京周报》记者采访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仍然有患者给路生梅打来电话问诊,路生梅一一耐心地听,认真回复。
“我闲不下来的,大家伙儿需要我。”她笑着说。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能“停下来”时,路生梅说:“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后面我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聋了,不能做这些医疗工作了。我想再学学中医号脉,背一些中医处方,学一些不用耳朵不用眼睛能给人看病的手段。”
有人说在时代的发展里面,承诺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
“什么叫承诺?不变的东西才叫承诺。说话要算数,不打退堂鼓的。” 路生梅一诺五十年,一诺千金。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74个字,有3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日前,全国妇联授予我省路生梅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孙维等9人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陕西省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等6个集体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她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立足平凡岗位,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生动展现了爱党爱国的崇高情怀和干事创业的巾帼担当。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路生梅,聆听她的感人事迹,感受她的巾帼风采——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亲人,远赴西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用无私奉献改变佳县落后的医疗面貌,用坚守诺言诠释“医者仁心”的初心和使命。
背起行囊,她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栖居于贫穷的榆林佳县。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到古稀老人,路生梅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块土地;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满怀火一样的热情扶弱助残,成为无数妇女儿童心中的天使。
为党工作五十年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满脸笑容,说话声音好听,性格活泼得像个小姑娘,这是七十多岁的路生梅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回想起北京的那段时光,路生梅露出少女般的笑容。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24岁的路生梅当时刚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没有多想,她毅然作出了决定,孤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道。
她说,当时的人民医院说是县医院,却只有两孔破旧的窑洞,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在这里,她喝的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因为不会生火,她常常要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
除了生活的艰苦,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那是工作后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来铰脐带。路生梅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可以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逐渐改变了路生梅原有的想法,因为“这里的人民需要”,她毫不犹豫作出了第二次选择:扎根佳县,服务这里的百姓。那天,她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将“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23年,经受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我不去
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路医生,赶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的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四十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由它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结果差一点掉到沟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不好意思地再次笑了起来。
患者是一个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病情非常危急,路生梅做了紧急抢救工作,过了两个晚上,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麻疹传染性很强,通过这起病例,路生梅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顾不上休息,冒着雪,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排查,最终发现了五个有类似症状的孩子。路生梅赶紧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救治,隔断了传染源。临别时,孩子的母亲带着愧疚的眼神递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后来她得知,在自己救治孩子们的这几天里,这位母亲心里过意不去,家里也拿不出啥好东西,为了表示谢意,就偷偷照着她的鞋样,一针一线给做出来的。再次抚摸这双鞋,路生梅眼睛湿润了,至今她也没舍得穿那双鞋,而是细心珍藏着,在她看来,那不仅仅是一双鞋,而是老百姓淳朴的情感寄托和沉甸甸的期望。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路生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不计其数,她从来不去想这些,也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1981年被选派至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她属于这块土地,这里的群众需要她,她割舍不下佳县人民,她要兑现自己写进入党申请书的誓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佳县是榆林最穷的县,佳县医院自是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1984年医院分科,路生梅初任妇儿科主任,为了提升医护水平,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充电”。
“我们这儿条件落后,我想办法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高护理技术。当时佳县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市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路生梅一脸自豪自豪地说。
不要嫌我老
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不为所动的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
除了在医院问诊,带着患儿来家里求诊的家长也是络绎不绝,路生梅几乎忙得饭都顾不上做。有时刚端起饭碗,只要看到病人来了,她总是二话不说就给患儿诊治起来。很多家长为了表示感谢,硬要给路生梅诊疗费,都被她拒绝了。
“如果咱医院组织救援队,我要参加,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底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2020年1月29日,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路生梅毅然向她所在党支部递交了一份“请战书”,并向党组织交了1万元的特殊党费用于抗击疫情。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路生梅写下的这短短几行字,铿锵豪迈、感人至深,这是一位老党员的初心流露。
虽然没有得到组织批准奔赴疫情一线,路生梅却每天都关注着疫情动态,通过短信、微信把最新消息推送到朋友圈,并反复叮嘱大家勤洗手、少出门、戴口罩。在医院,路生梅带领医护人员精心开展分诊接诊,耐心指导年轻护工科学合理进行病房消毒,通过点点滴滴的身体力行,感召和激励着医院的医护人员。看到环卫工人在大街上作业时,她主动跑到县环卫所,为大家讲授“七步科学洗手法”和疫病防护常识。
与此同时,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的“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将获评“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5万元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一路走来,路生梅获得了很多荣誉——三秦楷模、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提及这些,路生梅笑着说:“当时我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就想着给老乡们治病。如今,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感觉责任更大了。”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她给我们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我们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一提起路生梅,大家无不充满爱戴和感激之情。五十多年来,路生梅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她不过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信守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坚定地说道。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92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上次回北京,是去年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1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国家级贫困县医疗卫生战线上,埋头苦干,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用大爱诠释了一名妙手仁医的价值和追求,是牢记使命为民服务的楷模,为建设健康榆林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贡献,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2020年全国“诚信之星”路生梅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 “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学习的五年里,路生梅曾无数次憧憬:身穿从小就艳羡的白大褂,在诊室里为病人“望触叩听”。
然而大学毕业时,面对“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号召,她毅然决然地向学校递上一份“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申请书。
1968年,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车,当时的她并未想到:自己将在此行的目的地坚守五十多年。
抉择——从北京姑娘到佳县医生
1968年12月5日,带着家人给她准备的棉裤、棉袄、棉手套、棉鞋和装满书籍的大箱子,瘦小的路生梅告别了故乡北京,独自一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到铜川后她改乘敞篷大卡车。
当卡车逐渐驶向陕北榆林,深冬萧瑟的苍茫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路生梅心中憧憬的浪漫情怀和沿途美景带来的愉悦兴奋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心中油然而生的苍凉感。
3天后路生梅来到佳县。当时的佳县总人口18万,只有一个县级医院,22个乡村卫生所。2008年出版的《佳县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75年以前,葭州(佳县古名)只有三条街,东面阳街,长百余米;西面背街,长180米;筑观音楼至县衙门路面,长400米。其中第三条全部用长方形石块铺砌。
一个县城三条说不上街的街,这个县城的医院呢?步行穿过狭窄的石头路,再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佳县人民医院映入路生梅的眼帘。
今年87岁的佳县人民医院原院长楚留安至今对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记忆深刻:“上世纪60年代末,县人民医院完全没有医疗条件可言,全医院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医院就诊的地方是两排老式窑洞,通往医院的道路两旁除了散落的零星坟头外一片荒芜。”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对现实满腹的疑惑和对未来的茫然,路生梅开始了新的生活。
适应——衣食住行样样是难题
初来乍到的路生梅,被安排到一孔泥皮有点脱落的破旧窑洞里。她没有住过窑洞,冬天里生火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她不愿意长期麻烦老乡帮忙,自己生火时又弄得满屋子的烟尘。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
生活用水也是她遇到的一个问题。路生梅至今还记得那只从山下黄河驮水的瘦小毛驴。“那毛驴可廋、可廋了,当时山上山下路远,而且不好走,毛驴一天只能驮两次水,大家都省着用。”路生梅说。
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而且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额外提供一暖壶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改变了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最让她难受的是饮食问题,医院不允许开小灶,大灶又长期用羊油炒菜。也许是因为住冷炕的缘故,或是饮食习惯的原由,似乎羊油入肚后总不能消化,吃一顿要吐几次,路生梅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脆弱,又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城里来的姑娘娇生惯养、小姐脾气,就一直咬着牙关强忍着不说,在深夜里偷偷抹眼泪,加上离家的思乡之苦,一个月下来身体消瘦了十几斤。
坚守——面对困难从未退缩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艰苦的工作环境也考验着路生梅。
1969年冬末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前往崔家畔出诊。因为路上的积雪,她走了不到十里路,就跌跌撞撞摔了四五十跤。叫路生梅出诊的老乡实在不忍心了,对她说:“路医生,别走了,我把孩子抱来吧。”
老乡是好心,可路生梅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孩子那么小,又有病,怎么能经得起严寒?为了早一点赶到病人家里,路生梅干脆做到地上往下滑行,结果差点掉到沟里。“时间就是生命,我越快到,病人获救的希望就越大一些。”路生梅说。
这家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病情很重,路生梅就住下来,直到病人完全好转。就在这个孩子痊愈,路生梅治疗将要离开之际,崔家畔村的村民跑来找她,说还有其他小孩需要医治。路生梅一打听得知,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有十几个麻疹病儿!事不宜迟,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不到一周就治愈了所有的孩子,控制了疫情。
临别时,女主人送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原来,在路生梅治病的这几天里,细心的女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丈量了她的脚底尺寸,专程为她做了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看着眼前这个女人为她熬夜纳鞋底满眼充斥的血色,她几乎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最初几年里,医院实行“半医半工”,路生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后接着值夜班。每次下乡或是给病人做检查,往往会给她传染上虱子,奇痒难忍。
“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但我从未退缩过,因为‘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条路是自己选的,也是自己对学校的承诺,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风。”路生梅说。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44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又要回北京了。这一次,她是作为党的x大代表,带着陕北人民的期盼和祝愿回家乡。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能作为全国党代表参加党的x大,路生梅十分兴奋。“上次回北京,是去年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17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这是路生梅作为共产党员一直坚守的初心,也是她用一生践行的铮铮誓言。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已经77岁的路生梅,依旧坚持义诊,为佳县人民服务。
如今,路生梅每天的电话仍然不断,大多数是预约来家里看病的老乡。戴好听诊器,认真耐心询问病情,只开便宜管用适量的药方,不收取一分钱,这是她退休后的日常。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佳县县城黑龙庙拐177号,院子里的一孔窑洞便是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的家。自上世纪70年代搬进这里,路生梅一直住到今天。窑洞虽然简陋,却整洁干净。墙上的黑白照片,将来访者带回那段艰苦的岁月。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寒冬,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24岁北京姑娘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只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成为当时榆林地区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县医院是两孔破窑洞,周围的荒野遍布坟头。喝的是黄河水,而且每人每天只给一瓢。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路生梅回忆道。
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激起了路生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在给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里,她认真写下这样的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
“我刚来医院的时候,这里没有分科。人家只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告诉记者,群众纷纷找她医治各种疾病,硬是把一个儿科医生“逼”成了全科医生。
一句承诺 半世坚守
“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最初几年里,医院实行“半医半工”。有时大家天不亮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这些活都是要扛铁锨的,拿不动也得干,不会干就跟着人家学。”娇小瘦弱的路生梅收工后,还得接着值夜班。一次,在路生梅连续值班的第7个晚上,医院来了一个肠梗阻的病人需要马上手术。两个多小时后,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虽然条件艰苦,下定决心扎根黄土地的路生梅却不忘初心,普及医疗常识、下乡培训医生、筹建专业儿科、到村入户义诊……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有了独立的儿科科室。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由于进修成绩突出,北京和西安的几家大医院抛来橄榄枝,但路生梅婉言谢绝,毅然回到佳县。
一句承诺,半世坚守。“路大夫不仅是我们佳县幼儿医疗事业的奠基人,还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好老师。”在与路生梅共事10余年的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郭粉莲眼里,路生梅大夫的一生,只讲吃苦奉献,不计个人得失。
常有人问路生梅:“在佳县的这50多年,你觉得苦不苦?”
路生梅每一次都认真地回答:“国家安排我到这里,我就本本分分干好。‘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是当年母校对我的期许,也是我坚守了几十年的初心。”
初心如磐终不改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继续留在了佳县。除了每周到医院义诊,她还要接待来家里看病的人。只要来病人,路生梅会立刻放下饭碗、放弃睡觉,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
跨越半个多世纪,路生梅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从北京到陕北,从韶华到白头,情愿用一生的守候,为了理想会坚持到最后。”这是陕北说书《路生梅礼赞》的内容,表达了当地人对路生梅一生坚守的钦佩和赞叹。一路走来,路生梅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三秦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0年疫情暴发后,已经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驰援抗击疫情一线。“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这份“请战书”被媒体披露后,也激励了许多年轻医生主动请缨战“疫”。
路生梅坦言,对于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自己无怨无悔。“我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尽快地回到他们身边。”路生梅坚定地说。
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这20多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5万人次。“生如火花,人的一生有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能量,我将继续发挥能量,做群众身边的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这是路生梅的心声,也是她的坚守。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9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在陕西佳县县城人民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时,总是有很多人跟她打招呼,有人叫她路大夫,有人叫她路姨,也有人叫她路奶奶,她就是78岁的路生梅。
1968年,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从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她一干就是54年,兑现着自己入党时写下的“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庄严承诺。2018年,这个承诺已经实现,但路生梅依然选择留在佳县。
“为佳县人民奋斗终生”
“一定要提醒新手父母重视孩子说话晚的现象,儿童孤独症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见到路生梅的时候,她正在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办公室里,严肃地对儿科医生们反复强调着。
本已退休的路生梅,可以选择回到大城市颐养天年,但她依然坚守在佳县,为医疗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人粗略统计过,仅仅在退休后的20余年中,她义诊的患者就超过了10万人次。
“路奶奶,我们来看你啦!”9岁的张宇旋一见到路生梅就亲昵地扑进她的怀里。她和她的奶奶、妈妈都曾让路生梅看过病。在佳县,像这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情况,不在少数。行医五十载,路生梅给病人开的全是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造福了佳县一代又一代儿童。
如今,与当地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路生梅,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改为了“为佳县人民奋斗终生”。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是路生梅作为医生的良知和坚守。无论是严冬还是炎夏,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们总能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看到路生梅坐诊的身影,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坐诊日。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我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从继承中汲取营养,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几年来,路生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将自己的学识与本领教给年轻医生,帮助门诊解决不少疑难问题,更在医德医风方面言传身教,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我们还是会请路大夫来会诊,我有时还带病人到她家里去会诊。”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告诉记者,现在,佳县儿科仍保留着路生梅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随叫随到、不收红包、“花小钱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优良传统。
“万紫千红才是春满园”
“老李,最近血压还高不高了?”“老吴,手术后恢复得咋样了?”……一走进县养老院,路生梅熟络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
和佳县养老院的结缘,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项荣誉的路生梅,用奖金买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等,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当老人们握着她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不止儿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关怀。6年来,路生梅不知道来到这里多少次,为老年人义诊、跟他们谈心。
“一个人的春天不是春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温柔又坚定。她组建了一支名为“我爱佳县”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份爱心汇聚起更多爱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
从繁华的首都北京到偏远的佳县小城,从长发青丝到白发苍苍,从一名普通党员到党的x大代表……路生梅用一生的时间书写着无私奉献。她的崇高品质不仅赢得了榆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也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后来人前进的方向。
“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榆林人民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党的x大即将召开,路生梅正在积极做准备,她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带到会上。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贫困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53年,用赤诚的医者仁心守护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
在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后,她决心为佳县医疗事业奉献力量,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
为了做一个啥病都能看的医生,让从山沟沟里赶来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病人,晚上点着油灯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曾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佳县医院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退休后的22年里,她拒绝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奉献社会、关爱弱势群体;面对新冠疫情,76岁的她毅然写下请战书,并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在北京参加党的x大后回到佳县,她马不停蹄地为医卫系统、公安系统等各系统宣讲党的x大精神。
每周一、三、五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的义务坐诊日已坚持了二十多年,她一天也不愿意多耽误。
……
党的x大代表、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已经78岁了。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和所有普通老人一样,她腰痛需要整日系着护腰带,上坡路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双眼也饱受白内障的困扰……
可大家又常常费解:为啥这位白发苍苍、瘦小纤弱的老太太,似乎自己总不觉老,有股子使不完的劲呢?
1968年从北京毕业后扎根佳县人民医院直到退休,她埋头苦干几十年。之后,她退而不休,迄今又义务诊治超过10万名患者。近日,在党的x大精神宣讲会上有人问她,打算什么时候让自己歇歇,她说:“党的x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这是接下来我努力的方向。我的恩师张金哲院士98岁高龄还在门诊一线工作,患者需要我,我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
路生梅是佳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活历史”。
“我的奶奶、妈妈和我都找过路奶奶治病。”在佳县,不少家庭三四代人都曾在路生梅处诊治,她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她把病人处成了家人。
“路医生是我们可敬的前辈,更是我的领路人。”佳县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魏雄美儿时被路生梅救治,从此立志学医从医。患者变成了医者。
经过不懈努力,路生梅不但自己从榆林地区唯一一名儿科医生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技术的全科医生,更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
如今的佳县也再不是那个缺医少药,用油污剪刀为娃娃接生的穷乡僻壤。自1983年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首创儿科至今,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呕心沥血五十四年,路生梅迄今脚步不停。
“我还有太多事要做。”路生梅说,党的x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下一步她要着手推动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还要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下沉服务,努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党的x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现在每天坚持钻研中医医术,争取用更丰富的方法为患者诊疗。”
关于路生梅保持“年轻”的秘密,有人说,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有人说,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而路生梅觉得,“在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轻’。”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是路生梅作为医生的良知和坚守。无论是严冬还是炎夏,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们总能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看到路生梅坐诊的身影,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坐诊日。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我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从继承中汲取营养,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几年来,路生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将自己的学识与本领教给年轻医生,帮助门诊解决不少疑难问题,更在医德医风方面言传身教,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我们还是会请路大夫来会诊,我有时还带病人到她家里去会诊。”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告诉记者,现在,佳县儿科仍保留着路生梅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随叫随到、不收红包、“花小钱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优良传统。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老李,最近血压还高不高了?”“老吴,手术后恢复得咋样了?”……一走进县养老院,路生梅熟络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
和佳县养老院的结缘,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项荣誉的路生梅,用奖金买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等,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当老人们握着她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不止儿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关怀。6年来,路生梅不知道来到这里多少次,为老年人义诊、跟他们谈心。
“一个人的春天不是春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温柔又坚定。她组建了一支名为“我爱佳县”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份爱心汇聚起更多爱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
“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榆林人民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
三秦楷模路生梅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5位用户喜欢。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 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 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 “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 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 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 “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 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 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 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 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 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 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 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 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 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 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 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 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 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 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 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 竟有五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 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 的帮助下把五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 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 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 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 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 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 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 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 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 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 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 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 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 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 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 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 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 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 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 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x大代表,自己 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 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 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 家对我的认可。”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生在北京,家境优渥,是品学兼优的“乖乖女”。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大学第二医学院(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一心为革命老区做贡献的她怀着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血,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
那时,佳县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石头路狭长窄小,土路坑坑洼洼,空旷的荒野中还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人们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睡的是土炕,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的日子。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身在异乡的路生梅不知偷偷地哭了多少次。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个小时夜路,来到一名病患家中。屋子里光线昏暗,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半边土炕没有席子。经过询问,路生梅得知那是一个刚刚生下孩子的产妇,旁边的人正准备用黑乎乎的家用剪刀给孩子断脐。“慢着!”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向他们解释,一边快速拿出消毒器械,有条不紊地给孩子断脐、包裹。事后,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普及科普卫生知识。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去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那次的诊治对象是一名孩子,他患了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步骤,路生梅终于稳住了孩子的病情。不料,村民跑来找路生梅,说还有其他小孩需要医治。一打听,路生梅得知,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有十几个病儿!事不宜迟,路生梅要帮助这些孩子们与死神抗争。在简陋的环境中,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小孩。她想,不切断传染源,病情还会蔓延。于是在村主任的帮助下,她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不到一周就治愈了所有的孩子,控制了疫情。
在医学院,路生梅学的是小儿科。但当时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的知识,住院医生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路生梅已累至极点,心想这周的班总算快值完了,明天可以好好睡一觉。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个肠穿孔的病人住院了,紧急的救治手术是在汽灯下进行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昏倒了,整整昏睡了一天一夜,直到星期二中午才醒过来。在她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路生梅记不清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实在太多了。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先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两家医院都表示希望把她留下,老同学也劝她到香港大医院工作。虽然北京是她心心念念的家乡,那里有她的亲人、同学,去西安、香港工作她也会有更好的发展,但路生梅的心已扎根在了佳县,她深知“佳县这块土地就是需要她的地方,佳县人民需要她,佳县患者需要她”,她一心只想把学到的医学理论技术带回去,因此婉言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意。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和她同龄的大夫退休后大部分都被西安、榆林等医院返聘,但她放弃了年薪20万的聘书,继续留在了佳县。她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用良心、爱心、医术治病救人,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代儿童。每天都有人来找她看病、检查病情,路生梅从来都是认真诊治,没有收过一分钱。
这些年,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将“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现金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正是路生梅的坚定付出和精湛医技,使她得到了佳县人民的认可,走进了佳县人民的心中。一提起路大夫,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好多人都说:“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过路大夫看过病。”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10月18日上午,佳县公安局为了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筑牢党员民警、协(辅)警的初心根基。特邀“中国好人”、原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路生梅同志作了题为“普济天下报家国、心系健康诉情怀”的先进事迹报告。该县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魏锦斌及在家的局党委班子成员,机关,城关、白云山派出所、交管大队优秀民警、协(辅)警代表共计100余人现场聆听了报告。
路生梅大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8年,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50多年来,用其医者的仁心和精湛的医术受到了佳县父老乡亲的尊敬和爱戴。先后被授予“榆林好人”“陕西好人”“陕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10月12日,在上海参加了“中国最美医生”颁奖典礼。
1小时45分钟的报告,涵盖了路大夫50多年的谈定坚守,从北京到陕北、从青丝到白发、从困惑到坚守、从最初的被动到主动,再到最终的不舍,践行了她对母校“服从祖国分配”的承诺,践行了一位医者对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为全体党员民警、协(辅)警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路生梅大夫最终用“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为自己践行使命的制定了宏伟的长远目标。
讲座结束后,该局聘请路生梅同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风政风警风”监督员,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魏锦斌代表佳县公安局党委为路生梅大夫颁发聘书。
报告会后,路生梅大夫“我的初心故事”在佳县警营引起强烈的反响。路生梅大夫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没有一次提到“初心”二字,谈定坚守“初心”五十多年。大家一致认为:路生梅大夫扎根基层的感染事迹、信守承诺的高尚品德、精研专业的工作作风、从医为民的百姓情怀,值得大家学习。一定要深入学习路大夫“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信念追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为“平安佳县”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路生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