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伟人事迹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13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8 07:00:05 查看人数:7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 1511字 16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58人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 676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23人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 952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55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799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64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451字 8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9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751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77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1277字 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80人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 1061字 13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96人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 812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44人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 630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97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1100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03人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 1030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24人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 678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49人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1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40多年来,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大贡献。

寻遍古方,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有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率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月8日,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kg可使鼠疟原虫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人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之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开创性地研发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青蒿素。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2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近一半)面临疟疾风险。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大约43.8万人死于疟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广泛使用,对影响人的最流行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人生能有几回搏!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一辈子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为中国科学界嵌上了最亮的一颗明珠。

“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又是责任,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给了我知识,我就要尽我所能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力。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如果用拯救的性命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绝对独占鳌头。

20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南非各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治疟救生,屠呦呦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毅然接下了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那时,疟疾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屠呦呦便走访民间,整理有关疟疾的各种药方。她凭着一双脚,走遍大街小巷;靠着一双手,记遍医嘱药方。“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屠呦呦一步一个脚印,硬生生整理出640万字的药方集。这些字堆积起来,超越了东南亚到南非的距离,超过了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不是所有的失败累加起来就是成功,屠呦呦研究了200多种药材,依然颗粒无收。有人苦口婆心地劝她放弃,毕竟许多发达国家都拿疟疾没办法。但,屠呦呦依旧不肯放弃,因为她觉得她的手上攥着无数病人的生命,寄托着他们唯一的希望。

她翻阅古代的医书,书里对青蒿的记述给了她莫大的灵感和希望。她发现有一种物质对疟疾的抑制程度几乎达到100%,这就是青蒿素。但就在她欣喜若狂之时,希望之火却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青蒿素能不能用在人身上?药一旦用错,那可是谁都承担不起的代价。

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在一次次“生命危险”之后,屠呦呦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时刻——实验成功了!在一次次“改良、实验”的死循环后,终于在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新药证书。于是,她让疟疾患病率直线下滑了50%。

现代社会中的家长,其实有很多都不希望让孩子去搞科研,只想让他们有份好工作,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好。屠呦呦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却将一生都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她用行动给了人生一个非凡的答案。

屠呦呦,您是世界的福音,中国的骄傲,我的偶像。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2015年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的一年,那个奖项则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该奖后大众有两个关注焦点,一是屠呦呦的身份,他是无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留学背景和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如何偏偏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二是发现治疗疾病的新方法是归功于属于屠呦呦个人还是他所带领的团队。

看到大众的第1个问题时,我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哪怕你是一个毫无背景的人,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坚持,那也会成为成功的那一天,这就好比马云出生并不富有的,他如何能够成为中国首富,是他运气好吗?这当然不是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去埋怨运气,没有努力和坚持,就算你有运气那也不能成功,所以说屠呦呦,为什么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呢?那就是他的努力和坚持正所谓坚持就会有回报,坚持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看到第2个问题时,答案毫无疑问是归功于他所代理的团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再怎么强大也不足以抵抗一个强大的团队,就像古代的秦始皇,他没有自己的兵队,没有自己的得力干将,没有忠实的职员,能开创一个自己的时代吗?当然是不能的,再举一个例子,一条筷子容易断,可千千万万条筷子捆在一起呢,要想折断那就非常的难了,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所以在一个强大的团队上悠悠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这个奖应该颁给他。

在生活中你要做一件事,哪怕做不好的,你也要努力一下,坚持一下就算失败了,你也至少努力过,坚持过,到后来自己也不后悔,不再寻求什么投机取巧的方法,勇往直前,我相信老天不会虐待一个拼了命努力的人。

当你认为天下无敌的时候,也需要一个人,你要知道一个人的强大,是抵抗不过一群人的,在生活中认识一些要好的朋友,要好的兄弟,这都是人际关系中足以体现出来的朋友不在多在于对你好不好?是不是看中你身上的某种利益而交的朋友,然而这种朋友是我们要远离的损友,在你好的时候他巴结你,但是在你堕落的时候,他就消失不见了,所以朋友不再多,在于对你好不好,这句话是非常真实的。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有一些网上所谓的键盘侠们,想要刷自己的存在感,去骂一些拼命拼搏的科学家为我们创造的科学家,认为他们不值得领这个奖,但是仔细一想,一个人带领一个团队去研究出这个药物,功劳归功于其实是团队的,没有人说只是属于屠呦呦一个人的,所以请不要妄下断论,尊重我们的科学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5日当天看电视时才知道得奖的。谈及获奖感觉,“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屠哟哟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屠哟哟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文章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曾无限接近 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5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哟哟。

这5人中,前三位为美国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哟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2000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我自静默向纷华》,一本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的书,精神漫步,心灵沉思,置身大自然,发现生命的本真。此书作者英国女作家莎拉·梅特兰(毛姆文学奖获得者,女权活动家,小说《遥远的北方》被改编成电影,杨紫琼主演,轰动一时),生于上流社会,长于喧嚣热闹,最后皈依静默。她的足迹遍布荒原孤岛、沙漠高地,体验静默,思考静默。此书可看作现代文明中,逃离都市的一个隐喻。

卢梭在湖畔漫步,孤独地沉思;梭罗在湖畔的木屋,用一把简单的斧头,砍去人生多余的枝节;E。B。怀特告别过去,在缅因湖,养了一只小猪;这一次,是一位女作家,她是女权主义者,却在给怀中的婴儿喂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丰富的、广饶的静默,心灵安宁之时,哲学的、宗教的、诗意的思考降临。

莎拉·梅特兰置身广袤的自然,凝神倾听大自然的天籁,她能够分得清高处山坡上的寂静与沙漠里的寂静的区别。她能听清楚18种流水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交织覆盖,谱出一曲水的交响曲”。雪线之上,没有水声,水被冻住了。发现自己,忘记自己,都可以在静默之中。

静默藏在语言之下,却比语言高明。静默像永恒一样深邃,语言如时光般肤浅。奢华、浮华、纷华,如潮水一样退去,留下空旷的沙滩,静谧、静默、静思,留在心中。静默不一定在"云深不知处",亦可能在自己的斗室中。在莎拉·梅特兰的笔下,静默是一种宗教般的体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是一种内心的安宁。

静默之歌是文学永恒的旋律。在静默中追寻神的指引,写下神秘祷词的特蕾莎修女;在喜马拉雅山静修三年的英国比丘尼丹津·芭默;修道院奠基人安东尼,用静默与内心的魔鬼搏斗;作家卡夫卡则在他给情人的信中说道:我总嫌静默不够深,总嫌黑夜不够黑。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在《新爱罗伊斯》中被静默所动,心灵和感觉都恍惚起来。寂静让德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皮卡德心平气静,疲惫不堪的神经得到了抚慰。华兹华斯在他的名作《亲近不朽》中,将静默视作“极乐”。

静默与众神同在,起初,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原来所有的静默,都有待打破。静默如同归巢的鸟儿,纷纷飞向莎拉·梅特兰虚空的灵魂,她以发现的目光,欣赏众多的艺术品蕴含的力量和大胆的幽暗之美,“这是可以看得见的静默”画家拉斐尔在《圣母与圣子》中刻画出慈祥柔和的目光,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达芙妮与阿波罗》,在达芙妮即将变为月桂树的那一瞬间所展现出来的惊愕时刻这里大理石将所表现出来的痛苦瞬间凝固于静默之中。

《我自静默向纷华》虽然是梅特兰个人的精神自传,是个人的心灵史,是她作为一个学者的沉思录,但是,对于现代人被噪音搅乱的头脑来说,它无疑是人生的清凉剂,让我们在忙碌如陀螺旋转的时刻,抽身而退,获得心灵的自由。

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最好在夜阑人静之时,仿佛倾听到天上璀璨群星的窃窃私语;最好在潇潇春雨洒落之际,当春雨随风,滋润大地,万物萌动、生长,读这样一本书,会发现,那些消逝了的人与往事,一一重现,在静默中生长,与心灵对话。

不一定拥有一个瓦尔登湖,生命才可以沉思;不一定夏日走过山涧,人生才可以丰饶。一本打开的书,我自静默向纷华,在孤寂的生活中,发现内心的旅程刚刚开始。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1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题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每每想起这句诗,就不由得想起你——屠呦呦。眼前似是你在埋头写着报告、似是你在泥地里采集着样本、似是你在不停地摇动烧杯……时间随着它缓缓流过。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

你好,屠呦呦,敬业、无私奉献的`呦呦。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危险现象,你的老伴至今仍记得你每天回家时的一身酒精味;你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老伴不知有多心疼。在你接到“523”项目的时候,为了不影响研究,与丈夫咬牙把两个女儿送到别人家去。有人说你很自私,有人说你很伟大。的确,用生命去试毒,用舍去照顾孩子的时间去研究医学的你,一个敬业的科学工作者何不让人敬佩?何不让人震撼?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

你好,屠呦呦,坚持不懈的呦呦。难以想象,在设施简陋的条件下你是如何做到的?难以想象,在信息渠道极封闭时你是如何寻找?难以想象,在技术全然没有达到下你是如何做到?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常常“一头汗两腿泥”;一次又一次提炼,常常在实验室内摇瓶子;你与同事不气馁、不放弃,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你翻阅大量的书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如愿以偿,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成功。

“190”这是多大的概念?提炼青蒿素,这多复杂的程序?可正是因为这种“韧劲儿”,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医学史上的这片空白留下了辉煌的一章,挽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你好,屠呦呦,谦逊为人,淡泊名利的呦呦。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你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青蒿素的成功提取,你功不可没。然而面对采访,你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是多年来研究集体共同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集体的荣誉。”这样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强烈的团队精神,令人自愧不如。

取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饱含着多么伟大的精神,蕴藏着多么艰辛的故事。

所有光鲜华丽的荣誉下隐藏的都是数不清的夜晚、流不完的汗水、衡量不出来的努力。你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静静地用行动回报国家;你喜欢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得奖不忘身边人;你喜欢正直,蒿径一样的正直,虽遇种种非议,但不作回应,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如蒿花般,低调地努力;你如旗帜般,热烈地爱国;你如星星般,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闪耀着指引的光芒。

眼前仿佛有一个那样的呦呦,一头银色的卷发,戴着如啤酒瓶底般厚的眼镜在泥地弯着腰,用满是污泥的手翻找着青蒿,一株又一株。

你好,屠呦呦。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屠呦呦团队今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事迹已被统编三科教材选入,正式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与生活。

据悉,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介绍,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传统医药学的热爱,历经数年终于从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并且至今仍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此次选录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此外,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中,对屠呦呦科研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中,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人教社负责人谈到,该单元指出我国古代科学独具特色,其中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历史。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古老的中医文献中获得灵感,研制出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据介绍,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其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屠呦呦为中医药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实至名归。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屠呦呦是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是因发现并提取出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奖的。

屠呦呦获奖后,她的事迹很快编入中小学教科书,包括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多门课程,这完全是在意料之中。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可以起到一个标杆、榜样的作用,她可以作为青少年学子的偶像,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科学领域中,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科学。

屠呦呦的事迹已经写进了教科书,在解读她的事迹时需要注意一些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凡是写入教科书的英雄人物、伟大科学家,他们的事迹比较容易被夸大,形象容易被拔高。偶像级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不是编者给编出来的,真实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榜样学习材料。屠呦呦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就是希望用她的事迹感染影响一代代学子,而不是将她奉为神去膜拜、去神化。

我们不得不说的是,一些对屠呦呦事迹的解读已经存在了夸大及偏颇。比如今年初,bbc的一次投票中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她并列的三位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看起来很吓人,不过这样的投票毫无意义。但这种无意义的投票却被国内过度解读,一些人真的以为屠呦呦到了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地步。再比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与中医药到底存在多少关系?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表述过自己的观点。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只需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完整地还原一下即可。但有些人为了突出中医药的作用,故意遮挡现代医学方法在其中的参与,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也进行了歪曲。这样的篡改可以让屠呦呦的“事迹”更符合一些人的预期,但这种偏颇事实的“事迹”或者解读不是在给人树立榜样,恰恰相反会让人迷失。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13篇范文)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屠呦呦信息

  •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13篇范文)
  • 屠呦呦伟人事迹素材摘抄(13篇范文)98人关注

    屠呦呦团队今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 ...[更多]

  •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13篇范文)
  •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13篇范文)79人关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