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 711字 | 1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81人 |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 1110字 | 13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40人 |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 3812字 | 24段 | 13分钟 | 21分钟 | 30分钟 | 285人 |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 2574字 | 14段 | 9分钟 | 14分钟 | 20分钟 | 149人 |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 2584字 | 17段 | 9分钟 | 14分钟 | 20分钟 | 262人 |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1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唐薇:十年深耕教学 育人初心不改
职称/职务:副教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
部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先进事迹简介:
唐薇在教学工作中潜心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教学成效好,获省级“金师”教学名师荣誉;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主持省级“金课”、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每年学生教学评价满意度均在95%以上。2022年9月,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直播课堂教学,教学素材被贵州卫视《新闻联播》栏目组采纳并播出。她坚持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为我省建筑和土木工程事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唐薇结合自身的党员身份和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服务中,一直坚持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无偿担任一名展厅志愿讲解员。在公益讲解服务工作中,她向广大群众宣传贵州文化、贵州自信和贵州精神,服务受众达千余人次,志愿服务荣获2022年度“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
唐薇坚持十年如一日,她曾4次荣获省级教学表彰;3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表彰,4次荣获校级“优秀党员”荣誉称号,4次事业单位年度考核评为优秀等次。她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热爱的教育事业和公益服务,在平凡岗位上,演绎自己精彩人生。
荣誉称号:
2016年获第三届贵州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
2021年获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
2022年获贵州省高校“金课”(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2022年获贵州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贵州省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二等奖、三等奖
2022年获批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项目3项
2022年获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2023年获贵州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最美教师”周荣方:让思政课“行走起来”
干练的短发、洪亮的声音,极具感染力的讲述常常让学生和听众沉浸其中……刚刚被评为2022年“最美教师”的郑州大学思政课老师周荣方任教15年来,积极探索直播讲__、主持微博话题,坚持在基层调研汲取营养,创新思政课授课方式。
“行走的思政课”是周荣方在微博主持的话题,也是她通过新媒体对教学创新的尝试,目前阅读量将近3000万。与此同时,她还通过直播讲__让思政课走出了课堂,感染更多人。
“那一天是1966年2月26日,苍空含黛,大河呜咽,多灾多难的兰考人民,迎回了他们最优秀的儿子——已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讲到这里,周荣方几度哽咽,这节在网络直播的思政课不仅让现场的学生感动,更是感动了亿万网友,全网点击量突破34亿。
听周荣方讲课,总会被她的真情感染。周荣方说:“除了理论研究,我还喜欢到基层一线,与抗疫一线人员、脱贫攻坚的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以及踏实苦干的人民群众在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并将这样的家国情怀融入课程。”
周荣方的同事、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郑秀娟说:“从她的课就可以看出,她有来自基层的鲜活故事,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让她能够将道理和逻辑讲得清晰明了,加上她讲课投入了感情,她讲的思政课,总是那么受学生追捧。”
怎样才能讲好大思政课?周荣方的办法是紧跟时代、映照现实、知行合一。在疫情防控中,周荣方多次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并在微博记录“志愿者日记”,以一名亲身参与者的身份讲述身边基层党员的感人故事。
“这次加入志愿者团队,我感触很深。我发现,每一位党员都很为自己的身份骄傲,认为自己就应该多做多付出。有人甚至把自己的微信名也专门加上‘党员’两个字,我很感动。中国共产党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一生的称号!”这是周荣方日记中的一段话。
17篇日记,不到20天,阅读量达到200多万。她将思政课讲在了抗疫一线,讲在了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有网友留言:“看了周老师的日记,我也报名当了志愿者。”
周荣方努力探索网络思政传播特点,和同事、学生们共同打造了“校园一分钟”“抖音经典阅读”等网络品牌,凝练出“联动教学法”并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生们都说:“没想到思政课也能这么‘潮’!”
郑州大学学生代嘉辰说:“周老师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通过创设情境,把我们带入历史的维度中,调动我们的课堂情绪。”用心去讲,动情去讲,让周荣方的思政课很受欢迎,还有很多学生想办法去“蹭课”。
据介绍,周荣方曾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近年还获得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称号。
周荣方说:“未来,我会继续行走,发现并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继续把善用‘大思政课’作为努力方向,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厚植情怀,为青年学子埋下信仰的种子。”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12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日前,省教育厅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督查组组长吕文明在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督查指导反馈会上指出,该校董事长刘福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浓郁教育情怀的教育实业家,办学32年来孜孜不倦,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校园里每一寸土地都有情怀、每一个时空都有思想。他熟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执着坚守、夹着汗水,在32年的办学历程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吕文明对刘福生的评价既中肯又实在。刘福生出生在王船山故里、成长于夏明翰故乡。这个南岳山脚的农村伢子,从小受王船山哲学思想的熏陶,夏明翰慷慨就义的激励,中学毕业后毅然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复员后报效家乡,举办教育。
刘福生办的教育,被业界称为平民教育。他在同行眼中,是平民董事长。他不忘教育初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他不忘应用型办学定位,全面培养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不忘交通行业特色,探索形成了“四融三导两突出”的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一路艰辛、一路奋斗、一路凯歌,也一路行、一路成、一路奔。
牢记教育使命, 一路艰辛,一路行
从1991年创办衡阳市中南技工学校至今,刘福生已为教育事业奋斗了整整32年。这32年,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历经“中南培训学校”5年大积累、“中南科技财经管理学校”8年大沉淀、“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10年大提升、“湖南交通工程学院”9年大发展,学校教育事业硕果满枝,可歌可颂。“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流淌着湖湘文化血脉的刘福生,用自己的行动为雁城的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这32年,他将一个小规模的租赁式技校发展到今天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成为湘南地区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这32年,他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32年,他以应用型教育为特色,创下毕业生“人人可就业,个个就好业”的优异成绩,为社会输送了各类专业人才8万多人,改变了数万个家庭的命运。
刘福生,一个平民教育家,办好教育为平民。办学32年来,他坚持走“平民教育”的办学之路,把招生的重点向老少边穷地区的寒门学子倾斜,按低于国家标准收取学费,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32年来,他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连续32年为困难生发放棉衣棉被,奖学金、助学金、垫付医药费及下调和减免的学费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在教育扶贫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32年来,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入的前提下,他上缴国家各种规费800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了上千人的就业与再就业岗位。
学生见了刘福生,都会叫一声“老师好”。他却调侃地与老师们说,我一个老农民的打扮,学生怎么不喊我农民伯伯好。是的,刘福生现已是拥有数所大中专院校几万学生的中盛教育集团董事长,但他仍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早起晚归,他奔波于衡阳和湘阴几个校区,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他常年在流动办公室中解决师生困难;惜才如命, 他跑东走西,登门求才、高薪揽才,建立专家队伍,加强师资建设。这32年,他一路走来,历艰辛而收获,故事既多且无不以情动人。
牢记应用定位,一路奋斗,一路成
笃行楼墙面“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聚焦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0个大字特别醒目。刘福生秉承“家长送我一个学生,我还社会一个人才”的办学理念,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他牢记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宗旨,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从租房办学到拥有劈波斩浪的航母办公大楼、如龙蛰伏的实训中心、雄伟壮观的万人教学大楼、万人体育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从非学历的培训教育到百家校企联盟,搭建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多功能产教一体化平台,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从名不见经卷,无缘省赛的边远学校到站在国赛台上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双一流”实力高校角逐,并斩获国赛金奖、一等奖,办学声誉不断提升。这些闪耀的光环后面是刘福生不被人知的艰辛与执着。
刘福生说,学校是几十年艰苦创业走来,但再苦也不能苦学生,只要是教育教学需要,花多少都在所不惜。他睡土沙发、穿土布衣,却东借西凑,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购买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应用软件,建设校内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工电子等国家级实训基地。他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参与访企拓岗,与特变电工、燕京啤酒、蓝思科技、华菱衡钢等109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教融合合作关系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任教。他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免租金、免水电,腾出32个门面成立创业一条街,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建设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6个,创新创业教育中心6个,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孵化示范基地立项建设。
刘福生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台鼓励政策给予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重奖。2020至2022年三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3.38%、91.13%、86.06%,均高于全省本科高校平均水平,护士执业资格考证通过率分别为99.14%、100%、98.20%,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通过率。2020至2022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8项、省级117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项。近3年,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级学科竞赛3.56万余人次,获全国性竞赛奖项68项,其中一等奖14项;获省级竞赛奖项419项,其中一等奖74项。成为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科竞赛中最大亮点。
刘福生审时度势,抓住军队改革的大好机遇,高薪高待遇引进国防科技大学100余名退役博士教授等高科技人才,并于2017年8月成立集产、教、研为一体的高科技研究院,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智库机构。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促进科教互动融合育人常态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岁月感动三十年, 砥砺耕耘的风雨历程,求索进取的辉煌足迹。刘福生陪伴他的教育事业,在深耕细作上出成果,在真抓实干上见成效,在做实干成上争提升,成就既多且无不以新感人。
牢记交通特色,一路凯歌,一路奔
交通是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工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刘福生具有超强的政治敏锐性,在2014年升本时,及时将办学特色由经贸转向交通,并将校名更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他三顾中南大学、四下林科大、五去长沙理工,聘请交通专业人才。在他孜孜不倦求贤若渴的感动下,中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导、二级教授陈治亚,中南林科大原校长助理、博导、二级教授罗迎社,长沙理工大学原科研处长、博导、二级教授吴义虎等一大批交通人才云集于此,为培养高素质交通人才奠定了师资基础。
围绕交通行业,他大手笔进行投入。学校投入近1亿元资金建设铁道工程与交通运输实训基地、轨道交通综合模拟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中心、工程实践创新中心、高铁客车和轨道站台等,购买退役747波音飞机、“先锋号”动车、“和谐号”机车等,为交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无不彰显出学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大道致远的奋楫格局。
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他不惜人员、资金和设备的浪费和闲置,大范围地进行洗牌,果断且全面进行专业调整。按照核心专业、支撑专业、服务专业三个层次构建交通工程专业群,满足行业人才培养需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大力建设,2020年交通工程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交通运输工程获批湖南省应用特色建设学科。
为深化与交通产业链的对接,他要求相关专业设置集中实践环节“交通认知实习”,开设通识选修课“交通导论”“交通安全”等。学校与长沙地铁、长沙高铁南站、广东地方铁路、湖南永耒铁路、瓦松铁路、湖南省交警总队等交通领域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3个,促进学科专业链与交通产业链的对接。学校按照“新工科”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组建学生创新社团,践行“以赛促学,以学促做,以做践学”。
为建立服务于交道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他从政策制订到资源配置均给予优先。智库引进高层次人才125人,智库成员先后承担过国家973、863、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天河/银河巨型计算机、国防科研等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近年来,学校承担“湖南省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局执行档案管理系统”“湖南省公安交警一体化研判监督平台事故防控研判系统”“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格人员管理系统”等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成果应用效果良好。
三十年艰苦创业,三十年创新发展,三十年无私奉献。三十年是历史节点,更是历史的见证。刘福生和他创办的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风雨兼程,在艰难中起步,在波折中迈进,在创新中跨越,坚韧不拔、不懈追求,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学校先后获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湖南省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他个人先后获第三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2015“中国双拥年度人物”提名奖,湖南省首届“湖湘之子”、湖南省第二届富民强省新闻人物、湖南省高校文明创建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荣誉既多且无不以特服人。
刘福生,一个普通的名字,但他的事业却并不普通;刘福生,一个农民的孩子,却为乡村农民脱贫致富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刘福生,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先生,为地方经济杰出贡献的老先生,为雁城乃至湘南百姓造福的好先生。今年他已73岁高龄了,但他仍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奋云霄而振翮,厉德业以日新。民办教育践行者刘福生,正致力于将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在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闯出新路子,在立德树人实现民办高校价值中展现新作为, 在助力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推进衡阳“三强一化”建设中彰显新担当。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74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最美女教师张瑞:以译为业 服务技能中国的先锋
张瑞,共产党员,职业教育学博士,现任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天津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成员。受家庭影响,张瑞从小对教师职业有着强烈的向往。博士毕业后,怀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张瑞入职我校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开启了职业技能竞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2022年,张瑞获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最美女教师。
技能竞赛事业的先行者
我国于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于2011年起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应世赛备赛、参赛工作之需,2012年5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首个世赛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之初,面对“世界技能大赛”这个新鲜事物,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怀有真挚情怀的张瑞,加入了中心工作。从信息检索、资料翻译、成绩分析等工作开始,张瑞边做边学,凭借职业教育学科班出身,加上英语优势,她迅速适应了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对世赛的不断了解,张瑞对这项工作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在工作中,张瑞承担了中心对人社部、人社局等上级部门的联络工作,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参与世赛研究中心管理和建设,她肯下功夫钻研业务,有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对任何工作都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争完美,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协助中心研究工作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19年第45届世赛期间,张瑞克服孩子年幼、长期出差等个人困难,借调至国家人社部,参与备赛等一系列工作,正是这次借调的经历,使张瑞对这项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世赛选手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不仅是选手和团队的辛勤努力,背后更凝聚了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者们的默默付出。在和领导同事们熬夜加班的日子里,张瑞见过人社部半夜三点办公室的灯光,也见过和平里街道五点微弱的星光,正是这些光使得每周奔波于双城之间的记忆变得不那么辛苦,反而温暖宁静又充满力量。
为国争光的同行者
作为中心研究团队的一员,张瑞积极参与中国代表团备赛、参赛研究工作,和同事们深入研究世赛技术理论,为我国参加世赛提供技术支持。张瑞先后参与世赛信息搜集翻译研究、世赛中国集训基地遴选评估技术咨询、世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遴选、评估与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第43届至第45届世赛期间,中心连续三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彰为“为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每一届比赛,每一项工作,每一次荣誉,都倾注了张瑞和同事们的心血和汗水,也使得张瑞对这项工作更加热爱。
第44届世赛期间,张瑞被遴选确定为中国代表团翻译,先后在美发、管道与制暖项目团队工作,为专家组长、选手提供赛场技术翻译和参赛全面保障,助力我国选手在世赛舞台上创造佳绩。翻译,作为双语的使用者,在国际赛场上是信息接收量和输出量最大的人,因此,这要求翻译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熟悉专业英语,还要拥有相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不辱使命、为国争光,张瑞在接到任务的第一刻起,就进入了积极紧张的备战环节,深入学习世赛官方管理文件、竞赛技术文件,恶补项目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英语,向专家成员、翻译前辈请教,到项目集训基地实地见习、演练,几乎每个周末和假期都奔波在出差的旅途中。从美发的发型、产品、技术到管道的类型、工具、设备;从日常备战的日日夜夜到赛场上紧张工作的分分秒秒;从日常训练比赛的交流沟通到评分时与外国专家的周旋争辩,张瑞始终是团队行稳致远的“同行者”。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外国专家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China”,也逐渐演变成礼貌的“Chinese Lady”,再到比赛临近尾声的“Smart Chinese Lady”,而张瑞的翻译工作也并未因比赛结束画上句号,时至今日,她仍与项目团队成员、国外专家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继续为项目保驾护航。
技能青年成长的守护者
担任翻译期间,张瑞不仅深入了解项目团队工作,也更为具体地了解项目的选手,更为深刻认识了世赛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世赛选手不再是奖牌榜上一个个闪着光芒的抽象的名字,而是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拼搏奋进的中国技能青年。在张瑞接触的选手里,有曾经细腻敏感的留守儿童,有调皮乖张的叛逆少年,而在赛场上,他们都成了钻研技术、咬牙坚持、拼命训练的技能精英。作为一名翻译,一名世赛研究工作者,张瑞竭尽所能为选手提供专业的帮助,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心态变化。训练中,她尽可能陪伴在基地,观察他们的学习训练;赛场上,她密切关注选手需求,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赛场外,她与专家伴随着日出和月光,照顾选手的训练和生活;生活中,她倾听选手的心声、为他们答疑解惑。在选手训练疲惫时,张瑞鼓励他们坚持,“世赛冠军首先就应该是吃苦冠军”;在选手对评判标准不理解时,张瑞鼓励选手精益求精,“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在选手想要放弃时,激励他们奋斗,“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厚爱凝聚厚望,张瑞对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寄予厚望,使她能够始终和选手站在一起,陪伴鼓励他们成长,也使选手对她充满信任,不仅是赛场上,生活、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和她深入交流。
技能竞赛研究的耕耘者
中心是我国参与世赛工作的见证者、亲历者、记录者,更是研究者。作为中心一员,在世赛组委会指导下,张瑞参与编著我国第一本世赛研究性文献《中国世赛十年》,编写《世界技能大赛英语实用手册(第2版) 》,编译《世界技能大赛官方文件合集》;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天津市重点调研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人社部委派课题、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项成果获“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2项成果获人社部肯定性批示,相关研究数据被中央电视台采纳,并先后与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人社厅合作成立世赛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世赛资源转化课题研究,面向全社会,无偿开展信息资源服务。
此外,张瑞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中心“精准帮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世赛专家助力提升内蒙古职业院校综合能力服务团”并赴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展服务。
奋斗,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词语。张瑞是勇于开拓的“先行者”,是行稳致远的“同行者”,是温暖陪伴的“守护者”,是稳扎稳打的“耕耘者”。心怀大局、牢记使命,工作以来,张瑞始终走在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前列,不断成长进步,不断爬坡过坎,带着先进的经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高校教师评优评奖个人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84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康云,复旦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学,对豆科黄耆属和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有着深入的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6篇,参与出版两部专著,发明专利一项。
主讲《药用植物学》、《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等课程。担任复旦上医公众号二十四节气科普文化系列文章的撰写者、药学院法莫西讲师团药膳组的指导老师、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成员(医药产业),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理事等。
候选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刻苦钻研,善于将学科进展、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授课风格风趣幽默,对待学生耐心细致、认真负责,深受师生好评。
康云老师主讲的药学院专业课《药用植物学》于2017年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于2019年入选药学院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通识选修课《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则被评为“复旦本科生最难选上的课程之一”。课堂之外,康云老师通过担任书院导师、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积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以自己的学识和作风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强国奋斗。他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撰写了复旦上医公众号的二十四节气科普文化系列文章,相关作品获复旦大学2020年度“望道新传媒奖”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优秀新媒体作品类二等奖。作为药学院法莫西学生讲师团药膳养生组的指导老师,其指导的多位同学被评为讲师团优秀讲师。
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先生的影响,康云老师说,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才深刻体会到“老师”,一词背后的责任,才深刻理解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意义。教师,是康云老师最在意的身份之一。
01知识百草园的播种者
药学院本科生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包含多个学科的内容,为了讲好这门课,康云老师长时间积累和沉淀,学习了中医学、中药学和《伤寒杂病论》等,将中医药的知识与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药用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贯穿着康老师的教学生涯:课上有争议的问题,他会引导同学查阅资料解决,课下发邮件跟进,让同学非常感动,同学下课问没搞懂的问题,他也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仔细讲解,就算花很长时间,仍然非常耐心、客气。河西学院的魏庆华教授评价到,“几十人的大教室,没有人开电脑、玩手机,同学们自发地为老师送上掌声,这两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植物学的知识,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为了方便同学们通过植物的发育过程理解相关术语,康云老师自己写脚本,联系动画制作公司制作了花和果实的发育等视频,为课程教学积累生动的素材。2017年,《药用植物学》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这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也于2019年入选药学院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目前课程团队正准备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在线课程。
除此之外,康云老师主讲通识选修课《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十余年,他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也将这门课打造成了“外行友好型”课程,越来越多的同学走入了这门课程。即使偶有涉及药理和中医理论的深奥之处,也能让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们耐下性子、沉浸其间。他还热心带教非药学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担任“虞山本草行”项目的带队老师,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康云老师讲到,“希望让我们的传统医学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能够让传统医学为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至少支持的人更多一点。”
02活动百草园的呵护者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课外活动、微信、电子邮件等能扩展师生的接触,产生更多的互动和反馈。康云老师积极参与各类学生活动,带领各个专业同学参加野外采药实践,支持药学院知识实验技能大赛。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受到各方好评,已多年被评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康云老师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撰写了复旦上医公众号的二十四节气科普文化系列文章和十二时辰养生科普文章,根据节气变化宣传养生文化,和上海医学院宣传部门的老师一起,通过发行明信片等方式进一步推广,增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受益。“节气的含义在网络上都有,但我们要讲出自己的心得。”康云老师很看重这一点,“因为这不仅代表我个人,也代表着复旦上医教师的水准。”本着对整个团队的责任心,他将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并且把一整年的节气都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者们纷纷留言期待接下来的推送更新,这份沉甸甸的期待鼓励着康云笔耕不辍。相关作品获复旦大学2020年度“望道新传媒奖”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优秀新媒体作品类二等奖。
药学院于2020年12月成立了法莫西学生讲师团,他受邀担任药膳养生组的指导老师,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空余时间,为入选讲师团的同学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2021年,药膳养生组的同学多次进入社区、枫林后勤以及药学院多个党支部,进行药膳和养生宣讲,康老师指导的多位同学被评为“优秀讲师”。
03精神百草园的传播者
讲授知识是课堂的基本任务,更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王文采先生用他特有的谦逊、坦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成长,康云老师谦虚说道,“距离王先生我差得很远,但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以无愧教师这个身份。”此外,他参加了复旦大学医学院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充分利用课程自身丰富的育人元素,如含药用植物的古诗词,以及张仲景,李时珍等医药学家的故事,以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康云老师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就必须切实提高自身修养,要钻研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业务,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教师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一名称职的教师,既是对自己和学生负责,更是对学院和学校、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在康云老师看来,即使中西医的理论不尽相同,但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是相通的。他甚至将这种信念融入到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当中,“古人治理国家和治病的原理是很类似的。就像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成为一代又一代医者心中更为崇高的快乐之源。也因此,每每谈到家国情怀的内容,他都能底气十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康云老师的一言一行,早已深深影响了百草园的各位“游客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