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 1866字 | 11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5分钟 | 171人 |
最美奋斗者黄大发先进事迹 | 731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45人 |
最美奋斗者黄大年先进事迹 | 739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67人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 1859字 | 4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5分钟 | 125人 |
最美奋斗者黄大发先进事迹 | 538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129人 |
最美奋斗者黄大发先进事迹 | 742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07人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 1410字 | 5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14人 |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 1191字 | 15段 | 4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57人 |
最美奋斗者黄大年先进事迹 | 941字 | 6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84人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 940字 | 5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95人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 1836字 | 20段 | 7分钟 | 10分钟 | 15分钟 | 121人 |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 1557字 | 8段 | 6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154人 |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 1788字 | 8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32人 |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 1184字 | 6段 | 4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124人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 1469字 | 3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208人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 674字 | 8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59人 |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6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在阿里,孔繁森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为阿里的军队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早在1990年,迟浩田将军就诚曾写下“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条幅赠予孔繁森。
为了加速阿里的发展和振兴,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阿里工作组赴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工作,途中他在4页便笺上拟就了“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谁又会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的绝笔。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间,深深爱上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早在孔繁森生前《大众日报》《聊城日报》《山东画报》《西藏日报》等报刊都多次报道过孔繁森在西藏的感人事迹。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工作时,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随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孔繁森在拉萨市任副市长时,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1994年11月29日,一场车祸无情的夺去了孔繁森宝贵的生命。12月10日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12月14日,在山东聊城,两千多名干部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为孔繁森同志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场的干部群众面对着孔繁森同志的遗像和骨灰,都禁不住失声痛哭。当孔繁森的儿子孔杰怀抱着父亲的骨灰送往灵堂时,来自他老家五里墩村的父老乡亲们都纷纷跪倒在地,连声哭喊着“繁森”的名字泣不成声。12月15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遗像前花圈似海、哈达如云、哭声如潮。孔繁森当年在西藏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曲印和贡桑,怀抱着爷爷的骨灰和遗像,为他们敬爱的孔爷爷送葬。噩耗传到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镇,人们纷纷朝着孔繁森殉职的方向哭泣默哀,12月5日,阿里地委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追悼仪式,这个不足五千人的边疆小镇赶来参加追悼仪式的竟有两千多人。那一天,一幅挽联十分醒目,上面写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充分表达了阿里人民对孔繁森同志的深切缅怀。
孔繁森同志殉职后,中央领导、山东省的领导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领导都专程赶到聊城看望孔繁森同志的亲属。1997年4月10日,新任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由江西南昌抵达聊城,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并郑重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全心全意为齐鲁人民服务”。
1995年4月29日,_、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鎔基、刘华清、_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孔繁森同志的爱人王庆芝及其子女以及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全体成员。
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准在聊城建立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建成,为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基地。
最美奋斗者黄大发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黄大发团结支部一班人,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多年,硬是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使当地粮食产量从6万斤增长到近百万斤,从这位“时代楷模”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愚公”的风范,看到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看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力,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基层劳动者的风采。
像黄大发那样做一个始终胸怀建设美好家园梦想的劳动者。黄大发是山村基层劳动者中的一员,既像其他普遍的庄稼人一样甘于默默无闻地扎根深山过着平凡生活,又不甘心安于现状守着穷山恶水过一辈子,把满腔的追梦热情化作无比强大的动力,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几十年如一日不懈怠、不气馁、不言弃,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一步一个脚印地改造昔日穷山沟。打脱贫攻坚硬仗,就需要更多像黄大发这样的劳动者“领头雁”。
像黄大发那样做一个善于用勤劳和智慧改变命运的劳动者。修渠引水就是他善于抓突破口、抓主要矛盾发展山区农业智慧的集中体现,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同样显示出他不满足于种呆田,在恶劣自然环境面前,既不盲目蛮干、又不听天由命的智慧。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正需要像黄大发这样头脑活络、思路活跃的领头者,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苦干加巧干,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拔掉穷根,创造富裕、美好的生活。
像黄大发那样做一个有理想、富担当、讲奉献的劳动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支部书记,黄大发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当群众主心骨、体现应有的先进性。他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休,自力更生、豁达乐观、忘我拼搏、无私奉献,赢得群众信赖进而凝聚起愚公移山的强大合力,用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仗,无疑呼唤更多黄大发这样的时代楷模和劳动者典范。
最美奋斗者黄大年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用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书写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点点滴滴,皆令人敬仰。
守志不忘初心,誓为“领路人”。《劝学》云:“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身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身者鲜”。黄大年就是那百年难见的“鲜”者,多年不曾忘“振兴中华”的誓言,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英国的优渥生活,丰厚待遇,不顾家人的反对、友人的挽留,回到祖国,专注研究,带领一群人,在深地探测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不忘初心,坚守初志,才能找准信仰,牢筑理想,我们广大党员就是要学习黄大年这种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崇高理想,牢固树立“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爱国精神,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攻坚不畏艰难,敢当“先行者”。为攻克工作难题,黄大年先行先试,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积极探索,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为国家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深水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党员干部更要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敢担重任,敢涉险滩,积极应对,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推进党和国家的蓬勃发展中绽放光彩。
勤勉不愿懈怠,甘做“老黄牛”。黄大年工作只争朝夕,不遗余力,对工作勤恳有加,对名利视若浮云,专注科研,不求行政职务,人称“科技疯子”“拼命黄郎”。学习黄大年,就要学习他这种专注工作不懈怠,沉迷工作无旁骛的“老黄牛”精神,勤于耕耘,严格履责,“不到湖边雁不落”;务实重行,主动作为,“不等扬鞭自奋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衣带渐宽终不悔”,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国家的“富强指数”。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5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吴孟超对党无限忠诚,信仰始终如磐。1927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来到马来西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共产党,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这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他年少的心里烙上了红色的印记。1940年春,吴孟超抱着“回国找共产、上前线去抗日”的愿望回到祖国,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只好回国后先求学,考取了当时的同济医学院。1949年毕业后在第二军医大学参加工作,由于归侨背景,吴孟超先后19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直到1956年才如愿入党。从医70年来,他始终把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作为己任,针对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在肝胆外科领域,从零起步,十年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使肝癌临床确诊率达到98%以上,小肝癌手术成功率达100%,居世界领先水平。每当国家或地方有重大灾害发生,他都会积极参加医疗救援。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他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他日夜坐阵发热门诊,忘我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因87岁高龄没被组织批准奔赴一线,但仍然通过远程会诊为前线服务,并以吴孟超基金会的名义向灾区捐献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2011年,吴孟超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19年4月14日《新闻联播:爱国情奋斗者》专题报道了吴孟超院士“披肝沥胆,报国为民铸忠诚”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全国观众。
吴孟超忠于医疗事业,矢志创新奉献。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1957年,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吴孟超主刀实施了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使肝脏手术成功率一下子提高到90%以上。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肿瘤切除手术,成为肝脏外科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又最早提出肝癌治疗的“二期手术”概念……,一步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吴孟超教授先后获得了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4项,出版《肝脏外科学》、《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等医学专著20部,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医学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820余篇。2004年,荣获“国际肝胆胰协会杰出成就奖”。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终身贡献奖”。
吴孟超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我国培养一批又一批医德高、医术精的肝胆外科人才。上世纪六十年代,吴孟超探索总结一套“吴氏刀法”,他主动提出开办进修班,为全国输送肝胆外科专业人才。1979年带头招收肝胆学科研究生,倡导“哑铃模式”,利用国内外先进医疗平台培养人才。王红阳加入吴孟超团队后,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当初的肝胆外科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创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肝胆疾病研究和诊疗基地。王红阳2005年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书写了一个专科医院拥有2名院士,而且是师生院士的佳话。同时,吴老也打造了我国肝胆外科“五世同堂”的人才方阵,为我国肝胆外科雄踞世界一流集聚了强大的力量。
吴孟超信守职业道德,坚守医者仁心。吴孟超把医学看作是一门“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把自己的手捂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自己的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忘不了为病人拉好衣服,还摆好床下鞋子。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到床边,给住院的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祝福。年逾九旬的他还坚持开设“星期二门诊”。他倡导规范化医疗,不给病人重复做检查,在同等疗效下,处方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吴孟超所带领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曾连续五次蝉联上海市专科医院“病人满意度”万人调查第一名。吴孟超本人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家”荣誉称号,2017年,获全国“最美医生”称号。从医70年来,吴孟超救治了16000多名患者,完成了一例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孕妇一样的大肚子前来求诊,经过12小时手术,吴孟超大汗淋漓地给他切下一个重达18公斤的瘤子,至今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切除术。2004年,湖北女大学生王甜甜肝部长了巨大的血管瘤,位于手术“禁区中的禁区”的中肝叶,被多家医院拒收。直到找到吴孟超后,手术做了整整10多个小时,才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和医生要从自己做起,千万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摇钱树。我们是军队的医院,必须带个好头。吴孟超始终把全部精力奉献给肝胆事业,把“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远争先,永不满足” 作为毕生的信念。
最美奋斗者黄大发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以实干苦干带领乡亲力拔穷根。前后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的生命之渠,既解决了人畜饮水,又能灌溉农田。
在打响脱贫攻坚战的今天,需要更多黄大发这样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的好党员、好支书、好干部。
我们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自觉履行党员干部职责,时刻牢记入党的初心和对党许下的诺言,努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拼搏奉献,争做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黄大发同志既是党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牢记共产党员身份,坚定理想信念,用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留下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一生只为一条渠”的黄大发同志,为解决村民用水极端困难的问题,面对艰险不退缩、经历挫折不气馁,组织发动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为村里的发展引来源头活水,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村贫穷落后的历史。
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之心,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献身事业的崇高精神,更要学习他一心向党的忠诚、一心为民的担当!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需要精神的鼓舞。学习好、领悟好、发扬“黄大发”精神,树立好四种意识,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最美奋斗者黄大发先进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贵州遵义平正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36年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的故事相继在各大媒体报道。老党员黄大发的事迹,深刻诠释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他身上彰显了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在险阻面前挺身而出、在大事面前敢于担当的精神。
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凭着“不修渠,我们就得子子孙孙穷困下去;渠修好了,我们就能吃上白米饭,仓内还会有余粮。”这股劲,开山凿壁、修渠引水,和命运抗争了36年。在水渠还没有修好,洪水就来了,沟渠被冲得七零八落情况下,黄大发的心并未被冲散。渠坏了可以再修,引水的信念始终没变。
在险阻面前挺身而出。在悬崖上精确画出水渠的走势的时候,面对“测量员腰间拴着缆绳,被拽着缆绳另一头的人从山顶上一点点往下放。放到既定位置的时候,测量员便被悬停在半空中,然后进行测量、画线。”这项让人胆战心惊的活,吓退了施工队的年轻小伙子们,但没有吓到黄大发,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让自己的行动来带动群众。
在大事面前敢于担当。只要为了群众,什么后果他都愿抗。担当是立业之基、成事之要。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老党员黄大发面对草王坝村山高地贫、缺水少钱的'艰苦环境,没有认命,没有叫苦,没有退却,他毅然选择自学技术修渠引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党员黄大发为群众能吃上米饭、喝上清泉、过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难,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勇气、敢于担责的精神,令人敬佩。
老党员黄大发从入党并选为村支书开始,就始终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里,始终真情服务群众,实现了他对群众立下的“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的铮铮誓言。像这样的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不起眼,但都心系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1945年10月,李延年在东北吉黑纵队参军入伍,12月参加榆树县同国民党伪保安团作战,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作战,但作战十分勇敢,战斗结束后才发现自己负伤,被连队记小功一次。
1946年4月,李延年所在吉黑纵队参加了解放长春的作战,战斗异常激烈,随后又随部队参加1947年夏季作战,秋季、冬季攻势作战。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冬季攻势作战后的休整期,李延年被派往东北军政大学第十期军事队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担任警卫连副排长不到2个月,就提拔为排长。
辽沈战役打响后,李延年所在十纵负责坚守沈阳通往锦州的唯一通道,辽西走廊之咽喉——黑山、大虎山,堵住廖耀湘兵团。面对敌人五倍于我的主力部队,他们在阵地坚守三天,让敌人未获寸进,为友邻实施包围,争取了时间。第四野战军在东北三年的作战总结中对这场阻击战给予了高度评价。辽沈战役结束后,李延年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还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宜沙战役等战斗,每战争先,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8月,李延年在湘西剿匪期间被提拔担任连队指导员,并率领连队以微小代价消灭土匪200余人。
抗美援朝开始后,李延年所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所在营奉命对失守的346高地实施反击,李延年带领连队负责从左路攻击,率先夺下一个山头。9日天亮,3营攻占346高地主峰在内的五个山头,7连同另外三个连队汇合。李延年立即组织官兵做好随时迎接敌人反冲锋的准备。在美军的反攻中,面对轮番强攻和远程炮火、轰炸支援,3营官兵也伤亡惨重。战斗到9日下午,在顶住敌人的反扑后,7连只能编成4个班了,其他三个连情况更差,于是李延年主动召集四个连的干部召开会议,整顿组织部队,宣传胜利,追悼烈士,并带领大家进行阵地宣誓。在惨烈的战斗中,李延年善于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针对部队伤亡严重的情况,先后5次整顿部队,在营连干部牺牲较大的情况下,协调组织4个连作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有力的鼓动口号,在战斗顺利的情况下鼓舞部队勇猛向前,在紧急情况下,压住阵角,转危为安,部队保持了高昂的战斗热情,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连续攻占敌阵地,打退敌数次反扑,毙伤美军600余人,使其无力继续推进,以自身的牺牲维持了47军战线的稳定,为我军展开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李延年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后,又在部队兢兢业业奉献了29年,1979年2月,广西军区某师奉命参加边境防卫作战,作为师政治部副主任,他多次深入前沿阵地,积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激发官兵保家卫国战斗热情,2次荣立三等功,为祖国国防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离休后,始终保持一名老英雄、老党员的革命本色,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心时事政治,坚决拥护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了政治立场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积极发挥自身余热,致力于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教育活动,把自己获得的各类证章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博物馆和广西军区军史馆,经常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传承战斗精神,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关心干休所各项建设,积极主动献言献策,为了做好干休所的美化绿化,还精心挑选了自己种植的盆景主动捐献给干休所。家庭和睦,夫妻感情融洽,家属患病身体不好,他每天买菜做饭,忙里忙外,在干休所的同志中口碑好,被广西军区先后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1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忠诚于党 信念坚定
程开甲历经人生道路的抉择和个人荣辱得失的考验,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始终保持对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青少年时代,他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把个人抱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刻苦学习钻研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始终抱定学成必归的决心。新中国诞生后,他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优厚待遇,拒绝恩师波恩的挽留,义无反顾返回祖国,握笔从戎走进大漠,投身核武器研制试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因素的阻碍和干扰,他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倾注在“两弹一星”事业上,把个人志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敢为人先 勇攀高峰
程开甲常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攀登那些前人少有涉及的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论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领导培养团队,他总是以执着的追求和超凡的智慧进行潜心研究和创造。
他善于超前思维、科学预见,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技术论断,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多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创立了卓越功勋。
崇严尚实 勤于实践
程开甲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既是一位享受盛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各界公认的实干家。他既注重组织领导重大任务、履行技术指导把关职责,又勤于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面对理论、技术均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他带领技术骨干夜以继日研究攻关,拟定原子弹爆炸试验总体方案,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仪器设备,为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之后多次核试验中,他精心设计总体方案,亲自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多次深入戈壁荒漠、高原深山现场勘察,解决了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理论和技术难题。
德馨品高 行为世范
程开甲不仅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远见卓识,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更以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爱戴。
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向组织提出的意见建议观点鲜明,对同志的批评帮助坦诚恳切,对自己的缺点从不避讳。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国家大局为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
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他常讲,“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术民主、团结同志,从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望压人,对起草的每份文件报告反复推敲,对科研试验中的每个隐患从不放过,对他人请教的问题认真作答,表现出极端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
他热心培养和提携后人,善于发现有造诣、有潜质的优秀人才,既积极推荐、委以重任,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带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取得丰硕科技成果。
最美奋斗者黄大年先进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4位用户喜欢。
《少年黄大年》这部话剧描述了一位对祖国有着巨大贡献的地球物理学家的青年时代。他就是那位振兴中华,吾辈之青春榜样的黄大年。黄大年为了祖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民族振兴鞠躬尽瘁,甚至不惜以身许国。
我虽不懂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子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到底是什么,但我知道要在这些科学领域中取得进步是极其艰难的,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
黄大年从小学习成绩优异,长大后出国留学,在英国学习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成为了该领域的顶尖专家。然而他并没有因此生活在英国享受优越的生活环境,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国。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的黄大年,他在科研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维护我们祖国母亲的尊严。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黄大年曾说:“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回国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中,一天24小时,他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黄大年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商有高低,但只要肯埋头苦干、拼命钻研,就能在自己擅长且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回国7年,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并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研发了各种设备,填补了中国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上的空白,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
《少年黄大年》这部话剧用黄大年这真实鲜活的故事,展现了黄大年在祖国发展崛起中的突出贡献。他的一生有失败,有进步;有热血挥洒,有温情传递,看过之后让人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我深刻感受到他对学习的热情,更感动于他对梦想的追求和对实现梦想的坚持不懈。
青春逢盛世,正当奋斗时。我们现在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少年黄大年》话剧让我懂得:要担起民族复兴大任,就要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做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将以黄大年为学习榜样,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未来,我愿像黄大年一样以身许国,让自己的血液为报效祖国而汹涌澎湃!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你们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湖北全省和全国各地包括军队在内的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义无反顾、毫无畏惧投入防控救治工作,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发挥了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辛苦,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以身殉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她)们为患者带来希望、带来光明,他(她)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可歌可泣,他(她)们不愧为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挺在一线、连续奋战,体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彰显了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品质,张扬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她)们当中,人们看到了“90后”“00后”群像,特别是驰援湖北的4.2万多名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他(她)们不怕苦、不怕牺牲,勇挑重担、经受考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和价值,以英雄壮举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了榜样。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医务人员健康是战胜疫情的重要保障,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爱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他们,有关部门要落实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落实好工资待遇、临时性工资补助、卫生防疫津贴待遇,尽快出台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帮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确保大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医疗救治工作仍然是第一位的,要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救治患者,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努力提升救治水平。“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36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14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四)奔波7年,张家泉村用上电灯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整整打了7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两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十几个小时。
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有太多这样的酸甜苦辣,但终究,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
(五)清廉公正,用抚恤金接贫济困
六七十年代的张家泉村,家家日子过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有的无钱看病。只要朱彦夫知道的,他必会想方设法尽力去帮助乡亲渡过难关。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粮。
朱彦夫当村书记期间,出出进进为村子里办事,从来没有在村子里报销过一分钱,帮村子看水利的、架电的上级来人,没有地方吃饭,都是他掏钱在自己家招待。25年来,他不仅没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组织伸过手,而且多次谢绝组织的照顾,主动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面对群众的期望和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书记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间,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滚行的“痕迹”。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这都源于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源于他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乡亲们一片真情。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5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清贫一辈子
老书记没有官架子,不摆派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官。我1979年就认识杨善洲老书记了。当时,原保山地委与行署还没有分家,他是地委书记,我是地委一名普通年轻干部。在地委大院,我经常看到老书记头戴粗呢帽、穿着中山装,脚套黄胶鞋,根本就不像个“大官”。尤其是下雨天,头戴竹叶帽,身披蓑衣的老书记更像一个普通的农民。在生活上,他常与干部职工谈心,问我从那里来,习不习惯等,他十分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和蔼可亲,受人尊敬。
从这次先进事迹资料收集工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到他姚关老家,还是保山老地委的住处,老书记辛辛苦苦一辈子,家里却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直到去世前,他都保持着原来的风格,从没看见他穿过一件好衣服,也没有一双好的鞋子。在大亮山植树造林期间,老书记跌了一跤,摔成粉碎性骨折,生活十分不便,不得不离开大亮山回到城里生活。但他仍然穿着朴素,有位领导还看到他在地摊上买解放鞋,他说他习惯了,好的东西他穿不惯。到大亮山植树造林期间,他从省里争取的项目,每一分钱都花在大亮山,没有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在决定把林场经营管理权移交给国家的时候,他向原市委书记熊清华报告,又来找到我,提出交接仪式要以座谈会形式召开,不要搞铺张浪费。于是我们就在老书记住的地方,一个小的会客室里,由他介绍大亮山绿化情况,市政府刘刚副市长参加,举行了一个简简单单的仪式。市委市政府奖励给他20万元,县委县政府也要奖给他10万元,他说:“县里太困难了,这10万元我不要了。”
奉献一辈子
老书记在工作上始终走群众路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线工作法。他没有官架子,轻车简从,经常一个人下乡,顶多带上个秘书。他常常头戴竹叶帽、身披蓑衣、脚穿黄胶鞋,到乡里村里,好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地委书记,他看到老百姓在搞农业生产,会亲自上前指导。比如茶叶怎么种、种什么品种好,核桃怎么种、种什么品种好。他特别爱种树,也喜欢嫁接果树,我在地委大院工作时经常看到他嫁接果树,有从日本引进来的甜柿、好的桃树、苹果、茶花,也包括他喜欢种的雪松。
老书记退休后回到施甸,基本住在大亮山,很少回家,只偶尔回去一次。他对家属、身边的秘书都要求严格。他的老伴不到城里来,也不到大亮山去,他也不允许身边的人搭公家的便车。当时任副省长的黄炳生同志对大亮山植树造林非常支持,拨出200多万元项目资金,老书记就用这些钱造林,为周边群众修路、架电、引水。在他的组织率领下,大亮山林场白手起家,现已造林7万多亩。
除办林场外,老书记对家乡的建设也非常关心。他每年要来我的办公室两次。2008年,我刚来到施甸,他就到办公室跟我说:“你到施甸来做书记,那你给我说说你打算做哪几件事?”我说:“工业园区是市里交办的任务,要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公路、城市建设等。”听完后他就说:“你们在施甸,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不错了。”我说“我们会努力的,老书记!”到年底,他又来问我:“你说的项目落实得怎么样了?”逢年过节我们去看他,他都只谈工作,从没提过什么要求。
1962年12月施甸建县,当时的很多建县工作都是老书记承担,县委班子是他组建起来的。那时候施甸以农业为主,发展模式是老书记定下来的。如烤烟,1945年就开始种,烟草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茶叶、水稻、蔬菜等也发展很快。施甸历史上外出经商的人较多,人多地少,国土面积小,耕地面积少,所以老书记就狠抓农业生产,奠定了施甸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格局。老书记是施甸的第一任县委书记,也是施甸的拓荒者和开拓者,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我们确实需要老书记的这种精神。中央、省委把云南省建成面向西南的桥头堡,保山要先行。施甸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发展滞后,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提出“争先进位,勇当科学发展标兵”,以工业园区为切入点,这是大有作为的,但我们仍然还缺乏一种敢于舍得,敢于奉献的精神,像老书记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8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小学学历,贵州遵义人。1959年11月,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生产队大队长、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村长、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04年离任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至今任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党支部书记。
面对草王坝村山高坡陡、缺水致贫的状况,他不屈不挠,以36年不懈努力,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他用一颗勇敢的心,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省、市媒体登载,引起了广泛反响。
在1995年前,黄老支书所居住的草王坝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民谣是当时草王坝的真实写照。因为没有水源,石漠化极其严重。这里吃水难,全村老少守着一口望天水井不分昼夜排队挑水;种庄稼难,农民不敢种水稻,地里几乎是包谷、红苕和洋芋,年人均粮食150斤,人均产值80元,包谷沙饭是那个时代的主食。黄大发认为一切皆源于“缺水”,无水就是草王坝的穷根。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只不过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如果能修一条水渠,把水引过来,就能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了。
从小是孤儿的黄大发自1949年解放分到一亩七分地时起,就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跟着共产党干,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好日子。正是这种对党的无限忠诚,让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没有退却,而是立下了开渠引水脱贫的宏志。一心向党、坚守信念的政治品质使他从当大队长开始,就决心干三件事。即引水、修路、通电,但这个志向的实现却用了三十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初,黄大发得到政府支持后,就带领村民开始了第一次修渠,这项工程被时髦地命名为“红旗水利”,寓意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然而,由于不懂技术,测量就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洪水一来,几下子就把沟渠冲垮了。耗时10多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1992年他再次动员群众修渠,经过重重困难,历时3年多终于将水渠修建成功,这条渠西水东引,灌溉面积1100多亩,350余户、1200余人受益,彻底改变了团结行政村的民主自然村(旧称草王坝)缺水的状况,结束了当地“滴水贵如油”和“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在修渠过程中,黄大发先后失去22岁的女儿和13岁孙子,女儿和孙子走的时候他坚持在渠上指挥修渠,都没有来得及见他们最后一面。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要用生命换水,如果修不过来水,我名字倒着写。”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带头去做。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去18公里外的李村购买后亲自背回来的。有次下大雨,为了不耽误工期,仍冒雨前行,路上摔了好几跤,脚底是血迹斑斑,但他还是连夜把炸材安全送到了工地。回去刚休息两个小时,天亮了,他又带着村民上了工地。还有一次去城里运水泥,车行至半路途中,下起了大雨,车子陷入了泥潭中,进退不得,天黑了,司机到人家户找睡处,因为怕水泥被偷,他只有睡在水泥包上,被蚊虫咬了一整夜。修渠时,他过手的流动资金就近20万,但是每次出差,饿了竟舍不得下馆子吃一碗粉,就买一个泡粑充饥,有时,向餐馆老板要一碗不要钱的汤喝了,就是一顿。住也是最便宜的3元旅社。一次到县城南白,脚上一双解放鞋,脚趾都露了出来,炸药厂的老板看见异常感动,递上20元钱嘱咐他一定买双鞋穿上,但后来鞋也没有买成。正如他的老搭档、村会计杨春友所说:“黄大发,抠啊,真是抠得狠!”每次水泥运来的时候,车后颠落的水泥他都要清扫入库。他的老伴说:家里的灶台破了需要一碗水泥补补,也被坚决拒绝!
水渠通了后,他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将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每年收稻谷80万斤。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草王坝村民不仅可以顿顿吃上大米饭,而且还向外出售大米了!紧接着,草王坝通了电,修通了通村路。90年代,黄大发又发动群众选址修建学校。20年来,草王坝考出了30多个大学生。老支书把水渠视为自己的儿女,2004年,年近七旬黄大发老支书离任后,巡渠、护渠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同时,积极为村的发展建言献策。2017年,黄老支书被聘请为播州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义务讲师,积极主动的为干部职工和群众宣讲,将党的声音及时的宣传到群众中。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革命”,82岁的老支书把所有的心力和精神都放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上,“忠诚勇敢、永不放弃、清白干净、一心为民”这就是黄大发老支书一生的写照!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1952年10月14日,侵略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战役开始。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侵略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仅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火力密度的最高记录。
在这样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有无数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他随营参谋长来到六连。六连接连攻占3处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零号阵地有美军的集团火力点,要攻上山头必须首先打掉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连续派出3批爆破组,但爆破手都在中途伤亡了。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这个火力点,夺取零号主峰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六连伤亡很大,能够参加攻击的只有几个人了。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带领2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冲了上去,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2名战士1名牺牲,1名负重伤,他也多处负伤。
美军照明弹将阵地照得如同白昼,几条火力点交叉扫射,封锁道路。他毫不畏惧,趁手榴弹爆炸烟雾,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匍匐前行。接近美军中心火力点时,用力甩出最后1颗手雷。手雷在离美军不远的地方爆炸了,美军火力点被炸掉半边,美军的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声震昏了。就在部队发起冲锋时,美军火力点内残存的机枪又吼叫起来,向志愿军冲锋部队疯狂扫射,部队攻击再次受阻。这时,黄继光醒来了,但他弹药用尽,他便忍着重伤剧痛,艰难地爬到地堡射孔,毅然跃身而起,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美军正在喷射的枪口,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自己壮烈牺牲。在黄继光精神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上甘岭高地,全歼守卫的美军2个营约1200多人。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战后,根据黄继光生前意愿,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10月,他的家乡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黄继光纪念馆”。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6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为展现全市职业女性在各行各业拼搏进取、创先争优的靓丽风采,弘扬全市广大女性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征程中的“半边天”作用。即日起,陆续讲述最美巾帼奋斗者的故事,点赞逐梦前行砥砺争先“她力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高晶超 桦川县万兴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高晶超,出生于1976年,是桦川县万兴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寒地山药规模种植第一人,首创山药养生煎饼。曾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黑龙江省劳模、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佳木斯市首届“三江英才”、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她从2014年开始创办桦川县万兴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路从白手起家到现在的初具规模,成长的背后是一个共产党人巾帼不让须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她在创业中始终不忘村里乡亲们,带领村里妇女和她一起种植山药实现致富,并建成山药养生煎饼生产线一条,对推动村民就业、农民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合作社更是成为全省“互联网+农业”有机山药种植示范基地、扶贫就业基地和省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高晶超从一个平凡普通的农家女,成长为妇女姐妹创业的“领头雁”、市三八红旗手、省劳模、全国巾帼建工标兵,是因为无论命运怎样在朔风中滑行,她始终站在凛冽的风口,坚定不移地导航着生命的方向。在无忧的年华,她曾罹陷命运的黑洞刚结婚的几年,经历过2000年全国生猪价格一落千丈让她倾家荡产,也经历过2002年初冬的一场暴雪让她100亩地的水稻颗粒无收。那几年,只要是能挣到钱,再苦再累的活,她和她爱人都去做,在5年时间里,她们夫妻俩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命运对她的考验还不仅仅如此,爱人的两次车祸,让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小家庭再次陷入绝境。2011年儿子在家门口被一辆过往车辆撞飞,儿子的病情稳定后,望着孩子稚嫩的小脸蛋,她内心百转千回的情感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在寒地黑土上,她与山药结缘因为给车祸后的儿子调理身体,高晶超开始接触药食同源的山药。她认准了外运的山药在寒冷的北方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市场。2011年,高晶超开始尝试种植山药,经过两年多的试种,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黑龙江省气候条件,在黑土地上规模化种植山药的方法。
她打破了黑土寒地不能种植山药的禁区,率先在高寒地带成功地种植出洁白的山药,成为远近闻名的山药姐,她自己的家庭率先脱贫。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们致富她脱贫后不忘本,为了反哺乡亲,聚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规模化地种植山药,让土地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2014年12月,由高晶超牵头,成立了桦川县新胜村万兴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最初由14家组成,高晶超被推选为理事长。在高晶超的带领下,仅用三年时间,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山药育苗基地,带动65名贫困人口务工增收,户均增收5600余元,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带动63名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为家乡父老乡亲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当好领头雁,排头兵。不断尝试探索,拓展脱贫新途径当合作社生产的黑土寒地山药成功地销往全国之后,高晶超又高瞻远瞩地引进一系列药食同源的经济作物,种植棚室油桃、李子、苹果、雪莲果等特种经济作物600多亩,其中棚室20多栋。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以寒地黑土山药、棚室油桃、吉盛李子等作物为主,以绿色水稻种植为辅,以牛蒡、秋葵、黑胡萝卜等经济作物为探索的种植模式,摸索出一整套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经验和技术。高晶超的合作社先后带动百余个贫困户,劳动增收40余万元。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她是幸福的,有党的好政策,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引导、支持、帮助,无论未来创业路上有多难、有多苦,她将竭尽全力勇往直前,把山药事业做好,带领她的团队努力打造寒地山药第一品牌!
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传承红色基因:“把这种精神和作风延续下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扎根边疆,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1961年,她与丈夫一起来到吉根乡,成为一名护边员,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冬古拉玛边防线上,五十余年如一日巡边护边,每天至少走20公里山路,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发生的守边业绩。如今,布茹玛汗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一家人无怨无悔守护祖国山河。
“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布茹玛汗坚定地说。
“为什么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位少先队员不经意间的提问,让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陷入沉思。
“打好红色底色,种下信仰种子,身边就有最鲜活的课堂。”吴蓉瑾在全国率先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十余年来累计培养了近千名小学生历史讲解员,坚定了他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让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
江西省妇联兼职副主席甘公荣是“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女儿。几十年来,她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积极参与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管理,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上百人;成立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发展志愿者近千人;作为“赣鄱红色娘子军”的宣讲员,线上线下为近800万学员讲述父辈艰苦奋斗的故事。
“我要继承他们心系百姓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把这种精神和作风延续下去。”甘公荣说。
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最美巾帼奋斗者”开拓进取、矢志拼搏,以勇立新功的豪情壮志投身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