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先进事迹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13 21:35:02 查看人数:2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633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98人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1039字 4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19人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1321字 7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75人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1230字 10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35人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709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88人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非常博学多才、功绩卓越,不仅精通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对物理学还有深入考察。他不仅关注了磁学和光学,还研究了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沈括深通乐理懂音乐,曾经还写过几十首军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善于举一反三,能够融会贯通,通过音乐现象和原理启发科学研究。

有一天,沈括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位朋友面露神秘得跟大家说:“最近我家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是这样的,我家有一张琵琶,一直放在一间空屋里没人管他。奇怪的是,有一次,我用少数民族的管乐器演奏燕乐“双调”的时候,在无人动琵琶或其他乐器的情况下,屋子里的琵琶弦自己发出声音应和了,但是要是演奏其他曲调就不会有这个现象。我试了好几次,都是如此,这是不是有什么灵异事件或者我那件空屋子有神秘的妖魔鬼怪啊?“众人听罢纷纷议论起来,讨论此人屋子里是否有邪气或者其他问题。这人越发紧张,担心家里是不是遭遇了什么邪事。沈括在旁边一直微笑不语,有个人对沈括说:你博闻强识,见多识广,你来说说怎么回事呗?”沈括听罢面露从容,他劝这位朋友:“其实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是极为普通的常理而已。因为不同乐器在二十八调中只要有声音相同,就可能发生应和的声音。你所说的琵琶自己会跟着燕乐“双调”发声就是这种现象,这是个非常普通的道理,跟所谓的神灵或妖魔鬼怪没任何关系,别自己吓唬自己了。”其实沈括说的常理,其实就是弦的共振现象。他接着给这位朋友解释说:弦的共振现象,是声学最妙处,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常识,以致于至今也不能奏出最和谐的天籁来,遗憾!”这位朋友听了,大舒一口气,众人也信服了。

沈括的这番议论,并非信口开河。在这个问题上,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同一七弦琴上,有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七条弦,少宫、少商各比宫、商高音阶八度音。他放一个剪好的小纸人放在少宫或少商弦上,当拨动宫弦或商弦时,在少宫、少商弦上的纸人就跳动了起来,但是拨动其它音调不同的弦时,纸人却一动不动。沈括又在不同的琴上进行实验,他把将纸人放置在另一个乐器上,当两者的发声频率出现相同时,弹动琴弦时,放在另一乐器相应声调位置上的纸人,便跳舞般地摆动着。

通过这个实验,沈括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发声体发生振动时,与之频率相同的发声体也会随之振动。沈括称这种现象为“应声”,现代物理学叫“共振”。在西方,共振现象是由伽利略在17世纪首先描述的,沈括比他早了五六百年,虽然伽利略在对共振的分析更深入,但沈括在那么早的时代就对对声学现象作出研究,已经非常难得了。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路易斯·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循此前进,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国医生李斯特并据此解决了创口感染问题。从此,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寿命因此而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三十年之久。

名言:立志是一种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

法国的酿酒业在世界有很高的声誉,是葡萄酒的故乡,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的故乡阿尔布瓦更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葡萄酒业是这个地方的支柱产业。但是工厂在酿造葡萄酒的时候会遇到困扰,那就是桶内葡萄酒经常会出现酸败的事情,整桶芳香的葡萄酒变成了酸得让人咧嘴的液体,完全变得不成味儿,没办法,只能一桶一桶得倒掉,酒商们叫苦不迭,损失惨重,甚至有的因此而破产。

巴斯德当时已经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他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替家乡的工业发展着急。恰巧家乡一个跟他关系要好的工厂主请他帮助“医治”葡萄酒变酸,想要为社会做点事儿的他,接受了这个请求,决心攻克这一难题。巴斯特对酿酒业一点也不懂,他回到家乡,安营做实验,实地调查葡萄酒腐败的原因。巴斯德把实验室安在一家老咖啡店里,巴斯德和助手的实验设备都是请镇上的匠工们制造的,有些粗糙难看,村民们看着实验设备,对巴斯德他们的研究信心不是很足,有的甚至露出显出失望的表情。巴斯德告诉助手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老师常说‘科学家的精神是物质困难越火越发奋’,我们争取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成完美的研究。”于是,他们顶住来自各方面的怀疑和压力,不断试验、分析。经过艰苦、细致的研究,他终于在显微镜下发现在未变质的葡萄酒中,酵母细胞都是是圆形的,而变了质的酒中既有的圆形的细胞也有细长形的,跟小细棍一样的细胞,变质程度越高,细长型的细胞越多,活动越活跃。巴斯德分析,应该就是这种这种细长的“坏蛋”在葡萄酒里大量繁殖才让葡萄酒“生病”而变酸,而且,巴斯德发现它们繁殖越多,活动得越厉害,酒就越酸。

怎样才能阻止细长形细胞生长而使葡萄酒保质呢?这才是关键问题。巴斯德没有停下来,又进一步研究,他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防止—些食物变坏。巴斯德也试图用这种方法阻止葡萄酒变质,但是他又发现当把酒煮沸,使葡萄酒变酸的细长细胞也就是乳酸杆菌确实不繁殖活动了,但也把能使酒变香的酵母菌也煮死了。

巴斯德经过无数重复试验摸索,终于找到一个最理想的温度而且操作简便有效:巴斯德告诉葡萄酒厂主,制造葡萄酒时候的所有用具都必须洗刷干净,酿成的葡萄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以上,经过一些时间,能够使葡萄酒变质的乳酸杆菌就会死亡,但不影响酒香。

葡萄酒制造商们对此将信将疑,但是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只好放手一搏,试了试,果然,葡萄酒不容易变质了,而且香度一点没变。巴斯德的方法迅速在法国乃至世界传播开来,被称为“巴氏消毒法”,巴斯德也被赞为挽救法国酒业的功臣。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0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

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1759年,在欧拉的推荐下,拉格朗日被提名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接着,他又当选为该院的外国院士。

1762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解有关月球何以自转,以及自转时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的难题。拉格朗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科学院的大奖。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传遍了整个欧洲,引起世人的瞩目。两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个卫星和太阳之间的摄动问题的所谓“六体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拉格朗日毫不畏惧,经过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从而再度获奖。这次获奖,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欧拉担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在担任所长的20年中,拉格朗日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多次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大奖:1722年,其论文《论三体问题》获奖;1773年,其论文《论月球的长期方程》再次获奖;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论文《由行星活动的试验来研究彗星的摄动理论》而获得双倍奖金。

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是在方程论方面。他的“用代数运算解一般n次方程(n>4)是不能的”结论,可以说是伽罗华建立群论的基础。

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经典著作——《论不定分析》。此书是他历经37个春秋用心血写成的,出版时,他已50多岁。在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谱写成由数字和方程组成的有节奏的旋律,把动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把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两个分支统一起来。他利用变分原理,建立起了优美而和谐的力学体系,可以说,这是整个现代力学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哈密顿把这本巨著誉为“科学诗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科学旅程。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学家。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很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多普勒生于1803年,是萨尔茨堡一名石匠的儿子。父母本来期望他子承父业,可是他自小体弱多病,无法当一名石匠。他们接受了一位数学教授的意见,让多普勒到维也纳理工学院学习数学。多普勒毕业后又回到萨尔茨堡修读哲学课,然后再到维也纳大学学习高级数学、天文学和力学。

毕业后,多普勒留在维也纳大学当了四年教授助理,又当过工厂的会计员,然后到了布拉格一所技术中学任教,同时任布拉格理工学院的兼职讲师。到了1841年,他才正式成为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多普勒是一位严谨的老师。他曾经被学生投诉考试过于严厉而被学校调查。繁重的教务和沉重的压力使多普勒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的科学成就使他闻名于世。1850年,他获委任为维也纳大学物理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可是他在三年后便辞世,年仅四十九岁。

着名的多普勒效应首次出现在184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上。多普勒推导出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会改变。他试图用这个原理来解释双星的颜色变化。虽然多普勒误将光波当作纵波,但多普勒效应这个结论却是正确的。多普勒效应对双星的颜色只有些微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仪器能够量度出那些变化。不过,从1845年开始,便有人利用声波来进行实验。他们让一些乐手在火车上奏出乐音,请另一些乐手在月台上写下火车逐渐接近和离开时听到的音高。实验结果支持多普勒效应的存在。多普勒效应有很多应用,例如天文学家观察到遥远星体光谱的红移现象,可以计算出星体与地球的相对速度;警方可用雷达侦测车速等。

多普勒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光学、电磁学和天文学,他设计和改良了很多实验仪器,例如光学仪器。多普勒天才横溢,创意无限,脑裡充满各种新奇的点子。虽然不是每一个构想都行得通,但往往为未来的新发现提供线索。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5篇范文)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名人伟大信息

  •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5篇范文)
  • 名人伟大先进事迹范文(5篇范文)24人关注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