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 865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00人 |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 1112字 | 26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87人 |
王亚平先进事迹 | 701字 | 11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67人 |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 885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24人 |
航天英雄王亚平个人先进事迹 | 1073字 | 12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16人 |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 1068字 | 12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81人 |
王亚平先进事迹 | 819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60人 |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 750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97人 |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 926字 | 9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79人 |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 723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04人 |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 3869字 | 106段 | 13分钟 | 21分钟 | 30分钟 | 163人 |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 5739字 | 64段 | 20分钟 | 32分钟 | 45分钟 | 231人 |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 560字 | 8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56人 |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 646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35人 |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 2780字 | 32段 | 10分钟 | 16分钟 | 22分钟 | 203人 |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简介 | 884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61人 |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这次授课完美成功,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次。一开始的时候,不怎么感兴趣,以为只是在地面上授课,心里想着这一定又是一次枯燥乏味的一刻了。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我最喜欢的飞天英雄王亚平精心备课,为我们上了一节惊心动魄的一课。这一次神十带着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三人飞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世界的榜样!
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在天宫舱内所用的生活用品和仪器。地球上用天平、弹簧秤、磅秤等测量物体的重力。可是在这里,他们巧妙运用了牛顿的第二定律的F=ma来算出体重,这也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接着我看到了单摆运动,在地面上无法做到的圆周运动,在太空却实现了。当看到小球360度旋转时,我都不敢眨眼,因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太不可思议了!然后王亚平给我们演示了太空版的陀螺定向性。她把没旋转的陀螺扔在空中,轻轻一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陀螺竟缓缓向前翻滚,一直不停。而把正在旋转的陀螺向前一推,陀螺却稳定地旋转,与之前旋转的方向也不同。威武有神奇。最后她做了一个水膜,加入一点水淹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当她蹲下看水球时,影子是倒着的。这似乎一点都不符合逻辑,但都被证实了。当她加入红色液体时,水球宛如一颗美丽无瑕的红宝石。
我看完这些实验后,仍意犹未尽,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我似乎对太空生活产生了兴趣。一连串的问题都浮现在眼前:他们在里面还有好玩的吗?失重的感觉怎么样?在地球上往水里看自己,自己是正的,为什么到那儿就恰恰相反了呢?这也是太空原理吗?……这种种问题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可太空是神秘的,没人摸得透,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我真想变成一个宇航员,到太空去看一看这些神奇的景象,没准还能看到16次日出呢!但这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宇航员是不能有一点点伤疤的。所以我想有多一些这样的课,让我们饱饱眼福,让每个人都有飞天梦。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的飞天英雄,没有他们,我们也不会看到太空中那个的有趣的事。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英雄只会日日增多,中国的飞天梦也将永远存在,它们会与江河共存,与日月共存!
真想再有一次这样有趣的一课啊!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2个字,有2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王亚平是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农村妹子。她从小体质特别棒,在学校的各种长跑比赛中,几乎每次都能拿第一。1997年,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到他们学校招生,王亚平被顺利选中。
大学四年,她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同时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飞机驾驶。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空军部队,任运输机飞行员。凭着优秀的素质和出色的技能,王亚平很快就成为了骨干飞行员。
她参与执行了多个任务,如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王亚平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心潮澎湃的同时,她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念头:“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那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从那一刻起,“航天梦“在王亚平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
得知消息后,王亚平马上就报了名,并且成功进入到了预备宇航员的行列。
然而,这其实只是通往梦想之路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宇航员的工作貌似风光而有趣,其实在这背后,是长年累月无比艰辛的训练。
而且,女性在身体机能方面与男性天生有差距,这就意味着女宇航员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
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她穿戴120多公斤装备入水,长达4小时不间断训练、一次体能消耗相当于跑“全马”,训练结束体重能降一到两公斤。
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并没有让王亚平止步,她坚信:
“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够触摸得到。”
“每练完一次,技术上又进步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经过重重选拔,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神舟十号进入天空。
那次飞行中,她还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二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太空授课”。
这次授课,激发了许多孩子钻研科学、探索太空的梦想。
有孩子说:“‘太空教师’王亚平一直是我追梦路上的光。”
这次飞行任务结束后,有人采访她,问:“害不害怕?”
她说:“当我身穿航天服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时候,我心中充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这份热爱足以让我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能够再次飞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梦想。”
时隔八年之后,如今她又一次如愿以偿,再次进入太空。
并且成为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还很可能成为中国首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回顾我们的航天路,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到后来的载人航天飞船、再到空间站的建立……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太空的向往,从筚路蓝缕,一步步走向了星辰大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不怕艰苦、不惧牺牲的宇航员,中国人的太空梦才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王亚平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在最新的一次航空旅途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宇航员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王亚平作为国内第一位走向宇宙的女宇航员,值得被载入史册。
为了入选宇航员,王亚平经历了无数次专业的训练,面对繁重的文化课和专业训练,王亚平全都咬牙坚持下来,真正向学生们展现了坚持梦想的力量和追求理想的勇气。
梦想的实现是因为坚持,学生要学习她们身上坚韧的精神,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笔者看来,想要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坚持下去的恒心与韧劲,就像这四位励志女性一样,保持自律的脚步,在成功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对于学生们来说成功的关键就是坚持学习,虽然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学习,确实有些枯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何况只是简单的枯燥,只有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
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白学习对于自己发展的意义,只有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学生面对困难也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挫折变为自己的动力,遇到不会的问题要沉下心来钻研,通过自己的思考,突破每一次困难,只有在困难中不断地进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生要保持学习的动力,不断突破自己,追求更加优秀的自己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只有按照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督促着自己不断前行,追求下一个优秀的自己。
同时学生要贯彻“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处,所以学生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归纳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以致用,不断充实自己。
只要学生坚持自己的目标,保持学习的动力,就犹如行舟在灯塔的指引下前进,只要不断突破自己,就一定会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榜样7》节目中介绍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亚平的事迹。王亚平以他坚定的信仰、担当的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彰显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我们深感震撼。他的事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做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王亚平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日常工作中,王亚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带领身边的人员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秉持着“为民服务、民主管理”的理念,让身边的人都受益于他的工作。从王亚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品质,比如职业道德、情感认同、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品质让王亚平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其次,王亚平的事迹也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只有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是必须始终坚守的思想。只有通过不断的行动,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并围绕着这些诉求进行工作和服务,才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心。
王亚平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共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在王亚平看来,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他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气魄和胆识。
《榜样7》的播出不仅仅是对王亚平个人的肯定和表彰,更是对全国广大共产党员的鼓舞和激励。作为大家的榜样,王亚平的事迹鼓舞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斗争精神,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奋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把自己摆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群众的期望作为工作方向,真正做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践行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带领身边的人员为人民服务,发扬斗争精神,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初心和使命感。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际行动,才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像王亚平一样,成为新时代的先锋模范,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天英雄王亚平个人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3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今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随后航天员王亚平平安顺利出舱。王亚平在接受央视总台记者采访时对女儿说道: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王亚平是我国第1位在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两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女英雄。但谁曾想过,她原本也是一个在田埂上奔跑打闹的农村女娃娃!
王亚平是地地道道的山东烟台人。父母都是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农家孩子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体力运动,例如和小伙伴们在乡间小路上肆意奔跑、帮父母做些农活等,这就为王亚平锻炼超强的身体素质奠定了基础。
王亚平从小在学习上也是个强将。王亚平勤奋好学、工作能力强,是个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小学时期担任多年班长,深受同学们和老师的喜爱。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比赛里,总能看见小亚平的身影。
1997年,王亚平赶上了我国空军下地方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不近视的王亚平参加报名,随后通过层层体检项目与招飞考核,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成为长春飞行学院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行员之一,此时的她年仅17岁。4年间,她完成了大学文化课程的学习,还掌握了飞行驾驶技术。
一年之后,王亚平首次驾机驶上蓝天。感受到飞上蓝天的快乐,她决定坚持蓝天梦。此后9年间,她的天空飞翔时间达到800多个小时。在她21岁那年,优秀的王亚平获得了军事学学士学位,以总成绩第二名的优异表现毕业,并被选入航空兵部队,成为一名飞行员,熟练掌握4种机型驾驶的她,更成为一名年轻的骨干飞行员。
23岁当她看到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王亚平的太空梦也油然而生。她为有朝一日进入太空而准备了6年,终于在20__年载人航天工程开始选拔包含女士在内的航天员,王亚平毫不犹豫报名参与,并凭实力通过多项考核顺利晋级,在20__年5月,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两年后王亚平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更因为其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经过重重选拔,王亚平最终被确定为神舟十号飞船首飞女航天员乘组。
20__年,33岁的王亚平成功入选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随后如愿乘坐着神州十号进入太空,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20__年10月16日,41岁的王亚平二度“逐梦九天”,乘载神州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飞入太空。她与5岁的女儿约定,要为自家孩子与其同学摘回很多星星。
今日身为母亲,安全着陆后不忘与女儿的约定,开心地向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啦!从中可见,每一位代表国家出征的伟大人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其实她们也是依靠柴米油盐、有家庭有孩子的平常人。
王亚平从普通农村小孩变成现在伟大的航天员,其中的艰辛和困苦无数,但是就是承受了胜于常人的苦难才能成就今天的王亚平,所以,今日这份荣耀她值得!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8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81位用户喜欢。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榜样7》开播,一幅幅具有意义的画面,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振奋着网友。节目通过典型事迹展示、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王亚平,女,汉族,198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荣获“二级航天功勋奖章”、“英雄航天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最美太空教师”等称号。
出生平凡,立下凌云梦想
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一个普通的农家,她从小好学、要强,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她的身体素质特别好,是“天生的体育能手”,在学校的各种长跑比赛中,几乎每次都能拿第一。
1997年,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到她就读的学校招生,王亚平被选中。大学四年,她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同时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飞行驾驶技能。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武汉空军部队,担任运输机飞行员。在这期间,凭着过硬的作风和出色的业务技能,王亚平很快就成为骨干飞行员,参与执行并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多项重要任务。
坚持不懈,刻苦训练不言弃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得知消息后,王亚平立刻就报了名,并成功进入预备航天员行列。之后,她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
在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她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进行长达4~6小时的不间断训练,一次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个“全马”。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并没有让王亚平放弃,她坚信:“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每练完一次,技术上又进步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圆梦太空,成就“最美太空教师”
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那次飞行中,她还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太空授课”,这次授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钻研科学、探索太空的梦想。
2021年,时隔八年之后,她和翟志刚、叶光富再次进入太空,在空间站一起工作生活了18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在这次太空之旅中,王亚平两次在太空授课,一一展示各种各样的实验,被誉为“教学中的顶流,网课界的天花板”。
此次太空之旅,王亚平还创造了多项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能成为飞行员就已经是万里挑一,成为航天员更是几亿人中才选出一个,这样优秀的王亚平值得我们大家的尊敬!
王亚平先进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在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上,同样也涌现出了三位航天女英雄,那这几位航天女英雄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来让我们学习呢?
小编介绍的第一位航天女英雄的名字叫王亚平,是一位英姿飒爽的航天女英雄。小时候王亚平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让她与航天结缘的起始经历则是因为高三时期的一次偶然事件。当时王亚平所在地区有一所飞行学院想要招收一位视力不错的女生,在同学们的怂恿下,王亚平成功通过考验。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飞行学院里王亚平取得优异毕业成绩,并且在其飞行事业中取得1700多次的安全航天经历,这些经历让她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在2010年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成为新航天员时,王亚平毅然报名参加,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成功通过航天入选!并在学习了大量航天知识之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女英雄!
第二位要介绍的则是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刘洋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经济条件也是一般,但是刘洋父母并不因为他们的普通而放弃对刘洋的栽培,在刘洋很小的时候就舍得花大价钱对刘洋的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并且他们还是一个模范家庭,对于刘洋的规矩意识还有别的方面都是要求较高,在这样严格要求之下,刘洋成功通过航天飞行员测试了航天升空的资格。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女性航天员。
第三位要介绍的则是来自湖北恩施的容易,这一位航天女英雄与前两位不同的则是她在前期就拥有极高学识素养。容易在23岁时就被免试保送去了清华大学,并且选择了她最爱的航天专业。从此开始了其火箭航天生涯,一开始容易只是从事于航空火箭研究方面,在周围都是男性研究员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女性不比男性差,并且取得了无比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科研领域,女性如果想要取得比男性同样的地位,那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容易在证明了其能力实力同时,还成功入选的航天员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上这三位航天女英雄用她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没有谁的成功是轻易得来。而国家的伟大航天事业正是有了这样的女英雄才会实现。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新兴领域妹,她对我们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制空权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还更深层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权利。比如说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率先登陆月球,然后他就联合其他的国家在月球上面划分区域,说谁占领谁就在将来拥有采矿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航天技术也不能落后,否则的话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将会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术以及航天的爱好将是我们新一代颜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
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中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
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
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
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若挪动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静止。亚平老师突然推了一下小球,这次小球就利落地上下摆动了起来,而且不会像在地面上实验的那样转几圈就落下来。真是不可思议啊!
此次太空授课很奇妙,虽然我现在还只是初二的准学生,没有接触过物理,但这次太空授课提早带领我进入奇妙的物理学世界!
记得在录制时有同学问亚平老师他们喝的水可以循环再利用吗?当时亚平老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可我相信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等若干年后,水一定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成就我的梦、中国梦!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69个字,有10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提到“摘星星”,许多人都会想到为女儿“摘星”的那个山东妈妈:王亚平。
作为火遍全网的“飞天女神”,自打被选拔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刻起,王亚平就始终备受瞩目。
在登上太空后,王亚平也圆满完成了所有在轨工作任务,而她的精神也成为了激励女性不懈奋斗、努力向前的榜样力量之一。
如今,顺利回到祖国的王亚平也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被授予了新的职务。
那么,她被授予了什么职务,又为什么会成功当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近王亚平,了解这位“巾帼英雄”的过去和未来…
一,“坚持”改变的人生
当王亚平飞上天空后,许多人都在猜测这个“美又飒”的姑娘是否是来自父母的“高价”培养;
而其实,王亚平却出身于一个朴实无华的小山村:山东烟台的张各庄。
在这里,王亚平和妹妹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在张各庄中,王亚平的父母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里就靠几亩果树作为收入来源,供着两个孩子读书、成长。
或许是家贫和长子的身份,王亚平从小就聪慧懂事,更是很早就展露出了她不同寻常的一面: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王亚平一直都是班上的班长。
而凭借着优秀的学习成绩和管理能力,王亚平在同学当中也有着不错的威望,每次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总喜欢找王亚平解决。
而除了学习,王亚平的身体素质也一直很优秀。
在王亚平的同学和老师的记忆中,她仿佛是那个“天生的体育健将”。
无论是学校里的舞蹈比赛,还是区里乃至市级的运动比赛,王亚平总是积极报名、主动参加,并且捧回一个不错的成绩。
初中毕业后,王亚平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福山第一中学。
当时的王亚平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希望能够走出山村,当个医生或者律师”。
不过,她当时从未想过,自己会有一天能够翱翔在蓝天、甚至于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
改变这一切的契机还是源于高三的一次偶然。
1997年,长春飞行学院来到福山一中,想要招收一名“视力不错的女生”。
恰好当时全班二十名女生里只有王亚平不戴眼镜,因此,在老师同学的极力怂恿下,王亚平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跑去试试”。
谁也没想到,王亚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竟然真的通过了选拔。
从此,王亚平开启了她和蓝天的不解之缘。
其实,当时王亚平并不知道,未来的路有多么艰辛漫长。
而最让她记忆尤深的,还是冬天里的训练:“那时候长春都零下二十多度,我们还要出去练体能,一趟下来衣服里面全被汗湿了,可是外面却全结了霜,连睫毛上都是小冰粒……”
不过,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从小养成的严以律己的优秀习惯仍然敦促着王亚平,让她在诸多学生中依旧保持着领先的成绩。
尤其是在飞行员必练的七千米长跑项目上,不少同级的学生都忍不住来找王亚平“取经”,询问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而面对同学的疑惑,王亚平总是认真回答道:
“我每次快要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不断逼着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靠着这些“再坚持一下”,王亚平在2001年时,成功拿下了长春飞行学院的军事学学位
——更高远的未来,也在向她徐徐展开……
二,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
实际上,在王亚平以“航天员”的身份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之前,这位巾帼英雄就早已经以“飞行员”的身份,为祖国作出了无数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8年5月,在举国哀痛的汶川大地震里,王亚平成为了最先一批前往灾区抗震救灾的飞行员之一。
在王亚平的记忆中,往成都机场送救灾物资的时候,“从早晨11点开始到晚上11点,一口饭都没吃,但是能为灾区做点事,我当时的心里满是成就感。”
而同一年里的北京奥运会中,也有着王亚平的“身影”。
为了让奥运会能够顺利、准时地举行,王亚平和战友一起接过了为北京城“减云消雨”的任务,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了奥运会时的晴空万里。
就这样,在长达11年的时间当中,王亚平的飞行时间足有1600多小时,在同驾龄的飞机员当中,她的数据始终遥遥领先。
而在蓝天翱翔的同时,王亚平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她同为飞行员的丈夫,赵鹏。
在同事们的撮合下,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不
过,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这对夫妻的爱情却是真正的“比翼双飞”,而他们向对方表达爱意的方式更是“别具一格”:
每当在执行飞行任务之前,两人都会特地告知对方自己的飞行时间和机型;
当在空中相遇时,他们也会通过飞机中互相联络的独特频道,来向对方报出平安的信号。
这种“特别的爱”,也闹出过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
那是2006年的一个秋日,恰好两人都要执行飞行任务。
于是,王亚平按约定和赵鹏说好了平安的信号;没想到,在天上看到王亚平时,激动的赵鹏拨错了频道,将消息发给自己的战友。
直到王亚平落地、给赵鹏拨电话询问时,赵鹏才发现自己竟然“闹了个乌龙”,这件事还一度成为了夫妻之间的小笑话。
不过,这些“趣事”并没有阻挡两人相爱的步伐。
2006年10月1日,王亚平和赵鹏在老家举办了婚礼,这对有情人顺利牵着彼此的双手,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而在婚姻之外,王亚平也遇到了一个更加伟大的新征程,那就是对于航天员的选拔。
在得知国家正在从飞行员中选拔优异的人员作为新航天员时,王亚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并且在2010年5月以杰出的成绩,顺利地从无数女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了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之一。
航天员的训练,要比飞行员更加苛刻、艰难。
王亚平不仅需要重新学习50多门飞行课程,更要接受“零失误”、“零差错”的考核挑战。
这对于当时已经快要三十岁的王亚平来说,可谓是挑战重重。
不过,对于王亚平而言,越是挑战,越让她十分兴奋。
因此,从2010年成功入选,到2013年正式“上天”,在这足足长达三年的时光当中,王亚平每天一睁眼,就是去考核场进行操作。
因为对于每一位航天人来说:“正确的操作不一定能决定任务的成功,但是一个错误就是失败乃至送命的结果。”
不过,由于从小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王亚平在众多的航天员当中也始终表现优异。
2012年3月,王亚平入选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的备份航天员名单。
并且因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实操技术,最终正式被选入了神舟十号首飞女航天员的乘组当中。
而她也终于可以带着无数中国人对太空的好奇和梦想,前往更高更远的蓝天中……
三,阴差阳错的“教师梦”
或许有人会疑惑,王亚平和丈夫赵鹏早在2006年就已经结婚,可是为什么在长达十年的光阴当中却始终没有过孩子呢?
实际上,这也和两人的工作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最开始,由于双方都是飞行员,在工作任务的影响下,夫妻俩的生活经常聚少离多,甚至最忙的时候,一个月都见不到一面;
而在2010年,王亚平想要“逐梦”航天后,生孩子这件事更是被不断地“推后”了
——在航天员的训练当中,失重、眩晕是家常便饭,因此,王亚平很难一边坚持训练、一边孕育生命。
然而,赵鹏也知道,妻子能够“圆梦”的这一机会有多来之不易。
所以尽管如此,对于王亚平想要成为航天员的梦想,丈夫赵鹏还是选择了支持。
就这样,一直到2016年,王亚平才顺利地为两人诞下一个“爱的结晶”: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女儿的诞生给两人的小家中带来了无穷的欢笑。
而在生下孩子后,王亚平没有休息多久,就又一次投入到了航天的事业当中
——或许,对于她来说,航天和女儿一样,都是令她感到极为幸福的“乐事”吧!
而王亚平的努力也又一次有了回报。
2019年12月,在众多的航天员选拔当中,王亚平再次凭借着优秀的身体素质入选了神舟十三号乘组,成为了备选航天员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航天训练,2021年10月16日,搭载着神舟十三号的载人航天飞船再次壮丽“出征”。
而王亚平也按计划在太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任务,其中就包括后来引发无数人观看的《天宫课堂》。
实际上,早在王亚平还在上中学时,父母对于她的期望就是“当一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没想到,在时隔数年之久,在不同的背景之下,王亚平“阴差阳错”地实现了父母最一开始对她的期望。
其实,早在2013年第一次“上天”时,王亚平就在当时队友聂海胜和叶晓光的帮助下,成功执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
所以,在这一次“上天”后,王亚平也“经验十足”:
在《天宫课堂》当中,王亚平和队友翟志刚、叶光富一起,为地球上的大小朋友们带来了各种科学原理的“大揭秘”。
并且通过视频通话的形式,展示了太空空间站当中的生活工作场景,和地面进行了实时互动的交流。
在202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上,王亚平还两度作为正在太空“出差”的“特邀嘉宾”,出现在了千家万户的大屏幕当中。
为中国观众送去祝福的同时,还演奏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曲目,让无数人了解到了太空当中的神奇和奇妙。
或许,在未来,这些来自“天宫”的知识,会变成一颗颗带有“航天”字样的种子,在无数小朋友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四,实至名归的“新职务”
2022年4月16日,王亚平和队友一起顺利返回地球。
在经过医学隔离和观察后,王亚平重新投身到了航天事业当中:
5月初,这位巾帼英雄再次当选“中国航天公益大使”这一职务
——实际上,自2019年起,中国才刚刚设立了这一荣誉职务。
而这一职务的背后,是国家希望能够借助航天大使的影响力,来带动更多女性投身于航天事业,让中国的“太空之旅”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而对于王亚平来说,这一职务也是实至名归。
无论是从样貌还是工作,王亚平都创下了“新的记录”:
她不仅是我国首位“太空教师”,也是我国首位在太空中出舱的女航天员,更是我国在轨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
其实,早在2013年的那一次“登天”时,王亚平还曾经被记者询问过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都知道第一个登月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可是无人记得第二名究竟是谁。那么,你作为第二个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会对此感到遗憾吗?”
当时,王亚平坚定而掷地有声地回答道:
“我觉得,或许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是感受不到的,那就是无论是谁完成任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完成它。”
当时的王亚平或许还在成长当中,而如今,王亚平已经顺利完成了她的梦想,走到了更高的位置。
她的背后,也有无数中国女孩望着她的背影,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追上并且超越她。
而对于新一代的青年人,王亚平积极地做出了鼓励:
“年轻人要敢于有梦,更要勇于追梦,才能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榜样7》王亚平人物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39个字,有6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0分钟,朗读时长32分钟,慢速需要45分钟,有231位用户喜欢。
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2022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向全社会发布。今年“最美教师”推选“最美太空教师”中国航天员中心特级航天员王亚平为特别致敬人物,她先后3次为中小学生太空授课,为青少年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让我们一起来听王亚平讲述她两度飞天圆梦、站上“太空讲台”的精彩故事。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花开的声音
我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王亚平。作为“太空教师”,能够3次站在“太空讲台”,和大家分享科学的乐趣与奥秘,我感到特别满足与欣喜。和同学们一起“天地连线”的短暂时光,将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极为珍贵的回忆。
成为一名教师,曾是我儿时的梦想。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老师会给我们讲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数学老师会把枯燥的数字编进神奇的童话;体育老师是学生们的最爱,因为她会带着我们在学校操场上奔跑玩耍……
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玩着玩着,一不小心我们就长大了。到了中学,开始接触到深一点的知识了。老师能把深奥的物理化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我们听。那时候,我们仿佛能从一个简单的钟摆定律或一个化学反应中,窥到一点科学的奥秘,发现宇宙的美丽。
看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我由衷地羡慕,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上讲台,将我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老师,这个神圣又美好的职业,承担着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个“教师梦”,我一做就是十几年。
高中毕业,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飞上蓝天的同时,我与梦想中的讲台距离越来越远。后来,经过层层选拔,我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毋庸置疑,能成为一名航天员飞上太空,是令人喜悦的。不过,我也隐隐感觉自己今生再也无缘那个“教师梦”。谁知,命运之神再次向我招手,给予我实现梦想的机会。
2013年,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后,我得知自己即将能在太空给全国中小学生上一课时,我激动的心情无法言喻。当老师,这个魂牵梦萦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那一刻,我仿佛听到花开的声音,又仿佛有轮明月照进心房,那么清澈,那么明亮。
想象一下,上课前,同学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老师好”“老师辛苦啦”;上课后,孩子们扬起天真的脸庞,一个接一个向“王老师”提问……这些都曾是我儿时最期待、最羡慕的画面。我内心仿佛涌起翻滚的波涛,等待圆梦那一刻的到来。
摄像机另一端,是成千上万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每个第一次都意味着未知和挑战,会或多或少给我们启迪。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站上过讲台的人,第一次当老师的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太空授课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在轨开展的教育应用类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面向全国、全世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使命,史无前例的光荣;责任,也史无前例的重大。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肩负这样一个神圣的目标出发了,我的内心充满兴奋和期待,同时又非常忐忑。
2013年6月20日,真正太空授课那一天终于到来了。虽然站在天宫里的只有我们3名航天员,面对的只是一个摄像机,但是我知道,在摄像机的另一端,有成千上万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正注视着我。那一刻,我感觉无比神圣和自豪。我为自己能够站在千千万万中小学生面前而自豪!
那次太空授课任务非常圆满,每个实验演示都很成功。从耳机里,我清晰地听到同学们惊讶又开心的笑声,也听到课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梦想实现的瞬间,我觉得不管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都值了。因为,课堂上孩子们的欢笑和掌声是最好的回报。
第一次太空授课很快就结束了,沉浸在课堂中的我意犹未尽,同学们也回味无穷。我似乎听到有孩子在问:“还有吗?还有吗?我还想看,太空太神奇了……”
“王老师”这个称呼,成为我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最大的收获。能够以老师的身份,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航天梦想,开启他们的追梦旅程,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欣慰。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句话深深地扎根在每名学生心中。也许是对我“大力神功”的惊叹,也许是对用牛顿定律测量质量充满好奇,也许是被水膜实验呈现出水的无限张力所吸引,也许是对太空里高速旋转的陀螺着迷……第一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让他们逐渐走近航天、了解航天,也更加热爱航天。
如今,当年那些小朋友有的已进入大学,甚至走向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保持着对航天的热爱,有的还成长为航天战线上的一员。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王楠给我写了一封信。作为当年聆听太空授课的第一届“太空班”学生,她高考后选择了航天相关专业。她在信中说:“或许您不知道我是谁,但您早已成为我追梦路上向往的光。”后来,王楠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航天人……王楠追光逐梦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像她这样热爱航天、投身航天事业的孩子还有很多。
我还要感谢世界上首位“太空教师”芭芭拉·摩根女士。作为中国首次、世界第二次的太空授课主讲人,开讲前夕,我收到了她的来信。信中,她表达了对我们的问候和祝愿,并对太空授课给予热切的期盼和鼓励。
首次太空授课圆满成功,获得媒体的盛赞:“举重若轻的太空授课,不仅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更播下了探索未来的火种。”
透过他们清澈的眼神,我看到了漫天星辰
太空,不只是所有小朋友神往的地方,也是所有航天员一直奔跑的方向。
时光飞逝,第一次太空授课已经过去9年。这9年里,我一直热衷科普,热爱与太空科学有关的点点滴滴。和同学们一样,我不断学习、沉淀、积累,期待与同学们再次相约太空课堂。
太空授课给予我的收获太多了,它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缘,让我返回地面后仍然有机会和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那些纯真可爱的目光里,我感受到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渴求;从那些五花八门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中,我发现孩子们身上无穷的想象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孩子们这种想象力,不正是祖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吗?
我常常会想,是什么让我对“太空教师”这个称呼如此着迷?是什么让我对太空科普无限眷恋?慢慢地,我找到了答案:是神秘美丽的太空家园,是张力无限的科学梦想,更是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透过他们那清澈的眼神,我分明看到美丽的太空,还有那数不过来的星辰。
入选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后,按照任务安排,我将继续为孩子们传授太空知识。我的心情一如当年那般不平静:
——有激动,因为自己又能以“太空教师”的身份,和孩子们在太空相见。
——有遗憾,因为这次课上,第一堂太空课上那些同学已经“不当孩子好多年”,他们是否会与新的太空课堂失之交臂呢?
——有幸运,因为这次太空授课可以让更多孩子认识太空、了解太空,发现科学的魅力。
——更有期待,期待这次授课能够让更多孩子热爱航天、走近航天,让我们相识于航天科普,也能在航天事业里彼此遇见。
第二次走上太空讲台,我感到自己更加自信、从容。隔着屏幕,注视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总觉得,在这段师生缘里,我才是最享受、受益最多的那一个——因为这些孩子,我感觉自己还是青葱岁月里的那个我;因为这些孩子,我感觉再苦再累都有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着我;因为这些孩子,我甚至祈望未来每一天都像这一刻那么幸福。
再次梦圆,我做到了更好的自己
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授课,相比之前,有许多“硬件”和“软件”的改变。
空间站的课堂与天宫一号的课堂在很多地方不一样:天宫一号的课堂,我只能听到地面课堂传来的声音;空间站的课堂,我不但可以听到地面传来的声音,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画面。
作为“太空教师”,我也在改变。受益于时间的沉淀、知识的积累,在崭新的太空课堂上,我感到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
2021年12月9日下午,在太空课堂上,我和搭档叶光富展示水膜张力实验时,用到了一朵小纸花。那朵绽放在水球里的粉色小纸花,是我和女儿一起在地面折的。那朵花在实验中绽放得那么绚丽,如同我愿景中女儿瑰丽的未来。就在2022年9月,她将迎来一个人生新阶段: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想让那朵美丽的小花告诉女儿,未来求学路上,会有许多美好等待她去寻找;我也想通过那朵绽放的小花,告诉所有青少年朋友,只要播种梦想,一定会收获希望。
科学是浪漫的,也是神奇的。科学之美让人流连忘返,要看你能否乐在其中。太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展示地球上无法看到的景象,能够揭示地球上无法揭示的科学奥秘。比如:“点水成冰”的水球、拉不断的液桥、分不开的水和油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解释起来大家都明白,但想要成功演示出来,还是要颇费一些脑筋。
比如太空冰雪实验,授课时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画面:一个小水球悬浮在空间中,我用手中的毛根轻轻一点,水球瞬间结冰,变成发热的“冰球”。这是化学领域一个常见的结晶现象:常温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非常不稳定,一颗小小的灰尘,都可能诱发结晶。不过,想要完美呈现“点水成冰”的神奇效果,难度非常大。
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个备受欢迎、充满神奇魔力的实验差一点半路“夭折”。演练过程中,状况百出:一是带上去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很少,每次飞行任务载荷几乎严苛到克级,我们没有太多演练的机会;二是我们第一次在太空演示这个实验,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出现。
为了完成“冰雪奇缘”实验,我们天地协同,做了多个预案。可是,几次演练实验都失败了。当大家几乎要放弃时,我用“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坚持完成这个实验,并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都做好预案。
2022年3月23日下午,作为“天宫课堂”第一个出场的太空冰雪实验,提前出现结晶的状况,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并没有慌乱,冷静地解决了问题,及时进行补救。最后,我们给屏幕前成千上万中小学生圆满呈现了“冰雪奇缘”的太空首秀。
除了展示有趣的物理化学现象,我们还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植入其中。扎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别开生面的扎染展示,让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飞向太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我们手中完美融合,格外令人自豪。我们做出的成品很惊艳,扎染作品蓝白相间,淡雅纯净,有一种清新自然之美。蓝色和白色的组合也像极了我们在太空看到地球呈现出的颜色。
在“天地共迎奥运盛会”这个环节,我利用化学反应制作出“奥运五环”。原料并不复杂:一块镶嵌着五环的透明板、3种不同的无色溶液、3种酸碱指示剂,再加上几种其他溶液。在我们操作下,蓝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奥运五环”的颜色依次完美呈现。太空失重条件下,“奥运五环”自由地飘浮起来,让我们在中国空间站感受到浓浓的冬奥气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与我们航天员不懈奋斗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
太空授课不仅形象生动地还原了课本上的物理化学知识,还将文化、艺术、体育等多重元素融入其间。太空授课的成功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科学知识的力量和美的力量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双求索的眼睛,只要我们心中对未来充满渴望,就能发现这种力量。
就像《奔跑》这首歌里唱的那样:“随风飞翔有梦做翅膀,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要孜孜求索,所盼势必皆可期,所求定会皆所愿。科学的美,或许就在于此。
梦想延续,让我们相约未来
2013年6月,第一次“天宫课堂”,全国有8万所学校、6000多万名学生同步收看;2021年12月,中国空间站第一次授课,不到一天时间里,全网相关报道的点击量已经达到21.1亿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我们的太空课堂;2022年3月,中国空间站第二次授课,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超过10亿次,被网友誉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
太空授课后,我收到许许多多小朋友的来信——
“王老师,是您给了我梦想,而我会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向树的顶端。总有一天,我会爬上去,像您一样,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王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美妙的太空,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们知道了,飞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航天员要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长出飞天的翅膀……”
太空授课仿佛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染绿了大地,滋润了无数孩子的眼睛。太空授课又像一阵暖暖的春风,温柔地吹向田野。无数绽放的蒲公英带着一朵朵白色的小伞,如同一颗颗航天梦想的种子,随风轻盈飞舞,飞向希望的天空。无论落在哪里,种子都会生根发芽,来年又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蒲公英花。
太空授课活动,在许多同学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未来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求索。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我也受到一次次科学知识的洗礼。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更多更神奇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一起去发现。
虽然太空课堂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我也已经回到地球,但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永不休止。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所有的未知,都值得去探索。所有的局限,都可以被超越。我期待着,万千学子在今后学习中,立少年凌云志,做脚踏实地人。
太空授课为同学们播种了梦想,也为我指明了未来奋斗的方向。在载人航天和科普教育事业里,我会竭尽所能,把太空科普教育与航天事业融为一体,永远做孩子们心中的“太空教师”。
当然,太空授课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和乘组每名航天员的努力分不开。记得第一次太空授课后,指令长聂海胜、摄影师张晓光和我热泪盈眶,我们的手紧紧牵在一起。我们为能共同圆满完成这样一个大任务而兴奋着、感慨着、激动着。这次空间站任务中,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叶光富与我多次磨合,配合非常默契,两次太空授课顺利完成并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采。
我们太空课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离不开地面保障团队的大力支持。从课程设置到脚本撰写,再到切磋演练,科研保障人员付出大量心血。为完成系列太空科普活动,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付出太多心血。前期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沟通,让她嗓子疼得说不出话。即便如此,她还坚持细致推敲太空授课的每一个细节。
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到太空授课也是如此,必须启动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力量。太空授课时长有限,但它辐射和映照出的精神内涵是无限的。希望更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使每个人都受益,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在后续空间站任务中,我们会通过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征集中小学搭载实验、航天员在轨授课、天地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更多人走近航天、热爱航天。
随着中国空间站实验平台日臻完善,相信未来的太空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我们相约下一次课,不见不散!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太空授课的视频。所谓太空授课,就是在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里给小朋友们上课。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讲述一下这堂课吧。
首先,我们认识了三位正在飞船里的老师,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由聂海胜辅助王亚平老师讲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一起做了5个实验,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些有趣的实验吧。
第一个是质量测量。聂海胜老师亲自测了一下自己的体重。那是靠一个装置把自己固定再测量体重的办法。
第二个是单摆运动演示。只见王亚平老师把一个小球系在一根绳子上,然后把小球放在某个位置上,然后放手,在地面上会来回摆动,但是在太空中居然飘了起来!同学们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第三个实验是陀螺演示。先把一个高速旋转的和一个不转的陀螺拿稳,然后放开,一个外面的在转,一个只有中间在转,这个问题同学们对太空又了解多了一点。
最后两个是我最喜欢的实验,那就是-------水膜和水球。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吹泡泡的东西放进了一个饮用水袋。过了一会儿,王亚平老师把那个东西拿出来以后,居然形成了一个水膜!王亚平老师又往上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且没有任何东西包起来。看起来晶莹剔透,还在那个东西上动着,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把里面的小泡泡都吸了,又放了几个大泡泡进去,虽然会撞到,但从不会合为一体。然后,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注射了红水进去。红水一点点把水球占满了,所以它又变成了红水球。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所有的人类什么时候才能都登上太空呢?会不会发现外星人呢?会不会有在太空发现的陨石群呢?这一切都让我们想要继续探索下去。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范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80个字,有3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正在太空出差的中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从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发回祝福,“太空教师”王亚平在空间站中制作出可以自由漂浮的奥运五环,为冰雪健儿们加油喝彩。
几个月前的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王亚平和翟志刚、叶光富3位航天员顺利飞往太空。其中,二度出征太空的王亚平,在此次神舟十三号任务中,成为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性,也成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在临出征前,她告诉5岁的女儿,要到太空出差半年,并答应女儿会为她“摘一颗星星”回来。
一鼓作气,飞往梦想
1980年1月,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各庄镇张各庄村。王亚平的家里并不宽裕,但她从小就很好学,也很要强,成绩一直很优异,运动细胞也非常发达,被体育老师称为“天才”。
王亚平初中毕业时,家里的生活愈发困难,父母想让她报考中专师范学院,早点毕业到学校当一名老师。但向来乖巧听话的王亚平“反抗”了一次,她偷偷报考了高中,希望以后考上大学,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正是这一次“反抗”,让王亚平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7年,正在念高中的王亚平,遇上了飞行学院来学校招生。王亚平一直是班上的体育健将,并且视力极佳。同学们都怂恿她:“亚平,你去试试吧,没准能选上呢!”王亚平心动了,一颗有关飞行的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随后,她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拿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家里人为王亚平感到高兴,但王亚平知道,考上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飞行学院有严格的考核,不合格的人会被淘汰出局。为了梦想,为了不被淘汰,王亚平咬紧牙关,积极训练,她每次跑步都比别人多跑几圈,就算在严寒的冬天也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经常跑到衣服外面结了一层冰。
就这样,王亚平一年一年地坚持了下来,时常在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有同学问她:“亚平,你到底有什么诀窍?”王亚平真诚地说:“当我快要受不了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这样坚持到了最后。”
凭着那股要强的劲儿,王亚平一鼓作气,坚持到最后,在飞行学院完成了4年的学习训练,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参加工作之后,家里人都劝她放轻松一点,不要太拼命了。但王亚平就爱钻研飞行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训练,她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技术,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2006年,经同事介绍,王亚平与同为飞行员的赵鹏相识并结婚。从此,她与丈夫“比翼双飞”。
因工作忙碌,夫妻俩聚少离多。但他们有一个浪漫的约定,如果在天空中遇见,就用特定的暗号打招呼。
在很多人的眼中,王亚平已经是人生赢家了,既实现了飞行梦想,又拥有了一份真挚的感情。但在无边的天际里一次次飞行之后,王亚平却萌生出了更大的梦想。一天,她认真地对赵鹏说:“现在,中国已经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不知道呢。”赵鹏笑了笑。王亚平却露出了坚定的眼神,说:“我要成为一名女航天员。”
战胜困难,圆梦在即
王亚平的机会很快就来了。2009年,全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王亚平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赵鹏,但赵鹏却沉默了。因为王亚平一旦成为预备航天员,就意味着数年内,他们都不能生育孩子。
夫妻俩就此事产生了分歧,王亚平说:“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这是我今生最大的梦想了。”赵鹏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妻子。
2010年,王亚平通过严格的体检和评估,成为一名预备航天员。不过,预备航天员是没有资格进入太空执行任务的,必须通过严酷的训练,成为正式航天员后,才有机会到太空去。而从预备航天员到正式航天员,要经受各种严苛的考验。
严苛的训练开始前,负责人就明确地对王亚平说:“正常来说,女性跟男性在生理和体能上是有差异的,但女航天员和男航天员的训练要求却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太空并不会差别对待女性和男性。”王亚平点点头,做好了迎接艰难挑战的准备。
可第一次进行转椅检查时,王亚平只坚持了5分钟,就开始全身冒汗,觉得头晕恶心。以往王亚平做飞行员训练时,也有转椅检查,但只需要坚持4分钟,而且头部不用动。航天员的要求却高得多,要求坚持15分钟,头部还要动。接下来的失重水槽训练,同样煎熬,王亚平要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在重压之下完成4-6小时的既定操作,对于体能的消耗巨大。训练结束后,王亚平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饭的时候,她的手抖得厉害,连筷子都握不住。
负责人淡定地告诉所有预备航天员:“如果在训练的过程中实在承受不了,可以按旁边的红色按钮求救。”可王亚平在这种魔鬼式的训练中,坚持了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从未按过那个求救按钮。
2012年,王亚平终于战胜困难,完成了几十个科目的训练,成功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正式航天员。
2013年3月,王亚平迎来了圆梦时刻,成功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3个月后,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坐上神舟十号,飞往太空,成为中国80后飞向太空第一人。以前,父母总想王亚平当一名教师,而在太空舱内,王亚平站上了“最高的讲台”,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同学们,你们好!”王亚平面对镜头,露出了自信而美丽的笑容。这节课一共持续了40分钟,是世界上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受众最多的太空授课。
太空出差,只为“摘星”
从太空回来,完成梦想的王亚平开始积极调理身体。从前,丈夫支持她追逐梦想,如今,她想要回归到妻子的角色。2016年,王亚平顺利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孩子的到来,为他们的家庭增添了许多快乐和期待。
尽管有了孩子,但王亚平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航天事业。渐渐长大的女儿也知道了妈妈是航天员,去过太空。有一回,女儿歪着脑袋问王亚平:“妈妈,你什么时候再上天呢?”
为了让女儿有机会看到自己再次飞向太空,王亚平决定加强训练,争取再探苍穹。
2019年12月,39岁的王亚平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执行“太空出差半年”的任务。消息传出,不少网友惊叹:“普通人出差只是到别的城市,最多出国。而人家出差,却是到太空去。太牛了!”
2021年9月,王亚平的女儿得知母亲即将飞往太空,心里十分向往,更为母亲感到自豪。出发前,王亚平给女儿布置了任务:“妈妈到太空出差的这段时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跟爸爸一起照顾好姥姥和姥爷,还要好好学习哦。”女儿一个劲儿地点头,并说:“那我也要给妈妈布置一个任务。”
王亚平不禁愣了一下,问女儿要给她布置什么任务。女儿想了想,一脸认真地说:“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你给我摘一颗星星回来吧!”说完,女儿又强调:“就摘一颗星星哦。”王亚平十分动容,含着热泪跟女儿告别。
美国前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凯蒂·科尔曼,听到王亚平飞往太空的消息后,感到很兴奋。她说,每一位飞向太空的女性,都是人类航天事业进步的证明,还隔空朝王亚平喊话:“当你透过窗户眺望繁星和地球时,请记住,数十亿的女性也望向星空,眺望着你。其中,也包括了我。”得到了前辈的肯定,王亚平深受鼓舞。
日月星辰,皆为情话。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答应为女儿“摘星星”的王亚平跨越万难奔赴星辰,成为“离星星最近的人”。
《榜样7》王亚平先进事迹简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1997年,17岁的王亚平通过了空军选拔进入长春飞行学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飞行员。翱翔蓝天,让她对更广阔的天空充满了好奇和渴望。2003年,当她在电视机前看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画面时,探索太空、为国争光的“飞天梦”让她更加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2013年6月王亚平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5天,成为我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83天,王亚平创下了多项纪录。作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不仅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还成为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
“我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谈及这些成就,王亚平总是心怀感恩,她说:“是祖国托举我们飞上太空,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崇高荣誉。”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同乘组其他2名成员一起圆满完成数千项操作、数十项在轨科学实验。一堂几十分钟的太空授课,背后是200多个小时的反复试讲;一项简单的太空实验,背后是数百次的精心操练;一次惊艳的太空行走,背后是上千次的严苛训练。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她烂熟于心;数以万计的指令,化作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在王亚平眼中,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
王亚平,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中共党员,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硕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13年7月,王亚平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同年8月17日,被原总装备部授予“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特殊贡献奖”,同年7月,被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同年10月,被共青团、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聘请王亚平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2022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王亚平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