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英雄事迹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30 10:10:02 查看人数:2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 737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95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简介 671字 11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05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 975字 1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64人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1078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00人
辛弃疾英雄事迹范文 832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94人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524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74人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1125字 11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69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 1193字 3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31人
辛弃疾英雄事迹范文 957字 1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30人
辛弃疾英雄事迹范文 859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300人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1261字 12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18人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571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92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材料 815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66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材料 587字 6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11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材料 1348字 13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98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简介 666字 10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300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于,他出生时北方早已被女真人占领了,在他父亲的“登高望远,指画河山”的熏陶下,就产生了恢复统一的雄心壮志。以及在后来看到了女真人的霸道残忍,于是对恢复中原的壮志更加的确定了。辛弃疾长大后,为了恢复中原初次来到南方,拜见皇帝。可是他并不知道朝廷的软弱无能,以至于他的出色的才能和豪放的雄心壮志,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再这样畏缩,腐败的官场上立足的。他也十分羡慕那些归隐的诗人,对于这些内心毫无波澜。

辛弃疾也不是所有的词抒发的豪情壮志,他的婉约词也十分的出色。我最喜欢的词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初次来到南方是,看见祖国的大半个土地被那时的侵略者所践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在这些年的经历和所遇见的人,没有一个是为国家而担忧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可能是词人对自己的安慰,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定有和我一样对祖国的安危而忧愁。或是作者想凭借“那人”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孤傲的性格。

这首词开篇就写“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街道都是欢声笑语。但是作者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了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或者是词人自己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再写“那人”就是为了能够更加的突出词人对那人的向往。再“那人”身上体现了词人所追求的情感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辛弃疾的词感染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后人们,也让大家对辛弃疾的词刮目相看,他的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影响了很多年轻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简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守望复国成为一生的志愿,将辗转迁徙的生活灿然守望成一朵斑斓的花,何尝不痛并快乐着?——题记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彼时,你尚年少,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书生意气,雄姿英发,你全然不知愁为何物,不知你的身上,承载着父辈沉甸甸的希望?虽身处中原沦陷之地,然不经世事,阅历浅薄,如何知“愁”为何物?自然可以登楼赏玩,守望,带着年少的轻狂和满腔的热血。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用乐观的眼光守望前方,看到的不过是南宋鲜花覆盖着的坟墓。于是年仅二十一岁,你就参加了抗金义军,从此百经沙场,披荆斩棘。“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是多么的英姿飒爽!之后,你便受任了湖北、江西等地的抚使等职,你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守望出了不一般的文韬武略。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美芹十论”是你书生意气的全部心血,你以为寂寞的独放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你飞蛾扑火般张扬,换来的不是重用,而是被猜忌被中伤被排斥被打击,你瞬时悲从中来,不再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你守望成了他英雄失意的最好感叹。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看着满目疮痍的南宋江山,回忆起当初沙场秋点兵,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痛苦矛盾悲愤溢于言表,万般愁绪皆堵于心,于是你张口也只能叹秋之悲凉了吧,再也谱不出盛世之歌。目断秋霄落雁,醉醒来却也只是响空弦。

我为辛弃疾“追往事,叹吾今,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沧桑而惆怅,为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愁苦而忧伤;为辛弃疾“去不解带将愁”的担忧而感动。你的守望成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于是我蓦然回首,但见你在峥嵘岁月背后抗金与灯火最为阑珊之处,你的守望终成为千古绝望。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回吹角连营。”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一位位历史名人如一颗颗璀璨的巨星闪硕着耀眼的人文光芒,我心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就是诗人——辛弃疾

隐隐约约中,辛弃疾踏着沉稳的脚步向我走来,牵着我的手穿越千年的时光,一览荡气回肠的宋金岁月。和你在一起,我受益良多。

你,豪迈的性格,伟大的理想,爱国的精神,样样使我钦佩不已,让我长大许多。

为国:靖康二年,金兵的铁蹄踏碎北宋疆域。稼轩,你身居北地却无时无刻不想着“靖北虏,复国仇。”受你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感召,多少仁人志士汇聚在你的旗帜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金斗争。

永难忘记那惊险的一夜,叛徒张国安作乱,你却不顾个人安危,,率领五十义士,以“马作的户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速度勇闯济州敌营,一人一骑一枪,一个飘逸潇洒的身影,一个不屈的灵魂踏敌营如入无人之境,终将叛徒擒回建康行营。

那一夜,我学会了什么叫勇气,更学会了什么叫为国!

为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几何时,你不也像陶潜般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可战争的阴霾然你不得不火愤填鹰,扮演起了金人的绝命煞星。然而,我却知道,浴血的军刀掩盖不了你无限的柔情。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道光剑影中,你遇到了生命中的他。可惜自古多情空余恨,战争的漩涡,无情的将你们分离。多少年来,你一直不离不弃。终于,在一个“东风夜放花干树”的元宵之夜,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却不得的情况下,“暮然回首,那里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一夜,我学会了什么叫执着,我也看到了你的执着。

为梦想:在浪漫的时光隧道中,稼轩,你带着我读了《美芹十论》的豪情,见证了“鹅湖之盟”的真挚,领略了京口北固亭的气魄。

然而此时,我却惊奇的发现你俊朗的容颜渐渐老去,你刚强的双手渐渐无力。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变成“可怜白发生”的老人,竞只在须弥之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时光隧道的尽头,你用不甘平庸的英雄本色作铁板,用永不言弃的执着梦想做铜琶,为你,为我敲响了生命中的最强音!

那铿锵有力的声响,激励着我启迪着我,让我学会了什么叫梦想!

古老萌动了青春,进步窒息了腐朽,中华民族的大旗再次在广阔的原野上迎风展望。回收你带我一路走来,你那为国为爱为梦想的事际影响的又岂止是一个峥嵘的宋金。你的精神穿越了岁月的峰头,走过历史的云烟,一直感染着我,鼓舞着我。

你,让我学会了很多。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

从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但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后来,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台臣王蔺语),罢去所有职务。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抚使时,辛弃疾便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被罢官时,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在此期间,他还与郑汝谐、杨民瞻、韩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极论世事,或长歌相答,情意深长。同时,他还与朱熹建立了较深的友谊。

绍熙三年(1192年)至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其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罢官奉祠。 同年夏,辛弃疾回到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期思瓢泉。 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辛弃疾英雄事迹范文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惊鹊之声,带来了鸣蝉之声,而鸣蝉之声又带来了人们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之声,叽叽嘎嘎,一阵一阵,群起议论,笑语不绝,在争说丰年,争相欢庆,词人实在是陶醉了,倾心倾意“听取蛙声一片”,四句平常话,只写一个字:喜!

喜看历城新风貌。东城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区人民的创业激情。旧村旧房不见了,只见高耸楼房林立于山清水秀之间,荒芜的山头,披上鲜绿的颜色,莫不是唐宋画家手中的白描之画,妙笔丹青?此人辛弃疾看到眼前所景,定会即兴诗作,一首诗去也定会传送大江南北。 来自:作文大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爱国词人辛弃疾面对长江,思念历史英雄,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爱国热情。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愿望,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建功立业的一腔热情,壮志凌云,用一个字概括:强!

新历城在成长,新历城在强盛,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让历程人更加深爱着方土地,人杰地灵,创新奋进,我相信辛弃疾定会为了历城的繁荣而激情澎湃,也定会在历城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新历城在呼唤辛弃疾一样的爱乡爱国伟大之士。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农家恬然生活之趣,人情之美,跃然眼前,用一个字概括:闲!

信步闲游见美景,合家团圆乐融融,和谐的深意在历城阐释得淋漓尽致。辛弃疾如果看到此情此景,定会忘却壮志未酬的悲哀,定会感受新历城那"一壑一丘“中的美感。

“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花黍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出了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政治抱负。辛弃疾,新历城。我们每个历城人可以笑看历城新风貌了:盛世桃园开凿,风景这边独好!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春尽的时节,重游郁孤台。风景固然是好的,然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诗词和平生事迹更是吸引了我,于是,再读辛弃疾。

唐人尚武,宋人崇文,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从“诗庄词媚”可窥豹一斑。两宋时期,豪放文人虽是不少,但武能挂帅印,文能成一家的,恐怕非辛弃疾莫属。“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辛弃疾之词固然是精致工整,文采精华,而更让人为之倾倒的,却是他独具的人格魅力。

辛弃疾少时体格魁梧,勇力过人,“目光有棱,背胛有负”,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已经在敌后拉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起而抗金。在追击反复无常的义端和尚时,义端日:“我识君真相,乃青也”,辛弃疾不为之所动,“斩其首归报”,这时的辛弃疾处在一个“人人的领域”,和许多壮士一样,凭着一股侠义精神,驰骋纵横,所向披靡,他的存在被起义大潮湮没了。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序》中论述这种侠道“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之死亡矣,却不矜其能。” 辛弃疾在获悉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后,竟然只身率领五十人的队伍直冲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接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统帅起义人马兼程南下,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束马衔枚,直到渡过淮水。“壮怀英概,儒士为之兴起”,何等的胆识,何等的壮怀激烈!是时,弃疾……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大词人,军事谋略家。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少年之时抗金归国,因而在南宋朝廷为官。辛弃疾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朝为官之时,时常受到他人弹劾。不断的弹劾,使得辛弃疾被反复起用,不多久又遭到罢官。他一生中有超过二十年是闲居在家的。而他遭受同僚弹劾的原因,有三点:好杀人、好财和好色。

辛弃疾好色之事,证据确凿。例如开禧元年,辛弃疾起复知隆兴府,同年便遭到浙东安抚使韩侂胄弹劾,说:“以臣僚言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敛。”就连他自己也曾经说自己“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辛弃疾既然有好色的这么一个特点,并且还成为政敌弹劾他的依据,那么他一生中经历的女人绝对不少。邓广铭先生曾作《辛稼轩年谱》,里面对于辛弃疾一生所经历的女人做了一个统计。虽然也许并不齐全,但是其数目也是不少。辛弃疾除了原配夫人范邦彦之女范氏之外,有具体名目可查的女人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等侍妾。

这些名字当然不可能是学者乱说,自然有其来源。关于整整,宋周煇《清波别志》记载:“辛稼轩在上饶,属其室病,呼医对脉,吹笛婢整整者侍侧,乃指以谓医曰:‘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不数日果勿药,乃践前约。”因为大夫治好了病,所以辛弃疾将整整送给了大夫。

辛弃疾所作之词,《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和《满江红·莫折荼蘼阕》都分别提到了两位侍妾。《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这里提到了香香。《满江红·莫折荼蘼阕》:“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这里提到了飞卿。

另一首词《西江月·题阿卿影像》记:“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她听,把着花枝不应。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这里的卿卿,应当不是飞卿。虽不知卿卿到底是此女之名,还是辛弃疾对女子的爱称,但她也是辛弃疾的女人之一。

元人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说:“田田、钱钱,辛弃疾二妾也。皆因有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常代辛弃疾答尺牍。”根据陶宗仪所记,辛弃疾还有田田、钱钱等侍妾二人。

冯金伯《词苑萃编》记:“京畿有二漕,一吕晋,一吕正已。晋家诸姬甚盛,必约正已通宵饮。吕婆一旦大怒逾墙詈之,晋子一弹碎其冠,事彻孝皇,两漕即曰罢,吕婆有女事辛幼安,以微事触怒逐之。今稼轩桃叶渡词因此而作。”也就是说除了有名字的侍妾二人,还有一位吕婆之女也是辛弃疾的女人之一。

除了这些良家女子,辛弃疾还时常逛妓院。却不知又入了多少女子的裙下,与多少女子有过一夕之欢。

后世人认识到辛弃疾大多数源于他气势恢宏的词作,很少有人了解到真实生活中的他。辛弃疾好女色之事,也算是他的一个趣谈了。

辛弃疾一生词作无数,他闲居在家之时,多数以作词来寄托情怀,所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品佳作。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31位用户喜欢。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象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平。“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辛弃疾英雄事迹范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7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或仅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武起事

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

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

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而又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

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冈,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

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部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以文为业

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仅剩赣东北舍中一枝羊毫软笔。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被走马灯似调动。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难平,辛弃疾便作词感叹,作《摸鱼儿》。而他的伤痛又有几人能感触到?宋孝宗看后不悦,但其只能以政化词,以武化词,以悲化词,以心化词罢。虽已离政多载,但依旧深切关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

只得到赣东北修舍,独自咀嚼寂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金戈之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的悲愤之叹,登危楼,临江水,望长江,拍栏杆,只得热泪盈眶。

拍栏杆,以笔为剑,登楼呼喊,欲向宋发声。以心抚世,又是心力皆具无资格。

金瓯断,月未圆,山河缺,心不安。虽紧握宝剑,却无力而为,终是含恨出生,含恨离世。

辛弃疾英雄事迹范文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人,总谓“来日方长”。而一生大起大落的辛弃疾,却等不起那些“来日”。热忱无处放,唯留空叹满腔,经一世矛盾沧桑。

他,是从“文”与“武”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英勇枭雄血袍绛,一身戎装半世狂。或许,勇敢果断的辛弃疾,天生属于战场。壮志凌云。碧血丹心,可谁知宿命弄人,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英才被迫着扔下那些刀剑,执起笔墨时内心的无奈与愤恨?从此,逍遥轻狂于沙场的他,以血泪为墨,刀剑为笔,把一首首作品镌刻在文学的领空,被迫着“弃武从文”。可是,谁读出了他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悲怆郁闷?谁来诠释他的矛盾?

他,是从“戏里”与“戏外”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人生如戏!如文中所述,辛弃疾不会计较“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他不愄怖倾盆馋言。时局起伏,他就跟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听着,就像一个活脱脱的戏外人。但事实如此吗?不。他做不到像电影中哪吒那样洒脱。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戏中人。辛弃疾不是圣人,做不到无欲无求。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这个国家。正因如此,他才走进了永远也触碰不到的官场漩涡。他被卷进戏里,他被迫者从一代枭雄,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走不出“文”与“武”的矛盾,又何尝能走过这“戏里”与“戏外”的矛盾?

他,亦是从“爱国”与“忧国”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与执着,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及。杀伐滚滚,血乱红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实现报国的抱负,他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鞠躬尽瘁,义不容辞。他爱国爱民,他可以以身许国,赴汤蹈火。但他亦是忧国忧民的。外表虽平凡,但这不代表他那如明镜般的心是混浊的。官场昏暗不公,达官显贵们为一己私利,便诽谤、诬陷、排挤辛弃疾。这,使一心报国的他忧心如焚。他看得透肮脏的人性,看得懂迷惑人心的利益,看得出自私自利的政治手段,但辛弃疾却看不透这个国家。官场黑暗,不识清官,他一身理想抱负,终究这国家看不到他。或许水热深火热,或许民不聊生,辛弃疾忧心忡忡,却不知道到底应如何走出“爱国”与“忧国”的矛盾。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辛弃疾千帆过尽,却只得到一个似徒劳而又非徒劳的坎坷命运,一世矛盾。或许,就是这样的环境,民族仇,国兴亡,这种困境,才可铸炼出一位千古英才。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61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词人同为宋朝词人,并且又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将两人并称为“苏辛”。不过这两人却并非同处于一个朝代,苏轼为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宋词人。不论时局环境,单从文学作品上来看,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两人谁的成就更高呢?

在苏轼之前,词作多为婉约意境,伤春悲秋,寄托忧思情怀。表达送别之情,闺中怨妇之感都是婉约派词作的表现。到了苏轼之后,他以其开朗乐观的情怀和广阔坦率的心胸,开创了豪放词一派的风格,词作多展现豪放的情感。许多人会认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那么他自然是豪放词派最牛的人物了。这个想法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人开创一样东西,后人又不是不能发扬光大。辛弃疾的豪放词作,正是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发扬光大了。他继承和发展了极具豪放情怀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所作词作,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豪放词的开创者,一个是豪放词的发扬者,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轼之词的豪放,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观他所作之词,奔放洋溢,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却带有他特有的豪装与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那种构架出来的场景,往往能迅速撼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犹如高耸的山峰,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就如苍凉而壮阔的大漠。不得不说辛弃疾所创造出来的词作,比苏轼词具有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所以如果真的将两者之间的词作拿出来比较的话,小编个人更偏向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太沉重,让人能很快陷入其中,却很难迅速摆脱那种苍凉雄阔之感。

纳兰容若,素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小编虽不欣赏其词的悲郁,但是对他所评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比较去还是比较认同的。纳兰容若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苏诗伤学,词伤才。”

两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苏轼虽然一生仕途不顺,几次遭贬谪,但是他遨游山水之间,总是能找到心灵归处。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国家动荡,外族入侵,作为一名有志的将领,却难有机会上阵杀敌,几次被罢官,壮志难酬。所以悲凉的社会大环境,让辛弃疾的心灵极为苍茫,而他壮阔的志向,又唯有全都寄予词作之中。他以武入文,是真正参加过战争之人,所以能写出那般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感觉。

我们欣赏苏轼的开朗活泼,但是也不能忽视辛弃疾的苍凉悲郁。

辛弃疾于词作上有“苏辛”、“词中之龙”的称号,这些都是具有赞赏性的称号。但是在为官之上,辛弃疾的名声却不是很好了。当时人称他为“酷吏”,弹劾他之人说他好杀。那么这样一位大词人,真的是一位受人唾骂的酷吏吗?

辛弃疾在年少之时便参加抗金义军,随后抗金归国,受到朝廷启用。他是真正参加过战斗之人,所以身上难免带有一丝血性。虽然有武夫的杀意,但是却不能将其称为“酷吏”。辛弃疾的确御下严苛,但是他只是想要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责任。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辛弃疾绝对是一个为民爱民之人。所以“酷吏”之名,不能安在辛弃疾头上。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差知镇江府。 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嘉泰四年(1204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辞免,回到铅山。

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身故之后,家无余财,仅留下生平诗词、奏议、杂著、书集。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以前我一直觉得辛弃疾是文武双全却郁郁不得志的,虽然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多的时间是用词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但是通过一些关于他的轶事与生活中的小侧面,却让我觉得辛弃疾在我眼中变得更加饱满,更加立体。

很多人都知道,辛弃疾在疆场上成名,二十三岁时就帅兵五十奇袭五万金军大营,不仅自己平安的出来了,而且还活捉了叛徒,策反了被逼迫投降的几万人。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我总觉得驰骋沙场的辛弃疾应该是高大挺拔,英姿飒爽的,不过史书上说辛弃疾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听上去有点吓人的,也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辛弃疾的形象。不过细细想来,粗犷的样貌中似乎也透着一股将士的豪气。

多年驰骋于疆场也造就了他热情豪爽,不拘小节的个性。辛弃疾生平交游广阔,尤其喜欢认识和自己一样志在北伐的朋友,借此大家在嘴头上收复失地、直捣黄龙。朱熹和辛弃疾是多年的朋友,但因为朱熹是被朝廷封杀的对象,死后朋友学生没人敢去送葬,只有辛弃疾写了祭文去哭拜。即使朋友被朝廷封杀,却仍去吊唁,也足以显示了辛弃疾的大胆和对朋友的忠诚。

辛弃疾有一首词中说“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讲的是他看到小孩子偷梨、枣,却并不去管,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从词中也能看出来辛弃疾的慈祥宽厚慷慨,他大概也是明白,小孩子偷梨枣也许只是为了找刺激玩玩而已,也许他从小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许他以前也曾这么做过么?其实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境遇也不是很好,但是就自己身边之事而非国家的大事,他却不那么斤斤计较,甚至以为乐。由此也能看出他性格豪放。

其实现在在我看来,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位因不被重用而不得志,总在词中发泄心中愤懑的“悲情英雄”,通过了解他生活中的一些小侧面,也足以看出来他在疆场上的胆大豪放、不拘小节也同样体现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他也就只是一个很普通、快乐、讲义气、甚至有些可爱的人。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以前只知道辛弃疾的豪放,而读他的词,我不禁愕然,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而这对他来说,又会是怎样一种辛酸?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我坐在桌边沉思:对于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他栏杆拍遍的一脸惆怅。

这也是历史的悲哀!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次次被昏晕的朝廷和奸佞的小人淬火。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而迅速发展的祖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面,拿着笔我会想:要是让辛弃疾看到,是否会让他羡慕不已呢——我们也在走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无需以一方面的人生悲剧来换取另一方面的光彩;我有我的追求,我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壮;“将军本色是诗人”,我也要有文人宽广的胸襟;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时过境迁,辛弃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报国无门与龟因无路的徘徊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为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动,面对着祖国,可能我们仅仅是大海中的一粒小水滴,但正是这一滴滴小水滴的积累,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同样,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欣赏“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献身祖国的国防,我们无悔!

我又仿佛看到了辛弃疾,但这次一头白发的他一改以往的忧伤,对着我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48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人们认识辛弃疾词人,大多数在于其词作。雄阔苍茫的词作风格,豪放派代表人物深深的印刻在人们身上。以至于后世人提起辛弃疾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但却忽视了他实际上还是一位在沙场战斗的将军。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文官的升迁与品级往往高于武将,就算两者之间的品级相同,文官都天生高武将一等。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宋朝文化发展迅速,大文人大才子一批又一批的出现,但是拿的出手的将领却只有那么几个。

在宋朝,人们往往能接受以文入武,却很难接受以武入文,毕竟若是真的有那般文采,又如何会成为一名武将,而不参加科举考试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存在,对于辛弃疾这么一个名垂青史的大词人却是一位武将,后世人往往都是存疑的。辛弃疾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吗?辛弃疾真的有军事才能吗?

传统的想法并不可取,因为辛弃疾虽然是一位词人,但是同时他也的确是一位在战场上真正战斗过的将领。我们不能因为他在一方面成就过高,就忽视了他另一方面的成就。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成就和境遇,源自于他一生的遭遇。

辛弃疾小的时候出生在金国,“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生活在金国,但是经历过金国残暴统治的辛弃疾却想要抗击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极强的爱国主义思想。

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开始进行抗金斗争。后来更是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将两支人马合并,辛弃疾在里面担任掌书记。后来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被自己的部下杀害,辛弃疾看见了机会。他毫不犹豫的说动了耿京,希望能南下与朝廷联合起来。甚至为了保证此事的顺利,辛弃疾亲自冒着危险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不过可惜的是,等他将一切做号返回的时候,发现起义军被张安国围剿,耿京被叛徒杀害,起义军溃散。辛弃疾听见这个消息,极为愤怒,当时就率领五十多人的随扈袭击有几万人的敌营。

五十多人对上几万人,这事儿放在今天来看实在太过莽撞。但是辛弃疾偏偏就去做了,关键的是别人还成功了。硬是凭借这么弱小的力量,将叛徒从几万大军中擒拿出来,并且押解回了南方,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这事儿能说明辛弃疾勇气可嘉,但是同样的也不可忽视他在其中所施展的谋略。若说辛弃疾当真有以一敌万的武力,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辛弃疾能成事,绝对离不开他的一番谋算。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相比于许多文人虽然作出了以沙场战斗为主要内容的诗词,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参加过战争而已,辛弃疾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过血与火洗礼之人。能写出如此才气而壮阔的诗句,不能否认其本身之能。

对于辛弃疾的认识,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的都是他的豪迈,他的苍凉,以及他内心里壮志未酬那沉重的感情,但是却忽视了辛弃疾也有逗趣的时候。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没有壮阔的景象,也没有抒发豪壮的感情,但是却让人们看见了溪上青草茵茵,一栋茅屋矗立,大二小儿中儿并卧剥莲蓬的景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从这首词我们看出了辛弃疾对生活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感叹。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简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16篇范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谙世事,中年的他遍识愁味,老年的他回首一身,坎坷多磨难。他以武起事,以文成业,让历史不折不扣地记住了这位渐识人生苦味的武将——辛弃疾。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唯愿马裹尸,以身以许国的辛弃疾。辛弃疾有一颗心,一颗忠义的爱园之心。满腔热血在胸中游走,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辛弃疾信息

  •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16篇范文)
  •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汇总(16篇范文)29人关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谙世事,中年的他遍识愁味,老年的他回 ...[更多]

  •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辛弃疾的英雄事迹简介(16篇范文)19人关注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于,他出生时北方早已被女真人占领了,在他父亲的“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