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 787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19人 |
年轻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 1401字 | 12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53人 |
有关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 735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71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 1526字 | 17段 | 6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291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范文 | 1135字 | 10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05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 811字 | 7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52人 |
抗疫医护人员优秀事迹材料 | 846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97人 |
抗疫医护人员的英雄事迹材料通用 | 749字 | 4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51人 |
最美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 2305字 | 17段 | 8分钟 | 13分钟 | 18分钟 | 106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 693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41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 321字 | 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58人 |
最美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 1732字 | 13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62人 |
年轻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 1462字 | 10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230人 |
抗疫医护人员先进事迹 | 2391字 | 25段 | 8分钟 | 13分钟 | 19分钟 | 159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 715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41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 906字 | 6段 | 4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63人 |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最近有一种传染病毒正侵入我们的生活,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不知使多少人被传染了,不知有多少人就因为这个病毒离我们而去。就在这个时候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们冲锋馅阵,不具病毒站在第一线上抢救病人,有不少医务人员被感染了。
当1月24日正值新春佳节家家团圆的时候我从新闻上了解到,有不少医护人员却背道而行到抗疫的第一线去。为护理那些感染的者,他们穿着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衣,为了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他们都会穿纸尿裤,尽量少喝水,一天只吃一顿饭,睡几个小时的觉,但是他们从来不说苦,只是微微一笑,说这是我们作为医护工作者的职责,我不禁感叹,医护工作者的无私和伟大!
白衣天使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如今有为国家献身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自己身患绝症,妻子已经被感染,但他仍在一线奋斗30余天,由于渐冻症的折磨,走起路来高低不平,但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他的事迹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永远记得中国武汉有这样一位好院长。84岁的钟南山院士更是让我们敬佩,他曾经带领医护工作者成功抗击了非典。如今他又一次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钟老不顾风险在没有机票车票的情况下,他坐在动车的餐椅上赶往武汉,争取查找病毒来源,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与病毒作斗争,钟老的这种鞠躬尽瘁,奋不顾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就是我们的偶像,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疫情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勤洗手,戴口罩;不出门,不聚会;常通风,强身体。相信疫情很快过去,春暖花开马上到来!
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所有阴霾之下都隐匿着柳暗花明曦光初现的希望,愿四海疫情已终,疾患永,愿祝君平安喜乐,新年安康,明年春天我们再赴京城赏尽十里樱花。
年轻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01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我是香坊院区21病区护士长薛子恒,一名中共党员。自1994年参加护理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神经外科病房,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我始终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为座右铭,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实现着我的自身价值。
积极上进勇担重任
我深知,作为一名护士长,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心做好科室护士们的大姐角色,主动帮助她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每到节假日总是尽量安排其她护士回家过节,主动代班,安排好科室的各项工作,常常忽视了自己的亲人,孩子。神经外科工作性质,急诊、危重病人多,作为护士长经常要因病房收治急危重病人,需要加班加点,半夜三更也不例外。2020年冬天的一天深夜,科室打电话说,科室晚上小夜班2个小时收治了五位危重症患者,值班护士忙不过来了,作为护士长接到电话,立即撇下生病的孩子,深夜开车火速赶到医院参与治疗抢救。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抢救工作才告一段落。
以身作则同享苦乐
我深知,护理工作仅靠护士是不够的,在担任护士长近5年来,除了认真做好科室管理工作,还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把病人、医生和护士以及社会意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相信榜样的力量,她不仅仅“管,着大家干,更是带着大家干,在艰难困苦面前总是自己先上,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不是事必躬亲,但最艰难、最危险、最脏最臭的活一定是抢先干。
不辱使命支援一线
2020年以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疫情,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的抗疫支援任务,作为护士长,一定是冲在最前面,把欢度佳节的机会留给科里的姐妹们。21病区的护士姐妹们在护理部的领导下,作为21病区的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不计生死、不计报酬奋战在抗疫前线,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一分光和热,不辱使命、可歌可泣。
人文关怀叙事护理
作为一名护士长,如何带领好队伍,在支援一线的同时,护理好激增的患者,保证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90岁患有糖尿病合并症下肢溃疡的脑出血患者、正值壮年脑干出血的家里的顶梁柱、外县来就医的脑出血患者等等,家属纷纷诉说就医之路的曲折,奔波的辛苦、疫情的风险、家属心力交瘁、烦躁、易激惹,指导护士运用叙事护理的方法,为护患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家属的怨气没有了,笑容出现了,愉快的配合抗疫的护理工作,隔离区的患者,生活不便,为家属取餐、取生活用品成了常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疫情防控,感控先行,消毒、隔离、防护服成为常态,为了病人及家属的安全,带领大家忍受着自身种种不适,防护服下的满身汗水,被勒的疼痛的耳朵,鼻子上的压红,自我的付出,换来病人、家属及医护的安全,做到了零感染。
人才培养成果
当抗疫成为常态化工作,优质护理服务不能松懈,作为一名护士长,我深知人才培养才是优质服务的源泉,病区人才的培养收获颇丰,为提高护理质量,科室大力培养专科护士,现科室已培养了包括重症、伤口造口、PICC、康复、安宁疗护、老年护理等护理专业,为科室的患者提供了更精湛、科学、专业的护理服务。专科护士用自己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服务于患者,大大提高了科室的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天使们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又似清泉,耗尽自己,给人以甘甜。我愿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护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力量!
有关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2020新年伊始。从武汉开始爆发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一时间,震惊、恐惧接踵而至,举国上下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无数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不断地感动着我。
金银潭医院是战疫一线的重中之重,院长张定宇几年前被查出患有渐冻症。他的双腿在逐渐萎缩,走路腿脚已不再灵便,但是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一心扑在了这次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也感染上了病毒,但是他顾不上照顾他的妻子。只想着医院又收治了多少病人。报道视频中我看到张定宇院长蹒跚的脚步如此匆忙,扶着扶手一边下楼,一边打着电话。他在和时间赛跑,他恨不得让他的腿能跑起来。看到这个画面,我的眼睛湿润了。
一名护士在抗疫一线奋战数日,不能回家,女儿想念妈妈,去给妈妈送饺子。当她见到妈妈的时候,却不能投入妈妈的怀抱,只能远远的看着她。她把手里端的饺子放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喊着:"妈一妈,妈一妈"。妈妈却不能走到女儿身边,只能隔空给女儿一个拥抱。她拿起饺子,转身有走进了医院。望着她的背影)我的眼眶又一次浸满了泪水。
重庆的一位87岁的老人倪素英为抗击疫情捐款20万。当记者走进他的家时,看到的是一个阴暗狭小的房子,墙壁和房顶上贴的是旧画报,里面挤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和老旧家具。据了解,她平时以摆摊卖小百货为生,这笔钱,他已经攒了30多年。他平时生活节俭,多年来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20万啊!她能给自己买多少新衣服啊!但是她捐了。她捐给了祖国,捐给了人民。
无数像他们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力量。他们是平凡但伟大的人。我也感受到了充满凝聚力的中国力量。我们是一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迈不过的坎儿。冬天过后,阳光一定会更加灿烂!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26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疫情之下,没有人是旁观者,我早已做好准备!”当2月4日省人大发出《致全省各级人大代表的一封信》后,省人大代表、岑巩县注溪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刘泽香第一时间写下请愿书,交到岑巩县疫情防控指挥部。
自1月20日铜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会议召开,正式拉开铜仁市疫病防控的工作序幕后,刘泽香就一直坚守工作岗位一线,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守好群众“生命健康防线”。
刘泽香家住岑巩县凯本镇,但工作在注溪镇中心卫生院,两镇之间往来驱车需要1个多小时。为更有效的工作,平时刘泽香住在卫生院,周末才能与家人团聚。
刘泽香在卫生院化验室对排查出的48名患者进行化验检验
面对突发的疫情,春节假期的到来,还来不及跟丈夫和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她就奔赴疫情防控一线。
“我是一名医务人员,现在注溪的群众需要我,我得马上回去。”1月20日刘泽香接到任务后,跟丈夫和儿子道别时说。
注溪镇全镇12个村2万多人,正值春节大量外出人员返乡过节特殊时期的严峻形势,作为卫生院分管健康扶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妇幼计生工作的刘泽香果断召开紧急会议,快速拟定应急分工方案,组建疫情防控应急小组。
“从1月20日至23日,我和同事加班加点上门走访,用三天的时间基本完成全镇2万多人的排查。”农历大年三十,这原本是全家老少团聚,欢庆春节的日子,为了让注溪镇群众安心过春节,刘泽香做完当天的疫情防控工作后已经晚上7点多了。下班回到凯本镇跟家人简单地吃顿已经凉了的“团圆饭”,因路途较远、车辆不便,当天晚上刘泽香在家休息时,心中还一直牵挂着工作。一夜未睡好的她,大年初一一早便匆匆赶回单位,这一回,就顶在疫情防控一线直到现在。
“新冠疫情是个新鲜病种,防控指南和防护提示时时都在完善和更新。”为做好全镇疫情防控工作,刘泽香按照上级标准要求,严格布置发热门诊、留观室、隔离室、预检分诊室,并认真落实清点库存应急物资、制定疫情防护知识宣传资料和划分医院警戒区等重点工作。
面对疫情,她不敢有丝毫懈怠。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的要求,刘泽香加强与镇政府信息互通,快速组织人员对武汉入黔人员进行排查,一旦排查发现“可疑对象”及时上报,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从初步排查出的92人到最终通过精准核实筛查锁定41人作为重点管控对象。“预检分诊”设置好后,刘泽香还主动向院长请缨到关键岗位上,严格把好第一关口,对来往医院的人群进行逐一详细询问、测量体温,对拒不接受检查的极个别人员进行耐心的劝解。通过预检分诊排查人员3100人次,发热对象116人,无疑似或确诊病例。
刘泽香对来往医院的人逐一测量体温
“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参与配合,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刘泽香这段时间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在疫情防控初期,很多老百姓抱有侥幸心理,没有自觉加入疫情防控中来。对此,刘泽香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每天起早贪黑,戴着口罩进村入户,上门为武汉及湖北入黔人员等重点对象量体温、核查身体状况。同时,还苦口婆心地为群众宣传疫情相关知识,并告知当前疫情的严重性。
截止目前,她上门为重点对象核查身体上百人次,发放疫情防护知识38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18幅,引导返乡人员及密切接触者有感冒症状的在卫生院进行筛查40人、送到指定隔离点进行医学隔离的4人。同时,在预检分诊点值守的她,看到绝大部分前来就医的人员没有佩戴口罩,在医院应急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她请示院长同意,免费为群众发放口罩1000余个。
刘泽香给群众发放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单
“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想儿子只能通过视频,但我依然会坚守岗位到疫情防控的最后。”刘泽香说,从自己进入医护行业的那一刻起,她就随时做好了“弃小家为大家”的准备,坚守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才是她作为医护人员的使命与责任。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范文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贤以弘德术以辅仁
9月9日一早,前一天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准时来到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出诊。
望闻问切、把脉开方,3个多小时的门诊,张伯礼一连看了26名患者。
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张伯礼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在患者眼里,这位个子不高、略带天津口音的长者,就是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健康的使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张伯礼临危受命,于1月27日飞赴武汉参与新冠疫情的救治,在抗疫前线奋战了80多天。在张伯礼带领下,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深度介入治疗,实现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湖北省的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了90%。张伯礼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如今,张伯礼每两个月仍会去武汉探望康复的病人,“大部分人康复得不错,还有部分人免疫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要让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何把大家的关注转化为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可、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才是更有价值的。”张伯礼表示,中医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更不固步自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
今年5月,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创立这间实验室,张伯礼带领团队艰苦奋斗近20年。实验室现已储备了6万多份中药组分,还拥有目前国内包含中药组分数量最多、中药有效成分数字化模型最多、检索速度最快的数据库,“中药组分就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出有效的成分群,可在细胞、分子药理水平相对清楚地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能根据不同病症重新配伍成方,可制成胶囊、压片、注射剂。”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实验室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今年是张伯礼从教第三十八年,自1982年毕业留校以来,他始终要求自己站好三尺讲台,不负“教师”这个称谓。每次出诊,张伯礼的诊台都会围坐着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和医院的年轻医生,认真观察他全程问诊、检查病状、修改处方。张伯礼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张伯礼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400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成立“勇博励志基金”,12年来资助了3000多名有志于中医药的年轻学子。
张伯礼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牌匾。“这是我的座右铭,好的人才可以培养高尚的医德,有了高尚医德,有了治病救人的决心,一定还要有精湛的医术,用高超的医术来彰显仁爱之心,回报党和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回报老百姓的深切厚爱。”张伯礼说。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苏家作乡卫生院共产党员李建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风貌
李建军是示范区苏家作乡卫生院副院长,共产党员,分管行政后勤和医保工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斗争中,他作为卫生院的副院长、共产党员,一面全力配合杨院长做好全院的疫情防控工作,一面做好全院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展示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从1月21日以来,苏家作乡卫生院的全体人员全力以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取消春节节假日,开始了抗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战斗。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李建军就时刻想着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在隔离措施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他来不及考虑个人的危险就赶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一线去开展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配合杨院长搞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管理,在卫生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将卫生院人员进行了合理分组,成立了10个专项小组。同时及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全院人员认真学习掌握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科学知识,协调相关科室和专项小组,进一步完善科室、分组的管理措施,保证全院每一位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同时,自身不染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建军没有“临时”思想,而且在关键时刻把全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充分利用工作闲暇间隙,和同志们谈心,交流思想,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李建军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全院人员对防治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一些心理压力较大的医护人员也稳定了情绪,积极投入到一线的战斗中。在卫生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战斗中,每时每刻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不知劳苦、不畏疲倦。
“关键时刻必须冲在前”,这是对他——一名共产党员的最真实写照。
抗疫医护人员优秀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我喜欢唱歌,喜欢看电影,看偶像剧,同时也喜欢上了许多电影明星和歌星。在我心中,成龙,朱一龙、王子源等是我心中的偶像,也是我眼中的明星。可是在2020年的新年到来之际,我再也不崇拜这些明星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涌现出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安全,他们——就是最美的医护工作者。而他们,也就是我心灵天空中最美的星星。
从网上看到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源地是武汉市的一个海鲜市场。这些病毒在空气中传播,感染上病毒的人们会咳嗽,持续发热,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炎,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武汉人感染病毒的病例越来越多,人们都恐慌了起来。国家有难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医学专家、教授、医生、护士、志愿者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自愿申请支援武汉。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劝着人们不要出门的同时,却毅然决然地逆向行驶,来到武汉。这个曾经参加过2003年抵抗非典一线的老院士,擦干眼泪,和他领导的医疗团队奋不顾身地加入到病毒研究、实验、临床治疗中。
武汉告急!每天感染病毒的病人在增加着。这时,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自愿写下请战书,志愿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纷纷来到武汉支援抗疫。然而得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此刻,医生护士的工作是很危险的。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危险时,是他们用生命来救人。用自己的生命在守护着病人的生命;他们,让病人看到了希望,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这些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他们也有爱他们的亲人,也有他们爱的亲人,他们不是英雄,但却是我们心中最亮的星星!
有这样一位护士,她叫赵清雅,是湖北人,作为第二批赴武汉抗击疫情的东方医院护士,她负责的两位阿姨虽然都还戴着呼吸机,但精神越来越好。赵清雅就和同事邀请她们唱国歌,护士们拉着病患的手,歌声虽然不太和调,但从晃动的吊瓶、温暖的场面中,满满的信心和力量。她说:“我的城我来护。患者真的也很苦,孤身一人与死神搏斗。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保护她们。待春暖花开,回来看看,武汉一定会特别美。”
夜晚,望着窗外,天空中那些明亮的星星在照耀着这个世界,让我们仿佛已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抗疫医护人员的英雄事迹材料通用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20--年的元月,新冠疫情的发生,病毒以极快的速度从武汉向全国各省蔓延,短短时间,四川省就出现了首个病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确诊人数持续攀升,整个四川省也进入了战备状态,一时间,曾经繁华喧闹的街道,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只能在家中,过着可谓是最无聊的年。
张某是四川省广安市某卫生院的基层全科医生,毕业于__大学,在病毒蔓延到四川后,他选择坚守在岗位上,在提醒家人不要出门,不要和亲友聚餐后,自己却选择逆行,选择在基层留守。
--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正值新春佳节,本该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日子,但是今年,张医生一家哪儿也没去,只是在家呆着。一家人通过电话的形式,向亲戚朋友们拜年,并提醒亲友们不要外出。张医生看着新闻报道里每天都在增长的新冠疫情病例数,心里无比的时候沉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远比普通人更加清楚那串不断增长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又有多么可怕。虽然武汉市在1月23号就进行了封城,但病毒并没有停止传播。他意识到,社区的防疫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即使他所在的社区目前没有任何一例新冠疫情感染病例,但这正说明了目前正是社区防疫的黄金时期。他决定立即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保障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应对之后疫情的大爆发做准备。
在国家提出全国性的门禁之前,张医生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囤积口罩,在自己的社区首先提醒大家出门戴口罩,注意消毒和卫生,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在疫情发生后,口罩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张医生并没有留着这么多的口罩自己使用,而是在自己的社区内尽自己的能力发放囤积的口罩。他基本看见没有戴口罩的老人,都会耐心给他们交待新冠疫情的严重性并且送给他们一些自己的口罩。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期间,张医生也没有停止坐诊,依旧每天长时间戴着口罩为病人看病。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也在忙于参见社区的防疫工作。
最美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0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我叫陶__,今年50岁了,是一名拥有11年党龄的老党员和拥有8年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经验的护理“老人”,现任医院眼科护士长。2008年至2016年,我担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期间经历了手足口病、甲流、H7N9、H5N2等传染病的防治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新冠疫情爆发,当我得知医院要成立发热门诊团队,南院区需要重新改造和布置病区时,我发自内心觉得我必须要去,因为整个病区环境我最熟悉,流程规划和人员培训我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大年初一,院领导将我派至南院区发热门诊指导工作。我发现这次的情况相比以前其他传染疾病,其传播速度之快、重症患者之多、警戒程度之高真的是前所未有,我预感我们将会打一场硬仗。可我再一想,不管病毒多么凶险,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做好充分防护,严格履行工作制度,科学救治患者,必能取得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
我开始和各位机动护士在一起工作。期间,我见证了各位机动护士临危受命,知难而上的勇气,看到她们为阻击疫情,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付出,她们舍小家为大家,勇敢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今天,我来讲一讲她们的故事。
临危受命,奔赴救治一线
新冠疫情来的让人措手不及,抗击疫情的过程也是我院发热门诊、留观病房不断改建、完善的过程。发热门诊开诊之初,病房环境设施简陋,医疗资源缺乏,各位护士临危受命,奔赴一线。虽然她们缺乏感染病房工作及管理经验,然而却没有丝毫畏惧,大家匆匆准备了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立即入住南院区,投入到紧张的抗疫战斗中。
不熟悉病区布局,她们就通过自画病区示意图,了解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的布局、病区功能;不熟悉工作内容,她们就快速学习,熟练记忆各部门联络电话,及时请教、请示、汇报相关内容;不熟悉防护原则、不同级别防护用品穿戴要求及穿脱流程,她们就边学边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演练,拿不准的地方会一直讨论直到明白为止。
克服困难,坚守阵地
机动护士们都高度自律,她们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及工作流程,杜绝交叉感染;她们紧跟疫情防控需要,熟悉各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患者接触后应急预案、确诊患者消毒隔离方法、呼吸道标本采集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她们克服各种困难,边学边干边改进,几个班转下来很快便进入状态,样样干的得心应手。
工作说起来容易干起来也难,随着抗疫实战的深入,她们无论从体能还是心理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身笨重的防护装备,让大家如同太空人,行动迟缓,影响工作。接二连三的咽拭子、鼻拭子等高传染风险的操作让她们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由于工作场所条件所限,几个小时下来她们全都是站在风口处,冻得两脚直发麻。对于高个子的患者她们还需要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采取患者的咽部、鼻部的上皮细胞,确保标本采集有效。高度的紧张让她们忘却了疲惫与不适,等脱下防护服时,才发现鼻梁处已被护目镜、面罩压出了压疮。
积极向上,争做工作中的模范
“护士长,今天我没事,我可以上班”。随着观察留观患者的增多,留观病房的护理工作量也大了起来,经常需要临时加派夜班和白班人员。只要护士长在群里一声吆喝,“今天要增加一个夜班……”,大家就会在群里争先恐后地喊着“我上”“我上”……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她们吃住在医院,只要工作有需要马上进入战斗状态。张冰护士长担心她们累倒了,再三劝她们休息,可她们总是半玩笑半认真地说,“放心吧,我们可比病毒顽强多了”。是的,她们不但顽强,而且可爱至极!她们也有家,也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儿女,几多牵挂,几多无奈,可既然选择了坚守,就是把责任扛在了双肩。
留观病房实施单间隔离。为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病室里没有专职的保洁人员,是她们担起了每日的清洁消毒工作。从病室到卫生间,每个犄角旮旯都要做好。可别小看这份工作,做起来可别有花样,一室一桶一拖把一抹布,一用一消毒一清洗,光擦不行,还要实施喷雾消毒。一日两次、三次执行还不行,还得根据污染情况随时消毒。这是日常消毒规则,遇上确诊患者实施终末消毒时,那更含糊不得,病室得经过过氧乙酸熏蒸、3000毫克/升的有效氯室内喷洒,每病室喷洒不少于2000ml,污染床单位臭氧消毒,紫外线照射后方可把污染被服作为医疗垃圾处理。完成这些工作量,可真不是一般的大!
正月十五那天两名护士一次完成了3个病室的终末处理,耗时近5个小时,等她们脱下防护装备时,两个人满脸通红,从头到脚全是汗水,连袜子都湿透了。事后护士长问她们累不累,迟静笑着说“很充实的一下午,就是感觉憋气,嗓子干痛”。清洁消毒工作尽管如此艰难,可她们依然每日坚定地执行下去。
请记住她们的名字
疫情还在继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机动护士们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尽己所能,默默的坚守在阻击疫情的前沿阵地。她们不叫苦,不喊累,勇敢的与病毒抗争;她们不委屈,不表白,为的是早日战胜病毒,还大家自由呼吸,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她们虽没有铮铮誓言,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虽然病毒让人恐惧,却因为有她们的抗击变得不再可怕,她们是无畏的白衣天使,也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护士长张冰曾对我说:“有您这么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姐,我心里特别踏实。”而我想说,和她们在工作一起,我的心里也感到无比踏实。
机动护士并非钢铁之躯,也并非百毒不侵,她们也是肉体凡胎的平常人,她们中最年长的48岁,最小的只有24岁。今天就让我们来记住她们的名字:刚断奶不久的妈妈沈彦秀,爱人刚刚做完手术的王丹丹,丈夫身处外地的宋晓明,热情洋溢的祝海燕,二宝妈妈张生丽、祝立霞,军嫂王婷婷,双医家庭李红霞,机警敏锐的迟静,涉世尚浅的赵佳、于晓彤、曲燕,干练沉稳的孙翠华、王红梅、吕春燕、潘丹、赵海燕,还有患有严重颈椎疾病的孔凡红老师。
她们,其实离我们很近;她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她们,就是我们身边那群最美丽的“逆行者”!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张某,女,中共党员,副主任护师。2003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赴合肥、北京等医院进修学习。曾担任阜阳市中医医院心脏外科、ICU、心脑血管科护士长,现任阜阳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一科护士长。2017年,她的《中药药枕在高血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获得院内三新项目;2018、2021年度被医院评为“先进个人”及“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度发表论文《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结合中医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021年荣获第二季国际标准执行竞技赛阜阳预选赛获得三等奖;2021年度荣获阜阳市第一届“颍淮护理之星”光荣称号。
作为一名党员,张X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使命,把“患者的满意度”做为衡量护理质量的金指标,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精湛的技术服务病人。2017年所在科室率先在全院开展家访活动,利用休息时间,对出院患者进行实地家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情况,及时提供护理服务,此项活动有效拉近了医患关系,深受患者满意,延续此项活动至今。不做表面文章,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这是张X工作的信守。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近20年,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努力带领科室团队勇于创新、发展、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于每一位患者。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做好科室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随时做好支援待命准备。2022年疫情复燃,主动请缨赴颍东、颍上等地参加疫情防控;科室内,严格执行医院的“十项准则”以及“八项便民服务”,切实将收治患者与疫情防控落到实处。
张某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扎实工作,无私奉献。以奉献为宗旨,用勤勉敬业、热情和爱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王淑颖,女,27岁,共青团员,毕业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
县医院的美女护士王淑颖,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她主动申请去往一线,奔赴传染病院。她平日里是爱打扮的“小仙女”,因为在污染区工作时间过长,戴的N95口罩在脸上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每次出隔离区取口罩时,耳朵都是红痛的,但她毫不在乎;为了节省防护衣,她忍住饥渴,穿着纸尿裤工作,一干就是6个小时。
王淑颖说“面对疫情的肆虐和未知的.风险,我知道,我不能退缩。因为我是护士,是一名共青团员,这是我的责任,责任让我变的勇敢,责任让我无比坚定。面对患者时,我知道,我们必须勇敢,因为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面对患者我们从精神上给予鼓舞,在生活上悉心照顾,在治疗上精准给药,力求给患者最贴心的照顾,最温暖的呵护。”
最美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32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疫情当前,“白衣战士”奋不顾身冲在一线,践行医者初心大爱,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这其中就有__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刘__的奋斗篇章。__月__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刘__荣获__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在收听表彰会的时候,她激动地说,“这三年,我收获了很多经验、也成长了很多,护士的执行力是最强的,这份荣誉属于我们的团队。”
临危受命,星夜出征驰援武汉
时间回溯到2020年,这一年的元宵节让刘__久久不能忘怀。“已经好多天没有见到忙碌复习考研的孩子了”,日夜奋战在抗疫岗位上的刘__心里暗暗内疚。在忙碌的间隙,她抽空跑到医院旁边的超市买好了两袋元宵,就在这时,电话响了——“驰援武汉的第三批医疗队中需要__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150人的护理队伍,刘__任大医一院雷神山医疗队副队长,立即出发!”
“时间紧任务重,当时我们接到了任务,当晚就要准时抵达武汉。”刘__早就做好了支援一线的准备,在她家里一直放着打包好的行李箱,就等着“一声令下”。刘__率领护士们迅速集结,先是选派有管理经验的护士长或总责护士担当组长,随后建立管理组群,她亲自负责组织整个行程中的沟通、传达联络、物资清点、安全保障等工作。“我们是有备而来、有备而战,抱着战之必胜的决心,所有的护士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整装完毕。”
同家人匆匆告别后,刘__忙着联络组长、清点人数,落实每个队员的登记情况……在忙碌和紧张中,她还不忘消除队员们紧张焦虑的心情。跨越了1950公里,历经了12个小时,她一夜未眠,直到迎来武汉节后的第一个日出。刘__突然意识到,还没有给孩子和家人更多的叮咛,买好的那两袋元宵也早都不知道丢到哪去了。
坚守雷神山,用情筑起安全屏障
当时的雷神山是边施工边验收,赶工期赶时间,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前所未有,平时就强调“自我修炼”的刘__,在这一刻显得是那么的沉着冷静,无论是人员安排、资源调度还是病区对接,她都能让工作变得井然有序,她还收集整理了北京、天津等地关于防护服的穿脱方法,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制定流程并推广全队,“只有严抓自我防护意识,才能保护好大家的安全。”刘__说。
在接收首批患者当天,所有队员在刘__的带领下,一大早就来到病区,进行最后一次核查,她亲自带领隔离仓内的护士穿好防护服。一切准备就绪,当看到转运新冠患者的救护车一辆、两辆、三辆……这是她从未设想过的局面,队员们刚才紧张和兴奋的情绪瞬间被压抑和恐惧所取代,几天来连续奋战的体力透支加上瞬间袭来的精神压力使得大家有些猝不及防。“大家不要慌,照事前分配好的工作做好分内的事,有问题随时喊我。”刘__如定海神针一般稳定了军心,不到两个小时,第一批收治患者工作有序完成。
除了工作上的指导,刘__更加注重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组建了生活保障组、专科心理护理小组,防护培训组等,她还亲自录播瑜伽课,为大家做小菜调剂生活,想尽办法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刘__说:“我们是一个亲密无间、打不垮的团队。”在雷神山,大医的护理团队还通过手绘院徽、跨海大桥、贝壳博物馆引起患者的注意,缓轻大家的焦虑心情。精准的医疗防控,医者的爱心传递,让疫情压境的雷神山重现了和谐美好的图景。
庄河疫情,用心守护家乡平安
“护一方百姓平安”,这是刘__忘我前行的动力。2021年,庄河疫情爆发,刘__再次率领大医一院手术室的护士冲上了第一线,无论是六院、急诊、发热病房、预检分诊、隔离酒店、普湾三院,都有刘__和大家的身影。
尤其让刘__难忘的是,由于农村驻地生活条件艰苦,30多队员只能集中在一起住宿,同时保洁人员严重不足,也给感染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每天,刘__带着护理团队进行物表环境清洁消毒,还向医院申请了6台空气消毒机,对驻地进行全面空气消毒。同时,她们还要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疫情防控的技术指导,还要准确研判形势,做到及时反馈。那段时期,刘__开启了夜以继日的工作模式,有一次,孩子实在是想妈妈了,打来了电话,刘__没做解释就挂断了电话,“妈妈实在太忙了,对不起。”事后,刘__意味深长地说,“这几年,我对孩子缺少陪伴,但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也因此历练成长了许多。”
时光洪流中,总有一盏和平安宁之灯,总有人冒着风险、克服困难、挺身而出将其点亮,照亮我们的四方。刘__,人如其名,她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无私奉献,为她身边的每个角落“留”下了“永远安宁”。
年轻抗疫医护人员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6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2021年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在各科室的密切配合支持下,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重心,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安全为目的,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诚心带领全体护士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努力争创“社会满意、医院满意、病人满意、自己满意”的科室,针对年初制定的目标计划,经过全科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作为护士长和一名党员,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拓展知识容量、精湛业务技能,率先垂范,注重梯队建设,有计划的培养专科护士,鼓励并带领大家共同进取,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病房管理,使病人及时得到治疗,加大病房的巡视力度,主动了解关心患者需求,及时整理病床,保持病房整洁,给患者营造安静、整洁、安全、有序的就医环境。主动服务,不依赖家属陪护,特别是疫情期间,使陪护率明显下降,实施以来,患者反应良好。
二、加强优质护理的宣传,深入理解。全科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加班加点,任劳任怨,用真诚感动着每一位患者。
三、组织培训,夯实基础护理,加强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各种专科培训班,培养多名专科护士。每日早会后护士长提问、业务学习、岗位练兵、技能考试等方式提高全科护士的专科护理知识。成立品管圈,将品管圈持续引入护理管理中,调动科室人员积极性。
四、为了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病人数量及一级护理患者数量较多的时间段,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适当增加护士配置。护士长在临床工作模式及管理方式上都做了相应调整。病区严格实行“管床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的三级护理质控制度,权责分明。
五、全员参与,分组负责,责任到人。护士护理患者实行责任包干制,责任组长负责制,除护士长、值班护士外,每位护士分管4—6张床,24小时包干负责,白班由责任护士整体护理,夜班、中班由当班护士代管。确保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组长负责本组重症患者的整体护理服务和本组护士的业务指导,并能随时排解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对疑难患者或不合作患者本组护理人员同力协作,确保了整体护理服务项目的全面落实,切实达到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的全面开展。
六、开展人性化服务。对待新入院的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接待患者主动、热情,大方,让患者来到科室就有一种亲切感,和医务人员就像亲人,朋友一样。做好入院宣教,尽快让患者认识环境,认识主管医生和护士,尽量满足患者在住院期间合理的要求,让其觉得住在科室就像在家一样的方便。协助医师实施诊疗计划,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疫情期间提供心理支持。为了方便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我们还建立了医患沟通群,微信公众号,让患者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对疾病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疫情期间,由于患者及家属不能出医院购买物品,科室为患者准备了便民包,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
在国家疫情期间,全力以赴服从护理部的安排,多次亲自带领部分医务工作者拼搏在前参加抗疫任务。为医院以及全省的疫情防控做出了一份贡献。十八病区也第一时间建立了健全的防控隔离机制,为了防止病人之间出现交叉感染,护士长每天耐心的为患者做相关指导,禁止患者串病房,聚集聊天,每天督促患者勤洗手戴口罩。有些患者不理解,对护士长发脾气抱怨,护士长也会耐心的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安抚病人的情绪。在护士长带领下,十八病区的防疫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着。
作为一名党员,病区的护士长,在今后职业道路上会不断提升自我,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团队不断前行。
抗疫医护人员先进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91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37年间,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马虎不得。
见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吕梁山东麓的双路乡迎来一场久违的细雨,静谧山乡透着阵阵凉意。
王元林正准备出门,张亮杰的孩子3岁了,该加强接种流脑疫苗了,半月前娃儿发烧不能注射,今儿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块从冰箱移入随身背的疫苗箱,边穿那件出门才穿的中山装边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里外的兰家山,从河滩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岁的王元林已经这样走了37年。37年中,他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达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计划免疫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日前,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楷模荣誉称号。
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山西省静乐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王元林童年记忆里,就有天花、脊髓灰质炎、流脑等疾病流行。他亲眼看到这些传染病夺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校读书。1973年毕业返乡后,他成了全县第一代乡村防疫员,那时候,因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门,一家家地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桃娥是个聋哑人,家里3个孩子都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元林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划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赵家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元林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3个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总要打听谁家快生孩子了,谁家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门,为孩子建起健康档案。春去秋来,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听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说,乡亲们明白了:这疫苗,谁打上,对谁好。
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山乡,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大雪纷飞,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黄苇村。两个多小时后,当满身是雪的王元林撩开李家土窑洞的门帘时,李天亮惊诧地说:这么大的雪你还来?王元林却答: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
一次出诊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坚持走到大山深处完成接种。他的左腿从此落下毛病,不能弯、蹲不下,天一凉就疼。跑山路最费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坏老伴亲手做的七八双布鞋,布胶鞋一年也得两三双。他说: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那天,在张亮杰家,王元林仔细给孩子测过体温后,才给孩子接种了流脑A+C疫苗。张亮杰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针害你跑两趟,还下着雨!王元林认真地说:发烧是典型的接种禁忌,带病接种是害了娃。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如今,双路乡的许多老乡都能说出接种疫苗的禁忌常识: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服下,水温千万不能高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户宣传的结果。
为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两个习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不在外过夜,以保证便携式疫苗箱维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家门,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灯开关,看是否停电。一旦停电,他就立即将冰模板一个个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确保疫苗质量。王元林说: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出大事。
王元林出门喜欢穿4个兜的中山装,兜里总装着几个64开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个纸箱里,这样的小本本有几十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经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称,还有每次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和生产日期。每个月,王元林都要根据小本本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接种,都做了标注,一个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围着疫苗转。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却想着10里外的砚湾村,那里有个孩子等着接种。接种疫苗有规程,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退烧针,就头顶烈日出门了。今年春节,狼儿沟村老赵带着1岁多的孙子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狼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得发僵,老赵心疼地说,晚打一针不要紧!王元林却说:接种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们了!
乡亲们待见我们,比啥都强!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双路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年,村里盖新房、建小楼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开回了小汽车,王元林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两间老屋漏雨走风,老伴说,要翻修得四五万元,修不起呵!现在老两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儿家,家里除了公家配给的电冰箱和一个文件柜外,没什么值钱的家什。
在王元林心里,觉得最亏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两个女儿。王元林的工资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纪80年代,涨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资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没给家里挣回什么家当,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6亩责任田。因经济拮据,大女儿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二女儿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乡,家里的农活全靠老伴一个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谢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开心事。我管的辖区,我管的事,娃娃们没一个耽误,都健健康康的。还有许多事,也让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回村盖房。动工那天,没有打招呼,前村后邻的乡亲们都来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钱;地里的农活老伴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乡亲过来帮把手;走在山间,谁开车或骑车碰上了,都会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捎他一程
想想这些温馨事,王元林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乡亲们待见我们,比啥都强!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来势汹汹。武汉危急!湖北危急!中国危急!那些勇敢的逆行者们,他们冲在疫情防控攻坚战的第一线,无私地奉献着。
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抗击疫情。这一举动让我联想起17年前的非典时期,钟爷爷说:“把所有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斩钉截铁的声音,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磨难,钟南山爷爷亲自挂帅,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面。他眼含热泪,心系群众。钟南山院士这种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的援鄂医护人员们奔赴武汉,始终冲锋在抗击疫情阻击战的第一线,脸上的道道压痕、湿透衣背的汗水、精良的医术,与病毒作斗争,筑起了守护生命的“白衣长城”!从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的亲自挂帅出征,到印满红印的请战书和剪下的乌黑长发,再到医护人员伤痕累累的脸蛋、睡在地上的身影以及不幸感染者的殉职,最后到除湖北武汉外新增病例的数量几乎接近于“0”,医护天使总是默默地奉献着、坚守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工作着。每天中午他们只吃一桶泡面,有时累得倒在钢筋旁,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环境极其恶劣,但他们仍然在努力地修建着火神山医院。“一天、两天、三天……”,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崭新的火神山医院魔幻般地投入了使用。虽然工人们个个精疲力尽,但是他们依然满怀希望,充满自信,有力地大声呐喊:“建完火神山,再战雷神山!”
最美的逆行者,在此,我向你们致敬!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你们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只要华夏儿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胜利不属于这样的国家和人民,还会属于谁呢?期待春江水暖,绿肥红瘦,我们将会迎来举国同庆的那一天!
抗疫医护人员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2020年的春节,注定到来的让人永生难忘。窗外马路上像往年一样挂着红灯笼,没有了橙黄的车灯的照耀,显得有一丝寂寥。风吹过,荡了几荡,又重归于平静。万家灯火仍然辉煌,人们却在仰望着月亮,幻想着本应红红火火的团圆。
2019年的十二月份,“武汉”,“SARS”,这样的字眼突然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起初我并没有留心于这几条新闻,但情势像雪地里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日一日愈发地严峻起来。漫天飞舞的不是鞭炮的碎红纸片,而是来自各地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本应热闹的大街小巷变得冷清,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医院的忙碌。我和家里的老人被“禁足”在家中,买菜的任务也交给了爸爸妈妈。一打开电视,沸沸扬扬的是急剧上涨的感染人数,疫情地图的颜色不断变化着,从鲜红到暗红,到黑紫,再到深不见底的黑。
在我们还不了解新冠的时候,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就踏上了这条黑暗而铺满荆棘的路。说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救死扶伤的使命,一点也不为过。他们不知道病毒会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研发出疫苗,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击退病毒,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没有一丝怨言地去了。我浏览新闻,能看到的是毅然剪去长发的护士姐姐,是一片黑白寂寥中红得刺眼的请战书,是他们穿着写着自己名字的防护服疲惫却坚毅的背影,是他们成功救助一个病人之后不图回报,温暖如花的笑靥。
我突然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救死扶伤这四个字,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担得起的。他们放下家人,放下舒适的环境,放下自己,转而去拥抱一个个素未相识的患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了李,他们,才是我们应该敬佩与歌颂的人。
我曾看到过两位护士,送痊愈的人出院时,在医院门口牵着手跳着“双小天鹅”,她们乐观的微笑,不仅给了患者们极大的鼓励,让我也对战胜病毒有了极大的信心。有这么一群柔软而坚定的人积极地奋战着,后方相比起来舒适的多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我们的国家不自信呢?而今越来越多捷报的传来,更让我肯定了这个事实。我们有无数的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那样奋斗在一线,经验丰富的科研与医护人员,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决心,明朗的前景,一踮脚就能看见。
人们愿意开车穿行于隧道中,是因为一直往前走,就一定能看见光。春天已经来了,我们的光也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