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 848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16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 919字 | 9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177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 486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62人 |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 1958字 | 28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6分钟 | 285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材料 | 751字 | 4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49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 1125字 | 11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153人 |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 397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52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 438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13人 |
辛弃疾的爱国事迹 | 666字 | 10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93人 |
辛弃疾的爱国事迹 | 405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68人 |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 886字 | 10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10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材料 | 546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152人 |
辛弃疾的爱国事迹 | 1779字 | 8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88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 510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64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材料 | 606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76人 |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 859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62人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词人、文学家、军事战略家,其人在词作上成就最高,为豪放派代表之一,与另一豪放派代表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所作之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无愧为词中之龙的称号。
公元1140年,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字幼安,号稼轩。小的时候受学于亳州刘瞻,长大之后因为金兵的不断南侵,感于山河破碎,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一年参加了中原起义军。初时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奉表南归。后因率领五十多人回杀叛徒张安国几万人大军,并且还成功将叛徒擒拿回京交由南宋朝廷处置,从而名扬天下。
宋高宗感于其功绩,任命其为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乾道八年知滁州,淳熙元年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后又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辛弃疾虽然军事谋略极高,并且具有极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在他任职为国之时,时常会受到他人弹劾,以至于后来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闲置在家的。他中年之时闲置在上饶带湖稼轩庄园内,这才有了他稼轩的号。
在闲居的这一段时间内,是辛弃疾词作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一期间出现了许多优品佳作,大多都在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感。
公元1230年,已经步入年老之列的辛弃疾再次被朝廷起复,先后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再次遭遇罢官,最终徒留满腔忧愤之情。
回到家中的又两年,已经六十八岁的辛弃疾,最终因病去世。据说当时已经身患重病,年老体衰的辛弃疾再次接到了朝廷旨意,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然而身体的病弱,使得辛弃疾满腔壮志不能实现,最终只能遗憾上奏请辞。
而最然人痛心悲哀的是,辛弃疾最终是因忧愤致病而卒,而在他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杀贼!杀贼!”。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是后世人需要学习的楷模。
辛弃疾去世之后,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赠少师,谥号忠敏。小编认为死后的英名绝不是辛弃疾想要的,他想要而渴望的大概是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哪怕马革裹尸也绝不后悔。然而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闲居在家,最终壮志未酬便已身先死。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58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惟愿终夜长开眼,报得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的千古名句,送给辛弃疾,恐怕一点也不合适。
可我还是觉得,读罢辛词,恐怕真值得一宿不眠。
辛弃疾是那个永远热血,永远眼含热泪的少年英雄,他几百骑独闯金营,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还军南宋,这是他一生难忘的高光时刻。
可从此,他也再没长大过。
他的词,确实拓宽了宋词的题材,确实豪迈高亢有力量,确实是时代最强音,也确实是典故层叠,诘屈聱牙。
所以我总不记不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种典故套典故的句子,也总不知道寄奴和佛狸,谁才是他心中的大英雄。
但是,我轻易地记住了,某个初春时节的灯火阑珊处,某个夏夜的蛙声一片,某个中秋的明月向何处去悠悠,某个冬天里的剩水残山,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还有那十里平世界的小小兴亡。
所以当一个少年英雄,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时候,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的时候,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时候,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的时候,见青山多妩媚的时候,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
就总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无法和解的不甘心,所以他的眉头也总是紧锁着吧。
近来总爱做梦,梦里不是在背诗就是在唱歌,白天里总记不住的句子,梦醒了居然就记住了。
恐怕不是梦有多神奇,而是枕着白天的执念,执念就变成了梦;所以要么一直没睡着,要么一直没醒来。
惟愿平生长开眼,报得终夜未展眉。
写辛弃疾的爱国事迹作文3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初识这首词,是在小学课本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当时看到这首词,先是被旁边的插图吸引了。铺天盖地的浅绿色,老人,孩子。觉得辛弃疾真是一位坦率的武将,温暖幸福的感觉从词中透出。
但是词未变,读词人未变,只是心境会随着时光年轮的刻画慢慢对词融入不同情感的体会。
孑然一座小茅屋,不蔽风日,茅草上烘焙着母亲胸脯一样的温热。屋檐低小,是微卷的睫毛。溪边的草竖起长耳朵,等候着远远传来的吴侬软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饱含深情的画面。只觉得翻滚的温情冲破了脚下的泥土直上霄汉,再如烟花般散落下来。星星点点的暖意浸透着。
一生戎马的辛弃疾描绘这样的和美时想必会眼眶湿润吧!金戈铁马数载,满心国计民生的他心中也一定会有一个小小的角落留给自己的家人。也曾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般的决绝吗?也曾策马扬鞭回望却双袖龙钟吗?对这样恬淡快乐生活的向往与万分遗憾的复杂情感,在旁观黄发垂髫的那一瞬揳入了笔尖。
想到辛弃疾的遗憾,想到家人,如今再反复读这首词,也没了当年初读时轻快的心情。白发谁家翁媪。自己却没有机会看到爷爷满头白发的样子。词里那样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总是让我恍惚间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爷爷常在场院里拉着胡琴摇头晃脑地唱着《珍珠塔》,和在长凳上嗑着瓜子的奶奶一同看着我和弟弟妹妹满世界乱跑,打打闹闹。我们总是抢着到爷爷面前互相告状,为了一点小事便不欢而散,转了一圈回来又和好了。那时的爷爷看我们,心里也会有“最喜小儿无赖”的相同感受吗?……一切都不得而知了。溪上依然青青草,可惜坟前却也已青青草了。
人就是这么奇怪,追忆一个人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无论在什么场合,总会有意无意地觉得里面渗着些许有关那个人的特别情感,于是有了触景生情,有了睹物思人。就像而今的自己,每每看到这首《清平乐》,总是有种怅惘的感觉,好像里面有着曾经的爷爷和曾经的自己。
如果让我选择,只希望不要做辛弃疾吧。不想远离家人数载偶然抬头看见一家人幸福的场面而满心复杂地写下优美的词作。只希望自己和家人会是幸福的主角。即使也是茅檐低小。
辛弃疾爱国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到底什么是爱国呢?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为国家慷慨赴义呢?在宋朝就有好多爱国人物,如北宋的岳飞,南宋的文天祥、陆游、辛弃疾和李清照等。现在,我想要分享的是辛弃疾的爱国故事。
辛弃疾被誉为第一爱国词人,他是一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脉的诗人。公元一一六一年北宋被灭亡时,老百姓群情激愤,各地纷纷自组义军抵御金兵,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就领导大约二千名农民对抗金兵,获得重要的胜利。辛弃疾的义行不仅打击金人的侵略,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为了彻底打败金兵,义军主帅耿京听从辛弃疾的建议,派他到朝廷商谈合作事宜。当辛弃疾圆满达成任务时,耿京却被奸人张国安所害。他悲愤填膺,只率领五十余人马就直冲五万人的金营捉拿叛徒张安国,趁张安国与金将饮酒时,捉拿张安国至京城,斩首示众。而辛弃疾最后不得已只能南渡归宋。从此就在南宋一展他的长才。
辛弃疾南归后,他独排众议:“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但主和派却对辛弃疾的抗金行动表示反对,从此之后,辛弃疾竟被逐出朝廷达二十年之久。直到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再度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才又把他找来,辛弃疾心愿未了,想藉此机会实现抗金愿望,到最后还是未能如愿以偿,他去世前还一直大喊:“杀贼!杀贼!”可见其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辛弃疾所做的一切,无不为国家着想的,可惜在最关键的壮年期被迫归隐山林二十年。他所写的词真情流露,令人荡气回肠,并蕴含有志难伸的感叹,也只能说是时不我与!辛弃疾有此才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爱好读书的结果。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学习辛弃疾努力不懈的精神,不但把读书当成习惯,甚至是嗜好,好好地学习书中的知识、汲取书中的智慧!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大词人,军事谋略家。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少年之时抗金归国,因而在南宋朝廷为官。辛弃疾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朝为官之时,时常受到他人弹劾。不断的弹劾,使得辛弃疾被反复起用,不多久又遭到罢官。他一生中有超过二十年是闲居在家的。而他遭受同僚弹劾的原因,有三点:好杀人、好财和好色。
辛弃疾好色之事,证据确凿。例如开禧元年,辛弃疾起复知隆兴府,同年便遭到浙东安抚使韩侂胄弹劾,说:“以臣僚言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敛。”就连他自己也曾经说自己“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辛弃疾既然有好色的这么一个特点,并且还成为政敌弹劾他的依据,那么他一生中经历的女人绝对不少。邓广铭先生曾作《辛稼轩年谱》,里面对于辛弃疾一生所经历的女人做了一个统计。虽然也许并不齐全,但是其数目也是不少。辛弃疾除了原配夫人范邦彦之女范氏之外,有具体名目可查的女人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等侍妾。
这些名字当然不可能是学者乱说,自然有其来源。关于整整,宋周煇《清波别志》记载:“辛稼轩在上饶,属其室病,呼医对脉,吹笛婢整整者侍侧,乃指以谓医曰:‘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不数日果勿药,乃践前约。”因为大夫治好了病,所以辛弃疾将整整送给了大夫。
辛弃疾所作之词,《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和《满江红·莫折荼蘼阕》都分别提到了两位侍妾。《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这里提到了香香。《满江红·莫折荼蘼阕》:“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这里提到了飞卿。
另一首词《西江月·题阿卿影像》记:“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她听,把着花枝不应。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这里的卿卿,应当不是飞卿。虽不知卿卿到底是此女之名,还是辛弃疾对女子的爱称,但她也是辛弃疾的女人之一。
元人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说:“田田、钱钱,辛弃疾二妾也。皆因有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常代辛弃疾答尺牍。”根据陶宗仪所记,辛弃疾还有田田、钱钱等侍妾二人。
冯金伯《词苑萃编》记:“京畿有二漕,一吕晋,一吕正已。晋家诸姬甚盛,必约正已通宵饮。吕婆一旦大怒逾墙詈之,晋子一弹碎其冠,事彻孝皇,两漕即曰罢,吕婆有女事辛幼安,以微事触怒逐之。今稼轩桃叶渡词因此而作。”也就是说除了有名字的侍妾二人,还有一位吕婆之女也是辛弃疾的女人之一。
除了这些良家女子,辛弃疾还时常逛妓院。却不知又入了多少女子的裙下,与多少女子有过一夕之欢。
后世人认识到辛弃疾大多数源于他气势恢宏的词作,很少有人了解到真实生活中的他。辛弃疾好女色之事,也算是他的一个趣谈了。
辛弃疾一生词作无数,他闲居在家之时,多数以作词来寄托情怀,所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品佳作。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你的笔下有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在战场杀敌的故事。你的笔下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你的笔下还有宋文帝刘毅隆、王玄谟之北伐,而一事无成还被魏击败的故事。你就是豪放派的领袖,一代词宗——辛弃疾。
你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国土,所以写出了不朽的爱国诗篇,其中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豪放,悲壮异常。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江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你举头眺望长安,可惜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山挡住,这滔滔江水依然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你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你不仅善于写豪放词,婉约词更是别具一格。你写的《青石案·元夕》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末尾所讲的那人也许并非确有其人,不过你寄托的理想化身,寄寓着你政治上失意的身世之惑。
你就是一个一心为国,屡遭磨难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屡遭磨难,不折不挠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挠,抱憾终生的辛弃疾。你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庆超合称“济南二安”,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彼时的宋朝北方已经沦陷,其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任职,但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冀有一日能与金人决一死战,恢复中原。辛弃疾不断目睹在金人的统治下,汉人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于是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公元1161年,辛弃疾参加了起义军反金,次年与南宋朝廷取得了联系,后以其勇敢与果断得到了宋高宗的任用,授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虽有着出色的才干,但其豪迈倔强的性格与执着北伐的热情却成了他在仕途发展的最大障碍,且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他始终得不到重用,官职最高也仅为从四品的龙图阁待制,因而其大部分时间都在闲居中度过。后被罢免职,辛弃疾便到上饶隐居,其后也曾出山做过两次官,但其满腔爱国热情却始终没有发展之地。公元1207年,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但彼时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已身染重病,带着爱国之心与忧愤之情离开了人世,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爱国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辛弃疾的爱国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棵树,那么灌溉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流芳千苦的佳句: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株花,那么养育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美丽动人的语调。
辛弃疾,他少年时期,胸怀壮志,立志要赶走金人,报国雪耻。他中年时期,立志疆场,却多次被皇帝罢官。他老年时期,隐居山水田园,最终因未能报国而病故。
辛弃疾,他因报国无门而抱憾而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足以看出稼轩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足可看出稼轩对收复失地的向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只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他就是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豪言壮志的辛弃疾,还是那个有着报国理想的辛弃疾。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初识这首词,是在小学课本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当时看到这首词,先是被旁边的插图吸引了。铺天盖地的浅绿色,老人,孩子。觉得辛弃疾真是一位坦率的武将,温暖幸福的感觉从词中透出。
但是词未变,读词人未变,只是心境会随着时光年轮的刻画慢慢对词融入不同情感的体会。
孑然一座小茅屋,不蔽风日,茅草上烘焙着母亲胸脯一样的温热。屋檐低小,是微卷的睫毛。溪边的草竖起长耳朵,等候着远远传来的吴侬软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饱含深情的画面。只觉得翻滚的温情冲破了脚下的泥土直上霄汉,再如烟花般散落下来。星星点点的暖意浸透着。
一生戎马的辛弃疾描绘这样的和美时想必会眼眶湿润吧!金戈铁马数载,满心国计民生的他心中也一定会有一个小小的角落留给自己的家人。也曾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般的决绝吗?也曾策马扬鞭回望却双袖龙钟吗?对这样恬淡快乐生活的向往与万分遗憾的复杂情感,在旁观黄发垂髫的那一瞬揳入了笔尖。
想到辛弃疾的遗憾,想到家人,如今再反复读这首词,也没了当年初读时轻快的心情。白发谁家翁媪。自己却没有机会看到爷爷满头白发的样子。词里那样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总是让我恍惚间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爷爷常在场院里拉着胡琴摇头晃脑地唱着《珍珠塔》,和在长凳上嗑着瓜子的奶奶一同看着我和弟弟妹妹满世界乱跑,打打闹闹。我们总是抢着到爷爷面前互相告状,为了一点小事便不欢而散,转了一圈回来又和好了。那时的爷爷看我们,心里也会有“最喜小儿无赖”的相同感受吗?……一切都不得而知了。溪上依然青青草,可惜坟前却也已青青草了。
人就是这么奇怪,追忆一个人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无论在什么场合,总会有意无意地觉得里面渗着些许有关那个人的特别情感,于是有了触景生情,有了睹物思人。就像而今的自己,每每看到这首《清平乐》,总是有种怅惘的感觉,好像里面有着曾经的爷爷和曾经的自己。
如果让我选择,只希望不要做辛弃疾吧。不想远离家人数载偶然抬头看见一家人幸福的场面而满心复杂地写下优美的词作。只希望自己和家人会是幸福的主角。即使也是茅檐低小。
辛弃疾爱国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曾昔英武的将军,共样也是豪迈的诗人。
他是一个英武的将军,他诞生时,江山破碎,金卒入侵,民不聊生,齐被他紧紧记在心间。几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能文能武,盼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撤”。二十一岁便率五十人直冲五万金军的大营,“想应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引得仓促北瞅”。稼轩,一个实真正正爱国的壮士。他替国而生,毕生报国,“要挽河汉仙郎,东北洗胡沙”。即便在南回后不蒙沉用之时,也仍然想着“试手剜天裂”。他点对沉溺的帝邦,没有废弃,本人无论在何种顺境,皆能将国野取国民的好处视为大家的所有,敢于前去寻求。
他是豪放的诗我,仕途的不如意以及国度的危灭,更增进了他诗的创息。“众面觅他千百度,暮然回想这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映射的是他心中无比的伤感。试答有多少人,能如斯失神伤口,唯有辛弃疾了。斜阳中,听到断鸿声声;关楼上,无数把风刀霜剑;吴钩前,一己将栏杆拍遍。“了结臣王地下事博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红产生,”事实终极仍是坠进了诗文之中。该年年多英武,所向无敌;现在却壮志难酬,幻想覆灭,脸上只留下了岁月的风霜。只是无奈,世事难料。多少十年弹指一挥间,留下的无数的印记也在一点点消散变咸。
最末他的人生只留下了“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往;美芹哀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但人们心中稼轩却永遥不消失。
辛弃疾的爱国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都言“这是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可我们需要自我审视,是否给英雄留以用武之地好让其发光发亮呢? 谁笑意缱绻轻掩锋芒,谁素衫白袍卸了戎装,谁堪忆往西明月三千里征战沙场,岁月无声终不敢忘,他似这半世羁狂,半世怅惘,换的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剑锋所向,信守八方。辛将军手执酒壶腰挎宝剑脚蹬马鞍的飒飒英姿仿佛还是那个胸中只流淌着热血的凌云青年,只身闯敌营,以一敌数的传奇也无法抹去老年仍壮志难酬的遗憾。只怪那昏庸软弱的南宋朝臣,沉溺于西子的熏醉暖风,削去你的棱角,掩埋你的光芒,可气!可叹!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折戟沉沙铁未销”固然令人扼腕长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固然令人唏嘘叹息。时势造英雄却也有局限性,花花轿子人抬人,话糙理不糙,任你再如齐天大圣般神通广大,五指山一压,剩下的也就只有脱口大骂了罢。
英雄源自我们内心的信仰与追求,可心灵上的缺失远比肉体上的残缺要更为痛楚,所以不必消极躲避问题,若是可以,便尽己所能给英雄个机会吧。如果做不了英雄,便作他们的后盾,如果做不了伯乐,便作一枚马鞍,这个世上不只有英雄,还有默默守护英雄的,可爱的你。
是什么让我记住这样的你,战场上你可气吞万里,笔墨下你有九州山河。武器下是你的一片铁血丹心,笔杆下是你不悔的爱国情。辛弃疾——相隔万年,你的英灵更加清晰,你的魂魄更加让人动容。 看那南宋风雨飘摇,金兵战马的铁蹄踏碎大地之时,你目睹了一切百姓痛苦的呻吟,金人残酷的杀戮。你眼眸中愤怒的熊熊烈火在燃烧,便你立下少年志向,誓要恢复中原报国耻。誓言在此永不忘,少年自有少年的刚强。 汉人不甘受辱,起兵反抗,你亦起义反金,澎湃激昂。你慷慨淋漓,豪情万丈,率领起义兵浩浩荡荡踏破中原。你率领仅仅五十余人冲进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带回朝廷。烈烈胆魄是对你的写照,不惧不馁是你的英肠。你的生命就此万丈光芒,与日月同在,与山脉同长。
初入仕途,你年轻有为,血气方刚。你提出北伐金兵的建议,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朝廷却迟迟不肯给予答复。最终,你只能辗转各地,做着县官,无法踏上战场,一扫金兵。可这能怎是那个胸中拥有千军万马的他?怎能是那个想要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他? 起起伏伏的人生,一路坎坷艰辛。也罢,在朝就要为朝廷付出所有心血,在野就要让足迹镌刻进每一寸山河。你的心中有一方战场,在那里你的剑锋亮起锋芒。 北固亭上,你仍旧壮志未酬。登楼远眺,天涯望断,愁苦何极,眼前是哪一片山川?思悠悠,恨悠悠,只愿风流不被雨打风吹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你是豪情万丈,亦是壮志难酬。 当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勿忘国耻”时,你的内心能否有触动?你的内心触动又有多大? 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对于我来说,那只是冰冷冷的四个字。远不及影片《二十二》给我带来的震撼。 它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涕泪具下,没有言语讽刺。 他有的只是安静。安静的记录老人们的生活,安静的记录老人们的言语,安静的记录老人们的无声的眼泪。剩下的,全交给观众。 老人们大多都已经释然,她们大都选择将那种深刻的痛伴随着时光,伴随的微风,消散去。 他们面对非议,面对邻居的“日本娘”的称呼,他们选择了沉默。鲁迅先生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想,老人们不愿在爆发,不愿在一次体会那种深刻的痛,他们选择“灭亡”——将他们的痛散去,深埋,不在纷扰他人。
辛弃疾言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没有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的人民也不会幸福。老人们的悲剧,追其根本,我想是当时的战乱,是当时中国的两半社会性质。 我们不愿再去体验战争带来的伤痛,我们渴望和平。不论是本国,还是他国,都是如此。只有和平的社会,才能造就田园生活的惬意,才能产生更多的欢颜笑语,才能营造享受生活的机会。 很多次在提到爱国词人时,总是第一个想到辛弃疾,或许他并没有过多的功名,但却始终令我不由自主地为其文韬武略所倾心。始终记得老师在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说起他来的那种遗憾的语气“可惜了呀,古时文武双全的人本就不多,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后来,在听到他写的这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方才深刻地体会到他的那种无奈以及壮志难酬。也不禁为其惋惜,也不禁为其畅想若是身在汉武帝等重才之帝的时代他是否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愁绪?
佛教都宣扬,人是有来生的。我也希望有,若是有也希望辛弃疾可以投身于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再创那个单枪匹马杀数人的辉煌。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词不仅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更是擅长借古说今。不只是有着英雄末路的悲壮,还有不少休闲的田园风光。在苏轼之后又大大的开阔了词的题材范围,拔高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地位使得词可以和诗相提并论。
辛弃疾不只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还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的帅才。辛弃疾早年的时候生于金国的殖民地之中,但是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华,还我华夏大好河山。在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辛弃疾带着2000多人起兵反金,后来辛弃疾和南宋接触,受到南宋的礼遇,也就留在的南方。
但是那儿是主降派的地盘,辛弃疾毕竟是一个渴望杀敌报国的人,和那群整天想着求和的人并不相投,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虽然如此,但是辛弃疾还是致力于抗争到底,向皇帝上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其中客观的'分析了当时双方的战力差距,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增强大宋实力,力图恢复中原的好举措,但是他的上疏并没有得到上层的重视。
辛弃疾一生报国无路,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说是有得有失。辛弃疾的诗词内容丰富,有的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揭露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的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这些作品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拯救大宋,驱逐鞑虏。
辛弃疾爱国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人,总谓“来日方长”。而一生大起大落的辛弃疾,却等不起那些“来日”。热忱无处放,唯留空叹满腔,经一世矛盾沧桑。
他,是从“文”与“武”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英勇枭雄血袍绛,一身戎装半世狂。或许,勇敢果断的辛弃疾,天生属于战场。壮志凌云。碧血丹心,可谁知宿命弄人,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英才被迫着扔下那些刀剑,执起笔墨时内心的无奈与愤恨?从此,逍遥轻狂于沙场的他,以血泪为墨,刀剑为笔,把一首首作品镌刻在文学的领空,被迫着“弃武从文”。可是,谁读出了他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悲怆郁闷?谁来诠释他的矛盾?
他,是从“戏里”与“戏外”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人生如戏!如文中所述,辛弃疾不会计较“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他不愄怖倾盆馋言。时局起伏,他就跟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听着,就像一个活脱脱的戏外人。但事实如此吗?不。他做不到像电影中哪吒那样洒脱。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戏中人。辛弃疾不是圣人,做不到无欲无求。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这个国家。正因如此,他才走进了永远也触碰不到的官场漩涡。他被卷进戏里,他被迫者从一代枭雄,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走不出“文”与“武”的矛盾,又何尝能走过这“戏里”与“戏外”的矛盾?
他,亦是从“爱国”与“忧国”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与执着,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及。杀伐滚滚,血乱红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实现报国的抱负,他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鞠躬尽瘁,义不容辞。他爱国爱民,他可以以身许国,赴汤蹈火。但他亦是忧国忧民的。外表虽平凡,但这不代表他那如明镜般的心是混浊的。官场昏暗不公,达官显贵们为一己私利,便诽谤、诬陷、排挤辛弃疾。这,使一心报国的他忧心如焚。他看得透肮脏的人性,看得懂迷惑人心的利益,看得出自私自利的政治手段,但辛弃疾却看不透这个国家。官场黑暗,不识清官,他一身理想抱负,终究这国家看不到他。或许水热深火热,或许民不聊生,辛弃疾忧心忡忡,却不知道到底应如何走出“爱国”与“忧国”的矛盾。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辛弃疾千帆过尽,却只得到一个似徒劳而又非徒劳的坎坷命运,一世矛盾。或许,就是这样的环境,民族仇,国兴亡,这种困境,才可铸炼出一位千古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