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爱国事迹

闻一多爱国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15 12:20:02 查看人数:7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闻一多爱国事迹 1075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53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405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71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 893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67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407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1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 539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16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731字 1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98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 798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38人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素材 598字 7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26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 907字 12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227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 758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61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 628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6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462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02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 588字 6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39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385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103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 1012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33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969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24人

闻一多爱国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个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人。他五岁入私塾读启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前班,十岁到武昌就读于小学。十三岁的时候他就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子生涯。由此可见,闻一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诗人,这绝非偶然,这跟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五·四”运动中的开荒者之一,并代表清华学校出席全国学联大会。1937年抗战开始,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胡子,以此明志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曾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这两部诗集中,在他尖锐的文笔下,都深切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由此可见,闻一名是一位爱国诗人也就足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1976年7月11日,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闻一多毫无畏惧,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读到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我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会被国民党杀害,但是他不怕,他视死如归,他跟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样,身上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他的一生著作无数,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再到《楚辞》、《诗经》、《庄子》、《周易》,他可以说是无所不能。诗人郭沫若曾评价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此可见,诗人闻一多的才华是大众有目共睹的,连诗人郭沫若都对他评伦有佳。

这就是我眼中的闻一多,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和学者。他从小就成绩优异,酷爱文学;他热爱祖国,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在正义面前,他视死如归,不畏惧黑势力。诗人闻一多虽然死在国民党特务的手下,但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永远活在我们千千万万个中华民族同胞的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他!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在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却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道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

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闻一多爱国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小白杨 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我想这首歌大家早已经耳熟能详了吧。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绚丽夺目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宝贝展示给大家。

清华之梦伴我成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这句话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听家人讲,我在幼年两岁半时就随全家一起踏入清华大学的校园内,由于年龄尚小,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只能在相册里找到我在清华大学留下的足迹。光阴荏苒,清华大学之梦就像一粒种子朦朦胧胧地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2009年夏,我和父亲第二次来到清华大学,参观了里面的一些著名景点。这次游历,让我真切感受到:我心中那颗曾经朦胧的种子早已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得明晰并发芽了。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再次游览了这所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跨进校园放眼望去,只见一切依旧:高大笔直的白杨树整齐的排列在道路的两侧,松柏苍翠挺拔,清澈见底的河岸两旁柳树成荫,朱自清爷爷雕像前面的“荷塘月色”碧绿满塘,一朵朵荷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与周边的红墙绿瓦相映成趣……难怪我国清代著名大学士殷兆镛会留下这样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上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下联:“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横批:“水木清华”。

当我们来到我国伟大文学家,爱国主义战士闻一多先生的塑像旁,读到他的至理名言“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时被深深的震撼了,这句话将伴我成长,乃至终生……清华大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么地令我流连忘返,魂牵梦萦。“我要努力学习,考上清华大学!”,这是我更加坚定了的内心在大声地呐喊。

像小白杨一样成长

一颗小白杨的成长,在经历春夏秋冬的同时,必定会接受严寒酷暑,风吹雨打的严峻考验,同样的,在我们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也不会一帆风顺,不断会有各种诱惑,挫折和困难出现,但是,只要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抱负,谨记师长的谆谆教诲,并用英雄楷模的事迹时时鞭策、激励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刻苦钻研科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那么,我们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实现我心中的清华之梦!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红烛》是闻一多回顾自己多年的理想探索以及文学发展历程而写成的一首诗,作者将这首诗作为他同名诗集的序诗。全诗都是围绕着“红烛”这一意象所写,作为本诗的中心,“红烛”的所有特点都成为作者集中描写的对象。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唯美主义色彩。诗的开头,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变现出诗人对于红烛这一主题的立场和基调。他发出“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样的呼声,衬托出作者满腔的热忱。“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或——点着灵魂?……”接连的提问,指出了矛盾和冲突所在,为什么红烛要为这火光而燃烧自己的身躯?在这种疑惑中,作者坚定了自己的的信念,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并坚持在这条朝着理想迈进的大道上坚定地走下去,表达出作者为了理想,另可化为灰烬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作者在《红烛》中歌颂的是自我牺牲、实干、探索、积累的优秀品质,让读者读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奉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七子之歌是澳门回归时的歌曲,当澳门回归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十分的激动,回首着中国发展的几百年,从近代史开始我们的屈辱史就开始了,这首七子之歌就是闻一多老先生写的那么闻一多,到底是谁呢?就由我来细细道来。

闻一多老先生本名文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老的一句话,从闻老说的,这一刻就变成了我的座右铭,我也看到了闻老的谦虚为人,处事之道,感受到了闻老的成功之处,杜普晚年疏懒的“一月不梳头,”而闻老先生也无暇及此,他忙着钻探古代典籍,为了研究,他不惜寸金,深夜灯火是他的伴侣,但是他却被那些无情的人,无知的人。杀害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一件事,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但看看现在,现在千千万万个“闻一多”带领下。中华民族正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发展着,腾飞着,我们的民族将在无数伟人志士努力下,将光辉继续传扬下去,让所有人都仰视我们,仰视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

虽然闻一多先生早已逝去,但是他的精神与灵魂却在每一个人心中如凤凰涅盘般获得永生……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身哄,”“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火一样盛开的头发,有如杜甫晚年的“一月不梳头”;一副老花镜下一双锐利的眼睛,深黑的眼袋,一张将厚厚的贴满下巴的胡须劈开的嘴,上面还有一只似乎很坚硬的直鼻;历经风雨的黄脸上勾画出这位“何妨一下楼的主人”。他便是我最崇敬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他生于1899年,那个布满硝烟而黑暗的年代。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看到了祖国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帝国的阴谋。却想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拯救中国!理由是“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他是个疯子,文学上的疯子!”不少人在他动员的时候这么想。是啊,我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却做到了,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国民站起来抗争!而他所用的——不过一张嘴和一枝笔!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他热爱文学,所以,他在早期充当的只不过是一介诗人,没有多少人能留意。直至他诗兴不在,在没有任何“说”出来的情况下钻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

想参考先人的历史来拯救中国。《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不过是他“何妨一下楼”的成果。接着,他开始了更新近一步的奋斗。

做为革命家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做了再说”,而是“说了就做”。

他开始呐喊,起初声音很小,只有昆明的青年听的到,其后便越来越大声,和全国父老乡亲共鸣起来,吵得帝国主义日夜不得安宁。

不管多大的危险,他都会站起来说。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了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昔日的好友在敌人在枪口下倒下了,他怒吼了,参加了那禁忌的追悼会,大骂国民党特务!慷慨淋漓,无拘无束,把国民党骂地狗血淋头,怒火中烧。

最后,他倒下了,在回家的路上被特务暗杀,光荣地牺牲在人们的心中。他的革命失败了,不,应该是成功了!他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所有人民的愤怒之火,让那亿万的人民挺起胸来抗挣。

闻一多爱国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素材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省黄岗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也是一位新月派的诗人和作家。

在抗战爆发之前,闻一多先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在研究文学时可以做到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凝结而成很多卓越的著作,为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而这个时期他也只是“只做不说”或“先做后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迅速漫延到中国的华北地区,闻一多先生被迫来到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任教,在这个时候,闻一多先生的身份发生了一个重大改变,他成为了一名革命家,一位民主战士。

不同于在之前,这时的闻一多先生不但大胆的“说“,也大胆的“做”!他在昆明宣传革命思想,然后越“说”声 音越大,贯穿了整个中国,整个中国都听到了他愤怒的声音!闻一多没有因此放下笔,他用自已的文学才能,写出众多反映现实的文章来抨击黑暗的社会,发出了在黑暗社会中最有力的一声呐喊!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被杀害,当时的形势异常严峻,又是闻一多先生,他再一次大胆站了出来,喊出了自已心底的声音,但这却成了他最后的一声呐喊,7月15日,闻一多先生被特务暗杀,但他对革命事业所做的一切,却被铭记在了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闻一多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就像他的学生藏克家诗人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那激人奋进的话语,他那一声声呐喊,会像五星红旗一样永远飘在中国大地,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爱国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朝闻道,夕死可矣”,从五四狂放诗人最终成为共产党的拥护者,闻一多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升华。

闻一多的人生充满变化。他曾是以《红烛》、《死水》而饮誉一时的诗人;继而从感情奔放的诗人转为冷静的学者;最终走出书斋,为民主自由而英勇献身。这看似充满矛盾,实则一以贯之,即无论是诗人、学者还是战士,闻一多总是在为探寻救国之路而上下求索。

从少年时代起,闻一多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赴美后看到的巨大反差更增强了他的爱国情怀。正如他所说:“我爱中国固因她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她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他想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医治民族病症的药方,在书斋内探寻无效后终于走上了社会活动。闻一多早年曾信奉_的国家主义,但他通过长期的切身体会和不断寻求真理,终于端正了认识,在抗战后期转而拥护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以为民主事业奋斗而不惜牺牲的事迹,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最高升华。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闻一多爱国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记得一次我在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闻一多先生全集。也是从那一次我知道了这位伟人。我虽然依稀记起那一幕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但我真正在心中形成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从我眼中的闻一多和心中的闻一多发生变化,是从那次的语文课。

在课上,我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才算第一步的了解。“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句话从那一刻成为我的座右铭。我也看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谦虚、为人处事之道,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成功之处。杜普晚年疏懒的“一月不梳头”而闻一多先生也无暇及此。他忙着钻探古代典籍,为了研究,他惜寸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累累硕果:研究出唐诗 杂论 十年艰辛完成 楚辞校补 写作 古典新义。 在 最后一课 ,闻一多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说表 “最后一篇演讲 ”。从中我也看到了闻一多先生不畏艰险的精神。“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多么简单的8个字,为了这些,为了人民,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七子之歌 多么说明闻一多的爱国情怀。也证明闻一多那时的心该有多痛。有了他,中国的闻“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才能取的成功。朱自清说过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我从中看到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真正的“ 伟人 ”,真正的“ 英雄 ” 。闻一多——这位20世纪中国伟大的 人物。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进入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了闻一多的著作。当我了解闻一多的作品时,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俄国人自豪地说,他们民族产生了托尔斯泰;英国人自豪地说,他们民族产生了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自豪地说,我们民族产生了闻一多。

闻一多——中华民族20世纪最值得骄傲的人,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但这就像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诗人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第一次读到这样的诗句是在历史课本上,当时还不曾认识闻一多先生,只是觉得能写出这样的诗的人必定有一颗赤胆忠心,后来在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慢慢地认识了闻一多先生。就这样,一个高大而又爱国的形象慢慢地在我面前清晰起来。

一头凌乱的头发,一身旧时的长袍,一本书,一个背影,一动不动,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这是痴迷读书的闻一多先生。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文学造诣极高,在美国留学期间,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作为一名学者,喜读诗书,研究古籍,他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只做不说,几年辛苦凝结而成了《唐诗杂论》的硕果。这是郭沫若先生口中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闻一多先生。

一把长长的胡子,一个坚强的民族脊梁,抗战八年间,日寇不除,胡须不剃。一双书写知识的手,面对武装特务制造的惨案,他拍案而起,揭露真相。他书写挽联:“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这是为国奋战、为民请命的闻一多先生。

他是学者和诗人,亦是战士和爱国者。在李公朴被害之后,他大无畏的在大会上大骂特务,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揭露暗杀的真相。他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是一个热爱祖国,为实现真理而不怕牺牲的闻一多先生。

很悲愤,闻一多先生最后被特务暗杀了。但是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有的人死了,他的死却重于泰山。从闻一多先生身上,我能学到什么呢?看起来很多很多,追随着名人的脚步,做一个努力刻苦的人吧。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写的是闻一多先生。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了,

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不要惧怕势力。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我眼中的闻一多先生,是诗人,是学者,还是一个民主战士。它具有不同的身份,而且不同的身份性格也是迥然不同,就是这样的不同,让我明白了“说”与“做”的真正关系。

我眼中的闻一多先生,是诗人。1922年,闻一多先生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但在异乡的土地上,他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却只能失望的叹息。但是正值军阀混战,人们四处漂泊,他叹息,无话可说,于是他“做”了,写成了著名的现代诗《死水》,来诉述自己的失望与痛苦。

我眼中的闻一多先生,是学者。1930年,他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初出茅庐的学生了,他的目光炯炯有神,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当时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开始向古代典籍钻探,闻一多先生默默无闻,潜心学习。不知不觉中,他著成了《唐诗杂论》,《楚辞效补》。闻一多先生为了研究,常常忘记吃饭,无暇顾及自己的仪表。可是就算这样,他仍没说一句夸赞自己书籍的话。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这只是他作为学者的一个方面。

我眼中的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毫不吝啬的说了起来。他高呼着“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那是多么危险啊!可是闻一多先生不怕,即使是警报迭起,他也毫不动摇那颗为党服务的决心,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

闻一多先生是谦虚的代表,是忠诚的模范。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闻一多爱国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 ”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1944年初夏 ,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次日,经民青、民盟和学联商定,发动昆明市3万学生举行总罢课,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

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反动当局利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复员北上,进步力量减弱的空隙机会,企图一举摧毁昆明的爱国民主力量,特授予云南省警宪特务部门以“于必要时得便宜处置”之权。

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 闻一多流着热泪,不停地反复的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随后,闻一多与民盟其他同志一起组成李公朴治丧委员会。

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还不时有一个“疯女人”闯入西仓坡宿舍院内,进行蛊惑宣传和恶意恫吓。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开始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当李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6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今日再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读,或许都会带来一点小小的不同。

从《死水》中,我们似乎能够感知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厌恶,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旧世界,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透露出诗人的感情是强烈饱满的大义凛然,是拍案而起的义愤填膺,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诗人先是痛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寓指当时死气沉沉,腐烂透顶的黑暗社会,进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再次表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机,不知人情冷暖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生机,缺乏人情温暖的社会,诗人毫不留恋,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让糟粕去破坏糟粕,诗人自此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

在这样一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中,即便“铜成翡翠”“铁锈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也断然粉饰不了满目疮痍的病态社会,这种以美写恶,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邪恶的本质,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丑恶更加暴露无遗,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鲜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从根本的体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终将逃避不了泡沫破灭的美梦,即使它偶尔发出几声吼叫,也显得那么声嘶力竭而苍白无力。

在最后的一节中,诗人再次发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与第一节首尾呼应,既强调“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出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然而诗人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后分别写道“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此语一出,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毋庸置疑,立马宣判“死水”的罪恶死刑。诗人或用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毫不留情地诅咒鞭挞腐败黑暗的社会。诗人在绝望之余而生愤激之语,写道:“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灭亡。

诗人偏激尖刻的言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只会加快他的灭亡步伐。从而迎来诗人期盼的富有生机,政治清明,充满真善美的人情温暖的光明社会,让“绝望的死水”变换成“希望的活水”。

闻一多爱国事迹(16篇范文)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个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人。他五岁入私塾读启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前班,十岁到武昌就读于小学。十三岁的时候他就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子生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闻一多信息

  • 闻一多爱国事迹(16篇范文)
  • 闻一多爱国事迹(16篇范文)79人关注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更多]

  •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16篇范文)
  • 闻一多爱国事迹体会(16篇范文)62人关注

    我眼中的闻一多先生,是诗人,是学者,还是一个民主战士。它具有不同的身份,而且不同的身份性格也是迥然不同,就是这样的不同,让我明白了“说”与“做”的真正关系。我眼中 ...[更多]

  •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闻一多爱国事迹材料(16篇范文)48人关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星”,这颗“星”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上周老师带领我们目睹了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等许多名人的风采,我最喜欢的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被害 ...[更多]

  •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素材(16篇范文)43人关注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