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老子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7 12:00:02 查看人数:31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老子读后感 655字 9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02人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读老子有感 716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47人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1652字 11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01人
老子读后感 1292字 7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15人
老子说读后感 505字 10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3人
听老子讲道读后感 1650字 13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81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1185字 9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38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1867字 13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59人
老子读后感 898字 1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06人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988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95人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 1665字 12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77人
国学名著老子读后感 762字 12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59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868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88人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573字 6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6人
老子读后感 1797字 19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08人
老子读后感 979字 1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79人

老子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后感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读老子有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老子》的书,种类颇多。关于生死的,却仅此而已。刚读到这,我十分奇怪,生,是很坚强的;死,才是柔弱的,老子为何要颠倒过来呢?其实,并非如此,我仔细思考,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在生活中,你只要活着,难免就会有挫折、饥饿、疾病……折磨得你痛不欲生。这,自然会令你感到生命的脆弱,你的生命力即使再顽强,也经不住时间的消磨,一个人或许只会到死才明白:我的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堪!

相反,死亡是永恒的,更是一种特殊的解脱,你一旦死了,就再也用不着饱受天地的不公,用不着去体会世道的沧桑,用不着去感受人世的苦与酸。死亡后,你就再也不要受疾病的折磨,受别人的嘲笑,受命运的安排!死,岂不是很坚强吗?

不过,这固然是一种消极态度。因为,如果死亡如此美好,那全世界的人都去自杀算了,老子这样说在于还有另一个道理:柔弱胜刚强!

是啊,生固然脆弱,但它有它的脆弱之美!一个人徜若不经历挫折,又哪来收获?如果生是永恒的,是坚强的,那么,文字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哪部著作不是作者受尽苦难写出来的?中国古代,哪位诗人不是官场失意才写下了千古名作?李白、杜甫二人一个流放到边疆,一个逃亡到边疆,方才写出到现在还令人啧啧赞叹的诗句,李后主和李清照,又都是北上南下后才大展才华,他们的生若是紧强的,那就绝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生,而是老子发现:只有饱受苦难,只有充分体会到生的脆弱,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因此,现在才会有家长把孩子托给特困家庭扶养,这和老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谚语或许也是从老子这句话里引深出来的,但没有老子的彻底,老子这句话用我自己的一句话说便是:如果“生”没有挫折,不脆弱的话,那么,它就不配做“生”!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前记:“我读《史记》”的栏目全为个人读书笔记,亦或全属个人体会和心得,并非学术研究,仅记己之所欲与所思,奈本人才疏学浅,所言会有缺或漏,甚至会胡乱所言,请勿见笑。以前读书,不喜于笔记,导致后来时间长了由于个人的“健忘”所致,也便和没读过一样,所以现在也就记一点。

本篇名亦叫《史记。老庄伸韩列传》,这应该更为准确些,但我读的版本上称《老子韩非列传》,也就将之为题。

老子者,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着《老子》,亦称《道德经》。关于老子,《史记》也言极为少。且在他着《老子》后,便不知了去向。史书已有的,我不再言。曾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最初涉及此段《道德经》是在高三的时候,听我们数学老师给我们背诵的,那时候他是教给我们用来解数学题的,最初觉得好玩,也就每节课跟着老师背,后来感觉还真如老师说的那么回事,可以用来解题。有趣之余,便是对老师和古人老子的敬佩。当时就后悔没通读过《道德经》,要不那高考数学肯定能多考几十分,也不单为此,更有的是我们古代人们的智慧对我的吸引。说起将《道德经》用在解数学题上,也许大家和我当时一样的心里,“好奇、甚至觉得诡异”,其实真的如此,我对《道德经》的参悟肯定没我那老师的透彻,但我还算明白了过来。此意仅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以不变应万变”之类。

关于《道德经》,遗憾读得甚少,也并非全有所悟。但有一点,便是我们古人几千年以前便已悟出的人性哲理,当今的人们却还需要许多人为文以呼吁,这便是很令人甚觉叹息。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史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而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娇祭之牺牛乎?养食之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一段,尤为感慨。面对“千金、重位”,却不为所动,且发出“无污我,…终身不仕…”之豪言,在今日社会,当是甚为难有了。古人之如此心境,深感敬佩。所谓“食人之禄,为人当差”,即便有“千金、重位”那也是多些“食粮”,“喂饱”了好“入大庙”。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可是站得越高,路也就越绝,倒不如平地上之自由快活。古人便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在今下,便怕难有了,为了生存,我们都在苦苦挣扎,还哪管得了“入不入庙”呢,只要有米便很够了。现在正如社会所言“大学生多如牛毛”,多数毕业了都在为着工作而发愁。没毕业的也就参考用人单位之所需,尽力把自己改造得更符合他们的要求,以便以后毕业了“有庙可进”,甚是悲哀啊,寒窗苦读若干年,并不是为自己之志,为自己之所爱,而是为满足别人之所需。于是不管它是有兴趣的,没兴趣的,甚或讨厌的,都学学吧,为了达到别人之要求,只能这样了。那所谓“天赋”什么的,我们也就没余力去考虑了,所有的志向留给“有余力”的时候再说吧!莫非是如人们所说“人才”太多了么?不觉如此。花终究还是长在自然里的美,花盆里根据人们的意愿所培育的,只会越来越扭曲。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着书,号曰《申子》。对此无所记。

关于韩非,很早便已经读过他的传记。要比今日读的更为详细和全面一些。该篇《老庄申韩列传》也对他的记载比较多。然对前人的着作,每个人读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韩非亦和众多不得志之能人一样,也是一个悲剧性人才。在韩国不受韩王重用。奋力写书,着下《孤愤》等书十余万字。身为人臣,深知向君王游说之难处,便着下《说难》,他的《说难》终为后人所用,然他自己却在还未得志之时因受同门李斯之所妒忌,便被其害。每次读到这里,便为之叹息。今时社会不也一样么,只是程度很方式变了而已。兽为食物而灭同类,其人也如此,都为下臣,却为更能在君王面前讨些重用便杀同门。自古便如此,也就成性吧!

该篇所列四位,皆为圣人,他们的东西并非我一日便可参透的。也就记下些读时所思。

写完感觉甚好,尽管所写下之言语极差,但在写的同时,又在反复查看《史记》,这让我的理解更为之透彻了不少。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9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书流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计其数了。那么,为什么老子一书历经两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学习,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呢?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其内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政治谋略的兵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而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当中的内容既易读懂又耐人寻味;既富含哲理,又贴近生活,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老子》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字面上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要更深入的研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其真正的含义。《老子》一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其意思是:君子做人做事,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当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而我的理解很简单,“有所为”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有时候需要放弃。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不要做,这也是一种智慧。所以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绕开,应提高眼力,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不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前进;“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所有的杂念。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的两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因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老子》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于宇宙之间,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激烈的高考竞争使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应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为此我感到身心疲惫,很多次在脑海中浮现了放弃的念头,但,我并没有放弃,使我重拾信心的是老子所说的那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想要获得成功,我们要有所作为,例如,我们得抓住每分每秒,利用好零星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去拼;同样,要想获得成功,也要有所不为,就得适当的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在考试过程中,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所能完成的题目,或者拿得到的分数,可以先放一放,要先把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拿下,有时间再去解决难题,这样才能保证不留遗憾。加之,处于高三阶段的我们,应该控制手机的使用,不应沉迷于手机网络的虚拟游戏世界里,更不应该在这一重要时期里谈恋爱,一旦情感方面处理不恰当,就会使我们的学习一落千丈,也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想法,甚至会误了我们的前程。

总之,对于想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的我们来说,我们越是渴望成功,外界的压力就越大,所要面对的事情就越多,我们就必须得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深层含义,当有一天我们真正读懂了老子的这句话,或许,这会是我们的成功之道。

《老子》

老子说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这些天,我天天都在坚持看书,令我最喜欢的是《老子说》这一本十分有趣,但又十分庄严的漫画,是由蔡志忠编绘的,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当代国学,漫画大师蔡志勇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完成了穿越时空之旅,和古代圣贤结为知己,进行心与心的倾听与问候,创造出世界漫画史上的奇迹。蔡志勇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清新飘逸的画面,别致的诠释了中国先贤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品味高雅,在历史的轮回中洞悉未来。该系列漫画家喻户晓,并发行到45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

我最喜欢里面的第一篇“生命的大智慧”了,里面老子问别人问题,别人答出我们常人的回答,而老子却换了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比如:

老子问曰:“人身上什东么西最硬?什么东西最软?”

或答曰:“牙齿最硬,舌头最软。”

老子曰:“你看,到了我这个年纪,牙齿全部脱落了,舌头却完好无恙。”

果然是智者的低语啊!

我们难道不应该像老子一样,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吗?问题是死的,答案是死的,但人的思维是活的呀!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可以让复杂的事变得简单,让伤心的事变得不那么伤心……

我看完后,觉得这本书十分的适合我们,一边看漫画,一边学知识,学习和阅读两不耽误。

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哦!

听老子讲道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读《听老子讲道》有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文学大师。在这众多文学大师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而现在我读的这本书,就是那闻名天下的老子毕生的道义总结,让我来给你们娓娓道来。

这本《听老子讲道》总共可以分为几点来诉说。

一、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去理解它的却寥寥无几。许多人字面解释说:大智若愚,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好像很笨一样。然而这个解释对不对呢?答案是肯定的,没错,大智若愚就是看上去很傻,不介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这也就是成功者所为。别人不愿意操练,他就要更加努力地去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他却更加勤奋地做准备;别人不愿意多付出,他就多付出。所以,他成功了,而那些天才,聪明的人却没有成功,这就是大智若愚。

二、“无”胜于“有”

看着我这个标题,很多人会嗤之以鼻。无怎么可能会胜于有呢?无不就是什么都没有,一个穷光蛋吗。我只想对这些人说:“是的。”没错无就是一无所有,但是,一无所有也意味着没有痛苦、悲伤、悔恨等。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少妇坐在河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一个路人看见了,就走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少妇哭着说:“我的儿子死了,丈夫把我赶了出来,如今我走投无路,一无所有了,我觉得生活实在太痛苦了。”那个路人问:“那你出嫁前,觉得痛苦吗?”妇人说:“那个时候我无忧无虑,过的非常快乐,不知道痛苦是什么。”路人就说:“对啊,在你出嫁之前,也没有丈夫和儿子,但是你一样过的十分快乐。如今你这么痛苦,可见不上没有丈夫儿子这件事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心。”人生便是如此,我们总是去定义人生:拥有是幸福,失去是痛苦;得到是快乐,放弃是哭泣。所以我们才会去害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怕这一切不能永恒,所以就紧紧地去抓住它,不让他离我们而去。但是,抓的越紧,失去的也就越快。所以“无”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它却比“有”要拥有的多得多。

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上善若水的意思大多数人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天性,人都是喜欢往高处走的,没有人喜欢鞠躬尽瘁,谁不想当大哥。但是,做人不能总想着当大哥是把,做人就是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与世无争。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非常难的,也正是因为这般的困难,凡是能达到这点的,已经算是超凡脱俗了。

四、 适可而止,学会止步

适可而止,这四个字,说起来十分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当今的生活,比起我们的父辈、祖辈,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好太多了。但是当你去问“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题时,却很少有人能露出一个开心的笑容点头称是,因为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没有完成的事上,如婚姻不理想、工资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饭菜不好吃等等。人们总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总是想得到的更多、更好。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著名的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无非就是一日三餐,一个房子,一张床等等的小东西。但是永远都填不满的是人们那无边无尽的贪念。其实,人生在世,所需不多,因为,你只有一个胃。”可悲的是,现代生活中不知足者总是多过知足者,他们往往认为幸福等于财富。然而过度地去追逐名利,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个贪念升起,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贪念,环环相扣,没有尽头,但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让心越来越累。财富究竟是什么?永远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身外之物!

在这之后,我这想说一个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得到的时候,想不失去,拼命保护,也是留不住的。舍弃的时候,想不得到,一直拒绝得到,上天也会在下一次给你更大的礼物,你逃也逃不掉。这就是一句话说的“是你的总是你的,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所遁形;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你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你只有失去了,才会得到,懂得得到的道理。

读《听老子讲道》,笑对幸福人生。《听老子讲道》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财富,还有那对灵魂的升华。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 ——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 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老子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8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我与《老子》

大海汹涌,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天地方自成博大,八荒方浑圆天成。

在数千年前的荒野之上,望着璀璨的星空,一位哲人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带着对“道”懵懂的理解,我翻开了这本哲人所著的《老子》。

以求知之欲,尚真之心,崇先之情,一月有余,领略了这本道家经典。

这厚重古朴的文字,仿佛将这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风云变幻,王朝更迭投影在眼前。于乱世烟火中,他瘦弱的身躯,却为文明的传承撑起了一片萌荫。好似携一壶老酒,与白发耄耋于这片浓荫下博弈,一番神交,感触颇深。

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宇宙、社会和人生体系,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及生成、运动、变化的法则。在我看来,书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道”。所谓“道”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宇宙观与世观。《老子》便以此为全书核心,用自然规律来解说演绎社会生活的准则,寻求修身治世之术。

如第八章中,老子如是说:“上善若水”,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老子对于水的定义是,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停留在万物所厌恶的低洼之地。便阐明了君子当能奉献,不相争,纳百川。

“多言数穷,不如手中”,讲的是人的话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如保持虚静沉默。说明人的心态应该放平和,不急不躁,以闲庭信步之姿,静观午夜昙开。

《老子》具有抽象性与思辨性。其可分为以下四点。

其一:道是对物质性的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了世界的本源,否定了神的存在。

其二:道是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的,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其三:道是可以认识的,但对它的认识永远不会有尽头。

其四:道是指人类生活的准则和规范,“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这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用虚柔和谐的方式来作用于事物,其做法从不激烈,不极端,不盈满过甚。说的便是做事要讲究方法,不可操之过急。

细节可以决定成败,习惯可以决定命运。“为大于其细”,说的便是实现大业要从很小的事开始做起。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原,便是从小处做起,最终成燎原之势。

老子有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想,这边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求道的最精之处吧!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5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净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源泉

三、坚忍不屈是全力履行职责的保证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民教师来说,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保持无私的关爱学生、满腔的工作热情,才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道德经》读后感

国学名著老子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老子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以非同一般的智慧告诉我们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为商之道,道道相关。

《道德经》问世以来距今已经2500多年,从此华夏子孙都以其道其德为做人做事之标杆,以老子的“无为”之状态为修行的最高境界。然而一场“文革”崭断中国许多文化的精华,随后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人们无从分析西方文化真善美丑,反倒把西方人都在摒弃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无限扩大。各行各业都以“金钱利益”论“英雄”。在这种扭曲价值观驱使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心灵逐渐的沙化。随之人们变得困扰、纠结……

学习《道德经》后,我发现《道德经》是挽救人心灵荒芜的一剂良药。让我和孩子在南希教育的无声润泽和熏陶下不断的进步,真正的用灵魂走进《道德经》。《大道至简》更全面和深刻的诠释了《道德经》的真谛,让孩子和家长明白什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会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

生活中我们常把“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作为做人做事的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其实这就是《道德经》中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同样这种理念用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受益匪浅的。《道德经》中的“无为则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等,也强调这样的领导哲学,身为领导者要把企业战略思考清晰,并且按照市场规律去实施,不随意变化更改,员工自然会按部就班,稳步前进;身为领导者不浮躁,不为短期利益走捷径,不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员工自然也会采取正当途径,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工作;身为领导者不朝令夕改,随意修改企业管理和规章制度,员工自然会各负其责,以完成目标为己任,自身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得到认同,伴随着福利待遇的提高,身心就会感到富足;领导者克制自己的贪欲,不会因为企业有了钱就去满足自己的一些过度欲望,员工自然也会以领导者为榜样,消除自己的私欲,就会用企业的价值观要求自己。

企业管理融入“老子”理念企业会有序发展,做人秉承“老子”的思想,生活中就不会犯错误,做事我们多用“老子”思想,困难就会少一些。真可谓人生处处皆“老子”,万事俱在《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够攻克坚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也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老子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97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展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划一而有节拍的读书声。

读《道德经》后,我慢慢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烦地考虑问题了,原来作业中草率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方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通知我们,一个人不只要能打败他人,更应该有勇气打败本人。

《道德经》让我收获颇丰。“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待竞争,我们要勇于去迎接应战,看待失败和不对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办法去改动或顺应,而不去自觉的争你死我活。这样有助于保全本人和获得最终的胜利,只要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老子

老子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9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老子》读后感

今年春,忘了是几月几日,先生拿出三个紫砂杯,让我从中选一个,说是在文化城那边买的。我一眼看上其中一个上有“修心养性”字样的杯,盖上还有一个小“太极”。由喜读《道德经》到偏爱与“道”有关的书和物,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中午听一位医生谈某文章上说,把病人分两组:一组服药,一组学《道德经》,几个月后,学《道德径》这组的疗效好过另一组;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心病(烦恼心)还需心药治。人回归于自然之心,也就无所谓心病了;这也就是佛法讲的清净无染之本性,本性清净无染,何来心病?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16篇范文)

这些天,我天天都在坚持看书,令我最喜欢的是《老子说》这一本十分有趣,但又十分庄严的漫画,是由蔡志忠编绘的,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当代国学,漫画大师蔡志勇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完成了穿越时空之旅,和古代圣贤结为知己,进行心与心的倾听与问候,创造出世界漫画史上的奇迹。蔡志勇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清新飘逸的画面,别致的诠释了中国先贤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品味高雅,在历史的轮回中洞悉未来。该系列漫画家喻户晓,并发行到45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我最喜欢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老子信息

  • 老子读后感(16篇范文)
  • 老子读后感(16篇范文)31人关注

    这些天,我天天都在坚持看书,令我最喜欢的是《老子说》这一本十分有趣,但又十分庄严的漫画,是由蔡志忠编绘的,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当代国学,漫画大师蔡志勇以其行云流水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