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道士塔读后感(13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16 13:30:02 查看人数:87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道士塔读后感 352字 5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28人
道士塔读后感 1334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83人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2334字 26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201人
道士塔的读后感 592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38人
道士塔余秋雨读后感 870字 13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48人
道士塔读后感 777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70人
道士塔高中生读后感 3445字 33段 12分钟 19分钟 27分钟 125人
道士塔读后感 177字 2段 1分钟 1分钟 2分钟 167人
道士塔读后感 4406字 33段 15分钟 24分钟 34分钟 184人
道士塔读后感 665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97人
作家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3820字 38段 13分钟 21分钟 30分钟 207人
道士塔读后感 676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23人
道士塔读后感 588字 9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55人

道士塔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读完《道士塔》一章,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就被这个王道士给毁了。

他是莫高窟的罪人吗?其实这只是古代农民对文化的不解。就如余秋雨在文中说的:“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地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说明,并不是王道士一个人在糟践祖先给我们的馈赠,可能是全中国!他们不懂文物,不懂文明,中国的官员们,难道连一点小小的运费也不愿意出?

确实,洞窟文献不是也确有一批送到了京城吗?但是正如余秋雨所说,送到京城的寥寥无几。而那个无知的王道士,仅用少许金钱,就让外国人运走了一批批的文物。

我去过莫高窟,能参观的已经不多了,但是那些存留下来的壁画依然那样美丽。原本莫高窟有近500窟,如今呢,经过各种途径,盗走、抢走的文物不计其数。

我也只能说:“我好恨!”

道士塔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读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 不但让我对斯坦因的奸诈感到愤恨,也对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感到可悲!

王园箓本来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又当了敦煌莫高窟德家。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这在现在看来是荒缪的事情,但在当时,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的王圆箓。却当了莫高窟的家 ,管理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清政府是多么的昏暗。以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来讽刺社会的混乱和政府的腐败。 王道士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这是余秋雨先生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由于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致使大量的敦煌文物在他不知不觉间被毁坏,中华民族的宝贝被毁坏。他还对自己所做的事一无所知。读到这里,忍不住对被王道士破坏的文物感到可惜,也对王道士感到可悲,当他还没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前,在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罪人!即为王道士可悲,也为敦煌文物和中华民族可悲 !

当斯坦因在掠夺敦煌文物时,有一天王圆箓觉得斯坦因实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经洞。斯坦因要蒋孝琬去谈判,用四十块马蹄银换回那些文物。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了四块就解决了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这是又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以王道士和斯坦因的谈判来说中英外交的谈判,将清政府比作王道士,深刻的讽刺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来体现清政府的昏暗。巧妙而睿智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蕴藏着作者深刻的爱国内涵

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拿来送人卖。斯坦因总共用了折合银子的一百三十英磅,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栓上三匹马来拉。那是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就这样被王道士卖给了斯坦因,卖给了外国人。族的百年耻辱,而王道士反而认为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 ,就在王道士不知不觉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使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蒙受了耻辱!

读《道士塔》,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让我感到愤恨,但让我更愤恨的是蒋孝琬。由于王道士的愚昧,不知道文物的价值,才会做出那些无知的行为。而蒋孝琬知道哪些文物的价值,竟帮斯坦因盗取,他才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正是由于这种卖国贼,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蒙受百年耻辱。《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道士塔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34个字,有2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达的是对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从中看到的是当时中国的弱。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瑰宝莫高窟由一个做了道士的农民王圆箓掌管。可是,这个王道士却嫌壁画太暗,将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朴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几个怪里怪气的塑像;他还将发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个官员家中。当那些为敦煌文物慕名而来的外国冒险者想用大量的金钱换取它们时,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极少的货物,甚至还会把文物主动送给这些外国人。

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真恨这个王道士,他就是个卖国贼,可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他很可怜。王道士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吃不饱饭,可以赚到点零碎银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接受教育了。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文物有多么珍贵,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也一定会把文物卖掉的,因为他要吃饭,要活下去。毕竟,像朱自清那样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有气节的人是少数。而涂墙砸像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个人的审美观与敦煌壁画完全不和造成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民都读不起书,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他不知道这些壁画也是一种美,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贵。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当时中国是个弱国。弱国,国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强国,国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国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学,而强国,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国,就是内部人心涣散,而强国,则是所有人团结一心。王道士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迈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为新中国的富强奋斗一生;科学家钱学森放弃了美国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马云创建了淘宝公司,不仅使我们的购物生活更轻松,还使许多人实现了做老板的愿望。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师、司机、农民、消防队员还有环卫工人他们都正在为中国能成为强国而奋斗着。假如中国是一列火车,14亿人就是火车上的零件,少了一个火车就会减速,零件多了火车则会跑得更快。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现在要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余秋雨的心里埋藏着中国的文化。《文化苦旅》是他亲身经历后写下的著作。在他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本书有沉重的历史气味,苍老有力的文笔。他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满盈盈的思想积淀。土黄的书皮,便已让人闻到苦涩的味道。

最让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说,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泪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

曾经有一个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静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个姓王的道士的到来,打破了它应有的沉寂,他发现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门户,但他全然不知。而他却将这些壁画送给了来自西方的和尚,贿赂给那些不信佛的官员,在贿赂给更高的京官,而那一个个满腹经纶的文官又为何在他们滔滔的奏折中对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片佛教圣地。而外国学者却充分认识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个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谓的天师与灵官,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们视为无价的珍品,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那个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掠夺者,或许那些文物就得不到人们更大的重视。谁又能意识到它的珍贵?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呢?余秋雨说:我好恨!难道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更恨!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加紧研究。这些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虽然我没去过敦煌,但看了些图片,资料,我能感受到她的美。08年的飞天舞蹈,更让我享受到无法表达的美。

这是谁的错呢?是王道士?还是外国学者?还是就是我们自己?是自己没好好保护,没意识到它的珍稀,拱手相让,让它在历史的长流中流逝?深究这些已没多大意义,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难以估量。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文物保护,弘扬我们的中华文化,并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首先想到道士的无知。你看,那么多珍贵的文物的遗失,不就是因为道士的无知吗?设想,如果道士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和对国家的意义,他一定会舍命保护它们。可他什么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画在他手下变为白墙,优雅的雕塑在他锤下化为乌有。恨,恨他的无知。

无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员们也很无知。由此联想到中国的文盲。中国的成人识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试想,一个文化无法得到普及、到处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的国家,怎么能强大得起来?怎么能与外界竞争?当然留不住价值连城的经文和画卷!

又多读了几遍,就开始恨起政府了。的确,王道士的疏忽导致了直接的损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责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为落魄不已而无奈用文物换来少得可怜的银子时,政府哪儿去了?来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旧每天一百道菜,依旧年挥金如土地祝寿;颐和园依旧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这个老女人依旧在惬意地腐败!

真是天子万年,百姓掏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呵!

有这么多闲钱享盛宴,祝大寿,修园林,区区一点运费都出不起?笑话!

清政府腐败得无药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堕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这次文物的流失当作惨痛的教训,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动力!

那王道士的圆寂塔,刺痛了爱国人的心。

道士塔的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道士塔》的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道士塔余秋雨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历史的罗盘飞快的旋转,望着飞扬的黄沙,我站在中央,心中有着太多的悲愤与无奈。但,回不去了。

——题记

我深深记得,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对洋人的怨恨,恨他们强盗一般的举动,恨他们将中国的艺术宝库洗劫一空,我恨!

但,现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国的“强盗”毁了我国的敦煌文化还是我们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渐渐向自己倾斜……

没错,就是我们!我们自己地府了这一切!

我无法想象那些官僚吃着俸禄,住在王府,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到处逍遥时,是怎么一副嘴脸输出运费太贵;我无法想象他们用破旧的席子、麻绳捆着一笔笔文化财富时,沿途那捞碗油水时的自然,如此之“不经意”的将其放入己袋;我无法想象他们知道这些为无价之宝时,讲的不是怎样保护、使这笔文化延续下来,而是用它去贿赂高官时的阿谀奉承,我真的无法想象,更觉得恶心!

我怨王圆篆,但我不恨他,因为他只是无知,因为他只是一个想有点写的普通百姓,用他自己的价值观认为很值的将文物卖出去,这笔债让他背,实在太沉,太沉。我怒于斯坦因他们从一个不知世事的道士手中用哄骗的卑鄙手段换取一车车经卷,但我也无奈与此,就如一群饥肠辘辘的人,见到一间摆满山珍海味的房间,他们本想用自己所大的猎物来换取,谁知连个守门人都没有,屋门打开,像在恭迎他们似的,谁不欣喜若狂?而仿佛最与此无关的那些官僚们,却是我的所恨之处。恨他们终是没有那份觉悟,恨他们终是没有那份赤肠忠心,不曾为祖国着想,不曾发觉这是一笔文化财富,不曾认为将一绚丽荣耀的文化所埋没的罪恶感!但我也无法想象如果洋人没有把这些文物带回去,没有看清它的价值将其放入博物馆小心珍藏,这些东西会怎样被我们糟蹋?也许,我们连文献的胶卷也没有了吧?

王道士,他只不过是这场变故里的一个受牵连的人物罢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导火线啊!

抬头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们呐,我真诚并郑重的感谢您们帮中国保管着这笔文化呵,但那终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缠绕着这一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国。

只是,那时的我们,迷失在了沙漠,努力的挥舞着双手想要拨开重重迷雾,但终是,未瞥见绿洲……

道士塔

道士塔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段沉痛的文化历史悲剧,它揭露出那个令人揪心、不禁的年代。如举重若轻、绘声绘色地泣涕道:“我好恨!”

王圆箓——一个无知的杂修道士,用他无知的“黑洞”吞噬了一幅幅珍贵的壁画、一本本无价的经书......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无情蹂躏,不幸流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与叹息。

国宝流失,我们从心底感到难过、愤慨、痛心。但是,在伤痛之余,我们剖开本源,谁又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透着无知、病态、落后的事件都处理算在王道士一个“个人”身上吗?这本应切入审慎的态度,深思这造成民族悲剧的三个男人和其背后中国各种根深蒂固之病态与愚昧,列强的各种霸道与阴暗。斯坦因,其强盗行径确实令人发指。然而,“高傲”得不懂中文的他怎能干的这样一番“大事业”;蒋孝琬,身为文学功底深厚的一位“文人”却用自己的文采蛊惑同胞,帮助外人剖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供其“吮吸”,愚昧至极。看着那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那腐朽与落后映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连民族的血也要被列强掠走,民族自尊化作笑谈......道士塔折射出的往事,令我们感到恐惧与不安。

前人的错铸永远的悔,我们为其惋惜、无奈。那一罪孽深重的一天,呆痴的王道士为几两碎银欢喜,洋人瞪大那诧异的眼看着那被打开藏经阁,天朝之官因不用花费路费处理经卷而一脸轻松;一箱箱、一车车......运走了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带走了传承的“三魂七魄”,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怎能不心生愤慨,有人说:“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同乘战马,一决高下!”每个国人心中或许都有这般“理想”。然而,现实开的玩笑总是这般的无情。曾经,蒋孝琬——为洋人卖命,甚至在洋人圈中对于消除国民“华夷之防”颇有名气......现在,依旧有些人沦为洋人的奴隶,为洋人卖命,对待屈辱的历史往事只是一味的抨击国家的无能,却不以行动冲破这“桎梏”,实现国人“理想”。

不大的墓园,不起眼的墓碑,透着那个年代的腐朽、孤独、荒凉和脆弱。

道士塔

道士塔高中生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45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然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蕴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叹号!

道士塔高中生读后感600字范文(2)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这些给中华儿女留下了许多的智慧结晶,而一些无知的人却白白糟蹋了。因而酿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杯具。余秋雨笔下的一小说《道士塔》,就描绘了一个因人们的自私,贪婪而留下的民族杯具。

一位逃荒到甘肃的湖北麻城农民,在那里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为了一点金钱把莫高窟中价值连城的文物白白送给了欧美学者,此刻的中国人正为了那几毛钱的运费而不愿意把文物运到省城博物馆保管。他们不可能明白欧美学者是多么高兴自我从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那么多遗产文物。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就这样被一个无名道士断送了。难道中华文化只是渺小的一个道士能够断送的当时诺大的中国连几卷经文都存不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为了几毛钱都不愿意拿出救文物的国家,怎样可能保护好中国灿烂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行诗句: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是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马,远离天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话,无不表达出后人们对前人的痛惜。

每一个历史文化杯具,都让我们中国失去了许多只属于我们中华礼貌的光环,也让我们后人明白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永远流传下去,就就应用最率真的态度对待历史留下的一切。

道士塔高中生读后感600字范文(3)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胜古迹以及他的感受。

读这篇文章时,会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为身为一个炎黄子孙,当你看到因为王道士和那些官员的愚昧无知而使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敦煌石窟内的敦煌文物被外国人以一点点的钱才买走时,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十分难过。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员中的其中一方能够重视那些文物,也许,这些文物现在就不会在外国的博物馆里,而在我国的博物馆里;也许,我国科学家现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钱财购买拍摄敦煌文物的胶卷,而我国科学家就能用实物进行研究。可惜,这一切,只是如果。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人不重视敦煌文物?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样的愚昧无知?虽然外国学者买走了敦煌文物,但他们能保护好,而王道士却用石灰刷白了画满精美的壁画的墙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烂,做成了粗糙的天师、灵官菩萨。

文章中说过:“当外国人运着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敦煌文物时,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惊世界的文物,本应该是属于我们的啊!而现在,却被那些外国人拿走并令他们受世人瞩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们十分想念你呢?愿你能早日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让我们一睹你的风采。

道士塔高中生读后感600字范文(4)

余秋雨的心里埋藏着中国的文化。《文化苦旅》是他亲身经历后写下的著作。在他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本书有沉重的历史气味,苍老有力的文笔。他说:“期望自我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满盈盈的思想积淀。土黄的书皮,便已让人闻到苦涩的味道。

最让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说,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泪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仅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

以往有一个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静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个姓王的道士的到来,打破了它应有的沉寂,他发现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门户,但他全然不知。而他却将这些壁画送给了来自西方的“和尚”,贿赂给那些不信佛的官员,在贿赂给更高的京官,而那一个个满腹经纶的文官又为何在他们滔滔的奏折中对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片佛教圣地。而外国学者却充分认识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个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谓的天师与灵官,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们视为无价的珍品,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那个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可是如果没有这些掠夺者,或许那些文物就得不到人们更大的重视。谁又能意识到它的珍贵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呢余秋雨说:“我好恨!”难道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道士塔高中生读后感600字范文(5)

蓝蓝天空,白白云,每每想起余秋雨《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举世杰作时,古老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天师灵官;将“唐代笑容,宋代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经书。

“1910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9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令人惊讶不仅是用那样低廉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经卷,更让人绝望是中国文官们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损坏,可恨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生活。一切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道士塔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中国的腐败是中国被压迫的根本原因,为一时的冲动动摆心灵的根基。敦煌文物的丢失不能全部归于王道士,我想封建的封锁才是根中的蛀虫,我想用心灵的双手解开封锁,压碎黑暗,阻止文物的流失。翅膀只要失去蓝天的呼唤就会在地上退化,护甲只要离开战争的号声就会在空气中腐蚀,眼睛只要失去了光明的刺激就会在黑暗中失活,只有现在的我仍保持心中的“宁静”才可不再“沉沦”。

道士塔读后感300

道士塔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06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4分钟,慢速需要34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道士塔》让我仿佛置身于敦煌文化衰败的那一刻。也让我被因此文章而卷起的沉痛漩涡所吞噬,所淹没。我拼命地喘着气,狰狞在其中。以下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士塔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道士塔读后感800字题记1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道士塔读后感800字题记2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的历史真的可说是有喜有悲。喜的是从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如: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许多耻辱,如:火烧园明园、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等。而有个人是我们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一个道士,一个农民,一个平民。他就是王圆?,是这出杯具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个道士,有何德何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个农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当成自我的宅院?他只是一个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难道中国的文官都死光了吗!

这篇文章是老师读给我们听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悲哀,王道士把这些无价之宝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随便送人;把敦煌变成他的农舍,他摧毁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这时,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时中国政府的腐败,道士自以为真的能够让他对着莫高窟指手画脚吗?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真的是这样,我们十三亿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为什么王道士会那样的愚蠢,宁愿把珍贵的文物送给那些外国人,也不肯上报朝廷,把它们留在自我的祖国。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我必须会竭尽全力来阻止他,如果实在不行,我会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这样,莫高窟那些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最后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起来,如卧龙腾飞般,飞上了复兴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资金买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贵文物,那些文物因为王道士的愚蠢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到了自我的家。中华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动治愈这历史的伤疤!

王道士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愚蠢,要多为人类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道士塔读后感800字题记3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对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欺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

每次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有意反复读之,因为我希望读多了,人会麻木的,下次再读的时候我的心也就不会再跟着痛了。

曾经一度我非常想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去领略下敦煌文化,但是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是不愿再去了,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了,我是怕去了以后“遇见”那个敦煌莫高窟的罪人,那个让无数学者为之痛恨的王圆?;我怕看到他在敦煌留下的“杰作”(由于自身的无知而肆意摧毁壁画来“创造”自己的作品);我怕我所到之处会是外国冒险家用极少的财物换取王道士手中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献的地方;我更怕看见那一片曾经目睹装着无数敦煌文物的一对对牛车渐渐远去的晚霞……所以我决定在尚未原谅这个罪人前我不会去了。

当王道士接管莫高窟的那一刻,意味着敦煌悲剧的开始,一切要怪也只能怪他的无知。当他以当家人的姿态审视他的地盘的时候,面对墙上的壁画,他总觉得有点太过刺眼,太过花哨了,他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自己的构想,一阵粉刷,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都还来不及让能读懂它们的人看上一眼。

如果一切都要怪罪于王圆?似乎也不公平,换个角度想想,他也没有错,但是可悲就可悲在于他不懂艺术,他只是一介平民,一个道士而已,况且他为什么要懂,在当时只要能解决温饱,就足够了,再说有个莫高窟可以让他管管,已经是非常荣耀了。当外国探险家愿意从他那购买那堆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所谓的文献时,他高兴还来不及,一点点的钱财换一对“废纸”,他觉得值了,但是他不知道今天研究敦煌的学者却不得不屈辱地从外国买回来,也许买回来的还只是文献胶卷。

或许我们真的不该怪王道士,那我们该怪谁?是怪他父母在他小时候没能给他艺术的熏陶吗;怪当时的官员得知有这批文献时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真正的价值;还是怪当时的社会怎么那么贫穷,竟然出不起一笔运费将这批文物运到省城保管。谁都可以怪罪,但谁都不可以,一切都过去了,难道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引此为戒么?

道士塔读后感800字题记4

《道士塔》让我仿佛置身于敦煌文化衰败的那一刻。也让我被因此文章而卷起的沉痛漩涡所吞噬,所淹没。我拼命地喘着气,狰狞在其中。在旋涡中努力地寻找着方向,我无力挽回,于是只能用掩面叹息。愤慨这一切,回避这段无情的历史。王元?,你将为所做的一切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将成为一个扮错戏的小丑,一个受人啜泣的千古罪人。

我也曾今带着份喜悦,踏进承载千年文化的敦煌,在莫高窟的门口便已染上一层淡淡的悲愤,人如烟云,浩浩荡荡的堆积在窟下,排着龙长的队伍肆意喧哗,一地垃圾,莫高窟下何尝还留一片净土,安静的方寸啊。用悼念的眼神细细品味那古老而又多彩的壁画,这里沉淀着多少文化大家的精品。他们尽情挥洒才华于此,只为求的那流芳百世的美丽。每一笔用心勾勒出的线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乱世之争,倾国之美。每一个洞中都还残余着往昔伤痕的尘灰。无知的王元?轻松地粉刷洞里貌似碍眼的壁画,麻木的神经还在为昏庸无光的未来做着计划,却不知已走上不可悔改的路。墙上的裂纹似乎正诉说着什么,裂纹将我们定格在一段时空,但我们还是无法拯救。一做做成为废墟,不忍细看的婀娜塑像,一袋袋的似垃圾般被挥霍。王园?——你到底在做什么?

一座新的文化地窖已被经过粉刷的墙壁很快突出的裂痕而被挖掘。但这并没有给我们下欣喜和自豪,却带给我们更多的忏悔和对当时政府腐败的鄙视。大雨倾盆般席卷向我们的知识,不渺小但还是依旧未被重视。贪图金钱的王园?用大批大批,成百上千的字画换得不值得一提,少的可怜的银两。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像一场过时的黑白电影,不停一幕幕浮现于大脑,我的思绪好乱,真的好乱!夹杂着各种情感,王园?却还在一旁安逸的赚着他的小本买卖,始终毫不眨眼的抽干中华民族所剩无几的文化鲜血。我现在正浸泡在文化的苦水中。他以为自己的“慷慨”会被人传颂,可是却成为低俗、无知、愚昧的代名词。每当国人在细细钻研花高价买入的微型胶卷,不忘国耻日夜艰辛,我们只是无偿的弥补这过错。

希望这沉痛的历史会被岁月洗刷,不在留有任何的足迹。

道士塔读后感800字题记5

古老的文明,受到工业的冲击,一滴一滴血从伤口流下。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而那道士,自作聪明,自以为祖先留下来的画卷塑像只是他谋取私利的小手段,殊不知当他把洞窟里的东西一点点交给外国学者的时候,他已成为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是一个道士,就能使祖国的瑰宝遭受侵略者的践踏,就能使先祖的光辉传统付之一炬。这只是因为他的愚蠢?不!那统治者的短浅目光,那官僚的奢靡生活,那文人的愚蠢妄作,相比于外国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一瞥中华文化的风采的牺牲精神,这又是多么的悲哀!

当祖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家时,一切有尊严的人都感到耻辱。然而王道士身上只有麻木,他或许是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用文物换取自身的苟活。然而国宝外流,文化糟践,我们发自内心地愤慨、痛恨,也只能遗憾。“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生存的法则,也是文明的法则。旧中国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刺痛了我们的心,让我感到那样的不安,民族自尊心占据了我的心房,我想发出怒吼,却又无可奈何。

这是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历史悲剧,但是它的痛苦能够延续几个世纪。每当现代学者看到毁灭殆尽的敦煌时,心中在滴血。看着一个世纪前愚拙的王道士把无价之宝交付到洋人的手中,将它们化作别国的财富,又有哪个国人能够不愤恨?就像那个当代青年诗人,“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决胜负于城下。”这满腔的怒吼,发自内心的怒吼,道出了每个有尊严的中国人的心声!然而现实总是分成两面,每个时代都有一部分人,他们忘记历史,忘记耻辱,活在自己的小天地,偏安一隅;又或者沦为侵略者的奴仆,替他们挖掘自己的故土。这些人,就是文明的糟粕,他们理应被遗弃,这种人,终将自取灭亡。

道士塔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写,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资源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到今天还有人记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抛却王道士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值得我们用大量的笔墨,花费大量的脑筋,我们道士想问,当时的政府做什么了?地方政府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不知道这是地方文明的标志吗?不知道子孙后代引以为荣和繁衍生息的骄傲吗?

知道,但没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都在考虑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东西打通,于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献了自己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孝顺,于是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那个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个尽忠职守的豪侠,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道士塔

作家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20个字,有3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作家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作家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作家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堂而皇之地装上马车,一车车地运走,消失在沙漠的尽头时,我的心头就涌起了阵阵酸楚。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随着作者的介绍,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那诱人而又充满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那些所谓的从印度倒溯着唐僧的脚印来中国取经的洋人。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转睛地数着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为那“为了豪华的生活排场”而穷得筹不出运费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愤怒的是,那些有学问的中国官员竟从未下决心来好好地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我更为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之辈而感到愤慨。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官员都没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式的“强盗”与“懦夫”之间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所谓的“荣耀”与真正意义上的“耻辱”的彻底暴光。

在叹息、无奈和悲愤之余,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我好恨”三个字。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仅有的三个字包含了对王道士和腐朽官员的恨,也包含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最真挚的爱。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却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从而发扬光大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平庸之邦。

但愿不如此!

作家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作家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是啊,侵略者的车轮已深深的勒进了中华民族的脉搏,他也在雕刻历史的耻辱与悲怆。

王道士啊!您这是愚昧还是无知啊?墩煌多少灿烂都丢在您的手里。您望着远去的“客人”,难道就不怕呼啸的黄沙卷走了您的美梦吗?

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侵略者,他们做好了舍弃生命的准备,为的就是这价值连城的经卷。我们愤恨他们,憎恶他们,就如同那个青年面对已成灰烬的圆明园: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拦住的车队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吗?任凭狂风的肆虐吗?

泪也流出了我的双眼,那就用我的泪水暂且凝固松散的黄沙,让这可怜的经卷先安宁一会,等待我们这些后来者去保管他们吧!

道士塔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梦中,捶打墙壁的声音,喇嘛吟唱藏经的声音,马车碾压沙土混杂着难懂的外语交谈声,等等,还有一种,声嘶力竭在混乱声中却那么渺小,那人,那群人不曾停下追逐马车的脚步,口中呼喊着,等等!那人是谁,那群人是谁,黄皮肤,黑眼睛,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却知道他们的母亲名为中国。

有人在追逐文化,有人在放弃文明。

在中国众多历史名胜中,有一座属于佛的宫殿,它曾壮丽却不奢华,它今破旧而其中珍藏的历史却珍贵无法再造,从十六国时期这伟大的成就便存在于这里,又经无数朝代的完善,可以说记载了整个中国社会佛教的发展。而谁能想到,如此珍品会在晚清被人践踏,始作俑者王圆篆的碑塔恬不知耻的立在其中,历史一声长叹,叹不尽莫高窟之委屈。他先是破坏精美的

壁画又是倒卖珍贵经书,一个无知概括他的行为合适不过,他不知,他倒卖的经书不是几块肮脏的马蹄银,他卖了自己的灵魂还有祖国的尊严!

若是说王圆篆存在目光短浅,那另一个男人可称为执迷不悟了。蒋孝琬,王圆篆与外国人的翻译及谈判师,哄骗前者将文物卖与外国人还毫不知羞愧的接受后者的夸奖。鲁迅先生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现在看来果真不错,蒋孝琬对于本国宝物麻木的态度实在让人心寒。

单是论这两人,定是无法表达内心的不满。试问若是当时的统治者站出主持,这些宝物如何会被外国人如此轻易夺走?为什么侵略者再次到来时面对其铁蹄的不是贵族兵马而是被他们视作无知的弱力农民。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最高统治者都已放弃任人宰割,只有子民们的奋力保护远远不够。

如今的莫高窟,其存在的意义早已被侵略者和无知的人们更改,它成为历史最重的叹息和在那车后追赶的人群的喘息。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道士塔读后感(13篇范文)

《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道士塔信息

  • 道士塔读后感(13篇范文)
  • 道士塔读后感(13篇范文)87人关注

    《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