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 618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91人 |
病隙碎笔读后感 | 829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81人 |
读病隙碎笔有感 | 913字 | 7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51人 |
病隙碎笔读后感 | 907字 | 12段 | 4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54人 |
2024病隙碎笔读后感 | 802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24人 |
病隙碎笔读后感 | 847字 | 11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33人 |
病隙碎笔读后感 | 609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78人 |
病隙碎笔读后感 | 1418字 | 15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32人 |
病隙碎笔读后感 | 446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92人 |
病隙碎笔读后感 | 556字 | 6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57人 |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但它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这对我感触很深。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他自暴自弃过,但在自暴自弃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史铁生就是一个。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病隙碎笔》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人生,何为残缺,何为完整,这一对比,蓦然发现世间又如何有绝对的完整呢?若说残疾是一种残缺,正常的人又何尝没有残缺呢?怯懦,自卑是心灵的残疾,是人生的残缺。我们对于所谓的残疾人常抱有同情的态度,却始终忘记,我们所不能克服的缺点也是欠缺是残疾。
在白昼的光影里,我们忙于与世间俗人俗世的交互,却忘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受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在自我独处之时,有些话与自己诉说,有些梦与自己相悦。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才能找寻出自己的残缺,像是在无边的黑暗中一点点找寻出微微光刺破的缝隙,在缝隙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求完美。但完美又只是一个过程,却不可能成为终点。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谈到“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为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如此说来,完美便不可能有终点,我们所追求的,也是通往完美的一种永恒的通途。我们对残缺是存在不满的,在对自我的不满中,寻求对完美的追逐。
铁生在地坛的老柏树下抬头看天,在静谧中无言对话自我,人生本就是一场赌注,我们迷茫,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在过去与未来的路口仰头望天,过去已逝,前途莫辨。我们是孤注一掷地决绝向前走,尽管肉身和心灵存在着痛苦与残缺,但希望永存。“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无时无刻,我们不存在着残疾,尴尬于日夜叨扰自己,在灵魂深处“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在残缺与完美之间,低头自问,这是现实,还是梦境?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心灵的自我救赎。 在追求完美的途中接受苦难,走向精神的超越。
铁生在寂静的古园中“感受神明在傲慢的看着你,以风的穿流,以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以天高地远和时间的均匀与漫长……”我便如此,在寂静中,感受你的呼吸,体会你思想的深刻,漫漫长夜,你是那一盏孤灯。曳曳生光。
读病隙碎笔有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史铁生,一位伟大的残疾人作家,超越了疾苦,凭借精妙的哲思与博爱,将病隙碎笔这本书带到世人面前,书中记录了大量史铁生在病魔缠身时,对爱愿,性,神等话题深刻而真实的思考。有些真实,露骨到令人无法直视。而每一节、每一个句子都值得人耐心咀嚼。
人类,生而多灾多难,人们站在此岸,眺望无法触及的彼岸。那彼岸,是似乎充满福乐的天堂,是博爱无形的神。人们挤破头去触碰这般仙境,利用千方百计想获得永生且福乐的机会,可终究只是以自己的丑陋反衬彼岸的美好。甚至在无辜的苦难后一无所有。因为这不是上帝想看到的,苦难并不是目的,它并不能成为成为人们享受福乐的手段或工具,而享受福乐的人类,更不是上帝想看到的,上帝只是在人们苦寻天堂的过程中传播爱愿。看看自己创造了多少生命的热情,而某些人如此功利的拜神,总是希望能求取什么,但这依然不是上帝喜欢的。
上帝是平等的,他不会给予人们什么,但他会指引人们前行,给予人们足够的信心,并且通过传达爱愿而保证人们有同样品等的权利,但这里的平等不是平均,上帝想创造的是一样的起点,而不是一样的终点。曾经一个为残疾人创办的答题节目,初衷相当的好,却把题目设置的离谱的简单,让一看即破,最后这些人都拿了满分。这恰是犯了平均主义的毛病;这也引起了哦们对如今贫富差距,对困难弱小群体保护政策的深思。
所以所谓天堂,无尽的福乐,只是在无限的远方,人只是眺望欣赏这无限遥远的美。没有人能说他有一个终点,若有人是到了这样的终点,贪图这样的安乐后,又将是一场灾难,又要等待下一个天堂的救赎,这说明他是失败的。也没有能说的清神是什么样的,若有,不过也只是以人扮神,个人主义独裁罢了,又是灾难。人永远都在路上,理性看到了理性之外的不理性,才产生了令人神往的彼岸,而承载着爱愿的精神才是唯一救赎。
所以贪图安乐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是应注重追求美好的过程。
而人类千百年的追寻也将持续,书中的作者,在第二章将自己巧妙地分身为一个肉体史铁生和一个精神上的“我”。有趣之中说明着“我”的永生,肉身是时候腐朽,但是“我”便是活在任何地方,借助着爱愿,和另外千百个“我”一起无限地趋近于无限,不断追寻,永不磨灭。
眺望着,追寻着,并不只是为了安乐的终点而发愁,这才是人类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病隙碎笔》读后感
谈及史铁生先生,我想大部分人涌上心头的是敬佩与怜惜之情。或许是天妒英才使他命运多舛,但毋庸置疑的是史先生仍是我国文坛中难以逾越的存在,接下来要谈论的便是他的《病隙碎笔》一书。
《病隙碎笔》顾名思义是为在与疾病抗争的闲隙中所写下的零碎笔触。书中记录着他是如何看待两个自己一个被疾病缠身,一个拥有自由灵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犹在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不得不惊服,非同寻常的生活阅历给了他卓越而深远的感悟与见解。
书的开始便谈及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其中的约伯何尝不是史先生呢?他将自己生命的不幸,乐观地表述为追求约伯的信心。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难与福乐都是我们要接受的全部,不能仅活在被拿掉苦难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铁生的伟大不单在于他个人的文学建树,更在于他热衷于以身试教向普罗大众发出号召。他以自己身临其境所特有的说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现的不单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救赎。
当然,囿于见识有限,想要完全读懂史先生对人生的参透还言过尚早,但哪怕我们所能读出的仅是皮毛,也已是极大的受益匪浅了。
史先生在书中对生命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般淡化苦难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数人缺少这份透彻地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了弯路,甚至渐行渐远。
在这个越发倾向于自我的时代,人们越发扩大地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去吃亏,于是不免沦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遗忘丢失掉幸福的真谛。
我们要仰望星空,但我们也得脚踏实地,适当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扪心自问初心何在。是我们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会让我们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见恨晚的领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2024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病隙碎笔读后感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作业,其中包括了要看书写读后感,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叫做《病隙碎笔》。
这《病隙碎笔》的作者就是史铁生,以前我从未听到过,直到学过了他的课文我才知到有这么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家。
在刚开始读《病隙碎笔》的时候,我总觉得很拗口,很难令人理解,总觉得史铁生在天马行空的写一些怪怪的,令人听不懂的。但我也被作者那神奇的笔尖所征服,作者正在而立之年瘫痪,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接触世界,但却可以写出那么多事情,得出许多令人震惊的道理。
史铁生在生病中也领悟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 “ 更 ” 字。
原来史铁生与其他作家也一样,只不过他不是在写平时我常看的记叙文,而是有感而发,这必须得常想到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心境去写的。例如最后一章,虽然是每一个例子都不同,但是从中都流露出了史铁生对当今社会制度的不满,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待改进,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满意。
读到这儿我才觉得《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史铁生用它那神奇的笔尖,写出了一件件自己从小时候到瘫痪前的种种事例,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不是瘫痪了才能做到的,而史铁生却做到了。他不仅不埋怨上帝为什么对他这么不公平,而是去感谢上帝:虽然上帝把他的门关了,但是上帝在临走前也不忘将他的窗打开了。
读完了全书,有时我就在想:我到底从中学到了或是读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一次我想通了:我从中并不是要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应从作家的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就像史铁生一样,虽然瘫痪了,
但却一直坚持写作,身残志坚,不放弃,不退缩。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咽了一口口水,仿佛全书的精华都被我吸收了一般……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8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
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
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
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
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
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
“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得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600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病隙碎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