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 | 7239字 | 67段 | 25分钟 | 40分钟 | 56分钟 | 260人 |
曾国藩传读后感 | 846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27人 |
读曾国藩传有感 | 770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62人 |
曾国藩传读后感 | 787字 | 7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67人 |
读曾国藩传有感 | 1626字 | 17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235人 |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 | 8693字 | 48段 | 29分钟 | 47分钟 | 67分钟 | 241人 |
曾国藩传读后感 | 1079字 | 8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142人 |
曾国藩传读后感 | 389字 | 10段 | 2分钟 | 3分钟 | 3分钟 | 148人 |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39个字,有6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5分钟,朗读时长40分钟,慢速需要56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个人书评1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 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主席、蒋公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个人书评2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习、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杀人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近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习,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个人书评3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传》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
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
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最后,以曾国番家书中,本人最喜欢的金句作为结束语自勉: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个人书评4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觉得不错,推荐大家可以看看。
曾国藩被称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关于所谓四大,我查了一下,有两种说法,一说: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看起来曾国藩作为所谓中兴名臣之首是没有争议的。实际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与曾国藩年龄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鸿章比曾国藩小了12岁,算是晚辈,张之洞则又比李鸿章小了15岁。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谓四大也不过是后人主观给起的名号罢了。
从人物关系上来说,是曾国藩创建了湘军,胡、左、彭都出自于湘军,多少得到过曾国藩的提携和推荐,后来才逐渐自立门户,而李鸿章更是在曾国藩家当过幕僚,算是曾的学生。
曾国藩最后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级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说位极人臣,而李鸿章、左宗棠后来也不过是一等伯爵,可见曾的江湖地位,当然从跟皇室的关系上可能李鸿章更进一步,这也主要是两人的为人处事方式不同。顺便回顾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的划分,也就是说在除了清满族只给自己皇室宗亲保留的王公级别的爵位外,曾国藩在对汉人始终有防备心和小气吝啬的大清朝已经做到了当官的极致。
回到本书,作者非常详尽的讲述了曾国藩的生平、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绩以及自始至终的志向和心路历程,曾国藩可以说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几近完人,我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曾国藩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从小就开挂的人,而是一个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国藩资质平平,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坚守取胜。这给人以欲扬先抑的感觉,试想一下,单是这份考了六次不中后还没有崩溃的执着与坚韧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还能在第六次不中后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总结自己之前不足的这份越挫越勇的强大内心,并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诀,打通了任督二脉,第七次终于得中,并且在次年就接连中了举人,可见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来就是一个天性坚守,耐得心烦的人,这在他后来的领军过程的成功中也能体现出来。
然后,进京官后,曾国藩发现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不足,在学识上的浅薄和品行上的鄙陋,于是立志做圣人,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后来真的就成为了儒家理学大家,实在令人佩服。据说他甚至还是毛爷爷的精神偶像,毕竟都是湖南人。
曾国藩平生严于律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错,他培养和提携了很多人才,也算是为国家做了很多的贡献。他的格局很大,不太关注私利,不过也并非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清官和高洁之士,而是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毕竟活在晚清那种昏庸混乱的朝代,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放松一些细节,才有机会做自己本心想做的利国利民的事情。
曾国藩平生的两大功绩主要体现在平定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运动。前者可以说是给大清朝续命,后者则是为后世之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现代战船,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学堂,还提议送出了中国第一批留洋学生。总体来说他的功远大于过。
书的后半部分讲述了曾国藩晚年经历的也是让他背上“卖国贼”标签的天津教案,不得不说,在一个昏庸落后孱弱的国家,谁去出面处理这件事也讨不了好,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外交的。要么先认怂但要吃耻而后勇,早晚要把丢掉的面子和里子再挣回来,要么就是拼命的打法,不管代价与后果如何反正就是拼了,至于孰对孰错,就只有历史能够回答了。
最后,曾国藩在回认两江总督位上因病去世,享年仅62岁,依作者讲,他很大程度上是累死的,曾国藩一生也算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拼尽了全力,只是大厦将倾,个人的力量能延迟一会已经是不易了。功过后人评,我觉得曾国藩还是很值得尊敬的和学习,有机会再看看别的关于他的书。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个人书评5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7位用户喜欢。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监督几身,道德修养近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近代中国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国藩传》读后感心得
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读曾国藩传有感范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26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读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兴替。一部《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族兴起的历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亦是太平军灭亡的历史,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洋务的历史。一百三十万字,不仅是曾国藩一生的记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忠与义的讨论!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啊!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也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但是,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皇上赐酒的殊荣,确有他为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读曾国藩传有感范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93个字,有4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9分钟,朗读时长47分钟,慢速需要67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1
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传》。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曾国藩从墨绖出山到严旨令其北上天津处理天津教案,面临数不清的抉择,每一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可以说得上是以治大国之智来进行抉择。带军途中不只一人向曾国藩提过,逮到它日,取而代之之意。当湘军攻下江宁城后,自己的兄弟和忠实部下一起跪柬,然曾国藩却不为所动,留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他有从自己的实力和自己所在的集团的利益考量,自己当时已是位极人臣,已经实现了自己所想达到的一切,为何在冒险去“造反”呢,反而落得个乱臣贼子的称号,他的价值观始终在儒家思想的范畴之类。他一直以一种救世者的心态存在,曾国藩要的是创立不世之功,他以 为偶像,他想要的是永垂青史,这样的一群人始终是俯视中国最广大的平民百姓,唯心主义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曾国藩的救命于水火之中和宋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一个新国家来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心态有着天壤之别。
而曾国藩有什么才能呢?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的第一才也是用人之能,曾国藩的麾下聚集这一批才干,既有谋士又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更有敢打硬仗的将军,赵烈文,李元度,李鸿章,彭玉麟,胡林翼,曾国荃…… “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的一批人。曾国藩的麾下能聚集着这样一群人,浅层上来说,是他们认为在曾国藩的领导可以建立一番功业,而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则是与曾国藩自身密切相关的,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最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第二才能便是隐忍之能,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一直隐忍,忍辱负重来形容这样一个人不为过。曾国藩“空降”湖南,书生领军,王船山算是湖湘第一人,出则领军,入则一心治学,一代大儒,乃湖湘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曾国藩仰慕多年之人。曾国藩初到湖南官场上,以儒家之道来办事处人,惹多人不悦,最后,连巡抚骆秉章的面子都不留,惹大家怨声载道,被迫逼走衡州练兵,再回长沙时,已是靖港惨败之际,看着无能平庸之辈升官发财,自己苦其心力,一心为了消灭长毛,到底为了什么?一次失败,没人理解就算了,还有这么多的人讥笑,还趁机想打击自己,月色皎洁,靖港古镇旁的平静江面上,一片败军惨象,精神恍惚,心如死灰,平静的江面上“噗通”的一声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沿着湘江北上,出洞庭,西上武汉,东下九江,一路上有成功又失败,相对于战场上的暂时成败,更让人苦恼的便是各省官场的掣肘,物资供应不足是个极大的问题。江西巡抚林则徐之婿沈葆桢是曾国藩亲自向中央举荐之人,然而到了江西,军需物资空缺极大,由此和江西官场开始了一场博弈,动了江西官场的蛋糕,惹得自巡抚到普通百姓都极大的仇视湘勇。湘勇举步维艰,虽为解江西之困,却处处受钳制。而九江的惨败更让这位湘勇统帅精神崩溃!看着曾国藩一再的惨败于石达开,我都不愿再看下去,大军惨败对统帅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看着更随自己湘勇子弟一个个子弟命丧黄泉,这个团队就这样要消失了。从衡州出兵前的《讨武檄文》是多么的可笑啊,还活着干什么呢,一死了之吧。
九江惨败后,曾国藩“逃”回湖南,再次丁忧,大悲大痛像毒蛇一样的缠绕着曾国藩,大悲大痛之后方有大彻大悟。郁结于心,不得解,曾国藩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公,始终兢兢业业,忠于圣上,以儒学为道,却始终是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然偶然机会,得世外高人指点,重读道家学说,终获大彻大悟,“以退为进”,“含雄奇于淡远之中”。谈到这里,我不禁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曾国藩原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然而真正处于社会金字塔顶部时,儒家的那一套并不适用,如果说适用,也仅局限与个人修养方面,做事,处人方面都不可取,曾国藩以个人实践证明一部分儒家学说的虚伪性和儒家学说在这些处在社会金字塔上部的社会精英心中的地位。
曾国藩的大彻大悟是他的一个重生,先是主动修复与左宗棠的关系,后是回到江西,主动去拜见江西诸官员,大大缓和了湘勇和江西官场的紧张态势,为之后的行事之便打下基矗。恰逢此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严重内讧,东王、北王被杀,翼王率领十万天兵出走蜀地,这一切给了湘军极大取胜的机会,随着湘军的重整旗鼓,湘军最终总算挺进江宁,洪秀全被掘尸焚骨,五千余名天国士兵壮烈自焚,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破产,中国农民式的革命运动又一次的遭遇了惨败。后人如何评价这场运动是一个问题,这场运动和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及意义更是一个值得让我们警醒的问题。
湘军攻下江宁后,朝廷和湘军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慈禧太后的“整人有一套,做实事时是草包”在曾的重要靠山肃顺被除掉之时就被曾国藩看出来了,朝廷的恩威并用最终使曾国藩不得不大规模裁撤湘军。而接下来不得不说的是曾国藩对外国人的态度,曾深知当时大清朝无法与希望强国直接开战,在他的支持之下,洋务运动开始,大清朝派遣学生到西方学习,这些我们今天还在受益。“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既不愿意北上处理此事,然而又不能不遵从旨意,只得极不痛快北上处理此事,由此,“卖国贼”这顶帽子总算扣到他的头上了,当时有人这样叫他,现如今还有人继续这样认为,当时叫他“卖国贼”的人如果说是身处当世之中,一味 的“清议”,不知其中的辛酸还可以理解,而如今的人还如此认为,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还有就不说了,对于最后一者,只能呵呵了。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之举已属于很好的解决办法了。国家整体实力落后,焉谈外交颜面呢?
曾国藩的得意学生李鸿章更是善于于洋人打交道,用很多人的话来讲,这个“卖国贼”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一定要找一个人作为我们发泄怨气的对象,我们一定要找几个人为国家的落后负责,我们太习惯这种思维方式了。我们将__的错误归罪于毛主席一个人身上,有没有想过周围人对他的一再妥协,有没有想过林彪们是如何将主席神圣化的,有没有想过人们是怎样的将一片甘心献于他,是怎样的膜拜他的?德国人拍摄的《帝国的毁灭》中的德国军官心如死灰看待到临死之时仍抱着纳粹思想顽固守护柏林的即将被炮火粉碎的居民们这样说道“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我再说一遍,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德国人选择了他们的命运。这可能会让一些人吃惊。但不要骗你自己,我们没有强迫德国人,是他们给了我们统治的权力,现在,他们的小喉咙要被割断了!”二战远逝之余,这也算的上德国人队发动战争的内部原因的一个答案了。”
曾国藩从政三十余载,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位极人臣,他的一生,历受大悲大痛,承受了普通人不敢想象也不可能承受到的太多。如今,曾国藩热席卷全国,这究竟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反思呢?我想我有了一个答案,世人都希望能从曾国藩身上获得处事,处人的经验,都想其能为我所用,曾国藩有如此大的市场,那么如今政治舞台上正在上演着怎么样的一出戏我大概能略知一二了。虽然很多人都很崇拜曾国藩,但是,我想没有人会愿意看到曾国藩“再世”吧!
读《曾国藩传》,不仅读曾国藩这个人,也读了他所在的社会的情形。对比今昔,我对我所处的时代、社会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不会也不能对这样个人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社会进步很慢,但即使是一毫米的进步也是不知多少人的牺牲与努力造就的,但是,它总是在向前的。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2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控制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发情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平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3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末年,原来的曾国藩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曾子诚,乳名则叫“宽一”。曾子诚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从此一代忠臣来到了人世间。此书主要讲述了他在年轻之时发奋图强、日日夜夜不停地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随后又建立了湘军,帮助咸丰皇帝抗击太平天国,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太平军队。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英国的神教而引发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间,因为这事他被老百姓骂成了卖国贼。事件平息后,过了几年他却病死在总督衙门,终年六十二岁,他为了大清事业奉献了一生。
我很敬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从不离职。文学修养更是了不得,从小就能熟背《逍遥游》、《史记》、《文选》等古今名作,从这一点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记忆和耐心,因为就拿史记这本书来说,这本书非常厚、非常难读,如果换作是我,早就扔在一边玩了。而他却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更让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组建的湘军在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时候,他的意志却没有被打散,而是东山再起,重整军队,继续抗击。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前往恩师的墓前进行祭拜,读到这儿你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时他才想起他的恩师,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说忠孝两难全。
这是一本记载历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学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错。这本书很奈人寻味,还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发现。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4
近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习。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平步青云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习,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5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 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 ,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着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曾国藩传读后感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平平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平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平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