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 1252字 | 10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59人 |
巴金自传的读后感 | 1139字 | 8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146人 |
巴金月读后感 | 839字 | 11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25人 |
巴金家读后感 | 762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00人 |
巴金日月读后感 | 1229字 | 23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41人 |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 651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09人 |
春巴金读后感 | 512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70人 |
精选巴金家读后感 | 1069字 | 8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73人 |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 1741字 | 12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54人 |
巴金家读后感 | 1101字 | 9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119人 |
秋巴金读后感 | 586字 | 5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60人 |
巴金家读后感 | 1382字 | 14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39人 |
巴金秋读后感 | 1299字 | 9段 | 5分钟 | 8分钟 | 10分钟 | 249人 |
家巴金读后感 | 1070字 | 6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32人 |
巴金灯读后感 | 441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06人 |
巴金家读后感 | 623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32人 |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世界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 ——读《泥土深情:巴金》有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我看完《泥土深情:巴金》这本书时我猛然间想起艾青先生诗中的这句话。虽然艾青先生和巴金先生表达的感情有所差异,但那任岁月蹉跎依旧不改的热爱不免让我为之触动。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没有办法切实感受那样水深火热的生活,但每一个人在世间的经历却都有冥冥之中的相似性。无论是像你我这样生活在安静祥和的年代,亦或是巴金老先生那样经历了一生的血与泪,我们都是怀抱着热忱的内心,一点一点接纳这个世界。巴金老先生这一生是在血与泪中洗礼的,是在黑暗年代走出来的。可也正是这一点一点的认知让巴金先生有着一颗伟大深邃火一般的心灵,也让我沉醉在那无比的亲切,睿智,清新,隽永之中。
《泥土深情:巴金》整体以故事的形式面面俱到的表达着过往社会的残酷,也深深暗含着作者的爱国之情。小升麟出生在旧社会,在大宅院里有一段短暂的快乐童年,但随即就接受了一连串的打击。父母和亲人几年内相继去世,当时的小升麟还不到十岁,身体慢慢变差,几乎十天就要病倒一次,但他没有为此受到打击,依旧每日苦读,奋发学习。他在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读到了封建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他想记录下这些悲苦。
“世界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我始终觉得这句话是对小升麟的最好写照。
后来他加入社团,改名为李尧棠。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不断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向世人传达出那个时代属于青年人的热情与力量,正是他这种顽强的品质,才促使了一位伟大作家的诞生。他在孩提时的经历是如今成年人也无法体会的苦难,可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写作与奋斗梦想,一种从水深火热和黑暗中要走出去唤醒世人的梦想,一种化作泥土又永远热爱的梦想。旧社会的阴霾密布大地,小升麟仍旧十年如一日热爱身后的土地,热爱并坚守自己的梦想,不退缩,不气馁,终获黎明的到来。
再看到现如今的我们,____年的春节,疫情扩散,防控力度空前。一批批优秀的奉献者迎难而上,许多人放弃了与家人的温存,而选择投身一线,正是因为他们无私的奉献,才给我们带来了平安。防护服背后一张张挂着汗水和泪水的脸,是我这些年见过的最动人的面庞。我不禁又想起了一年前的四川凉山大火,那三十位年轻的消防官兵,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啊,熊熊大火也不能使他们退却半步,滚滚浓烟也未曾使他们有一丝胆怯。这些新时代最可敬的人,他们彰显的是普通人伟大的爱国情怀,是化为泥土的大无畏奉献精神。
或许我们的一生很短暂,但我们能创造的爱与奉献却是无限的。正如巴金先生所言:“我一直想闻一闻家乡的泥土味。到现在我仍要汲取家乡的阳光,雨露,跟家乡的禾苗、树木一起生长……”他希望化为泥土。这种真诚的热爱情怀让我深深的敬仰,历经那段残酷时代的岁月洗礼又保持着初心对如今世界的热爱,似乎没有比化作泥土更能体现这种情怀。
写到这里,不禁泪目,我深深地热爱祖国,热爱这片大地,就像《泥土深情:巴金》里鲜活的人物一样,我也愿意深深扎根在这中华民族的大地上,长成大树,庇护我爱的一切,庇护我爱的祖国!
巴金自传的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巴金不是一位文学家,但他写作了五十多年,他最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寻找出路。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在许多所谓的“上等人”和“下等人”之间渡过了他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中它尝到了下等人的生活,在伪善和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他听到了年轻的痛苦的呻吟。他觉得这个社会出了毛病,但却又说不出毛病在何处,该如何医治。他把他的家庭看作是一个专制的王国,他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看着亲近的人们在那里痛苦地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然后慢慢地死去。
他想找一条救人、救世、就自己的路。他最终选择了写作,是因为他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与恨无法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大海却找不到岸。所以,他要找一个心的归宿——写作。
从本质上看,巴金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始终生存于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的精神空间里。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巴金就寻找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在心灵的祭坛上立下了为理想奋斗终身的誓言。后来随着时光的消逝,巴金所追求,巴金赖以奋斗不息的心灵支柱逐渐从原来具体的信仰转化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灵的灯”,转化为抽象的理想、光明与正义。甚至到了晚年,他也还满怀信心地说:“任何时候在我的前面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会永远给我指路。”
他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巴金总是坚信,“春天是不会灭亡的”“生活里是充满着春天的。秋天里的春天,冬天里的春天,而且有很多很多的春天”。他“从来不曾怀疑过:旧的要灭亡,新的要壮大;旧社会要完蛋,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然而巴金又绝非个人英雄主义者,他所追求的是人类平等、自由、互助的共同理想,而不是一己私利,他的人格精神中始终包含着自觉的群体意识。巴金认为,应该“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群体的命运上,将个人的希望寄托在群体的繁荣中”。“人对他的同胞必须真诚,必须互助;离开了合作与互助人便不能够生存”。他常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与接受;人只有在众人的幸福中才能求得个体的幸福。
总之,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群体主义是巴金人格精神中的四块基石,它们代表着巴金最根本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人们从巴金身上所看见的无私奉献、善良正直、真诚热情等诸多美好品格正是这些人格精髓的具体体现。这一切融入文学创作,也就使巴金的作品显示出一种迥异于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学品味。
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从他的身上我明白了: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米饭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巴金那样的燃烧的心和永不衰竭的热情。巴金的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与伦比的重要精神财富。
巴金自传的
巴金月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9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25位用户喜欢。
巴金《月》读后感
读巴金散文《月》有感
早就读过这篇散文,因为很喜欢,就保存下来,想着让自己慢慢品味。可今天再次读它的时候,心里真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并且这感觉总围绕着自己,让我有种顾影自怜的想法,且心里很难受。
以前我最喜欢站在窗前独自看着月儿慢慢的升空,把它那皎洁而融融的月色尽情挥洒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映照着我家的窗棂;那月光透过玻璃,倾泄着它温柔的色彩,感觉到柔柔的月光,普照在我的身上,一如照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觉不到它的遥远,感觉不到它的清冷,仿佛它那皎洁的月色能把我的心照亮;看着它,心像是被什么温暖着,喜欢它就这样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感动着我的心。总愿意看到它高高挂在天空,总盼着它时时月圆,刻刻透明。
但现在这种难受的感觉到底是为什么,是为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为了自己无为的追索?是为情感一而再三的这样对我,为了今天,还是为了那不可预知的未来?我真的说不清楚。只是那种疼痛的滋味在心里慢慢的滋长,慢慢的延伸着,触及到我身体的各个部分。看身边所有都朦胧模糊,感身心里所体味的一切都那么意味深长,想自己所要的情感,在自己还没真正体会它的温暖和温馨之时,就这样毫无声息的远离了我,只余漫漫长夜笼罩着我的心,只剩皎皎清月陪伴着我从黑夜走向黎明。
长夜漫漫雨霏霏
思情长长泪串飞
情深意切寄数语
隔断天涯路通谁
情感的追索真的就这样在漫长的归途中迷失了方向,思想的爱恋在皓月当空之时,倍感孤寂,身体里的血液凝固于清冷的月色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粘湿了我的衣襟。想着你我一起抵窗相对邀明月,遥寄相思之情;细数着黑夜中的星星,找寻着你我的踪影,明白到底那颗才是我们的归程,何时才能相逢于清冷的黑夜中;细闻春夜花香飘四野,感春雨滴落心间,春风吹拂着我的面庞,春雨浇透了我的心。皎月依旧清高的挂在天际,伴月的云朵早已把冷寂归于清明,归于我的心。
“月的光是死的光。”是的,月光是死的光,它不如阳光般可以让世界温暖,可以让人心燃烧,更不可能给万物以孕育。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在意清月是否皎洁,在意你是否能圆呢?...
巴金家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后来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大量的心灵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可以说巴金的《家》是他对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记叙和讽刺。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日月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29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巴金《日》《月》读后感
巴金 《日》 《月》 读后感
这两篇作品是我20多岁时喜欢读的巴金作品,我喜欢巴金,但我承认到现在为止,我始终没有读过《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就像80后的不唱我们年轻时代的流行歌曲一样。我过去和大家一样,从巴金“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的喻意中领会到是人生的豪迈和爱情的激情澎湃: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最近忽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巴金在写“日”的第二天又写了“月”,这是个姊妹篇,巴金是不是要讲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者是要寓意人生的另外一个境界。
从表面上看,嫦娥她是为了追求不死的理想,她不知道利害关系,偷吃了后羿带回来的仙药,只带了一只兔子离开人世飞到月亮上面隐居起来了。
传说嫦娥非常美丽,后羿也非常英武,应该是完美的结合。没有人知道嫦娥和后羿是否幸福?李商隐有诗叹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东坡叹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都是在说,嫦娥太傻了,她原本是幸福的,她放弃了原有的.幸福家庭,自己却也没有落得好的结果,可悲可叹!以我们今天来看,嫦娥和后羿应该很幸福,但是嫦娥迷信飞天,想红杏出墙一次,酿成了苦果。更深层次地来讲,嫦娥奔月象征了要学会放弃,去追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这也是难能可贵得的。
巴金问自己:为什么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千古流传呢?其实人生是很困惑的,“月”和“日”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飞蛾扑火”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夸父逐日”是一个阶段;“嫦娥奔月”是人生另一个境界。
用来寓意爱情,年少时很容易感情用事,一般容易“飞蛾扑火”,因为太年轻,并且错了可以从头再来,有首歌叫《死了都要爱》就是说的如此;另一阶段的人应该学“嫦娥奔月”,学会放弃,有首歌叫《有一种爱叫放手》,就是说,爱不能成为牵绊,选择放手,从容的让彼此走出彼此的世界。
网上流行这样一首诗--爱到飞蛾扑火是种堕落,摘一部分如下:
当你以为你爱上了一个人时,
也许只是爱上了恋爱的感觉,
也许只是被自己的某种幻想所感动,
也许是被那个很象自己的影子所迷惑,
也许这时我们仍然不太确定,这是否真的是爱。
总是不想对任何人解释什么,
以为真正的爱情是心意相通,是可以互相理解的,
但是,我可以理解别人,却未必也能被别人理解。
很多事情,我,无法改变;
很多事情,我,不能勉强;
很多事情,在刚刚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什么结局;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不会有好结局却仍然飞蛾扑火;
很多故事,因为是悲剧结尾所以才美丽得让人难忘。。。。。
其实,我已经不应该过多地再去讨论爱情了,王国维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已经过了;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似乎也已经过了;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正在经历。我不再迷惘不再犹豫不再彷徨,是因为在爱的路途中我已经到了第三境界--顿悟。这就是我重读巴金的“日”、“月”的所思所想。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假期里,妈妈给了我一本名为《泥土深情——巴金》的书。闻着油墨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回到了一个多世纪前的那座世代官宦的李家大宅院,回到了那个令人心急的下午……
这本书一开头就介绍了巴金的出生地。巴金出生在祖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泽国(水乡),由大禹历经艰辛凿通三峡才得以成为陆地。童年时期的巴金就有当作家的潜质:他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学习,小小年纪就萌发了“不完全,则宁无”的思想,很有文人气质。
对巴金童年生活影响很大的是巴金的父母亲。从书中可以看出来,巴金的父亲和母亲都很善良,良好的家教培养了巴金善良的品德,童年的巴金可以为一只鸡悲哀,也可以为家里被淘汰的仆人流泪。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巴金闯入了“下人”世界这部分内容。小升麟(巴金的乳名)在马夫、伙夫、仆人和轿夫间穿梭,与他们交流,跟他们沟通,以至“下人”们都把他当作知己对待,书中也把这些“下人”们称作巴金的“第二位先生(老师)”。其中的“下人”杨嫂一生爱清洁,死的时候却极度邋遢,更让我难过的是,杨嫂的死竟然被当作了好消息,全家人都在等着这个“好消息”,希望一个人死去,而这个人却恰恰是巴金最爱的人。读到这里,我真为杨嫂感到痛心和惋惜!
巴金爷爷曾经这样写道:“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读了这本书,我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感受到了巴金纯净的心灵。我知道了他不仅是位伟大的作家,更从小就是一位有爱心、有孝心、爱学习的孩子,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春巴金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0位用户喜欢。
巴金的《春》是一本很好的教材,让我了解,那个我不曾到过的年代,那个充满了对女子的轻视的年代。虽然我不曾有那段历史的记忆,更难以像那个年代的生活,但是巴金的书,他的文字却让我感动了,《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看完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触,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春》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公馆里,高觉慧走了之后,他的妹妹高淑英又要被迫嫁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这个人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一应俱全。淑英本来就不愿意,再加上她亲眼看见婢女婉儿嫁给冯乐山后,天天被打被骂,还要伺候冯老太太。蕙嫁给郑国光后,被他们折磨致死,死后还不能入土的惨状。于是,淑英下定决心,到了上海投奔三哥觉慧去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那个时候简直不把女子当人!就说蕙吧:蕙生病了,郑国光就知道请中医,而且三四天后才告诉蕙的家人。觉新已经提出需要请西医,而蕙的父亲周伯涛居然说“我看请西医不大妥当,西医治内病不行”!最后蕙死了,她的父亲居然还向着郑家,说郑国光是当代奇才,是蕙自己无福消受,还说蕙是被西医治死的!这种人根本不配当父亲!淑英就不同,她虽然消沉过,但是他听从了三表哥的话,不能听天由命,要站起来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她走了,也为那个时代创造了又一个新女性。
春巴金
精选巴金家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3位用户喜欢。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温暖的标志。它给那些失落和悲观的人带来希望和光明。但是,在巴金先生的笔下,家失去了原有的温馨,被封建礼教束缚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这个封建家庭,小说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还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小说中塑造了觉慧、觉民、觉新这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觉新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有着较强传统观念的人,为了维护家庭,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他处处表现出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征。他希望这个大家庭能和平共处,每一个人都生活好,因此他一方面遵从祖父意愿,一方面又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的青年投身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
在那个社会黑暗的年代,有许多人遭到封建礼教迫害,觉新就是受它毒害的典型例子。他虽有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但却失败既而沉沦了。因为他受的毒害实在太深,在强大的势力下他无可选择,只能屈服。就因为他服从,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梦想,割舍了自己的爱情,最后又碍于压力致妻子惨死,这一切都表现出他的懦弱。
相比觉新,我更欣赏觉慧,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大胆地与旧礼教抗争,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旧社会,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觉新就是代表之一。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是有拥有新思想的人们,他们带领人们走出了这个可怕的囚笼,一步步开导人们,就像主人公觉慧一样,挣脱了牢笼,舍弃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家,远赴他乡去寻找自己所追求的光明,他这份敢于追求新思想、敢于探索、敢爱敢恨的热情与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生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极度讽刺,对那些在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的人们给予了无限同情,对那些争取自由生活、新思想的人进行了大力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即使是在最阴暗的时候,也会有人去争取自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时代的潮流。虽然在流经的途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和改变它的流向,因为这种水流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可以轻易击倒沿途的阻碍,朝着那的海洋流去。
巴金家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1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由读巴金《随想录》而来的随想——这是一个需要反省的社会
第一次拜读到巴金先生的文章,是一篇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鸟的天堂》。第一次读到就觉得十分有趣,仿佛立刻身临其境,探寻大自然里无穷无尽的乐趣。那各种各样的鸟的模样,五彩斑斓的羽毛的颜色,耳边不断地响起那棵大树上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的在世界上最为神奇的交响乐,跟这画面,交相辉映成趣。那时巴金先生的文章,那意趣盎然的文字所构造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时隔五六年,到现在那篇文章仍然带着旺盛的活力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那阵阵韵味无穷的自然之音,也在脑海里谱成一首动人的曲子,将巴金先生享受自然、享受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形象定格在了那曲欢快的音乐中。
然而,几年之后,这篇在高一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小狗包弟》的文章,使我对巴金先生有了比在此之前更为深刻的了解。《随想录》就是带我走进巴金先生生活的一把钥匙,我拿着它打开了这扇六七十年代神秘的大门,也悄然进入了巴金先生悲惨的现实生活里。
对于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我并非一无所知,然而除了知道这是一段荒唐的历史外,像老舍、巴金先生等著名人物的遭遇,我并不了解。读了《随想录》我才发现,这段历史是那么的沉重,它随着巴金先生年迈的叹息声传入我的耳中,使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羁绊着,久久喘不过气来。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的暮年之作,是他一生的心血。这部书写的真实、深刻、令人深省,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自责与悲伤。作者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这部《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随想录》堪称一部伟大的书,作者倾尽毕生心血,在痛苦回忆、深刻反思中,坚强地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在我看来,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敢于还历史一个真相,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在那段让人不忍心回忆的时光中,他经历了抄家、批斗、亡妻,晃晃而不可终日,究竟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活过了那地狱般的十年,我不得而知。然而这部著作证明,他经历了浴火焚烧般的十年,凤凰涅槃终究是生存下来,并且在写作中不断探究,在探索中不断深入认识自我,敢于反省自我,对自我进行解剖,让读者能够看到他赤裸裸的良心——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最无罪的人做出的最深刻最彻底的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理想,一味只想自保,一味地忍气吞声,只求能够苟活。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他曾为了自保以及保证家人的安危,将爱犬送到了医院的解剖台上……他把这些真实地写出来,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眼前,也让我们看见了他在真诚地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刀一刀割着自己的心,他感受着剧痛但却不放弃,最终耗尽心血写出了这本震撼世纪的《随想录》。书的每页纸上,都有斑斑血迹。
我不禁惊叹,这样的一位老人,是怎样在腥风血雨中坚强地站立起来的?他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耐心地听取世人的评价,如此从容不迫,令人心生敬意。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良心的。
说他对得起读者,是我在读这本书时最强烈的感受。
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巴金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的后记里这样写道:“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在这里的都是‘随想’,它们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这样的作者,这样真诚的话,怎能不让人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呢?
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文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摧残。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不能逃避,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像勇敢的巴金先生一样,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抖出来,永远不该忘记,应该永久牢记这惨痛的教训!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反省的社会,只有人人都敢于反省,善于反省,反省自身,反省社会,反省国家,整个社会才能进步。正如巴金先生所说:“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后,只有在被剥削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巴金家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着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家
秋巴金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秋》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读罢之后,一股革命的激流不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社会的责任赋予我们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激流三部曲”中那种火一样的激-情,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那种荡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热情始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秋》这部小说延续了《家》和《春》的主线,进一步写高家的没落与新生,使人看到希望的是,主人公觉新在血的教训面前,已变得更加成熟与冷静,他试图以改良的方式去挽回这个濒于没落的家,事实证明已无法挽回。相比之下,二弟觉民就显得积极的多,他最后举行了新式婚礼这一点,就证明了他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旧式大家庭的束缚,而投身到更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
我想,《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那么,本小说在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秋天,是不是也意味着它的衰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衰亡,尽管身在其中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情愿,但历史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革命的激流是永远向前的,这一点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旧世界的衰落,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让那个没落的家随着秋天的落叶一起随风而逝吧!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崭新的未来。
“西风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秋冬一过,我们一定会迎来灿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新旧交替中走向强大的,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秋》巴金
巴金家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2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命运”这个词,我们可以轻松用笔在几秒钟之内写完,而真正的意义,却要用一生去诠释。我固然相信“人定胜天”这个说法,但是很多时候,人力在命运面前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于每一次的挣扎却是推向更深的深渊的魔手。
他们,是家的一部分;他们,进行着爱与恨、情与理的冲突;他们,或压抑,或挣扎,或抗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给我们塑造了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让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尽的鸣凤,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的觉新。他爱着一个人,却同另一个人结婚生子;而后陪着与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爱着那个人。从始至终,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处,我看不到他真实的灵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挣扎,只是身份将他压在了无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
觉慧口口声声称他的哥哥为“无反抗主义者”,却不知大哥注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慧的勇敢与追求。如果他处在觉民觉慧的位置,他断不会再这样压抑着自己。
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这些担子,这个腐烂、溃败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灭亡的道路了,这对一个骨子里还很传统,舍弃不了“大家”的男人是无法容忍的。于是他选择放弃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这个家庭。
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的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这个看似可以选择的题目,其实只有一个选项。最终,他只能将自己的愿景寄托于觉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领略,这不是他的放弃,恰是他的希望,让别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种无奈的幸福。
这是一个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么反抗的人有什么结果呢?
作为高府丫鬟的鸣凤用死亡控诉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的社会。最初,她以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爱着高高在上的觉慧,她不求相守,只愿可以一直远远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进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觉慧竟也爱着她。
看似毫不费力就可以满足的愿望,鸣凤却不能,因为她只是一个丫鬟,丫鬟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从被主人买下的时候开始,她就没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鸣凤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单纯的以为和覚慧的爱情可以改变她的命运,仍摆不脱命运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给一个老头子,尽管她怎样恳求,也逃不了,绝望中她只能选择长眠地下。
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觉慧开始让我认为他是爱着鸣凤的,而后我越来越怀疑,那是爱吗?有那种爱,即使爱的人死了,却只有叹息,而没有多少悲痛表现的吗?我本以为在鸣凤死后,觉慧会哭天抢地,甚至于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会那么淡定,然后渐渐淡忘,又去追逐自由。
其实这只是一种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种新鲜的感情,并非什么爱。只可怜了鸣凤,死心塌地换来一场空。悲哉!
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向我们控诉着封建礼教对人生活的残骸,想说不能说,想爱不能爱,有的是无止境的约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不挣扎不甘心,挣扎了又是徒劳,怎样都是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个字可以形容——难。
巴金家读后感600
巴金秋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9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巴金《秋》
家巴金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旧社会,家是一个恶魔、监狱、刽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彻底地反映了旧社会封建的丑恶面貌,使我不禁为他们感到遗憾。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我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不一样的性格和结果。梅,因母亲的态度而与觉新擦肩而过,并早早地做了寡妇,在与觉新重逢后,又因自我的感情不能抒发而抑郁成病,吐血而死;琴,读了几年书,用心地与觉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在觉新和觉慧的帮忙下最终取得了胜利,真心地在一齐,过着幸福的生活;鸣凤,好一个烈女子!为了自我纯洁的感情,不惜抛弃自我的生命也不愿毁了自我,我真佩服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选取这种壮烈的方式反抗;瑞钰,一个善良贞静的人儿,任人摆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众人的排斥,被赶到城外的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里,而他的丈夫觉新太懦弱,导致了她在生下云儿后离开人世,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这些女性人物表现出了在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不敢背负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失去了所爱的梅,失去了贤惠的妻子,失去了无数个反抗的机会,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最后帮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忙,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带着一个单纯的信仰,不放下,向目标大步走去,要做自我的主人,不要有一丝遗憾,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感情,牺牲了一个原本完美的生命。高老爷的封建思想、整个社会制度、整个迷信夺取了多少人年轻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我把幸福争过来!”我会和巴金一样记住: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完美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那么就让它作为我鼓舞自我的源泉吧!
家巴金读后感1000
巴金灯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巴金爷爷是一名著名作家,他一生写过无数诗歌、散文、小说,我最喜欢他写的《灯》这篇散文。
《灯》描写了灯的光尽管微弱但是都能在黑暗之中送去光明,有深刻寓意。在灰暗中的那几盏散发着微光的灯,它都能够给在黑暗中失去方向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一丝前进的动力。
说到这儿我便想到了:那年我和父母去海边旅游,我还好奇的指着海上的灯塔,问爸爸这是什么,沿着海边望去远处矗立着一座座灯塔,原来任何行驶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当地不少的渔民每次出海的安全靠岸都是靠着灯塔的帮助。这盏灯和文中的那盏散发微弱之光的灯不正相似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它是我们的信念,是我们的理想。“当一名教师——这就是我的心灵之灯。今年我刚上初中,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但是,我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着。每天,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作业本上端正的字迹;体育场上活跃的身影……我在朝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奋进。
心灵之灯,是我们每个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它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照亮着我们的漫漫人生……
巴金《灯》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巴金《家》读后感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