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史记优秀读后感 | 460字 | 9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54人 |
史记项羽读后感 | 449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98人 |
史记故事读后感 | 642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06人 |
史记故事读后感 | 773字 | 3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86人 |
史记读后感 | 915字 | 8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87人 |
史记的读后感 | 482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13人 |
史记周本纪读后感 | 642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84人 |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 | 4164字 | 41段 | 14分钟 | 23分钟 | 33分钟 | 106人 |
史记阅读心得读后感 | 782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83人 |
史记读后感 | 379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3分钟 | 277人 |
读史记—项羽有感 | 780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54人 |
史记读后感 | 695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72人 |
史记读后感 | 391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86人 |
史记读后感 | 2951字 | 14段 | 10分钟 | 16分钟 | 23分钟 | 184人 |
读史记有感 | 763字 | 7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54人 |
寒假史记读后感 | 1448字 | 19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195人 |
史记优秀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优秀读后感800
史记项羽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在著书时,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己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自己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还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见识。让我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越来越爱看书了!
史记项羽读后感1000
史记故事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暑假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更智慧;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拥有温文尔雅的气质……于是,今年暑假我按照往年的习惯,又读了一本好书。
我今年选的这本好书叫做《史记故事》,它的原著是司马迁,里面记载了上古时期到西汉汉武帝时代的故事。
这本书里面有除暴安民的黄帝;有正直清廉的尧帝;有爱护民众的成汤;有贤明大义的晏子;有忠心为国的屈原;也有昏聩暴躁的纣王……
《史记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屈原悲国,抱石投江》和《项羽用兵,破釜沉舟》。
《屈原悲国,抱石投江》讲的是昏君楚怀王因为上官大夫的谗言而弃用忠臣屈原,屈原虽被流放异地,却依然热爱眷恋着楚国,希望楚国能够清醒过来,却发现楚国不会再清醒了,屈原从悲痛到绝望,最后抱石投江自尽。
《项羽用兵,破釜沉舟》讲的是有一年赵国遇难,赵王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让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去解救赵国。可是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途中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了粮食他也不管,只顾自己。这下项羽可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上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当楚军渡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的吃了一顿,然后派人把船凿穿让船沉入河里,把做饭的锅砸得粉碎,把附近的房子放火统统烧掉。项羽用这种办法来表示他和士兵有进无退,一定要取得胜利的决心。就这样,项羽的军队打败了秦军,并且使秦军一败涂地,再也无法振作起来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假期我读了《史记故事》,收获颇丰。
史记故事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史记故事》读后感作文700字
《史记故事》读后感许多人都知道司马迁,也都知道他所著的《史记》。这几天,我找到了《史记》的简缩版,认真地阅读了一遍。《史记故事》是从“五帝”讲到“张骞”,把中国古代黄帝时期到西汉时期这一段历史几乎都写了进去。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谨承家学,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记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故事》让我认识了不少名人以及他们的功过。如:神农氏尝百草、周武王灭纣、田单火牛破燕军、愚蠢的秦二世等等。
他们的功值得我们学习,过则让我们警醒,提醒后来的人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些故事写得十分优美,其中,一些故事还有着诗句呢!如:荆轲刺秦前太子丹辞别荆轲时的诗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样的诗句,至今读来,仍令人心中顿生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离别之情。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了不少神话传说。如:炎帝是女人、蚩尤是外星人等,这些虽然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但是通过《史记》记载下来后,千百年来,人们传颂不已。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千秋功绩也就为我们后人所铭记。说到这儿,我已经解开了以前的疑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实,司马迁是让后来的人了解以前古代的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了解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事实,而且还希望后来的人们能总结前人的优秀成果,吸取历史的教训。《史记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过去的许多历史,还让我时时警醒。读了《史记故事》,真可说:“人一生的朋友是书,人一生最好的朋友是一本好书。”《史记故事》就是一本好书!
史记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着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记》主要描写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及其生动地描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项羽;有统一六国,功大于过的秦始皇;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们都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极高的文学素养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沧桑的历史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记》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对人物,正是廉颇和蔺相如。刚开始时,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了大功。廉颇认为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蔺相如怕和他产生矛盾,就总是躲着他。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荆条,向他请罪。他们最终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仅感慨万千:如果蔺相如没有让着廉颇,而是跟他争斗,廉颇如果没有知错就改,而是顾及面子,不像蔺相如认错的话,那赵国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见宽容大度和知错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宽容他,原谅他;而如果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就应该知错能改,像别人承认错误。有一次我弄坏了别的同学的东西,同学不知道是谁干的,大发雷霆,但是我没有犹豫,毅然向他承认了错误,他也原谅了我。试想,如果我没有向他承认错误,我有可能就失去了这个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太史公虽然被施了宫刑,但他仍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以顽强的毅力,
就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记了屈辱,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不朽的经典。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读着《史记》,淡淡的油墨芳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品读《史记》,回味无穷。
史记读后感800字
史记的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史记的读后感作文400字
妈妈假期给我买了一本注音读物《史记》,它以通俗简洁的文字,将中国古典史学名著《史记》中记载的精彩故事和著名人物,做了精心编选和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讲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西汉武帝年间共三千年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读这些故事可以使我们从中学习做人、做事和治国的道理。
在《史记》里,我认识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这篇文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因此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我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报效祖国,做一个爱国的人。
史记的读后感作文400字
史记周本纪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的纪传体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出生贫穷,身世坎坷,忍辱负重,谨承家业,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纪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故事》里,记载了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们有血有肉,热爱祖国。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为敬佩和感动的两个人物。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最后投江而亡,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被这种爱国主义行为深深感动着。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随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难之时,曾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吃了肉汤渐渐恢复了,过了几年,重耳又做上了国君,他把当时跟他一起受难的人都升了官,唯独忘了介子推,众臣都为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领赏,介子推不去,带着它的老母亲隐居绵山,当重耳想起介子推,后悔不已,便放火烧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让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没有出山,重耳进山看到介子推背着他母亲烧死了,介子推在旁写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介子推这种舍生取义,不图回报的行为令我感动。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史记周本纪读后感600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64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3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300字以上1
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若不读读《史记》就等于白了!“可《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史记》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变,首先是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人们为其顽强的拼搏精神折服。
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司马迁的一生。”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堵,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亲身体察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为他后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司马谈归天,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即”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苦心阅读,整理历史字资料,其正式写作《史记》年四十有二,准备工作整整用了二十二年。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进入写作中,却不幸因李陵事件受牵连,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一度他想到了死,但他为了实践先父论载天下之文的遗愿,强忍耻辱,又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圣先的遭遇中得到启发,最终战胜了自我,”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以完成著作《史记》的宏愿。百三十篇,526500字写了十一年,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可见这位史学家,为了这部史记,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思奋发,著成信史照尘寰。最凄惨的际遇,最悲壮的人生,却造就了中国最壮美、最瑰丽的千秋史笔。正所谓:绝境生绝唱。怜才膺斧钺,吐气化虹霓,刀剑染血式的苦难,促人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是为苦难加上一层霜并使之深入精神领地里再度受难,最后才绽放出一丛丛艳丽的菊花来。《史记》似梅,枝瘦花馥;《史记》如菊,蕊寒香冷。正如两千多年后鲁迅先生所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是一个真正的血性男儿,其执着,其坚韧,其真性情与《史记》一道永远彪炳千秋,永垂史册。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300字以上2
因为下个学期我们就要开展古代汉语的学习了,而史记作为古代汉语著作的典范,尤为值得我们去阅读。《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初高中时期时都接触了《史记》的内容,比如《项羽本纪》以及《陈涉世家》这两篇文章。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老师都特意强调过本纪记载的是帝王,世家记载王侯将相。《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都是“乡野村夫”,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他们之所以反抗只是因为在赶赴服徭役时因大雨延期迟到,而秦律严苛,凡是延期都会被杀,因此陈胜吴广在半路上决定要反抗,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吁与倡议。利用鱼腹中的纸条“大楚兴,陈胜王”,助公子扶苏为王来开展起义。可以说,陈胜吴广的起义拉开了反抗暴秦的统治序幕。因此虽然陈胜并不是王侯将相,也将他记录于世家这一部分,正是因为他的贡献。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即使却被记录在《史记》中,也应当记录在世家中,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却将项羽记录在本纪中。可以说项羽被破例记录在本纪中,是由于太史公的个人情感问题。太史公认为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兵败如山倒,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却不能磨灭项羽是个英雄的事实。
所以说《史记》这本书的意义不仅是为我们这些后人记录下那段历史。让我们后人能够以史为鉴,少走弯路。可以让我们与过去的先贤对话,较为直面客观的了解他们的人生。同时,《史记》中出了许多成语,歇后语。例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便是出自秦始皇本纪中赵高的话。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并且可以让我们增长阅历,丰富知识。
《史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史公第一次把历史人物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可以较为直观且客观的给读者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比如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本纪》。第一次接触到项羽本纪是在语文课本上,但是是节选。因此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便需要看看《史记》这样可以直接了解,不是从百度上随意找的,真实性并没有保障。同时,现在各种各样的“历史剧”会曲解一些历史人物来满足剧情的推进,这在看剧的范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历史的严谨度上就会有影响。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300字以上3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300字以上4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司马迁写《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300字以上5
读了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发达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我们炎黄子孙的坚毅和智慧崇拜的五体投地,对我国自古以来朝代的兴替有了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别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生活在远古时代,那时既没有文字符号记载他们的故事,也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炎帝发现许多小鸟在地上啄食细小的植物种子。他就把这些植物种子收集起来,种在地里,收获之后,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饱肚子。于是,炎帝向人们介绍这种谷物,推广种植这种谷物的方法。为了耕种方便,炎帝又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了一些农具。从此,这种谷物,也就是粟子开始了大面积种植,人们能够获取较充足的食物。为了感谢炎帝对农业的生产发展的贡献,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神农氏尝遍百草,多次误食有毒的食物,几乎丧命,幸亏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药,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为了不让人们重蹈覆辙,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仍然去尝试各种植物。最后,他尝到了一种名叫断肠草的绿叶黄花植物。这种剧毒植物无药可救,神农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后,有一段时期非常混乱,各地诸侯乘机而起。轩辕氏决心消除战祸。他修行德政,安抚百姓,整顿军旅,收复了各地的诸侯。他又在逐鹿擒杀了南方诸侯首领蚩尤,统一了天下。后来,人们称他为黄帝。
黄帝执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发生战乱,黄帝就去征讨,扫平判乱,安抚百姓,帮助百姓解决各种困难。他制定历法,让百姓按季节播种收获;劈山开道,方便天下人往来。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劳碌,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的居住过。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无私奉献,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楷模。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无私精神的普照。他们的精神将永世长存,我们也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我们还要把他们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永远发达,永远年青,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阅读心得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我读的《史记故事》,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故事》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史记故事》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故事》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史记故事》作为历史书籍带给我们的思考无穷无尽,它的哲理让看过他的人一生受益。当我读到《卧薪尝胆》时,越王勾践的毅力,改正错误的决绝,让我心生佩服,他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让我对军事家项羽、韩信敬畏不已。“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纸上谈兵》赵括惨败秦军,让我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语言的巨人,却可能是一个行动的矮子。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
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故事》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
史记阅读心得读后感800
史记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书名叫《让你大吃一惊的世界珍奇物种》,这里面讲了许多奇怪的物种。
书里面讲解的物种有:阿富汗犬,懒熊,小梨竹,水兔等。这些动物有哪些奇怪大特点呢?让我来讲讲:例如懒熊虽然看起来非常的懒,但它其实并不懒,还很勤奋,它们不会冬眠,还喜欢爬树。
我再给大家讲讲水兔,水兔是生活在水里的,大多在朝鲜,它是田螺的同胞,另外它为啥叫“海兔”呢,因为它像一只小兔子,所以人们才给它取了这个名字。
最后再给大家讲讲一个物种——柚木,被人们称——万木,它的名字还有:胭脂树,血树等名称,它非常硬,所以能够长期不变形,它发出的香味可以驱鼠,蛇,虫,蚁还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它有很强的抗腐作用。
这些都是科学家们辛苦发现的,科学家们把这些神奇物种收集起来写在书中,让我们获得更多知识对世界的了解,世界上的物种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还等着我们人类不断的去发掘。
《史记》读后感300
读史记—项羽有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读《史记—项羽》有感
我在五年级时读了几本与项羽相关文章,始终有一个问题令我大惑不解:项羽,世称楚霸王,秦末天下第一英雄,自反秦出师到垓下一战自刎身亡前,“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言),而史料记载的更有一举奠定秦王朝灭亡的巨鹿之战,流下了“破釜沉舟”的千古英名;彭城之战更是以三万骑兵大胜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打得刘邦只剩一车夫驾车而逃。此等英雄好汉,军事奇才,为什么会因垓下一战而自刎呢?那他到底还算不算个英雄呢?他又是位怎样的英雄呢?当我读完《史记》中关于项羽的内容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观看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绊脚石。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最后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的才智也给浪费了。要么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痛失良机,要么中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彻底失去谋士。
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
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史记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善不可无,害不可有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它曾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看完后,我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全部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走进我们历史文化的世界,会陶冶您的情操,开阔您的视野,让我们在这美妙的世界里继续前行吧。
《史记》它是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它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权倾朝野,可他仍不满足。他想谋权篡位,但又不知道哪些人是归顺于他的,就来了一场“指鹿为马”,秦二世说:“丞相,你说错了,这是鹿,不是马”。有些人说是马,有些人则说是鹿。这些说马的人都是附从赵高的,而那些说是鹿的人,赵高后来就以罪名冤枉他们,忠臣基本全部都被杀了。从此大臣们都对赵高畏之如虎。赵高心中有了底,于是决定谋反,派自己的女婿阎乐去杀掉了秦二世。秦二世死后赵高怕百姓不服他,所以就另立子婴为帝。子婴知道自己只不过是赵高手上的一颗棋子,就假装生病,不能上朝,让赵高来看他,乘次机会诛杀了赵高。
一个人再聪明,如果被贪心迷昏了头脑,也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做人都要踏踏实实的。就如一句俗语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要有一定的防范心,也要有一定的善心。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善不可无,害不可有。在生活中要做一位智者,但不能被贪心冲晕了头脑。
史记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听窗外雨的声音,时而如微风拂过轻扬的柳树,时而如暴雨掠过水面。一种节奏,一种韵律,一种闲适,更有一丝愁绪!让我想起了《史记》,感受到了美,一种庄严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说:“我今天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记》不仅反映了西汉武帝以前社会风貌,而且以雄浑刚健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无数历史人物。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让我感受到了庄严的美。
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800
史记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5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应认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五千年的中华史。因此这个假期,我读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梁启超先生称为“千古之绝作”的《史记》。《史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全书共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我认为其中最为精彩、文学价值最高的当属人物传记部分。
先从司马迁说起。根据书本前言的介绍。我了解到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十岁开始诵古文。曾向许多名人名师学习,从小就打下了儒家的思想基础。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三十多年的太史令,学问极为渊博,临终时授命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司马迁矢志继承其父命。司马迁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最终著成了《史记》,有很关键的三点因素:1.从小受到孔子文化的熏陶,孔子文化的博雅风度陶醉并照耀着司马迁明澈的心灵。2.父亲的叮咛也时时鞭策着他上进。3.统一强盛的汉帝国文化氛围也为他提供了写作条件。4.司马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着也是他作出《史记》这一中华经典的重要因素。
司马迁用丰腴的手笔将人物摹形得十分传神,例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等等,里面的人物形象伴随着《史记》千载如生。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刺客列传》吧!
《刺客列传》中描述了曹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故事。从前,“刺客”这个词在我心里含有极深的贬义。刺客不就是“亡命徒”?“心狠手辣的人”?“愤怒者”?读了《刺客列传》之后,“刺客”在我心中多了一层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忠。他们五位肩负着他人的嘱托或是国家的期盼和使命,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充斥着浓浓的忠义,不畏强暴,勇敢地与敌人相斗。
豫让是最让我悲痛的一个惨烈的刺客,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自者容”。他为了为知己智伯报仇。为了这一个信念,他屈身伪装成罪犯深藏匕首修整宫中的厕所,企图找机会刺杀赵襄子,结果未成功。之后他并没有放弃,他把漆涂在身上,乔装成乞丐沿街讨饭,再次行刺,却被赵襄子识破,襄子正打算抓捕他时,他的请求让我震惊:乞求赵襄子让拿他的衣服让自己击刺衣服,来表达为智伯报仇的意愿,死而无憾。在临死之前还能一心想着为知己报仇,即便是得到仇人的衣服刺几下的机会也不放过。虽说他作为一个失败且并不专业的刺客,更像是一个彻底入了戏的演员,但他向世人演示了忠义。他的狭义将自己那颗与知己肝胆相照的心映得熠熠生辉。这样的朋友情谊怎不让人赞扬?
五位刺客中我最欣赏敬佩的是聂政。聂政的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整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悲”的情调。开始,他对母亲的孝很是让人赞扬。母亲去世后,他感于对严仲子的恩情,为了报答恩情,他将死抛之于脑后,刺杀宰相侠累。本以为刺杀成功之后他会像其他刺客一样逃命,不曾想他居然当场自杀悲壮死去,以自己的命抵他人的命为抱恩情,让人感触良深。为使姐姐不受连累而毁容,可见他心思细腻,侠骨柔肠,亦可见其宁舍自己,不连累亲人的义勇精神。
《刺客列传》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最强调的四个字:忠、孝、节、义。“忠”则对国家的忠心,“孝”则对父母,对家人的孝心与爱,“义”即对朋友的忠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刺客视死如归,忠肝义胆,为国为民为信仰舍生忘死,值为赞扬。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曾记得,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无数的人们被无情的灾难夺取了亲人,某些身体部位甚至是生命。此时此刻,许多志愿者搭起了一座爱的桥梁,进入了如火如荼的救灾工作。____年天津大爆炸时,消防员战士英勇救火的背影被称为“最美的逆行”,医生铺在爆炸现场抢救人命等等。古往今来,在祖国人命有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情况下。爱国之心往往能点燃每个人的心灵之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
聊起《史记》,“本纪”放在全书之首,历来被视为是贯通全书的纲要部分。“本纪”中共有二十篇,以天子、国君的言行、政绩为中心,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曾经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当代社会究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当然是进步了!现代冰箱洗衣机高铁飞机大厦互联网各种发达的高科技,使人民生活更便利。可另一种声音:早在五帝时期,烧柴米也未必不必现代暖气更温暖,古代人活得明白,制度简单而有效,人民安居乐业,安贫乐道,不要担心成为房奴,也不用在各种商战中绞尽脑汁老谋深算。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本纪”中的五帝本纪作了一番研究。
“五帝”及轩辕、颛顼、帝喾、尧、舜。轩辕在阪泉之野战胜了炎帝,在涿鹿郊野擒获了蚩尤之后,代取了神农氏做了天子,统一华夏,这就是黄帝。黄帝在位时,定度量衡之制、具六书之法、讨论病理并作《黄帝内经》,他的正妃螺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黄帝在数学、文学、衣服、医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的儿子颛顼劝导百姓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帝喾时代可谓是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式是:“德莫与博爱余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志莫大于人。”他强调以诚信、仁政治天下。尧舜主要贡献则是开创了禅让制。
五帝的统治策略虽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已是不凡之制。他们在道德人伦,在治国功业,在造福人类等诸多方面都堪称楷模的远古帝王。对于人类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之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时代不同人们的需求不同。不可否认的是五帝的功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先河。
《史记》中还有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或事例。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时的聪明机智令人赞扬。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国,勾践的卧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诡计多端的妲己等等。这些人性的丑恶与美好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将之列于《史记》之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教会了我们怎样明辨善恶,弘扬善良,贬弃丑恶。《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到,陈余因被小吏侮辱,便要和小吏拼命。张耳训斥他:这样的小耻小辱怎值得用性命来做赌注?而《淮阴侯列传》中赞扬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同样也能忍辱为老人进屋,才最终得到《太公兵法》。司马迁所列的这些人物同样是收到屈辱,却有不一样的结果。这教育了我们做事要学会理智,清楚地衡量辨别什么东西我们可以舍去什么不能。忍辱求生其实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化悲愤为力量,发愤图强,通过建功立业或是复仇来洗刷过去。《史记》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十分出色,如喜爱诋毁他人的骊姬、神明大义的赵括母等等,许多不同地位,不同性格,不同姿态的女性也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此的一本文学著作,四百多页的充满陈香的纸张,包囊的却是几千年的历史,用尽的是司马迁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司马迁用笔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将一个个故事情节铺开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情节的此起彼伏,我的心也在随之抑扬顿挫,它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一个世界,经历着那样的事情,品味着那样的美善美与丑恶。
品读《史记》,如观赏一幅描绘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的动人油画,缓慢行走在历史长廊,品味中华民族的神奇与伟大。
读史记有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以史为鉴 知千秋盛衰兴替 ——读《史记》后感
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套这样的书《史记》,在父母的指导下,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些,在我的印象里,那是多么枯燥而晦涩难懂的书啊。后来很长时间,我的目光都不敢碰触它。直到有一天,我重新从书架上取下它。因为要查一个资料,我不得不又一次翻开,我的眼睛只在书上扫视了几分钟,就忽的发现,我已经被吸引住了。
首先它的真实性,客观性。原来我所了解的大多都是通过看影视,小说等,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或好或坏的历史人物,他们经过编者的再创造,加工,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比如秦始皇,之前他在影视里的一直是个暴君的形象,仅统治数年就灭亡。但是史记里,却记叙了他的历史功过,政治上有作为,有创新,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又采用了极端暴虐的刑法,这正是一个血肉丰满的真实的人物。还有项羽,原以为,他就是一个鲁莽,无智慧,有勇无谋的壮汉,但是,看了史记,才知道他也有善的一面,也有才华,所以才能聚人气,成就霸业。虽然他最终失败了,可是他的不屈不挠的气节广为后人传颂。难怪后来的大词人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次,史记的语言很有特色,线索条理。虽然记叙的是史事,人物繁杂,事件频繁,但是脉络清楚,关系分析得很清晰,紧凑。所以我看的时候,经常会急于知道后文而迫不及待的读下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鸿门宴,它描写的气氛相当浓烈,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的另一特色是历史人物之全面,不仅有帝王将相,还有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学者,游侠,医者等各类人物,他们各具特色,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突出,却又不虚构虚夸,正因为如此,就更加吸引人去看。
但是,从文中也不难看出,作者是有情感倾向的,比如,他对帝王将相,基本是客观叙事,而对下层劳动人民却又透露出一种情感,有同情有赞扬,有肯定有表彰。如<<陈涉世家》,陈涉本不是帝王将相,却把他编入本记,为他立传,这充分说明了作者的情感立场。而这种情感也会影响读者,使读者与人物命运相呼吸,产生共鸣。
《史记》的特色很多,读的越多,越能发现它的价值。有人总结: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而鲁迅先生评价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在叫绝。
寒假史记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48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
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寒假史记读后感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