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读寻觅中华有感 | 1122字 | 11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53人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1218字 | 9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23人 |
寻觅中华读书报告 | 1605字 | 11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223人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1336字 | 14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28人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1162字 | 18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78人 |
读寻觅中华有感 | 1670字 | 9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3分钟 | 186人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1515字 | 12段 | 6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239人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1304字 | 13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01人 |
寻觅中华读书报告 | 1477字 | 12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284人 |
寻觅中华读书笔记 | 1597字 | 7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232人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1501字 | 14段 | 6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179人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1115字 | 15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110人 |
读寻觅中华有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魏晋风度,绝世独立
-----读《寻觅中华》有感
初读《寻梦中华》时,并无较大的触动,直到遇到了阮籍和嵇康两位才子,内心的涟漪才一点点晕开。
广武涧,涧水汨汨,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只听得一声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的这声叹息成为今后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感的历史人物的共同心声。可阮籍并没有因此厌恶尘世,他在一批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文人名士的新坟丛中,憬悟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他选择了做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大人”,做一个独特的“大人”。
正是因此,他对官场像游戏般洒脱,对待礼教像仙人般轻视。他为人坦率,洒脱,不拘泥于传统的礼教习俗。就拿他的母亲去世这件事来说吧,他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完全不顾礼教,但他对母亲死亡的悲痛,和其他孝子一样,甚至更深。由此看来,他只想活得真实和自在,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再来说说嵇康吧,他是曹操的曾孙女婿,与阮籍是好朋友,和阮籍一样,他也向往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的人生。但他似乎更潇洒,长期隐居山阳,后来在洛阳城外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嵇康活得实在是自由!
对于朋友,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为此他写了两封绝交信,却落了个“不孝者的同党”的罪名而被杀,但他死得从容,死得淡然。
马策认为,一代名士玄谈,醉酒,嗜药,啸聚山林,睥睨当世,造就了“魏晋风度”,可我认为,它更代表了对人生的追求,对人生的洒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执著。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阮籍做到了,嵇康也做到了,可我们呢?我们只知道被当做异类很难受,可生命是极度短暂的,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让自己活得不愉快呢?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既然我们选择了去远方追逐梦想,留给世界的就会是背影,何必在乎那么多呢? 写到这里,我更加钦佩阮籍了,那一次,他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真真正正的哭了,他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尽致。我想,我们也应像阮籍一样,做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努力活的真实自在。
曾几何时,我为了让周围的人都认同我,喜欢我,渐渐地改变着自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甚至是模仿别人,还记得当时为了让自己成为焦点,对朋友掏心掏肺,可到头来,我并不快乐,越来越讨厌自己,那些所谓的朋友,也渐渐离我远去,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大概以前的我,就是少了像阮籍那样的洒脱吧。
是啊,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为了自己内心的向往,被别人不理解又如何?被别人讨厌又如何?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向竹林七贤那样,活的真实自在,活得潇潇洒洒!
. 魏晋风度,将绝世独立!
寻觅中华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品味历史,寻觅中华》
怀着憧憬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从我眼前闪过。只是初次阅读,我就对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绚烂的中华历史所吸引,久久不能自拔。
墨子,一个黝黑外表的人,他的身世也因此受到不少史学家的争议,但他在文化上的造诣众人皆知。他劝阻楚王攻打宋国的事迹可谓流传千古,他用自己犀利的话语和巧妙的战术让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其中表现出的政治远见和历史功绩让人称赞不已。不过更为有趣的还是他这个功臣在归途中避雨造拒的事,而他则用他的气度道出:“运用大智慧救苦救难的,谁也不认;摆弄小聪明争执不休的,人人皆知。”乍一看这件事不免让人好笑,但细一想却又引人深思。
司马迁,一个名扬千古的人,他发愤写《史记》的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他背后所经受的精神痛苦和身体摧残我们无法体会,只知道,他是伟大的。面对其他懦弱的官员,司马迁大胆地站出来,向汉武帝分析了李陵的行为。其实并不只有他看透了真相,但只有他敢说出真相。结果可想而知,他先是入狱,之后在死亡和腐刑面前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死亡更为干脆,但司马迁和他们不一样,他知道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事,即使再痛苦,也不能就此罢休。就这样,《史记》诞生了,成了“无韵”的《离骚》。司马迁也在不久后消失,他的结尾我们无从知晓,也无需知晓。
曹操,一个丛林中的强人,由于《三国演义》的缘故,他给我们的印象不是很好,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我们无法否定。在军中,他用诗抒发了他的豪情和他对天地生命的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名句我们已烂熟于心,但其中所表达的感情仍耐人寻味。他把人生看作“朝露”,把死亡看做永恒。与其他伟大的领袖不同的是,他主张薄葬。或许这便是他的气度吧,在他的墓中,不需要财宝、装饰,只愿拥有永恒的清净。人们曾不知多少次寻找他的坟墓,但始终没有找到,那就让它永远不被找到吧。
盛唐,一个中国最辉煌的时代;长安,那个时代最骄傲的城市。中国的文化在那时,在那里,得到了空前的发扬。长安向世界敞开了自己,世界也把长安当作了舞台。它容纳外来文明,传递中华文明,充分体现了“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在长安,宗教矛盾灰飞烟灭,种族差别不再重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的包容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耶律楚材,一个辽国皇族的后裔,一个金国的高官,一个成吉思汗的得力助手。他的存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他的到来,让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征服战开始,也正是他,让这场残酷的战争得以结束。是他,让蒙古军不再屠城,也是他,让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壮大。古代四大文明国度,三个都在战火中消逝,唯有中国,在战火中生存了下来。历史上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征服不在少数,但各民族之间摒弃前嫌,反而融合得更加紧密,这些无不得益于像耶律楚材那样的人啊!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文化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是较为浅显。那就让我与余秋雨一同在这本书中品味历史,寻觅中华吧!
——徐梦昊
寻觅中华读书报告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一路繁花,一路云霓
----------《寻觅中华》读书报告
“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 ——余秋雨
《寻觅中华》是著名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集,系统地表述了余秋雨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中国的路程,第二部分是有关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是关于作者自己的路程。采用历史事迹与个人见解相结合的方法,构成了独特的“余式散文”。
从神话传说到当代中国,作者对每个朝代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当代”成为背景,传说与神话走到前台,传递着文明不灭的信念。女娲补天,是最好的救世者与修补匠;精卫填海证实了华夏文明那重视非科学的道义原则与意志原则;夸父逐日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未必真的合一……神话传说留给人们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神”字。无论是宏伟创世型,抑或是悲壮牺牲型,总能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或是美好向往,或是悲哀吟叹。文章将神话传说定为整个华夏文明史的总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准确而又贴切。
在《寻觅中华》这本书中,“诗”这个字曾多次出现,并分别以“诗人是什么”和“唐诗几男子”为题展开介绍。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当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被诗歌所笼罩,而唐代将诗歌发展到顶峰。现在虽然也有人写诗,但终不及古代之繁盛,诗歌如长虹在天,让人景仰崇拜,而又遥不可及。“作为中国人,一生中有数不尽的苦恼,但有几个因素,使我下辈子还愿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因素,便是唐诗。”唐诗是唐代的灵魂,给唐代注入了一条美丽的光彩。诗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者写了诗人的性格,在人情事故外,诗人焕发着异样的光彩。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所体现的和谐幸福,不是故作的境界,不是炫耀性的姿态,而是达到的自在状态。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陶渊明渴望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社会,渴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一个理想的蓝图,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去努力构建这样一个社会。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每个人都勤奋起来,不想着“不劳而获”,用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获取幸福,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到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再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体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却也意味着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可是,现代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甚至在康熙帝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由此可见,明清固然黑暗,即依然有零星光亮。民间流传的小说,也给暮气沉沉的明清文坛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到了近代和现代,政府腐败,从最初签订的《南京条约》到屈辱的八年抗战,到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遍体鳞伤,可是也有许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这个时期的“郁闷”孕育着新技术、新文化、新思想的创造力,包括白话文的推行。抑郁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的欣慰,失望的同时又表达出一份希冀,这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历史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现在的中国是一头尚未睡醒的狮子,但她驱于苏醒。中国处于即将崛起的地位,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提高创新能力,按照周恩来总理所说: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生活,不应该将光阴挥霍在无用的事上。过去,农民总会弯腰将字捡起,渔民总会远行求字,即使他们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们懂得尊重。我们也更应当尊重所学的知识,并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我们不知道以后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就像先秦诸子无法预想唐代文化,清代学者无法勾勒今天景象,我们只知道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行进,一步也不停滞,一步也不重复,一路繁花,一路云霓。
寻觅中华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6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通向大唐之路】
近几周,我读了余秋雨的《寻觅中华》,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我跟随大师的脚步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开始慢慢行进。猜测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探索商朝的神秘,感受汉朝的伟大。终于,我走进了我们引以为傲的唐朝。
大唐,如一座高峰,屹立在历史深处,也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是什么力量缔造了巍巍大唐,创建了如此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呢?
北魏鲜卑族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使中西文化精华相互化育,为大唐气象注入浑朴的旷野之力。说到北魏,总是想到孝文帝拓跋宏,他四岁即位,在位二十八年,只有九年时间独立施政,却在这九年中使中国改头换面。他主张“汉化”,这是一条血迹斑斑的改革之路。这条路,本来也许要走几百几千年,可是他,却把它压缩到了几十年。这次改革,不仅是汉文化对“胡文华”的濡养,更是“胡文华”对汉文化的输注。正是这种双向的交融,才让中华文化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打通了一条通向大唐之路。
唐朝时一个“诗的时代”,唐诗是唐代的灵魂。
唐诗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是中国古代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成就卓越,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和《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唐诗的作者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山河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等。
而在唐代的诗人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是一个随性洒脱的人,他高度自负,傲岸不羁,而又热情豪放,天真烂漫。他的诗受到唐玄宗的青睐,却又因此受到小人的排挤。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彼此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是一个自信的时代。
唐朝时期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透出一种自信的气度。这种自信从他的军事、外交、文化、国家治理、疆域版图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这种自信是以国家的真正实力为后盾,内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这也是后世历朝历代所羡慕和追求的一个圣境。
唐代地域不小,历时不短,“仅仅长安城就已经很大,比古代世界最骄傲的城市—那个曾经辉耀着雄伟的石柱和角斗场的古罗马城,还大了差不多六倍”。这是余秋雨对唐长安城的评价,而它不止面积大而且商业繁荣,走在长安街头,外国人多的是,还允许留学生参加考试,考取官员,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这也是源于唐朝的自信吧,他有自信心使外国惊叹于自己的时代,不担心外来的文明会把自己淹没,甚至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被淹没。他很明白,自己离不开别的文明,如果离开了,他就会索然无味了。所以,余秋雨说,“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今天的中国正在融入世界,我们就需要盛唐的胸襟。
唐朝是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精华。
寻觅中华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2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梦回唐朝,梦回诗歌
---读《寻觅中华》有感
我想梦回唐朝,那个繁荣昌盛的地方;我想梦回诗歌,那个浩荡千爽的时代。
----题记
倘若问我:“假如你穿越,你会去哪?”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我只钟爱唐朝。”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的答案一样的,因为她太招人喜欢了,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朝代。
唐宋是分不开的,提到唐朝就会想到宋,但是人们总会用盛唐弱宋来区别她们。
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首先大在心态。
提到盛唐,就不得不提出那个曾让世界骄傲的城市—长安。长安很大,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两个繁荣的城市加起来大了一倍;长安很繁荣,东市、西市万商云集,百业兴盛,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长安很开放,有三万多名留学生,有不少人在中国做官。
唐朝的文化可以用胡汉交融,中西贯通来形容了。在那个封建的古代,这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长安绝不会盛气凌人地把异域民众的到来看成是一种归顺和慑服。恰恰相反,她是各方文明的虔诚崇拜者。因为她知道单调意味着枯燥,丰富代表着多彩。因此唐朝敞开自己的怀抱,去追逐拥抱每一个与她亲近的“人”。唐朝也是自信的,她不畏惧任何文明,也不担心任何外来文明把大唐文明侵蚀。
平心而论,唐朝并不强大,她似乎比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朝代元朝弱很多。铁木真率领着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横扫欧亚。但我相信,人们更对唐朝津津乐道,她像个孩子似的,对未来充满憧憬,一切都是那么蓬勃。
现在我们来想一个问题,假如唐朝没有诗歌会怎样?
结果可想而知,天注定,诗歌与唐朝密不可分。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论唐诗,首先当然是李白。在我看来,李白永远是一个青年,他不羁、他放纵。他是一个野性行者,他四海为家、游山玩水、孤独流浪。其实李白的家境并不很差,相反,他完全可以依靠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可是那样,他又不是李白了。他的生命需要陌生,他的生命属于陌生。
每每想到李白,我的脑海里总会勾勒出一个画面:微醺的李白,躺卧在悬崖边,白衣飘飘,帽子上的流苏顺着风飞扬,手里拿着一壶酒,不时的喝上几口……
说完李白,我们就要提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两人因诗相识,因诗而相互佩服。
当我漫步在书香满溢的诗歌词赋中,我往往能窥见杜甫飘飘然于书中走来,向我展开他的人生长卷。“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是雄奇壮美的人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凄苦悲愁的人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接济天下的人生……你的人生如此瑰丽多彩!你的人生如此沉郁苍劲。
唐朝,因为有了诗歌而丰富,因为有了李白、杜甫而不能令人忘却。
中国不是一个强国,如果我们想要挤进强国行列,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中国正站在一道门槛前,门槛外是无边的光明与和谐;门槛内是一片黑暗与冷寂。让我们坚定信心,努力跨过那道坎儿,为实现中国的真正崛起而奋斗!
读寻觅中华有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7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穿梭历史的长河
——读《寻觅中华》有感
“浩荡的历史进程容不得太多的单向感情,复杂的政治博弈容不得太多的是非判断。秋风起了,不要把最后飘落的枫叶当做楷模;白雪化了,又何必把第一场春雨当做仇敌。”就这样,在秋天执一书卷,清凉地铺展深深浅浅的记忆,刻下的不是岁月的沧桑,而是历史的静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多年的历史进程,是涌出的一批批爱国之子,用他们的身躯推动了历史的流动,在漫漫黑夜中向往着黎明。他们反抗、他们不羁、他们顽强,诠释着不朽的民族精神灵魂。茫茫岁月里,回首悠悠历史,即使惊鸿一瞥,也足以心旷神怡。
中国早期社会是充满着神权色彩的,殷商时,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询问天意,甲骨文由此产生。当时的占卜问天,造就了甲骨文璀璨的文化。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少不了探索,在求知这条满布荆棘的求知路上,有多少学者因社会压力而选择死亡,这不由得使我们惊叹于历史的震慑力。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细数这些为甲骨文这一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哪一个不是满怀国家的尊严,在被糟蹋得惨不忍睹的现实生活中凭借顽强意志开出了中华文明之花?他们不知道未来是阳光弥漫还是风雨交加,只是满怀对历史的敬畏,充斥着更高尚的责任使命,带着最初的理想,风雨无阻。
有一个人,经受岁月的颠沛流离,萍浮萍沉,以极大的责任感承受着难以言语的屈辱,在历史的隧洞里,一意孤行。要说古往今来谁最具有不屈的意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司马迁。有人说,如果没有善良地替李陵辩护,触及到皇权贵族利益,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坎坷的命运。可是,正是这样的必然经历,才成就了我们所认知的司马迁,才会有《史记》,才会有他所留给我们的精神文明。他亦可以选择死刑,不必屈辱的活在这个世上。可他仍选择了后者,是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屈辱地活着,就是要缔造重于泰山的重量——《史记》。就这样他低头了,他正试练着低下头扛起泰山的高度,支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文明。这样的一个司马迁,却最终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消失了,他写了多少的历史故事,而自己的故事却没结尾,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尾……
渺渺星河,洋洋大观。唐朝,我最喜欢的一个年代,实是因为这个年代创作了太多太多精彩的诗。这是一个“诗的时代”。李白的诗,浪漫细腻,他一生都在惊讶山水,正是由于这种惊讶的天真和无邪,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感染。而杜甫的诗,有了更多世态炎凉的沧桑,可以让人看出心灵的历练,成长的馈赠。李白杜甫也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彼此欣赏‘知心相交。而事实上,他们却很少见面,是啊,真正的朋友不必要天天见也会互相思念,只因为彼此欣赏,让他们心灵相通,历经时光的沧桑,友谊这杯青梅酒,越酿越浓,越沁人心脾。而这两位伟大的圣人,有着同样不凡的命运,李白却比杜甫要幸运,李白常常得意洋洋地向往逍遥,一路有人接济,而杜甫呢,带着妻小颠沛流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备受屈辱,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也许是个人的追求不同吧。除了“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不得不提到一个更得意的人——“诗佛”王维。王维本身是一个音乐家,年少就仕途得意,岂知世事难料,硬是被当成了“叛军”,而最终他却靠自己的才华救出了自己,真的是好险,正是他这段惊险的经历,才为唐诗文化注入了一丝禅意。他和陶渊明一样,有着从容不迫的安静,向往没有污浊的世界。而在这安静的背后,有着一种贵族的气息,注定着他本应不凡的人生。
宋代,是一团乱麻的时代。可就是在这样一段混乱的年代中,一个繁荣,富庶、高雅、精致、开明的时代,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对你蔼然微笑。“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了宋代的繁华景象,商业、农业得到极大发展,贸易频繁,人口大量增加,灯火辉煌,夜夜骊歌,当时的临安城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每读到宋,我们都会惊叹于古代人民的智慧,感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强大,心情澎湃,心中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古代中国竟是如此的繁荣,立足于世界的前沿。
历经匆匆的当今社会,多希望在一个秋日,静静地穿梭历史的长河,在旖旎的时光中使心灵得到一次真正的洗涤。在历史的阡陌上,我们仍会遇到那些未开放的花,逢着一片含露的绿叶。
寻觅中华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5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不尽的追忆
——读《寻觅中华》有感
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我跟随余秋雨大师的脚步,追随他的思想,猜测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梳理了中国四五千年的神话,然后一步步地向现代走进,脚步最终停止在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期间,我们一起相随走过了夏商西周唐宋元,一起感悟华夏民族的兴衰起落,诸多时期,唯独唐代,我不舍离开。
余秋雨先生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说‘梦回大唐’、‘梦回长安’,这是好事。但是,如果真的回去了,哪怕在梦中,可能都消受不了”。的确,我也是那想要回到唐朝的其中一人,可我们为何不能消受?不错,唐代已经过云了太久,但我们对它,永远不会是陌生人。我们同为中国人,同为华夏民族,唐代诗歌繁盛,我们现代人所欣赏的又何尝不是唐诗的精神?我们有着同样的精神,同样的见解,对美好事物有着同样的赞赏;我们和唐代,又怎会是陌生人?我们相遇,只会相见恨晚!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交通发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也比较畅通,经济快速发展。唐太宗还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的农民的负担,顺应民意,社会和谐幸福。李世民总结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台。唐太宗很重视选官用人,在我看来,“魏征”也是他从政路上完美的一笔,魏征的直言不讳,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仁德的君主,这也是贞观时期及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还继承完善了科举制,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大大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以我们高中生的知识到了唐代,也许也会有做官的资格呢!也正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唐代诗歌繁荣,“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的精品,城市的发展也是唐代繁荣的一个标志。
唐代有的开明的政治制度,廉洁的统治者,公明公平的考试制度,繁荣的经济,我没有理由不向往它!
游历完唐代,经过五代十国的混乱,宋代的脚步声渐渐近了,宋代结束混乱,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让宋代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原来是五代十国的汉族政权,而现在宋朝面临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强大勇猛、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想要打赢游牧民族实属不易,所以宋代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不堪。宋朝重文轻武,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收回兵权,加强中央集权,我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没有赵匡胤当时的重文轻武,也许现在的孩子都不会上学读书”。之前的我年龄小,看到这句话时,心里对赵匡胤还有些恨恨的,但现在我读完了《寻觅中华》,发现这句话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发展教育是历史的潮流,教育也正是我国已进入文明时代,而其它地区依旧过着野蛮人的生活的原因。就此而言,我们还应感谢他,他的重文轻武思想让文学快速发展,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添色不少。
宋朝的诞生是在战火硝烟之中,它的终结也是同样在战火硝烟中,在每个朝代皆是如此,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之中总会留下一些属于它们的痕迹,辽灭北宋留下了杨家将抗敌的故事,金灭南宋,留下岳飞抗金的故事。
尽管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也快速灭亡,但两个朝代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始终无法磨灭的。是我们永远追忆的。
与唐朝一样,宋朝也因为重文轻武政策出现了许多诗人,其中,陆游、辛弃疾不久成了宋代,而且也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最爽利,最典雅的抗战话语的营造者,陆游去世时是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个爱国者对国家最后的期盼。辛弃疾的诗亦极壮极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他的舍生取义,这句诗也同样是很多奉献人士的内心独白,尽管这些顶级诗人是这样走向死亡的,但正如余秋雨的观点,是宋代造就了他人万古流芳的人生美学。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不尽的追忆!
寻觅中华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4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在乱世中找寻文化足迹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有着属于自己的岁月篇章。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停地朝着现在走来。纵观中国历史,无论哪朝哪代,也无论是强盛还是衰败都依然阻挡不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我们中国人也正是在这脉脉相传中才成就了今天繁荣的中国文化。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使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见解更加深入了一些。从黃帝到商朝,从汉朝到唐朝,再从宋朝到青朝以至现在,余秋雨,带我们遨游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被一个个故事所吸引,也曾为墨子感到佩服,也曾为屈原感到叹惜,曾为司马迁叹服……但我现在想写一下对于其中一篇的内心想法——《乱麻背后的蕴藏》。
宋代留给我们的印象大多是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同时与好几个国家并存,国不安家不宁,但宋朝的文化是值的我们去品读去鉴赏去了解的。
也正是在那样混乱割据的年代。宋代的文明却蓬勃发展,逆风飞翔。
我首先了解到的是宋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相比唐朝而言,宋代的都城没有过多的限制,但全国市镇总量已接近两千。当时的商品流通量如果折合成现在的价格,差不多六十亿至七十亿美元。在宋优,还出现了许多科技著作。
宋代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文官政治有关,宋代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 使大家都有平等的资格。在全国广办公私教育,使全国的文化资源获得更多的开发,焕发出文化的活力。本来朝廷是利用文化来统治国家,但实际上文化也利用了朝廷。
在宋朝也涌现了众多知识分子,例如苏东坡、朱靠、陆游等。这些知识分子同时也担任着执政者,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这些文官的加入,使得宋朝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文官政治是考文人来执政,所以他的本性还是君子政治。宋代哲学思想也是比较先进的,许多名家都涌现出来。朱熹,企图为中华文明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永恒体系,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把向自己的学说传播下去。从这一方面来讲,宋朝也是一个中国古典哲学灿烂的年代。
在朱熹去世后,也有两个重要的人相继去世,一位是陆游,另一位是辛弃疾。读了他们的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朝的军事危难。在他们的诗作中经常出现有关国家危难的诗句。也正是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才造就了这两位爱国诗人。
说起爱国诗人,就不得不说一说文天祥。时间是那么的快,南宋也灭亡了,一个在文化上蓬勃发展的国家即将陨落,化为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流星。但还有一个人,把宋代文化的余热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展现的淋漓尽致。被元朝俘虏后,他宁死不屈,尽管元朝给他无比优越的条件和权力,但是在他眼中,那又算得了什么。宋代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他的信仰之中,所以才出现他这样舍身取义,大义凛然的伟大爱国者。最后,他给世人流下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宋朝最终虽然灭亡了,但是他的文明却得以传承。
文化总是在不断的发展着,乱世也不例外,而且它发展的却格为繁盛。也因在乱世,人们才急需一种精神寄托,心灵信仰。文化给人们慰藉,支撑人们在未知中前行。乱世中,一批批文人正已他们的人格魅力,展现这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如果你问我一个朝代留给后代的是什么?我会答,文化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文化不是盛世的点缀,而应该是黑夜的蜡烛。如果世人暂时不需要这蜡烛,那么,我们就让他先在自己的心底点亮。
寻觅中华读书报告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84位用户喜欢。
【纵横千古,寻觅中华】
也许是被历史上的平面论述禁锢久了,不觉也对中国历史失去了兴趣。然而,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怎会只是有几本历史书可以概括的呢?仿佛《寻觅中华》将那史料碾碎,穿越时间,穿越空间,在那个属于它的地方,映射出一个真正的中国。
时光纵横,空间交错,即使处于局外人的我们,也看不透,总是按着自己的思维去考虑,去编造一个个人和物,总是一味地认为,禹是个自私的人,硬生生地把属于大家的天下规划为一家之内,让其子孙享尽荣华。然而,表面风光无限的帝王家,何尝不是在向往那些寻常人家呢?他们牺牲了的,远超乎别人的想象,有多少人含冤而死,有多少人兄弟相残,又有多少人丧失了本该拥有的美好童年于爱情,却无奈陷于皇位这个布满荆棘的藻泽,人人都变得迷乱开来。
有人说,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若回到大禹的那个时代,身为一代圣贤之人,又怎会只是为了一己私欲,而让自己的子孙享受这光荣与无边苦难?若这样想,未必也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处于禅让制的大禹不可能感受不到,即使在那个选贤举能的年代,又怎会人人都甘于让与他人呢?什么是贤,什么又是能,又有谁说的清楚呢?在那个“大同”年间,怎能保证在一任任统治者交替之时,不会出现一场场血雨腥风呢?倘若如此,一场场征战,人民安定的日子或许也只有短短几十载吧。天天想着征战,天天想着讨伐,又会有谁来关心政治、民生、发展呢?说不定现在的我们还在那过去的年间踏步呢。
相比于全世界的征战强抢,一家内的争抢所带来的风浪当然要小得多。有人说,古代帝王是踏着亲兄弟的尸体登上王位的,而若以此为比喻,那么,禅让制的某些统治者又该怎样断定,是不是踏着千百万无辜群众的尸体而登上王位的呢?同样是经过血的洗礼,那不如就让这血肉之争,存在自己家吧。
由此看来,禹是多么的伟大,却又让人无奈,他近似于把自己的孩子推上那个如古罗马奴隶角斗的铺满黄金的角斗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孩子?他阻止了众多鲜血,却让鲜血流变了自己的家族,不得不说,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开创这些许平定伟大年代的,不正是这位伟大的英雄吗?
时代纵横,古今交错,出现了多少英雄人物,然而,又该以什么来划定这一界限呢?有人说,前朝臣子不服新君王是英雄,还有人说帮助新君王,识时务者为俊杰。前者犹如历史大浪逆流而上的一叶扁舟,虽有无穷的激情,却也只能是难敌历史,后者则为顺流而行的大船,带领人们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或许这比喻过于浅显,若如此,又怎会有那么多的民族英雄呢?
我们也许对英雄的评论过于片面,或者说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如文天祥,他的不屈之志为世代人所流传,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而耶律楚材却为后世留下了一片太平的世界。两人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而他们的做法却又相背而驰,真的是让人捉摸不清世人的目光。
不过,在历史的大潮面前,顺风耳行者则更胜一筹。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的破坏却是始于战争。倘若文天祥,真的召集一批兵马,与新建立的元朝相抗衡,那么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无益于和平发展的。
然而历史的潮流也只是纵观千古而得出的,并不代表着历史便可以阻止一切或改变一切,伟大的时代:一是由时代,二最重要的则是要有伟大的人物来开启。朝着历史的潮流,并不代表一定是要向强者妥协。鸦片战争后,若不是有那么多不妥协的革命烈士,又怎会有现在的中国呢?妥协的前提是保持和平,尤其是指国内和平。无论民族多少,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几千年的血统,是由不得族外人来征战,讨伐的。
上下五千年,正是中华民族一步步的痕迹,此间,她跌倒过,奔跑过,伤心过,欣喜过,而她经 历的一切,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寻觅中华读书笔记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9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诗歌时代——读《寻觅中华》有感
读毕余秋雨的《寻觅中华》,心中有些感慨。通过这本书,我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增长了我的见识。何为寻觅,作者通过次数寻觅心中的文化史,我也因此受到感染。
感受了中国的文化史,我不仅对诗词有了独特的见解。首先是曹操,一个丛林中的强人,或许任何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他质疑、否定,但无可争议的的只有一项:他的诗。面对军事上的不断挑战,他在文化上却彰显自己的风格,曹操的诗,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他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读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对于生命,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待生命的态度就不同,一个人可以轰轰烈烈地过完一生,也有人为了享受现在的轻松自在,浪费自己的一生。读曹操的诗,不能不再一次惊叹其间的从容大气,他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他的诗流传至今,乃是一大笔财富,供后人享有。
说到诗还有两个人,那就是李白和杜甫,从小对他们就特别熟悉,背的《唐诗三百首》中也有他们的诗,现在谈及他们不禁有种亲切感。不少人说,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这样说也未尝不可,唐代的繁荣一方面在于诗歌,是诗歌给了这个朝代新的内涵,丰富了这个时代。诗,"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诵读唐诗时,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来自诗本身,它能振奋人心,唤醒内心沉睡的世界,可以说,唐诗的魅力无穷大,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心扉打开,又看到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初读唐诗时,是找不到这么深刻的见解的,只是感觉好听、上口,现在再读,就觉得诗的伟大,短短几句,就能把人内心所想表达出来。读李白的诗,会被诗所感染,他钟情于山水,把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李白的身上往往有一种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是他更神采飞扬。
再读杜甫的诗,便有不一样的感受。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长者,他没有李白那样潇洒,饮酒作乐,他写的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安史之乱前,二则是安史之乱后,不错,杜甫,一位诗人,见证了这个朝代的兴衰,内心的感触可想而知。“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样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李白和杜甫无疑是唐朝灿烂的明星,诗歌中有了他们显得更加完美。唐代,诗歌的时代,带着诗歌繁荣历史。
说完了唐诗,就会不由得想起宋词,远远看去,宋代就像一团麻,近看,其中深藏着的丰富文化不可小觑。宋朝的对手,不管是金、辽,还是两夏,无论这个朝代发展的多么曲折、困难,也无法阻挡文化的发展,在这个乱世里,诗词在一步步走向繁荣。对于宋朝的诗人、词人,我们也都不陌生,像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等等。他们都为宋代诗歌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生于这个乱世,国家动荡不安,写出的诗词不免会有爱国的情感,他们更是借景抒情,把自己内心的渴望、无奈等情绪表达出来。杜文天祥,我们会记住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陆游,我们会记住他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归貂裘”;读辛弃疾,我们会记住他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以白发生”。提及宋朝,我们会想起风雨摇摆的军事危机,而一旦这种灾难写入诗词当中,对人的震撼,便放大了好几倍,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宋词与唐诗也有很大差异,源于是时代不同,宋代词人内心的爱国情感,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有一种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使他们的诗词铸造一种沉郁、苍凉、豪迈、无奈的美学风格。宋代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最终还能留下这样的文明,实属不易啊,不由得对宋代由衷敬佩。
都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实一点没错,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学者在时间留下佳作供后人欣赏,文化始终是不容忽略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就应该学着去了解历史,研读历史,我相信肯定会有深刻的见解,即使是改朝换代,也阻止不了文化的进程,作者寻觅中华,寻觅中华深处的宝藏,我们也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
寻觅中华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0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气节永恒——读《寻觅中华》有感
寻觅,字字珠玑;细品,厚重辉煌。寻觅中华,访前人之印合前人的脚步;细品历史,谈历代王朝。风尘底下的苍凉。
读罢《寻觅中华》,阵阵书香依旧萦绕在鼻尖,但那厚重的历史却已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
一个几千年的国家,丰盈的是精神世界。从古至今,文人的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而文人风骨,那气节定当永恒。
也许,投江是他“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也许自沉的选择是他对自然的皈依,是对现实的悲愤,更是对本真的不懈。
人们说他伟大、高贵,但他的伟大和高贵,是痛苦的一种升华。当屈子以血讴歌,孑然一身,反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汨罗的那刻,这一缕赤红泣血的绝美灵魂已然挣脱世俗的枷锁,随着汨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月,滋润了每一个志士的心田。这瞬间的悲壮,在岁月长河中变为永恒。是的,屈原定当无愧他的精神,那对本真的不懈追求,使之能无视了历史的变迁。从而缔造无尽的永恒。
几百年后,已是盛唐。李白,那谛仙人,是唐朝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光芒那般耀眼,岁月也无法磨灭。李白,是个野行者走到哪儿,心灵便可在哪儿栖息。他无法跻身于角落,因为他的心太辽阔。他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山一程,水一程,不断访求,去追求自身之神往。后来的贵妃研磨,力士脱靴,他那样狂妄,那样不羁。朝廷怎会适合这样一个至情至惰的痴人?
于是,当诗仙宽袍弃履,举起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辉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这瞬间的感悟,一路欢歌狂舞,又在孩童的诵读声变为永恒。这气节,不羁的精神,试问:谁与争锋?
历史的脚步,依就那般的快速。宋,是阴柔的,也是懦弱的。南宋,那是个争战、分裂、混乱的时代,民不聊生。有一个人,舍生取义,宁死不屈。入狱却依旧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傲然然于天地之间的不屈精魂,绝笔之中“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样的无愧,在于他的舍生取义,宁死不屈。正是因了那份不屈。文天祥这一名字才如此响亮,他的诗句才化为永恒。
何为气节?屈原之本真为气节,李白之不羁为气节,文天祥之不屈为气节。气节,不仅仅是一种对生活对自我的探索,更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种坚守。气节,是一个人存于天地之间的方式、态度,它也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本真是永恒,屈原被俗世不容,江中才为伟人长眠之地。追求本真,是对真自我的不懈追求。可又有多少人,在迷失自我?又有多少人,为了功名,亦若荣耀,选择城府,将珍贵的赤子之心抛弃?
不羁是永恒,李白自然是不凡,那份不羁,也许懂的人有许多,可真正拥有的又有几个?的确时代变了,盛唐固然繁荣,可也是封建的。二十一世纪,是个独立和开放的时代,也许过分的放荡是不被世人所容的,但保持适当的不羁,又何尝不可呢?何必被压抑的抬不起头?何必总是愁眉苦脸,悲哀叹息?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适当的不羁,不要被定视思维,不要被固定化了。我们应当有自己的独特与创新,应当有这份适当的不羁。
不屈是永恒。文天祥的不屈,在于他的这种民族气节,他名垂千史。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有不屈的气节。不屈,在于面对困难时,咬牙坚持;在于挫折来临时,迎难而上;在于台独事件时,我们坚定的回击;在于钓鱼岛事件时,我们坚守国家的尊严!回首八年抗战,血浴战场,却依旧挺住,再挺住,坚信正义必胜,彰显民族不屈。今天,我们艰苦奋斗,将我国推向一个个巅峰。明天,我们依然能怀着不屈,傲视群雄!
气节者本真、不羁、不屈也。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应担当起重任,拥有这永恒的气节,拥有属于我们的风骨。立于乾坤之间,怀着永恒的气节,书写属于我们的岁月篇章!
寻觅中华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5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倘若问我:“假如你穿越,你会去哪?”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我只钟爱唐朝。”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的答案一样的,因为她太招人喜欢了,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朝代。
唐宋是分不开的,提到唐朝就会想到宋,但是人们总会用盛唐弱宋来区别她们。
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首先大在心态。
提到盛唐,就不得不提出那个曾让世界骄傲的城市—长安。长安很大,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两个繁荣的城市加起来大了一倍;长安很繁荣,东市、西市万商云集,百业兴盛,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长安很开放,有三万多名留学生,有不少人在中国做官。
唐朝的文化可以用胡汉交融,中西贯通来形容了。在那个封建的古代,这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长安绝不会盛气凌人地把异域民众的到来看成是一种归顺和慑服。恰恰相反,她是各方文明的虔诚崇拜者。因为她知道单调意味着枯燥,丰富代表着多彩。因此唐朝敞开自己的怀抱,去追逐拥抱每一个与她亲近的“人”。唐朝也是自信的,她不畏惧任何文明,也不担心任何外来文明把大唐文明侵蚀。
平心而论,唐朝并不强大,她似乎比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朝代元朝弱很多。铁木真率领着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横扫欧亚。但我相信,人们更对唐朝津津乐道,她像个孩子似的,对未来充满憧憬,一切都是那么蓬勃。
现在我们来想一个问题,假如唐朝没有诗歌会怎样?
结果可想而知,天注定,诗歌与唐朝密不可分。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论唐诗,首先当然是李白。在我看来,李白永远是一个青年,他不羁、他放纵。他是一个野性行者,他四海为家、游山玩水、孤独流浪。其实李白的家境并不很差,相反,他完全可以依靠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可是那样,他又不是李白了。他的生命需要陌生,他的生命属于陌生。
每每想到李白,我的脑海里总会勾勒出一个画面:微醺的李白,躺卧在悬崖边,白衣飘飘,帽子上的流苏顺着风飞扬,手里拿着一壶酒,不时的喝上几口……
说完李白,我们就要提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两人因诗相识,因诗而相互佩服。
当我漫步在书香满溢的诗歌词赋中,我往往能窥见杜甫飘飘然于书中走来,向我展开他的人生长卷。“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是雄奇壮美的人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凄苦悲愁的人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接济天下的人生……你的人生如此瑰丽多彩!你的人生如此沉郁苍劲。
唐朝,因为有了诗歌而丰富,因为有了李白、杜甫而不能令人忘却。
中国不是一个强国,如果我们想要挤进强国行列,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中国正站在一道门槛前,门槛外是无边的光明与和谐;门槛内是一片黑暗与冷寂。让我们坚定信心,努力跨过那道坎儿,为实现中国的真正崛起而奋斗!
《寻觅中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