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柴静的读后感 | 783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86人 |
看见柴静读后感 | 1763字 | 17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01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588字 | 5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21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1764字 | 8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45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2513字 | 18段 | 9分钟 | 14分钟 | 20分钟 | 263人 |
看见柴静读后感 | 4500字 | 39段 | 15分钟 | 25分钟 | 35分钟 | 217人 |
柴静山西山西读后感 | 1102字 | 6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192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905字 | 10段 | 4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71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850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78人 |
柴静雾霾读后感 | 392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68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813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24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1664字 | 9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104人 |
柴静气场法则读后感 | 903字 | 6段 | 4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49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 1675字 | 9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3分钟 | 247人 |
柴静看见的读后感 | 474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94人 |
柴静的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柴静的读后感
看见柴静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63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看见柴静读后感「精选」
看见柴静读后感精选
这是一个关于故乡、环境、经济、健康的故事。柴静讲述的是临汾,我却想到自己的家乡。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燕子窝,早上常常被鸟儿叫醒。课本上说四季变迁,鸟儿会南北迁移,家里的燕子真的是春天来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们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个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呢?后来去外地上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燕子再也没有飞回来。
小时候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经常会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学的时候,从家门口开始攒一个小雪球,然后就在地上滚雪球,一边走一边滚,等到了学校,正好可以滚出一个雪人的头。每次下雪就会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欢拿一些树枝插在雪人身上,一个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满目疮痍,那时候的自己真是邪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雪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记得有一年都没有下雪。
小时候上学的路是一条土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雨过天晴之后,地面的表层会被晒干,硬梆梆的,但是下边还是湿湿的泥,走上去软绵绵的,仿佛腾云驾雾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时候表层比较薄,太过用力就直接踩到泥里去,那就回家等着妈妈骂吧。后来那条路变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样好走,但是汽车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差。整条路上弥漫着一层灰黄色,汽车过去,是难闻的尾气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随意的`跑来跑去,现在要小心各种车辆,有时候想要走到马路对面都要等个十几分钟。
柴静说,临汾很多地方因为挖煤地下都已经空了。我听别人说,我们那里因为挖铁也空了,国道上好多塌陷区的提醒标志。
柴静说,临汾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我想起小时候自己在河里玩,沿着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个下午,而现在那条河已经又黑又臭,靠近一点就恶心的想吐。
柴静说,临汾有在加强环保,但是效果不怎么样。我看到周围的工厂从冒黑烟变成冒白烟,但是大的工厂越来越多,整个城市的天越来越黄。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复杂的原因,指责谁或者惩罚谁,都不见得有意义。我更加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离,逃得远远的。
第一次来到深圳,
看见柴静读后感精选
前一段时间在贴吧里下载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惑 the young》。之所以下载是因为里面收录了柴静,范铭还有史铁生的文章。喜欢柴静早已忘记了原因,喜欢范铭当然是因为柴静,喜欢史铁生或许是因为《我与地毯》或者是《合欢树》,那种略带伤感的温暖,总让人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喜欢他们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感怀的心吧。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一个火柴,因为我不会上网搜关于她的很多信息。我只是曾经会看看她的《看见》,买了一本她写的《看见》,仅此而已。我只是在困顿无助的时候,看着她的图片,听听她的声音就会觉得舒服与释然,于是也便有了新的活力去面对下一刻好的坏的事情。
喜欢柴静是因为她总以一种人文的气息去寻找事情的本质。很多时候她更多的是关注当事人的情感流露,从内心深处挖掘不为人知的根本的情感原因。她的采访总是让我看到事件背后更多人性的弱点与共性。她并非大多数媒体那样急功近利,只是匆匆报到众所周知的表面现象,以鲜亮的标题招引观众。她从不虚伪做作,从不敷衍了事,很多时候她更像一个久违的朋友,给当事人一种轻松的氛围去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当时的想法。她总以一种谈话的方式来寻求真相,用心灵交换心灵的方式去解读新闻当事人心灵的本真。她的采访总让我有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感觉。是她让我学会去探究人心最深处的原因。很多时候,她采访到的真相竟会让我们反思自己思想的狭隘、幼稚和自以为是滑稽。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了解了人性背后的故事,我们就会懂得所有的事情总有因果,于是我们便会原宥很多,宽慰很多。
她总是以感性的一面理智地去看待事件的本源。她从不盲目的主观也不死板的客观,她只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去聆听主人公当时真实想法,不偏不倚,只是给我们呈献事件背后更个人情感的真实因素。
她并不像白岩松那样深刻,恰恰是这样的深度让我这个肤浅的人既能接受也能够仰望。她不爱浓妆艳抹甚至很多时候素颜上镜。清新、亲近,总能让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倍感温暖。
她,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视角心平气和、客观、理性地呈现给我们更加感性的事件本源,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更加爱这个短发姑娘,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学会了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生活,让我们学会相互理解与体谅,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们出发。”——题记
在《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熟,她从花里胡哨的小年轻成长为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我们看见的是人物风景的变化,她却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求认识与了解自我”虐猫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变了我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采访就是为了我们戳破那块幕布,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地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流露。柴静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闻报道里,之选取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杂陈。怀揣一颗真心,看人间百态,品人世情怀。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6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看见读后感
很喜欢柴静的《看见》,读此书,就好像看见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从无知无畏的年少轻狂,到理解了解后的从容淡定;从初出茅庐的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内敛恬静;从自以为是、过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静自省、客观自然的大我,没有华丽和自我标榜,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却自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丰富,如此深刻。
读书的过程中,看见很多感同身受的段落和情绪、很多不约而同的体会和表达,还有一些我自己心里有可是却被她说出来的通透。
比如她说“最练人的都是遭遇战”,从我自己走过的路来说,这一点感同身受。刚刚毕业到第一个工作单位,强手如云,分配给我一个师傅,甩一个任务过来:要用我从来没有用过的c在unix下写一个财务报表程序,要求带界面操作,c/s结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包括tcp/ip通信都自己搞定,甚至师傅带我见过一次用户以后需求也自己去和用户讨论确定,需要什么资料可以列清单请师傅帮忙,但教你怎么写,没门。就这样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如此之多,知道了数据库理论、操作系统理论、网络理论但联系实际如此之难,知道了现场面对用户说出“不”字有多么需要智慧和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一个人在北京无牵无挂,辛苦也不怕,下班了不回宿舍,憋了一口气,所有工作时间、业余时间都在机房里读程序、写程序,也没有啥文档,只能从师傅写过的程序里寻找思路和套用函数,把不明白的写下来,第二天上班赶紧去问,有的问题师傅告诉你,有的估计太幼稚的问题师傅没时间搭理,自己再琢磨。期间,在加班到很晚从公司下楼回宿舍时,在公司全体大会上置身于遍地程序高手甚至自己写网络元语的无敌高手中无所适从时,很多次想退缩,就好像她说:“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我也是这样羡慕着物业的保洁员与看大门的大爷。就这样在2个月内完成了工作中的第一场遭遇战,比我4年在大学所学到的所有还要多,但也找回了自信,得到了认可,之后的工作任务,因为知道,因为懂得,所以敢于面对,敢于负责,渐入工作佳境,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选入金税工程核心团队。回头看看,没啥捷径可走,碰上了,就全力以赴应对,全部心思都在事上,就会忘记了自己的小我。
比如她在书里说到非典中,在北海听琴的感受,“琴声有千灾万劫里的一点从容”,对比自己的经历亦心有戚戚。毕业后初到北京,除了加班,闲来就喜欢一个人骑车到处游荡,在西单的一个地下通道,一个全身灰色包裹的只剩眼睛露出来的年轻孩子,畅快淋漓的拉二胡“二泉映月”,悲而不怨,哀而不伤,一遍又一遍,我推着自行车停在他身边就那样听,一遍又一遍,但觉得:琴声中全然忘了这个世俗的"世界,好像千百年来的轮回中流淌在骨血中的声音。这是我此生目前为止听到的最美的琴声,与技巧无关,是音乐里说出话让人心弦脉动。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让人心怀感激。
比如她说:“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应该。”这一点我亦深以为然:太用力了,反而无力。凡是需要解题不能急于求成,一味用蛮力,适得其反;需先仔细看,不带任何成见偏见看,不断探索找到根本所在,然后四两拨千斤,一击命中。
比如她说:“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只有当不只是关注自己并且认为“别人可能是对的”,才可能去看见,看见自己的位置,看见别人的亮点。如果太在乎自己,太有我了,就会伪,就会刻意,就会不自然,就会产生抱怨,就会蒙上偏见的面纱看别人、看组织、看社会,而其实: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如此,可以释然而自然的与别人相处、生活,反而可以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做最好的自己。
已过不惑之年,人生除了不断的加法之外,开始要有减法。人贵自知,做不到或实在不想做的事情,要开始学会说不,我更愿意把我手里已经接下来的事情尽自己的所能做到最好。就像柴静在书里说的:“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不成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从此而后,人生在世最大的事就是看,不是听说,不是辩白,是看,是看见,是理解,是宽容,然后伸展成长。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1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看见》读后感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五分钟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我当时反复看了无数遍。
然后开始关注她的节目,看见。几个月前,去了清华听了她的讲座。于是一直关注她,当听到一本叫做看见的书时。我早早的提前市场发行时就已经看完大半。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没有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是评论,而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我通常会看看看着就会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经在不同的人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走的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陈莽说的。每看一次,就会愣愣神,想想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里面打动过我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话能够让我悔改,而有些能够让我有意识。就像一粒分子一样,在我脑中开始量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本书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向内开始学会观察自己。一层一层的刨,就像结伤疤一样,把自己最丑陋,平时不敢给别人呈现,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虽然很疼痛,但是确是在帮助我不断进步。
看完《看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语言开始变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认,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就不上学了,并且以为这是一种幸福,并以不学习为荣。而后来走入社会发现知识结构明显跟同龄人有差距。于是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但是对文字相当迟钝。柴静说过自己是对语言敏感的人,对采访对象的每一个字都能够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访者的真实内容,然后呈现给观众。看完柴静的书,我开始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再看每一个字的时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
柴静的《看见》,我喜欢,语言可以朴实到可爱的程度。
我从《看见》中感受到的是温情、温暖、人性、关怀。如果有人看着这个说这是“表演”,那么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这样的“表演”修养,好好修养一下自己,在私下里练好了,这样就可以到关键时候自然地“表演”出来。
也许是社会冷漠的程度太深,让我们中有的人真的对现实中的温暖也不那么相信了,仿佛只有电影电视剧中的温暖才是我们理性中可以相信的,可以欣赏的,生活中的真实可感的温暖,却变成了“表演”。这难道要去责怪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温暖的人么?你表达出那么多的温暖,是想让我们这些惯于冷漠的人显得太冷酷吗?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柴静的错?
我喜欢柴静,她的《看见》,让我对现实的温暖充满信心,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对柴静的认识是遥远的,可以肯定她不认识我。但是,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会关注柴静,她也许会因为名声在外多了些客观的压力,不过我相信她的内心是坚韧和勇敢的,所以她当得起任何的评论。
我祝福她。、
拓展《看见》读书报告
看柴静的这本书是出于偶然,一个朋友推荐了《看见》这本书的视频推广会,觉得不错,就想买本书来看看。恰巧有个朋友买了,就借过来拜读一下。
书里的主线是以柴静十年采访的主要人和事为主线,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文章有堆砌的感觉,主线不是很清晰,有的时候她的感受会莫名其妙的插入进来,让读者有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讲得采访的人物还是她自己的感受,还是同事什么的,有点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过安顿的采访,是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看柴静的这本书跟安顿之前的书有点类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闻人物,不是柴静这个人。
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但比起盖茨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他可能能影响的人是更多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盖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盖茨!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看见柴静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00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5分钟,慢速需要35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看见》柴静读后感1000字作文(1)
《看见》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充满了真情实感,它是一个人——柴静,亲身经历的十年。不是虚构,也不是幻想,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感悟。
柴静于书中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我,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任性。”几百页的书记录的不是上层社会人士的风流生活,也不是娱乐明星的事业经历,而是下层劳动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件,凭着自我的采访记录和总结思考,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有力地冲击了读者的思想观和见识,鲜明地刻画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药家鑫事件”,其讲述的是在20__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校的药家鑫夜驾车撞人后,发现伤者在记录自我的车牌号,拿出刀子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之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之后被判死刑。看似平凡的杀人事件,却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而不是表面上对死者打抱不平,为什么眼见自我犯下错误还要加深它的严重程度?为什么如此残忍、不顾后果?
从该事件中可引出“独立思考本事”这一话题,药家鑫为何撞伤人之后还将其捅死?因为担心伤者认出他的车牌号而被逮捕。但他又是否想过:刺杀者,不仅仅没能让自我逃脱,反而让自身深陷泥潭?一个大学生竟做出如此缺乏思考的行为,应当与个人,家庭,学校有关系!
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学识的高低不代表其生活本事的强弱,不应当“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在求学中培养自我的独立思考本事。注重思考,三思后而行是很重要,这对以后能否生存社会影响很大。其次是家庭,父母不应过分宠溺,也不应不分是非对错,就认为孩子是对的,否则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思考本事培养,这将会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坷。从教育角度看,异常是80年代,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他们,真正到了社会上这些学来的东西大多是没有用的,而真正有用的东西还没有学到——独立思考本事。
所以,从药家鑫身上我们看到了本质,他并不是十恶不赦之徒,而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本事,使事情的后果变得更严重,导致死刑。
《看见》向我们展示了平常所无法观察和想到的现象,若对细微物不断地思考,对整个人生是很有帮忙的。
《看见》柴静读后感1000字作文(2)
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好人与坏人,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柴静。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它记录了柴静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中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历程,描摹了柴静这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破茧成蝶的过程。
“看见”是脱去世俗的束缚,用客观、真实的目光去看待,直至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都不愿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见”。也许是担心,事物的真相被自我刻薄尖锐的目光刺穿之后,将会留下无尽的沉重与悲伤,但,倘若每个人都对社会上的黑暗腐朽的东西不甚了了,不去反对,那么这世界上哪还有善良完美可言?这时充当的将是千万副冰冷的虚假面具,而此时人性与道德将逐渐消逝。
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写道:“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理解__恋者?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感情,应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__恋的感情是最真实的,”的确,__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的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但我们我们也许能尽量的少一些鄙视与质疑,多一些宽容与理解,毕竟这是他人的感情自由。
另外,柴静用残酷的现实也揭示了伦理与道德最黑暗的一面。例如人们为了眼前的苟且利益而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将法律与道德践踏于脚下。
不得不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事业蓬勃发展。有些电影深刻地揭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例如韩国影片《蚯蚓》《妈妈别哭》讲述着残忍的学校欺凌事件,本国的影片《悲伤逆流成河》也刻骨铭心地揭穿学校不为人知的一面。有些类似事件也曾发生在周边,但试问我们每一个人,在遇到他人的利益受侵害时,是否也曾袖手旁观?也许仅有受害者生命的流逝才能换来每个人的觉悟。在看完《悲伤逆流成河》后,结局女主人公易遥的经典语段更是催人泪点:“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仙人掌成不了花,没法让人捧在手心里”“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日子真的无聊。”
在柴静的《看见》中,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是法律判定犯了法的不必须是坏人。就像药家鑫案。药家鑫撞了人还杀了人,网上的舆论一边倒说要判他死刑。而柴静为了看见真相,勇敢地去调查:“他为什么要杀人”。之后才明白当时的药家鑫因为恐惧,以为被撞的人记住了他的车牌,怕找他们父母的麻烦,冲动之下便起了杀心。其实本质上药家鑫是个孝顺父母的乖孩子,只是一时法律意识淡薄。而又有多少人肯抛弃表面的法律判定,从事物的真相去探究。
遇见《看见》,我开始尝试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见”。
《看见》柴静读后感1000字作文(3)
明白柴静算是比较晚的,那时候在网上看见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几分钟,关于四个人的故事,女教师、律师、官员、总理、独特的气质,真诚的语言,带给人心灵上长久的震动、从此改变了对记者的看法。开始关注她的博客,看她的节目,读她的书籍,认真了解她是怎样的成长。
要想“看见”,就要从愚昧中睁开眼来。
因为她的不一样,很多人喜欢她,但同时也饱受争议。喜欢她的人欣赏她在镜头前的犀利与敏锐,她以往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以往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同样有人觉得她的主持风格更像是一种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我个人觉得她是我们这时代真正优秀的记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寻新闻工作者应当持有的态度与作风,看她早期的文字,细腻又带一分倔强,正如她给人的感觉。
《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一个又一个采访中,她应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社会问题、灾难、杯具,文章中常常看到她对自我的懊悔,一个错误的提问,错误的表情,不适宜的态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点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
从一开始的极具攻击性的提问到不带道德眼光去看任何问题,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强调要做一个独立的新闻人,什么是独立她引用胡适的话说:“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我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此刻,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对的事情,做应当做的事情”。
《看见》所呈现的各个新闻事件、人物让我有时候对社会很是失望,可是柴静教会了我怎样去思考,她在演讲最终说道: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仅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我宪法权利的人,能够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仅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仅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柴静教给我的就是这样:独立思考、记录真实。
《看见》柴静读后感1000字作文(4)
上学期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初看,作者柴静,明白这个人,央视名记,可是,她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在记者这门行业上做的有声有色,却一无所知,就这样,怀着一颗奇的心,我打开了《看见》,走进了柴静的那几年。
书中以陈虻电话起笔,又以陈虻去世收笔,以时间为主线,洋洋洒洒的讲述了柴静从刚来到央视的愣头青到成为知名记者的成长历程,无论是饱受争议的双城的创伤,还是非典时期的艰难时光,亦或是药家鑫之死……书中经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女孩由感性到理性逐渐成熟的过程。
书中并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的痕迹,亦未表现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中,她只是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她与这些人相遇,也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原因。
我们得以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走进中国社会中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地方。纵观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事实,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实,生命的真实,生活的真实。
无论是虐猫事件还是药家鑫之死,她以客观陈述的方式,告诉我们不仅仅是事件的事实,更是人性的善恶,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好并非真的是好,我们看到的恶也未必就真的恶,多的是我们不明白的事。柴静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我也熟视无睹。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药家鑫的父亲说。柴静给了他说出这句话的机会,也给了我们观看与思考这种救赎的机会。感激柴静,给了我们一个看见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个世界的视角。感激这个世界,一向让我们有所期待。
陈虻对柴静说:“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读完这本书,我更想说,走,用你的眼睛看见世界。
《看见》柴静读后感1000字作文(5)
今日最终看完了柴静的《看见》。20__年9月初买的,整4个月才看完。看得这么慢,主要是因为不太习惯柴静的语言,看一会儿就觉得累,不像有的书,放下了还想把它再打开。可是这本书还是很好的,很多资料值得思考。
里面资料很多,不多说了,只说第十八章“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吧。这一章,好几个地方,看得我眼泪几乎掉下来。这一章是关于药家鑫案件的,柴静还是用她的方式,只陈述采访资料,不评论,但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陈述比评论更能触动人心,引人深思。
她在笔记里写道:“为什么人声称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来到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满足,也不是为它的残酷而惊骇,而是一种空茫?它让你意识到,剥夺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发展,一切的可能,结束了。
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随后在柴静的陈述中,以及她引述的一位以前采访过的以往患抑郁症的男孩小宋的观点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自我放在被陈述者的位置上感同身受地体会和思考,体验药家鑫、药庆卫遗憾和悔恨的心境,回想自我的成长过程,看着此刻的孩子思考从中应当学到什么。如果我们不能从药家鑫、张妙的死去思考这些东西,而仅仅是对类似高晓松以往发的微博“即便他活着出来,也会被当街撞死…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拼命点“赞”,那他们真的是白白死了。
柴静在书中,提到了“药家鑫在公开采访时说过一句‘农村人难缠’,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没播的:‘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看到那里你会想到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柴静很勇敢,她这句话会让有些人,包括有些记者,不舒服,那些人断章取义地误导舆论,应当受到谴责。其次,我想起以往看过一个视频,采访张妙的丈夫,他说:“他不是说农村人难缠吗?我要让他明白我们不难缠,我只要他以命抵命。他的父母如果愿意,我能够替他赡养”,以及在药家鑫死后,张妙家人去找药庆卫索要20万元,说是“药父公开许诺过的”。对某件事,当你义愤填膺地赞成或反对的时候,你需要冷静地想想,你是不是正在失去自我的确定力?摆在你眼前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柴静山西山西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柴静《山西,山西》读后感
在太原生活20年,我没有见过那满是煤渣和化学气体的环境,太原辖区煤矿离市区较远,所以市区环境还算干净,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从晋南地区那些山山水水地方来的同学抱怨说太原干燥,空气脏,一刮风就有土。小时候的环境是好是坏已经没有太多印象,大多时候总是白茫茫像起了雾,往前看不了太远,再看前面就是一片白茫茫,天是发白的蓝,所以也没怎么见过布满繁星的夜空,大体上好不到山清水秀,也坏不到满是尘土煤灰。所以雨后湛蓝的天空和带着草香的空气会让人特别舒心。
山西没有那么多山山水水,黄土高原上的地表,没有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没有那些清澈见底的"河流。作为太原市可算惟一的水源景点,汾河流经山西省在太原市河道最宽,由北向南逐渐变细,到后来可以看见河道里长出了草,中间是一条细流,河水不透明,所以到了汾河源头会感叹没有城市的地方会有那么一片山清水秀的所在。家乡有一条不知源头据说流向汾河的不知名的退水渠,永远在泛着黑色的水,在父母的话里,他们小时候,那里是有蝌蚪和小鱼的。
山西人应该是有抱怨的,地位不上不下,没人管没人问,煤炭作为惟一的资源来发展经济,而且还要用来供应其他地方。在全国经济都在上升的大环境下,又没有硬性的环境指标,山西只能严重依赖于煤炭资源,于是不仅是国有开发,许多私人煤矿也运营,更不会愿意拿钱出来搞环保。人们不会像现在这样会担心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上的百姓,农业是很多有煤炭资源地区的主要生产,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来说,有一个另外的在农闲时候的收入,或许还有在占地时候的补贴,没有人会像宁波什邡去反对。煤矿里各种事故,一直以来也没什么具体的措施解决,经济还是硬性指标,再多就是处理一些相关领导治标不治本。
08年开始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全部收归国有,我没有去过煤矿区,不知道那里现在什么情况,柴静文章所描写的应该是几年以前的山西,毕竟近几年我在其他城市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污染,国有上市企业应该会比以前要好很多,因为有了更多的约束审核。11年新的省委书记走马上任,提出一句口号,“跨越转型,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山西”。今年夏天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发改委在太原开了一个关于跨越转型的峰会,我想在煤炭资源减少,采空区增加的今天,山西对煤炭的依赖也会日渐减少。传言山西被批准成立什么新的经济改革地区,不知是真是假,山西多年来对外的印象不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到一个新的山西,我想山西的未来是光明的,我爱山西,因为这是我的家。
晚上到汾河,走上桥放眼看去,每座桥造型各异灯光璀璨,汾河两侧滨河东路、西路上双向车流的灯光,还有路边的建筑,这些都倒映在汾河里,泛着粼粼波光,那是太原最美的夜景。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真实的世界——读柴静《看见》有感
若要看见真实的世界,需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题记
柴静是位记者,她的《看见》理所当然地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首先让我喜欢上这本书的是她的语言,简短,犀利,意蕴深远,有时甚至不符语法,但其深意已尽在其中。才去央视时,她经常被领导批评,书中这样写道“她骂人的那个劲儿,让人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骂的都是对的。”这种倔强又理智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个人情感与世界事件的完美搭配,而不是姣砺造作的融合,夸张。
非典留给我的记忆是家里老抽屉里的一只发黄的口罩,而留给柴静的是空荡街道上孤零零的话筒,是没能穿上隔离服就去帮助病人的医生,是她每天早上夹在腋下的体温计,是病人低垂的失去光芒的双眼······柴静是为数不多的“非典记者”,她做的节目播出后,有人说她在制造恐慌,也有人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同样,山西繁峙矿难,柴静记下了同事的采访经历:一百三十米的矿井,罐笼到底时,一声巨响,抬头都不见洞口的蓝光。同事拍到那些被藏的尸体遗骸,闻了被烧过的裹尸布,对我们说:“你要是看见他们的样子,绝不可能为了几个臭钱就同其他记者一样买了灵魂。”
这是真实。生命在灾难面前显得何等脆弱,没有诗意的结尾或给人印象深刻的遗言,生命说走就走。而由一些生命演化而来的灾难更为可怕,可怕在他们的残忍,冷漠与强大。另而,给人慰藉的是,这些生命都被镜头记录了,被纸张记载了,公之于众了。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需要媒体监督的。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让我为之感动的是:柴静没有被感动。“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重要的手艺,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柴静这样说,正是因此,她的镜头和笔头记录的才是真实。
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的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她只选择了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书中记有浑噩的小社会环境,记有苦堪的小社会角色,让读者的心被一刀一刀刮割,隐隐作痛。让人欣慰的是,这些被真实地反映如我们的瞳孔,无遮掩,无修饰,不掺杂情感,不混淆视听。
透过《看见》,我看见真实的世界。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
针砭时弊,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的韩寒以及他对生活的具体理解。、
《看见》读后感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快乐的元旦作文)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柴静雾霾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柴静雾霾读后感
柴静是一个妈妈,她的孩子一生出来就被患有肿瘤,看着自己的孩子刚一出生就被送进手术室,她心疼急了。
随着照顾孩子的情况下,她对雾霾的危害性认识的越而来越多,她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吸入这种病毒。
雾霾俗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____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硫酸盐、铵盐、钠盐(na+)等。
当然,造成pm2.5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汽车尾气,化工厂的烟囱冒出来的烟等等。这都是使pm2.5出生的东西。
pm2.5可以从人类身体的多方面进入,如:鼻孔,咽喉。最后进入人体的核心:心脏。
所以,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爱护蓝天,珍惜眼前的这一朵朵白云吧!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关于柴静看见读后感1500字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题记
在《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熟,她从花里胡哨的小年轻成长为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我们看见的是人物风景的变化,她却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一路采撷,慢慢成长。“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陈虹这犀利的语言就像一盆冷水泼到了柴静身上,就好像一把烈火被大雨浇灭了热情。曾作为湖南卫视“新青年”主持人的柴静轻松自由,不拘洒脱,她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不羁。然而进入央视后,服装、发型、言行举止都被严格约束。她好像刚步入大学的我们对袭来的一切不习惯、不适应。但是她不是畏难而退的弱者,而是知难而进的强人,勇敢地选择接受残酷的现实,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从矫揉造作的现场采访变身为有思考力有洞察力的主持人。“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是非典时期的记录,我很佩服她的勇气和强烈的求知欲。与刚来时的小姑娘相比,她学会了勇敢。“双城的创伤”在别人眼里是教育问题,她却读懂了孩子间复杂的情感和坚固的友谊。慢慢的,她由浅薄懵懂走向成熟稳重。柴静并不优秀,却可以在磨练中变得强大,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人生就是一场蜕变,蚕蛾唯有历经漫漫长夜,挣脱重重束缚,才能蜕变为迷人的彩蝶。
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在这期节目中,由于柴静采访吸毒女、同性恋者,于是就有人评价:“自从柴静去了新闻调查,节目就堕落到了去拍网站新闻的最底下一行。”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样去关心边缘人群只是为了耸动,吸引眼球。“只求认识与了解自己”虐猫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变了我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记得那段时间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后连刺被撞者六刀闹得沸沸扬扬,若不是《看见》对该事件的真实阐述,深入了解,在我的认知里药家鑫就应该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二代,是一个心理畸形丧心病狂的杀人狂魔。采访就是为我们戳破那块幕布,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吸毒女、同性恋者,这些我们口中所谓的“下流”“另类”人群。当我们批判踩猫女时,是否看见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内心的压抑。药家鑫拥有的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普通的父母,微薄的收入,是家庭的压力造成了他内心的恐惧,从而酿成了不可修复的悲剧,如今他的父母再也没机会倾听儿子内心的声音。一个“死刑”结束了他的一切。所谓坚守正义、捍卫法律权威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的破碎与绝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次救赎的机会。虽然柴静的这些调查不是宏大的时政热点,但却点点滴滴激荡人心,充满人情。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的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的流露。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画面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在这条路上,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所不能授予的人生真谛,看到了许多拭去浮华的真实。在这采访的过程中,“柴静们”奔走在收集信息的前线:非典病房,地震灾区······真实的报道需要真实地去感受。不论狂风暴雨,冰雪艳阳,他们毫不畏惧,毅然接受。在时间的磨合下,柴静与自己的同事们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友谊。陈虹是给她批评最多的人,也是她最感激的人。所以虽然陈虹已离我们而去,但“陈虹不死”。“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正是他们情谊的深情呐喊。在《看见》里,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人生路漫漫,生活五味杂陈。怀揣一颗真心,看人间百态,品人世情怀。
——后记
柴静气场法则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读《柴静的气场法则》一书有感
第一次认真的看柴静是在新加坡朋友那里寄宿时发现她的唯一可以用来消遣睡前时间的读物《看见》,那时这本书已经发行一段时间了,只是偶尔在腾讯资讯里扫过这样的信息,也没能抽出时间做详细的翻阅。读拿本书的时候,对书里面引用的一些名人的警句感兴趣的还给摘抄进了微信里。从那本书里我初次了解到了柴静是一个记者,做过几档电视节目,她是一位有个性且独立的记者,记得引导她进入央视的是一个叫陈芒的老头,她在事业上的成功是因为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且有一份坚持和固执。
第二次看到关于柴静的信息时在上个月去西单大悦城时偶然发现的一本将“柴静”二字放的大几号的《柴静的气场法则》,在翻看了序言后才感觉这是一种叙述和评论较多的文字描述,更像是在说别人,才又仔细看了下封面,果然,写着“李尚芳子著”。为了更多的了解她,我回到家还是网购了这本书。
第三次了解柴静是在微博上看到关于网络公开课,在了解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一个视频是“柴静 看见”,是一个柴静在广州方所做新书《看见》签售会的一个视频,听着柴静的讲述和回答读者问,那种柔里带钢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她的语调温和,话语平时中吐露出博大精深,这一刻我更加坚信这是我喜欢的`第二个女神,第一个女神是有着奶茶般芳香和韵味的歌神刘若英。
连续两天读完了这本书,书中讲述了柴静内心的独立、知性美、个性的倔强、工作的认真、她的担当和无畏、对新闻中的人的关注,对事的宽容,采访语言透露的犀利。她的成功跟她的这些做人做事的态度是分不开的。面对第一次做《新闻调查》,她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是她没有选择退缩和放弃,而是查阅大量资料、请教同事,加班熬夜来完成,做的不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加以反省,在运用到工作中去。我们总是羡慕成功人士在灯光舞台上荣耀的光环,却总是看不到他们在成功路上奔走的艰辛,跟别人不同,我想成功,但从来没有想过不经历苦难的成功。
在我迷茫的时候读到这样一本书,我最想问自己的是:我的兴趣是什么?我要找准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开始付诸行动呢?柴静说多读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先要把自己的男朋友恋爱这件事写清楚,我想这些对我都是一个及时的营养。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7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柴静<看见>读后感1500字
柴静<看见>;读后感1500字
《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柴静的一本记录自己在央视十年的自传性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在央视十年里经历的大型新闻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品读起来时,却意外地收获了更多的是是对柴静本人的敬畏,对众多媒体失职的痛心,更有的是对人类感情的崇敬。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透过《看见》,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柴静。散文般的叙事风格,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述,都将柴静的博学多识与扎实的文学功底展露无遗。“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现,更是让我对于柴静这样一位身材娇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时刻,是柴静主动请缨去到现场了解最真实的“非典”,去接近最鲜活的事实。她七次与“非典”患者面对面交谈,软磨硬泡才获许一个人进入病区权利,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个新闻人的社会责任约束自己,用真实回报受众,用真实击败流言。她的勇敢和执着给每一位读者注入养分,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本职,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为公民对于社会的最基本的回报。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现在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柴静看见的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看完这本书,一个个采访人物在脑海中略过,有悲伤的、有感动的、有可笑的、也有可爱的。在柴静的笔下,一个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如银幕放映一般跃人眼帘。有人说她采访对象中谁谁谁让我印象,有人说她的文字让与她身边同行的采访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我还是为柴静所感动,对她对新闻背后故事的热爱,对人性探求的执着。
有很多作者内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实在记者最重要的事情是尽一切可能呈现事情的真相,评判就让观众和读者来做。把每一个人都当成人看,该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底线。
她说读者对她说的话“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里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跳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里,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觉: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一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柴静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