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范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南渡读后感(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08:00:02 查看人数:48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南渡读后感 1323字 11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01人
南渡读后感 757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00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 1423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04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 1410字 5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77人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803字 1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38人
南渡记读后感 631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32人

南渡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这本书确实看的我有点头痛。睡觉前拿起来翻一下,慢慢的看,有时觉得很精彩有时觉得很无聊。估计作者得桐城派的真传,以考据为乐,引经据典,参考资料浩如烟海。这虽然不失为治学严谨,但是对于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来说则太过专业。

但是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好书。在烽火连天的那个特殊年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南迁。途中体现的赤子情怀和对钻研学问的热情,让我这个生于浮华的90后唏嘘不已。板凳坐得十年冷。耐得主寂寞还不够,他们还要拖着厚重的书箱躲避纷飞的流弹,在家人饿得头昏眼花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虽然他们都是哈佛,耶鲁毕业的高材生,但是他们没有试图辗转他乡,以保一己之性命,而是选择回到在日本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与祖国共命运。

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占领天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南推,南开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日本军营,众多高校被日本人占领。但是中国所谓“百无一处”的文人们却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迁徙,漫漫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再到四川。一步一步,用脚来丈量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

为什么这个并不安逸也并不适合学习的时期出来那么多人才?或许也归功于走的这三千五百里路。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们走出了象牙塔,真正深入了群众。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脚踏实地。这也许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吧?

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傅斯年,陈寅恪,金岳霖,;李济等组成了史上最豪华的明星老师阵容,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一批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人才:杨政宁,李政道,王曾祺⋯⋯但是,这所辉煌的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反观今天中国高校,财大气粗,不是亚洲最大食堂就是亚洲最豪华校舍,但是,在如此优良的学习环境中,现在能被称为大师的又有几人?在学术方面有了几分造诣甘愿留在祖国的又有几人?清华北大沦为美国在中国的最大人才收割机,国内学术腐败丑闻不断,要我如何对中国的学术有信心?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大学之大,不在校舍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了。

这本书有很多让我动容的小故事。

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被炸死。蒋介石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继续开会。这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做“魄力”。

张自忠无力回天,自戕于日军前,日军敬重这位将军的人格,列队行军礼。中方为了抢回张自忠的遗体,派出一个师的军力强攻,以牺牲两百士兵的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看完,我热泪盈眶。这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军魂”。

陈寅恪在香港面对日军的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金岳霖潜心学问,对空袭警报置若罔闻。日军来袭,把它的楼都炸了,但是金完全没被外界影响,还是在一片废墟中读书写作,空袭过后,看着一片残骸,金才后怕不已。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专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让人快乐,有的让人心酸,有的让人苦涩,有的让人愤怒,但更多的是,对于那个逝去年代和大师们的深深敬意。

南渡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今读《南渡》之《李济的哀伤》,为之心酸落泪,感慨万千!

李济,是和王国维、梁启超等齐名的清华建校初国学院五大导师之一,我国近代考古界泰斗、第一代领军人物。沐浴过欧风美雨,用学富五车形容他们是不为过的。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像李济这样的不愿当汉奸的大知识分子自然也不能幸免。一路迁徙,历尽艰辛,李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避难于川内一原本不知名的小小李庄。终于有喘息的机会,不曾想,痛苦接踵而来。先是40年夏,准备迁往李庄之时,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无声无息的凋落了!积在心头的哀痛尚未淡去,42年春,17岁大女儿身染伤寒 ,又是缺医少药终于不治。爱女临走之时,拉着李济的手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斯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也搬迁至李庄),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和妈妈,还有爷爷“。读之真可谓肝肠俱碎,很不是滋味!原文配有37年照的李济全家福,大女儿和妈妈一样高了,瘦瘦的脸似笑非笑,嘴唇微张。小女儿偎依在慈祥的爷爷旁,很明显地显露出谈谈的忧伤。本是撒娇的年龄,是战争让她们早熟、让她们备尝生活之艰辛。是战争,使山河虽在、民生多艰,早早地让她们魂断她乡!照片中的可敬的爷爷,终于受不了两个孙女相继夭亡,身体终于垮下来了,不久因中风瘫痪在床。彻骨的凄凉与过度的悲伤,也终于使醉心于考古的大学问家病倒了,长久地不能调整过来!

真可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可谓没有国哪有家。

时下,一些国人动不动以爱国自居,破坏社会的安定、中伤我们的国家。这些人是声音常常还能获得糊涂国人的应和。不错,现在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老百姓。

以史为鉴,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良性发展,只有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我们才会永远不受欺凌。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南渡北归》读后感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书中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得泪眼模糊。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7月29日,北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此情此景,何等悲愤!

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流亡的大师们在内心深处都怀着悲愤交织的情愫,而这种情愫又迅速铸成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信念,一种与国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难的英雄主义气概。虽然南渡途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能够不畏风雨、满怀信心。他们坚信,中国人民有着不可战胜的意志和潜在力量,这样的民族是必然会走向辉煌的。

挺起脊梁,初心不改,弦诵在山城。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另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难当头,大局已定,临时大学师生打点行装,昂头挺胸,以悲壮的豪气英姿,毅然迈出了西迁的步伐。包括清华的闻一多、袁复礼、李继侗,北大的曾昭抡,南开的黄钰生等在内的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翻山越岭,日夜兼程68天,徒步跋涉1600余公里……当旅行团师生们带着满身风尘和疲惫抵达昆明时,师生与群众的歌声如江河翻腾、大海惊涛,慷慨悲壮的旋律向行进中的每一位师生传递着国家的艰难与抗战必胜的信念。自此,数千名师生在昆明正式组建了足以彪炳青史、永垂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在80年前西南联大师生走过的那条路上,那群被迫流亡的知识分子在思考着什么?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学生旅行团,成功地完成了由湘至滇的千里奔徙,我仿佛看到,这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令人无不感慨万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想像,他们一路负重前行,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是何等艰辛,背后又是何等沉甸甸的信仰支撑!信仰是共通的、强大的、持久的力量。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年代,坚定的信仰是成功的保证。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书中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得泪眼模糊。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7月29日,北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此情此景,何等悲愤!

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流亡的大师们在内心深处都怀着悲愤交织的情愫,而这种情愫又迅速铸成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信念,一种与国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难的英雄主义气概。虽然南渡途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能够不畏风雨、满怀信心。他们坚信,中国人民有着不可战胜的意志和潜在力量,这样的民族是必然会走向辉煌的。

挺起脊梁,初心不改,弦诵在山城。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另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难当头,大局已定,临时大学师生打点行装,昂头挺胸,以悲壮的豪气英姿,毅然迈出了西迁的步伐。包括清华的闻一多、袁复礼、李继侗,北大的曾昭抡,南开的黄钰生等在内的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翻山越岭,日夜兼程68天,徒步跋涉1600余公里……当旅行团师生们带着满身风尘和疲惫抵达昆明时,师生与群众的歌声如江河翻腾、大海惊涛,慷慨悲壮的旋律向行进中的每一位师生传递着国家的艰难与抗战必胜的信念。自此,数千名师生在昆明正式组建了足以彪炳青史、永垂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在80年前西南联大师生走过的那条路上,那群被迫流亡的知识分子在思考着什么?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学生旅行团,成功地完成了由湘至滇的千里奔徙,我仿佛看到,这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令人无不感慨万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想像,他们一路负重前行,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是何等艰辛,背后又是何等沉甸甸的信仰支撑!信仰是共通的、强大的、持久的力量。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年代,坚定的信仰是成功的保证。

《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3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冥想》

《南渡北归》讲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大师的群体命运变迁历史。内容夹杂了各类官方文献和野史趣闻,和作者爱憎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悲怆又真性情的一个个人物。乱世成就英才,各种挑战人性的底线的事情,让人更加多思而复杂。苦难,是不幸,也是幸运。

选择——从卢沟桥事件说起

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张自忠将军,卢沟桥事件开启了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当时北平守军是宋哲元、张自忠。卢沟桥之前,张自忠认为可以和平解决与日本的冲突,撤防撤军,私下签订《香月细目》。被社会视为“准汉奸”、“自以为忠”。

后参加多场对日战争,1940年,张自忠在对日的枣宜会站中全军覆没,战死。

别人做的选择,是基于他当时所获得的信息而做的判断。上帝视角来审判他人的选择时,你在局内未必会做的更好。

传闻——从一个风流韵事说起

故事:广为流传的版本中,林徽因将徐志摩失事飞机残骸悬于卧室,彼时至今各类小文章据此有了各种猜测,演绎,脑补一系列的故事推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和睦,熬成一碗碗的鸡汤。

在另外一个版本里,林徽因保留的飞机残骸有两片,另一片是其胞弟林恒对日空战阵亡的飞机残骸。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感情这种事或者当事人也讲不清楚。别人告诉你一些事情,是为了论证他的道理。你信不信他的论据,你的道理是什么?

资历——陈寅格的那份学历

故事:陈寅格太有才华,也许他的大脑就是一个超级电脑。阅历丰富——多国游学;超强记忆——引文据典,涉猎广泛;逻辑严谨——从《琵琶行》推断歌女家乡,所嫁人情况等;简直是天生的学问家,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陈寅格游学多地,哈佛、柏林转了一圈,却没有拿一份博士文凭回来,完全为求职而求职。也正是这一点,让好友吴宓聘用他做教授时费劲力气。

要么让自己拥有陈寅格那份出色的才华,要么就脚踏实地一步步做事情。

南渡北归的

南渡记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努力着为国家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传授一家的事情为主要的描写点,描述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孟樾教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争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尽力着。但是日本军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役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学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结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度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念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然而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部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件,而中国人不对抗,是由于咱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反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能够将这个国家从新带动到繁华强盛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鼎盛了。都是因为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可以让中国重新繁荣!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荣富强!

南渡读后感(6篇范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书中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得泪眼模糊。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南渡信息

  • 南渡读后感(6篇范文)
  • 南渡读后感(6篇范文)48人关注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