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1330字 | 14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97人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804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99人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867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30人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959字 | 7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89人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1319字 | 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61人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0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文化之旅 人生所悟
窗外,是秋风,是秋雨,一片梧桐的残叶落下,落下……我抬起头,放下书,却看到了——梧桐旁是一片金黄,金菊在那儿怒放。目光仿佛随着秋风,伴着残叶,陪着菊花,去了远方……
不知怎么,突然惊醒,看了看手中的书。哦,是陷入回忆中了,回忆起第一次看这本书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千万……
与那时季节不同,现为夏;人有不同,为初中生;书却相同——《文化苦旅》。
这本书用磅礴大气的语言描绘了中国一个个名胜古迹,抒写背后的恩怨情愁;记叙下一个个童年故事,勾勒出生活的万千玄理。它,不仅有《宁古塔》的沧桑悲凉,还有背后文明的蜕变;不仅有《黄州突围》诗人的无奈,也有其带来的精神转变。在动人的笔调下,我似乎也和余先生一起,站在道士塔前遗憾着中国古迹的流失。黄州赤壁旁感慨着苏东坡……它《文化苦旅》让我了解了那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树苗,是人文素养,是家国情怀,更是爱与责任!
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游历中国,游历世界,体会人生后的感悟,是童年的回忆,旅行的笔记,更是在文化前顿悟的心。书中有作者儿时路上的撒欢,亦有成年小巷间的彳亍。它包罗万象,有古时名人趣事,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也有对眼下文化的思索,民众内心的伟大,它包含知识文化,也有人间冷暖。用一个个辞藻串联了整个世界,所有深情……
秋雨,秋雨,余先生的名字就像我第一次捧起《文化苦旅》时,那窗外的情形——秋雨细作。而《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所能感受到的意境,似乎也如那梧桐金菊一样。
有衰败,但亦有希望!
苦旅,苦旅,人生不就是一次苦旅吗?大多时候,我们都要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是苦,是累,是人生。那委屈,那绝望,不就如那《宁古塔》中的江南考生一样吗?人生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们瞬间从金榜题名的人生巅峰,变为一个个可怜无助的流放犯,还不明所以,就已身处蛮夷。但他们不像一些文弱书生,哀嚎,自裁。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看清事实,知道返回无望后,他们着手眼前,努力生存,在这期间,他们为世人展现出了自己的骨气。后来他们在那传播文化,为己为民,终成大家……在绝境 衰败之后,人生重又开始,体现自我价值,希望终究出现!他们的坚定,坚韧难道不是现在人们所欠缺的吗?那拼搏的精神是我们所要传承的。
《佐临遗言》中,黄佐临先生于七七事变后赴国难,解放后原以为这位可敬的老人马上就要受人尊重,可是文革接踵而至,在那次浩劫中,黄先生成为“众矢之的”被批斗,被打压。可也就在这“衰败”之时,他“怒放”的时刻到了——《漫谈“戏剧观”》横空出世!或许这就是衰败带来的恩赐吧?就像梧桐的落叶让菊花更茂盛相同吧。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黄先生的坚忍,不屈,乐观。看到这儿,我不免回眸过去,那几天状态不好,数学考试“屡战屡败”,但我没有自暴自弃,沉沦下去,而是继续坚持,突破自我,后来考了一个好成绩。
《文化苦旅》中《寺庙》告诉了我新老文化的融合,升华;《黄州突围》刻画一位文豪,教会了我处世为人之道,而《宁古塔》《佐临遗言》则讲述了生存法则……
历史如洪流一般混乱,而《文化苦旅》则有真情将其梳理,感悟人生之叹,是思也是实践,只有体验人生疾苦,才知苦旅后的人生所悟。
夕阳已褪下烈日的余威,照进窗里,映出书影——
时间辗转,唯生命不变,人生反转,唯以读书才可品人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题记
暮色回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氤氲的灯光,桌前一本青绿而又有些黯淡的书,我似正与一位道友交谈,谈论着世上的喜悲。顺着他的足迹,我领略了各地的风俗与人情,真正懂得了人性的魅力。
但对于所描述的风土人情,我更关注的是他对文化的省思和诗化的语言。
《文化苦旅》中,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巧与娇艳,还有庙堂的虔诚与悠远。一个个伟岸的建筑总有深奥让人摸不着边际的历史,只有人们深刻的研究才能明白些许。对于每个人来说,阅历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些的理解也是潜移默化的,但从中能明辨是与非。忆起书中一篇文章《道士塔》,敦煌失窃,本以为错在道士,但作者联系到历史,从更深层次中,将错误归咎于官僚,正是这一对文化的省思,让读者明白当时社会的残忍和冷酷。这一封建弊端应及时消除,否则会酿成不必要的后患。如此美好的时代易逝,应认真呵护。
“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难,但几步一景,美不可言,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这一番诗化般的语言将我带入仙境,游遍世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此时此刻此分,抛去杂念,世间只有我一人,那是多么的怅然。这段路途有苦楚,也有喜悦。些许人情有点寒酸,但有景相伴足以,正如我们生活中,在奋斗的道路上,一块块绊脚石,都需要自己拾起,一段段荆棘路,都需要自己越过,但相信身后有坚强的后盾,不仅仅是父母老师朋友,更是自己永不言败的志气。
自己品尝苦中丝丝甜味,如甘露滋润心田,莫过于他人的提供。漫漫人生路,不要学会避让和退缩,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拼搏,拼尽全力,勇往直前,余秋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情操上的感化。怀揣着这一份不忘初心的坚强内心,在最后一场暴风雨袭击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被击垮,静待明年夏日的绽放。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满目河山空念远 ——读《文化苦旅》有感
暑假里,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感慨万千,久久无法走出。这一趟“苦”旅,不仅仅是作者所走过所经历的,更是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段文化的重温与反思。这“苦”,也不是一次旅程的苦,而是民族的文化的“苦”,而我通篇读来,亦觉苦不可言。
从解冻了的乡村的牌坊,路经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在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前驻足,千年不枯的莫高窟、阳关雪,和着极北宁古塔的笛声,浸沐风雨天一阁的沧桑,在万里寂寂山河、千年煌煌文明中致敬。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他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遇见。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悲欢离合、演绎人生,土地汲养了人,并将一种文化印记深深地烙印在人的精神里,想要回答人生,就必须得回到生吾养吾的这片大地。
读《文化苦旅》,恰有此感。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东坡突围》这一章。作者在文中说,人们有时会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的仰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把?在了解苏轼的生平前,我的确是这么想的,这样一个千古流传的人物,应当是那个时代的骄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苏轼也是如此,他所遭遇的的不白污蔑是如此荒谬,然而幸好历史是公正的,后人早已忘记他的敌人,忘记提携过他贬斥过他的皇帝,忘记诽谤过他的小人,他们只记得苏东坡。
这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许多惊人相似的诗人的故事,他们多是失意落魄的潦倒客,毕生汲汲以求、刻苦钻营,却终成一场空。很奇妙,这些人在他们生时一心功业而名声不显,但千年之后,与曾经的头衔名誉相比,那些失意之作却成了流传千古的凭借。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我们赋予山河以文化的阐释,山河给予我们以心灵的滋养。无限江山似锦,尽在笔墨之中。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行者执笔越千年】
凌厉锐进的波涌浪叠旁,是你在赞颂都江堰那喧嚣的生命;芳草萋萋的冷窟荒庙下,是你在独饮道士塔那满腔的愤懑;朔风浩荡的群山古址中,是你在感慨阳关雪那沉默的文化。
你执一笔,负行囊。走过山水迢迢,淌过历史长河,墨里寻香,腾越万千锦绣,于《文化苦旅》中抒写君子的哲思。余秋雨,你是游子、是行者、更是文化的继承人,而《文化苦旅》便是人类文明中夺目的丝竹宝瑟!
徜徉于《文化苦旅》一书中的我,好似做了一个不愿醒来的清梦。在梦中的一川风月里,我寻着秋雨先生的笔迹,领略了一个又一个宏伟奇观,体味着一层又一层纷杂心绪,理解着一位又一位古今圣贤而当过往与今昔交织,现实与虚幻重叠,景语与情话融合,我竟傻傻的笑出了声,一丝不苟的幸福着。
我想,《文化苦旅》这场梦,怕是我生命中难得的一重体验。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梦中片段,是书中一篇名叫《远方的海》的散文。文中讲述了秋雨先生与妻子在雅浦岛屿上体验航海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书中一面描述着动魄的风暴来临时生命的脆折,一面又不忘赞颂人们求生时的相依相守,不离不弃;一面叙述着航海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一面又体现人类不畏风浪的自强不息及文化进步中所需要的源源动力!这个梦境里极尽细腻的笔触下飘扬着万千思愁,扣人心弦的文笔中浮动着百般奇丽。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的文字,星星点点的对比,都已经于不经意间镌刻了山河,雕镂了人心,永不漫漶。令我不住的惊叹,这个草莽小岛上,人们以海为家,以友为亲,以博大的胸怀,积极的态度,流动的热血去推动,去碰撞,去探索,去联系人类文化真正得以源远流长的内涵所在。
《文化苦旅》在说渺小的人,走坚韧的未知之路,走惊人的生命之路,走人类的自雄之路,走辉煌文化发展的远方的海!种种精妙绝伦的美景在这场含蓄却深邃的梦境里掀开了历史的面纱,种种难以忘怀的经历在这本生动而淋漓的书卷中浸染了文化的气息。让人们不仅感受到宏伟文化的震撼,还令人深刻体味文化发展背后人类的不息推动力,进而引发每个人内心油然而生的对文化的敬畏和爱护之情!而秋雨先生他仍在一路回顾,一路体验,一路感慨,一路期望,任时光老去,古今穿梭,用行者冷峻的笔尖将这一路的一路串联成留给世人的唯美文化梦。
当我梦醒时分,仍不忘掩卷遐思,流连于行者执笔越千年的书卷中,我叹着那场文化苦旅,且行且停、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1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人间至味是清苦
——读《文化苦旅》有感
当黄土沙尘遮掩住历史长河的清碧微波,老子将芥子化为一方天地至苦清朗容纳百川;当鱼肉欲望浑浊了众生内心对仁义礼智的坚守,孔子将荞茶酝酿成杯底的一味甘苦洒入长河;贪念嗔恚破碎了千万山河的良辰美景,佛子将莹白莲子碾碎为悲悯苦涩散向人间……当文明在纷繁红尘,肆虐战火间默然陨落,总有那么一种人,他舍弃凡凡尘世间唾手可得的安逸和名利,抛却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踏灭野火,伏击野兽,将埋藏于黄土下的文明,寻访,探知,记录。最后用那温暖的笔触为它们烧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
在富饶安宁的天府之国间,是连绵起伏的秀丽青山,好是一幅“我见青山多妩媚”的画卷。而重峦叠嶂间,有着那么一条急流浩荡的江河,它于白雪皑皑的高山间奔来,裹挟着凌厉寒风,锐意奔来,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可就是这样一条汹涌澎湃的江河,在都江堰间却又变得是如此温顺驯服,慈眉善目的庇护濡养着平原。
都江堰,一个屹立千年的,历经了无数的风吹雨打,枪林弹雨的水利工程。它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苦学家们的难题,至今仍滋养着亿万人的生活,它细细渗透,节节延展,穿梭无数日夜,始至如一为芸芸众生奉献着自己,如坚守青山的士兵,挺立于苍穹黄土之间,斩碎了澎湃浩荡的江水化作绕骨柔。 公元前三世纪,蜀郡内洪涝泛滥四方,这似乎是一场无解的试炼,但在李冰的一把长锸下,一篇质朴简单治水真言间,都江堰映衬着青城山,永远水气淋漓的矗立于天地间,向尘世间生息的万物诉说着中华民族那最质朴却又精辟的道理:水之道,是天之道,生之道,也是都江堰之道。正如那副对子所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干燥而凄冷的风从北国匆匆赶来,枝头枯叶摇摇欲坠。昏黄的天幕像是位垂垂老矣的耄耋黄发,挣扎着最后一次浑浊的吐纳,妄图再睁开那混沌的双眸,颓废而凄凉。佝偻的枝干上攀附着一根枯萎已久的藤蔓,一只乌鸦似是飞累了,降落在上小憩着,懒散得半眯着眼,偶尔拉长着声调叫唤几声,夕阳渐渐拉长它瘦弱的身影,愈来愈长。沙场飞扬间,回荡着山风声,马蹄声,驼铃声,它们于人潮所挟,融入天地之间。莫高窟,缓缓启目望向远处即将到来的不速之客,眼底无悲无喜。
或许王圆箓自己都没有想到,身为道士的他会发现那处洞窟,那处藏满佛经瑰宝的莫高窟,而无知的他,又怎么知道这洞窟象征着佛教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他将佛像砸毁,涂抹去原先色彩艳丽的壁画,粗暴的打通洞窟,最后将经卷送向别处,引起了盘踞于中国,虎视眈眈的外国列强注意。他们贪婪如野兽,哄骗王圆箓交出经卷用做所谓的研究;他们凶残似豺狼,粗暴的瓜搜着洞窟内的一切。而莫高窟,用忧郁的眸光凝视着这寂寞、残破的旷野的载体——敦煌,不言不语。喧嚣的风沙穿过洞窟,发出凄惨的哀鸣,为侵略者的残暴,为王圆箓的无知,为灿烂敦煌文化的哀落……
所谓苦旅,不仅在于肉体的苦痛,更是精神上为那些曾经散落于山川荒漠间的文化而震撼,悲怜。幸而,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擦亮了泯灭的文化火种,在荒草覆没的古井枯塘上,点燃一缕过往,星星之火只方寸的光阴,便再一次延续了枯荣。是春秋开落,或夤夜闪烁,沉睡千年的文化终在无尽岁月间,酝酿出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清苦甘甜,正所谓,人间至味是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