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精选边城读后感 | 982字 | 5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81人 |
读边城之读后感 | 960字 | 8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75人 |
高中生边城读后感 | 1335字 | 10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36人 |
小学生边城的读后感 | 1296字 | 1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0分钟 | 208人 |
初中边城的读后感 | 457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81人 |
边城初中读后感 | 465字 | 8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34人 |
边城读后感 | 1010字 | 10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69人 |
沈从文边城小说读后感 | 869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52人 |
高中边城读后感 | 718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21人 |
边城的读后感 | 3712字 | 34段 | 13分钟 | 21分钟 | 29分钟 | 116人 |
最新边城读后感 | 1106字 | 15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44人 |
边城读后感 | 798字 | 7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58人 |
边城名著阅读读后感 | 1249字 | 7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06人 |
边城读后感 | 1487字 | 11段 | 5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155人 |
活着边城读后感 | 709字 | 11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38人 |
边城读后感 | 458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75人 |
精选边城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边城》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
读边城之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6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
读边城之读后感800
高中生边城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高中生边城读后感范文
高中生边城读后感范文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边城》这本书。他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学家沈从文,沈从文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人们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评价也趋于公平,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说是成名之作,这部小说也深深的影响了我。
沈从文的小说就整个创作来看,可以分为城乡两个方面但其侧重点是反映湘西边地生活,正因如此,沈从文被人们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
在景物描写上,沈从文主要突出湘西过去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而在写人上,主要突出湘西人民身上那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和风俗美。这些都寄托了沈从文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就是他创作理想的核心,他认为好的作品因该引人“向善”,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人们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层的理想,也就是使人明悟“一个人不应仅仅能平安生存即已足,尚必须在生存愿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动物肉体基本的欲望,以饱食暖衣保全首领以终老更多一点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向一个更崇高的理想上去发展。这种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向理想境界发展与追求的欲望或意志,恰恰是人类一切进步的象征,这件事唯有小说还能担当,想必这便是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根本原因。
《边城》反映的优美人性的高尚道德在中国现在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中也是稀有的。应该说他的作品的积极意义势不可低估的
《边城》不是桃源,但它是沈从文的人生乐园。沈从文所写的《边城》是他对理想的寄托,边城里的人们之间没有矛盾斗争,充满着友爱和真情,充满着人性美的动人画面。人们都仗义疏财,扶弱济贫。而这种自然、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也确实反映了小农经济的某些特征。沈从文是想通过田园牧歌的情调,表现人们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完美。因此,《边城》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皆栩栩如生,真实自然。女主人公翠翠,简直是自然美的结晶,这个迷人的形象,是沈从文全部创作中最理想的一位女性,也是整个《边城》的灵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沈从文在塑造这个形象时,融合了在生活中的模特儿和历史文化内容。《边城》中翠翠所生活的环境,深潭碧水,青山翠竹。《边城》是对人生理想的梦幻般的追求。翠翠的命运同那群女神一样,美梦始终还是忧伤而逝。一场大雨,冲走了渡船,轰到了白塔,爷爷死了,心上人傩送下了桃源,只留下孤寂的翠翠守着渡口,期盼着傩送的归来。《边城》结尾写道:这青年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这就是《边城》留下的凄凉的回味即艺术空白,也许这正如沈从文对生活的理解:“凡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
《边城》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的小说,它所描写的故事是现实的,更是理想的,是现实与“梦”的结合,沈从文写《边城》是为了保留家乡人民那正直、淳朴、善良的品格,而不是逃避社会动乱。主要是启发读者认清什么是真善美的人性和假恶丑的灵魂,以便实现民族精神重塑的伟大理想。边城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人情味,是那么和谐美好,这让人想到当今都市人情的冷漠,不能不让人深思。
读完此书,我得到了许多感悟。相信人们对《边城》的认识,给他的评价,会越来越深刻和公正。同样,《边城》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远!
高中生边城读后感范文,
小学生边城的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96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漠漠水乡,褪去了几缕雾色,小船泊在河边,水波随着风,泛起阵阵涟漪。对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渐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是否还会回来,暂且,且随它去。——题记
一个多雨的江南……
曾经,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边,正饮着葫芦中的酒。
“爷爷,爷爷。”
老人缓缓的放下了葫芦,不远处的小船上一个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随他撑船。
他,仿佛已经习惯了孤独。
多数人从沈从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丽的词藻、婉转多情的故事,却无法发觉那朴实背后隐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因为沈从文文章往往用极冷静的手法,将善恶美丑轻轻掠过,但越是轻描淡写,就越给人一种发自灵魂的压抑。无论是咬牙切齿的忿恨,或是热情激荡的快乐,在沈从文的笔下,也永远是和风细雨般的柔和。灰蒙蒙的雨中藏着朦胧而淳朴的美感,也藏着作者无奈的悲痛。
但是,对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却多把沈从文的作品当作乡俗文学,因为欲望的充斥使他们无法透过薄雾看出那一缕明媚的忧伤。那一缕明媚,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赞扬,那一缕忧伤,更是对沉沦日下的社会沉重、伤感的批判。其写作手法将优美与悲悯恰当的融合,让美丽如水般沁透读者的心田,又让悲哀如石般压抑着人的灵魂。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讲述的就是一个处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时代变迁,社会风气开始污浊的时候,有那样一段纯真而悲哀的爱情。
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宁愿为了心爱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这种形象,也正是这乡间小城最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的灵魂,最纯朴的灵魂。
祖父是纯朴、善良、勤俭、乐观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质的代表,这里的人们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就被人们对白塔的态度反映出来,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协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还原一个样子,而是茶桐百姓对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对爱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决不曾想过什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份纯真的爱,不曾粉饰,热烈而羞涩的追求过,追求一个她爱的臂膀,直至梦的消逝……
梦逝之时,她并不曾知道二老对她的忌惮,更不曾知道二老对她的爱,她不会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对这段悲剧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灵之家,每当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问题,他总是跑进竹林,选择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爱的人曾经想要渡河,她一样远远的逃开到竹林里。这竹林更仿佛是她心灵的避难所,也是她的纯真世界的象征。可惜爱情没有降临她的身边,或许是无缘罢。
记得祖父与翠翠谈起终身大事时,翠翠总是变出一脸严肃或是沉吟不语的样子,使得祖父没有办法继续说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爱的人时,在严肃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种莫名的喜悦,一个羞涩而天真的小女孩,没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华,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风情,点缀上鲜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镇,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又怅然所失的回到现实世界,轻叹一声,久久不能忘怀。
小学生边城的读后感400
初中边城的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1位用户喜欢。
读罢《边城》,脑海里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绿色,那种绿不同于油画家笔下沉稳厚重的墨绿,也不同于水墨画中轻描淡写的石青,而是一种纯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发亮,翠得莹润,翠得仿佛能凭空沁出芬芳的水气,翠得仿佛草木间所含的天地灵气都劈面扑来。
想必是沈老先生难以忘怀故乡的葱翠,所以他赋予女主角同样秀丽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条灵巧绣丝,乌黑油亮的发辫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她一笑,白绢上就现出了一座玲珑的吊脚楼,她走得越远,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当她拿起那支古旧的船桨时,一座湘西边城的全景便跃然展示在读者眼前。
发乎情,止乎礼。翠翠的爱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复一年的渡船上何时才会重现当年那个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筑起一道看不见的桥梁,被桥梁生生分开的爱人可还能重聚?年复一年执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终允准这段姻缘的顺顺也不知道。若是回来,便是爱情战胜了死亡,若是没有,那么伦理终究高于情感,无论结局如何,茶峒里的人们都真诚地活着,他们不愧于天地,无悔于自己,淳朴而高贵。
《边城》的
边城初中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4位用户喜欢。
再一次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酸涩、潮湿起来,不知是因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点,还是文中的翠翠那飘渺的幸福。或许,二者皆有吧。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我本不是什么易动感情的人,却在这个昏昏沉沉的阴雨天,因为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冲动。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悲剧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残缺。《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是给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对翠翠的安慰,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遐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便不是这一个边城。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边城》让我品出许多对现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比如……
边城初中读后感600
边城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0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从河的这岸渡到那岸,从城的这头走到那头,将歌从这山唱到那山,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读边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乡的梦中。美滋滋的,飘飘然的,边城的梦,小乡的人,我们的生活,兜兜转转、相互交织......
书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墙,吊脚楼......茶峒带着它独有的松散惬意与慵懒进入我们的眼帘;妇人,戎兵,纤夫,红薯,扁担......这是那些以前有的,现在未来也必然所有的,担着我们生活的点滴,担着我们生活的希望。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样日子里,同我们一样,隐隐约约的有着对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楼,杂货铺,茶馆,不仅粉饰了河街的素面,给人们的生活也平添了许多点缀。这里的人们平常、甚至庸俗,妇女将自己的感情封于男人身上,将自己的爱憎揉进了生活中,渗入血液,这是小城人们的淳朴与憧憬。
城内的天保与傩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庙会结下了不可了断的缘。有情有义的城,是素淡不轻粉饰而又耀着光辉的城,那城太过理想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重新听起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傩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爱情和淳朴的生活。怀着对美好爱情憧憬的翠翠与爷爷进城去看庙会,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爷爷,在河头遇到了傩送,小伙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馆里,翠翠以为是传言中那诱人的坏人,拒绝了,但那人却在她心里打翻了五味瓶。一连几日,山的那头有歌声传来,翠翠轻轻地把灵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却转瞬即逝......
以后的那些日子里,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傩送在河那岸的歌声。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暧昧让天保带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灾难中,在水的荡涤里;使爷爷带着不安让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头也不回的走离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个白塔,只是,一切都成为过往。在边城里,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归属的。天保走了以后,傩送也消失了踪迹,远去的,远去的是背影还是歌?是人还是情......其实,什么也未曾走远,什么也未曾离开,他们都还在城内,只是分隔在河两侧,他们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过。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最终难免产生了悲剧。
一切都仿佛是个梦,从昨日到今日,梦醒了,两手空空,只留下了记忆,边城带着素淡的光辉,质朴中自有其蕴藉,隽永之致是唯一可触碰的回忆。
从河的那岸再渡到这岸,从城的那头再走到这头,将歌从那山再唱到这山,那人也许“明天”会来。边城的梦,小乡的人,我们的生活未完待续......
《边城》读后感600
沈从文边城小说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湘西,那个有着星光般灿烂眸子的姑娘,因《边城》使众人为之倾倒。待到今日,乘上汽车,踩足油门,进了湘西。眼帘之下,唯剩一片城市的倒影。恰似童年的那首《拔萝卜》,萝卜犹在,“拔不出的萝卜”已逝。
拔不出的萝卜,透着乡土气泽。《边城》里的那个小镇,名叫茶峒。是座拥在山水怀抱中的小山城。明亮的白塔,如同点缀在小镇俏颜上的一颗美人痣,宁静且妖娆。溪水涓涓地流淌,依在小木屋旁,数爷爷轻声吐出的烟圈,听翠翠无意唱出的山歌,附了音符,日夜摩搓着渡船。较之霓虹灯下喧闹的夜市,那时的湘西泛着质朴的土气,而正是这份土气,使其在花底的布格子裙下,依旧散发出不逊于洛神的气质。
拔不出的萝卜,浸着山寨浓情。爷爷渡船从不收赠物,即使被人硬塞入怀中,也踏至岸边退回端午节喝酒,贪了杯,酒家扣下他的酒葫芦,佯装抵了酒钱,事后又托人送回。翠翠受顺顺船家邀请,到镇上看赛龙舟。爷爷醉洒而归问“翠翠生气了?”翠翠只娇嗔道“翠翠早被湖里的大鱼给吃了!”如此种种,山寨中孕育的情,携了物作枝,开成山上最美的茶花。爷爷的善心,顺顺的热心,酒家的好心,翠翠带着责备的关心,心与心的串连,非是这番山水哺养不可。不比现在,水泥压了沃土,只留下汽车的狂吠。人与人之间筑起的心墙,泛着一股子铜臭味。孰不知山谷之中,夜半之时,响起的一阵阵来自数年之前的沉叹。
拔不出的萝卜,溶着初始奇缘。最纯粹的爱情不是唱k时的rab,不是谈生意时的协议,更不是随意变更的游戏。真的只存在于《边城》,缘份,爱情,最初始的模样,露着婴儿般纯真的笑靥。大佬、二佬同时喜欢翠翠,获悉翠翠心仪弟弟后,大佬甘愿退出却在出海时不幸身亡。二佬心存愧疚,也离镇出海。翠翠失去了爷爷,则接手渡口。年岁岁等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心上人。恋人们总希望“人生若只如初是”保持初识的美好。可哪里懂得,消磨最初印象的不是时间,是他们白己日益变质的情。
人们对湘西的悔意,只等踏着水泥路,站在突兀的山顶,坠几滴略表悲悯的泪水。哪看得车水马龙藏着阴笑,高楼大厦翻着白眼,擎天烟囱喘着粗气。难道非要等到白塔轰然倒塌,才知暴雨已下,“拔不出的萝卜”成空吗?
沈从文边城小说读后感800
高中边城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悲剧能够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能够结合在一齐,培育出美丽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此刻谁会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下自我想要的东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下了感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下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明白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我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后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齐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感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应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感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边城
边城的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12个字,有3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29分钟,有116位用户喜欢。
《边城》的读后感名著书评1
手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萦绕在心头。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化的意境,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里,使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
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翠翠在满眼葱茂的山林中,无知无觉地长到了15岁,她的世界里除了爷爷,黄狗和渡船,如今中心竟涌出了“薄薄的凄凉,“翠翠和二老之间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为作家娓娓道来,点燃着清风白月,浸润着流水淙淙,青春的梦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碰撞得破碎之离——梦的碎片。却留待主人公用她稚嫩的双手在余生里日复一日地捡拾!这样的结局怎不令善良的读者为翠翠的命运起到:青春的梦幻请你驻留!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当“水鸭子”的老大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老二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有人说,世界最痛苦的人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最敏锐地看见美的逝去,可时间最快乐的人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可以活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而我要说,今天最幸运的人是《边城》的读者,因为这些人在心底留存了一个梦,塔驻留在湘西的一座边城……
《边城》的读后感名著书评2
第一次读边城,是不完整的读,准确的来说是看了一遍电影,当时的感受是由于爷爷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这次,当我再次拿起边城,细细品读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发生在淳朴善良的人中间。美丽的茶峒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里的人如水一般纯净。
爷爷已经历过一次女儿感情的不顺,心中最挂念的就是翠翠了,当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欢翠翠的时候,心中想的也不过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碍翠翠的选择。奈何他说话弯弯绕绕,不直截了当,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桩喜事,弄得乱七八糟。
第一次看边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为何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再次读这个故事时,我原谅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处境。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有天然的女子的娇羞。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样处理感情的事情呢,况且爷爷也未能给她做出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尘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说话做事爽朗,为人正直。当兄弟之间发现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公平竞争。很喜欢傩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气,磊落的为人。第一次读,到结尾时,我以为傩送生了翠翠的气,所以出走,为此还暗自伤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傩送是因为时势,在那种情况下,船总定是让他娶王团长的女儿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人,最终他远走他乡,但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明天”他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人美丽的故事,不用去追责究竟是谁造成了它的悲剧,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遗憾一样,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一份子。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淳朴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尾,“明天”他会回来的,然后继续这个小城的安详与幸福!
《边城》的读后感名著书评3
《边城》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我们湖南凤凰的沈从文先生,凤凰地处湘西地带,多与少数民族苗族为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取材广泛,这本《边城》就是反映了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部文学经典。
翠翠母亲的死,是老人心里的隐痛,老船夫为了不使翠翠重走其母的老路,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企盼心上人归来。
故事发生在湘西的一个小小的山城茶峒,这里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翠翠美丽迷人,天真活泼,他的父母因一段私情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容许后自尽了。翠翠从小与爷爷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随着年龄的增长,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同有的心事。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了头奖的傩送。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翠翠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的对爷爷说“那人很好。”与此同时,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美丽、善良、而又一贫如洗的翠翠。当两兄弟发现自己同时都爱上翠翠时,他们不但坦诚相告自己对翠翠的深情,而且既不愿意按照当地人的规矩,拔刀来一次流血的拼搏,又不愿意像城市怯懦男子那样,拱手将情人奉让。他们公平地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把选择的权利赋予了翠翠。
《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土味,乡土味的佳作,作者在渲染大自然的美的同时,更赞美了生活在这淳朴的人们。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谊,真挚的关爱。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边城》的读后感名著书评4
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习惯了华丽的辞藻,当好不容易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时,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语言,平淡无奇,内容,也并无什么新意,但它却能将一个小山村的情味跃然于纸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气呵成读毕全书,读罢还回味无穷,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对农村,我存有的感情不过是外婆家的一句乡音,一片竹林,不过是个玩乐的地方罢了,充其量,不过是一家人在异乡的一个念想。这个小村庄,和我脑海中的的确有相同,又着实不同,它与我的家乡有着近似的景,至于情,是在认识了这座小村庄后才忆起与自己的家乡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这样纯朴。
摆渡的人并不求利益,有时甚至还白送上一条黄烟;大黄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当作宠物来养,而就是与人为伴;顺顺没有丝毫财主的蛮横,大方洒脱,又能济人之急;两个儿子也没有公子的娇气,荡桨时选最重的一把,吃干鱼,睡舱板;人们的皮肤被阳光染上了小麦的颜色,空气中震荡着沙哑的歌声,老人摇桨摇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着。大自然在这林子中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俨然如沈从文自己评价的一样,同时,大自然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与生俱来的快活和不受任何杂质玷污的心,大概就是这一点,使人着迷。
这个故事的悲剧结尾,让无数人叹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离去,为它画上了省略号。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温馨的结尾,也就使我们拥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永远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让他们之间有了距离,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还有“车路”与“马路”,船主和船夫,这个么多的分歧使他们相去渐远,也不足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书,一股书卷的气息扑鼻而来,我闭上眼,为故事假想着另一个结尾,却总是不合适,这时,我明白了这书的又一高明之处: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样。
《边城》的读后感名著书评5
边城,无所谓边,也无所谓城。与其说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不如说它是悲惨时代中,一个怀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
牧歌的情调是必然要说的,因为它太能动人的心思。牧童黄牛梧桐村,草青叶绿无尽天,云雨烟高不知处,正逢遥歌踏寒来。乡土的气息是必然要说的,因为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说了,孤舟一叶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单枝头鸟,单拾柴夫,单小蓬童足以让你留恋往返。
若将边城之人比为一子,此子必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神韵。人合天姿,则铸以金屋藏之。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质朴的人性之美,遥隔于乱世风尘,远离于肮脏之地,无卑微低下之灵魂,无贪婪无穷之利欲,无弦瑟红友之乐,无灯红酒绿之燥。生活是一箫,是一笛,像一个浪荡于江湖,不闻于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隐士,为当世之陶潜花源,为魏晋之竹林再现,陶然乐之矣!
山美孕育人灵,人灵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弥漫歌喉未哑。这是一场梁祝的翻版,比之于都市人的肤浅,世俗人的势利,更显纯真纯美。这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天公不作美,这是闲聊的常话;生死在天,这是难言的悲楚。纯善、纯清葬送了美,纯真、纯心买别了情。再讲那“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无济于事,也是对美的一种玷污。虽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凄凉,但凄凉属于凄美;凄美,也是一种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还归人。山重无灯火,江暗旧青滩。无语拭干泪,春雨带秋风。阑角人憔悴,千帆不叙归。
这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怀有江南的古韵,等着那跶跶的马蹄经过,必思,那马上之人,是归人,而非过客。
最新边城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6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读完边城,我突然有种想去湘西看看的欲望,从前不知道什么是牧歌式的小说,现在,还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
天空是格外寂寥,夜晚格外漫长。如果没有她的骂他的笑,那个五月端阳便只是一个普通的暑天,淹没在记忆里再无他异。只是,一切不是了。
爷爷是个淳朴的人,他不多拿客人的钱,跑上去追客人,他兢兢业业从不让客人不能渡船,五十年如一日。他的牵挂只有他的孙女翠翠,他也在最后一夜劝导翠翠“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坚定地活下去,让人忍不住有种要落泪的凄凉。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山林中,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翠翠的心中是渴望爱情的,她常看着结婚的新娘子,幻想着自己是新娘,当她想到端午,就闭上眼睛,她期待浪漫的爱情。
兄弟俩注定着要将此生所爱一分为二。天保兄,我知道把心爱之物让给他人时的痛苦,所以无法想象将心爱之人拱手时的心痛。无法想象更不愿尝试,但天保却不得不去面对。我相信天保爱她。因为他不曾说没有她便不能活。不然,在失去哥哥后,她是不是会自责的认为“没有她便不能活,但为了我他宁可不活”?那样弟弟的服罪感是不是会更重?
凄美的苦难总是促不及防,为什么兄弟俩要离去?为什么爷爷这么快就告别故乡?为什么最后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独的守望?
牧歌式的小说往往就如中国水墨画,《边城》里没有华丽的背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却可以让人想很多。它把一段爱情的变得平淡却不清淡。总有些东西留下后是挥之不去的。边城那里有一段感情未能尽善尽美,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遗憾?
读罢边城,真有种想要泪流满面的冲动了。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唐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些无论魏晋的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却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
沈从文也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农村的确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谈资或闲暇人的雅兴。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以为自己是神仙和遗民。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边城》里那一种沉重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以及边城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如画。而画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最新边城读后感500
边城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边城读后感好
边城名著阅读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作家笔下的人物深深的感动着:
一、我钦佩文中的两兄弟。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现在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二、我敬佩文中的主人公翠翠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接受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悲剧,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边城名著阅读读后感最新
边城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美丽使人忧愁——读《边城》有感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孙周卿
读它之前,它像一幅卷轴未启的画册,神秘撩人;翻开时,确乎如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从我的眼前缓缓展开宽阔的胸襟,虽清新淡雅,澄澈透明,却仍可嗅到如酒一般浓烈的民俗民香。我想,那个湘西边城,叫茶峒的地方,应该是个童话般的现实桃源。
与外界的喧扰纷争不同,茶峒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城,凭山依水,与自然长存。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正是环境的寂静熙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古朴淳厚的茶峒人,使之单纯寂寞地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翠翠,就长养在边城清和的风日里,也蕴育在沈从文寂寞、清远的怀抱中。一条清溪,给了她灵动;一座白塔,赋予她静美。女孩子有着并不幸福的身世,却在青山绿水的浸润下生长得灵气逼人;老人是几十年来忠实的渡船夫,而那条黄狗便是他们唯一的陪伴。他们饮着山中水,品着山中味,听着山中曲,闻着山风吹拂带来的墨竹香。
那是纯净的景色和纯净的生活。每天日头升起,便和大地一同醒来。伴着潺潺的溪流,在水中划过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四周环山,青峰在或浓或淡的雾气中掩映,自己像是天地的庇佑者,驻守于此,享受一派恒定的纯粹和宁静。像是沧海一隅,又像是人间全景。而更美的,是自己驾着的那只小船,轻轻缓缓,走走停停。不知已载过多少人多少事,却仍漂泊溪上,一如曾经。
游行于这座小山城里,我总是喜欢闭上眼睛画出怦然的动心。似乎能看到女孩翠翠清明如水晶的双眸;看到她从山上奔跑下来寻找祖父,好似精灵;看到祖父沟壑纵横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看到屋后的白塔像一位守候者安详地矗立……而我更爱的,是回荡在山谷里,天地间,那阵阵的音波。那里有爷爷高亢的呼喊“翠翠”的声音,也有翠翠寻找爷爷的娇嗔甜美之音;那里有过路人期待的喊船声,也有渡船夫热情的回应声;那里还有懵懂少年情窦初开时如竹雀般动听的歌声,宛转悠扬,沁人心田。
纯净的山城风光更养育了纯净清洁的灵魂。这里的人们,淳朴诚挚,重义轻利。不论是渡船人和渡船夫拉扯推辞酬礼,还是盛大热闹的端午节,亦或是天保,傩送对翠翠真挚的心,我们都看到了人性最初的干净。他们少了喧嚣杂念,少了自私功利,多了真心坦诚和一颗完整的初心。那么直接,坦白,波澜不惊。
或许,正是过于这种过于美丽的淳朴,造成了小山城里不是悲剧的悲剧。“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清淡的笔锋,却是翠翠炽热的等待。一如当初,祖父在等待翠翠表明心迹;大佬在等待翠翠答应自己。殊不知,在等待中磨去了岁月,也改变了人和事。甚是不解,既然是有不作兴“情人奉让”的直白和大方热烈的追求,为何以悲剧收尾。也想过,可能与小城里淳朴中带有的害羞气息有关,他们讷于言辞,羞于刨根问底,于是,导致了一切本该可以解释清楚的话吹散在风里。可能,小城里的人并无此感,因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气质;却让围观小城的读者有了只可意会的情结,但转念想,可不又平添了小城的朦胧美?曾经,那少年干净的笑声,在暮色中升起,使她薄怒,也使她记住,如今都已随水流到天涯。白塔业已修复,一副代远年湮的模样。然而有些东西,注定会在风中剥落:譬如青春之无忧,譬如生命之圆满。
边城是美的。在我的印象里,这座小城似乎一直被薄雾笼罩,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沈先生像是旁白,缓慢低沉地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可是它真的存在么?可能写它的人,看它的人都无从作答,然而心里却怀着一股莫名的希冀或是直觉,相信它的确存在。于是,有那么一个地方,有一座城,一群人,那里是天然的馈赠,是生活最初的模样,那里还有一棵美丽的爱情萌芽在成长。
那个地方也许很远,也许就在身边。
活着边城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9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人的生死,到底能不能由自己主宰着?第二次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这样想。
人的生死好像不是自己能主宰的。故事里的有庆、凤霞,一个为校长献血而死,一个因大出血而死。这一切,似乎来得是那么猝不及防。不经意间,死神举起了自己的弯镰,将人们带走。然后是亲人的悲伤与恸哭,呐喊与抱怨,世事无常,这样的一幕幕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为什么有时候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春生想活时,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穿梭于炮火,命悬于一线,可他活了下来;他想死时,只是将自己的脖子挂在那个绳套上就结束了自己苦难的一生。这印证了福贵所说的“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而福贵自己呢?输光家产、解放战争、人民公社、_------一路走过来,他吃的苦受的累不比谁少,更何况还有双亲与妻儿都相继去世的心之创伤,虽然最后只剩他一个,可他毕竟是活了下来。为什么?因为他想活,所以从打仗到回家,从贫困到饥荒,他几乎是尝遍了人间的苦难,但他活着。他因为想活着,所以活着。
不,不是想活就能活,但想死却能死,所以说,应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成是-----
人不能完全地主宰自己活多久,在相同条件下,但若无天灾人祸,想活下去的人一定活得更久。
所以说,我们要活着,就必须想要活着。一个健康的人若是整天为活下去没什么价值寻找论据的话,他大概不会比一个癌症晚期但勇于与病魔斗争的乐观者活得更久一些。病心,永远比病躯更加可怕。
我们要活着啊,活着可以与最亲爱的人交谈,可以见到最美的朝阳,可以听见这个世界上最悦耳的声音啊。
或许,这世上的天灾人祸有一天会降临到头上,但人可以被苦难消灭,却不可以被苦难打败。活着就有出路,活着就可以期待被黑暗暂时遮住的那些光芒。
要活着,想活着。
活着边城读后感800
边城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5位用户喜欢。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之殇仍然在中华大地延续,古老的中国在外来侵略下被迫经历着一场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形态的变革,传统的伦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溃的边缘。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继承的部分也在分崩离析,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开始模糊。
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存在几乎没有意义,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无情的碾压。沈从文岁出身在民风剽悍的湘西,性格却脆弱敏感。
他清醒地意识到在革命狂热背后的隐忧,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难以适应的情绪。
所以他以笔代画,“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可谓命运坎坷。沈从文自建国以后,饱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证据就是以《边城》为代表的“颓废色情”作品,然而身后,《边城》又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地位。
世事反复无常,再对照着《边城》里宿命式的爱情悲剧,令人喟叹。
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