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范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读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09 13:30:02 查看人数:47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读文化苦旅读后感 803字 1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24人
读一本好书文化苦旅 1037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48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992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52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1606字 16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45人
文化苦旅五年级学生读后感 1098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35人
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 4113字 35段 14分钟 23分钟 32分钟 106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3790字 34段 13分钟 21分钟 30分钟 139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1466字 14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194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1032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91人
初中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424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48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843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24人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957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79人
2024的文化苦旅读后感 724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02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803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70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420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44人
2024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689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17人

读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3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亲爱的朋友,当你翻开《文化苦旅》,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感慨:余秋雨先生怎的这么有才华?无论在哪个文化景点前,他怎么都能浮想联翩,引经据典?

还有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什么往往也能在登高临远时赋诗作文?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究其根本,在于他们行走时,并非“空手”来的,他们来的时候,早已在行囊里储备了足够的情怀,一有契机,自然就文如泉涌。

李白没有储备足够的傲岸情怀,怎能吟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没有储备足够的爱国情怀,哪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苏轼没有储备足够的旷达情怀,就不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些诗文,不仅在描绘大好山河,也是在用他们的深情和睿智在和我们沟通。

那么,他们的情怀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曰读书,二曰行路。

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认识的人往往很有限,知道的事情也很少,更别说去鉴别和评论了。是书籍,打开我们认知的大门,使我们了解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奇闻异事,在我们心里打下是非的框架,在我们心灵的土壤里,埋下一颗情怀的种子,等待时机长得清晰明媚起来。

这个时机,就是适时的实践。上路之前要备好情怀,备好情怀不上路,对世界的认知仍然是浅薄的。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亲眼去看看,热带南国的人不能真正知道雪花究竟是什么;生在平原的人不用脚去丈量一下,怎么知道蜀道到底有多高?从不曾失去过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失去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失而复得的喜悦?

你少年时认的字,读的书,会在某个时机突然变得鲜明起来,如同茫茫雪地里绽放的第一朵红梅,有了颜色、味道、质感和温度。你读的书越多,你由一个人、物,一件事,所能连缀起来的网就越大,你对世界的认识,渐渐就成了春色满园。这样,你对世界就会有自己的鉴别,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怀。

当你的情怀的行囊装满时,你再上路,你就会和余秋雨先生一样,触目皆风雨,下笔如有神了。

读《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800

读一本好书文化苦旅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7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余秋雨先生的眼睛——《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即是一双眼睛,即使我们看他的眼睛,也是他看世界的眼睛。就如春风吹过,身后紧接着一阵芬芳,他走过一座座城市,紧接着留下一串串字句,用心上的眼睛写下的字句。

山川河流,无言诉说,楼阁街道,静静交谈,也滋润了秋雨先生的一双眼眸。它们不像星子一闪一闪,好不娇俏,倒更像有一束透视的光,将一片山河底下的文化开一个小口子,不必再多,剩下的便已经明明白白,无需多言。

他的一双眼睛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一路走着,一路看着,他的眼睛总比我们看得更广。文人的诗词歌赋往往是我们认识他们的标志,但余秋雨先生仿佛更爱看苏轼与白居易在杭州兴办的水利工程,年已过半百的白居易与两度为官杭州的苏东坡,隔着百年的时间,却想着一处的事情,他们深知西湖之于杭州的重要,所以一丝不敢怠慢。文人不只有诗书之气,也有为民诚心,先生的眼睛如是说着。先生看的准,比起或豪放或婉约的辞藻,心中真真为百姓谋福的赤城才最真实,才最令人钦佩。他说西子,不再赞叹那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是告诫我们西湖的美全由人力创造,由值得被铭记与称赞的人一双手、一颗心创造的。先生的眼睛看到的不再只是那诗情画意,更是我们不能埋没的历史,不能遗忘的英雄。

他的一双眼睛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他的眼睛有着对每一样事物都认真的审视,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忽视,那是一双很清明的眸子。他看到人们对于清代复杂的情绪,所以他要写一写承德避暑山庄,写出那里值得骄傲的一段辉煌,写一写这里曾留下的仙人智慧,写一写这里不可忽略的先人精神。清代既有他的残缺,也有他的美好,如果更多的人愿意更仔细地看一看。这也是余秋雨先生一双眼睛惯有的特点,他总是仔细地看,他不想轻易给那里扣上什么好与不好的帽子。就当他踏上山西的土地,当他发现山西被遗忘的辉煌,山西人被忽视的精神,也深感抱愧山西,也深深为山西的故事感动。他一双眼睛看过无数地方,早已孕出一份灵性,他看到这些地方复杂交汇的情感,用文字替他们抒发。

他一双眼睛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山也罢,水也罢,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文化的承载。书中提及,有人曾问秋雨先生,书和走过的路,两者是什么关系。先生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正是深知这份道理,他带一双探寻的眼睛,走遍这大好河山,穿梭过亭台楼阁,经历风霜雨雪,走一场文化苦旅,亲近文化,解读文化。

先生的眼睛从心里长出来,受文化的浸润,他看到历史的好与不好,看到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他看到这浩浩几千年,用一场旅行为它们诉说。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共235万字,有三十。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其中最为感触的是《道士塔》。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6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

导语:是山水将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对山水的诗话?或是山水与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风景名胜之中,蕴藏的历史与内涵,涵盖的文化与深沉,在秋雨先生笔下,点点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团,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叹耶!撼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一)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

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碑文中有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不知“满纸烟霞”从何而来?秋雨老师才写了三句话,就觉得字字珠玑,还毫不犹豫地夸自己“满纸烟霞”。如果幸运的话,这块碑传个几百年,“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这些文字能够留给后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拆迁盛况,真是委屈了这块石头。

何谓“文化”?大师自己恐怕也说不圆,因此他借谢晋之口说“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而实际上,看起来吓人的《何谓文化》,不过是以几篇演讲主打的杂碎拼凑,更本谈不上宣传中所谓对文化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几百张好纸。

(二)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

沙源既是沙鸣山,隐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文中讲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寻找月牙泉的旅途经历和感受。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这句话是余秋雨攀上山顶时发出的感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美吗?为什么一颗平凡的野草在摄影师的手下变得如此唯美?为什么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术家的笔下变得如此辉煌?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头课堂,最美女老师张丽莉,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你说她们不美吗?

美,不是伟大,其实就在身边。

”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世间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这样的产物吗?黄河以她澎湃的气势流传千古,长江以她的绵延万里而闻名于世。这让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时,给粗狂以明丽。”余秋雨在书里的这段话实在是再贴切也不过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古人以他们的方式赞美着四季的美丽,平静,实在。或许又会是这样,当你回到家时饭桌上已经摆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当你生病时有人在照顾你……

(三)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

读完《文化苦旅》,也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刚开始读时,对“文化苦旅”的“苦”字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认知中,旅途是快乐的,美好的,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也跟着融进去了。每一次旅行都是心灵一次美好的体验。这“苦”也许是旅行的劳苦吧。

读完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认识太肤浅了,太幼稚了。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于心才真是苦。作者曾经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先苦后甜,当你走过一座城市古迹,了解一段段历史,在苦涩的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历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我们的道德境界,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近。

这段旅程是苦的,那段历史更是苦的。历史上曾演绎过一幕幕壮士英雄,视死如归的话剧。那一个个历史英雄有着我们中华子孙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那样的骨气,但多数人还是逃脱不掉悲剧性的结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关于他们的回忆是苦涩的,但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很多。

回味人生,总有苦涩的时候。那段耻辱的历史是苦涩,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站起来,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我们走到最后时会发现,人生总是苦涩的,但苦后的甜,是我们最终的胜利,只有你经历了苦,回忆时,才会无悔!

文化苦旅五年级学生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文化苦旅》五年级学生读后感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

《文化苦旅》五年级学生读后感

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13个字,有3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2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第1篇】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600字_读《文化苦旅》有感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那么,走吧。屈原说:“悲时俗之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全祖望有记:“亭林先生出游,二马二骡,载书自随。险隘关塞处,请教老兵退卒,问往日战事。若与平日所知不符,则广求书籍核证。”我想,核证的地方应该是沿途小客栈的油灯下。

路上很累,但与以前熟悉的门庭相比,那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世界,一个比较正常的世界。

于是他去旅行,去遍访各地的名胜古迹,去触摸、发掘这些实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与历史。中华文化本来就具有比舞龙舞狮、唐装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传承了下来,有一些则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不再为人所知。

文化与历史是朵两生花,两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虽说不乏史传、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遗漏或是道听途说的成分。没有哪部史传能让你地肯定这绝对是真实的,即使是《史记》也无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书集结了余秋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所写下的作品。当时正值x时期,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学校停课,科研机构被撤销,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与不可估量的精神、经济损失。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更是乘机混到政府内部窃取权、利,仇富思想、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可笑的思想行为也泛滥开来,整个社会黑暗而又残忍,成为了当时无数人的噩梦。

正是在那个时候,余秋雨一家也无法幸免地惨遭“x”的荼毒。中国大陆的“x”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因为早已经把许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还嫌不够,再“革”一次,结果只能社会失控,一片混乱。他想去寻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去用这些文化唤醒人们的人性与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终究是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去倾听、去感知、去触摸文化。这种历史的沉淀是不能丢的,它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一个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民族不是种族,而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也绝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鲜活的,在生活中跃动,在历史中歌唱。

你,还在苦旅吗?如果还没开始——

那么,走吧……

【第2篇】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600字_读《文化苦旅》有感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第3篇】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600字_读《文化苦旅》有感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够行万里路,阅遍文化的勇气和执着。这个月,我再一次认真读了一遍这本书,这已经是我读的第四遍了,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难。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在众多缤纷的人物故事中脱颖而出,给我留下来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钱镠。余秋雨先生说,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而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被感动、被研习的不朽。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世界都会为之赞叹。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却从来不在意政治上的名号和军事上的意气。他不是抗战名将,华夏英雄,不是学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栋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这才是一个领袖应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皇帝都伟大。

当我第四次放下这本书时,想起了初读《文化苦旅》时的疑惑:何谓文化?现在想来或许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解答:“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还想说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许就是生活,他经历了千年,终于来到了现在。

文化又或许是一种积淀,像这本书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许是一种价值,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文化更或许是一种精神,像苏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许是永恒的,它在岁月的流逝中磨去了边边角角,在拿年复一年的苦难中变得更加光芒,像风尘中的旅行者,阅尽人间沧桑,却千年不朽。

在书中,我为苏东坡是乌台诗案、流放边疆而感到愤婉;为渤海国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为太平洋小岛上的潜水夫妇感到自豪与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时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烧,被心怀不轨的人毁灭现在,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这本书,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书,或许也是的一本书,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历史,无法用语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东西,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第4篇】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600字_读《文化苦旅》有感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第5篇】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600字_读《文化苦旅》有感

合上这本封面素雅却沧桑的书籍,黑乎乎的四个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双眼久久注视着着独具特色的封面和异常刺眼的“苦”字,久久不能讲目光从那上面抽离,它要了我的魂。带着满肚子对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准备开始享受这份文化大餐了。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第一名。全节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兴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俱佳。

本书虽名为“苦旅”,却实为享受,从迷离深浅,丰富稠柔的书中,还能饱览世界各地文化风情,实为一大享受啊。

作者游遍了祖国各地,触境生情,把情写进了文章,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篇,一篇是《道士塔》,在中国文化遗址莫高窟上,有个叫王远录的道士,上天注定让他当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一个年轻的诗人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还有一篇,是《华语情结》,一个人身处异乡,突然听到有相同的口音传来,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令人快乐激动啊!但总有一些人,去了异乡,很快就忘记的了自己的家乡,这些在《华语情结》中暴露无遗,真是令人心寒啊。

饱享了一顿文化大餐后,我不禁想到,历史和文化的更替与交叠难免存在,既然如此,我们更应保护好我们自己的灿烂文化免受冲击。总之,无论是文化更替还是历史兴衰,让我们继续步行过这条漫漫文化路……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90个字,有3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五百字左右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五百字左右2

千年不泯——读《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够行万里路,阅遍文化的勇气和执着。这个月,我再一次认真读了一遍这本书,这已经是我读的第四遍了,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难。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在众多缤纷的人物故事中脱颖而出,给我留下来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钱镠。余秋雨先生说,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而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被感动、被研习的不朽。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世界都会为之赞叹。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却从来不在意政治上的名号和军事上的意气。他不是抗战名将,华夏英雄,不是学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栋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这才是一个领袖应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皇帝都伟大。

当我第四次放下这本书时,想起了初读《文化苦旅》时的疑惑:何谓文化?现在想来或许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解答:“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还想说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许就是生活,他经历了千年,终于来到了现在。

文化又或许是一种积淀,像这本书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许是一种价值,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文化更或许是一种精神,像苏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许是永恒的,它在岁月的流逝中磨去了边边角角,在拿年复一年的苦难中变得更加光芒,像风尘中的旅行者,阅尽人间沧桑,却千年不朽。

在书中,我为苏东坡是乌台诗案、流放边疆而感到愤婉;为渤海国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为太平洋小岛上的潜水夫妇感到自豪与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时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烧,被心怀不轨的人毁灭现在,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这本书,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书,或许也是的一本书,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历史,无法用语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东西,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五百字左右3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够行万里路,阅遍文化的勇气和执着。这个月,我再一次认真读了一遍这本书,这已经是我读的第四遍了,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难。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在众多缤纷的人物故事中脱颖而出,给我留下来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钱镠。余秋雨先生说,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而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被感动、被研习的不朽。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世界都会为之赞叹。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却从来不在意政治上的名号和军事上的意气。他不是抗战名将,华夏英雄,不是学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栋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这才是一个领袖应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皇帝都伟大。

当我第四次放下这本书时,想起了初读《文化苦旅》时的疑惑:何谓文化?现在想来或许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解答:“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还想说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许就是生活,他经历了千年,终于来到了现在。

文化又或许是一种积淀,像这本书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许是一种价值,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文化更或许是一种精神,像苏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许是永恒的,它在岁月的流逝中磨去了边边角角,在拿年复一年的苦难中变得更加光芒,像风尘中的旅行者,阅尽人间沧桑,却千年不朽。

在书中,我为苏东坡是乌台诗案、流放边疆而感到愤婉;为渤海国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为太平洋小岛上的潜水夫妇感到自豪与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时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烧,被心怀不轨的人毁灭现在,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这本书,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书,或许也是的一本书,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历史,无法用语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东西,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五百字左右4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五百字左右5

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等等,这些句子每一个都戳中我的内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谜。

静静打开这本封面素雅却沧桑的书籍,黑色的四个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双眼久久注视着这独具特色的封面和异常刺眼的“苦”字。带着满肚子对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准备开始享受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类似游记风格的散文集。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作者笔下每个地方都隐藏着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印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书中写了有“天府之国”称号都江堰,夕阳西下,朔风凛凛而略显凄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华历史血脉的莫高窟,还有一湾不算太小的沙原隐泉和天一阁。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地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当余秋雨老师的笔触摸到它们时,它们又开始活跃起来。通过作者的笔,它们活力四射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结合的动人瞬间。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国文化遗址莫高窟上,有个叫王远录的道士,上天注定让他当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将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一个年轻的诗人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们为曾经的文化感到惋惜!

文化苦旅个人感悟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66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一)文化苦旅读后感400

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碑文中有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不知“满纸烟霞”从何而来?秋雨老师才写了三句话,就觉得字字珠玑,还毫不犹豫地夸自己“满纸烟霞”。如果幸运的.话,这块碑传个几百年,“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这些文字能够留给后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拆迁盛况,真是委屈了这块石头。

何谓“文化”?大师自己恐怕也说不圆,因此他借谢晋之口说“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而实际上,看起来吓人的《何谓文化》,不过是以几篇演讲主打的杂碎拼凑,更本谈不上宣传中所谓对文化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几百张好纸。

(二)文化苦旅读后感400

沙源既是沙鸣山,隐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文中讲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寻找月牙泉的旅途经历和感受。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这句话是余秋雨攀上山顶时发出的感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美吗?为什么一颗平凡的野草在摄影师的手下变得如此唯美?为什么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术家的笔下变得如此辉煌?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头课堂,最美女老师张丽莉,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你说她们不美吗?

美,不是伟大,其实就在身边。

”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世间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这样的产物吗?黄河以她澎湃的气势流传千古,长江以她的绵延万里而闻名于世。这让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时,给粗狂以明丽。”余秋雨在书里的这段话实在是再贴切也不过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古人以他们的方式赞美着四季的美丽,平静,实在。或许又会是这样,当你回到家时饭桌上已经摆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当你生病时有人在照顾你……

(三)文化苦旅读后感400

读完《文化苦旅》,也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刚开始读时,对“文化苦旅”的“苦”字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认知中,旅途是快乐的,美好的,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也跟着融进去了。每一次旅行都是心灵一次美好的体验。这“苦”也许是旅行的劳苦吧。

读完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认识太肤浅了,太幼稚了。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于心才真是苦。作者曾经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先苦后甜,当你走过一座城市古迹,了解一段段历史,在苦涩的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历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我们的道德境界,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近。

这段旅程是苦的,那段历史更是苦的。历史上曾演绎过一幕幕壮士英雄,视死如归的话剧。那一个个历史英雄有着我们中华子孙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那样的骨气,但多数人还是逃脱不掉悲剧性的结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关于他们的回忆是苦涩的,但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很多。

回味人生,总有苦涩的时候。那段耻辱的历史是苦涩,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站起来,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我们走到最后时会发现,人生总是苦涩的,但苦后的甜,是我们最终的胜利,只有你经历了苦,回忆时,才会无悔!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书房的门,余秋雨开始了文化之旅。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而我,也透过他笔下略带沧桑的文字,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文化之旅。

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低声吟哦着文人墨客留下的动人心扉的诗篇。脑中也浮现出了一幅幅或苍茫壮阔,或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图像:积雪的群山,空旷辽远的天空,丝丝缕缕飘零的浮云,在朔风中萦绕千年的羌笛,是黄沙漫漫的阳关;叛逆得瑰丽惊人的激流,残缺的神话下,“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神女峰,清荣峻茂的两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峡;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是漂浮着千年藻苔的西湖……

身处广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变得渺小;在滚滚历史文化长河里,再繁华的盛世也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秘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亿生命的地球,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么,作为一个人,一个极其普通的生物体,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在自然面前,面对着几千年时间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仰视着无边的闪烁的星空,趾高气昂?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旅行,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终点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顾不得欣赏沿途的风景,用他所谓的好方法,匆忙地走过去。只是,最后才发现,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无措,曾经费尽心机搜罗的功名利禄,却无法填满空虚的心灵。

那么,把心放谦卑一些,虔诚一些,淡然一些,闲适一些,去享受旅程;满怀着对下一处美景的期待,脚步坚定而轻快地向着前方踏着,永不疲倦。雾气氤氲的深山中,回荡着袅袅空灵飘渺的古琴曲;金黄麦田里,随着麦浪翻滚起伏的是莫扎特轻快跳跃的《卡农》;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响的是晨风中的柳笛清音。渐渐地,曾经羸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而挺拔,黯淡无光的双眸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苍白空虚的心也变得色彩缤纷而充实。

心在旅途,是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是一种追求美好,又能享受过程并不断发现快乐的生活态度,它使人不断地向着最完美的境界前进。我不知道那美好的远方在哪里,没有人会回答我,但是我会走着属于我自己的道路,不断向前,享受着沿途的辛苦与疲惫,享受着花朵苦涩的甜蜜,享受着属于我一切的一切。荆棘算什么,剌破的伤口总会愈合;风雨算什么,泥泞过后的天空总会更加湛蓝;失败跌倒算什么,大不了爬起,重头再来。

心在旅途,坚定的脚步永远向前;心在旅途,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初中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通过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余秋雨,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去探寻。往往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和历史渊源,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眼前似乎浮现出我当初去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潺潺流动的河水,悠闲划着小船,并唱着歌的渔民们。当然还有色彩缤纷,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吃。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适。就如“浅诸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汇村”这幅楹联一样,尽情阐述了江南古镇的魅力。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千年不泯——读《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够行万里路,阅遍文化的勇气和执着。这个月,我再一次认真读了一遍这本书,这已经是我读的第四遍了,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难。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在众多缤纷的人物故事中脱颖而出,给我留下来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钱镠。余秋雨先生说,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而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被感动、被研习的不朽。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世界都会为之赞叹。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却从来不在意政治上的名号和军事上的意气。他不是抗战名将,华夏英雄,不是学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栋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这才是一个领袖应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皇帝都伟大。

当我第四次放下这本书时,想起了初读《文化苦旅》时的疑惑:何谓文化?现在想来或许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解答:“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还想说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许就是生活,他经历了千年,终于来到了现在。

文化又或许是一种积淀,像这本书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许是一种价值,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文化更或许是一种精神,像苏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许是永恒的,它在岁月的流逝中磨去了边边角角,在拿年复一年的苦难中变得更加光芒,像风尘中的旅行者,阅尽人间沧桑,却千年不朽。

在书中,我为苏东坡是乌台诗案、流放边疆而感到愤婉;为渤海国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为太平洋小岛上的潜水夫妇感到自豪与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时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烧,被心怀不轨的人毁灭现在,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这本书,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书,或许也是的一本书,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历史,无法用语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东西,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质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

2024的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2位用户喜欢。

很早就知道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本书叫<文化苦旅>;,那是因为”文化本是一场苦旅”,今天有幸读完全书才深深感受到余先生这本书中书眼”苦”的含义。

一开篇,文章便显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个道士将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国宝以极低的价格,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和贪婪,却将中国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价值放弃,换来的是一辆辆马车将中国的一吨吨国宝拉走,或许是时代的抉择吧,道士却不知他打开的那个洞窟是世界奇绝。大西北的凛冽的风吹的敦惶在无助地流泪,如今,面对于道士的坟墓与早已空空的国宝宝库,留下的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同样的,随着读者对文化遗产的丢失的遗憾,作者也感慨开来,一开头便是对历史的深深叹息,让人尝过了苦的滋味。

随着作品的深入,我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游览大好的风景,与他一同感受与前行。“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随着他这样一个开篇,我们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时代,在他那无尽的表达下,当他对一片片风景或欢呼鼓励,或低调批评时,都能深深感受这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或悲或惊。当然,文章中也不乏风趣地写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气,对他人的鄙视,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缘故,他把上海人写的如此令人喜忧皆具。至今让我无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啬,但也无不显示出作为大都市人非凡的头脑与智慧。文章就在这样一篇的游记中结束了,大半个中国便透过作者这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化为这样一本《文化苦旅》。

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这是他闲暇之余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样一本小小的作品却记录下的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国的所有人文与风景在一本小书中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对于书眼“苦”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旅游中肉体的苦,心灵的苦却能化为文化和思想的甜。

____的文化苦旅读后感800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赏山河之灵,追文化之魂——读《文化苦旅》有感

中华文化犹如点点繁星,有的是太阳,照耀着大地,有的是北斗,不光芒万丈却也指引人们前行,有的像月亮,纯粹,暗淡却也撒下点点光辉,有的则是流星,一闪及逝。

庞大繁多而驳杂的中华文化,虽然体现着悠久的历史,引领着后代前进,但也束缚了人们的身心。

在《牌坊》中,就深切得体现了文化对于人思想上的束缚,无数的女子背井离乡,背上已死的身份,远走他乡。为什么?就因为不想为封建婚姻束缚?父女天涯相隔,这腐朽的教条啊!束缚着人们的心,打破它,打破这封建的文化冲入新世界,接受新知。文化亦有对立,接受新的,冲出旧的,不要为它控制。

通读全书,《风雨天一阁》在我心底印上了最沉重的痕迹。

文中借作者登楼一事,讲述了这座跨越了千年历史的洞天福地,“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作者用叹息的笔触写下了这些话,因文化流失而遗憾与惋惜。天一阁这种由范家严密保护至今的天书楼尚且如此,那些没有庇护的文化,是否直接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文化,悲哀!破坏它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这些龙的传人用无价的文化,换取金银甚至食物。这难道不可悲吗?

都江堰,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工程,没有之一。它不如长城,兵马俑知名,但它依然是无可争议的第一,首先,从用途,长城只是封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强征民力而建。这是用来自相残杀的工具,无数的白骨堆积成的,而都江堰呢?它是李冰父子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建,它令连年旱涝灾害不断的四川成为了天府之国,维持数亿人的生计,在八年抗战中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物产丰富的大后方,再从现在的功用,长城已经成了摆设,每年耗去钱财维护,却没有一点作用,而都江堰直到现在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古代智慧,省去了无数的钱财。一个伤害人民,一个幸福百姓,两者高下立见。

苦,文化之苦旅,思,历史之长河。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

2024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就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的

读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化苦旅信息

  • 2024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
  • 2024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96人关注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 ...[更多]

  • 文化苦旅读后有感(16篇范文)
  • 文化苦旅读后有感(16篇范文)96人关注

    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 ...[更多]

  • 文化苦旅的优秀读后感(16篇范文)
  • 文化苦旅的优秀读后感(16篇范文)63人关注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 ...[更多]

  •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后感(5篇范文)
  •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后感(5篇范文)61人关注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 ...[更多]

  •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
  •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60人关注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650字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 ...[更多]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5篇范文)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5篇范文)58人关注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 ...[更多]

  • 2024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6篇范文)
  • 2024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6篇范文)58人关注

    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 ...[更多]

  •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6篇范文)
  •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6篇范文)57人关注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21世纪初,《文化苦旅》高居各大书店排行榜,文化散文大行其道,尤受追捧。尽管我羞于承认,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初读余文恍若发现了新大陆:浓郁的文化气 ...[更多]

  • 读文化苦旅有感(16篇范文)
  • 读文化苦旅有感(16篇范文)53人关注

    【第1篇】文化苦旅初中读后感600字_读《文化苦旅》有感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那么,走吧。屈原说:悲时俗之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全祖望有记:亭林先生出 ...[更多]

  • 最新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
  • 最新文化苦旅读后感(16篇范文)53人关注

    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