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谈吃读后感 | 830字 | 7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15人 |
雅舍谈吃读后感 | 861字 | 4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60人 |
谈吃读后感 | 858字 | 14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84人 |
雅舍谈吃的读后感 | 1383字 | 12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57人 |
高中雅舍谈吃的读后感 | 604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55人 |
谈吃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饮食文化
—— 读夏丐尊《谈吃》有感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菜系之丰富、菜品之独到、烹饪之精妙、食材之奇特,无不驰名天下,家喻户晓。近日,读得夏丐尊先生《谈吃》一文,一读,暗暗好气,见其不屑于中华美食;二读,却增“同仇敌忾”之意,深觉待人处客之繁琐,而最令我同感者,非人们不知何谓饮食文化莫属。
饮食,讲究滋味多样,色香俱全,好的食物令人垂涎三尺。 民以食为天,如文中提及“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为人人所及,而饮食讲究,却非人人之所及。古有“佛跳墙”一说,即打坐入定,潜心修禅的佛,也要跳墙而食之。可见饮食功力之深,远甚佛之定力,故修习厨艺之艰,远甚打禅。而民间厨子与食客,只会胡乱炒几道菜,油盐不调,酱醋不和。更有甚者,入席便饮酒,大醉熏天。这正如文中婚丧事连摆的宴席,多,定而不精,令食客无食欲。
饮食,要求承传文化,又别出心裁。古有许多文化典籍,诗词歌赋,都可引为菜名。这样的设计可使人于诗中食,食中诗,颇有诗意。而菜名,亦可引申为菜肴之意,或关联于食材或烹饪方法。如一道“龙虎斗”,实取蛇狸而为之,工艺繁复,匠心别具。而此菜兴于民国年间,故常引申为中日之战。而粗鲁食客,陋店小二,只知“切二斤牛肉,沽四两酒来。”虽颇有豪杰之意,但人人皆可为之,不似徍菜般表词达意,滋味无穷,不足为外人道也。
饮食,更需倾心而为,且心神需正。在民间,不免天灾人祸,使人食欲与厨艺大减。而好厨子需定心凝气,仿佛“冯虚御风,遗世独立”,锅铲挥动间,便有浪涛万里,巍巍山巅之意。即使心灰意懒,下厨时也需全力而为,甚至可通过烹饪消除苦难之意,调和酸甜苦辣之味。食客,也需寄意于食,心无旁骛。切忌为食而食,如文中述到来来往往请人吃饭,绝无一丝食神之“百毒俱尝,奇峰绝顶上论吃”的逍遥之意,徒增人世间不善酬酢,风尘苦恼之情 。
饮食是中华大地上璀璨的文化,其要求之苛刻,谱写之神圣,绝非粗鲁之人可为。而如夏先生所述,不知何时,百姓们才能于繁杂应酬、强颜欢笑、大醉不省人事中挣脱出来,变得逍遥快活,纵品天地美食,放浪形骸之外?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真是孤陋寡闻, 刚刚知道梁实秋是北京人! 太兴奋了 。 鲁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丰子恺是浙江人,林语堂是福建人, 张爱玲是上海人, 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学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为响响当当皇城根儿长起来的孩子对此颇为不忿儿,好容易有个北方的, 定睛一看:贾平凹 。。。没错,我承认,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 满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都没有,绝对的沙尘暴发源地, 总是有缺水的感觉。别跟我说什么豪迈,苍凉,大漠孤烟直。。。 我不买账,这些能让我联想到的只有三个月不洗澡。 老舍虽然是北京的, 作品也是满堂叫好, 可惜总透着一股浓浓的京油子劲道儿,颇为沾地气,但是不洋气,没准这也是为啥诺奖没有给他的原因, 太本土化,不大气,不洋气。
梁实秋,我喜欢。他的小品文章细腻,见微知著。写一道菜,从菜市场买菜开始写起,不怕麻烦地写烹饪的过程,事无巨细, 其中还掺杂许多文言,用典,诗词,外文。 一块豆腐,一根香菜,一盘炒大白菜,他竟然写出几千字来。从做菜中偶尔还漏出几条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怀念一下旧友,慨叹一下岁月, 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厨艺。君子远庖厨, 梁先生却不吝挽着袖子,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并以此为荣。做好了, 全家欢喜,做砸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甚至有时会觉得对不起食材 。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谱一样的书被他整得诙谐有趣, 同时又菜香扑鼻。让人垂涎的不仅是菜,还有他的文字。万一书卖不出去,还有一个绝技,至少保证衣食无忧。 不会像钱钟书似的,除了做学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过钱先生是乐在其中). 梁先生遍尝美食, 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国洋餐,他都吃出学问,吃出门道儿, 是个懂行的。书中所提的北京名楼如今已面目全非,梁先生写书的时候就感慨菜是一样的菜,味道照他小时候差出几条街去,那么我们现在再去岂不是差出几个国了! 看书的时候,我总叹息自己该早生个几代,以满足口腹之欲。我是真小人,从来无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梁先生这样下得厨房,进得书房吗?
雅舍,不仅“舍”雅,菜“雅”, 人更是纯纯的”北京雅爷们儿“ !
雅舍谈吃读后感600
谈吃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8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关于谈吃读后感素材参考
(一)
夏丐尊在《谈吃》一文中谈了中华民族的饮食观,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过节婚丧都要吃。我不想谈这么大的范围,只想谈一下咱广东人的吃!
我不是出生在广东,与土生土长的`广东人看起来也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点就是不会吃。人家吃野味山珍,我却嫌它腥味碰都不碰,吃了便作呕。
人们都说广东人会吃。的确!每次出外上酒店,经常是客已满,还要坐在外面排队等候。唉,广东人真肯吃!
来到某家出名的酒楼,一打开菜谱,什么蛇皮、蛇汤、蟹黄、牡蛎、全鸽宴还算普通菜肴,再后面便是价格惊人的燕窝、木瓜鱼翅汤、老鼠、水蟑螂、癞头龟、果子狸、熊掌等等不知名的生物和动物。于是焉感叹:广东人真敢吃!吃出了非典都不怕,仍旧风雨无阻照吃不误。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什么烤、炖、蒸、卤、烩、醉、炙、熘(拜托了,鱼肉也能蒸熘!干熘!)、炒(还有炒牛奶呢!),真是一言难尽。吃鸡不吃鸡翅,要吃鸡舌;吃鸭不吃鸭身,要吃鸭脖;吃猪不吃猪蹄,要吃猪脑;吃牛不吃牛肉,要吃牛肚;还有什么鱼眼、鱼蛋……说不定还会来个什么猪翅、鱼腿呢?
正如《谈吃》中说的,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不能马虎。食的程度远高于一切,很不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二)
读完《公孙仪谈吃鱼》这篇短文,我百感交集。一个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这世上简直比珍贵的大熊猫还稀少。
短文主要讲了公孙仪爱吃鱼,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收别人的礼。而学生也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几己。
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他们有的为了升官发财,而送礼送钱给一些大官。那些大官为了得到自己用不完的钱,而去冒险犯法去提拔送"纸"给自己的人当官。做些明目张胆的"钱权交易”。
想到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自己对作业和干事情都是马马虎虎。虽然自己明知道会挨老师的骂,但是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照公孙仪的言行,我万分惭愧。古人圣贤尚且能从小事做起,我们有何尝不能效仿呢?(.)
读了这篇短文,我想大声唤醒那些人:“不要再迷足深陷了,回头是岸啊!”
雅舍谈吃的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3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饴。
《雅舍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他写的大多数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窝头、火腿、咖喱鸡、醋溜鱼、鱼丸,也写饮酒、喝茶、康乃馨牛奶,亲切的就像是老一辈在对你唠嗑。看着目录就像看着一份份丰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动。
读着“芙蓉鸡片”你就会被饭馆跑堂的剥蒜、剥葱、剥虾仁的麻溜劲给吸引住,读到说山东腔的堂倌说:“二爷!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信香”,堂倌与食客的画面感给吸引住。然后开始挽起袖角也想试试放了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面码的绝味杂酱面。一口下去,是不是也会吃得满面红光,酣畅淋漓?
梁实秋先生说:“虽然饮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调而能达到艺术境界,则必须有充裕的经济状况。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谈不到什么食谱。只有在贫富悬殊而社会安定、生活闲适的状态之下,烹饪术才能有特殊发展。”因此朱赢椿与梁先生不同之处在于,《肥肉》一书中更多的讲述一代人,在那个满是饥饿的时代里,吃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是肉。而透过一块现代人大多舍弃的油腻的食物,穿越历史,当或悲或喜的记忆纷至沓来,该是何等矛盾的情感?听如今文坛上的才子们讲起那段与饥饿的共同记忆,不禁会有所触动。两本书虽然同是讲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历史版的沉痛,《雅舍谈吃》更多的是对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过处尽管不精细,难得的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浓浓情意。
远去的吆喝、飘香的美味、挥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经幻化成风,悄然入梦。书中写道:“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应该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盖饮食虽为小道,也要有赖于才。名厨难得,犹之乎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精湛的绝活凸显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轶事。老一辈人对于生活真实的态度,仿佛瞥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立于身侧,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与理想不可抛。”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点、风俗,虽然已经随时代的变迁黯然不见了,但是再走过那些旧时的寻常巷陌,熟悉的记忆又会在怵然间奔涌而来,将你淹没。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喜欢的吃的更是写道:“每个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对于不喜的日本生鱼片又嫌它软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却对西湖楼外楼的“鱼生”赞不绝口。这样一个真性情的老先生让我们怀恋,怀恋他对喜爱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时欣喜,有时爱唠叨,有时情到深处又感伤的文字倾倒。
个中缘由,我觉得用张爱玲的话,再合适不过。她说:“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北京的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莫不是诗性使然?
张爱玲怀恋的炉膛里冒起的青烟;朱赢椿所记录的是饥饿时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实写的不过是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而《雅舍》文字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似水年华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雅舍谈吃的读后感800
高中雅舍谈吃的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雅舍谈吃》,是多么新颖的书名啊!我读过有关天文历法的书,也读过中外名著,都从未读过有关写”吃”这个话题的书。于是,带着满满的激动,我开始捧书阅读。
书还是崭新的,纸页雪白。一走进梁实秋的散文中,我便被”吃”文化所吸引了。”民以食为天”,不错的,梁实秋先生却把这种理念体现了出来。这也是文学大师梁实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从生活中对平平淡淡的”吃”谈起,谈出一种新的境界,令人深感那滋味的美好。在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中,字里行间更是一种对故土浓浓的思念之情。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沉浸在梁实秋的文笔下,更让我看见美食,看见感情,看见生命。全书浅显而隽永,并没有很多华丽的文笔,但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各地美食。
不禁的,我也回想起儿时所吃过的美食。从书中更回忆起那令我难忘的各地美食。似又铺开在我面前,令我唇齿留香。书中虽大多只是普通的老北京美味,却更是进入了高雅脱俗的境界。
睡前读上一小段《雅舍谈吃》,回忆的那美食的色、味、香入睡,心中不禁暖暖的,甜甜的。远去的喊喝声,十里飘香的美味,早已幻化成丝丝清风,悄然入梦。张爱玲曾说过,”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我觉得这也是《雅舍谈吃》的字里行间的妙中之最。作者对似水年华的追溯,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正是这本书的动人之处。
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那食之味。
雅舍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