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我们仨读后有感 | 925字 | 16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10人 |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 1282字 | 10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21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1420字 | 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54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3363字 | 25段 | 12分钟 | 19分钟 | 26分钟 | 135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1172字 | 6段 | 4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129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877字 | 12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13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2609字 | 28段 | 9分钟 | 15分钟 | 21分钟 | 119人 |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 | 527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157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1628字 | 10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186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688字 | 10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45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348字 | 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09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1125字 | 17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53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698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33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520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97人 |
我们仨读后感 | 511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67人 |
最新我们仨读后感 | 980字 | 11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34人 |
我们仨读后有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读后有感
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说实话这本早就被捧得沸沸扬扬的书之所以拖到今天,是因为我对钱钟书的了解还仅限于《围城》。可就在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知道这次它给我的感动将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时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流泪,就那么坐在班车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看这匹配的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尽管坎坷,可都凭着那一股顽固的呆气一步步挺了过来。
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看书中平淡的字字句句所蹦出的美好,虽然会感动会流泪,可是我知道,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领悟得清。
而如今,同样都是回忆。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完美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能够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理解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我的人、自我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我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个性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万里长梦——读《我们仨》有感
零零散散,从初春到夏末,我终于把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了,本是读来消磨时光的,但却被杨绛先生一家的亲情所感动。现在我想讲一讲杨绛先生她们家的故事。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从我们俩老了讲起吧,人到老年自然常是做梦,杨绛先生又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离他而去。钟书却说: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钟书理解杨绛先生的梦,他尽力使自己多陪伴绛(钱钟书对杨绛的称呼)走一程,使杨绛先生做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在我们仨失散了这一部分,我读来最为感动,“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底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先生在这场梦中失去了阿圆也失去了钟书,他们仨在古驿道失散了。“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见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那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是杨绛先生对钱瑗深深的爱啊!阿圆是她此生唯一的女儿,是她和钟书一生的牵挂。谁料想,白发人却先送了黑发人,杨绛先生的心很痛,痛的想把那团血肉模糊的东西往胸口里塞,1997年早春,阿圆去世。
钟书故意慢慢的走,让绛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他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一个万里长梦,但梦终究会醒。“绛,好好里(即好生过)”钟书离她而去。“但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的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杨绛先生的梦醒了,但心却死了,没有了阿圆和钟书,三里河的家已不再是家,只是一个暂居的客栈罢了。1935年7月,不足25岁的钟书和24岁略欠几天的杨绛结了婚,63年的风雨同舟却在古驿道没能够坚持下去,原本三个人的幸福生活变成两个人的冷冷清清,最终成了一个人的黯然神伤。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
相比第二部的如梦如幻第三部写的却很朴素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有真真切切的思念。“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杨绛先生的愿望,也是他们一家人的愿望。杨绛先生在产院住院时,钟书老是“惹事”,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上了色,把台灯给砸了,门轴弄坏了,然而杨绛先生一点都不生气,笑着说:“不要紧”。其实杨绛先生自己都不确定能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但她却答应了钟书,因为在她心里钟书更像是一个孩子。而阿圆和钟书最“哥们”,1941年钟书从蓝田回来,阿圆已两年未见钟书有点不认识他,甚至想要把钟书给赶走,钟书问到:“我且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4岁的阿圆回答到:“自然我先认识,我一出生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多么机灵的小姑娘,不愧杨绛先生三姐所言:你们一家人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一家人一起玩笑,一起吵闹,仿佛日子过得很慢,实际上却快得很。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当年的一房两人三餐四季的快乐场景,已是不复存在了,人间没有永远,他们一家人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仨失散了,只剩杨绛先生一人带着孤独和思念最后游走在他们仨的回忆中。____年五月,杨绛去世。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63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500字初中1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仨读后感500字初中2
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后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达到最高-潮之后,退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凉,还有什么?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 然她的不同,除了书本,除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的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们仨读后感500字初中3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真的要忘了钱老和他女儿圆圆离开我们已很久了。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着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祝愿杨绛清静地度过晚年,更祝他们仨再相聚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我们仨》我还会再读下去,陪伴我一生。
我们仨读后感500字初中4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500字初中5
暑假时妹妹将她从学校带回来的东西一股脑倒在了床上,像个卖杂货的,我就躺在这“一堆”的旁边,随手拿到了一本书,恰巧是他们暑假必读课外美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打开看了看却愈发上瘾,杨绛先生的文字平淡却包含深情。《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我们仨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总不如人意,后一部分变成了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全文没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在最真实的情感面前,我们总是会被轻易征服。于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处就是难能可贵的幸福。每个人都是匆匆来匆匆去,短短几十年,相遇千人,相识百人,相知数人,相爱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处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为有的人一旦离去,真真就是后会无期。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平凡的我们仨,幸福的我们仨,失散的我们仨,只留下我一个人的我们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并不是一曲动人的情歌,也不似张作霖与赵四小姐那般轰轰烈烈的恋情。《我们仨》应当是一盏茶,尝来苦涩,却让饮者清香满怀。它的作者——杨绛先生,她总是淡淡的,像一杯白水。她总是很平静,平静的叙述着我们仨的故事,只有她一个人。似乎一切还未发生,然而一个人对另外两个人的思念却怎么也掩不住。
杨绛先生不愧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她的情感全由笔尖倾泻,平淡从容,而意味深长。她一个人,静默地缅怀过去的岁月。在那段岁月里,她是最幸福的人。虽然无法像钱钟书一样作为庚款公费生,穿着人家有而我无份的那件黑布背心;吃着老金家越来越糟的伙食;面临着回国后“五反运动”的大清洗;文化大革命时又被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但只要“星海小姐”和钟书先生还陪着她,她便是幸福的。
她的幸福,来源于她与她最重要的两个人一起度过的岁月。杨绛先生与锺书先生的爱情,就如他们两人一般平淡从容,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伦敦的早晨,她的丈夫锺书先生会“笨手拙脚”的大显身手,从此便为杨绛先生做了一辈子的早餐。他们会调侃道“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穀方”。夫妻俩在伦敦相依为命,烹调精进的同时,更多的是他们在岁月中越来越浓厚的感情。在这个文人家庭,他们也有着相同的志趣,可以说,杨绛是最懂钟书先生的人。他们之间有着令世人羡慕的爱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誓言,有的是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伴。而钱媛作为二者爱情结晶,出生时即使“又丑又怪”,锺书先生仍是仔细的看了又看,然后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而且钱媛几乎是满足了所有人对子女的希冀。她是极聪慧的,过目不忘的本领连钱锺书的父亲都说“吾家读书种子也,唯健汝一人耳”。成年后他更是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她总也是多灾多难,更因为身体不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去上学。但她却极懂事,极体贴。他会背着杨绛先生一人在雪地里先把白雪覆盖下的猫屎,扣除干净,因为她知道妈妈怕触碰猫屎。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妻两被批为牛鬼蛇神,她会写上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限”——思想上划清界限,然后为母亲做一套睡衣。为父亲带来他爱吃的夹心糖。生女当如钱媛,作为钱锺书夫妻俩的贴心小棉袄,她聪明,懂事,孝顺,富有才华而乐于助人。这便是他们仨,普通朴素,却无比快乐融洽的一家人。
然而某一天,锺书先生被接到了古驿站,接着是他的女儿。在飘飘荡荡中,他们仨失散了。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感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无处觅归途。然而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只能一个人思念,亲手构建一个万里长梦,在梦里与他们再聚聚……
其实,《我们仨》是一个人的梦,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想念,一个人缅怀,一个人做梦,一个人想念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我们仨——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这本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仿佛从这句话里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感受到了三人间温暖的亲情。
1.万里长梦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在第一二部分里,他们在梦中相遇相失,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在梦中,一家人相依为命,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作者的记忆里,在英国留学的几年里,应该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像是上天赐予他们的一份礼物。在这63年间,他们的足迹跨过了半个地球,穿越了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及时经历坎坷,但他们仍然相濡以沫。在他们仨的心中,级永远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2.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石子”。“世界毫无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故事的最后,钱瑗和钱钟书都离开了人世。在作者的心目中,他们只不过是走散了。
在整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他们彼此给对方的爱。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就在身边的亲情。手机虽然方便了我们地沟通,但也成为了我们与家人间交流的障碍。当我们低头看手机是,却忽视了身边那份最平淡却又最真实的情感。那就是亲情。
但我们遇到困难时,总会与家人抱怨自己的不行。不如乐观一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享受生活。
这个美好的故事,在作者的心目中却像是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看似真实,却又不现实。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相依为命,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梦总归还是要醒来的。
亲情在我们心中似乎并不重要,但确实最真实,最平凡,最温暖 。请珍惜身边的亲情。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09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朋友说过一句很犀利的话:现在网上的追悼会就像在赶场子,一旦哪个名人死了,谁都要来表示下,凑个热闹,哪怕他们对此人根本不了解,一部作品也没看过。
我不敢给这话公开点赞,因为相信这种事很多人做过。但我向来是不愿给陌生人悼念的,如果悼念,必要心存一些真实的情感,发自肺腑。
可惜我喜爱的作家多半已经死了很久,比如我挚爱的、对我写作有深刻影响的三个人:张爱玲、三毛、王小波。一个是孤独终老,一个是上吊自杀,一个是心脏病发,都死了。也好,虽然读到他们的文字觉得相见恨晚,但至少不必在他们死的时候难过伤心,像被打击了一样。
但是,昨天得知杨绛去世,我难过伤感了好久,像被打击了。
很奇怪,前不久陈忠实去世,我只是惋惜,但并不伤感。明明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推荐他的那本《白鹿原》。在我心目中,《白鹿原》是国内近代堪称第一的长篇小说,鸿篇巨制、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家族情仇、情节跌宕起伏、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我最爱白嘉轩和朱先生,朱先生过世的那段我看哭了),文学艺术成分很高。在那么多部茅盾文学奖小说里,在我的排名里,《白鹿原》在最前,然后是《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
大概是因为,《白鹿原》是陈忠实创作的小说,而《我们仨》是杨绛的真人故事。所以,《白鹿原》的艺术成分虽高,但杨绛更打动我心。
在看杨绛的《我们仨》之前,最打动我的人是三毛。看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笑死了。这女人真是天真烂漫。沙漠生活多枯燥无味,她却活得这般有滋有味,用指甲油给人补牙、偷看女人洗澡灌肠、跟外国人说黄瓜就是笋、而笋就是春天下的雨、……该是有怎样一颗慧心?该是如何得赤子之心?三毛的纯真、对生活的敏感,叫人非常羡慕。她和荷西的幸福爱情,是我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但可惜,他们结局悲惨,荷西意外身亡,三毛自杀。
后来看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荷西死后,三毛总是郁郁不乐,跟爸妈说,要是有一天她选择死亡,一定要接受,因为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幸福的。吓得妈妈劝她:请你一定要试着活下去。结果三毛还是自杀了。
三毛的死让我很难过,因为她是给我无比巨大的幸福幻想的人。我所以为的幸福范本,就是她和荷西。存在于现实人间的神仙眷侣。可惜悲剧收场。
后来看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我被王小波的文采思想和人品征服了。应了那句: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他对李银河的爱,无比深沉,无比热烈,无比坦白。总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了微笑。……我整天在想,今天快过去吧,日子过得越快,李银河就越快回来了。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我发觉我是一个坏小子,你爸爸说得一点也不错。可是我现在不坏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真的。……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他是世上最会说情话的男人,谁听了他那些情话,都要爱上他。可惜,他也死了。
后来看白先勇的《树犹如此》,写相伴几十年的伴侣一朝走了,树犹如此,下一句便是:人何以堪?那本书我没看下去。因为实在不忍心。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经历。
直到去年我爸去世,看到我妈的样子,我想到了白先勇。虽然有时我怨怼爸妈很早就把我丢给爷爷奶奶,两个人在外打工,使我童年缺失父爱母爱;但他们彼此是很相爱的,使我相信婚姻的忠诚。就算我爸后来重病七八年去世,我妈依然不离不弃,喂饭喂药、倒屎倒尿。他们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是患难见真情。
三毛、王小波、白先勇、我妈妈,都是幸福过的人,但未能幸福终老。
所以看杨绛的《我们仨》时,我感动万分。天大地大,终于让我找到一对幸福终老的人了!人间真情!
我所以为的幸福终老的定义是:两个人一直在一起,虽有磕磕绊绊的小波折,但并无大事,直到一方年老而终,而非意外,另一方怀着无比幸福的记忆缅怀对方,珍重此后的生活,带着两个人的记忆继续好好生活。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原以为《我们仨》写得很好呢,没想到这么没意思,什么东西嘛。
我反驳:现在人都浮躁不安,都喜欢喝鸡汤、打鸡血,一定要追求很有效率的干货、很有目的性的职场经验,最好能直接带来经历利益的,没讲大道理的.,仿佛就是没意思;然而杨绛的《我们仨》什么大道理都没讲,平实地讲了一家三口这些年来的朴素生活,点点滴滴,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之风。
现在人都喜欢功利、或者娱乐吐槽,能真正静下心来欣赏文字、品味生活的已经不多。
我只看过杨绛的《我们仨》一本书,但已经足够我终生记得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在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后,写下的大半生经历。没有说教,没讲大道理,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行云流水地讲了一家三口这些年的生活。牛津留学、结婚生女、国家动荡、上海沦陷、解放、……,经历了不少苦难,不仅仅是他们的,更是那个年代人的。
之前看《撒哈拉的故事》很羡慕三毛和荷西,很温馨,很有趣。可惜他们命运不佳。看了《我们仨》,更羡慕钱钟书和杨绛这对平实的学术夫妻,虽然一路也有不少坎坷,但好歹两个人相互扶持着,带着女儿,执手相伴到老。非常温馨,处处都是真挚的情意。这才是真正的治愈系。这才是我所向往的平淡而幸福的美好生活。这才是我想要的一个温暖的家。
虽然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去世了,但是杨绛还在,带着那些幸福而美好的记忆,并把它们书写了下来,让世人看到,让我看到,让我羡慕,让我永远相信美好幸福的存在。
常有人开玩笑说,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尤其当娱乐圈的某些明星又分手或离婚。然而,因为三毛、王小波、白先勇、杨绛,我一直相信爱情。从未有过动摇。他们给了我无比巨大的幸福幻想。无论他人的心思如何动摇,我不会。我坚信。谁说世上没有幸福?看,杨绛,她好好地活着,她有幸福的记忆,看她的《我们仨》,你不羡慕?
偶尔看到别人写的关于她的文章,看到配图里她很健朗的模样,就觉得很幸福:看,这个女人给过我幸福的幻想,希望我将来也能活成她这样。希望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爱人幸福终老。
没想到,她去世了。105岁高龄,是很高寿,但是,我总以为,她还能活得更长久。毕竟在我心中,她是一个幸福幻想的模板。是范本。她不在了,我的幻想也有点碎裂,受了打击。没有一个真实可证明的记忆。很难过。很伤感。
但是,我们写作群里有人说:杨绛去世,也是好事,我们仨终于团圆,老人家不用一个人孤孤单单。
这样一想似乎也有道理。假如有一天我奶奶、妈妈去世了,我必然是万分难过、万分不舍的,但之于她们,大概也是幸福的:终于能和爷爷、爸爸团圆,不用一个人孤孤单单。
愿老人家安息。我们仨终于团圆,老人家不再孤单。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早见识过时间的飞逝,但读了《我们仨》之后,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于是便开始愈来愈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对我们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想过很多,但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不断地想:如果离开了他们,自己是否会去怀念并去报答他们呢?那些令我们尊重而且久久不能忘怀的人,他们一定帮助了我们,是一句话语给予的鼓励?还是一段刻意嘲讽激起的斗志?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就必须给我们帮助,之所以帮助我们,是因为心中有爱,而在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像他们一样怀有爱之情呢?
在我看来,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强大的,这种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本文总是提到钱锺书帮助杨绛,和她一起写文章、做饭、读书,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杨绛才能在钱锺书的不断鼓励和关爱下不断获得动力,有继续前进的希望,相信在杨绛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时,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钱锺书先生对她的鼓励和帮助,和她的女儿、家人们对她的支持和认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有好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呢?我们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呢?请多一份爱,少一点冷漠,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
书籍《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2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土黄色的封面,装帧得极为简单,朴实也温暖,这就是杨绛的这一本《我们仨》了。人生经过一番岁月的沉淀,这位年逾九十的老人用她特有的细腻而淡然的笔调记叙着自己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透过这些从容淡定的文字,可以那么深刻地感知到她的生活哲学:懂得感恩,从而懂得生活。
纵览全书,杨绛先生无意于渲染人生的艰难困苦、挫折磨难,只是静静地、静静地回忆……掩卷回忆沉思,在我的心目中便有了一个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杨绛老人。
这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呐。在那段时间,她踽踽独行于两所医院之间。丈夫年迈病重,女儿更是生死垂危,她只得通过电话甚至梦魇的方式,为“我们仨”传递着彼此的思念与牵挂。她一度头晕脚软体力耗尽,虚弱得只能扶着墙壁行走,而最后亲人们还是一个个离她而去。在她的眼中,人生只是“百年长梦”,人世间所有的居所、医院、旅馆等等等等不过是驿道上的一个个客栈。可就是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老人,虽然承受着生命的至沉至重,痛定之后,老人表现出的却是参透人生、洞悉生死的达观和智慧。
书不算厚,薄薄的一本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但给人留下的却是可以长久驻在心间的那种透心彻肺的温馨和感动。也正是她告诉了我死亡之于生的意义。
是啊,死亡的确可怕,在那个夜晚或另个清晨,你领受的都不再是双手可及,任强大的个人意志也改变挽救不回,你只能道别。还记得很多年前,当时还年幼的我第一次参加了葬礼。哀乐震天,亲友们的哭声响彻整个建筑,弥漫的香烟将每个人的眼睛刺出眼泪。可再是这般的喧嚣,死去的姑奶奶终是一言不发。衣服被子全被捆绑烧去另一个世界,床板橱柜拆卸,旧报杂物卖尽。那口跟随了她六十余年的老钟也嘎嘣一声断了发条。从没有真正见识过死亡的我,一下子就被震慑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任灰尘迷住眼睛,蒙过脸颊。仿佛是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声响。周围摇曳的火光中,模糊的人影、树影恍如隔世。时间静静地淌过,却似乎是在这里微微地拐了一个弯……在当时我的心里,死亡带给人的恐惧压过了一切。而这样的心理伴随着我直到有一天我读完了这本充满了对人生思考的《我们仨》。
杨绛先生告诉我们,苦难之中见真情,面对死亡,只能用亲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将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女儿,转眼间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依靠,可就是这样一个纤细的老太太,却并未支持不住,而是以一种万分缜密的思维极为有条理地打点着一切。甚至,她还为了了却女儿的遗愿,将她生前的遗稿整理修订,通过自己的回忆修编成册。这也便有了我们手边的这一本《我们仨》。
我还清晰地记得她在书中说,“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对于她,岁月不宽宏,转眼间青春落地生根。那些花影缭乱,那些浓烈黯然早已成了过往。在对于生活的细知细觉中,即便是苦难之于她,也有了感恩的理由。因为苦,所以知道了甜,因为失去,方才知道了拥有。
生活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尝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一切的细枝末节,时光仿佛也温柔下来,温柔如蝴蝶的轻微振翅。那些还曾激烈的心情渐渐平抚下来。年轻如我们,为了梦想,凭着一股子冲劲,在成长的道路上劈荆斩棘,心中难免激荡起纷纷扰扰地情绪,感慨人生不公,感慨时运不济。面对失败,我们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去唉声叹气。而恐怕也只有经历了人生一番苦辣的人才会懂得,何为梦、何为空。
这般的通达,还青涩中的我们又岂是一朝一夕间就可以学到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人生。短短的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曾多少次被我们挂在口上,却不知其中蕴含的正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恩。感谢生活的赐予,哪怕是失败。
或许杨绛想借《我们仨》传递的远远不止这些。待我再成长若干年,重读此书,有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模样。但谁又能知道这一切不会是殊途同归呢?感谢杨绛的这一本《我们仨》,她让我们懂得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珍惜,珍惜亲情、友情,珍惜人生的每一步、生活的每一天。而我也正努力让自己同样学会在感恩中成长,从而在感恩中感知生活。
我们仨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人的跨龄好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杨绛开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范文
我们仨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的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无私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个美好的暑期。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原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突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噩梦,她向老伴钱钟书描述整个梦的经过,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我们都老了。”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
我们仨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时光我们一起走过——《我们仨》读后感
“有一个地方,住着爸爸、妈妈还有我,这就是家”。《我们仨》带给我的是pop圆、钱钟书与杨绛三人幸福、快乐的家庭温情。
在杨绛眼里,家只不过是容纳家人居住的场所,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我清楚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只要有钱钟书和圆圆陪伴,在哪里都是家。在书中杨绛用梦境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钟书病重与钱媛得癌住院的情况,表达了她面对亲人去世的悲痛与哀伤。
似梦非梦的场景,凄凉悲伤的言语处处流露出她的哀伤。像秋天吹落的秋叶,在风中飘荡,复又落下。
悲伤中也会有甜蜜的回忆,就像苦涩的咖啡,也会泛起一丝甜味。pop圆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声笑语。从出国留学到渡轮回国,其中有悲亦有欢。但重要的是,杨绛带回了给她一生快乐的女儿——钱媛。
钱媛最与父亲投缘,常常联合爸爸来“对付”妈妈。在杨绛出差期间,钱媛与父亲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在得知妈妈要回来后,又“十万火急”的与父亲将房子收拾好。钱媛与父亲的走路姿势、读书习惯很相似,是钟书小小的影子。
钱媛小时趣事多多。在家里有客人时,钱钟书总喜欢把她叫到跟前,让她鹦鹉学舌般说几句英语。钱媛与父亲经常玩游戏,钱媛总能搞出奇奇怪怪的动作或言语,惹得钟书捧腹大笑。又是钱钟书都笑的站不直了,就算隔着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三个人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却有充斥着悲哀。就像生活中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永远的幸福。钟书住院,钱媛生病,身边的亲人先后住院,不仅劳累了他的身体,更劳累了她的身心。杨绛两头奔波,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打但她的苦总往心里咽,从不为家人增添烦恼。杨绛坚定的心使他度过了没有钟书与钱媛的每个春秋与冬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如现在的我们,也许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无人倾诉,但只要我们内心足够坚强勇敢,没有跨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海洋。
在孤独的时候,在寂寞的时候,有亲人的陪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亲情就像一条纽带,把人的心连在一起。享千元一家,每天开心快乐,其乐无穷,拥有家庭该有的温馨与快乐。
总结来说,正如杨绛的一句话:人世间不会有童话或小说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的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夹带着烦恼与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大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需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珍惜了吗?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的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时可以做,能看到最亲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仨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杨绛老先生以百岁的高龄,沥尽心血才著以此书。
书中没有我所想像的波涛汹涌、跌宕起伏,有的,只是近乎无风海面般的平静,但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无尽的思念。
“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杨绛先生一家在经历了种种人世间的苦难后如是发愿道。但生活不似童话,一生的苦难也换不来永久的幸福。三个人,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年头和年尾,杨绛老先生先后失去两位至亲,这伤痛对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开说是何等的强劲。孤单的生活促使了这本书的完成。在最后的岁月中,老人将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呈现在我们面前。
故事随梦入镜,但情感却是情真意切。第一个梦里,钱钟书先生抛弃了她,虽是梦而已,但钟书先生始终牵挂着,叫她做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个梦便是那诸多小梦的聚合,那诸多小梦,便是生活之苦。清淡的生活,仿佛我如临梦中。
随后的梦醒了,三个人的生命的从头到尾,以近乎第三者的平静语气叙述而出,但我想,那手稿上应爬满泪痕。“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多少条丝丝缕缕的念想才汇成这短短九个字!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了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无穷的追思,终化成肝肠寸断。结发之情与血脉至亲,终抵挡不住时间的洗刷,刀刃在人身上刻画下痕迹,最终深入骨髓。
梦幻梦真,真也好,假也罢。多少痛苦,多少欢乐,多少生离死别,皆是一碰而散。写完一生,什么都忘记了,忘不掉的,是家,是亲情。无论做过多少丰功伟绩,亲人面前我们永远是平凡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我们也永远依赖他们。正是这些,一生才不复遗憾。一生正如万里长梦,梦醒之后真情依旧。相扶相助,相聚相散。趁着有大把的时光可以珍惜,把家缓缓萦绕,紧紧缠住,不再放手。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我们仨》读后感400
我们仨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最新我们仨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0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4位用户喜欢。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迈,独居一角,静静翻阅岁月装订而成的书。我一个人,将那些琐碎重拾。你们着旧时的衣裳,夜夜入梦来,那沓书稿上,还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尘。启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后世,尽绵绵相思。
2、“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们仨”的生活用文字轻轻描摹。想是思念费神,不必刻意遣词造句,这是顺回忆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她与钱钟书先生在不安的年岁里几经波折,家,从未是一个固定的居所。两位老人挂着年迈的容貌载着一颗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游走,住处的流窜,从未影响那一叠厚厚的书稿,铺满每一个新居。我想正是他们对治学的严谨,钻研,热爱,使得这个家弥漫着学者气息,萦绕着挥不去的书香气。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书中体悟最多的,是“我们仨”于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钱钟书先生颤抖着写下著作,我看到“我们仨”在分离时记下小小的琐事,然后将这些“小石子”投掷彼此。我看到钱瑗一人承担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们互相请教,赠与昵称,看到杨绛先生带着行动不便的钱钟书先生去附近“探险”。看到他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严谨治学。他们不曾沾染名利的"气息,即使名声蜂拥而至,杨绛先生也只是用谦和的笑轻轻推脱了。他们未落凡俗,独享别致的学者气息。他们将日子过得朴素,物质世界的匮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还好,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为,成为杨绛先生那样沉静的人,怀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将回忆舒缓的写出。想成为,成为钱钟书先生那样的人,携着独特傲气,做世间独有。
文学,是美妙的事。
最新《我们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