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0:30:03 查看人数:98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897字 8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62人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1158字 12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60人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10395字 79段 35分钟 57分钟 80分钟 145人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1014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69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831字 13段 7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99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876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82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911字 9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87人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16860字 132段 57分钟 92分钟 130分钟 289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483字 10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08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9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我想,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带的班级里,我们操心最多的,是后进生,他们不但让我们在教学上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屡尝败北之苦,感叹他们脑构造的坚固——怎么就教不会呢?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斗智斗勇,趁你看不见上课偷偷拉着学习好的同桌说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级那点点量化管理分几乎都是被他们给三番五次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人仰马翻,鼻涕眼泪一大把的哭哭啼啼给你看。所以,后进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

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李镇西老师说:“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时候表扬会更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的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我的脾气是比较急躁的,每次看见学生犯错误,总是忍不住大声批评他们,但是我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很多后进生就习以为常,引不起他们任何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向李老师学习,巧妙将批评化为表扬,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其次是用幽默夸张的话语引导后进学生。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所有的孩子们都喜欢老师说幽默夸张的语言,所以在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我也会故意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来达到效果。有时候个别学生上课说话,我就会停下来说:“我听见八十只青蛙在呱呱呱。”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完之后基本上会安静下来,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再偷偷说话,我就会说:“还有一只小青蛙在呱呱”学生立马能安静下来。课下个别调皮的后进生出去追逐打闹出现“小事故”的时候——一般当他们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来找我告状的时候,我都会先用幽默的语言安抚学生的情绪“哎呀,你的鼻涕都快一米那么长了,快用老师的‘爱心牌卫生纸’擦擦……”“你的眼睛比小白兔的还红了,快给我看看……”很多孩子立马就破涕为笑,羞羞答答的开始躲,从自己受委屈的情绪中走出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幽默的语言不仅把孩子从一个消极的情绪中拉出来,还马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后是多给后进生机会表现。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后进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教育者的明智和智慧,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让他们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我发现后进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去年期末考试之前,我为了鼓励学生,就在班里说:“认真听课,好好复习,优秀的同学和进步的同学都有奖状的。”结果我话音还没落,就响起一声悠悠的叹息“唉,没有我的份……”这是一个很阳光很调皮的坐在第一排的男生说的,语调很夸张。我说:“怎么会,你好好努力,进步就有。”他特别认真的对我说:“可是我学习不好啊。”我安抚了他好久,最后约定,进步十分左右就发奖状。还有一次上下午放学之后,有几个后进生在教室里补作业,写完之后,我在黑板上抄了几道练习题,本来是想直接给他们讲的,结果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谁会举手。”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回答,跟平时课堂上沉闷的表现判若两人。通过这几件事我发现后进生也想表现,可是,由于他们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课堂上还没等他们思考出答案,优等生就已经回答完毕了,久而久之,他们越发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所以,平时我总是会尽力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虽然他们还是后进生,但是起码让他们学会进行一些思考,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并且照顾了他们的自尊。

最后是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渐减低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逐渐进步的信心。”这一条是我尤其应该注意学习的,很多时候,对待后进生,我的耐心不够,总是希望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不得他们立刻变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以后,我要向李老师学习,学会容忍他们“旧病复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等待他们的“犯错周期”逐渐延长……

最后,借用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58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我想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教育之感悟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心灵中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教育中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肖川还特别地强调,他是为教师而写作。其实我觉得他绝不仅仅是在为教师而写作,而是在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在不断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们而写作。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她们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智慧与真情的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教育之职责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教育之远思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重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读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离教育名师有多远?"我无法计算出来。肖川教授的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当的引经据典,精妙绝伦的语言典范,让我赞叹!我也许不能成为名师,但我可以有名师的理想和信念,朝着名师的高度奋进,直到永远。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95个字,有7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5分钟,朗读时长57分钟,慢速需要80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1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读着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让我接受着对心灵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谦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再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肖川教授在《名师不可仿》说到:不要简单的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下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是不可简单模仿的。我们只有“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为新教师,起初我是以取经的目的去拜读这本书。但在书的篇末,肖川教授说:“功夫在诗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从深厚的精神修养中内在地孕育和生长出来。看到这里,我并没有失望,我读到了“学问变化气质,知识滋养人生”;我知会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2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师的责任:

1、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肖川)读着这些话,恍若在懵懂中被人狠狠地敲了一下:教师可不能随意而为!教师责任重大!

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模仿”在小学生身上是最容易发生的事,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或她们)对教师的崇拜程度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师说的话是“圣旨”,老师写的字是“版本”,老师的待人态度和原则是“榜样”,教师犹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映射出孩子们的影子,所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全在于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引领着学生的成长。

这就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出了要求,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慎重再慎重,因为你的一切就是学生学习的蓝本,不仅是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正如肖川教授说的那样:是用轻蔑、无情打击和严厉惩罚摧毁他的自尊心、泯灭他的自信心,还是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和发现的快乐?

而作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如何引领好学生的健康成长。

2、让学生享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幸福和悲伤、痛苦、失落一样,只是我们诸多生命体验的一种。有的幸福来源于别人给予你的;有的幸福是你给予自己的;有的幸福来源于你给予别人的。那么,学生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学生的幸福有来自同伴的帮助,有来自自身的成功,也有来自助人的快乐,但最大的幸福还是来自老师的赞誉。一声轻轻地问候,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那声音将挥之不去;一下温柔的抚摸,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情,那余温将久久停留;一次真心的握手,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力量,那热力将传遍全身;一片热烈的掌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赞赏,那笑脸将溢满心间;一次促膝的长谈,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情,那话语将永留心底……这一切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当学生觉得幸福时,就会觉得快乐,而“快乐是心灵的阳光。”(肖川)假如学生的心中充满了阳光,他们就会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二就是如何给予学生幸福,让学生享受这份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成长、成功、成人。’学校不同于军营,更不同于监狱,也不同于医院,要让学生在这里感受到最美好的东西,给他们欣赏与鼓励、宽容与信任。”(肖川)

3、为家校沟通尽力

“在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努力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表达对孩子的期许——既不过高,从而构成对孩子的压力,也不过低,从而致使孩子的成长动力不足;如何带给孩子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经验;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等等,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极其必要。”(肖川的《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从教授的话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实我们也知道孩子很多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而在学校我们可以让他(或她)明理,但真正落实还需要校内外的协调一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很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学习或行为),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为培育孩子共同承担起责任。当然,也碰到过一些不合作的家长,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 “我把孩子交给你,就应该由你来教育他”,“我们大人都很忙的,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假如在几经努力下还是不能扭转他的看法的话,我也就只能尽自己的本分了。

当我读完《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后,最后一句话“培养学生学业求助的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切实地负起责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肖川)让我再次领悟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说教师的责任之三是如何让所有家长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

二、教师的素质:

1、三个层面的素质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换言之,才能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生长的土壤,否则只是简单地从外界接受的一些东西,就会成为外在的、皮毛的东西。”(肖川)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鲜血液,才能跟上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才不至于落伍,不至于被学生所淘汰。

2、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育无疑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肖川)在我们的家长中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老师总是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原本人都有喜好,偏爱好学生也很正常啊,谁不喜欢好的事物呢?又如肖川教授所言:“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说明我们教师并不完美,也不是完人,只是在追求完美而已。

但是,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或成功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后进生),更应给予机会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老师的关爱之情。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素质之一。

在肖川教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第章《教育的方向》中,我读到了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责任,读到了教师该拥有的素质,同时也读出教授对教师的理解,比如:“对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却关注不够。”“更多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使他们有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物消磨了高远的追求。”“只有教师本身有幸福感、有内在的尊严、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更好地投入工作。”(肖川)是啊,教师也是一个自然人,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心理,但理解是最大的内驱力,我想这也能成为教师的又一素质吧。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3

首先,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快乐是心灵的阳光。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

其次,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比他们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当然,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发展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再次,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就需要学会有效地自我表达——能够充分地、体面地表达自我,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的表达,也包括我们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甚至一切的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就需要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当你作出选择和决定时,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信息。作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基础教育为了学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础中还应该包括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如:“民主能够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s(里程)是t(时间)和v(速度)的乘积”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经验。至于人类的核心价值,我比较推崇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的追求,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一点,将教育区别于单纯的规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强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全副心身高度投入并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和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将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

最后,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视,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统一的生活哲学;学会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珍爱万物,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暴殄天物,不人为物役。

一言以蔽之,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4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5

这学期,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400字。此书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400字》。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全书"教师的解放"这,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6

一本真知卓见的好书,一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学者,精彩处太多,选择几处谈谈收获。

也许是由于奥运会正在进行,也许由于自身体质不太好,所以对这更加关注,每次升旗仪式只要时间稍长一点我们的医务室就会被送满晕倒的学生,而这些学生问题在什么地方,营养不会缺,只会过剩或不均衡,最主要的是缺乏体育锻炼,而实际上体育的价远远不仅与促进身体发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培植、释放和提升人心灵深处潜存着的狂热与痴迷,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投入生活,是心灵丰满和生活圆融。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重视体育运动,我们自己也应该投入健身活动。

民主是保障全体公民充分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政治制度,但民主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态度,他是为人处事的个性与风格,而这种个性和风格一般在0~20岁通过民主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氛围来严惩。所以民主的课堂很重要。我们教师要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均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当然还要有能力调控课堂,引导课堂的进程。再举一例,在学期末的各项评优活动中,教师能当堂唱票也是民主的体现。

肖教授列举的几条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条条真实,条条无奈。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是否是教师已经不再崇高?在面对过多的课时,还有那么多的检查、考评之后,我们有多少真正静下心来备课,全心考虑学生收效的时间呢?难怪教师的职业倦怠慢慢成为了一个不再陌生的词语,难怪我们还没有下班两条腿已经不想再走了。

每篇都很精彩,但我真正想说的我觉得还是书中说得更好,所以不再多说,还是慢慢吸收滋润自己的心灵从而通过课堂滋润我们的学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7

最近,我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

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下面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

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8

拿出搁置了许久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翻阅此书,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老师们对具体的方法更感兴趣,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们教师的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

方法和方向?一直以来,我从没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思考过。只知道努力学会各种教书的方法,这也是我所缺少的;而所谓的方向,在我认为就是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仅此而已,朝着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走下去。但是今天看来,在肖川眼中的方向,是指一些具有理想的高远的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时,都可以说是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地想做出一些成绩。可是为了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之前那些高远的理想。我们一直说要机遇,其实我总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方向?让我再一次问自己,我的方向又在何方?我想,在我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受精神的丰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31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着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6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00字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

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

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1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我想,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带的班级里,我们操心最多的,是后进生,他们不但让我们在教学上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屡尝败北之苦,感叹他们脑构造的坚固——怎么就教不会呢?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斗智斗勇,趁你看不见上课偷偷拉着学习好的同桌说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级那点点量化管理分几乎都是被他们给三番五次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人仰马翻,鼻涕眼泪一大把的哭哭啼啼给你看。所以,后进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

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李镇西老师说:“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时候表扬会更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的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我的脾气是比较急躁的,每次看见学生犯错误,总是忍不住大声批评他们,但是我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很多后进生就习以为常,引不起他们任何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向李老师学习,巧妙将批评化为表扬,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其次是用幽默夸张的话语引导后进学生。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所有的孩子们都喜欢老师说幽默夸张的语言,所以在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我也会故意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来达到效果。有时候个别学生上课说话,我就会停下来说:“我听见八十只青蛙在呱呱呱。”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完之后基本上会安静下来,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再偷偷说话,我就会说:“还有一只小青蛙在呱呱”学生立马能安静下来。课下个别调皮的后进生出去追逐打闹出现“小事故”的时候——一般当他们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来找我告状的时候,我都会先用幽默的语言安抚学生的情绪“哎呀,你的鼻涕都快一米那么长了,快用老师的‘爱心牌卫生纸’擦擦……”“你的眼睛比小白兔的还红了,快给我看看……”很多孩子立马就破涕为笑,羞羞答答的开始躲,从自己受委屈的情绪中走出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幽默的语言不仅把孩子从一个消极的情绪中拉出来,还马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后是多给后进生机会表现。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后进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教育者的明智和智慧,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让他们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我发现后进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去年期末考试之前,我为了鼓励学生,就在班里说:“认真听课,好好复习,优秀的同学和进步的同学都有奖状的。”结果我话音还没落,就响起一声悠悠的叹息“唉,没有我的份……”这是一个很阳光很调皮的坐在第一排的男生说的,语调很夸张。我说:“怎么会,你好好努力,进步就有。”他特别认真的对我说:“可是我学习不好啊。”我安抚了他好久,最后约定,进步十分左右就发奖状。还有一次上下午放学之后,有几个后进生在教室里补作业,写完之后,我在黑板上抄了几道练习题,本来是想直接给他们讲的,结果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谁会举手。”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回答,跟平时课堂上沉闷的表现判若两人。通过这几件事我发现后进生也想表现,可是,由于他们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课堂上还没等他们思考出答案,优等生就已经回答完毕了,久而久之,他们越发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所以,平时我总是会尽力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虽然他们还是后进生,但是起码让他们学会进行一些思考,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并且照顾了他们的自尊。

最后是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渐减低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逐渐进步的信心。”这一条是我尤其应该注意学习的,很多时候,对待后进生,我的耐心不够,总是希望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不得他们立刻变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以后,我要向李老师学习,学会容忍他们“旧病复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等待他们的“犯错周期”逐渐延长……

最后,借用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860个字,有13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7分钟,朗读时长92分钟,慢速需要130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

此次的读书任务大家都一样,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张平主编的《教育的智慧》。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从教师的“专业”为出发点的,读后觉得收益非浅。不过看着厚厚的页码,觉得看不完,于是选择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简单地来说说对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技巧这一节的体会。

一、充分预设,教师必需心中有生。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备好之课,这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准备得好预设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备课时必须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项的种种情况想清楚。

二、以理服人,教师顺应课堂生成。

音乐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模仿跳舞是兴致高所致老师如果生气发火,必定会影响课堂气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鼓励赞赏,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音乐潜能得以开发,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读懂学生,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音乐课中,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基础技能,理解表达歌曲情绪,创作音乐旋律。因为学习要求各种类型的四位活动参与,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更为重要,思维能力提高越快,学习也就越有效。

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知识尺度。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2

一本真知卓见的好书,一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学者,精彩处太多,选择几处谈谈收获。

也许是由于奥运会正在进行,也许由于自身体质不太好,所以对这更加关注,每次升旗仪式只要时间稍长一点我们的医务室就会被送满晕倒的学生,而这些学生问题在什么地方,营养不会缺,只会过剩或不均衡,最主要的是缺乏体育锻炼,而实际上体育的价远远不仅与促进身体发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培植、释放和提升人心灵深处潜存着的狂热与痴迷,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投入生活,是心灵丰满和生活圆融。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重视体育运动,我们自己也应该投入健身活动。

民主是保障全体公民充分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政治制度,但民主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态度,他是为人处事的个性与风格,而这种个性和风格一般在0~20岁通过民主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氛围来严惩。所以民主的课堂很重要。我们教师要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均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当然还要有能力调控课堂,引导课堂的进程。再举一例,在学期末的各项评优活动中,教师能当堂唱票也是民主的体现。

肖教授列举的几条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条条真实,条条无奈。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是否是教师已经不再崇高?在面对过多的课时,还有那么多的检查、考评之后,我们有多少真正静下心来备课,全心考虑学生收效的时间呢?难怪教师的职业倦怠慢慢成为了一个不再陌生的词语,难怪我们还没有下班两条腿已经不想再走了。

每篇都很精彩,但我真正想说的我觉得还是书中说得更好,所以不再多说,还是慢慢吸收滋润自己的心灵从而通过课堂滋润我们的学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3

课堂纪律控制不得力的情况发生最多的往往在新教师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讨教和积累经验,最后一般都能掌握控制课堂局面。但是仔细思量自己采用的方法是否是最佳的呢?事实上有不少老师重视的是表面上,课堂太平,而并没有去多思考这个问题。每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探究精神决定了这样的反思程度。

课堂上控制不好纪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多的发生在新教师身上,因为他们面对突发事件缺乏应对的方法,而对于才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来讲课堂上平常的事情也是突发事件,较多时就是因为不会把握这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方法而使个别学生的行为影响大家,乃至整个课堂的正常教学。

教师本身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上课态度懒散,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或者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强词夺理。对学生带有偏见,漠视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难以树立没有地位,自然课堂上讲话没有人听了。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再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将课上得生动有趣的,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被别的事情吸引。

成功的课堂是全体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但是撇开以上的情况课堂上还是难免会有个别学生会做小动作或其他事情影响课堂。那么一旦出现了这样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制止。那么怎样制止呢?有经验的老师会用提问的方式来提醒孩子,有的老师会用眼神和表情来制止犯错的孩子……在此过程中要有效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同时又有效的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制止是具有艺术性的,这都离不开教师个人的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4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是:学科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做人。学会做人的关键是具有优良的学习品质,只有优良的学习品质才是无价的,才是终身受益的。乐学精神是主要的优良学习品质之一。下面就乐学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之一:寓教于乐,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有无兴趣,往往来源于教师的有目的的培养。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天真活泼,常常用“游戏式教学法”往往比较奏效,兴趣浓厚。这种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于教具、学具的演示、操作,抽象概念的形象动作的表演与游戏形式结合在一起,编成游戏。而高年级学生则需要从探索知识中获得兴趣。

体会之二:消除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培养饱满的求知情绪。

饱满的情绪是乐学的具体体现,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保持良好情绪,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帮助他们克服以下不良心理和习惯。

体会之三:通过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的苦乐观。

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任何人的学习都会碰到困难。要克服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在教学中以“兴趣”引进学习的大门,在升华到“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便能不畏学习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勇攀高峰,这种积极的苦乐观要在长期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1、树立仿效的榜样,间接体验苦干的甘甜;2、利用信息反馈,直接品尝学习成果的甘甜;3、在困难与失败中磨练吃苦的意志。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5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做专业的教师,做孩子学习的帮助者,做家长的指导者。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有的孩子不会写最简单的生字,不会读最常见的词语,不会做最简单的题目。老师给他讲笨鸟先飞的故事,希望触动他。老师讲得热血沸腾,看到的却是他那一张有些茫然的脸。这样的场景我们当老师的和当家长都会遇到。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们会恨铁不成钢:你怎么就那么不求上进呢?你看谁谁谁学习多好,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努力学习呢?

王晓春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我现在遇到一件紧急的事,需要向一个朋友借5000元钱。这位朋友对我说:“你注意到我的失望了吗?我们的同事都有十几万的存款,……你怎么这样不努力呢?……下面我给你讲笨鸟先飞的道理,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如果有旁观者,一定会看到我有一张茫然的脸。我怎么能不茫然?在我需要具体帮助的时候,我得到的却是一堆教育。我们的学生常常有这样的命运。

是的,很少有学生坐在下面,故意把题目做错。可能有极个别学生会有这样的故意行为,这要另行分析他那样做的原因。今天做数学三位数连减题,有四五个学生磨磨蹭蹭,迟迟不交作业。他们为什么不交作业?因为有几道题他们怎么也找不到错误的地方。这时我如果反复说:“你们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学生就能把错题改过来了吗?还是不能!他们很认真地看,就是看不出来错在哪里。他们想仔细分析,可是不知道怎么分析。怎么办?一个个请过来,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教给他们检查的方法,检查错因,再改正错题。

请你先检查有没有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每一个到我这里来改错的学生我都这样问一句。问了两三个同学之后,剩下的几个人自己就对照书查有没有抄错题了。

看看退位的“1”减去了吗?这是我问的第二句。有三个同学听了我这一问,走在半路上就回座位去了。不一会儿,改正错误交上本子。

还有两个同学仍旧很茫然。我叫过其中一个同学,问过第一问之后,请他边讲计算过程,边在本子上写答案。说到第二步,我就发现,他不明白“1000-185”这道题,十位上该怎么做。我教给他遇到1000这样好几位都是0的退位减法该怎么解答,他点头示意听明白了。我请他再讲一遍解题过程给我听。接下来的几道题,我要求他边讲边写过程。我呢?已经转头辅导小博同学了。压根没听他说什么。这样做了两道题之后,我一看,他全做对了。于是剩下的三道题不准出声,心里想着过程往本上写,很快也做对了。

以后做题就这样在心里边想着计算过程边写下来。我这样嘱咐他。他点点头,很开心的样子。

是呀,孩子不会做题时,研究一下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想办法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觉得讲过的方法孩子一定就会用。有些孩子无法将听到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运用方法时他们就会很茫然。耐心点,多给孩子几次机会,多做点实事。不要让孩子再茫然了。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6

这学期,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400字。此书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400字》。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全书"教师的解放"这,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7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师的责任:

1、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肖川)读着这些话,恍若在懵懂中被人狠狠地敲了一下:教师可不能随意而为!教师责任重大!

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模仿”在小学生身上是最容易发生的事,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或她们)对教师的崇拜程度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师说的话是“圣旨”,老师写的字是“版本”,老师的待人态度和原则是“榜样”,教师犹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映射出孩子们的影子,所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全在于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引领着学生的成长。

这就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出了要求,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慎重再慎重,因为你的一切就是学生学习的蓝本,不仅是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正如肖川教授说的那样:是用轻蔑、无情打击和严厉惩罚摧毁他的自尊心、泯灭他的自信心,还是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和发现的快乐?

而作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如何引领好学生的健康成长。

2、让学生享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幸福和悲伤、痛苦、失落一样,只是我们诸多生命体验的一种。有的幸福来源于别人给予你的;有的幸福是你给予自己的;有的幸福来源于你给予别人的。那么,学生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学生的幸福有来自同伴的帮助,有来自自身的成功,也有来自助人的快乐,但最大的幸福还是来自老师的赞誉。一声轻轻地问候,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那声音将挥之不去;一下温柔的抚摸,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情,那余温将久久停留;一次真心的握手,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力量,那热力将传遍全身;一片热烈的掌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赞赏,那笑脸将溢满心间;一次促膝的长谈,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情,那话语将永留心底……这一切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当学生觉得幸福时,就会觉得快乐,而“快乐是心灵的阳光。”(肖川)假如学生的心中充满了阳光,他们就会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二就是如何给予学生幸福,让学生享受这份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成长、成功、成人。’学校不同于军营,更不同于监狱,也不同于医院,要让学生在这里感受到最美好的东西,给他们欣赏与鼓励、宽容与信任。”(肖川)

3、为家校沟通尽力

“在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努力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表达对孩子的期许——既不过高,从而构成对孩子的压力,也不过低,从而致使孩子的成长动力不足;如何带给孩子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经验;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等等,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极其必要。”(肖川的《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从教授的话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实我们也知道孩子很多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而在学校我们可以让他(或她)明理,但真正落实还需要校内外的协调一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很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学习或行为),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为培育孩子共同承担起责任。当然,也碰到过一些不合作的家长,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 “我把孩子交给你,就应该由你来教育他”,“我们大人都很忙的,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假如在几经努力下还是不能扭转他的看法的话,我也就只能尽自己的本分了。

当我读完《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后,最后一句话“培养学生学业求助的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切实地负起责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肖川)让我再次领悟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说教师的责任之三是如何让所有家长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

二、教师的素质:

1、三个层面的素质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换言之,才能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生长的土壤,否则只是简单地从外界接受的一些东西,就会成为外在的、皮毛的东西。”(肖川)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鲜血液,才能跟上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才不至于落伍,不至于被学生所淘汰。

2、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育无疑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肖川)在我们的家长中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老师总是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原本人都有喜好,偏爱好学生也很正常啊,谁不喜欢好的事物呢?又如肖川教授所言:“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说明我们教师并不完美,也不是完人,只是在追求完美而已。

但是,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或成功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后进生),更应给予机会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老师的关爱之情。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素质之一。

在肖川教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第章《教育的方向》中,我读到了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责任,读到了教师该拥有的素质,同时也读出教授对教师的理解,比如:“对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却关注不够。”“更多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使他们有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物消磨了高远的追求。”“只有教师本身有幸福感、有内在的尊严、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更好地投入工作。”(肖川)是啊,教师也是一个自然人,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心理,但理解是最大的内驱力,我想这也能成为教师的又一素质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8

首先,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快乐是心灵的阳光。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

其次,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比他们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当然,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发展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再次,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就需要学会有效地自我表达——能够充分地、体面地表达自我,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的表达,也包括我们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甚至一切的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就需要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当你作出选择和决定时,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信息。作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基础教育为了学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础中还应该包括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如:“民主能够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s(里程)是t(时间)和v(速度)的乘积”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经验。至于人类的核心价值,我比较推崇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的追求,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一点,将教育区别于单纯的规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强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全副心身高度投入并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和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将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

最后,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视,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统一的生活哲学;学会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珍爱万物,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暴殄天物,不人为物役。

一言以蔽之,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9

拿出搁置了许久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翻阅此书,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老师们对具体的.方法更感兴趣,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们教师的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

方法和方向?一直以来,我从没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思考过。只知道努力学会各种教书的方法,这也是我所缺少的;而所谓的方向,在我认为就是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仅此而已,朝着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走下去。但是今天看来,在肖川眼中的方向,是指一些具有理想的高远的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时,都可以说是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地想做出一些成绩。可是为了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之前那些高远的理想。我们一直说要机遇,其实我总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方向?让我再一次问自己,我的方向又在何方?我想,在我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0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收获颇多。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它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

所谓教育的智慧,我可以简单的把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育方面的智慧,即育人的智慧;一个是教学方面的智慧,即教书的智慧。

一、育人的智慧

首先,我们来说说德育方面的智慧。为什么先说育人,而不先说教书呢?因为,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应该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早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素质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可能现在的实情是,很多教育都成了应试教育。那么,身为高职的老师,显然,少了很多应试教育的嫌疑。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固有特性,他们大多是原来学校、班级的“问题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面对高职的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普高的那些学生乖巧、听话。相比之下,更多了几分叛逆,个性更加鲜明。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根据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予以因势利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们可能并不是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好学的。班级里五十个学生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我看过我们班级五十个学生他们每一个人的五年目标,其中一部分人是想努力学习,在学业上取得新的进展,考上本科;也有一个部分人只是想五年大专毕业,拿着文凭去找工作当白领,或者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总的等等。其实,个性本身在价值上就是中性的,它并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它只是每个人因其天生基因和后天环境不同所造成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面对的这些学生,在我们初识他们之时,他们的心灵绝对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而我们教师的责任首先应该在于发现并且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正由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在学生原本肥沃的田地上的加工,学生心灵这片田地上的每一株幼苗又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育在爱心的基础上,要多一点耐心,切忌拔苗助长,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材施教,让我们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和谐发展,茁壮成长,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培养成幸福的人,而不是仅仅在他人眼中最优秀最成功的学生!

二、教书的智慧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提到了一个关于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的问题。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然后才能成为艺术。而能否将教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则要看每一位教师自身的能力了。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从古至今,教师的职责里都少不了教学这一块。因此,教学的基本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修炼提升的内容,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在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基本功的学习和提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板书?如何……这些都是技术活儿。

关于课堂,我非常赞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讲到的“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这也正体现了我们民主教学,科学教学的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是比学生“多半壶水”的学习者。对于科学,对于知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面对高职的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在教学过程中,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开一切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无疑是问号。知识传授绝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治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治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思考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能否学会独立思考,能否进行更高效成功的思考,是一个人能否更好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有怀疑精神,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敢于怀疑,学会怀疑是进步成长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达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和收获远不止这些,在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会不停地学习,并不断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提升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1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读着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让我接受着对心灵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谦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再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肖川教授在《名师不可仿》说到:不要简单的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下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是不可简单模仿的。我们只有“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为新教师,起初我是以取经的目的去拜读这本书。但在书的篇末,肖川教授说:“功夫在诗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从深厚的精神修养中内在地孕育和生长出来。看到这里,我并没有失望,我读到了“学问变化气质,知识滋养人生”;我知会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2

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的程度怎么样,就能如实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耐心可以说成是对因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工作压力等方面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的控制力,是耐性在心理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如果一位教师的耐性差,那他就教不好学生,不是一名好老师。

学生的接受速度、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我的教学中有这么一类学生,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态度端正,反应较慢。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接受知识慢的特征,而对这类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在辅导这类学生时,我们必须做到心平气和,不可着急。因为这类学生心里是很想做出题目的,在试了几次都做不出来后,自己心里已经非常着急,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放松,而要真正做到让他放松,那首先不能着急,也就是要有耐心,否则,当学生看到老师也着急后,他自己心里会更乱,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体现。教师担当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当然不可能轻松完成。所以,当自己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就要火从口出、恨从手泄时,要提醒自己,再讲一遍。当自己面对后进生出现反复就要灰心丧气、甩手不干时,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耐心的讲一遍,教师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对有关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必须做到有足够的耐心。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3

最近,我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

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下面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

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4

很多时候,带给我们心灵慰藉的是书籍。阅读给我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是灵魂上的驰骋,是心灵上的沉思,在更多时候引发我对人生的感悟。比如说,人们都说沉默是金。的确,沉默有着深沉的力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在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被纠缠不清的诱惑所干扰的今天,沉默更是比金子更有光彩。然而,沉默难道只是传达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吗?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对沉默有着更深刻、更细致入微的理解。“下课后,吉姆来到他的老师跟前。‘今天中午您能有些时间见我吗?我对您昨天布置的英语作业实在弄不懂。您能不能给我一些提示怎样来做呢?’老师说,‘当然可以。吉姆,你去将你的午餐带到这儿来。我们可以边吃边谈’。”在我们的眼里,学生如果有问题来问,那说明这学生就是勤学好问了,老师肯定会滔滔不绝,费尽心机地给学生一轮“唇枪舌剑”,直到学生“点头哈腰”为止。然而,马克斯·范梅南描摹的却是另一番的机智。“当他们开始吃饭时,吉姆很快就谈开了。他对一些东西不敢肯定,而且还有不少的想法。老师多数情况下,只是听着,鼓励地点点头,很少提出一个问题。多数情况下是吉姆在谈话。最后,吉姆似乎比较满意了。他仔细地概括出了他对作业的想法,然后向后仰靠在椅背上。老师微笑着,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老师站起来,‘好吧。该做下一堂课的准备了’。‘多谢了,您总是能给我很大的帮助。’吉姆说。但是,老师知道,比起想法与建议来,他更多的是给予了吉姆默默的聆听。”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5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不容易……

寒冷的假期,给予我的是一杯清茶,幽香弥漫,一捧书,读着、珍着、品着。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每天花一点时间感受郭文红老师写的《发现班主任智慧——追求充满任性的教育》,给自已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每每看文章就像在听着这位老师讲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在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郭老师的生命和几十个孩子的生命相遇,她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们的故事中,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她把自己的心融入孩子们的心,并用智慧引导孩子,破解着教育的种种难题,因而诞生了一系列或行云流水或跌荡起伏的精彩传奇。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书中很多故事很美,在《蛮横与宽容——高明的故事》里,我体会到班级教育是美的教育,很动人;在《从“敌对”到“同盟” 》里让我感受到诗性教育蕴含着教育智慧,耐人寻味;而在《三个没想到——被信任的幸福》里让我悟到诗性教育可以给人快乐和幸福。因此在读书的同时,也记下了自己的一点点感触。

曾偶然在一朋友的博文里发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他说:人生要经历三个阶段:骆驼阶段、狮子阶段和儿童阶段。其中儿童阶段是最高阶段,只有少数人能达到——人用儿童的天真去思考人生、玩游戏、接纳各种影响,找回遗落的真理。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有了这群孩子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的镜子,面对善良的童心,我会永远提醒自己:永远善良,永葆童心!作为教师,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无比的快乐也无比的自豪!是他们告诉我,教育如此沉重,生命如此美好。李镇西老师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如果我们都是按照大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学生,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用大人的思维去理解学生,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拉开了距离。在这里说个小插曲:在今年放暑假前我就误会了一个孩子,那天他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你的生日,还知道你的学历。”当时我在改作业,很不爱理的应了一句:“你怎么知道的?”“我妈妈是档案室的,只有输入你的名字就能查到。”听了他的话,我有些生气,这不是连自己的隐私的暴漏了吗。直到后来孩子们为我精心筹办了一场生日会,我才明白我当时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有时孩子所做的、所想的并不是我们大人所想的那么污浊,他们总是怀着善良美好的动机去做自己认为能做的事,哪怕是犯了错误,也是因为自身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所以若我们教师没有童心,就不能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

和孩子们没有界限的做着游戏,这是心灵的碰撞;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一封封“密函”,这是心灵的信任;念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贺卡上的祝福,这是心灵的触动,是快乐,是幸福……是什么让师生彼此有这么多的感动,我想,作为我自己,有的就是一颗童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们,我们的那颗童心是否生锈?我们的心是否依然和孩子们一样晶莹透明?在教育这个美丽的岗位上,我已无愧而充实地走过了阳光灿烂的春秋,我常常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平凡、平淡但精彩,可以说累却快乐着,就是因为我的那颗童心还没有变质。

孩子们的想法很天真,说法很幼稚,却充满了老师们所追求的浓浓的人情味。请让自己永远怀揣一颗童心吧,只有有了童心,我们才能进入孩子们的世界,才能有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更能容忍孩子们的淘气、任性与顽皮,才能在他们肆无忌惮的时候像郭文红老师一样,有耐心的抒写自己的教育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篇范文)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1“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读着肖川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教育的智慧信息

  •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篇范文)
  •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篇范文)98人关注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1“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