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2022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6 19:40:02 查看人数:1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852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93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 792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07人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 200字 13段 1分钟 2分钟 2分钟 172人
感动中国第一个人物事迹 1355字 4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28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焦裕禄事迹 740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96人
感动中国教师的榜样人物事迹 678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28人
感动中国孟二冬人物事迹 1128字 7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06人
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作文素材 4680字 36段 16分钟 26分钟 36分钟 291人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767字 8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23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292字 13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230人
感动中国人物详细事迹范文 1573字 9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35人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419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44人
中国感动优秀人物 862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1人
黄文秀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505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21人
感动中国孙景坤人物事迹范文 852字 12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82人
关于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 265字 2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54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希冀。无法预定,无法奢求,但总是在不经意一瞬,悄悄触动你心灵。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匆匆中,心灵因为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渐渐冷漠,习惯了这样高速运转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声音,更不愿意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慰藉。曾经,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滋味。

今天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繁杂心灵……期盼已久《感动中国2018颁奖典礼》终于在2018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孩子老人;有为亲人、为他人平凡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心血,全部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热乎乎。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流了下来,他们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母亲默默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母亲……妈妈我爱你!

今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这些可歌可泣人们,他们崇高人格,为国为民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努力奋斗,中国富强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将于今晚(20--年2月17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2002到2021,感动中国走过19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感动中国感动你我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感动,真的有用吗?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徐淙祥:欣欣田间麦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颁奖辞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

拼过,才更执着收获。

种了一辈子庄稼,

现在赶上了好年景。

禾苗在汗水中抽穗,

稻麦在农机下归仓,

珍惜陇亩颗粒,

心怀天下仓廪,

你是泥土上的黄牛,

夕烟下的英雄。

感动中国第一个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张桂梅同志扎根基层,以身作则,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在生活中她事无巨细地照顾学生,在教育上她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她为了信仰不顾自己身体,带病坚持,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都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位教师!

整整十年,年年有奖。张老师十九次获奖;勋章一年比一年多,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奖金一年比一年多──有5000元的奖金,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党费。有3 万多元的奖金,她捐给了灾区,捐给了比她更困难的人,捐给了解放前就入党的农村困难的老党员。刚刚获得的_省"兴滇人才奖"的奖金30万元,她决定捐给政府,用于一所贫困山区学校的建设。何止是献出奖金,就是每月领到的工资,张老师都只留给自己100元的生活费,其余都统统用于慈善事业──她刻薄自己到了"两年没吃一顿肉"!她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各级领导、同事、或好心人买了,硬往她身上套的。荣誉越多,勋章越多,张桂梅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不少人反复叮嘱她:"张老师,为了孩子们,你也应当善待自己!"最近,张桂梅又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在计划中,她要实现

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质的女孩──高素质的母亲──高素质的下一代"良性循环。张桂梅的身体虽然两次经过大手术,现在肺部也有病灶,但她行善助学的义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张桂梅却说:荣誉是人民给我的,应当让它为人民造福。张桂梅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她立德树人,始终坚持一线言传身教,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给予困难学生母亲般的呵护,深受师生和群众爱戴。

她敬业奉献,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抗争中,以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在张桂梅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张桂梅同志是教育战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秀教师代表,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党爱教、至诚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她教育扶贫、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学习她以德施教、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范,学习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自觉将学习张桂梅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相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奋斗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只争朝夕,锐意进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焦裕禄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焦裕禄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的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位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陵园内,从全国各地前来瞻仰缅怀的人络绎不绝……

焦裕禄,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曾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组织安排焦裕禄到兰考县工作,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焦裕禄患有慢性肝病,但他到兰考的第二天,就拖着患病的身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他常常顶着大风沙,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同时,他不断学习、整理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管用的治沙治水的办法,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6年,河南省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

1966年,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刊发,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随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感动中国教师的榜样人物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自觉成长,偕子向美

__X,巩义市子美小学英语教师,从教二十余载。她潜心钻研教法,苦练基本功,将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是她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在子美工作期间,只要学校安排她上公开课,她总是欣然接受,从不推诿。一次次的磨练,让她不再惧怕上公开课,反而从课堂中找到了自信和快乐。2017年开启“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学校安排她上“新基础教育”的市级节点课,她一上就是三年。三年,十多节公开课,每一节公开课都需要不少于5次的磨课,而每一次磨课的背后,付出不止是时间和精力,更是一次次难以承受的压力。她,一次都未曾缺席!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强的学习力!为了让每一次节点课都有所提升,她要做的不仅仅是备好节点课,而是要上好日常的每一节课。白天时间根本不够用,和教材人物对话成了她每天晚上的必修课。经历了无数次的磨课、上课之后,她的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她的人生价值在一点点实现。

课堂上,她用严格要求去爱着他们,让他们明白课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她会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均等的机会参与课堂练习;她会分层布置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牵动她的心,她会毫不吝啬地表扬赞许,还会经常给他们带来惊喜: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大拇指,写上一句鼓励的话送给他们;自己制作一些小书签,写上激励的话语奖励给他们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和她的心走越走越近,学生也会用积极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她。

在她的心里,子美是一个温暖的地方,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她会继续潜心钻研教学,坚持读书,不断从内打破自己。自觉成长,偕子向美,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动中国孟二冬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世界上有一种力量,看不见,听不着,却可以打动人心,感化世界。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深秋,学习孟二冬教授的事迹,感动一直在我的心头流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对孟教授一生最好的概括。

作为一位学者,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沉得下来”“钻得进去”的学者。他博学而笃志,淡泊以求真,七年磨一剑写出《〈登科记考〉补正》。

作为一名教师,孟二冬教授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他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他主动承担支援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任务,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己那份责任,仍然以坚韧的毅力支撑着上好每一堂课:在支教的第一堂课上,他用粉笔写了20块板书,繁体字,竖行直排;在生命经受最大考验时,他要求“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他让人理解了什么是对口支援,他的精神在支教中得到了升华。他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即使身在病榻,他还牵挂着新疆学生的学习,还坚持指导着身边的弟子。在他痴情的讲坛上,孟二冬教授为学生尽心尽力,不知疲倦。

孟二冬教授又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他的生命遭遇到残酷的病魔时,人性的可贵与辉煌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生命之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急流险滩,永远保持着一份让人心仪的恢宏和恬淡的气度。他清正而刚毅,乐观且豁达,坦然面对病魔的咆哮,向死而生。

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教书育人。“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 他的的确确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但他的的确确又是个不普通的教师。他真实而温暖,内心充满了爱——对教师这门职业的爱,对文化学术的爱,对学生弟子的爱,对家人亲人的爱,对周围人的爱。而每一份爱,都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或感人的,或平实的,这就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的当代大学教师的形象。

阅读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平凡教育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孟二冬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正如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所说:“孟二冬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他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他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更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孟二冬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作文素材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80个字,有3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6分钟,朗读时长26分钟,慢速需要36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几个月,苏炳添以亚洲最好成绩、小组第一名跑进百米决赛的那一段视频仍被很多人发上社交媒体,他自己也常重温,但不是回味成为第一个决战奥运会百米的黄种人而带来的激动心情,而是反复研究对手,观察自己技术上的问题。成为专业运动员后的十几年里,他都是这样过来的,突破自己会获得一瞬间感性上的兴奋和激动,但很快,就又回归理性,琢磨自己还有没有进步空间,是不是哪里还可以更好。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东京奥运会结束不久,苏炳添度过了32岁生日,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年纪在短跑项目上已经过了所谓黄金期,这倒也让他松弛下来,现在的目标变得很简单:能跑一年是一年,至于2024巴黎奥运会,“就先不想那么远”。

天天就知道训练

如果决赛能跑出半决赛的成绩,苏炳添可以拿到银牌,尽管他已经创造历史,体育迷们还是免不了替他遗憾。他的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深感自责,认为是自己和团队没能为苏炳添在短时间内连跑两枪做足训练上的准备。但苏炳添能理性看待这个结果,他认为半决赛9秒83是超水平发挥,决赛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过一个岭南文化在广东人身上造就出的鲜明特征,看似矛盾却辩证统一——生猛求变又理性淡定。这种性格在苏炳添身上格外凸显,无论在生活还是专业上,苏炳添始终是努力且务实的人,即便短暂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干扰,他也可以很快回归问题的本质,清醒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在情绪里。也许正因如此,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为先进技术的受益者。

很多运动员在非赛季的休息日会稍微放松自己,苏炳添并不。他的表哥蔡健发曾经回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酒。

为保证训练强度,苏炳添常年晚上十点准时上床,手机关机。有些人拿了好成绩,会在比赛结束当天庆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苏炳添依然在22点准时睡觉。他的发型十几年不变,出门就是运动服,身边的朋友说,苏炳添天天就知道训练,和训练无关的事他就没兴趣。苏炳添的初中体育老师杨永强回忆,他在学校田径队训练时,就从不缺勤,每次训练都积极参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运动天赋有自信,尽管个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学比赛摸篮板,自己都不输他们。初一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杨永强在沙坑边划了一道线,看谁能跳到那里,结果,苏炳添一跳就越了过去。课后,杨老师把苏炳添拉到一边,“有没有兴趣过来田径队?”这成为苏炳添运动生涯的起点。“从初中的时候就觉得,我在田径场上特别威风。”他在纪录片《逐梦者苏炳添》中说。

2004年11月,苏炳添第一次参加正规百米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他代表古镇中学以11秒72的成绩拿下冠军,这已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这个成绩吸引了中山市体校,同年12月,15岁的苏炳添被体校录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两年后,他毫无悬念地通过选拔,进入省队。

中国田径的传统训练模式沿袭自前苏联,以大负荷量、高强度的“苦练、狠练”为主,缺乏深刻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支撑。直到2007年刘翔在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获得冠军,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学训练”和“国际交流”才真正被田径界广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跻身半决赛的邢衍安的一番话,让很多教练员和高层管理者深受震动——“在没同刘翔、孙海平教练一起训练前,我的技术很差,现在改进了很多。” 2008年以后,中国短跑的训练理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苏炳添18岁时,训练还是从难、从严的粗放时代。

18岁的人对未来还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健将水平,成为专业运动员,只要转正,每个月就有工资拿了。在高负荷的训练下,他的成绩以0.01秒为单位,艰难地在秒表上向前爬行,2007年10秒45,2008年10秒41,2009年,他用全国锦标赛上10秒28的成绩跑入国家队。

广东队著名短跑教练袁国强曾在回忆徒弟成长经历时说,“我带了他快十年,可以说,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真正理解短跑

之后的三两年,有输也有赢,苏炳添慢慢在田径界崭露头角。201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百米赛场上,苏炳添跑出10秒16,不仅获得冠军,还打破周伟13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一年后,伦敦奥运会,苏炳添又成为中国第一位晋级奥运半决赛的短跑选手。也正是从这场与博尔特并肩赛道的比赛开始,让苏炳添开始留意外国选手的节奏特点,思考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

前30米,苏炳添有绝对压制对手的能力,但在30米后,身边的博尔特一下子就冲了出去。与身高1米95的博尔特一起跑,苏炳添坦言并没有太大压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对手不是一个级别,但如此迅速被超越,还是让他头脑空白了一下,“30米后不会跑了”。后来,他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发现自己与博尔特等国外选手在节奏上存在巨大差异:仅仅跑出5米时,自己就抬头进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国选手仍在埋头利用身体的蹬伸继续加速。提前进入途中跑,使苏炳添比别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10年之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对短跑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加强短跑项目与世界的交流融合。苏炳添得益于此,2013年到海外训练营待了很久。他不断观察国外的对手,有些明明个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还是那一个,对方后劲足,而自己一听到枪声,就一口气冲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后面体力受影响,只能尽量顶,这样的节奏“已经特别僵了”,哪怕在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难以突破10秒10。这一年,还发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苏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变原有节奏的决心。

2013年8月,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半决赛中,旁边道次的选手在发令枪响前晃了一下身体,苏炳添被误导,抢跑罚下。既是队友也是国内赛场上老对手的张培萌第二小组出战,跑出10秒整的成绩。如今再回忆抢跑,苏炳添仍然觉得那件事长久地挫伤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一点点走出害怕抢跑的阴影。而当时没几个人注意一个抢跑者的失落,人们都为张培萌的10秒所振奋,看到了中国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变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苏炳添,刚开始受聘于中国田径协会的美国科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给了他信心。亨廷顿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他让苏炳添站好,然后走到身后,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苏炳添下意识就迈出了右脚,这与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时,他是右脚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脚。

亨廷顿建议,改变起跑脚,重新建立一个技术节奏,既然身体最自然的反应是右脚先出,那么当枪声响时,自然的反应才最快速,最合理。2014年冬天,苏炳添到佛罗里达冬训,在美国教练的帮助下,改变起跑脚,适应新节奏下的起跑、衔接、途中跑、冲刺,将“一飞冲天”改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尽可能将最佳状态保持在后半程。

就像习惯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换到左手,难处可想而知。为了把新的节奏刻在脑子中,印到肌肉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走路时模仿起跑蹬伸的动作,睡觉前在大脑中演练白天训练的技术,一步、两步……想得太多,有时候做梦都在跑,早上起来累得不行,因为“训练”了一晚上。

教练估计苏炳添改变十几年的习惯、适应新节奏需要一至两年,他用了7个月。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以9秒99一战成名,成为历史上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黄种人,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那一晚,极少播报体育新闻的《新闻联播》用时1分45秒高规格播报这一体育事件。

3个月后,他在北京世锦赛上再次跑出这个成绩,成为首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并和队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银牌,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这次改变带给苏炳添的不仅是突破瓶颈,还有理念上质的转变,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这项运动:仅有优秀的起跑,一听到枪声就玩命向前冲,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只有辅助以科学的技术和节奏,才有可能达到更高境界。

赛场唯一“80后”

亚洲短跑选手有个不成文的“28岁定律”,28岁被认为是一个无形的顶点,由盛转衰,苏炳添的很多师兄弟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2017年,28岁的苏炳添结婚成家,他也递交了退役申请,人事关系转到暨南大学。有领导劝他,“很多人退役是为了趁年轻找工作,工作你已经有了,不如继续跑。”

苏炳添自己也觉得还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经不光是身体的竞技,更多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跑不动,而是看想不想跑。后来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年,从暨南大学借调到国家队的苏炳添,正式成为兰迪·亨廷顿的弟子。亨廷顿团队中,有世界顶尖的康复师、体能师、医生、营养师以及生物力学专家,一接手苏炳添的训练,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例如,帮助他改变跑动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和脚掌落地后的发力方式。

日常训练中,亨廷顿会根据训练前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确定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一系列训练的负荷量度,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和过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也帮了大忙,亨廷顿给手下的运动员做3D模型,将他们的跑动姿势输入电脑,对比最科学的模型跑动姿势,来发现他们每个跑动瞬间不科学的地方,甚至还对运动员的睡眠进行监控。

苏炳添感慨,这与传统训练拼命练、不断加大强度有本质区别,他发现自己练得更少,却跑得更快。2018年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28岁的苏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保持的亚洲纪录,七天之后,在钻石联赛巴黎站,苏炳添再次复制了这个成绩。

亨廷顿曾说:“我只是2%的教练,科技才是那个98%的教练。”科技这个教练,支撑着“高龄运动员”苏炳添收获了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的不断进步,疫情造成的比赛中断,也意外帮助他康复了2019年复发的腰伤。东京奥运前夕,亨廷顿和苏炳添都满怀信心,他们制定的目标是进入前八,并为中国打开9秒90。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苏炳添认为自己的突破能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不再只“看见”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见”百米;另外,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技术是一个运动员天赋之外,最锋利的武器。

榜样的带动力是立竿见影的。奥运结束后一个月,西安全运会赛场,苏炳添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短跑运动员身上,都出现新技术的影子,从赛前准备这一项就能看出来。大家的热身有很多步骤,跳跃、拉伸、核心、泡沫轴放松……一套做下来像个完整的小练习,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动开,这明显是国际化的热身理念,以前苏炳添总在国际赛场看见,国内比赛,选手通常是传统的踢腿拉伸,做两次高抬腿,跑个加速跑,然后就准备比赛了。

“新技术早就有,只是推广下去有难度,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回想自己刚开始去国外训练,境界还不够,外国教练教的很多动作,他也不理解,“觉得很奇怪,这么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动”。但是经过之后多年的实践,才发现当初他们所说都是对的。

2021年的国内赛场,“00后”已经成为主力,八十几人的参赛名单,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他开始计划人生的下一阶段,不是遵循退役后留在一线当教练的传统轨迹,而是回到大学,在基层培育更广阔的土壤。

他对自己经历中最宝贵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作为创造过“奇迹”的运动员,最光辉的时刻足以让人们忘记他曾有过的失落和失败,或者认为那些应该只是“小事”。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一个运动员如何从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来,以及在漫长的时间里,如何和伤病共处,如何面对赢与输。他觉得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传授的经验。中国体育由“过来人”带新人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后的顶尖运动员自有他们的专业教练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审视那些挣扎与成长,然后把那一切教给年轻人。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6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2000年,在教练胡进带领下,中国女排在悉尼奥运会上止步八强。中国女排兵败后,中国排协便委任在中国女排队中曾担任20多年陪练员的陈忠和先生担任主教练。 2001年,陈忠和决心重用新人,除了逐步淘汰上一代女排名将,更提拔了不少潜质新人如刘亚男、冯坤、周苏红、杨昊、赵蕊蕊等。中国女排在陈忠和教练的带领下,在日本夺得2001年女排大冠军杯赛的冠军,这是中国女排十多年来夺得的世界级正式大赛冠军。另外,中国女排亦接连在2001年和2002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决赛中进入最后决赛,但分别败于美国队和俄罗斯队而无缘得冠。 2003年,是中国女排丰收的一年,接连夺得瑞士女排精英赛、世界女排大奖赛、亚洲女排锦标赛等几个国际赛事冠军,人们开始憧憬

中国女排可以重夺世界冠军,终于在11月于日本举行的第九届女排世界杯中,中国女排以11战全胜的姿态勇夺冠军 ,一扫17年之痒。 中国国内又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女排热潮,女排精神一词又再度被提起。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成为夺冠热门,重夺了失落了20年的奥

运金牌。 2006年,随着冯坤、杨昊等老队员的伤病增加,中国女排的成绩出现了下滑的迹象,仅仅在同年的女排世锦赛上取得第五名,连最终的四强名额都未能挤进。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队中的赵蕊蕊、张娜和冯坤等球员的伤愈回归,使得中国女排的整体实力得到明显的上升,但是在半决赛中依旧不敌如日中天的巴西女排,最终中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会中取得季军。 低谷 2009年3月,陈忠和结束了8年的国家队教练生涯,并由国青队的蔡斌执教。6月,新一届的中国女排在中国国内举行的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漯河站和昆山站上连

获两个冠军,为新女排的出征世界大赛打响头炮。其后在2009年度的世界女排大奖赛的三站分站赛上,这支年轻的队伍以9战7胜2负的成绩获得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资格。 2011年,俞觉敏带领中国女排夺得瑞士女排精英赛季军、俄罗斯女排总统杯冠军带领中国女排夺得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在世界杯上率中国女排收官战中直落三局横扫欧洲亚军德国以11战8胜3负积26分的成绩斩获季军,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 2012年,俞觉敏带领中国女排在6月底举行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以1胜4负的成绩排名第五。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深陷所谓的“死亡之组”,但成功从“死亡之组”中杀出重围晋级八强。然而,到了1/4决赛,中国女排却意外输给

了在奥运赛场上从未输过的日本队,无缘四强,最终并列第五。 重生 2013年5月,郎平正式挂帅,再次执教中国女排 。2013年9月1日,获得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亚军。 2015年5月28日,在女排亚锦赛决赛中,中国队以3-0战胜韩国队,时隔4年重回亚洲巅峰,同时也是中国队历史上第13次获得亚锦赛冠军 。2015年9月6日,中国女排在2015年世界杯赛中以3-1战胜日本女排,自雅典奥运会夺冠时隔11年后,第一次拿到世界排球三大赛的冠军,这也是郎平作为主教练所得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同时赢得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参赛资格 。 2016

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以3-1逆转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冠军,也是第三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9月20日,在第5届女排亚洲杯中,中国女排二队在决赛直落三局以3-0复仇哈萨克斯坦成功卫冕,

并且继2008年、2010年和2014年后荣膺第4冠。 2018年6月27日,在2018年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小组赛首轮的比赛中,中国女排在先丢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以3-1逆转荷兰赢得开门红。9月1日,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女排决赛,郎平挂帅的中国女排3-0完胜泰国,8战全胜继2010年广州亚运夺冠之后时隔8年再夺冠,这也是中国女排史上第8次亚运登顶。10月10日,2018女排世锦赛第二轮复赛,中国女排以大比分3-0战胜强敌美国女排,7胜1负积21分,提前一轮锁定6强席位 。 2019年8月4日晚,在宁波北仑主场,中国女排以总比分3比0战胜土耳其女

排,取得了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三连胜,成功获得奥运资格。 2019年9月29日,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11轮较量在日本大阪展开。中国女排在收官战3-0轻取阿根廷 ,豪取11连胜成功卫冕,夺下队史上的世界杯第5冠。这是中国队第4次在世界杯以全胜战绩登顶,此前3届分别是1981年、1985年和2003年 。 2019年10月4日,国际排联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在世界杯全胜卫冕的中国女排以总分320分升至榜首,自去年世锦赛后首次超越塞尔维亚,时隔近一年重返世界第一。感谢女排在建国70周年给中国母亲的礼物。让我们为她们自豪,为她们喝彩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2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航天追梦人:赤心贯苍穹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颁奖词

发射 入轨 着陆

九天探梦一气呵成

追赶 并跑 领跑

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

环宇问天 探月逐梦

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

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中国航天人

感动中国人物详细事迹范文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7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灯塔工,很多人对其很陌生,对于另外一些人,却再熟悉不过。他们听着有关灯塔的神话和故事长大,他们看着祖辈父辈从灯塔上走上走下,他们伉俪情深,携手一生守着一座塔,他们更传承家风,把子孙送上塔……他们就是灯塔人家,默默坚守的“宁波守塔人”。

近日,中央电视台公布“感动中国2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20位候选人,“宁波守塔人”——叶中央一家五代守塔百年入围。网络投票评选活动启动之后,宁波市文明办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投票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叶中央家庭感人事迹。广大市民群众纷纷被叶家五代坚守的精神所感动,不但踊跃参与投票,还发动亲朋好友传播正能量,使叶中央家庭先进事迹在甬城大地广为传颂,在全市上下掀起学习热潮,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赞誉与认同,认为他们的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果,是“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

12月21日,宁波市文明办领导带队赴七里屿看望慰问“宁波守塔人”,七里屿因距镇海7公里而得名上,上面有一老一新两座灯塔,老灯塔始建于1865年,是我国乃至远东最早建起的现代灯塔之一,也是宁波最老的一座灯塔。1998年,老灯塔被整体拆卸迁至小七里屿岛上,作为观赏之用。而新灯塔继承了老灯塔的衣钵,为过往的船只指明航向。

今天恰逢换班的日子,一行人跟着换班的灯塔工人走上七里屿。在这个仅为0.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稀疏散落着零星的房子,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饮用水和生活用品,需要靠补给船定期供应。在新灯塔顶层我们见到了正在岛上值班的守塔人——叶中央的孙子叶超群,他已经在岛上工作了3年,被问及守塔的生活时,他说:“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原来爷爷他们就只能看报纸,而且是补给时带来的一个月前的报纸。现在岛上已经能24小时不断电,不仅有网络,还有电视和电脑。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即便如此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岛上多是岩石,有土的地方都种上了蔬菜,对于守塔人来说,如果天气不好,补给船来不了,他们就只能靠这些蔬菜应急,然而这些生活问题咬咬牙还可能克服,但是如果生病了,即使是小毛病也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七里屿灯塔主任刘孝玖,已经在岛上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岛上各方面的变迁。而新一代的灯塔工人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表示刚来岛上的时候很不适应,环境封闭,工作枯燥,时常感到很寂寞。有时很想家,却只能给家人打个电话。不过虽然岛上的工作很辛苦,也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来没后悔过,而支持他们一直在这里工作的动力就是家人。这新老两代灯塔工人就像新老两座灯塔一样,相互支持,相互守望,默默为各条航线上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

一行人先后参观了新老两座灯塔,在随后的座谈会中,宁波市文明办副主任祝建平亲切询问了守塔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感谢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并送上慰问金和“文化礼包”。他表示,叶中央一家五代守望灯塔百年的事迹让人十分感动,他们很平凡,却诠释了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坚守,我们要扩大他们的影响力,传播他们的精神,同时从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出发,深入挖掘内涵,倡树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

市妇联副主席张依群表示要引导广大家庭学习叶中央一家爱岗敬业、坚守不弃的家风,并鼓励叶中央的孙子叶超群踏实工作、努力学习,做新一代灯塔工,为航标事业继续奉献青春和热情。

宁波“红领之家”党员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陈军浩表示通过这次实地参观,亲眼看到守塔人艰苦的生活,内心感到十分震撼,这种忘我的精神是现在很多人所欠缺的,需要我们去弘扬、去推广、去学习。同时也想到自己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只要坚持不懈,点滴积累,得到的成效将会是巨大的,对社会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爱心妈妈”刘国娟表示叶中央家庭一家五代的坚守是很不容易的,这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她收养了6个孩子,经常对他们说要学习先进人物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鼓励他们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女儿在颁奖现场。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中国感动优秀人物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苏炳添是《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之一,他的功绩和背后的故事对中国青少年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每个人出生时便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因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俗话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因此,有人追求荣华富贵,日日醉倒在富贵温柔乡中;有人陷入名利的漩涡,逐渐在浮华中迷失了自我。可最后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醒来无处觅,来去都如风。一味地追求名利,迷失自我,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苏炳添用行到告诉我们:追求最好的自己。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了理想而奋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在经历190余次的失败后,与她的团队发明出了青蒿素,造福了全世界。守得住清贫,才拨得云开见月明。古往今来,与屠呦呦相似的人何其多。那些匠人,也许一世清贫,但是他们从未忘记最初的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放弃内心的理想与信念吧,那便是真正精彩的人生。

话虽如此,可真正能做到守住本心的人能有几个呢?梦想的.航船在现实的海洋中起伏,浮华的浪花一遍遍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梦想。多少人经受不住浮华的诱惑,一头扎进那望断的不归路,逐渐与梦想背道而驰。可留在那船上的,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便会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固守的勇气,最终便会驶到胜利的彼岸。蓦然回首,便会感谢自己坚持的勇气,它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岁月流淌,历史的涛声依旧。划桨而来,便能打捞出文人墨客的一片赤心。“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坚贞的爱国之情,便是翻涌的江水也未能抹平它半分;李白面对贬官,却只留下“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千古名句;苏轼自是面对“浮名浮力,虚苦劳神”,却又写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般洒脱,面对好友的离去,却又写出“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般柔情: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誓死不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广为传颂。如此这般,既是岁月,也是人生。

洗净铅华,方能在浮躁中自固自守。俯瞰烟火人间,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多年后,蓦然回首,那便是最好的自己。

黄文秀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来自广西百色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黄文秀,从石头村里一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工作,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几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她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本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过着安逸舒心的生活,然而她却毅然回到家乡,走上了选调生之路,成为百色市宣传部的一名干部,而后她成为了乐业县驻村第一书记。她将自己扎根在乐业县,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走访,她带领当地百姓发展种植业,使大家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那天暴雨,她本可以选择第二天在回去,可是她心里牵挂着村里,坚持连夜返回村里。狂风骤雨浇不灭她为家乡奉献青春的初心。

黄文秀的伟大在于她坚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心里始终装着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在思想上,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坚持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工作中,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上级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

初心不灭,青春无悔,黄文秀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同样激励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感动中国孙景坤人物事迹范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2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2位用户喜欢。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关于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感动中国2022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第一颗人造卫星设计者——孙家栋,在当时,科技比较不发达,什么仪器都没有,也没有多少钱,但是还是制造出来了。随后,孙家栋又担任了许多人造卫星,孙家栋中国航天达到五十八年。王峰火海救人的故事让我非常震惊。王峰用自己的命换取了四十多位邻居的命,自己却被烧黑了,楼道里都是他的血迹脚印。经过一百多天的抢救之后,病情恶化,因肺栓塞去世。支月英是小学教师,别人都认为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人物信息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98人关注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牙牙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第一次不需要父母帮助独立行走,第一次背上书包独自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到考试成绩单,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简短事迹(14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简短事迹(14篇范文)96人关注

    开学第一天我们照常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既平常又非凡的教师。她,用36个春秋,用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去当了一个偏远大山学校的老师。她,辛辛 ...[更多]

  • 感动中国事迹人物2022(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事迹人物2022(16篇范文)93人关注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 ...[更多]

  •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8篇范文)
  •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8篇范文)92人关注

    从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到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从战国时期的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到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四十七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空中的 ...[更多]

  •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90人关注

    黄文秀,女,壮族,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人,20__届广西定向选调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本科就读于山西省长治学院。生前是广西壮族 ...[更多]

  • 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材料(16篇范文)88人关注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