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13:20:03 查看人数:6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1037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54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事迹概括 434字 9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6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 1030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67人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感想 655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26人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感想 758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45人
感动中国杨振宁事迹观后感 951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39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979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5人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 1698字 10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68人
感动中国杨振宁感想 1029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72人
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 1014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24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事迹心得感悟 407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45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事迹概括 1497字 41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54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190字 12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09人
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 1126字 26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23人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1721字 2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52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1102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25人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7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即使没有专攻物理学的人,就杨米尔斯理论而言,理解它的内容是困难的。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斯坦的相对论,即便你不学习科学和技术,我肯定也听过,即便你对科学和工程学没有兴趣,但是几乎没有人听杨米尔斯的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在科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个科学家在世界物理领域里有很大的成就,不管是哪个国家,这就像国宝一样存在。

与杨振宁回到祖国却不知道家乡的人,说起话来那是悲惨的年代,不是全无知者,但是只有一英雄才知道忘记英雄的功劳,只是想着别人的私生活。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也在似疑无路。

除了物理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就为人而言,值得学习的还有杨振宁背对为我王乐同窗口活跃的社交活动,大力扶持国家建设了解他的人不打,不打说自己的过去。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个正直的人,根据他的建议,并位于像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年轻学生们推荐,然后由他介绍,这样的名牌大学通常也是不错的。

对于杨振宁来说,这个问题可能不过是小菜一碟,但是他确实很像李国民,许多优秀青年被推荐到大学,但是在美国,他从未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写一封推荐信。曾有个外甥要从杨国明这儿走后门,又遭到她的拒绝,所以家里的孩子都想去外国,都全靠自己努力学习。

杨振宁拒绝给他们写推荐信,就是感到自己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因为亲戚的后门要方便。很多客人指责杨振宁,有人说他中年人回了家,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根本不可能。

当时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的旅游限制,可以回国,又是专门去大陆的,为祖国的科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他作为一个访问者回国协助一批当时在劳改中的学者劳动教育,回归科研。

与此同时,他也对全国发表了看法,同时指出了中国科学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支持基础科学发展,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还提出要把科学的美国人翻译成中文,以便让更多的中青年了解美国和世界科学的发展,并将其采纳。

70年代后期,杨振宁建立起了一座连接中美科学的桥梁,曾为美国大学开展中美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吸引年轻学者,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曾经有机会在美国学习,一年后回到美国,曾经在纽约糖连接病逝,号召本地华人为祖国捐款,让这个计划得以执行。这笔交易的受益人当时还不知道。20年后,葛墨林院士才揭开了真相,80年代早期的之后,整个国家的经济正在恢复。

南开大学是中国的一所顶级名校,还是很穷,研究、资金等都是很匮乏,他决定回家后把房子卖了,挣了120万美元,全部捐了出去,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杨振宁感动中国事迹概括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话说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的前30年。到了上世纪的40,50年代,量子力学日臻完善,连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转投其他领域。

此时的物理学家们一直都在尝试,用对撞机来获取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结果就是撞出了100多种粒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如何才能把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时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一类是玻色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时,就会剩下基础粒子,其中费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颗粒”,占据一定的体积,最基本的费米子有夸克,电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胶水,通过传递“相互作用”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其中,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还有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就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了起来,创立出了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理论,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有一座理论物理高峰。

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用杨米尔斯理论来强力的科学家一共有5位,这5位被分为2批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如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的一个新方向。于是,物理学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实现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

在这座物理学高峰当中,杨振宁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那这样的科学成就在物理学领域属于什么样的江湖地位呢?

客观地说,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由于都曾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因此他们应该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仅次于他们的是了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们,他们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而杨振宁就应该排在这一档,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聂华桐就曾说过,

我们常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应该算在里面。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感想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在清华大学给予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的建议。

杨先生认为,与中国小孩相比,美国小孩从小就喜欢这样搞一下,那样搞一下,结果是耐心不够。美国小孩可以知道很多东西,但每样东西都不深入。中国的小孩则很听话,让做三角习题就乖乖去做,如果天天做,做了一个星期以后,美国小孩的水平就没法与之相比

了。“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杨先生说。他举例,如果对一个美国小孩说,你应当做功课,他会反问你,我为什么要做功课?而让中国的小孩做功课,他就乖乖地听着。美国小孩头脑中没有‘乖乖的’这个观念。”杨先生说。

他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从小就让孩子做种种决定,这当然有它的坏处,可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杨先生以清华学生为例,现在的清华学生考进来很不容易,念书都念得很好。但是将来要想取得成就,仅靠念书念得好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向新的方向发展。中国让小孩“乖乖的”,所得出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孩比较胆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较相信所有重要的东西书上都写了,这不是有形的,几乎是下意识的,觉得已经有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东西了,我怎么能跟这些人比呢?这一点是所有跟中国学生有过接触的西方人都认同的现象。

杨振宁先生认为,清华大学的学生,也包括所有的中国学生,要想登上成功之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国的方法去训练,使得他打下良好的根基,同时,能够找到合适的领域去工作,具备了这两点是最容易有成就的。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感想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我要比洋人强。这句话是我国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小时候立下的承诺。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天,小振宁家来了几位客人,他们问小振宁长大想不想做大官,而小振宁却说他不想做大官,还说:我要比洋人强!原来小振宁一天在大街上捡树叶时看见一个车夫正在很努力的拉着黄包车,而车上的洋人却破口大骂车夫,还用皮鞋蹬车夫的脊背。小振宁看后很生气,很愤怒;还有一次,小振宁看到几个持枪的洋人正在欺侮一个佝偻着背的盲人乞丐。从此,小振宁就立下承诺:我要比洋人强。后来小振宁发奋学习,1945年,他前往美国深造,受到费尔米教授的高度评价。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从我要比洋人强这句话,从中我体会到杨振宁从小就有爱国的精神,他宁愿自己不做大官,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像杨振宁这样爱国的人士很多,徐悲鸿就是其中一个。徐悲鸿年轻时就在法国巴黎徐梁画院和巴黎国力高等学校学习绘画。他在画院向一个外国学生挑战,看看谁是人才。从此,徐悲鸿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绘画,为祖国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他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宫和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一去就是一整天。最后,徐悲鸿用他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你们看,徐悲鸿和杨振宁这两位爱国人士为我们祖国争了多少口气啊!但是也有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爱国,不把爱国放在第一位,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出卖祖国利益,这真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例如日本侵略中国时有些人为了身存,竟然投靠侵略者,去和日本小鬼子并肩作战,他们还配得叫中国人吗!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感动中国杨振宁事迹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杨振宁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渊源深厚,结下了几十年的良缘,多年来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杨振宁长期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讲课,2006年和2007年开设的课程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读。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

1986年,杨振宁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83]杨振宁创建后亲自指导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量子可积系统,杨—Mills场,杨—Baxter系统,量子群,关联体系的代数结构,Yangian,纽结理论等。

杨振宁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

据葛墨林院士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20__年6月18日,南开大学以理论物理前沿讨论的方式庆祝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杨振宁先生89华诞。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在庆祝之际,我们更要记住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先生。正值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杨振宁先生89华诞,他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超过70年的学术合作与深厚友谊,理论物理研究室则是他们晚年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25年来,理论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绩,培养了大批人才。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9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35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3岁时,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9岁时,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享年71岁;而在84岁时,他被授予世界华人节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是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或许仅仅从学术成就上,霍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不仅跟随时代的洪流,事业也一帆风顺,似乎生活中各种好运都会一直伴随着他,让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注定要眷顾一个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从20__年他82岁的时候开始,他应该住在28岁的翁帆。这位拥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成就的老人无法安宁,她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是的,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南开大学校长和著名数学家华都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走上科学的道路。当时据说母亲已经把杨振宁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发给了在美国的父亲。看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五只羊写道:“这孩子好像有点,就像杨福说的。”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物理系。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三年后,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这个奖项不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杨振宁教授去巴西讲学时,大批中国人眼含热泪守护着机场。他们的奖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亚于任何一个种族和国家!我们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我们的旅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说,是杨振宁为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在谈到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是谦虚地说,我对获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民始终处于被误解和被歧视的状态,杨振宁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无疑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一剂强心针。

但对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他成就更加惊人。比如相变理论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几年,后来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超导体通量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还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虽然他当时提出的许多内容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他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打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大师。人们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比较,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之后,许多人因为发现了他预言的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毫不夸张地说,他为现代科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晚年,杨振宁回到小时候生活的清华校园,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而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荣辱与共。在他心里,恐怕永远忘不了已经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东西。

20__年,获得图灵奖的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继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无论是形势好还是时代所迫,杨振宁先生最终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弃的故国,投身科研十年,发表了几十篇科研论文,成绩斐然。杨振宁先生被认为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许多国家都聘请他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感动中国杨振宁感想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9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要搞清楚杨振宁的成就,我们就必须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说起。我们都知道,伽利略、牛顿等人被认为是科学的奠基人,尤其是牛顿给科学定下了研究的范式。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理论,他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学。

后来,科学家开始了解电磁学领域的物理学现象,并开始着手研究。最终是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统一了电现象和磁现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且光是一种电磁波。

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可以研究更小尺度的物理学现象和更_的物理学现象。在_上,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解释了在接近光速状况下的物理学现象,广义相对论又对引力的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在小尺度上,也就是微观尺度上,以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为首的科学家,他们搞出了一套量子力学。

一般来说,我们把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看成是经典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而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

那么在量子力学之后呢?物理学到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科学家发现,他们在研究理论时,常常把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进行统一。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学现象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来诠释呢?

这种理论被物理学家们称为:大一统理论。可以说,几乎所有物理学家毕生的梦想都是实现大一统理论,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都尝试过,然后他们都失败了。

不过,自打量子力学发展后,物理学家们就不断往那个方向尝试。他们希望结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粒子”“场”“四大作用”来诠释,这被称为:标准模型。

这些理论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而在这个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杨振宁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到现在为止,极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有十多篇,其中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只能勉强排到第三,公认最好的成果是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振宁和他的研究生助理米尔斯一同做出来的成果。

无论是杨米尔斯理论,还是“宇称不守恒”,对于构建标准模型都极具价值和启发性,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是在标准模型的骨架理论,现在还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所以,杨振宁在现代物理学的贡献是十分突出,可以拥有与构建量子力学的大师们一较高下的水平。如果我们把物理学历史上的物理学家来排个序,那么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属于第一梯队的存在,因为他们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就完成了一个巨大的理论。而构建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这些物理学家们中,那些贡献尤其大的,可以排在第二梯队,其中就包括了波尔、海森堡、杨振宁等人。所以,杨振宁在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是可以被浓墨重彩的一位科学家。

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4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_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_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

_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

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

_,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着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近年来,在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发展上。

当然,在这8年里,杨振宁也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祖国东北三省事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自然是终身难忘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两周,杨振宁与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一样,日本人会撤退。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的梦成了泡影。

杨振宁感动中国事迹心得感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大多数人知道杨振宁,基本停留在82岁老头娶了28岁姑娘的程度。更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是,13年过去了,两人竟然还没有离婚,老头身体依然杠杠的。最后只得编排段子以泄私愤:这姑娘也真不容易,本来想做个短线,结果一套十多年……

如果杨振宁先生看到这样的言论,该是何等心灰意冷?

或者根本不在意这些言论,只是冷笑一声:虫子真多。

中国人真的了解杨振宁吗?他真的是只是个利用诺贝尔虚名来骗取小姑娘的老色鬼?

杨振宁到底有多厉害,简单来讲,他是有史以来排名前15的物理学家,与费曼、朗道奠定20世纪物理学的白银时代,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最卓越的设计师(弗里曼·戴森语)。他是华人骄子中的骄子,他的伟大是历史级别的伟大。

可能有人说,你这话置霍金于何地。好吧,虽然科学不比排名,我们尊重《时间简史》的作者,但从科学成就上讲,霍金没有资格与杨振宁相提并论,他们之间相差了3个黑洞。

如果华人在世界上有足够的话语权的话,杨振宁就是当代牛顿和爱因斯坦。

杨振宁感动中国事迹概括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7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杨振宁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

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杨振宁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杨振宁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大量文章、信札、手稿及奖章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20__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回国定居

20__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

20__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__年,杨振宁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照澜院里的一栋别墅是他的寓所“归根居”,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和翁帆

20__年6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振宁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20__年10月,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

20__年3月,被授予中国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同月,澳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颁授20__年度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6个字,有2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_年,在中美关系,先后有毛泽东邀请他的老友、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走上天安门、“乒乓外交”等震惊中外的大事,这一系列重要信号预示着中美关系解冻在即。

_年以后,杨振宁一直与在上海的父母弟妹保持着联系。他曾经四度跟家人在瑞士日内瓦和香港等地见面。面对着这些世界名城的湖光山色,如画美景,与家人久别重逢的片刻喜悦却无从消除长期离别的苦涩愁情。

当他获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后,立即给父亲去信,要求回国探亲。忐忑不安地,父亲将此事向有关方面作了请示汇报。很快,杨武之教授就接到来自国务院的答复:“欢迎!让你的儿子到中国驻法大使馆去签证。”当时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建交,许多中美之间的重大外交谈判都在巴黎进行。

就这样,杨振宁,_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便成为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成绩卓着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回国访问的第一人。

杨振宁在上海华山医院见到了父亲杨武之。当时父亲已经罹病住院,但他气色不错,特别是见到爱子归来,更是喜出望外。

两年以后,杨武之教授在华山医院故世。这位老人离去时的心情当是安详自如的,因为他为社会、为祖国、为世界奉献了一个杰出优秀的儿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终于能与远隔重洋的儿子在祖国重逢。

大饼油条摊的“粮票风波”

杨振宁_年第一次回国,上海是他的第一站。他住在锦江饭店。

住进饭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传喇叭给吵醒了。他随手取了照相机走出饭店。他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大饼摊。好香哪!大饼,油条,还有豆浆、粢饭团,这里面,有多少儿时的欢乐,多少青少年时代的往事!他走近大饼油条摊,把手伸进裤袋,袋里有弟弟杨振汉头天晚上给他的一些人民币零钱。他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舀豆浆。

“一碗豆浆多少钱?”

“两分钱。”

掏钱。伸手接豆浆。

“同志,粮票——”

“粮票,什么粮票?”

他一脸惊愕。对方却是一脸疑惑。

他一想不妙,回身就走。豆浆也顾不上拿了。

他继续漫无目标地走,略微显得有点心神不宁。忽然,他瞥见前面不远处那一长排修剪整齐的法国梧桐树中间,有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一定是在摸知了——真像自己的童年哪!杨振宁一时童心大发,举起手上的照相机,便要把这动人的一幕记留下来。

“不要动!”

猛然间,他听到一声断喝。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机差点跌出手去。

抬头望去,那是一张警觉的脸。很认真很执着。对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动。

那是一个对许多事许多人保持着高度警惕的时代,站在杨振宁前面的是一位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紧的市民。

那人叫来了一位正在茂名路上值勤的解放军。解放军是懂纪律的,他对杨振宁说:“你先站着,我去请示一下。”

“误会了,这是我们请来的客人!”

幸好,一位锦江饭店的工作人员看着杨振宁从饭店大门口走出去,见他久久不归,便走出饭店张望一下,不想正好给杨振宁解了围。

一场虚惊。

风波过后,杨振宁的父母坚持让弟弟陪哥哥同住,以免再有什么希奇古怪的事情发生。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21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感动中国奖项是中央电视台所打造的一档栏目,在20__年的颁奖仪式上,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了大众眼前,他就是杨振宁。杨振宁的一生获奖无数: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姆福德奖,国家求是终身成就奖。

但是在他的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栏目上的时候,很多人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杨振宁虽然在物理学方面颇有建树,但是确实一个为老不尊的人,年轻时在国外发展,功成名就才回国,但是这些质疑终究是少数,杨振宁无疑是我国最为出色的物理学家之一,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他的伟大。

天才少年杨振宁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小县城里,他的家庭条件算不上优越,但是父母还是坚持让他接受了教育,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杨振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上千个字,这样的天赋也让杨振宁的父母感到震惊,也意识到了杨振宁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代大家,于是他们对杨振宁的学习就抓得更紧了。

杨振宁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恰逢他要去清华大学做老师,索性就把杨振宁也带到了北京,年纪尚小的杨振宁见到繁华的北京很是开心但是他也没有忘记继续学习,在北京这个教育条件优越的环境下,杨振宁的学习成绩蒸蒸日上,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

意外来临

可是变故很快来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侵华战争,整个中国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上很多高等学府的教学工作都难以继续进行,杨振宁所处的清华大学和北大南开两所大学暂时合并。

带领着近万名学生徒步南迁,去往南方安全地区继续学习,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杨振宁没有放弃对物理的热爱,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努力终究换来了回报,杨振宁以极其优异的成绩从西南联大的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在攻读完硕士之后获得了穆藕初奖学金,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深化自己对物理学的研究,杨振宁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美国进修,成为了一位海外华人。

杨振宁的物理学建树

杨振宁在美国结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李政道,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相交之后就成了好友,两个人经常会对一些物理界的理论发表看法。

在当时,科学界把一个名叫宇称守恒的学说当作真理,简单来说就是认为某个粒子的镜像和其本身的性质完全一致,不受其他物质的影响,有着相当的稳定性。通过这个理论,人们把很多粒子归类成一种。这个理论对很多物理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人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总是会用到这种宇称守恒学说。

但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研究中心意外的发现有两种粒子虽然被证实互为镜像,但运动方式和形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两种“互为镜像”的物质其实并非从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个现象的存在无疑是对宇称守恒定律的挑战。

杨振宁和李政道没有畏惧权威,而是抓住自己的发现,尽心尽力的进行研究,最后他们终于成功的证实了自己的发现,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但是它们的理论在提出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证实,人们对这个新鲜的,大胆的理论仍旧保持观望态度。

好在同为华人的吴健雄博士成功地模拟了试验,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是存在的!

他们一举推翻了整个物理学界都认定了整整三十年的宇称守恒理论。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也是在久久奋斗之后把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了囊中。

除了诺奖之外,杨振宁还获得了物理学界的很多奖项,提出了“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杨-Baxter方程”等对物理学界影响深远的理论,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大众对当代物理学的认识,纠正了无数学术上的错误,这样的杨振宁难道不配被称为伟大么?

杨振宁为何不回国

很多人拿杨振宁在中国困难时期不回国做文章,有的无良媒体甚至将他批为“卖国贼”。

但是事实上,杨振宁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一直想要回国搞建设,但是当时的美国杜鲁门政府又怎么会轻易放走一个已经接受了美国最好的物理学教育的人才回到与美国意识形态对立的中国呢?

他们给杨振宁写下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叫作禁止访问国家名单,杨振宁的祖国中国也赫然在列,纵使杨振宁有多么想回到祖国,在时局形势下,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和国家机器抗衡,为了自保,杨振宁只能留在美国。

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杨振宁终于找到了机会,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国,他在中国旅居,变卖自己在美的家产,就是为了帮助处在水深火热的祖国。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实验室拔地而起,中国的物理研究终于得到了进步。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2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1945年11月,一位年轻的男子走下轮船,第一次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他就是公费前往美国留学的杨振宁。天才在学习方面总是快人一步,在导师泰勒的认同下,1948年杨振宁便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

第二年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杨振宁与另一位名叫李政道的天才相遇,开始了他们的共同学习、研究的道路。直到1957年,在一片掌声与赞美声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走向领奖台,领取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此时杨振宁已经是名满美国的教授级人物,在物理学领域名气斐然。7年后,他更是更改国籍,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

1971年,随着中美关系逐渐升温,已经离家数十年的杨振宁生起了思乡之情,在国务院的欢迎下,他成为了第一位回国的美籍学者。国家为了表达对科学家的看重,由周总理亲自接见,并说出了那句让他热泪盈眶的话:“欢迎回来!”

而在寻访故友时,杨振宁最先想到的便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即将返回美国时,他向邓老问出了在自己心中埋藏了多年的疑问:“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自己造出来的?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

邓老对这个问题也十分看重,他斩钉截铁地给出确定答案:“我们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是自己造出来的!”为了印证这个答案,他不惜写了一封长达上千字的长信进行论证。而这个答案让杨振宁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给美国华侨同胞们带去了更多的信心。

1973年7月,杨振宁第四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在这里他已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好友以及尊敬的周总理,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与毛泽东会面,而这次的到访,他终于有了和伟人见面的机会。

7月17日,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杨振宁见到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已经80岁高龄,视线模糊,身体状况也并不好。但在与杨振宁交流的过程中,他的思路依旧十分清晰。刚见面毛泽东便打招呼道:“请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问好。”

简单寒暄后,毛泽东更是主动谈及科学领域的问题:“质子是不是也能分割?”这个问题让杨振宁对毛泽东的佩服更添三分,别说普通人,就连当时的科学家们也在讨论思考它的答案,始终没有定论。而对于这个科学界的难题,毛泽东巧妙运用哲学思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庄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否则一万年以后你们这些科学家岂不是要失业了?”

随后毛泽东和杨振宁又谈到了中美、中苏的关系,毛泽东幽默地说道:

“美国有个叫艾尔索普的作家,他说感谢上帝划出一道太平洋,我们现在不用紧张中国。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怕中国,因为苏联和中国少了一个太平洋。”

这让杨振宁感受到了中美关系改善的趋势,他甚至已经萌生了回到祖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的想法。只不过当时时机尚不成熟,国家更需要的是加速中美关系进一步交流改善的助力,而杨振宁甘愿当这座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桥梁。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16篇范文)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杨振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