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30 19:40:02 查看人数:6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499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92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3245字 18段 11分钟 18分钟 25分钟 272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1072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92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861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3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062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37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1943字 21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28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3455字 41段 12分钟 19分钟 27分钟 286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388字 21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27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942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37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1668字 17段 6分钟 10分钟 13分钟 190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706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36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1909字 7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01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1775字 2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38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623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04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3366字 20段 12分钟 19分钟 26分钟 146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452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08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但是,钱伟长在中学时期却是一名严重的“偏科”学生,数理化等理科成绩很差。高考时,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加起来总共考了20分,英语没学过,考了0分,他的理科成绩可谓“一塌糊涂”。当他以极具天赋的文史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时,依然是在数理化方面极度“瘸腿”的学生。

可是,国家的命运改变了钱伟长的人生轨迹。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转学物理系,学习建造飞机大炮,为振兴国家军力做贡献。

由于他的基础太差,底子太薄,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一开始拒绝了钱伟长转学的要求,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从此,钱伟长废寝忘食,用功苦读,一年后,数理化等理科成绩超过了70分,成功地迈入自然科学的大门。毕业时,钱伟长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钱伟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获取知识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钱伟长的精神,也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供后人永远享用。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45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一位通澈的爱国者,一位通达的科学家,一位通识教育家,一位通才跨界者。他把自己的前途深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正是这种大气魄、大格局,才造就了这位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大成就、大智慧。

通澈:爱国者底色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尽管家境贫寒,但钱伟长从小勤奋好学。1930年他以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家危难、日寇入侵,他立志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决心弃文从理,毅然转入物理系学习。1939年8月,钱伟长与郭永怀等9位西南联大同学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生,1940年1月在上海集合乘船转加拿大,但大家在船上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船时登岸游览,他们非常愤怒: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他们绝不接受敌国签证,于是全体人员携行李下船返回昆明,第二年夏天才重新赴加拿大学习。

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师从著名应用数学家辛格。1941年,年仅28岁的钱伟长仅用50天便与导师共同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其中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称为“钱伟长方程”,爱因斯坦称赞“是钱伟长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难题”。1942年底,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与钱学森等一起,在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理论的论文。1946年,与冯·卡门合作发表的《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牢记周培源先生的教诲:“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1946年,他谢绝冯·卡门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冲破阻力只身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一名普通教授。然而由于薪水很低,往返3个学校的教学还是让他的五口之家入不敷出,只能借贷度日。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56年,钱伟长参与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科学规划”,他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唯独没有自己的专业:力学和应用数学。面对“钱伟长怎么不要自己专业”的质疑,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通达:科学家本色

科研创造是他生命的本色。1947年钱伟长针对受均匀压力的固定薄圆板,用中心挠度为摄动参数导出摄动解,发明了流传于世的“钱伟长方法”。1951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后来又与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他研究提出的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参数摄动解法,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称之为钱氏摄动法。195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1964年,钱伟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广义变分原理,导出壳体的非线性方程,广义变分原理享誉世界。作为理性力学的推动者,1979年为促成中国力学学会成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钱伟长亲自担任组长。专著《穿甲力学》获1998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钱伟长还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誉,先后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进入美国名人录、英国剑桥名人录等。

钱伟长生前说过:“即使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倒下,依然乐观向上。”1958年至1966年,钱伟长编写了约600万字教材,审稿约300余件,艰难条件下依然通过各种渠道将科学成果贡献给国家,成为爱国的“无名英雄”。

“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和力量不是别的,它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

通识:教育家角色

钱伟长自身得益于家学传承,受益于文理融通,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典范。他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倡导人文教育、和谐教育、体育和美育。“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1977年以后,他赴祖国各地作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1983年,古稀之年的钱伟长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又回到他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倡议的“拆掉四堵墙”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以密切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进一步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针;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主张高校既要办成教学中心,又要办成科研中心,反对在大学里人为地把教学与科研分开;三是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强调学科交叉,夯实基础,淡化专业,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立足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认为“教”虽有指导作用,但毕竟是外来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己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条件能解决问题的人。

以国家需要为导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优良传统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的三观教育贯穿钱伟长的德育思想。他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我们中国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应当用高尚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将上海大学的校训设定为“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才:跨界者特色

钱伟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从文科到理科,从力学到应用数学,从物理到教育再到社会活动,他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是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跨界者。其秘诀在于对国家兴亡、社会进步有着深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正如他经常说的:“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钱伟长忧国忧民,情系苍生,南到西沙群岛、北到漠河,西到新疆,无不留下他奔走忙碌的身影。他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导向,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而是海纳百川,厚积薄发,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被称为“万能科学家”。从1957年后的20多年间,他与清华园里的科学家们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应李四光要求研究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电缆厂提供从未发表过的电缆强度计算方法与公式;为人民大会堂眺台工字梁的稳定提出方案;为北京工人体育馆提出网络结构设想和计算方法;为北京火车站屋顶边框强度设计提供计算方法;与工人们一起建立起了热处理车间,还设计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床。1980年参观福建马尾港时,钱伟长建议在对岸水中堆积卵石,束水攻沙,解决了马尾港泥沙淤积问题;建议用分级提水的方法解决定西地区的干旱问题,提出“以水发电、以电提水、建设灌区、兴办粮仓”的扶贫方案;在甘肃白银和金川新建矿区,明确提出“超产留成,进行原材料深加工,带动地方乡镇经济发展”,使金川变成了河西走廊东段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钱伟长凭借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汉文化根底,在1985年独创了“钱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机所采用,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

他积极为国家制度建设建言献策,1953年钱伟长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80年后,钱伟长相继被选为民盟副主席、全国_常委和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等。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长期从事力学研究,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41年提出“板壳内禀理论”,其中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称为“钱伟长方程”。1954年提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获1956年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79年完成的“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4年设计提出的“钱码”,获得198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银牌奖。曾被授予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拉尔逊多科大学荣誉教授。1986年被选为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1988年获澳门东亚大学荣誉博士称号。1997年9月23日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等共约300余万字;还担任5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和一些国内学术刊物的顾问。曾创办《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著有《变分法及有限元》、《广义变分原理》、《穿甲力学》,合著有《弹性力学》。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这件事被转到著名科学家冯·卡门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钱伟长正在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他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中国科学家钱伟长。

作为一名教育家,钱伟长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他提出了“拆除四堵墙”的办学理念;坚持“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提倡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

在1949年至1956年的短短几年间,钱伟长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技规划”。

1990年后,钱伟长还担任暨南大学的名誉校长和校董会董事长,漳州大学、沙洲工学院的名誉校长,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侨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还任美国《应用数学进展》、《国际工程科学月刊》,荷兰《分析和设计工作中的有限元》,英国《薄壁构件》等杂志编委;乌克兰《应用力学》等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编审委员会委员;《辞海》副主编;重庆出版社《现代化探索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和力学丛书》主编。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在留学生涯刚起步的时候,能写出一流的论文,这让钱伟长树立了自信。同时这位论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学生,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工程系。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伟长完成了有关水轮机曲线导叶的实际离角计算和变扭的扭转问题的研究。1943年6月钱伟长在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正式参加加州理工大学哥根海姆实验室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冯·卡门同时也是钱学森、郭永怀和林家翘的导师。钱伟长和钱学森等人朝夕相处,彼此研讨。十几年后这些人都成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栋梁。

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不同类型飞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他通过反复研究和计算,首次提出判明人造卫星在天际运行的轨道由于能量消耗,每绕地球一周将降低多少高度的简便计算方案,以及火箭弹道的微分修正等,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做出了贡献。他还完成了有关于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弹型设计、高空气象火箭研究。

1944年夏,由于钱伟长在航空研究上的成就,他成为美国航空科学学会正式会员,并在得克萨斯州白沙试验场进行下土式火箭发射实验和液体火箭发射实验。同年秋,他在美国航空工程学会上宣读了《超音速对称锥流的摄动理论》,这是国际上第一篇这方面的论文。美国应用数学季刊这年分三期连载了钱伟长的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其中一个重要方程,还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1943年至1946年期间,钱伟长也参加了火箭现场发射试验工作等。同时他还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变扭的扭转和水轮机斜翼片的流动计算,以及超音速的锥流计算等重要研究课题。

钱伟长用一种巧妙的摄动展开法,给出高速空气动力学超音速锥流的渐近解,大大改进冯·卡门和N.B.摩尔给出的线性化近似解。过去,人们在渐近序列中一般是采用幂级数,钱伟长拓宽了渐近序列的范围,引入了对数函数,这对摄动法是一项重大突破。50年代之后,这项成果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1946年,钱伟长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这几年,确实是钱伟长的科研多产期。他成了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一颗科学新星。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七七事变”的爆发,扰乱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事业,也暂时中断了钱伟长的学习。清华大学迁到了昆明。为了筹集路费南下,钱伟长在天津教了一年中学物理课。

一年后,钱伟长和四个朋友一起,乘船经香港、越南海防,再从河内经滇越铁路,于1939年初到达昆明西南联大。

刚到西南联大,钱伟长就得到了执教的机会,此时他也遇见了该校中文系四年级女生孔祥瑛。这年七月,钱伟长参加中英庚款基金会第七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被录取。孙祥瑛正巧大学毕业,两人决定结成终身伴侣。8月1日结婚这天,清华文科方面由朱自清出面,理科方面由吴有训出面,分别担任主婚人和证婚人。

刚结婚的钱伟长准备去读“庚款”的研究生。1939年9月2日,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

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借到一本《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苦苦埋首数月,他用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

3个月后,钱伟长再次出发,准备去加拿大深造——由于战争爆发,许多英国的名教授都逃难到加拿大去了。

在上海英租界接学生们上船后,中英庚款的负责人把护照发给学生,护照上有日本的签证。钱伟长回忆说:“他倒是好意,说你们过日本的时候啊,息船3天,没事可以到横滨去玩玩。”但留学生们不愿领情。

“日本占领我国领土,我们受了那么多苦,还签证跑那里干什么?当场有留学生就把护照扔进黄浦江里了,22人全下船了。结果负责中英庚款的那位英国人自己承认错了。他说我们不懂得你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你们先回去再说。”

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钱伟长跟随的是应用数学系的辛祺教授。师生第一次见面,辛祺教授就发现自己和钱伟长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只是导师宏观,学生微观而已。尽管当时所得到的结果还不能统一,但深信既是同一实质,必将能统一。也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即决定师生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投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祝贺冯·卡门教授60岁诞辰。

祝寿论文集于1941年夏季刊出,共24篇论文,作者均为“二战”时集聚北美的知名学者,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铁木辛柯、科朗等,钱伟长是唯一的中国青年学子。这一成绩增加了钱伟长的知名度。经过一年努力,钱伟长打通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通道,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3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尤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谁也想不到。钱伟长高考的时候,文科考得很好。他语文和历史满分,共200分。然而,他在科学方面做得很糟糕。他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考了20分。

钱伟长理科考得那么差,按理说要么考不上大学,要么上大学的时候只能选文科。然而,他选择了科学。后来,他在科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后,钱伟长在科学上做的很烂。为什么他反而选了理科,清华大学物理系同意让他读?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父亲叫,是吴越王六世孙的后代。钱智读书时,学习成绩和学识都很优秀。最后被推荐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深造。然而,因为他必须培养他的三个弟弟,同时支持他的家人,他回到家乡,创办了心有小学,并担任校长。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经过一段动荡时期,民国初年,钱智在七方桥开办了七方桥心有小学。然后去荡口和后宅办学。因此,钱智是著名的教育家。钱伟长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当钱伟长16岁时,也就是1928年10月,他的父亲钱智因病去世。钱伟长只好跟着叔叔钱穆,去苏州上高中。

众所周知,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清末民国的历史研究上颇有建树,是一位著名的学者。1927年到苏州中学教更高班语文,于是父亲去世后,钱伟长随叔父钱穆到苏州求学。

但是,钱伟长以前从来没有学过数学和物理,尤其是英语。所以他高考的时候,这几科都考的很差。他英语0分,物理5分,化学数学20分。钱伟长虽然理科考得很差,但是文科考得很好,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

当时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不一样。那时候的高考属于不拘一格的人才。只要某一科表现突出,他们就可以上大学,而不是看总分。这也是当时高考非常著名的一个特点。钱伟长因为语文和历史考试成绩优异,同时被清华、交大、浙大、武汉、中央五大名校录取。钱伟长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上清华后,准备去清华读历史系。他去找和他叔叔钱穆有关系的顾颉刚,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知道,顾颉刚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方面是因为钱伟长是钱穆的侄子;另一方面,由于钱伟长历史考了满分,顾颉刚对这位历史天才非常重视。因此,他欣然同意去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

同时,顾颉刚还向时任历史系主任的陈寅恪汇报了此事。陈寅恪听说有个历史满分的学生来读书。他心里当然很高兴,爽快地答应了。

然而,1931年钱伟长刚进清华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军一夜之间占领了东北三省,中国军队在东北三省毫无抵抗,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这件事对钱伟长触动很大。他认为,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然而,一旦日本人入侵中国并将其摧毁,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可能从此消失。中国可能在他们这一代约会。

所以钱伟长认为读历史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至少对当时的现实没有帮助。要有很大的帮助,你必须学习科学,尤其是物理。只有学好物理,造好飞机大炮,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人赶出去。

于是,钱伟长一夜之间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他不想学历史,他想学物理。

钱伟长先去找顾杰刚,向顾杰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希望顾颉刚能够帮助他,说服他的叔叔钱穆,希望钱穆能够支持他的决定。

虽然顾杰刚觉得钱伟长物理成绩不太好,毕竟只考了5分。但是,年轻人有这样的远大志向,当然要积极支持。于是他主动帮钱伟长劝说钱穆,说我们国家首先要站起来。不站出来,就会因为科学落后而被欺负。优优资源网的年轻人有一个学理科的志向,我觉得应该支持他。

本来钱穆是坚决反对的。但在顾颉刚的劝说下,钱穆最终同意了钱伟长的决定。

钱伟长想转清华物理系,物理只考了5分。优优资源网科技部部长吴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一个考试只考了5分的孩子怎么可能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顾杰刚因此帮助钱伟长说服了吴。顾颉刚对吴说,年轻人有选择志向的权利,他愿意为国家学习,所以他一定能克服困难。虽然他考试只考了5分,但主要是因为他学习晚。只要他有坚定的志向,我相信他能考上。

为了顾颉刚,也为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最终,吴勉强同意钱伟长去物理系学习。不过,他也提了一个要求。如果一年后,钱伟长的数理化成绩不能达到70,那他就不能继续读下去了。

这边,顾颉刚又和钱穆商量,要钱穆给陈寅恪解释。毕竟陈寅恪一直在等历史和语文都得了满分的高材生来这里读书。然而等了很久,这个人迟迟不来。最后,经过钱穆向陈寅恪解释,陈寅恪也明白了钱伟长的意思。

经过钱伟长一年的努力,所有的理科科目终于达到了吴主任的要求。于是他继续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此后,钱伟长致力于科学的深入研究,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正如顾颉刚所说,钱伟长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正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爱国情怀,有自己的努力,所以最后才能成功。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55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9·18事变”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

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拒绝中美交战时为美国效力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二战时曾帮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伦敦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地面造成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攻击,伦敦就可避免遭受导弹伤害。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倡议拆掉“四堵墙”

1983年,钱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教授职务,只身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提出“三制”———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钱伟长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师资队伍、科学学制、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专业不应分得过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家不是在大学的“摇篮”里培育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直至逝世。

成就

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

钱伟长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

缅怀

网友沉痛悼念钱伟长

钱伟长逝世的消息让无数国人哀恸。网民自发以发表博客、论坛留言以及制作哀悼网页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昂雷斐特”写道:“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钱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钱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网友“funs2006”写道。

网友“李红A”写下一首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中国航天人缅怀钱伟长

一代大师钱伟长溘然长逝,中国航天人纷纷表示哀悼。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惊闻钱老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大师的逝世,是我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陈昌亚说,“除了哀悼,我们更应该牢记前辈的教诲,继承和发扬钱老做学问、做人的优秀品格,追随大师的志向,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

陈昌亚说,作为晚辈,很早就知道了钱伟长先生的事迹,也正是“三钱”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他一步步走上科学道路。“‘三钱’是中国科学界学习的标杆。”陈昌亚说,前辈们极具爱国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穿周总理的鞋子出访

1972年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周恩来叫秘书派车去清华大学找钱伟长,这才知道他还在首都钢铁厂劳动。秘书又赶到首钢,带着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钱伟长赶到会议现场。周恩来见状,叫来秘书换衣服给他,并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才得以出访。

科学老爷爷”竟是铁杆“体育迷”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不拿工资没有房子的大学校长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忆钱伟长:

得知钱伟长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祁淑英因写《中国三钱》而对三位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钱伟长离世后,中国再无“三钱”。祁淑英2005年在上海大学招待所采访过钱伟长,当时这位大科学家给他的感觉是和蔼可亲。

祁淑英说,钱伟长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上海工业大学,走到哪儿都很认真,特别是当上海大学校长后,不拿学校一分钱薪金,在上海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常年住在学校条件很一般的招待所,祁淑英采访钱伟长就是在招待所里。

回忆起2005年对钱伟长的采访,祁淑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钱伟长刚刚从老家荡口的小学视察回来,钱伟长的家乡情结很浓,每年都要回故乡,和故乡的孩子们见面交流。祁淑英先到上海等着钱伟长,住在上海大学的招待所。钱伟长回来后,住的也是招待所。

祁淑英告诉记者,那年钱老93岁,住的是招待所的里外套间,房间陈设非常简洁,让她难以相信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生活如此简朴。钱老身边没有家人服侍,只有一位秘书和两位保卫人员。见到钱老的时候,感觉他人很精神,就是腿不太好,需要人扶着。钱老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位不拿工资,不要宿舍的大学校长吃饭去招待所的食堂,祁淑英亲眼看见钱老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荤一素一汤。祁淑英说,钱伟长一生为公,心里不想着自己,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祁淑英在给钱伟长秘书的敬联中写道:“钱老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8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一个黑色的星期五。

钱伟长,为中国人熟知的科学家,“三钱”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这位爱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犹如一条大江,时而浩荡,时而曲折。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课堂测验,他一连七个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中,由吴有训亲自讲授普通物理。他劝钱伟长:不要上课只顾记笔记,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吴有训知道钱伟长的英文底子薄,特地找来一本中译本物理讲义,便于他查阅。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在清华物理系的四年,钱伟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底子。当时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萨本栋、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五位,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系里经常有研讨会,时有欧美著名学者诸如玻尔、狄拉克、郎之万等人,来访问演讲。学生们有缘与大师交流,洞悉了物理学最前沿的景观。在吴有训、叶企孙等老师的鼓励下,钱伟长还选学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近世数学、化学分析诸学科。

1935年钱伟长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是与同学合作的《北京大气电的测定》,是年六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是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也是钱伟长开始科学研究的开端。

毕业后不久,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实习研究员,钱伟长前往应考,被所长丁西林录取。同时他还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导师仍为吴有训教授,主攻X光衍射。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7位用户喜欢。

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然而,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那年决定设立“清寒奖学金”,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在时任北大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那年9月10日,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系的陈寅恪、中文系的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喜欢上了这个文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子”,最后他选择了中文系。

刚刚入学,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一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目疮痍。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文学理,他要研制飞机、大炮,要科学救国。

从圆明园回来的第二天,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中文考这么好。你还是读中文系吧!”

“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钱伟长说。

“学文也同样可以救国呀!”吴有训反驳说。

钱伟长并不接受吴教授的逻辑,他就是要读物理,而且他有他的招。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若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文学院。”

这个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有“追求”的钱伟长来说。从此,这个身高只有1.49米的小伙子拼了命,开始恶补数理化。在同学们那里,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6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越过了吴教授给他设定的门槛--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和他一起转进物理系的有五个人,他是唯一一个留下的人。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8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

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1957年1月31日,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这并未能阻止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他把工作转入“地下”。一些懂行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金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力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气弹性力学”、为力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工厂做炉前工。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们一起,自己建造了 热处理车间。 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拿起52公斤重的铁棒。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之后,钱伟长接到周恩来总理特派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可是,钱伟长只有学生时的化学基础,他并不懂电池。为了研究坦克用的高性能电池,以解决我国坦克“走着走着就停了”的问题,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比美国通用公司产品性能更高的电池。

钱伟长身处困境却研究不辍,他追求科学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的强盛与发展。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三钱”之一的学界巨星,钱伟长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

他是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民族不断开拓前进。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1、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 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人物介绍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其重要贡献有: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0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同志是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他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服务人民,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100年前的今天,钱伟长同志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家危难、日寇入侵,他立志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决心弃文从理,毅然转入物理系学习。在清华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钻研,开创了我国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他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是清华大学民族解放先锋队发起人之一。1940年,他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他和导师研究提出了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该理论给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后来被科学界称为“钱伟长方程”。1942年,他获得多伦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师从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理论的论文。

1946年,他谢绝冯·卡门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冲破阻力只身回国。回国后,他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开设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创办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出的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参数摄动解法被称为“钱氏摄动法”。他还参与制定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与钱学森合作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和钱学森、钱三强为我国科学界的“三钱”。他在“_”的艰苦环境中,仍然坚持进行飞机、潜艇和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许多成果被运用到实践中。

改革开放后,钱伟长同志夜以继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至1992年的15年中,他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近100篇科学论文,出版多本科学专著,多次参加国内外科学研讨交流活动,举办科学讲座,还创办了《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他不仅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广泛涉猎中文信息处理、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公式等领域。1982年,他因广义变分原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4年,他提出被称为“钱码”的汉字宏观字形编码,提升了中文信息处理水平。

在长期科研和教育实践中,钱伟长同志深感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萌生了办好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强烈愿望。1983年,_同志亲自批示调任他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他把培养自强不息、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提出了破除学校与社会之间、教与学之间、各院系与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四堵墙”的口号,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有力推动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1994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钱伟长同志又担任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校长。在任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大学校长的27年里,他始终辛勤耕耘,乐在其中,一直是不拿学校工资、不要学校住房的“义务校长”。

钱伟长同志长期担任全国_副主席和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他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_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团结带领_委员和民盟成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和人民_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福建马尾港“束水攻沙”的治理方法,参与了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指导了“遂宁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并就发展高等教育、保护历史文物、建立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1996年,他从多党合作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动请辞民盟中央副主席职务,为顺利实现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作出了表率。钱伟长同志坚定支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先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务,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钱伟长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和历史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5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三钱之一,伟大的科学家。中国力学之父。

1912年10月9日—20__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部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常委,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漳州职业大学名誉校长,沙洲职业工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江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暨南大学名誉校长、董事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名誉校长,天津市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主编,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提到“力学之父”,肯定会有人想到阿基米德,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力学之父”,他就是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由叔父钱穆教养成人,高考被五大名校同时录取。

钱伟长的父亲钱挚,因为在钱伟长幼年就去世了,所以教育钱伟长的任务就落在了叔父钱穆的身上。

而钱伟长却没有让叔父失望,努力学习,在1930年,他从无锡市第一中学毕业了,回馈给叔父的便是同时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的好成绩。

钱伟长高中时是一个偏科很严重的学生,高考的时候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但是他却考进了清华大学,原因就是他的中文与历史都是100分,这让他直接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给录取了。

不过因为当时的国情,本来文科双百,物理5分的钱伟长竟然毅然决定弃文从物,他转学到了物理系。

几年的时间他沉下心来像是重新学习了一遍物理知识,在1935年,他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并且还获得了换专业后的第一个奖励——“高梦旦奖学金”。之后,钱伟长在导师吴有训的帮助下做光谱分析,并且成功公费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期间,他仅用50天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还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自此,他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也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之后,他带着初心回到了祖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另外还是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

从此他便开始了为祖国奉献的一生。

1956年,是他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同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自此他便在国土上长期从事力学研究。不管是晦涩难懂的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还是常人避而远之的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他都做出了杰出的的贡献。他不仅提出来了“板壳内禀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还发表了近100篇论文,包括《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约300万字。

钱伟长为中国的力学领域做出了数不尽的贡献,包括机械工业、土木建筑方面,还有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所以他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他获得无数奖项,心系教育事业。

1956年,他获得了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82年,凭借“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钱伟长曾被授予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拉尔逊多科大学杰出校友与荣誉教授。另外钱伟长还是国际理论力学大会最年轻的大师。

在教育上,钱伟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中国力学研究提供了场所,另外,也是他创立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力学系,并且招收了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作为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的创立者,钱伟长也为教育事业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拆除四堵墙”,坚持“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等等。

钱伟长是伟大的科学家。为中国力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人能及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敬。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其重要贡献有: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66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_常委、副主席等职。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学教师,家庭负担重,依靠微薄的薪酬维持家庭生活。因自小受家教影响,钱伟长逐渐养成刻苦自励、坦荡做人的性格。钱伟长5岁入小学读书,后来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就读,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培养出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兴趣。1928年,只读了一年初中的钱伟长就考入了苏州中学。苏州中学是江南名校,学校里有许多优秀教师,包括他的四叔钱穆。

苏州中学毕业后,钱伟长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很矛盾,是继续求学还是找一份稳固职业。求学中他一直接受四叔接济,母亲和祖母坚持不能再给四叔增加负担了,但钱伟长又不舍得放弃学业。正在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上海的一位化学家、天厨味精厂总经理吴蕴初要设立一个“清寒奖学金”,每年为12名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寒的学生提供上大学的资助。钱伟长获悉后决心去试一试,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考取了这份奖学金。暑假,钱伟长只身来到上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升学考试。当时各大学都自设考场自出考题,文科和理科都是相同的试卷。钱伟长的理科和英语成绩一般,但在文史方面的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历史试卷有一道题目,要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卷数和作者名,许多学生被难住了,但钱伟长却得了满分。不久,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上述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后,钱伟长接受了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就读。

1931年9月刚入学,“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钱伟长苦苦思索救国报国之途径,他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有些不解,对钱伟长说,“我查过了你的试卷,语文、历史都考得很好,数理化的成绩却不理想,对你来说,学文科很合适,为什么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回答说,“我本来喜爱文学,也准备学文科,但是现在我感到学文科救不了中国,我们国家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吴有训被这位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有一个条件:可以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仍转回中文系。钱伟长接受了这个条件,决心在这一年里夜以继日刻苦努力。他首先攻下了英文关,尔后,继续向数理化进军……年终考试时,他的成绩全都在70分以上。

报国之心倍切

1939年7月,中英庚子赔款基金委员会公开招聘留英公费生20名。社会上报名应聘的人数多达3000多人,钱伟长参加了这一角逐。他选择的是力学专业,只有一个名额,由于他和郭永怀、林家翘3人的考试成绩完全一致,经招生委员会再三斟酌,决定将3人同时录取,这样录取名额变成了22人。

钱伟长和郭永怀、林家翘三人一同进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在导师辛格教授的带领下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术研究。钱伟长到校第一天与教授谈话,获知导师也正在从事板壳理论的研究,这和他在国内研究的课题是一致的,只是研究的路径不同。辛格教授是从宏观方面研究板壳,得到各种板和壳统一的内力素平衡方程,钱伟长则从微观方面研究板壳的静力平衡条件。钱伟长很高兴,商议后决定两人合写一篇论文,由辛格指导,钱伟长执笔,仅用50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后来这篇论文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家论文一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

1941年,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0月又完成博士论文,11月进行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薄板薄壳的内禀理论》中有许多创新,对欧美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薄壳大挠度方程被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1946年5月,钱伟长在美国转机,登上一艘货轮踏上归途,经过20多天的航行抵达上海。同年7月,钱伟长应聘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但昔日幽静美丽的校园,在战争中沦为军医院、马厩、杀人坑,满目疮痍、荒草萋萋,多数建筑已是“四壁皆空”。钱伟长和少数到校的师生,积极投入复校工作。开学后,钱伟长每周讲授15节课时的力学。每月的薪金甚少,在生活的压力下,钱伟长不得不在多所学校兼课。此时,美国的研究所发来邀请,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并表示可以全家迁美定居。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在一份保证书上签字,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要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断然予以拒绝,他在这份保证书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NO”。

把科教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1949年3月,清华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钱伟长任常委兼教务长。在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钱伟长不放弃教学工作,并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972年10月,我国派出科学家代表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此时,钱伟长正在北京特殊钢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毛泽东和周总理点名要钱伟长参加,可是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却不通知钱伟长,直至被周总理发现后才告诉他,以致钱伟长出国行装都来不及准备,只得临时从别人那里借来西装和皮鞋。访问结束后回国作总结汇报,钱伟长提出要加强应用计算机的建议,因为他在国外看到计算机已被广泛使用,对各项信息管理、科研工作开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钱伟长重点介绍各国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提供了相关资料和建议。

事后,社会上流传有关部门不通知钱伟长出国是因为怕他趁访问之机“移居国外”。有记者专访钱伟长,他坦诚地回答说,“我是不会走的,我在壮年时代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回到了战乱中亟待建设的祖国。物质享受对我如浮云,把知识和技术献给国家和人民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的岗位就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竭尽全力办好上海大学

1983年初,钱伟长被中央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谈起这件事,钱伟长十分珍视中央对他的信任。他说,毛泽东说我钱伟长书教得好,可以不去农村,留校教书;周总理指派我出国考察;_任命我为上海工业大学终身校长。像我这样大的年岁还在当校长,全国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了,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办好上海大学。

钱伟长来到上海大学,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和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他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进行改革。首先是明确上海大学的定位和办学方向。根据上海大学是主要为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提出要“拆掉四堵墙”。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社会和工厂并为之服务;二是拆除校内各部与各学科之间的墙,打通现存的“部门所有制”;三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积极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四是拆除旧的教学思想的墙。“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是外部指导,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钱伟长还在上海大学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在新校区栽树种花,开河养鱼和鸳鸯,“是我设计的,法国总理来校参观,对校区优美的环境称赞不已,还向我要去了一对鸳鸯。”

钱伟长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才思敏捷、直言不讳的人。他认为教学是否成功,要看毕业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到知识是否有用。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和培养自学能力,而不是开设过多的专业课和灌输老化的现成的知识。他提出要办好工科,必须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理科和工科互相渗透,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他提出学校里每一个学科都要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自己学科发展中去。钱伟长要求上海大学教授同时要挑起教学和科研两副担子。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做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这是主要的方法。钱伟长提出,大学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为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如果学生毕业后,还是不教不会,就说明你办教学失败了,这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钱伟长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心,教他们读文献、出题目,经常和他们进行阶段性讨论。他认为研究生和大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看到的东西是人家组织过、消化过、系统化了的东西,而研究生学的东西是正在发展之中的,其中有不少问题,甚至还有争论。教学研究生的方法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吊在半空中,逼着他去想。他说,我喜欢主动的青年人,应该让青年人在老师的面前有平等的地位,引导他们勇于表达自己在学习上的见解。这些带有独创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弥足珍贵。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国科学家钱伟长》这本书,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这篇文章写得是钱伟长正准备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潜心研究时,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处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先进的武器。钱伟长听到这个消息后,拍案而起,愤怒地叫道:“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因为当时清华大学没有航空系,所以只能选物理系。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起初,吴有训不答应,但受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便同意让他试学一学期,如果没达到70多分,就让他走。钱伟长每天6点就起床,去看书,晚上10点学校熄灯,由于厕所是不熄灯的,钱伟长就在厕所看书。学期末终于考到70多分的好成绩,可以留下继续深造。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我国近代力学之父,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反思:我一遇上困难就退缩,不愿意去解决;跟钱伟长相比,没有一丝一亳的相同之处,作为班长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钱伟长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新时代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钱伟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6篇范文)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因“9·18事变”弃文从理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钱伟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