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有关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12 07:00:05 查看人数:5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有关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 1328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41人
感动中国孝敬父母人物事迹材料 906字 10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166人
感动中国人物聂海胜事迹 2577字 47段 9分钟 14分钟 20分钟 277人
感动中国人物欧阳海事迹 4613字 22段 16分钟 25分钟 36分钟 274人
孔繁森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 1185字 7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41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体会 626字 9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17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3097字 44段 11分钟 17分钟 24分钟 297人
感动中国农村人物励志故事 854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98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1775字 2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88人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 525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05人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714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94人
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范文 585字 10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24人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701字 1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88人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797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91人
感动中国郭明义人物故事 1805字 9段 7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16人
感动中国人物感悟 1003字 4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83人

有关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兆祥公社东升生产大队(今红星乡东升村)普通社员家庭。父刘志生(独生子),母生五子、一女,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因其子女多,劳动力少,家境贫困。伯明自幼颖悟懂事,性格内向、坚毅。从小话语不多,人很文静、聪明,其他兄弟4人都没有他头脑灵活,在兆祥公社读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伯明爱运动,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凡是娱乐样样都会,特别爱好下围棋,喜欢踢足球,酷爱体育运动。

1982年9月,刘伯明以优异成绩考入依安县第一中学高中。这时家里同时负担6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深感乏力。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元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供他往返。家距学校10余公里,他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家和学校之间20余公里。东北夏季天长冬季天短,每年11月份便是冰天雪地。每天要早起两个多小时,上下学都需近1小时,晚8时才到家。他带午饭总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咸菜。一年四季都没换过新衣服。为赚学费,暑假到附近砖厂打力工。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从来不说,却锻炼体魄和毅力,为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飞行基地学校来依安一中招飞行员,他听说考上飞行员读大学不用花钱,还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报考军校。父亲得知后,他对父亲说:"家里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懂事的儿子,父亲感到欣慰。经严格考试和重重体检,最后一轮到齐齐哈尔市体检合格,他成为依安一中唯一被选上的飞行员。1990年9月,刘伯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飞过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经几年刻苦训练,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有快速进步。他号称"小诸葛",除学习和训练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愿参与,每次智力竞赛他都参加。有一次,一名以出刁钻题著称的教官连续提问十余个难题,伯明却对答如流。他常说:"只要认真做事,就没有不成的理儿"。从此,教官对他实行"免提"政策。1998年1月,经多年航天员训练,刘伯明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作为"神五"飞船首飞梯队队员的刘伯明,突然听到母亲病故噩耗,非常悲痛。母亲的去世让刘伯明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之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伯明始终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明的妻子、战友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带他做心理治疗。大约过了半年时间,他才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20__年,刘伯明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同年6月,他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20__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刘伯明为祖国增光,为家乡添彩,依安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感动中国孝敬父母人物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我长大了,面对岁月的流逝。

不知不觉中,爸爸和妈妈也老了。

和爸爸说话时,我的头再也不向上仰了,而和妈妈说话时,头却需要向下俯一点。

人人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现在的我能体谅父母吗?不知道父母起早贪黑为生计奔波的艰辛;不知道父母为儿女的呕心沥血,有时甚至还会嫌弃父母,抱怨父母。

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给父母增添了负担,也可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搜刮于父母,自己的长大就意味着父母的衰老。然而,父母对我们却是无私的、慷慨的,他们毫无怨言地抚养们,为了给我们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努力做到最好。或许小时候,我们把这当成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而现在,我们长大了,是否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呢?

因为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存的快乐与幸福。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享受世界万物的基础。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因素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

是的,每个家庭都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不管条件如何,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都是最真挚、最无私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我们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学习、爱事业?一个不懂得体谅父母的人是可耻的,一个不会爱父母的人是可悲的,这样的人,是不会也不应该赢得社会的尊敬的。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我们感谢父母的同时,也应懂得去与父母交流。他们是父母,可他们也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如果我们经常与父母交流自己的生活体会,学习经验,同时也听听父母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发表我们对一些事的看法,我们将会在这种交谈中增长见识,扩充经验,父母也会看到我们的成熟,理解我们的想法,也愈加温暖了。

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的背影,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对于朱自清来说,这是一个遗憾的回忆。对我们来说,如果把握不住今天,以后纵有再多的深情,也难以弥补父母失落的缺憾。

感谢父母、感恩父母吧,反哺于父母的一滴深情的泪珠,对父母来说,那将是一个满足的世界。

感动中国人物聂海胜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77个字,有4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57岁的他悄悄把白发染黑,三问苍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出生穷苦的他是我国首位飞行时间超过100天的飞行员,连学都上不起,却一步步从山村的放牛娃成为航天英雄。

他的人生没有传奇,如果有,那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

本期子牙童趣观察带你走进聂海胜自强不息的人生。

艰苦条件下仍刻苦学习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还有5个姐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家中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粮食,父母就去地里捡红薯,做成窝窝头。

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杂粮,萝卜干,咸菜和大酱,尤其是大酱,几乎天天吃,导致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的味道就犯恶心。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勤奋上进的他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总是满分。

放牛娃内心的军人梦

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养了几头牛,全家人谁有空闲谁就去放牛。放假的时候,聂海胜就把牛牵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看见电视机里的军人 英姿勃发,威风凛凛,他也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有一次放牛的时候,聂海胜的头顶飞过了一架战斗机,好奇心驱使他追赶着那架飞机,正是这一次的偶然,他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空军,捍卫国家的蓝天白云。

1980年,是聂海胜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正在上课的他突然接到母亲托人带来的口信,说父亲病重,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他紧赶慢赶地跑回家,到家后见到的却是已经离世的父亲。聂海胜内心十分的痛苦,他还没有来得及跟父亲道别,可怜的父亲就因为严重的胃壁溃烂去世了。

家里突然失去顶梁柱,母亲就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撑起一大家子。天还没亮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了,喂鸡、养猪、做饭、种地,夜以继日地操劳,从不曾歇息。

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他很是心疼。要是自己能为母亲分担多好呀,抱着这个想法,聂海胜偷偷辍学了,扛起锄头就去地里锄草了。

从别人的口中,母亲才知道儿子辍学了,又生气又心疼,她和老师同学一起极力劝说聂海胜,最终,聂海胜回到了课堂。

重新上课的聂海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救助金。每年假期,这位少年都会搬木材、下地干活、装茶叶,一个假期下来可以挣几十块钱。

高中上学的地方离家远,为了省下8毛钱的车票和不磨坏母亲辛苦缝制的布鞋,聂海胜赤脚赶路,60多里的路,少年从天亮走到天黑,月光下,他的身影十分瘦削。

和聂海胜同寝的舍友,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入睡,什么时候起床。寝室熄灯后,他会悄悄溜出宿舍,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早上,起床铃还没响,他就不见了踪影,早早地在教室里背书。

成为飞行员

“时光不负有心人”,1982年,空军到枣阳一中招人,一心想成为军人的聂海胜踊跃报名,经历了层层严格的体检和考试,他从几百个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军学校的一名学员。

进入航空学校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凭借着潜心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聂海胜成为了整个飞行大队中第一个单飞的学员。

1989年,聂海胜被分配到一个空军部队担任歼击机飞行员。在部队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可危险却纷至沓来。

他在部队主要的工作就是试飞新型歼击机,试飞和飞行员的训练并不同,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检测出飞机每项指标的极限值,这份工作的危险性极大,谁也不知道一架新机型存在什么风险。

聂海胜并没有退却,英勇的试飞。一次试飞中,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中飞去的时候,机舱外爆响,飞机开始极速下降,整个机舱内的温度瞬间升高。

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聂海胜没有丝毫慌乱,他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冷静地分析问题,排除故障。试了各种办法,飞机仍然没有向地面坠落。

千钧一发的时刻,聂海胜果断做出选择,按下了弹射按钮,在他身后,飞机很快就爆炸了。

记忆力惊人的他在最后一刻牢牢记住了各种仪器的数据,这为研究人员改装飞机提供了关键的参数。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记三等功。

在部队一待就是十五年,聂海胜前前后后驾驶过多种机型,飞行时长1408个小时,是中国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本来以为翱翔蓝天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归宿,可更让他兴奋的任务正在等着他。

1996年,为了发展航天事业,国家从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听说了这个消息,聂海胜立马积极报名。

成为第一批航天人,三问苍穹

选拔航天员的标准要比飞行员严格十几倍,皮肤、牙齿都要检查,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34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航天人。

要想真正步入外太空,他需要不断训练身体,低压氧气舱里的训练十分凶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里面待30分钟。

超重训练更是要人命,仿佛有个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压住了胸口,教材要求每次训练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生生坚持了80秒。

还有其他常人根本不能承受的训练,他都一一扛了过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驾驶舱内的每种仪器,他没日没夜地背下来40万字的操作说明。

整天待在模拟仓里操作仪器,全部都熟练了之后,他就关灯训练,最终练到所有动作都是肌肉记忆才肯罢休。

20_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向了外太空,看着浩瀚的宇宙,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当飞船临近祖国的上空,他都会低头往下看,那是最让他牵肠挂肚的地方。

20__年,他再次出征。队友王亚平觉得聂海胜是整个组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队员就很安心,什么都不怕。

20__年,57岁的他两鬓已经斑白,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又一次出征。为了看起来年轻些许,他在出发前,特意将头发染黑。这次航天员去太空要执行多项任务,光螺丝钉都要拧1000多个。

聂海胜,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凭借自身惊人的毅力和勤恳的求学态度,一路成长为航天英雄。历经了重重磨难和痛苦,他仍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

当年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部队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这些糖果让聂海胜感受到了甜蜜、光明。

带着这份甜蜜他一路勇往直前,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

感动中国人物欧阳海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13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6分钟,朗读时长25分钟,慢速需要36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欧阳海,1940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生于湖南省桂阳县两路乡(现欧阳海乡)凤凰村一户贫农家庭。其父欧阳恒文,为人老实,是凤凰村的赤贫户。因此,欧阳海从小就受尽了生活的磨难。在他刚刚出生的那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其父因害怕国民党反动军队“二丁抽一”,把大儿子欧阳嵩抓去当兵,就把嗷嗷待哺的欧阳海丢到土地庙。他不忍心又把欧阳海捡回家后,取了个女孩名字,叫欧阳玉蓉,男扮女装。但是,时隔三年,欧阳海的哥哥还是被抓去当了壮丁。

凤凰村原名老鸦窝村,地处舂陵江畔,山高石多,荒凉贫瘠。欧阳海家常常是青黄不接,只能用野菜充饥。1947年冬,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也被潘保长作“壮丁捐”抢走了,山上的野菜也几乎被采光了。小小的欧阳海走投无路,只好每天跟着妈妈,踏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到莲溪等地挨家挨户乞讨,受尽了恶霸地主的欺凌。1948年,他家开垦的二亩荒地也被地主刘满禄强占了,年仅8岁的欧阳海,只好随同父亲,跋山涉水,砍柴烧炭,卖炭换米,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1949年冬,桂阳县解放了。一队人民解放军开进了凤凰村。欧阳海非常高兴,整天与解放军在一起,帮他们搭棚子,贴标语,找柴火,挑水;还为四排的战士们带路,深入到四平山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侦察匪情,活捉了吴崽子、刘大斗、潘保长为首的一伙土匪。欧阳海的机智灵活,受到了战士们的好评,代理排长周虎山亲自送给他一支木头手枪,让他担任村儿童团团长,将全村的娃娃们组织起来,跑步出操,站岗放哨,参加斗争恶霸地主刘大斗的大会,维持会场秩序。

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后,中共桂阳县委根据乡亲们的要求,批准“老鸦窝村”改名为“凤凰村”,并因陋就简,创办了村小学。欧阳海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背上书包,开始了新的生活。他读书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优良。在建立初级社时,他就先后担任了社里的记工员、会计。他为人耿直,办事公道,爱社如家,吃苦耐劳,备受社员们的称赞。由于他有文化,表现好,1956年被两路公社调到砖瓦厂当工人。正当欧阳海在砖瓦厂干得起劲时,金门前线一声炮响,激发了他“报名当兵,保家卫国”的决心,但由于年龄不到,没有得到组织的批准。

欧阳海在等待中盼了两年。1958年春,征兵工作一开始,欧阳海就匆匆忙忙地从砖瓦厂赶回,到村征兵处报名。可是,村里的名额已满,花名册已上报了。他马不停蹄地跑了10多公里山路,赶到周塘村去报名。当时,周塘村的名额也满了。欧阳海急了,又赴沙溪应征青年集合点报名。他找到武装部的领导,争辩说:“我两年前就报了名,怎么给漏掉了。”武装部和接兵的同志被他的热情所感动,同意他参加了体检。这样,欧阳海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临出发前,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小海,家里的事你莫挂记,到了队伍上,可要为我们贫农人家争口气,事事都要干在前头啊!”欧阳海紧握拳头,向父亲保证:“爹,这您放心,我一定处处争个上游。”

欧阳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入伍后,他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在练好杀敌本领上。起初,他投弹只投12米。但他不灰心,每天起早贪黑,坚持苦练,连寒冷的冬夜也不放松。工夫不负苦心人。一天早上,欧阳海练习投弹,连长给他检查成绩,竟达到了35.6米。连长一面鼓励他继续努力,一面给他传授投弹要领。为了能在黑夜练习投弹,命中目标,欧阳海把香火绑在教练弹上投。经过苦练,他投弹的成绩上升到了47米,每投必中,弹无虚发,被评为全连的训练标兵。入伍三个月,欧阳海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叛乱。消息传来,欧阳海多次要求进藏平叛,表示了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当组织没有批准时,他又把平叛的热情化作强大的动力,投入到了部队的工程建设之中。在伐木时,他“虎”劲十足,上百斤的木头扛着就跑,边干边喊:“消灭叛匪,加油!支援西藏,干哪!”崭新的解放鞋磨破了,他光着脚也不歇步。连长关英奎心疼地说:“这小兵太虎了,干起活来真不要命。”

伐木完毕,连队又接受了劈山开石的工建任务,打锤成了全连的一大难关。20磅的大锤抡起来,要不偏不歪地砸在钢钎上,劲使小了不起作用,大臂抡锤又很难打准,不少新兵有些胆怯,不敢上阵。为了培养新手,加快工程进展,连部决定组织一次打锤示范表演。欧阳海积极响应,暗暗使劲。他利用休息时间,虚心向老战士学习,仔细揣摸打锤的窍门,很快掌握了“快、准、狠”的打锤技巧和“手、眼、心”的配合要领。在全连的表演赛中,欧阳海连珠炮似的创下了280锤的新纪录,锤锤命中,“弹”无虚发,铿锵有力,闻名全营,营长还亲自给他佩戴了一朵大红花。在采石场的施工中,爆破任务最艰巨,危险性也最大。欧阳海多次请缨,不畏艰险,参加了爆破组,攻克了“残眼”上的难关,创造了“空心爆破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

练兵、生产之余,欧阳海认真刻苦地学习毛泽东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还经常听连指导员讲战斗英雄的动人故事,立志成为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式的战斗英雄。在战斗英雄的鼓舞下,有一次,他冒着生命危险,攀上悬崖峭壁,堵住了水渠的缺口,避免了塌方,保住了坡下的10余户民房。由于学习认真,思想进步,他受到了组织的肯定,被送到集训队学习,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

1960年,欧阳海升任班长。这时,连队奉命去支援修筑铁路。出发前夕,他患了肠胃病,医生和领导都要他留下来疗养,他却带病上了铁路工地。在修铁路的劳动竞赛中,欧阳海担任突击队长,事事带头,高标准,严要求,别人一天挑三个立方,他却突破了七个立方,身上的汗水从没干过;睡觉时,他守在帐篷边,为战友们挡风遮雨;上工号一响,他跑在最前头,收工号吹了半天,他还迟迟不愿下工地;吃饭的时候,他勒紧裤带,从口里省出一碗碗饭来,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表现出一个革命战士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筑路工程提前完成了,欧阳海荣立了三等功,他所在的班也获得了部队的嘉奖。

当时正在住院治病的欧阳海备受鼓舞,憋着一股劲,办完了出院手续,搞了个“小演习”,来了个30公里的“急行军”,赶回部队。回到部队,他被提拔为三排的副排长。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欧阳海按照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用自身的苦难经历,积极参加诉苦运动,教育战士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紧跟共产党,永远不变心。同时,他还将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了《毛泽东选集》、《干部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书籍,联系思想实际,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把一切交给党,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从副排长调营部通讯班任班长,又从通讯班调任比较后进的七班当班长。他二话没说,不讲价钱,接受了任务。他像革命的螺丝钉一样,党把他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亮。到七班后,他带领大家学习《纪念白求恩》,用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大家,武装头脑;连队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欧阳海时时事事以雷锋为榜样,以身作则,带好全班。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件绒衣,穿了又补,补了又穿,一直舍不得丢掉。在假日里,他经常帮助老大爷挑柴,为老大娘挑水,有一次还冲入火海,抢救保护谷种和昏迷不醒的老大娘。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只说:“我是雷锋的战友。”由于欧阳海以身作则,诚诚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后进的七班很快就跨入了先进的行列,被评为“四好班”,欧阳海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誉满全团,受到师首长的接见。

1963年4月,经上级批准,欧阳海踏上了回乡探亲的路途。当时,正值春耕大忙时节,桂阳山区人民虽然连续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但还是信心十足地在与老天搏斗,向大地要粮。还没进村,他就放下行李,和乡亲们一起下田劳动,直到晚上才赶回家里,见到了阔别四年的妈妈。随后他又赶到村支部书记家里,向党组织作了探亲期间的保证:“一是参加生产劳动,关心集体,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二是正确处理家庭和个人的关系;三是按期归队,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并要求村党支部给自己安排工作。

在家乡的这段时间,欧阳海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欧阳信德老人孤苦伶仃,行动不便,生活困难,欧阳海利用休息时间,帮老人砍柴挑水,做饭洗衣,就像一个亲生的儿子。有一次,他给欧阳信德老人去挑水,发现一个小姑娘失足落水,掉进了三米多深的塘里,就不顾春寒水冷,连衣服也顾不得脱,就跳下去,把小姑娘救了上来。又有一次,他和乡亲们在地里劳动,突然发现欧阳增玉家里起了火,浓烟滚滚,烈焰腾空。欧阳海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救出了欧阳增玉的母亲,又回来和大家一起把大火扑灭。他的手被烧伤了,衣服烧烂了,但还不愿休息,一直把欧阳增玉一家安置好,在群众中树立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形象。

探亲期间,传来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欧阳海听到这个消息后,探亲假还未休完,就匆匆忙忙要赶回部队。临走时,妈妈送了他一双“万里鞋”,嘱咐他“出门万里跟党走,红心向党不变心”。公社书记周虎山送了他一本《红岩》,告诉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怎样生活,怎样为人民而战斗”。欧阳海把妈妈的嘱托、党委书记的希望一一牢记在心,挥手告别可爱的家乡、可敬的亲人,提前赶回部队。

步入军营,欧阳海正赶上连队紧张的战备活动,他完全忘记了旅途的疲劳,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战备训练。在训练中,他苦练杀敌本领。干活的时候,有100斤的担子,他不挑99斤;有空就找战士们个别谈心,征求新兵的意见;大家休息了,他还在忙着,不是学习毛泽东著作,就是整理读书笔记;就连同志们的衣服鞋子脏了,他都要抢过去洗净晾干。星期天,别人都出去玩,他又照例到伙房去帮忙……

1963年11月17日,部队进行“野营合练”,欧阳海担任收容任务。18日,欧阳海带领七班战士随着炮连刚走到衡山某地的两山峡谷间,远方就传来了288次列车“嘟嘟”的汽笛声。前面部队按照行军纪律,都闪到离铁路约四米远的地方鱼贯前进。欧阳海也连忙关照全班:“火车来了,注意安全!”同时,看了看前边炮兵连的马匹,也已靠到山边前进。可是,当火车呼啸着沿新月形的铁道突然出现时,炮连最后一匹黑骡马受惊了。驭手勒不住野性大发的牲口,被它拖着直往轨道上奔去,当奔至铁路道上时,这匹驮着炮架的骡马惊惶地横在铁道上死也不动了。看到这一情况,火车司机紧急刹车。由于巨大的惯性,列车仍风驰电掣般前进了一段,40米、30米、20米,……眼看马死车翻人亡的惨祸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不顾个人安危,以异乎寻常的敏捷,毫不犹豫地冲上铁轨,使尽全力把惊呆的骡马猛往轨道外面推了出去。

列车呼啸而过,安然无恙,而欧阳海却被卷入车底,左腿被压断,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经多方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三湘四水、大江南北。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叶剑英、贺龙、徐向前、聂荣臻、陶铸等纷纷题词,号召全国军民向欧阳海学习;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分别著文和讲话,高度赞扬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崇高精神;中共桂阳县委也作出了向欧阳海学习的决定,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1963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致函桂阳县人民委员会:中央军委批准欧阳海为革命烈士,并授予“爱民模范”光荣称号。

1964年1月22日,国防部授予欧阳海生前领导的班为“欧阳海班”。广州军区给他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五好战士标兵”和“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两路乡改名为欧阳海乡;将灌溉郴、衡两地的大型水利工程命名为欧阳海灌区。之后,广州部队作家金敬迈写了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欧阳海精神在全国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

1993年,桂阳县委、县政府又多方筹集上百万元专款,在东塔公园建立一座欧阳海铜像,表示家乡人民对欧阳海烈士的永远怀念。

孔繁森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7月8日上午,在49处纪委办公室的组织下,我随四十余人的参观团队,来到江北水城聊城,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此时正值我党101个华诞,意义非凡。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东昌湖西北隅。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酒雪城”“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6个部分,展出图片多张,陈列实物千余件。

伴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我有幸再次聆听了孔繁森同志的光辉事迹。孔繁森同志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西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然而他却十年如一日,一腔热血酒高原,做人民群众的好儿子。他家有高龄老母、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却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他囊中羞涩,在藏工作期间几乎没给家里寄过钱,却对藏胞十分慷慨大方,用自己的工资为藏胞买药、为扶养藏族孤儿竟多次卖血换钱。他始终在努力践行自己最喜爱的那句:“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然而,令人痛借的意外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孔繁森同志于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

听着这一桩桩感人的事迹,望着那件件实物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泪水多次润湿了我的双眼。我为孔繁森同志“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如冈底斯山”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为孔繁森同志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党性信念所感动,同时也为这样的好干部过早的离去而深感惋惜。

孔繁森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把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奉献给了西藏人民,而他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年迈的母亲,他作为当时的地委书记,拿着当时比内地同等级别干部6倍的工资(高原补贴),却没有钱寄给家人。这即是一种对比,又是一种强烈的感动。他把自己的“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句话,真正在实践中付出了,也影响了身边的人。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党员的职责,也给党员指明了方向,我对这句话感觉最强烈,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他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我心灵的窗户上。时时的感染了我,影响了我。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要把孔繁森同志忠诚、干净、担当的英雄品质传达给科室的党员干部,带动大家学习孔繁森那投身忘我的工作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让大家用行动去践行党员的承诺。同时我们要努力增强业务素质,让学习始终贯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带动项目部技术人员共同学习和提高,不断增强我处技术管理水平。

目前49处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机关党员干部,我们要立足岗位,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立足现场,勤勤恳恳为基层提供服务,用实际行动为49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体会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097个字,有4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7分钟,慢速需要24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聂海胜是一名不折不扣的“60后”,今年57岁的聂海胜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这是他第三次执行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第二次担任指令长。“翱翔在蓝色的天空”是他从小的理想,从神舟六号、十号到十二号飞船胜利着陆,他见证了载人航天的灿烂征途。

01

数学满分100分,聂海胜常考105分

1964年9月,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市杨垱镇樊庄村。这个镇位于枣阳西北,鄂北岗地,湖北的“旱极”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到1989年的41年间,鄂北地区平均每4年发生1次严重干旱或特大干旱;1990年到2009年的20年间,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2009年到2013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五连旱”。直到2020年1月6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顺利实现通水,鄂北焦渴缺水的历史才终结。

物资匮乏的年代,“雨停地干、十年九旱”的杨垱,绝大多数人的光景艰苦。

50多岁的刘来玉是聂海胜幼时伙伴。如今衣食无忧的他几乎不吃红薯,原因是之前吃得太多,想起就反胃。

刘来玉回忆,年幼时,主食是红薯面,菜是红薯叶;穿的是哥哥姐姐穿小了打着各种补丁的衣服;冬天拾不到柴(岗地柴少)的他只好冻着。在枣阳市区读高中时,他拿出不5毛钱车费,放假时只好步行四五个小时回家,从傍晚走到深夜。“走得无聊时,就看星星。”

刘来玉说,聂海胜家比他家还穷,吃的、穿的、用的,比他还差。读小学时,聂海胜常穿着他姐姐的花衣裳,同学都笑他。聂海胜兄妹8人,聂父去世得早,家中重担全压在聂母身上。聂海胜为减轻母亲负担,揽下了很多农活:放牛、割麦、割野菜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聂海胜深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读书。

聂海胜曾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写到:“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我读书,有一次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竟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的小学、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同学们称他“数学王”。刘来玉介绍,数学满分是100分,但聂海胜常考105分。老师鼓励学生早交卷,最先交卷的学生有5分奖励。聂海胜10次有9次第一个交卷。

02

高中时梦想,像雄鹰一样翱翔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高中每年假期,聂海胜去十几里外的堂兄家帮着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能挣十几元钱,足够交学费了。但生活的重压还是让聂海胜不得不退学,中学老师不忍这个好苗子辍学,免除学杂费,他的学业才得以继续。

进入枣阳一中,聂海胜和同学金邦才关系要好。

金邦才称,班上有50名学生,云集着各个乡镇的尖子生。杨垱镇的教学水平赶不上其他乡镇。入校时,聂海胜只能排到30多名。但他下晚自习了还在教室里点煤油灯,被老师劝回寝室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筒看书。刻苦学习的聂海胜学习成绩大幅提升,一直排在15名左右。

高中同学金邦才回忆,高中时,班上同学常玩的一个游戏:刀蹴。所谓刀蹴,就是一条腿立在地上,把另一条腿盘起来互斗,谁先倒地谁输。刚开始时,聂海胜玩不赢身体更结实的他。入学三个月后,他已不是经常锻炼的聂海胜的对手。“他只赢不了班上一个140多斤的大块头。”

聂海胜高中时人缘很好,在金邦才看来,这缘于其性格:为人平和、乐于助人。

金邦才介绍,每次学校要检查教室、寝室卫生时,在打扫完后,聂海胜总是喜欢再检查一遍,帮同学的被子收拾得更好一点,帮忙清理角落里的纸屑。高一那年,他的脚崴了,聂海胜帮他打饭、扶着他去教室。高二那年,同学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聂海胜除了帮他打饭外,还帮他洗碗,整整做了一周。

金邦才认为,聂海胜骨子里是一个内向的人。当同学讨论理想时,聂海胜总是不说话,被问到时会害羞地低下头。

有一次,他俩躺在床上彻夜长谈。聂海胜才说,他的梦想是当兵,能当飞行员更好。“我看到老鹰在天上飞,我很羡慕,我在想:如果我也能飞,我在天上看地下是什么样子。小时候,飞机飞过时,小伙伴都喜欢看,但我是看得最久的那个。”

03

平衡能力超强,为飞行而生

1983年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聂海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那时正逢麦收季节,体检后他就请假跟着堂兄干活去了,一直没和家里讲招飞的事。直到有一天,县人武部派人到聂家来了解情况,聂海胜才知道自己被选上了。

聂海胜被录取后,金邦才才恍然大悟,他有当飞行员的潜质:平衡能力强。金邦才介绍,学校附近田地里有一根灌溉管,长10余米,宽度只能容下一只脚。别的同学走几步,就会失去平衡,跳进田里;张开双臂的聂海胜每次都能走完,而且通过时间越来越快。

同学刘为众也认为,聂海胜的平衡能力强,是为飞行而生的人。“我觉得他的平衡能力超强,有天生的原因,也离不开刻苦训练。”

刘为众和聂海胜一同考入长春飞行学院。6月17日,刘为众向记者介绍,彼时,训练设备不如现在先进。训练时,手和脚容易磨起泡是常有的事,血水不停地渗,聂海胜从来不叫苦。他和聂海胜开的是歼击机,对平衡能力要求极高。1985年,他因为平衡能力欠缺,只好转业。但聂海胜还留了下来,还是同行中第一个单飞的人。

公开报道显示,1989年,聂海胜驾着歼击机飞向4000多米的高空时,只听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发动机停车了。瞬间,飞机转速、高度下降,舱内温度急剧升高。他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除故障。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飞机还在下坠。这时,地面指挥同意他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把飞机开回来。

他试着让飞机滑行,但因距离太远没有成功。此时,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动一下都很困难。最后,他不得不按下弹射开关,此时他已出现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睁开眼,自己已落在稻田里,飞机摔在离自己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着火了。

后来经查明,事故原因是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处置险情,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的勇敢精神,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聂海胜先后驾驶过歼五、歼六、歼七3种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04

飞天英雄关心妻女孝敬老人

有媒体报道,聂海胜不但在江西服过役,还是江西女婿,爱人聂捷琳曾在解放军第九0八医院(原九四医院)工作过,南昌人。

聂海胜的精力除了奉献给事业,其余就全倾注在了家人的身上。聂海胜小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好,在教育女儿时尤其注重提高她的数学水平;对于妻子他也爱护有加,因担心妻子有高血压,他从不让妻子吃肥肉等高脂肪食品。

对待老人,聂海胜更是细心孝顺,夏季的南昌堪称“火炉”,他怕岳父岳母在南昌受不了,每年夏季一到,他就催岳父岳母去北京避暑。岳父岳母到了北京,聂海胜又担心两老不习惯北京的干燥气候,特意去买了个加湿器。

小舅子聂捷勇说,自己的姐夫是一个令他尊敬的兄长,是一个有追求的男人。作为空军飞行员的时候,海胜曾经说,他志在蓝天,希望飞得越高越好。在生活中,海胜也是亲人眼里的榜样,聂海胜最爱吃藜蒿。据其亲人介绍,一盘藜蒿炒韭菜他一个人就可以一扫而空。

1998年,聂海胜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完成了从“航空”向“航天”的转变,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全过程。2005年,聂海胜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2013年,首次担任指令长的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共同上天,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第三次探苍穹时,聂海胜已是57岁。

金邦才介绍,他得知此消息时,有些担心。他给聂海胜留言表示:“你已取得了成绩,现在岁数大了,第三次上太空。虽然我们都相信你的能力,也相信科学技术,但太空还是充满了未知,能不飞就不飞。”

聂海胜如是回答金邦才,“祖国需要,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能飞,我都会全力以赴。”

聂海胜觉得,人类最老的航天员是77岁,虽然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祖国还需要,就会继续前进。

感动中国农村人物励志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事迹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5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三钱之一,伟大的科学家。中国力学之父。

1912年10月9日—20__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部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常委,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漳州职业大学名誉校长,沙洲职业工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江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暨南大学名誉校长、董事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名誉校长,天津市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主编,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提到“力学之父”,肯定会有人想到阿基米德,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力学之父”,他就是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由叔父钱穆教养成人,高考被五大名校同时录取。

钱伟长的父亲钱挚,因为在钱伟长幼年就去世了,所以教育钱伟长的任务就落在了叔父钱穆的身上。

而钱伟长却没有让叔父失望,努力学习,在1930年,他从无锡市第一中学毕业了,回馈给叔父的便是同时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的好成绩。

钱伟长高中时是一个偏科很严重的学生,高考的时候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但是他却考进了清华大学,原因就是他的中文与历史都是100分,这让他直接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给录取了。

不过因为当时的国情,本来文科双百,物理5分的钱伟长竟然毅然决定弃文从物,他转学到了物理系。

几年的时间他沉下心来像是重新学习了一遍物理知识,在1935年,他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并且还获得了换专业后的第一个奖励——“高梦旦奖学金”。之后,钱伟长在导师吴有训的帮助下做光谱分析,并且成功公费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期间,他仅用50天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还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自此,他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也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之后,他带着初心回到了祖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另外还是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

从此他便开始了为祖国奉献的一生。

1956年,是他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同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自此他便在国土上长期从事力学研究。不管是晦涩难懂的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还是常人避而远之的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他都做出了杰出的的贡献。他不仅提出来了“板壳内禀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还发表了近100篇论文,包括《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约300万字。

钱伟长为中国的力学领域做出了数不尽的贡献,包括机械工业、土木建筑方面,还有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所以他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他获得无数奖项,心系教育事业。

1956年,他获得了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82年,凭借“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钱伟长曾被授予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拉尔逊多科大学杰出校友与荣誉教授。另外钱伟长还是国际理论力学大会最年轻的大师。

在教育上,钱伟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中国力学研究提供了场所,另外,也是他创立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力学系,并且招收了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作为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的创立者,钱伟长也为教育事业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拆除四堵墙”,坚持“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等等。

钱伟长是伟大的科学家。为中国力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人能及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敬。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4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

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李文祥同志是河南省濮阳市农民,他1947年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战役,荣获“战斗英雄”、特等人民功臣等称号。1962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回乡务农,50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同志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40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近一段时间以来,李文祥和李登海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不愧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大家纷纷表示,要向李文祥和李登海学习,以这些“时代楷模”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基层一线、锐意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李文祥和李登海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时代楷模”李文祥和李登海的表彰决定》,播放了反映他们先进事迹的短片,展示了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创作的反映他们先进事迹的楹联、诗词和小传,向李文祥和李登海颁发了“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时代楷模”的亲友、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

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范文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解甲归田,他默默拿起锄头

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山城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

回乡后,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01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之父——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登海

人应该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我的理想和追求就是选育更多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李登海

在不断挑战自我中创新奋进,始终站在世界玉米育种技术最前沿

李登海从1972年开始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紧凑型玉米育种,39年如一日刻苦攻关,现已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52个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审定。他先后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撰写发表了紧凑型玉米育种栽培及种子产业化方面的论文20余篇。

李登海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在李登海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连续进行玉米高产栽培科研攻关,7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亩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提高到1400公斤/亩,是全国当年玉米平均产量的4倍。他主持承担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等13项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奖项;主持选育的107自交系及掖单2号杂交种、478自交系及掖单13号和超级玉米自交系及系列杂交种,成为我国紧凑型玉米、紧凑大穗型玉米、超级玉米三个发展阶段三大创新历程的坐标。目前,李登海育出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具有1100公斤/亩以上的高产能力,具有超过目前对照品种在不同产量水平的增产能力,具有在玉米生长后期抗拒8-9级以上风力的抗倒伏能力。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登海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就是要选育出更多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收1000亿公斤粮食。

把帮助农民朋友增收致富挂在心上,不遗余力推广优良玉米新品种

面对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李登海勇敢地承担起了科学家和科技实业家这两副重担。为此他创立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吸纳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每年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还在登海种业建成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基地,采取室内教学、现场观摩教学、远程教育教学等多种方式,向种植户讲授玉米种植技术,每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达2万多人次。抽调300多名专业人员,在全国各地设立800多个示范点,实行讲座、栽培、管理、观摩和种子征订等全程示范服务。

为让更多的农民用上好种子,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将具有高配合力的30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无偿提供给全国的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育种单位使用,推动了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目前,“掖单”、“登海”玉米已在28个省(市、区)累计推广11亿多亩,直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

不改勤劳质朴的农民本色,节约每一分钱投入到发展玉米事业上

如今,李登海已由一名普通农民发展成国内知名农业专家、上市公司老板,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农民本色。他对自己的生活支出要求得近乎苛刻,从不随便多花一分钱。在海南育种基地,他连续度过了30多个春节,克服孤寂、高温、蚊叮虫咬、瘴病的煎熬,潜心育种,矢志不移。长期超负荷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引发脑血管梗塞,经过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才脱离危险,但病愈后依然如故,现在坐飞机,买的还是经济舱的最低打折票。

但在发展玉米事业上,他却舍得花大本钱。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毛泽东说‘节约每一个铜板,为了革命和战争事业’。而我节约每一分钱,为的是科研创新,为的是开创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的是为国家、为农民多出快出好品种,为的是为国为民多作贡献。”从1978年公社奖励的8块钱开始,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500万元,他全部存入专款账户,设立奖励基金,专门用来奖励对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贡献的人。在创建了民营科研单位以后,他先后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亿多元,其中95%以上是自筹资金。每年,他都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将自己的“478”等自交系品种提供给其他育种专家。

当群众迫切需要玉米种子时,他从不计算本钱。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获悉灾区水稻田需要改种玉米时,李登海捐赠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良种17.7万公斤,折合人民币180多万元。同时,他在第一时间召开公司中层以上领导会议,动员职工捐款捐物,累计为灾区捐款130多万元。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2018年8月26日的朋加诺体育场被中国红点燃。备受关注的“飞人大战”结果终于揭晓,在亚运赛场最受瞩目、最激动人心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中国男子百米飞人苏炳添以9秒92新的亚运会纪录摘得金牌,引起了全场沸腾。“中国飞人”苏炳添加冕“亚洲飞人”,其9秒92的成绩不仅刷新亚运会纪录,与亚洲纪录也仅有0.01秒之差,他也是参加决赛的8人中唯一一个跑进10秒以内的选手。苏炳添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荣耀。

决赛前,苏炳添的外教兰迪·亨廷顿曾说:“如果比赛的氛围、环境和气候都合适,加上运动员感觉良好的话,苏炳添能在雅加达给中国带来一个奇迹。”外教在训练场上信心满满地留下这番话,而苏炳添果然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骄傲。

在本届亚运会前,苏炳添两度跑出平男子100米亚洲纪录的9秒91,追平了卡塔尔选手奥古诺德创造的亚洲纪录,成为“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带着这样一份辉煌的成绩单第三次来到亚运会赛场,苏炳添的目标很简单——拿到男子100米的金牌。最终以9秒92的成绩夺冠,苏炳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觉得今天已经破了我的魔咒,作为男子百米选手训练了十几年,我参加的所有运动会都没有尝试过拿一个冠军。29岁,我终于在亚运会上证明了自己。”手捧亚运金牌,苏炳添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飞人”。是的,苏炳添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速度不容小觑。

2017年年初,那些关于“苏炳添退役”的新闻不胫而走,苏炳添的确动了这个念头。然而,苏炳添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训练比赛。数年如一日的封闭训练,肩上积攒的各种压力,局外人统统无法体会。正是这样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成就了如今的亚洲飞人。

在整体水平依然无法与欧美抗衡的亚洲,亚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意义不言而喻,正如苏炳添所言,“这是打破魔咒、扬眉吐气的一晚”。辉煌背后总是藏着无人言说的艰辛,不过还好,苏炳添坚持下来了,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自己也铸就了中国的骄傲亚洲的骄傲。

感动中国郭明义人物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0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16位用户喜欢。

郭明义,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77年1月,郭明义参军。当兵的五年里,他从一个青涩小伙成长为一个好兵,入伍第二年被评为“师学雷锋标兵”,并于1980年,先于同期士兵,第一个入党。1982年,郭明义复原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先后从事7个不同的工作,可无论做什么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创造了一流的业绩。15年前,郭明义成为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从事这份“差事”以来,他坚持每天和一线职工奋战在一起,抢着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干。他每天提前2个小时到岗,双休日、节假日从不休息,15年里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他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齐大山铁矿连年名列全国冶金矿山企业电铲、生产汽车效率第一名。鞍钢先进生产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道德模范、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他所获的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郭明义是一个追求纯粹的人,做好事不求人知,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1990年开始,他坚持20余年无偿献血55次,累计献血量达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近10倍。2005年,鞍山有了血小板提取设备,他几乎月月捐献血小板。2006年,一位工友的女儿患了白血病,另一位工友的儿子患了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他不仅带头捐款,还用各种方式发动大家捐献爱心,最终使两个孩子都得到救助。2007年2月,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向他求援。郭明义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最终“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2万多毫升。之后,郭明义先后友组织了10与此大规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到10万多毫升。2008年,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郭明义被推选为队长。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1994年,因为一部电视短片,郭明义第一次向一名岫岩山区的失学儿童伸出援手。一个月内为他寄去了400元钱,可当时他的月收入不足600元,15年来,他累计捐款7万多元,让100多名贫困儿童重新走进了课堂。郭明义是工友们的贴心人,他所在采矿作业区的一个班组30名工友中有23人受过他的直接资助。给别人捐款,他从未有过丝毫犹豫。而对自己,哪怕花一分钱也要再三掂量。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不吃午饭;所有的补助和荣誉奖励,都成为他的捐款。他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全家人至今还是挤在市郊80年代中期所建的40平方米、没有任何装修的单室里。

德不孤,必有邻。郭明义不仅自己无怨无悔地无私奉献,还带动身边工友和全国各地志愿者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爱心团队。目前,郭明义爱心团队下设的希望工程郭明义爱心联队、郭明义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郭明义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大队等7个大队,仅在鞍钢矿业就有成员近万人,全国已有4万余人加入到郭明义爱心团队,全国各地不断传来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成立的消息。

2010年8月1日,__对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10年10月开始,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范围内做巡回报告,感动和激励了无数干部群众。2011年3月,郭明义在新浪网上开通了“鞍钢郭明义”微博,仅仅不到9个月,关注的粉丝已经超过400万,增长速度在所有博主中位列第一,覆盖的网民已达5800多万。2011年4月和7月,话剧《郭明义》和电影《郭明义》相继推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于此同时,郭明义的爱心团队迅速发展壮大,从2010年8月的40个分队,猛增到如今的160多个分队、6万多人;一年多来,郭明义爱心团队累计捐款200多万元,建设希望小学2所,资助贫困学生6000多人,救助困难群众4000多人,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5000多人,参加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800多人,参加献爱心活动的人员超过20万人次。

如今的郭明义,仍然每天5点多上班,提前2个小时在采场上奔波;仍然住在鞍山市郊区、那栋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米的单室里;依然每天为帮助困难孩子和群众而不知疲倦的操劳;依然把做好事、办实事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在他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为党分忧、为企奉献、为民解愁的热望,始终在为了和谐社会建设而不懈奋斗,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雷锋,是当之无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者!

感动中国人物感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与往年一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却都以不一样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民族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对感动中国中是教师职业的感动人物也会有更多的感触。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的人物。他是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我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景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我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我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应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经过社会力量,帮忙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最终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用生命谱写出了人民教师的关荣与伟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中,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我们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完美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在一个个感动人物的事迹中,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与人性的力量。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经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以往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所以而改变。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人应当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提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向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

有关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16篇范文)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自扫雷作业展开以来,杜富国同志进出雷场千余次,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在4号洞、265号界碑、马嘿、老山等14个雷场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荣立一等功1 次,多次获嘉奖,分别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2018年10月11日下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人物信息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99人关注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 ...[更多]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98人关注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牙牙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第一次不需要父母帮助独立行走,第一次背上书包独自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到考试成绩单,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6篇范文)98人关注

    伍淑清的爱国爱港情怀并非始於今日,而是发轫於心灵深处,彰显於大小事中。从她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可以看出一斑。1998年,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英雄事迹(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英雄事迹(16篇范文)98人关注

    回归军营、回到社会,今后的路怎么走?沉默良久,杜富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个问题,我现在很难回答。”谁还会对这位英雄战士,提出过多的要求呢?毕竟,他伤得太重了毕竟,他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简短事迹(14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简短事迹(14篇范文)96人关注

    开学第一天我们照常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既平常又非凡的教师。她,用36个春秋,用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去当了一个偏远大山学校的老师。她,辛辛 ...[更多]

  • 2023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16篇范文)
  • 2023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16篇范文)96人关注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 ...[更多]

  • 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事迹(12篇范文)
  • 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事迹(12篇范文)95人关注

    “首飞”神六,度过难忘“太空生日”经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2003年,聂海胜入选神舟五号的首飞梯队,和杨利伟、翟志刚一起等待最后的选拔结果。虽然那一次聂海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