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 428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05人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 1347字 | 19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58人 |
刘盛兰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 578字 | 6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20人 |
张桂梅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 678字 | 2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99人 |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 915字 | 7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76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 805字 | 9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53人 |
感动中国的20个人物事迹 | 1644字 | 14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156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基层工作者事迹 | 1303字 | 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85人 |
2017感动中国五大人物 | 507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66人 |
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 673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70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雷事迹 | 578字 | 8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79人 |
麦贤得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 827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07人 |
搜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 878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80人 |
中国感动事迹人物征文 | 640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11人 |
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事迹心得 | 400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05人 |
感动中国的最美的人物事迹 | 639字 | 3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45人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__年的十万分之0.5。20__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肖卿福颁奖词: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47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陈陆的抗洪“战役”,是从7月18日开始的。
那天开始,庐江整个县城内涝,消防救援大队的接警电话几乎响个不停。陈陆一边请求合肥救援支队增援,一边带着队员们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救援现场赶赴另一个救援现场。
凌晨回来,清晨出发,陈陆每天只和衣而眠三四个小时,就连吃一份盒饭也只匆匆扒拉几口。“等着我过来!”成了每天陈陆辗转在县城和乡镇救援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脸上、手背都被晒得发红蜕皮,陈陆本就带有伤病,再加上长时间泡在水里,他的膝盖乃至全身很快开始浮肿,膝盖疼痛难忍,已经影响正常弯曲和行走。
就这样一次次,陈陆和队员一起,背着老人,扛举着孩子,把他们送往安全地带。一位70多岁的瘫痪老人被救出后,拉着陈陆的手连声道谢,陈陆只是憨憨地笑,摆摆手,又冲向了下一个“战场”。
庐江县鲍井新村的孕妇解启霞听说陈陆失联的消息后,禁不住泪流满面。她是陈陆冒着大雨从洪水中转移出来的。她说她始终记得,陈陆有一双特别有力的手和沉稳洪亮的声音。
从7月18日到他落水的那一刻,陈陆和队员们在抗洪救援一线,连续奋战了96小时,出警411次,解救和疏散群众2665人。这些数字,见证着一名消防英雄在抗洪救援一线践行铮铮誓言和赤诚初心。
用生命诠释“人民至上”
陈陆是江苏江都人,父亲是军人,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穿上军装,一直是陈陆的愿望。2001年12月,他如愿参加消防工作,在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为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
2008年汶川大地震,陈陆是安徽省第一批去增援的消防队伍中的一员。在震后的汶川救援中,陈陆拖着被毒虫叮咬起泡流脓的伤腿,背着30多公斤重的破拆器材,连续10天在震区搜寻生命。那年,他被评为“合肥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16年6月,庐江县遭受洪灾。陈陆连续奋战35个小时,带队营救和疏散2430人。群众无一伤亡,陈陆自己却当场累到晕倒,经历2个小时的抢救之后才转危为安。那年,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被安徽省公安厅记集体三等功。
陈陆履职的19年里,获得很多荣誉。“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然而这一次,他的荣誉却让所有人泪目。
7月26日,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追授陈陆同志“安徽青年五四奖章”;7月27日,应急管理部批准陈陆同志为烈士;7月28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陈陆同志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
在战友们眼中,陈陆爱笑,“没架子”,热爱工作。
然而,在家人眼中,陈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结婚后,他几乎每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陪陪妻子和孩子。在陈陆的办公桌上,一个崭新的消防车模型还静静地立在那里。那是陈陆给4岁的儿子特意准备的礼物,是一个消防员父亲一个多月没能回家,想给儿子的道歉和补偿。
“我志愿加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坚决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恪尽职守、苦练本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切。”
2018年消防部队改制,陈陆选择继续从事消防救援工作。这是他选择留在“火焰蓝”那天的誓词,也是他曾很多次带着新消防员,一遍遍宣读的誓词。战友们说,他用生命践行了这样的誓言,用生命为“人民至上”做出了最赤诚的诠释。
据了解,入汛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参加各类抗洪抢险救援超过1万起,营救遇险被困群众近4万人,疏散转移被困群众近11万人。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防汛抗洪一线,依然挺立着众多如陈陆一样的“火焰蓝”身影。
刘盛兰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0位用户喜欢。
刘盛兰,男,汉族,1923年9月生,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
自1996年起,靠拾荒资助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拾荒助学,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1996年,刘盛兰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一位13岁的中学生,因家庭发生变故,面临辍学危险。经过仔细考虑,老人给这位中学生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了50元钱。第一次帮助别人,让刘盛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那以后,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刘盛兰老人的拾荒捐助路就这样开始了。此后,只要从电视或报纸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老人就往外寄钱,帮助最多的是失学的孩子。
刘盛兰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汇款单,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都是他资助过的学生。刘盛兰是五保户,镇上每月给他200元养老金,他又把大多数养老金都拿去资助困难学生。随着刘盛兰的事迹在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来看望老人的越来越多,有不少人资助他钱物,收到的钱他又一分不留地全部捐了出去。
18年来,他把自己10万多元的积蓄一点点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资助近百个孩子。
刘盛兰荣获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我们学校这段时间组织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
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我觉得和她相比较我深感惭愧,学习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后,我决心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的为你好,那就是母爱;有一种爱,一辈子关心你,也不需要你的回报,只要你能够健康,幸福;有一个人需要你用尽一生一世的感恩,那就是妈妈;有一个人需要你用一生去铭记,那就是妈妈!——题记
今天我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颁奖典礼,也就是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这个颁奖典礼让我心潮澎湃。
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87岁;为了事业,为了中国的发展,他任劳任怨,连回家也很少。也有拾荒助学的“五保”老人刘盛兰,92岁,老人家庭并不富裕,老人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将自己,辛辛苦苦拾荒的来的钱,毫不犹豫地捐献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更有为了儿子,愿意付出一切的方俊明的妈妈,姜春梅,84岁,有一年,有一个小孩溺水,方俊明见了,二话不说一头扎入湖底救人,不料颈椎骨折并导致高位截瘫。妈妈劝导他,并背了他整整23年。
还有许多许多让人感动的人物,他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只为了能够帮助到别人,也帮助祖国!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方俊明的妈妈。
她任劳任怨地照顾她的儿子,也从不说苦,也从不说累。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方俊明妈妈就一直开导她的儿子,让他儿子也不再伤心,但是这些年也发生了许多事,方俊明妻子的离开,方俊明爸爸的去世,也对他们的生活有不少打击。家里的重担也都压在了方俊明妈妈身上,她每天起早贪黑,早上五点起来做早饭,晚上等到儿子,孙女都入睡了,才敢渐渐入睡。23年来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都是靠妈妈来背,她为儿子洗衣、做饭、洗脚、擦身子,有时候肠胃不好,大小便失禁,都是妈妈及时的换洗。
在天气好的时候,想让方俊明下楼透透风,散散心,就从二楼,一步一步艰难的.背下来,即使再苦再累,都要坚持。现在方俊明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方俊明心里也少了一份负担。但是方俊明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妈妈,妈妈已经老了,也渐渐背不动他了,他就是希望自己的妈妈能够歇一歇,享享清福。但是方俊明妈妈并不是这样想的,她觉得儿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还是自己照顾的比较放心,只要还走的动,就要把儿子背下去,照顾下去!
母爱是多么的伟大,母爱是多么的无私,让人催人泪下,看了这次颁奖典礼,我的感触很深,觉得看的很有意义,也有很大的收获!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前往山区支教,是周秀芳心中一直以来的愿望。这也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十岁时,周秀芳因家贫面临辍学,她的老师主动承担了周秀芳的学费。之后,周秀芳半工半读完成了初中学业。初中毕业后,周秀芳参加了工作,凭着勤奋刻苦的劲头,又完成了高中和师范专业的学业。“当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你这么喜欢看书,又对孩子有爱心,你以后当老师的话,肯定是一位好老师!”在周秀芳的学习生涯中,几位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是她前进的动力和立志成为老师教书育人的初衷。
已经退休12年的周秀芳偶然得知湖南溆浦山区有不少贫困学生,童年时的亲身经历让她做出决定,前往溆浦山区支教并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从周秀芳开始支教到现在,她已经发动爱心人士筹建了22所希望小学,将价值2000多万的物资运往溆浦山区。周秀芳介绍,大部分的捐助,来自她曾经的学生。
周秀芳和在场的“未来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育人心得。她说:“在教育中,我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发挥他的长处。我曾经有一位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被退学后转来的,我时常鼓励他,还让他担任班干部增加信心。如今他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人了。”
“现在的支教工作,很缺乏教师。”周秀芳说:“现在,不少支教教师一周要上二十多节课,很辛苦。今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偏远山区的教育情况,吸引更多的专业学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去。”周秀芳还表示,现在的学习教育学的同学们,知识储备与技能更为丰富,能够为需要支教地区的孩子带去更多的教育形式和理念。
今年暑假,有三位周秀芳曾经的帮扶对象从贵州来到了宁波交流。最让周秀芳感到欣慰的是,这三位学生目前都就读于贵州师范学院,将成为教师反哺故乡。
“周老师,如果我们也想为支教事业尽一份力,该怎么做呢?”现场,一位教育学专业的大一学生问道。周秀芳笑着:“你尽管来找我!”说着便拿出了手机要和场下的同学加微信。
“知足、感恩、乐于奉献,这些品质是支教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在支教过程中,有所获益。”分享的最后,周秀芳说。
感动中国的20个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44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56位用户喜欢。
“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明确的保护方向、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护。”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并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如何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了樊锦诗日夜思考的问题。
“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人们应该享受这一珍贵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参加了申遗材料的准备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
20__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樊锦诗不会忘记,一份她亲自参与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提案,终于作为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
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遗址中,还率先启动了参观预约制,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国家的命运决定了莫高窟的命运,国家独立了,国家强大了,国家发展了,我们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护了。”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一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在她的内心深处,心甘情愿,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基层工作者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新冠疫情突袭雪域高原,打破了高原原本的详和与安宁。面对突然拉响的疫情警报,亚东县上亚东乡如丙岗村党支部书记小王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带领村“两委”班子奔忙在抗疫第一线。作为全村带头人、主心骨,他带病坚守岗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充分发扬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具体的抗疫行动中。
雷厉风行,迅速行动
8月8日,接到上级疫情防控工作会议通知后,顾不上拍打身上的尘土,小王从村土鸡养殖场改扩建工程施工地直接赶往上亚东乡会议室。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根据会议精神,他立即结合村情部署安排各项防控措施和任务。凌晨时分,再次在乡党委参加会议后,他立即返回村里召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召开村级疫情防控工作布置会,仔细梳理村情、研究落实措施、安排布置防疫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无遗漏,落到实处。
勇担重任,守土尽责
正值亚东雨季,在养鸡场施工的小王,赶往乡政府开会时路上下起了暴雨,衣着单薄的他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开完会又立即带头安排人员配合乡党委政府组织村民进行核酸采样,一热一冷之下,染上伤风感冒,在村委会研究布置工作任务时,他涕泪交流,在座的驻村工作队同志担心他的身体,说:“书记啦,现在比较晚了,休息不好、人太疲惫感冒容易加重?有什么事情我们给您打电话?”“防疫这么重大的事情,是我该扛的责任,这个时候我能回去嘛”,小王回答。从接到防控任务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把“千斤重担”扛在了肩上。他边擦鼻涕边安排村里大小事宜,硬是带病熬了两个通宵,确保了村级社会面管控有力才放心稍作休息,然后又继续投入每天紧张的防疫战斗中。
不畏辛劳,冲锋在前
无论是开会布置,还是具体落实,小王都是想在前,做在前,冲锋在前。防疫宣传、人员排查、公共环境卫生消杀、村居安全管控、防控物资保障、舆论引导等具体事宜,他都件件带头做,身先士卒,以上率下。尤其是在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上,他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积极调动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党员、双联户长、志愿者等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及时为村民送电卡、加煤气、购买、配送必要生活物资,处理紧急事物。他将支部建在轮子上,在自己的私车皮卡车上插上鲜红的党旗,用作全村应急保障车辆,在交电费、加煤气、送物资、去牧场的路上沟通安排工作。在组织村民核酸采样、抗原检测中,他更是冲锋在前,每次都有他身穿防护服维持秩序,或是在采集棚里仔细登记,或是贴心地为年迈村民送上凳子,或是为牧民、年迈行动不便村民进行上门核酸采样……他的身影时刻活跃在抗疫一线。“我们要把村里每一个人都顾好,包括牧民、外来务工的工人,虽然我们累一点,但是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小王坚定的说。“罗旦书记啦很能干,他把大家都照顾的很好”,群众们谈起小王,总是竖起大拇指评价。“罗旦书记非常有责任感,他有思路有措施有行动,也有凝聚力,是一位实干型的难得的好支书”上亚东乡党委书记陈城同志评价说。“罗旦书记让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村民们也都肯听他的”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也都如此评价,这都是大家对小王个人和工作情况的认可。
天色微亮,小小的村委会仍然灯火通明,一年中最长的夜已过去,亚东县实现社会面清零,只要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能够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2017感动中国五大人物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3月1日夜晚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砍人事件,我为死伤者表示悲痛。我也深思:祖国自古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直是一个团结、上进的大家庭。而在前天,却发生了这样不可饶恕的事情。
但是在悲痛中也有一丝温暖留在了我的心中。13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中出现了这样两个让我铭刻在心的人。
第一位是黄旭华爷爷。他青年、中年时期都奉献给了祖国。他三十年没有回家,直到他父亲、二哥去世时也没能回家看看。他忙了三十年,可谁也不知他忙了些什么,直到今天他才能说出他的工作是什么。后来,他来到父亲的墓前说了这样一句话:父亲,对不起,我希望您能像母亲一样谅解我。黄旭华爷爷就是这样一位无名英雄。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是刘盛兰爷爷。你们肯定认为他是女的吧?!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服务。他自己住的是破房,穿的是破衣。他每天吃的是垃圾桶里捡的烂菜叶。每天去捡水瓶卖,可是这些水瓶在乡下只卖3分钱,有时还根本卖不出去。他从没有吃过肉,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捐给了贫困的学生。直到他九十岁高龄时,孩子们凑钱请他吃饭,给他买了生日蛋糕和礼物。刘爷爷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的饭菜。看到这里,我热泪眼眶,我哭了……
如今,九十岁高龄的他在敬老院里安度晚年。
这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满含热泪看完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那一个个使人热泪盈眶的画面,让我掩面深思,他们那种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是一群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他开始了助学之路。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了很多,我们也不能只沉浸在感动的时光里,我们应该让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多一抹亮丽的色彩。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帮助弱者、专心工作等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虽然是一些微薄的行为,但是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还是可以感动世界的。
能感动他人的人,是高尚的;懂得感动的人,是幸福的。学习他人的无私,传递爱的宣言,践行爱的承诺,奉献自己的力量,让爱充满人间,让感动长存人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雷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胡雷是宁夏人,家境贫困,从小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导致下半身瘫痪,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 ,他的母亲改嫁了,爷爷后来也去世了,是奶奶抚养长大的。
不过,他当时是领了低保和补助的,因此对国家深怀感恩。
身体不好,就没有上过学,长大了也找不到工作。他能做的,就只有拾荒和摆地摊。其实,就算他的身体都这样了,但是如果有了钱,还是能娶到媳妇的。
可是他并没有。他就是那种心怀大爱的人。他天生善良,一直感恩国家和热心的乡亲们对他的帮助,想回报社会,早已立志此生要做的事就是资助贫困学生,让贫困学生能完成学业,把这当成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他只要一攒到一些钱了,就去资助贫困学生。从2011年开始,胡雷每个月都会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款,最少10元,多了就100元,一有钱了就去捐,从来没有间断过。
他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贫困儿童,给他们带去光明和温暖。在15年的时间里,他的捐赠超过了一百多万元,共帮助了五百多名留守儿童。他对生活从来不抱怨,虽然自身有残疾障碍,但是他依然坚强的活着。
他并不仅仅只捐助宁夏当地的贫困学生,别的地方有难了,他也会伸出援手。在2021年7月,河南新乡遭遇了水灾,他捐了整车的物资,是价值2万元的方便面和矿泉水,他亲自到现场救灾。别人一看到他的样子,都觉得很难受,想不到他自己都过得那么苦了,还想着去帮别人。
记者采访他,他只说:“国家和人民有难,我们人人有责!不用谢不用谢!”
麦贤得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7位用户喜欢。
麦贤得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八一勋章”“最美奋斗者”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在广东汕头的一栋普通民房里,一位老人正“左右开弓”练习书法……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英雄麦贤得。
麦贤得,1945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196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到广东虎门沙角海军联合学校学习。军校毕业后,麦贤得被分配到海军护卫艇第41大队4中队611号护卫艇上,当了一名机电兵。1965年8月5日晨,国民党海军巡防第2舰队大型猎潜舰“剑门”号和小型猎潜舰“章江”号由台湾左营港出航,当日傍晚驶至福建省东山岛东南兄弟屿海域,企图向大陆输送特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即令汕头水警区以鱼雷艇11艘和护卫艇4艘做好战斗准备。23时13分,护卫艇4艘和鱼雷艇6艘奉命出击……
在激烈战斗中,麦贤得所在的611号护卫艇机舱中弹,3部主机受损,机电兵均负伤。麦贤得前额被弹片击中,失去知觉。副指导员替他包扎伤口。他苏醒了,已说不出话,用右手吃力地指着机器,意思是,最要紧的事是照顾好机器!副指导员向他点点头,让他好好休息;此时,艇舱开始进水,情况十分危急……麦贤得凭着坚强的战斗意识,忍受剧痛,以惊人的毅力,回到机器旁继续坚守岗位,与战友们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机器。他额上的鲜血粘住了眼角,阻碍了视线。但他凭着平时练就的一手硬功夫,在剧烈摇摆的机舱里仔细地检查着每一根管路、每一个阀门、每一个螺丝钉,及时排除了故障,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麦贤得坚守岗位3小时,直至5时22分我参战部队将“剑门”号击沉,战斗胜利结束。
战后,麦贤得荣立一等功。1966年2月4日,他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同年2月23日,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人民解放军海军授予611号护卫艇以“海上英雄艇”。
在战场上,麦贤得是“硬骨头”,退休后也“闲不住”。多年来,他一直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常常去学校给孩子们上国防教育课,播撒爱国主义种子。麦贤得勉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要把革命精神代代传!”
搜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在这个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的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有的是为国家人民奉献;有的是对贫穷的人帮助;有的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所奉献。
王茂华是一名教师,他不但火海救人彰显其英雄本色,医院救护时,在全身98%都烧伤时,疼痛可想而知,在一个多月的抢救时间里,他多次植皮,截肢,身体和心理上的负荷难以预料,可王老师竟一声未吭,不喊一声,不叫一声,只为了妻儿不要牵肠挂肚,撕心裂肺。这个真正的男子汉把一切都背起来了。王茂华是一个80后,事迹发生后,他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等等荣誉,他的行为目的不在于此,否则他不会付出生命。可他的行为却向世人证明了80后的豪情。在长者眼里,80后及以后的孩子们是垮掉的一代,可在多事民族的灾难面前,80后们一个个一次次谱写了一笔笔大写的人字。他们有很多不足,但他们同样有一颗热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王茂华是一名教师,普普通通的教师,教师是什么?是撒播爱的使者!他用他的壮举完成了他的使命。
先说为人民奉献的英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的军人。在舟曲特大泥石流中,他不顾家人的安危,战斗在第一线,负责转运犯人和救援。当得到空闲时,见到自己的妻子打来的未接电话,打回去时却只有冷漠的嘟嘟声,得知自己的妻子遇难和才落下伤心的泪水。这种为国家奉献,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时听从上级的指示,勇于奋战在第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的。
雷锋生活工作过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一名普通的公路------郭明义,30年如一日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身边弱势困难群体化解矛盾,给300余个濒临绝望和无助的困难家庭带来新的希望。他用大爱营造一个温暖祥和的环境。他是180多名特困中小学生的资助者;他无偿献血累计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从身边小事做起好事多得数不清。“最美”洗脚妹刘丽,月入只有2000多元,可是六年来,她资助了逾百名贫困学生,以她微薄的收入,帮助这些孩子实现了读书梦……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中国感动事迹人物征文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胡忠、谢晓君这对夫妻带上年幼的孩子,来到高原教书。每月只有三百元的生活费,他们竟还有如此信念,一直教了好多年。而且他们的女儿非常懂事,在学校里叫妈妈只叫谢老师,原因是怕那些孤儿自卑。难怪颁奖词这么写道:“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雪莲。”
刘伟最让我敬佩,他幼年贪玩以致于失去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生的希望。他努力学习游泳,拿到了残运会的金牌。可是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不仅缚住了他的双臂,还缚住了他运动的权力。刘伟只能转练钢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练到常人用手弹7级的水平。怪不得有人这样说他:“他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恪守孝道的'孟佩杰,也令我感动。她的养母瘫痪在床,从幼年起就开始照顾妈妈,每天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就这样过了四千多个日子。她把中国的传统美德——孝表现得淋漓尽致。
烈火金刚刘金国在大连的石油爆炸时,迅速赶到火灾现场,指挥一线消防官兵灭火。国外通常采用等爆炸完毕后在灭火,而刘金国为了保护大连六百万人民的安全,抱着必死的的心态,下令立即灭火。在这种情况下是有很可能连环爆炸,每走一步,都有生命危险。刘金国舍己为人,与一线消防官兵和火神大战了15个小时,终于创造了一个零伤亡的完美成绩。
还有科学之星朱光亚,肝脏之父吴孟超,绿荫开发者杨善洲,用羊肉串救助特困生的阿里木,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张平宜,最美妈妈吴菊萍,他们的事迹都很让我感动。
如果我有牺牲小我,追寻大我的精神,有坚强不屈的毅力,有孝顺长辈的美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有伸出双手去接坠楼孩子的勇气,有一生做贡献的决心,那该有多好啊!
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事迹心得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毅然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返回家乡务农。
曾经和孙景坤一起生产劳动、如今86岁的老党员刘振发说:“只知道孙队长当过兵,去过朝鲜,带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过上好日子,但也是刚听说他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儿孙美丽说。一个夜晚,孙景坤给孙美丽讲:晚秋初冬,孙景坤所在排进入一片高粱地,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来,一个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外全部牺牲。“每当谈起这些,父亲总是眼含热泪。”
虽已96岁高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感动中国的最美的人物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我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张富清哽咽着说出了将自己所有战功尘封64年的心里话。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主动请缨,始终冲锋前阵,无惧生死,突击任务中炸碉堡、负重伤……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当突击队员是,他只淡淡一笑:“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让张富清敢于直面生死、英勇杀敌,也造就了时代丰碑“人民功臣”。
张富清的一生注定是默默奉献的一生,时逢部队转业,他本可以选择去条件更好、待遇更优的地方,但他却主动投身湖北恩施边远山区,下基层、搞生产、修公路,住柴房、睡草席,吃萝卜、咽青菜。心中装的是老百姓的温饱冷暖,却顾不上自己家的柴米油盐,在湖北恩施多年,张富清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却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福利,为家人开后门、亮绿灯。因为“我是国家干部,我要把我的位置站正。如果我给我的家属行方便,这不就是以权谋私吗?这是对党不廉洁,对人民不廉洁,我坚决不能做!”多年来,张富清舍小家顾大家,“不给组织添麻烦”潜移默化的成了家风。
如今,已经95岁高龄的张富清和老伴还生活在建于上世纪80年代潮湿老旧的老房子里,最简单的陈设,最清淡的饮食,最朴实的生活。71年党龄的张富清经历得了战争岁月的洗礼,耐得住功成身退的清寂,依旧守着那一份老党员淳朴作风,守着入党时的那份炽热初心,他“心中富足、两袖清廉”,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廉洁自律,张富清同志终将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