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 831字 | 11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13人 |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 1235字 | 11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143人 |
邱光华事迹简介 | 2858字 | 27段 | 10分钟 | 16分钟 | 22分钟 | 289人 |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 1247字 | 10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52人 |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 1342字 | 2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48人 |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 3492字 | 52段 | 12分钟 | 19分钟 | 27分钟 | 239人 |
邱光华事迹简介 | 777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04人 |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 700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66人 |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 5730字 | 112段 | 20分钟 | 31分钟 | 45分钟 | 194人 |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 1052字 | 10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19人 |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 5916字 | 60段 | 20分钟 | 32分钟 | 46分钟 | 279人 |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 4102字 | 46段 | 14分钟 | 23分钟 | 32分钟 | 209人 |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 1118字 | 10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44人 |
邱光华事迹简介 | 669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88人 |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 448字 | 2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32人 |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运输直升机营官兵每次经过营区中的一棵石榴树时,总要心怀敬意、默默注视。
16年前,该旅特级飞行员邱光华亲手种植的这株石榴树苗,如今已长成大树。邱光华为党和人民飞行一生、奉献一生的英雄事迹鼓舞激励着官兵。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任务,官兵们都要在此宣誓动员;每次取得佳绩,官兵们都要在此向英雄报告。
邱光华,羌族,四川茂县人,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历任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军装备某新型运输直升机。新装备列装,邱光华第一个报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机改装训练当中。原定半年改装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并很快担任了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为团里的骨干飞行员。此后,驾驶新机型执行了边防巡逻、高原适应性训练、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邱光华老家茂县受灾严重。团党委考虑到他的家人下落不明,况且他本人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
得知这一消息后,邱光华马上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被称为“死亡航线”。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前往理县。
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邱光华驾驶的“734号”直升机进入映秀镇、草坡乡上空。突然间,大片浓云密雾一下涌了过来,遮蔽了狭窄的空中通道。“不要动,看下航向!”这是邱光华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直升机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6月10日10时55分,经过11天的全力搜寻,官兵们在汶川县映秀镇西北7.5公里的3511高地找到了失事的“734号”直升机残骸,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5位勇士永远地走了,他们把忠诚写在了祖国蓝天,把热血洒在了川西大地。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机组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映秀、理县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个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运受灾群众200多人。
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
邱光华(1957年-2008年5月31日), 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人物简介
邱光华(1957-2008) ,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180人。5月31日,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光荣牺牲。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主要事迹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军装备某新型运输直升机。新装备列装,邱光华第一个报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机改装训练当中。原定半年改装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并很快担任了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为团里的骨干飞行员。此后,驾驶新机型执行了边防巡逻、高原适应性训练、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邱光华老家茂县受灾严重。团党委考虑到他的家人下落不明,况且他本人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得知这一消息后,邱光华马上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被称为“死亡航线”。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前往理县。
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邱光华驾驶的“734号”直升机进入映秀镇、草坡乡上空。突然间,大片浓云密雾一下涌了过来,遮蔽了狭窄的空中通道。“不要动,看下航向!”这是邱光华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直升机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6月10日10时55分,经过11天的全力搜寻,官兵们在汶川县映秀镇西北7.5公里的3511高地找到了失事的“734号”直升机残骸,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5位勇士永远地走了,他们把忠诚写在了祖国蓝天,把热血洒在了川西大地。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机组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映秀、理县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个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运受灾群众200多人。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邱光华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58个字,有2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羌族,四川茂县人,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历任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长。
20世纪90年代初,我军装备某新型运输直升机。新装备列装,邱光华第一个报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机改装训练当中。原定半年改装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并很快担任了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为团里的骨干飞行员。此后,邱光华驾驶新机型执行了边防巡逻、高原适应性训练、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邱光华老家茂县受灾严重。团党委考虑到他的家人下落不明,况且他本人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
得知这一消息后,邱光华马上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被称为“死亡航线”。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前往理县。
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邱光华驾驶的“734号”直升机进入映秀镇、草坡乡上空。突然间,大片浓云密雾一下涌了过来,遮蔽了狭窄的空中通道。“不要动,看下航向!”这是邱光华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直升机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6月10日10时55分,经过11天的全力搜寻,官兵们在汶川县映秀镇西北7.5公里的3511高地找到了失事的“734号”直升机残骸,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5位勇士永远地走了,他们把忠诚写在了祖国蓝天,把热血洒在了川西大地。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机组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映秀、理县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个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运受灾群众200多人。
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邱光华(1957-2008) 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180人。5月31日,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光荣牺牲。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邱光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机长。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陆航某团特级飞行员,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驾驶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航途中不幸遇难。
这是邱光华在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
5月31日,邱光华机长驾驶92734号飞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80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已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飞7个多小时。参加抗震救灾以来,他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6月10日10时55分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邱光华烈士,四川茂县人,羌族。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陆航某团特级飞行员,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仅仅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就飞行63架次,和机组人员一起先后向汶川、茂县、理县、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共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其中因灾受伤人员54名。
5.12地震发生后, 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去。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驾驶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飞机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5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10人及当地民警3人。机组人员5人是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琳和二级士官张鹏。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副师职飞行员邱光华同志,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校军衔。入伍34年来,邱光华同志忠诚使命,恪尽职守,长期坚守在飞行第一线,出色完成了开辟川藏青藏航线、国防科研试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邱光华积极请战参加抗震救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飞行任务,在气候复杂多变、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频繁执行汶川、北川、茂县等重灾区的飞行任务,先后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输送救灾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人,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同志率机组执行运送受伤群众任务,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撞山失事,与机组成员一起不幸遇难,以身殉职。
成都军区日前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等遇难机组其他4名同志也追记一等功。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7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13年前的5月12日,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强震猝然来袭,山崩地裂的灾难、满目疮痍的家园,震恸中国。沧海桑田、恍若新生,13年后的今天,鲜花怒放在昔日的废墟上、人们行走于新生的道路上。1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有刻骨铭心的悲痛和感动,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
2008年5月31日13时,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51岁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这是他们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就这样永远地融入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之前的63次,他们飞遍了汶川、茂县、理县以及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等灾区,先后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
1957年4月出生的邱光华,有着5800小时的飞行经历,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作为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的邱光华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邱光华原本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邱光华却主动请缨: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曾在汶川执行过飞行任务的飞行员彭德意说。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后因身体不适导致停飞。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梦想的王怀远重回蓝天,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1985年底,西藏墨脱发生严重雪灾,部队派出4架直升机参加抢险。在这次救灾行动中,运输机把一架“黑鹰”空运到西藏。负责拆卸和组装工作的王怀远,和同事们一起仅用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直升机的组装。冰天雪地中,为了保持电瓶的温度,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住设备,边吸氧边操作……
28岁的陈林,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1980年出生的李月,是陆航团年轻飞行员中的佼佼者。作为家中的独子,李月2008年年初刚领了结婚证。小两口有一个心愿:等部队任务不紧张时,举行旅游结婚。不想,这却成为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张鹏,1984年出生,二级士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已被支部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他,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他每天在机场连续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参与装卸救灾物资170架次……
2008年6月14日,中央军委为机长邱光华同志追记一等功。原成都军区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同志追记一等功。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3年了。今年清明节时,仍有很多民众自发前往成都市烈士陵园,在邱光华机组雕像前祭奠英烈忠魂。英烈在我们心中永存,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42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人物简介:邱光华是羌族人,1957年出生于四川茂县,1974年入伍,1976年入党,是成都军区陆军航空兵某部副师职特级飞行员、机长,有33年飞行史,飞过6种机型的飞机。
他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爆发。
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救灾战斗中。由于山体倾塌、碎石滚落,公路毁坏严重,地面救援受到很大阻碍。所以,成都军区派遣陆航直升机编队开赴救援一线。
邱光华
确定执行任务人员时,领导考虑到邱光华已经51岁,再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了,而且他家也在重灾区,没有把他列入救灾的飞行人员名单。
邱光华得知这一消息后,一次次找团领导:“我是老飞行员了,有经验。家里的事压不垮我,何况家乡的地形我最熟悉不过,让我飞的话,还能带带新兵……”
领导经不住软磨硬泡,同意邱光华参加救灾抢险。
5月15日,邱光华驾机飞到青川,执行空运救灾物资任务。
邱光华机组工作照,前为邱光华
到达目标空域才发现,在满目疮痍的地面上,很难找到一块降落场。有人建议空投,邱光华不同意:“这可是乡亲们的救命粮、救命水,摔坏了怎么办?”
最后,他带领机组成员反复盘旋观察,成功将直升机降落在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由震后的几块石头组成的平面上。
回来后,有人不解地问邱光华,为什么要赌上生命去较真?
他说:“救民于水火,我们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军队的荣誉,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就这样,在不具备降落条件、飞机各种参数接近飞行临界值和通信联络不通畅的情况下,邱光华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青川、北川、映秀等重灾区,抢救伤员,运送物资。
救灾飞机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间飞行,打开了一条条通向灾区的生命通道。邱光华和他的战友们,被灾区人民称为“希望的神鹰”。
右二为邱光华
5月31日,邱光华驾驶92734号飞机,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和食物两次。下午13时,他又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为保持飞机平稳飞行和保证降落安全,飞机一直保持在800米左右的高度。
这是一条从未飞过的航线,而且危机四伏:飞机在山谷中盘旋,四面都是悬崖峭壁,还有密密麻麻的高压电线。但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邱光华顺利完成了任务。
14时20分,他驾机返航。开始,飞行十分顺利。经过汶川时,他还和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
但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这是邱光华驾着飞机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人们都安静地等待着他一如往常地平安回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邱光华一去便成永别。
11天后,当人们终于在映秀镇一片陡峭的山岩上找到他们时,邱光华和同一机组的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四位勇士,已经化成“丰碑”,永远融入这莽莽青山之中了……
邱光华驾驶的直升机(2005年拍摄)
2008年6月14日,邱光华和机组人员的遗体从映秀镇运回成都。为表彰邱光华所在的陆航某团在抗震救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追记邱光华一等功,并授予该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
在邱光华精神的激励下,该团的官兵在天气极限、飞机极限、人员操纵极限的条件下,续写了新的纪录,为整个救援立下了功勋。
2009年,在纪念汶川地震周年前夕,邱光华机组纪念雕像在成都落成。同年9月,邱光华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92个字,有5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8.0级大地震,处于地震中心的四川省汶川县一时之间地裂屋倾,人员伤亡惨重。
汶川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报纸上、电视中……所有的媒体都在报导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消息。灾难当前,国家在行动,军人在行动,无数的人民解放军赶往汶川实施救援。
彼时汶川所有的陆上交通都被切断,车子开不进去,人走不进去,只能用飞机运送物资和人员。
有一名飞行员,一听说这个消息便主动请缨前往汶川参与救援行动,尽管他那时还有几个月便要到停飞的年纪了,尽管本来是被安排担任地面指挥员的,但他毅然决然地申请了要上一线去。
这名飞行员就是邱光华。2008年5月31日,执行完飞行任务的邱光华机组在返航途中经过高山峡谷,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致使机毁人亡,邱光华同机组共五名飞行员都光荣牺牲。
羌族雄鹰,展翅翱翔
1957年,邱光华出生于四川茂县南星镇的一个羌族家庭。邱光华17岁那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招选首批少数民族飞行员。本就品学兼优的邱光华得到了推荐机会,很快便入选了,但是由于身体单薄,他的体重未能能达标。
如果卡在这一关过不去,就太可惜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亦对邱光华寄予厚望,纷纷拿出自家过年的储备粮送给邱光华,让他好好补身子。感动之余,邱光华更加振奋精神,努力锻炼,最终成功考入解放军第八航空飞行学校。
邱光华成了羌族第一批飞上蓝天的人。他从小就对广阔无垠的蓝天充满了向往,又因为受到自己爷爷的影响——邱光华的爷爷早年参加了红军,最终为了革命理想而血洒他乡。
小小的邱光华常常望着辽远的天空,幻想着自己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飞出大山,飞向天际。他想像自己的爷爷一样,成为一个为国家、为人民而奉献的人。后来,他也做到了。
邱光华以全优的成绩从解放军飞行学校毕业。此后,他参加了许多艰险的任务,皆圆满完成,尤为难忘的是1987年的雪域救灾行动。
1987年10月,西藏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大雪封锁了道路、填平了沟壑,藏北的一些藏民和牛羊群被困雪山牧场,进退两难,情势危急。
邱光华和他的战友接受了为藏族同胞运载物资的任务。他们驾着飞机,飞越柴达木盆地,飞上青藏高原,攀爬过横亘在眼前的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脉。面对6000米的极限高空,他们没有一丝退却。
为了多运载一些物资,邱光华关掉了自己的暖气设备,即使他的身上、眉梢已经凝结出一颗颗冰碴子,身体和四肢也变得僵硬,他还是紧咬着牙关,紧握操纵杆,保持着飞机的正常飞行。最终邱光华创造了直升机在5000米以上地区载重悬停的奇迹。
到达救灾大本营后,邱光华和队友便开始在茫茫大雪中搜寻被困在大雪中的藏族同胞。他们降低飞机的飞行高度,取下墨镜,不顾雪地那刺目的反光,整整搜寻了八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藏族同胞。藏族乡亲们激动不已,连连向飞机上的机组人员鞠躬表示感谢。
看着藏族同胞们鲜活的脸庞,邱光华觉得值,他说:“为国家,为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不忘初心,抗震救灾
至2008年止,邱光华已经飞行了33年,经验十分丰富。已经51岁的他拿过二等功、三等功一共6次,已经是副师职级的特级飞行员了。
曾经,有一家直升机公司用高额薪金邀请他加入,也被他拒绝了。他深知做人不能忘本,并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汶川地震后,通往地震灾区的道路都被阻断了,只有用直升机调用物资和人员才能尽快赶去救援。而从成都到震中理县的航线,一向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
这条航线上的山谷间距极近,空中还遍布着许多高压线,一旦触上就是致命的危险,深谷幽涧间天气多变,一旦起雾能见度便极低。这种情况下,极易引起机毁人亡的惨剧。
“气候条件恶劣,地形条件也恶劣,飞机在极限状态下工作,飞行员也在极限状态下操作,来不得一点麻痹思想。”
这是邱光华生前接受采访时说的。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和果敢机警的判断力,邱光华带领着机组人员把“死亡航线”变成了运送生命物资的通道。
在汶川的抗震救灾行动中,邱光华积极主动承担了急难险重的飞行任务。在气候复杂多变、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转移和输送了受灾群众及救灾人员300多人。
邱光华的家乡茂县也是受灾极重的区域,执行任务期间,他曾6次到达茂县,虽然心系家乡父老和亲人,他也没有离开飞机去找寻自己的父母。
直到地震发生五天后,他才得知父母安全的消息,只是家中房屋被毁,父母已经住进了窝棚里。甚至连一句问候的时间都没有,他总是执行完这次任务紧接着又赶往下一个地方。
一别无返,壮烈牺牲
至5月31日,邱光华平均每天飞行十几个小时,几乎就要到极限。牺牲的当天,邱光华刚执行完运送防疫专家前往理县的任务,但是飞机在返航途中突遇大雾和强气流等极端天气,饶是经验丰富,邱光华也没料到,自己这一去,竟是无法返还了。
邱光华的妻子在他出任务前赶过来,两人只见面了不到十分钟,话都没说几句,邱光华就要准备飞行了。妻子李弟燕说:“我就在这里等你。”邱光华回:“好。”再然后,李弟燕等来的是烈士的遗体。
邱光华的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之后,大家都不相信他会出事,都想着以“邱大”的技术,说不准是找到了地方迫降却暂时没办法和部队联系上。战友们安慰李弟燕说,邱光华肯定能回来。李弟燕也心存侥幸,只要没有确定的消息,她就还存有希望。
时间一天天过去,部队组织的搜救行动持续进行着,却始终没有邱光华的消息,李弟燕心中的绝望渐深。
面对前来探望的战友,李弟燕时常控制不住大哭起来。但要是看到电视新闻里面有关于直升机迫降成功的消息,她便重新燃起希望,迫切地希望这就是自己丈夫的直升机。可惜不是,天不遂人愿。
十几天后,失事飞机的遗骸找到了,只是已经四分五裂,邱光华等机组人员的遗体也找到了,只是烈士们的遗体已经看不清面目。
飞机坠落的那片峡谷周围都是原始森林,前路险阻,运送遗体回去的路上要经过许多个几乎呈90度的悬崖峭壁。
救援队的人只能将烈士们的遗体移到尸袋中放好,再把尸袋放在大腿上架着,在外力的帮助下用胶带将尸袋紧紧缠绕在一根木枝上。最后,才开始以人力运送烈士的遗体。运送一名烈士遗体,需要配备大概20个人。
直到在机场见到丈夫遗体的那一刻,李弟燕才真正相信邱光华是牺牲了。
周围满是哭声,有年轻女子的悲伤痛哭,有年迈老人的哀伤哭号。李弟燕也在哭,纵使在等待的十几天里她已经哭过无数遍了,她还是像要把眼泪流尽一样地哭着,直到和周围的哭声融为一体。
妻儿悲痛,柔情未表
李弟燕说过,她能接受邱光华牺牲的事实,亦为丈夫的英勇行为感到光荣和自豪。这话出自真心,她有着和丈夫一样的想法——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拥有独一无二的情感。面对丈夫的遗体,李弟燕满是悲痛,再也想不起其他任何事。
大悲过后李弟燕的重拾理智,想起还有身在灾区的公婆需要安抚照顾。老人年迈,先受天灾,再接到这个消息,恐怕会比自己更加难受。
她强忍着悲痛,强撑着精神,安慰公婆,向前来吊唁的人致谢,井井有条地打理着一切。她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不愿意向大众展露伤痛,只在独处时默默哭泣。
好在两人的儿子邱锋还在。邱锋也是一名参与抗震救灾的飞行员,但是没有和邱光华在同一架飞机上。
邱光华对待儿子一向严格,邱锋上军校时,即使学校离家里很近,他也要求邱锋不能因为离家近就天天往家跑;邱锋不值班时就会回家,邱光华也要求邱锋第二天要早早地去,不能拖延。
邱锋在2008年5月份的时候和妻子领证结婚了,不过还没办婚宴。本来邱光华定在8月1日建军节的时候给邱峰夫妇办婚宴,地震发生的前几天,邱光华还在和邱锋商量婚宴的各种细节。最终,他没能喝上儿子的喜酒。
后来,邱光华的战友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邱光华钱包里藏着的“秘密”——那里面有四张照片,分别是邱锋上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照片,还有一张邱光华与妻子李弟燕的合照。
邱锋从没想过父亲会随身携带自己和母亲的照片。“他不是一个浪漫的人”,邱锋说。
但是李弟燕应该是知道的,她身上戴着一枚玉坠,是邱光华从新疆买回来给她的。玉坠上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李弟燕正是属猴。
邱光华牺牲后,李弟燕总是习惯抚摸这枚玉坠,仿佛透过它就能触到邱光华那温暖的身躯,透过它就能看到邱光华坚韧的面庞。
李弟燕也一直在坚强地生活着,面对亲朋好友的劝慰,她说自己很坚强,以后要好好生活,还会教育邱锋和邱锋以后的孩子做一个像邱光华一样的为国为民的好人。
时过境迁,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伤痛犹在心间。2020年,我国又遭遇了新冠病毒的侵袭。为了表示对武汉战疫的支持,李弟燕通过成都金牛区茶店子街道办事处向武汉捐款一万元,而她的儿子邱锋彼时也正在基层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每年邱锋一家人都会去邱光华遇难的地方祭奠他。
2021年,他们依旧带着花前来祭奠邱光华。邱锋知道,父亲是英雄,只要记忆不消退,邱光华就永远活在他们心中。
邱光华事迹简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男,1957年4月生,2008年5月牺牲,羌族,中共党员,生前系77116部队副师职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的杰出代表。33年来,他把飞行作为毕生追求,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14小时,是四种气象团级指挥员、教练员和团里的飞行技术骨干,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他数十次赴藏遂行多样化任务,和战友们成功开辟了直升机川藏航线,创造了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载重飞行等数十项飞行纪录。他多次成功处置直升机空中单发停车、罗盘失效、遭遇暴雨雷电等各种突发情况,圆满完成抢险救灾、卫星回收、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他热心传帮带,带教的43名飞行员中,有13名已能够执行进藏飞行任务。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邱光华在茂县老家的20余名亲人音讯全无。团党委考虑到他还有11个月就到停飞年龄,而且亲人下落不明,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邱光华虽然对家人非常牵挂,但想到自己是一名老飞行员,对灾区地形比较熟悉,这个时候最应该到前线去。他立即向团党委递交请战书,坚决要求执行飞行任务。
灾区气候复杂多变、通信联络不畅、飞行参数接近临界值,每一次飞行都面对着死神的威胁。5月26日,邱光华机组进汶川运送伤员,在仅100余米宽的峡谷中,面对挡在航线上的5道高压线和地面一片沼泽,他凭着精湛的本领,空中盘旋20多分钟,悬停9次,终于在一个小台成功降落,及时将伤员撤离。一次救灾任务中,直升机两台发动机转速差高达10%,温差120摄氏度,几乎接近单发飞行,情况十分危险。邱光华沉着冷静地紧握操纵杆,驾驶直升机安全返场、滑行着陆。就这样,邱光华和机组同志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山峡谷中穿行,累计飞行50小时31分钟、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输送救援人员87人、伤员44人,转移受灾群众180人。
5月31日,邱光华机组执行任务返航至映秀镇附近时,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机不幸失事,邱光华和其他4名机组人员以身殉职。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飞行员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更是多少青少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可是谁又了解,飞行员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和汗水;谁又知道,飞行员那灿烂的光环背后,又包含着几多艰辛与付出!
邱光华先后飞过6种机型,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
1987年5月,为了给“雪域孤岛”墨脱运送物资,他驾驶战鹰穿越海拔4200米的“死亡山谷”多雄拉山口,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
“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两百余人。
5月31日,邱光华机组驾驶92734号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八旬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因高山峡谷局部气象瞬时变化,邱光华机组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光荣牺牲。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30个字,有1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0分钟,朗读时长31分钟,慢速需要45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可当时许多牵动人心的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
当灾难发生,一时山河地动,暗无天光。这场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我国破坏力最大、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天灾。
在8级地震面前,人类是无比的脆弱,可又是如此的坚强。
废墟之中,父母们张开双臂,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武警官兵们付出了血汗,争分夺秒地实施救援,甚至付出了牺牲;
就连搜救犬们,因为长期实施紧张又危险的搜救,其中幸存者退役之后也落下了一身伤入骨髓的伤病;
天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涌现了一幕幕感人的事迹。
其中有一名副师级飞行员,也牺牲在了紧张危机的抢险救援任务之中。原本距离他光荣退役已经不足11个月,可灾难的发生让他自动请缨,义无反顾地投入灾难的救援之中。
一、总理钦点的“羌族雄鹰”
197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挑选了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邱光华就光荣在列。
他出身羌族人,家乡就在汶川到茂县之间,震中的经纬度就距离他家不远,直线距离可能也就五六十公里,受灾情况也十分严重。
邱光华跟战友说过自己家里的情况:“打电话任何消息都没有了,估计没希望了。”
地震发生后,通讯被切断了。邱光华无法得知家中父母和两个弟弟等亲人的消息。
因此每次出完任务回来,他就守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新闻播报,希望能得知一点家里的消息。
尽管如此,他驾着飞机数十次经过茂县,却从未想过在任务之中,顺便去看一眼。尽管心急如焚,他却牢记身上的使命,不敢在任务中耽搁分毫。
邱光华说:“这是天灾,没办法,我只能干着急,帮不了家里,只有靠当地政府。我能做的就是救灾。”
由于邱光华家人下落不明,且还有几个月就已经要停飞,上级组织原本决定安排他执行地面任务,因而也没有将他的名字列入参与救灾的飞行员名单之中。
可邱光华听说这个消息,马上就向上级递交了请战书,坚决请飞,飞往他牵肠挂肚的灾区。
他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是邱光华不记挂他的家人吗?不是的,只是他想去往更危急、更需要他的地方。
1957年,邱光华出生于四川茂县南星镇。这是一个羌族聚居的村落,有诗称颂“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
邱光华从小成绩优异,文体兼长。17岁时,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特招首批少数民族飞行员,还在上高二的邱光华毫不意外被选中了。但在体能检测中,邱光华却因体重未能达标而遗憾落选。
羌族出了个预备飞行员,乡亲们都很高兴。可听说他各方面都非常优异,仅在体重这关没能迈过,又纷纷感到异常惋惜。
对邱光华寄予厚望的乡亲们,从自家拿出营养最为丰富的肉菜,其中有些还是为了储备过冬而准备的粮食,毫不吝惜地都送到了邱光华家,让他好好补补。
邱光华十分感动,决定加倍努力,绝对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次年,他终于成功考入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成了羌族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人。
邱光华的成功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关怀和鼓励,对此他倍加珍惜。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国争光,为人民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90年代初,我军引入了一种新型运输直升机。当新装备列装时,需要有一批志愿飞行员参与试飞改装。
面对全新的装备,也没有前辈的成功经验,一步步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改装、试飞,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邱光华第一个就报了名。
凭着满腔热血,邱光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生生将原定需要半年的计划,缩短到3个月,就完成了改装所需。
新机改装完成后,很快就投入到了边防巡逻、和抢险救灾等重大而艰险的任务中,为人民更好地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邱光华在军中的优异表现,令他很快就成为了团中的骨干飞行员。
1985年,邱光华开辟了青藏航线,更是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空白。这条航线上地形复杂,高山林立,气候多变,曾是一个久攻不下的难题,甚至有许多飞行员在此罹难。邱光华凭借他的毅力和智慧,多次往返导航台,一点点将航线绘出。
1987年5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席卷了位于青藏高原上的墨脱。640名游牧的牧民和上万头牛羊尚未来得及转移到牧场,就被困在肆虐的暴风雪之中,随时都可能被冰雪覆没,随时都可能被严寒侵袭,随时都有可能水尽粮绝。这时,他们已经被困将近97天。
凛冽的风夹杂着雪,山谷中的通路被厚厚的冰雪掩埋,沟壑近乎被填平,车辆无法出入,只能寄希望于空中救援。
但墨脱素有“黑色死亡之谷”的称号。地处海拔3000米的高原之上,高耸的群山环伺,地形极为复杂,使得这里的气流也极其不稳定。更何况是在这样大雪封天的天气中。
临危受命,邱光华与他的战友接下了这个危重险急的任务,驾着运输机,载着物资就飞往受灾地。
机群一直从6000米极限高度上前进。他们飞越了柴达木盆地,越过了青藏高原,穿越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雪障,他们最终到达了位于沱沱河源头的救灾大本营。
为了多运送一些物资,邱光华关掉了暖气设备,只求给藏族同胞多带一些食物和水源,多带一份希望。
穿行于高空之上,一粒粒晶莹的冰碴子已经悄悄爬上他的眉毛和发梢,四肢都开始不听使唤,他还是咬紧牙关,尽力将运输机悬停在5000米的高空之上。
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本以为寻常的举动,已经创造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为了寻找牧民和牛羊,邱光华和队友沿着沱沱河来回巡巡。在白雪无涯的冰原上,生命仿佛都了无踪影。他们不得不降到50米低空处,把墨镜摘下,忍受着刺眼的反光,足足搜寻了8个小时。
最终他们见到了由白雪砌成的风障,越过了风障,他们欣喜若狂地惊呼:“帐篷,是帐篷!”
藏族的阿爸阿妈们看到了前来运送物资的邱光华一行,激动地像是见到了亲人,不住地行礼,又拍拍他们身上的雪,又朝着飞机顶礼膜拜。
见到了他们,邱光华也十分激动,他们抱成了一团,不分彼此。这样一次难忘的救灾之中,邱光华更加暗暗许下誓言:为国争光,为人民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二、一别无返,“此生无憾”
直至2008年,邱光华已届50岁高龄,亦已到了停飞的年龄。
此前,他已安全飞行5800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是团里的特级飞行员,年轻队员眼里可敬又可亲的师长。
但在每次抢险救灾之中,机组往往只是知道一个飞行高度,对于航行中会遇到的地形、天气状况一概不知,留有的准备时间也极短,在接到任务后5到10分钟之内就要成行,上天之后再对飞行条件进行观察,随机应变,因而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端危险的情况。
而每次危急险重的任务之中,邱光华总是“自恃”经验比别人更多些,主动担负起开辟飞行航线的任务。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救灾活动中,邱光华已飞过63次。飞行途中,他在峡谷之中,无数次贴着山壁飞行,在强烈的气流之中颠簸。
视线中,每三、四百米就需要拐一个弯,否则就会一头扎到大山上,而底下是湍急的江水。山间还有蛛网般的高压电线排布着。
飞行过程中,有好几次参数接近了飞行临界值,通信联络也不是很顺畅。在这样的情况下飞行,极其惊心动魄。可在搜救期间,邱光华与队友几乎每天都有好几次,要在这种条件下来往穿行,一次次给受灾的群众送去温暖和希望。
从5.12日灾难发生以来,他有数十次经过茂县南兴镇。这是邱光华羌族乡亲聚居的地方,他年逾80的父母在这里已经居住了数十年,他从这里出生、成长、娶妻生子。
他家里两座的房子也已经倒塌了,他的父母住进了窝棚。可他只能心无旁骛地进行自己的任务,将自己家人的安危都交给其他的战士。
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接到了第64个任务。接到任务后,他与机组成员第一时间将卫生防疫专家送往理县。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也素有“死亡航线”之称,地貌是十分典型的“两山夹一谷”。
邱光华身经百战,在战友和后辈们眼里,是“战无不胜”的“雄鹰”。可由于突遭浓雾和强烈气流,这次的邱光华却没能成功脱险。
将卫生防疫送到理县后,邱光华已经返航约半小时。他所驾驶的“734”号直升机,已经进入了映秀上空。返航途中,他一直与另一位特级飞行员、藏族的多名机长保持着联络。
在多么秀机长刚起飞时,他们就已经联系上。多么秀问邱光华能否看到他的机组,邱光华说不能。于是他们约定,邱光华以180的速度往前追,多么秀保持速度120,双机目视跟进飞行。
但在进入银杏乡前方约2公里左右时,天气突变,云层低垂。多么秀准备让邱光华准备到云上去。当多么秀爬升到2600高度时,他突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络。
邱光华的飞机失事时,柳建伟乘坐多架的直升机,在邱光华的飞机右侧飞行。他感到当时突然被一阵浓雾吞没,目不能视,除了浓得化不开的云雾什么都看不见,同时耳朵剧烈疼痛起来,似要刺破耳膜。
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多么秀的直升机向上突破了云层,进入平流层后,他们看见了风平浪静的都江堰平原,却再没有看见邱光华的飞机。
经过11天的搜救,6月10日10时55分,邱光华所驾的“734号”直升机残骸在映秀镇西北部7.5公里处被搜救队寻到,机上机组成员,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琳、张鹏5人全部罹难。
在短短14天的搜救期间,他们来往穿行于汶川、青川、映秀、北川等重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共25.8吨,运送救援人员87人,运送伤员44人,转移受灾群众200人。
邱光华机组所在成都军区陆航某团,创造了抗震救灾5项第一:
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
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
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
第一个搭建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
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
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三、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邱光华牺牲后,他的战友们都不敢相信,那个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技术过硬的“羌族硬汉”,竟然真的就这样离开了他们。
勒干波也是周总理特批的少数民族飞行员,与邱光华是同期。他们曾经一起并肩训练,一起钻研业务。
被分派到不同军区时,信件来往需要三个月,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给对方写信,探讨的多是飞行问题、技术问题和语言难题。
邱光华牺牲,勒干波心情十分沉重。他回想起邱光华出事当天的一段对话后,沉默良久。
那天,邱光华在空中四处出任务时,勒干波就驻扎在映秀,担任地面指挥。
每天他都要在现场指挥直升机起降,几十驾飞机来来往往,他也被漫天扬起的尘土弄得灰头土脸,头发会沾满了灰,靴子里面似乎都能抖出几两沙子来。他已经半个月没有回家了。
邱光华在起飞后,就用无线电跟勒干波说:“老勒,该回去休息一下了,洗个澡。”
勒干波爽快回应:“好,等你下一趟来,我就坐你的飞机回去。”可谁知道,这却成了老朋友之间最后的告别。不多久,邱光华就失联了。
在他失联后,勒干波通过映秀地面指挥部用无线电试图联络,但邱光华一直没有回应。电话没能打通。勒干波心急如焚,他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邱光华的飞机除机组人员外,还有10名受伤待转移的群众,载重受到影响,碰上强气流要急速拉升时会受到干扰。加上那天天气多变,邱光华很有可能已经牺牲。
终于,在搜救的第11天,邱光华所驾“734号”飞机在映秀镇附近被搜寻到。找到的时候,飞机残骸已经四分五裂,附近山体已经垮塌。
2008年6月10日下午两点,邱光华的妻子李弟燕接到了一个电话,得知邱光华出事的消息。
她不相信这件事已成事实。
当天晚上,她守着电视机,寸步不离,一遍一遍地看着新闻。她想听到她丈夫还活在人世的消息。可这一等就是十年。
如今已是2022年,邱光华的家中,所有陈设依然维持原样,时光仿佛定格在邱光华出任务的那天,不曾流逝。
每当听到门铃声,家里两只名为雪雪和贝贝的小狗会欢叫着跑到门口迎接。窗台上的三角梅依然年复一年开得十分旺盛。卧室床上,依然会放着小猴玩偶,那是因为邱光华属猴。
客厅的墙壁上,挂着邱光华和李弟燕的结婚照,相片上两个人笑得十分幸福。
她想努力营造出一种,他只是去出任务了,还未回家的错觉。
儿子邱锋总劝她另寻幸福,她也不愿。她说邱光华的心在这,她的心也在。既然选了邱光华,这一辈子就都跟着他。
每年过年,总有陌生人来拜访。他们都说是坐过邱光华飞机的人,上门感谢他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她对丈夫的理想和志向感到很光荣,这些光荣的背后是一种说不出的苦,但和丈夫一样心怀大爱的李弟燕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邱光华对她讲过他小时候的事。他小时候就一直有着一个“我一定要上天”的信念。在他们聚居的部族里,考上高中的孩子都是极少的,可邱光华靠着刻苦努力考上了。还在读高二的时候,就凭着自身的优异,被选中当了飞行员。
讲起这些事的时候,邱光华的眼里闪着光。在部队里训练的时候,教练经常夸他“这个羌族的飞行员是飞得最棒的”。
得到这样的肯定,他就一下子找到了勇气,去面对部队里环境恶劣的生活,去面对风沙肆虐的荒凉戈壁滩。
当飞行员时刻需要面对的危险,常人难以想象。但李弟燕未曾想过阻挠他去实现这些理想。她时常想起,丈夫讲起这些往事时眼里的光芒。
于是她只能一个人默默扛起这些担忧,直到距离丈夫退伍还有11个月的时候,噩耗传来。
儿子邱锋也被父亲的信念所感染。他自小就十分崇拜父亲。
但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意识到父亲肩上的重担和这份光荣,同时意识到了,风光背后的危险。
邱锋记得,12岁那年,父亲难得有一天休假,父子俩在家里享受着难得的时光。他们一起看着电视,邱光华突然告诉他,“87年的今天,我当时在雪山上。”
那是邱光华去墨脱出任务营救藏族牧民的那天。百年难得一遇的风雪袭击了墨脱。
他在飞行进入一个山谷时,被突然袭来的风吹得失去了控制。飞机撞向雪山,邱光华眼前一黑就失去了意识。不知过了多久,他才醒了过来,肋骨断了三根,皮衣和里面穿着的毛衣都被打烂了。
那是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
邱锋听完这个故事后,从此更加崇拜他的父亲。很多人体验过了死亡的威胁,会怯懦和恐惧,可邱光华依然乐观地翱翔于天,一次次从危难之中将受困的人民拯救出来。
受到父亲的影响,邱锋也进入了部队,在后勤部门任职。在汶川地震救灾期间,他先后八次,随着邱光华一同执行任务。
但最后一次飞行,邱光华似有所感召。他希望这次飞行之中,儿子不要跟着他登机。
在最后找到他遗体的时候,人们从他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三张照片,分别是邱锋上小学、上高中和上军校时期的照片。邱锋看到这三张照片,禁不住泪流满面。
但他明白,人民还在需要他。如果他就此沉湎于伤痛,恐怕父亲要对他极度失望。于是处理完邱光华的身后事,他也投身于抢险救难的紧急任务之中。
邱光华的孙子飞飞今年也已经五岁了。提起从未见过面的爷爷,孩子无不骄傲地挺起小胸脯:“我爷爷是个英雄!”
他对邱光华的事迹十分好奇,经常缠着李弟燕讲爷爷的事迹。这时,李弟燕就会告诉他:“你爷爷开飞机很棒,你要像爷爷一样棒。”
英雄已逝,但精神将永远存在,永远得以传承。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这是邱光华在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
5月31日,邱光华机长驾驶92734号飞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80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已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飞7个多小时。参加抗震救灾以来,他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6月10日10时55分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邱光华烈士,四川茂县人,羌族。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陆航某团特级飞行员,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仅仅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就飞行63架次,和机组人员一起先后向汶川、茂县、理县、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共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其中因灾受伤人员54名。
5.12地震发生后, 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去。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驾驶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飞机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5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10人及当地民警3人。机组人员5人是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琳和二级士官张鹏。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16个字,有6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0分钟,朗读时长32分钟,慢速需要46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5月12日我国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重大房屋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报纸、电视……所有媒体都在报道汶川大地震的消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和武警官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死神抗争,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灾区群众奉献了一份力量。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灾情当前,国家在行动,士兵在行动,无数人民解放军奔赴汶川进行救援。
当时,汶川所有的陆上交通被切断,汽车无法通行,人员无法通行,只能使用飞机运送给养和人员。
一名飞行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离停飞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他还是主动请缨到汶川参加救援行动,虽然他被分配到了地面指挥员,但他毅然申请到前线去。
飞行员是邱光华。 他是中国民航西北管理局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驾驶员,也是空军首批“特级战斗英雄”之一。邱光辉曾参加过多次空战战斗,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不幸于2007年初被击落。 今年5月31日,邱邱光华5名飞行员飞行员任务结束后,穿越高山峡谷回国途中遭遇低云、大雾、强气流,光荣牺牲。
羌族雄鹰展翅高飞
邱光华,1957年出生于四川省茂县南星镇一个羌族家庭。 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木匠,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邱光华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高中毕业后进入四川省航空技工学校学习飞行专业。 17岁时,周恩来总理招募了全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邱光华,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被推荐并很快被淘汰,但是他的体重由于他的瘦弱而使他失败了。
如果卡住了那就太可惜了。 家乡的父母也对邱光华寄予厚望,拿出自己的储备粮,给邱光华拜年,让他能够修身养性。 邱光华是一名普通的军转干部,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一直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把有限的钱用得恰到好处。 感动之下,邱光华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努力拼搏,终于成功考入解放军第八航空飞行学校。
看着藏族同胞的新面孔,邱光华觉得这是值得的,他说:“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
邱光华常常望着远方的天空,想象着自己能雄鹰一样,从山上飞向天空。 他想成为他的祖父,一个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 在邱振亚的眼里,只有当他把知识和力量都献给社会时,才能真正实现他的理想——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他从小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然后,他也做了同样的事。
邱光华以全优成绩毕业于解放军飞行学校。 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7月,邱光光带着对党的赤诚之心回到家乡——云南省富宁县。 自那时以来,他参加了许多困难的任务,所有这些任务都成功地完成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87年雪域救灾行动。
1987年10月,西藏遭遇百年一遇的雪灾,道路被封,沟壑纵横,一些藏民和牛羊被困,藏北雪山牧场情况危急。
邱光华和他的同志们接受了为藏族同胞运送物资的任务. 他们飞越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和在他们面前绵延的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脉。 他们是如何完成这次飞行任务?又有哪些体会呢?为了实现这一伟大壮举,邱光华以顽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3吨重达7000多公斤的物资安全运送到目的地。 面对6000的极限高空,他们没有任何退却的迹象。
为了运送更多的物资,邱光华关掉了暖气设备,尽管他的身体和额头已经凝结成了冰块,他的身体和四肢已经僵硬,但他咬紧牙关,抓住操纵杆使飞机保持在轨道上。 这是他驾驶一架直升机执行任务时遇到的一个难题。他没有想到,当这架直升机载着货物从3000米左右的高空降落到1000多米以下地面时,竟然出现了问题。机毁人亡! 邱光华最终创造了直升机载重悬停5000多米的奇迹。
到达救灾大本营后,邱光华和他的队员们开始寻找被困在雪地里的藏族同胞。 他们放下飞机,摘下墨镜,无视耀眼的雪地,搜寻了8个小时才找到藏族同胞。 当邱华民一行人将一摞厚厚的礼物送到他们手中时,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你们辛苦啦!”邱华民握着藏族群众的手说。“谢谢你啊! 藏族乡亲激动地向飞机机组人员鞠躬致意。
看着藏族同胞的新面孔,邱光华觉得这是值得的,他说:“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
不忘初心、抗震救灾;
到2008年,邱光华已飞行33年,经验丰富。 他在空军服役时间长达三十八年之久。从1950年到现在,邱老曾先后担任战斗机大队大队长、副参谋长、团长等职。 现年51岁的他拥有6二等功、三等功,已经是副师职级。
有一次,一家直升机公司给了他很高的薪水,但他拒绝了。 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要做的是让中国人都能飞起来!"这是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军人,他叫李刚。李刚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深知,不能忘记自己是谁,要不忘初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
汶川地震后,通往地震灾区的道路被封锁,只有直升机召集物资和人员赶赴现场救援。 然而在四川境内,却有一条特殊的飞行线路——直飞北川至映秀一带抗震救灾一线,这就是我国首条穿越龙门山断裂带、连接南北地震带的空中应急救援线。 成都至震中澧县的线路,一直被飞行员称为“死亡航线”。
这条路线上的山谷间距非常短,空中点缀着高压线,接触这些高压线是致命的。深谷幽涧之间的天气变化无常,起雾时能见度极低。 飞机在飞行中遇到大雾或浓雾时,由于视线不清,往往会发生迷航现象:有的甚至无法起飞和降落,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有一些驾驶员为了躲避雾天而盲目地改变航路。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悲剧性的机毁人亡。
“天气不好,地形条件不好,飞机在极限状态情况下工作,飞行员在极限状态情况下工作,所以你不能被麻痹思想。”
这是邱光华临终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的。 他说:“我是一名飞行员,在飞行中遇到危险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能承受得起的方法。”这是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那就是:敢于担当!勇于牺牲。 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大胆而敏锐的判断力,邱光华带领机组人员将“死亡航线”变成了生命物资的管道。
在汶川抗震救灾行动中,邱光华主动承担急难险重飞行任务。 从5月12日凌晨3点起飞到6时45分降落,邱光辉共完成近百次救援工作,为灾区人民送去价值30余万元的各类医疗救治设备。 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和恶劣的通信联络条件,他冒着生命危险飞行了63架次,运送了25.8吨救灾物资,调运了300300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
邱光华的家乡茂县也是重灾区,在执行任务期间,他六次抵达茂县,尽管来自一个家庭和亲人,但他没有离开飞机寻找父母。
直到地震五天后,他才听说他的父母安全了,只是他们的家被摧毁了,他们住在一个窝棚里。 他的心情非常沮丧,他知道父母在为自己担心,但他并不想就此放弃。因为在这两天中他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甚至没有时间打招呼,他一直在执行这个任务,然后又执行下一个任务。
没有回报,就没有牺牲
截至5月31日,邱某平均每天飞行时间超过十几个小时,接近极限。 他说:"我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飞了……"邱光华以惊人速度飞抵北京后,被安排住医院进行救治。4个多月过去了,邱光华病情好转出院。 牺牲的同一天,邱光华刚刚执行完运送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但在返程途中遇到大雾、强气流等极端天气,饶是经历了,邱光华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是不可能回来的。
任务结束前,邱光华的妻子赶到了现场,两人见面不到10分钟,邱某一声不吭,准备搭机。 他知道,他的工作要开始了。飞机降落后,邱家门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说:“我们等你们。”“等什么?”邱光华问道。 妻子李弟燕说:“我马上就来。” 秋儿道:“好。” 这时,李弟燕正在等待烈士的遗体。
邱光华的飞机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后,大家都不相信会发生什么事情,都想到邱光华的技术,说他们已经找到了紧急降落的地方,但暂时无法与部队取得联系。 这时,一个战友给他们打电话说:“邱光华,你现在还好吗?我们马上就要去找他啦!”邱光华听了,心中一阵轻松:我一定会把他救回去的!战友说。 战友们安慰李弟燕说,邱光华一定会回来的。 李弟燕也是一个幸运儿,只要没有明确的消息,她还是有希望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军队组织的搜救行动仍在继续,但没有邱光华的音讯,李弟燕的绝望更加深了。
在来访的同志面前,李弟燕常常控制不住地流泪。 李弟燕是空军某部战士。她的父亲在战争年代就牺牲了,母亲也去世得早。她从小就被送到部队里读书。 但是在电视上看到直升机成功着陆的消息,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那是她丈夫的直升机。 可惜,没有,天不遂人愿。
十多天后,失事飞机的残骸被发现,但都成了碎片。邱先生和其他机组人员的遗体也被找到了,尽管烈士的尸体已经不见了。
飞机坠落的峡谷被原始森林环绕,前面的道路是危险的,许多悬崖峭壁在返回运送尸体的途中几乎高达90度。
救援队不得不把烈士的尸体装进尸袋,放在大腿上,在外力的帮助下,将尸袋胶带在一根木枝上。 终于,运送烈士遗体的工作开始了。 如果是在地震发生前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进行掩埋的话,这个过程可能会更快一些。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运送一名烈士的遗体大约需要20人。
直到她在机场看到丈夫的尸体,李弟燕才真正相信邱光华已经死亡。
到处都是哭声,年轻女子悲痛欲绝,老人悲痛欲绝。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下午,我正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地写作业。忽然间,手机响了起来。电话是一位母亲打来的。 李弟燕也哭了,尽管在她等待的十天里她哭了无数次,但她哭得就像要流干眼泪一样,直到她融入周围的哭声。
妻儿伤心,温柔;
李弟燕说,她接受了邱光华的去世,并为她丈夫的英雄主义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句话发自内心,她和丈夫一样,无论风风雨雨,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李弟燕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军人。可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她一直没实现这个梦想。如今,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之后,她终于如愿以偿了!这是怎样一种体验? 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情感。 面对丈夫的尸体,李弟燕心中充满了悲伤,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悲剧发生后,李弟燕恢复了理智,他记得灾区还有姻亲需要安慰和照顾。 她想了一个办法:打电话给婆婆,让她帮忙看看孩子的情况。没想到,电话里传来的却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妈! 老人年事已高,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前,已经饱受天灾的折磨,他害怕自己会承受更多的痛苦。
她忍住悲痛,控制住自己,安慰公婆,感谢前来吊唁的人,并使一切井然有序。 她是个坚强而又倔强的女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她总是笑得灿烂、自信。她说:“我没有什么可以伤害自己的理由,只是为了让家人幸福。 她拒绝所有的媒体采访,拒绝向公众展示她的痛苦,独自哭泣。
谢天谢地,这对夫妇的儿子邱锋还在。 邱锋是一名普通的航空兵。但他的父亲却因为一次重大灾难而不幸牺牲了。邱锋成了一名空降师战士。邱锋和母亲都是空军某基地的护士。 邱锋也是参与抗震救灾的飞行员,但他与邱光华并不是同一架飞机上的人。
邱光华一直对儿子很严格,邱锋上军校的时候,虽然学校离家很近,但他还是要求邱锋不要每天都跑回家,因为他离家很近,邱锋不上班的时候,秋风就会回家,秋风要求邱锋第二天早点走。
邱锋与妻子于2008年5月正式登记结婚,但至今尚未举行婚宴。 邱光华原定于8月1日建军节为邱峰夫妇举行婚宴,邱光华和邱锋光华仍在讨论婚宴的细节。 可没想到地震之后,邱光华就再也没来过一次家,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直到地震过后,邱光华才从电话里听到邱锋生孩子的消息。 最后,他没能喝到儿子的喜酒。
后来,当邱光华的同志们收拾他的东西时,他们发现了藏在邱光华钱包里的“秘密”——四张邱锋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照片,一张邱光华和他的妻子李弟燕的照片。
邱锋从来没有想到,父亲会拿着自己和母亲的合影。 “我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我觉得他应该有这样一种感觉。”邱锋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热爱。“我喜欢摄影,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邱锋说:“他不浪漫。”
但是李弟燕应该知道她戴着邱光华从新疆买给她的玉坠。 邱华栋在《红楼梦》里说:"李姐是我的姐姐",而她的父亲则认为,她的母亲就是她的哥哥。邱华英会说,"是我的妹妹"。 玉坠是一只活猴子,李弟燕是一只猴子。
邱死后,李弟燕经常触摸玉坠,仿佛透过玉坠就能触摸到邱光华温暖的身体,透过玉坠就能看到邱光华坚强的脸。
李弟燕也过着坚强的生活,面对亲朋好友的安慰,她说自己很坚强,将来要好好生活,将来要教邱锋和邱锋的孩子像邱光华一样报效祖国。
时代变了,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痛苦至今仍在心中。 在这场灾难中,有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 2020年,全国再次受到新冠病毒的冲击。 为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李弟燕通过市金牛区茶店子街道办事处向武汉捐款1万元,儿子邱锋也参与到基层社区的疫情防控中。
邱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父亲一直严格要求自己。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我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把军队当成我一生奋斗和追求的地方!"邱锋说。父亲是军人。军人就要服从命令。 邱峰上军校以后,父亲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穿的军装。 邱峰永远铭记父亲的教诲,作为一名军人,作为邱光华烈士的子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将继承父亲的遗志,努力发挥作用,为国家服务。
邱锋的家人每年都会在他去世的地方向他表示哀悼。 那里是他们的出生地和工作地——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大山深处一个叫“阿者”的彝族寨子里。那里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就是邱峰所在的学校。 在这里,邱峰总能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2021年,北平新闻网发表专栏文章,儿子邱锋为父亲邱光华题词:“英烈精神永垂不朽——汶川大地震后12年,烈士家风不变。”
邱锋深情地回忆说:“我父亲邱光华离开我已经将近12年了,但他的大爱、无私、英勇无畏的军人品格一直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邱家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客厅里多了一些家具;房间里装得更干净整洁,墙上挂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他当年参加过的几次战斗场面。“那时候我还小呢! 邱家去世后,家里的内部变化不大,他说:“父亲走了,家里还是老样子,妈妈说:“带着父亲去执行一个长期的任务吧。”
到了2022年,还带着鲜花来拜见邱光华。
邱锋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英雄,只要他们的记忆不褪色,邱光华就会永远活在他们的心中。
“我会照顾好妈妈,放心吧,我知道你会照顾好我们的,我会做好军队的工作,做你的接班人,做人民的子弟兵!” 这是一位老党员,原成都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离休干部邱峰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留下的肺腑之言。邱峰是一名普通战士,今年73岁了。 邱峰神情严肃的说道,眼神凝重的看着前方。 他知道他的父亲永远在他们身边,永远在他心里。
一个人天生的死亡不是比泰山重就是比鸿毛轻。 邱光远同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深切怀念。 邱光华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了,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要,这样的人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深深的峡谷盘旋在迷雾中,气流摇曳着雄鹰。
热血洒苍山,青空葬英魂。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邱光华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02个字,有4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2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地震。位于震中的映秀,在通信、陆上交通瘫痪的情况下,瞬间成为一座救援“孤岛”。
一位本不在救灾名单上的51岁飞行员主动请缨来到救灾前线。在此之前,他想象过理想中的退休生活:要去考驾照,和妻子一起旅行。旁人眼中的他是极其严肃的空军,而和他结婚20多年的妻子一直认定,“他只是很严肃,其实是个很有魅力的人。”
他也曾认真地对儿子讲,“人一辈子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一辈子的,做官只是一时的,不管你现在有多大权力,别人多尊重你,你只要退休了,不在这个位置上了,别人还记得住你,那你就是成功的。”
他没有等到退休的那一天,却被无数经历过汶川地震的人所铭记。这场漫长的铭记,对于他的家人,是无止休的“余震”。
邱光华
1
最后一次告别
空难发生的那一天,邱光华特意叮嘱妻子李弟燕,不要让当时准备一同执行警戒任务的儿子邱锋坐上自己的飞机。
李弟燕觉得,做了大半辈子飞行员的丈夫对危险早有预判。往常,丈夫都会允许儿子坐上自己的飞机。但她仍尝试着问他,可不可以不飞了,“我大概一点飞行,三点钟左右就回来了。”邱光华答。儿子又劝,“爸,你不要去飞行,今天休息一天。”他站起来,回了一句,我的事情你们都不要管。
这是邱光华与家人的最后一次告别。
邱光华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邱光华老家茂县受灾严重。作为原成都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副师职特级飞行员,51岁的邱光华还有11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团党委也特意派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但他依然决定递交请战书,哪怕面对的是这个危险重重的“死亡航线”。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被称为“死亡航线”。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前往理县,这是他在地震中第64次飞行,由于突遇浓雾和强烈气流,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成员——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不幸牺牲……
2
飞行员和飞行员家属
邱光华去世后,李弟燕没有改变过家里的陈设,客厅的花瓶、摆设全是他在时的样子。儿子觉得她固执,劝她组建一个新的家庭,“我说既然选择了邱光华,这一辈子都跟随他。虽然他人不在了,但是他的心在这,我的心也在。”
李弟燕
每年过年,都有陌生人找她,他们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是曾坐过丈夫飞机的人,“我们一直想找你来感谢你们,邱光华给了我们一次生命。”可邱光华在救援的时候,曾经被弟弟误解。当时邱光华的母亲、弟弟在临时安置区,家里的房子在半山腰,全都倒了,弟弟觉得哪怕送个帐篷来让母亲能好好睡个觉,不理解为什么哥哥的飞机经过受灾的老家却不给老母亲送点吃的,邱光华只能解释,“我救援的不是你们一家,无法管你们,请你们不要打电话来骚扰我。”因为这句抱怨,弟弟在邱光华逝世后自责痛哭。
每年,也有熟悉的朋友看望李弟燕,他们都说李弟燕太勇敢了。“可是每当我遇到拿不动的东西或者需要求人的时候,都会非常难受,人家都是有人(陪伴),我自己是很单一的,有说不出来的苦。”
这些说不出的苦,她从来不跟孩子讲。成为飞行员家属的这27年,她已经习惯了咽下自己的辛苦,荣光背后,是亲人日日悬在心上的担忧。
在成为飞行员的妻子之前,李弟燕就清楚地知道以后的婚姻要面临的挑战。他们经过朋友介绍认识、相爱,步入婚姻殿堂。虽然李弟燕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家境比邱光华好,但李弟燕的父母自始至终都看好这个女婿的人品性格。婚后,邱光华总是在执行任务,两人大多数时间是靠写信联络。邱光华朋友多,可飞机一落地,就会第一时间赶到家里帮忙,帮岳母做事。彼时,自来水都要担水,邱光华只要去担水就会帮整个院子邻居的忙。
邱光华和李弟燕
有了孩子之后,李弟燕才意识到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她清晰地记得在儿子邱锋很小的时候,一次夜里发高烧,她给儿子包了小被子,一个人冲到医院急诊室。孩子输了一整天的水,邱光华因为在执行任务,第二天下午6点多才回来。为了让邱光华多些时间陪伴家人,李弟燕从成都市区搬到了他所在部队附近——凤凰山,尽管自己每天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到成都市区。只要邱光华安全落地,家人们任何烦恼都不会对他说,只讲高兴的事。“我们飞行员家属几十年都是这样子的,不是我一家人,到现在飞行员家属也是这个样子的。”李弟燕感慨。
但李弟燕从未怀疑过支持丈夫的理想,因为她知道这个理想已扎根邱光华心中多年。邱光华小时候,凌晨2点就要去砍柴,柴火起码一百多斤重,早上5点还要去上学,那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有一天我要上天”。那时,农村孩子读高中的并不多,但邱光华刻苦学习考上了。高二那年,邱光华成为了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他曾和妻子讲起那段闪闪发光的日子。那时候他才17岁,坐火车坐了一整天,来到一片荒凉的新疆戈壁滩。下车后,邱光华看到恶劣的环境,突然开始想家,偷偷地哭了。可很快,他就找到了自信,作为第一个飞战斗机的少数民族飞行员,他被教练夸奖“这个羌族飞行员是飞得最棒的”。
邱光华(右一)在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邱光华的选择也赢得了儿子的尊敬与崇拜。邱锋眼中的父亲是个很直爽的人,不太喜欢开玩笑,但是回家以后也会很开朗。邱光华对邱锋的管教很严格,但邱锋理解,这是父亲希望自己成才,只是不会把“爱”挂在嘴边。作为小男孩的他有时也会失落,学校活动通常都是母亲陪在身边,也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住在城里,自己要跟着父母住在那么远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邱锋越发意识到父亲有着沉重的使命。有时候邱光华去西藏执行任务,母亲需要更多精力照顾邱锋,会叮嘱邱锋在家乖乖听话。后来又了解到以前飞行部队出过的事情,“会觉得爸爸这个工作还是非常危险的。”
邱锋还记得,自己12岁那年的5月份,他和父亲坐在家里看电视,父亲突然说,“儿子,87年的今天,我在雪山上”。这是让邱光华终生难忘的经历——那天,他驾驶的飞机撞在了雪山上。当天下午,他们去执行任务,需要从林芝到墨脱给老百姓送粮食,给官兵送急氧。天气本来非常好,进入一个山口的时候天气突变,飞机失去控制撞在了雪山上。邱光华真实地感觉到了濒临死亡的体验,一声巨响,人什么都不知道了。当他醒来的时候,肋骨断了三根,整个皮衣和毛衣都被打烂了。
“当时听到他讲这个故事以后,我感觉爸爸的工作是相当危险的,那个时候我就更加崇拜他了。因为我觉得我爸爸绝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人可能经历了一次事故以后,心里会有一种阴影,但爸爸又重返了蓝天。”邱锋说。
邱锋
2008年,21年后的又一个5月,邱光华再也没能回来。“我在想,爸爸可能也有一种感觉,他也会想到就像87年那样,一声巨响后,他还会醒过来。但是那个结果是,他醒不过来了。”
邱锋长大后,在原成都军区某部任职。汶川大地震救援期间,身在后勤部门的邱锋先后八次登机执行警戒、投送物资的任务,跟着邱光华的米-171就飞过四次灾区。一起工作的时候,邱光华告诉儿子,一名飞行员,飞行技术固然重要,但每一次起飞能平安,落地能平安,这才能说明技术。可他最后一次的飞行,叮嘱儿子不要跟着他,自己转身去执行这场不知是否能平安回来的任务。
3
“此生无憾”
映秀抗震指挥组的战友勒干波仍然记得和邱光华的最后一通电话。邱光华对他说,最近(你在抗灾一线)待了这么长时间,坐我的飞机回家洗个澡,然后明天早上再坐飞机过来。
邱光华失联后,勒干波在映秀地面指挥部通过无线电与他联系,但一直没有回话,情况紧急,用手机拨打邱光华的电话也无法接通。那天天气不好,邱光华的飞机拉了受伤群众,如果遇到天气突变,飞机的功率和上升率会受到影响。
搜救的时候,他们发现附近所有的山体全部垮塌。近十万人,通过地面、空中拉网式搜救,终于在第11天找到飞机的残骸,邱光华牺牲在3080米的山上。
勒干波
勒干波坐在飞机上搜救过,在地面也搜救过。地面搜救难度极大,他们不得不请专门的登山队,用钢索绳作为两山之间的滑行工具。余震不断,石头不停坠落。晚上休息时,勒干波就躺在一块块垮落下来的石头上,外面电线杆上的高压线基本上都被甩掉。“所有的山体,一座山、一座山的,都像切西瓜一样,全部切完。”勒干波回忆道。
找到邱光华的遗体后,勒干波怀着复杂的心情继续投入工作。“我们一天指挥的飞机都是上百架次,几十架飞机在空中、在山沟里面飞,在映秀,最晚的时候晚上8点钟还在飞,还在拉伤员。按照规定,山区是不允许飞夜航的,因为威胁到安全,没有航标灯,没有夜航灯,但我们为了救伤员破了例。”
作为周总理特批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勒干波经历过与邱光华一样的喜悦和艰辛。最初去新疆,往成都邮寄一封信件,来来往往也要三个月。勒干波和邱光华一样,喜欢钻研业务,经常在一起探讨飞行中的问题,攻克语言上的难题。看到朝夕相处、常常一起打篮球的邱光华就这样牺牲在山野里,勒干波也感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
“我们是和平年代的军人,没上过战场,但咱也是军人,始终是要做出贡献,该奉献的时候要奉献。”勒干波说。他每次回忆起那一天,心里总是堵得慌。曾有两个40多年前在新疆相识的同学来探访,他们同样是直升机飞行员,其中一个是邱光华曾经的室友。几个老同学一起到烈士陵园扫墓,共同讲起年少时的往事。回忆历历在目,人却再难重逢,又不禁陷入伤感。勒干波有时会参加一些革命故事讲座,但他一般都不愿分享邱光华的故事,因为太熟悉,想起他的逝世,这一天就异常沉重。
对于邱光华的家人来说,他的故事仍在继续。李弟燕时常教育自己的孙子孙女,一定要在学校里好好表现,像爷爷一样助人为乐。丈夫逝世后,一个小区管理人员告诉她,邱光华生前会主动把乱停的车子搬到路边,管理人员说,“我们每次都觉得那个穿军装的解放军,让车子不把楼梯挡住,还挺好的。我们不知道他是你的丈夫。”
一家人每年都会驱车前往邱光华机组遇难地祭奠
邱锋常常一个人拿出手机翻看父亲的照片,一个人去烈士陵园。他时常会想,父亲的离开换来了那么多被救的生命。如今国家越来越强大,无论是家人还是那些幸存者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父亲却没享过福,想想就觉得遗憾。2008年,邱光华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邱光华被评为“双百人物”;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邱光华被评为“最美奋斗者”。邱锋明白,这是祖国和人民都没有忘记他。2021年,邱锋想起那天母亲去了天安门广场,“她说了一句话,‘此生无憾’。她是饱含热泪,怀着激动的心情,她认为自己是带着两双眼睛参加了这个活动,还有一双眼睛是我父亲的。”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有一位英雄,指引了我的青春,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仍然非常怀念他。他就是我的好战友、好兄弟邱光华,一名特级飞行员。
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第二天,邱光华驾机执行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驾驶的飞机意外撞山,壮烈牺牲。他的尸骨是民兵登上陡峭的山坡用背篓背回来的。而就在邱光华牺牲的前四天,我们还在一起相聚畅谈,可转眼活生生的人就没了……
2006年,我与邱光华曾共同飞越危险的川藏线,营救川藏线一名受伤战士,其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邱光华是一位有着34年驾龄的特级飞行员,飞行技术是所在飞行团最过硬的。他常常说:“部队培养了我30多年,对我来说,这差不多都算是一辈子了。我来自深山里的农民家庭,要不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哪有我老邱的今天?我早就想好了,就打算在部队干上一辈子!”
邱光华这种朴实、踏实、扎实的军人作风始终鼓舞着我,特别是他那颗对党和军队的感恩之心。我也是党和军队培养长大的,和邱光华有着共同的感恩之心,这次别离更加坚定了我要像他一样为部队干一辈子的决心。
在参与汶川大地震伤员抢救时,我总感觉心里有团火要迸发出来,没日没夜地扑在抢救伤员上。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救出了一位被深埋地下、脑内出血深度昏迷达196小时且水米未进的伤者,通过手术将他救活,并经过第二次开颅手术完全恢复了健康。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完成邱光华未竟的事业,这也是对好兄弟的一种告慰吧。
此后的人生路上,邱光华的身影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让我提醒自己要秉持感恩之心。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在人生路上持之以恒,不断前行,以不负父母的抚养、恩师的教导、朋友的支持、党和部队的教育培养。
杏林行走几十载,我把每名病患都当成我的老师,常常自省是否让每一个经过我诊治的病人都感到了温暖,是否做到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从医匠到医者,从医者到仁医,从仁医到大医,之间区别判若云泥。跨越其间的鸿沟,需要深刻且艰难的努力,是感恩之心支撑着我。几十年间,我为6000多名患者完成高危手术,领导一个优秀的团队并培养了一批在军内外已成为骨干的学生。正因为有了感恩之心,我对待伤员、患者就有了谦卑之心,对学问、对他人、对组织始终热情热忱,不遗余力地奉献。
当向社会奉献自己的时候,社会也给予了我很大的褒奖:2020年8月19日,我非常荣幸地获得中国医生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
我深知,无论再多的荣誉、奖励都不能换回好战友、好兄弟邱光华的生命。告慰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地活着,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奉献更多的才智,挽救更多的生命,维护更多人的健康。
正值“5·12”汶川地震14周年。14年了,我总觉着好战友、好兄弟邱光华始终在我身旁,从未离去。让我们一起缅怀邱光华,缅怀那些为这场巨大灾难而献出生命的人们。
邱光华事迹简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飞机5月31日下午,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附近失事。该机机长为特级飞行员邱光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曾于5月26日趁飞行员们等候起飞命令的间隙,在飞行员宿舍楼前对邱光华进行过采访。
羌族飞行员邱光华当时说,培养一个飞行员都不容易,何况是培训一个少数民族飞行员。现在我们那批少数民族飞行员,当初周总理招了100个,现在只有我们两三个参加飞行了。
邱光华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灾情,这么多年,我到处执行飞行任务,云南抗震、洪水、雪灾。救那些伤员,也飞过专机。对这次救灾任务来说,看到这么多伤病员、那么多人员在牺牲,全国从上到下都在动员,都在支援灾区。这次灾情我感觉就像一场战争,是对部队的一种考验。
另据新京报报道,邱光华的战友、曾在陆航二团任宣传股股长的刘学海回忆,他和邱光华做战友20多年,从未发生过口角。在他眼中,邱光华是一个温和而低调的人,不会为自己争名利。作为军人的他平时也不怎么喝酒,但是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刘学海说,他们长期在最艰险的青藏高原甚至珠穆朗玛峰等地执行任务。其中包括,1985年首次开辟西藏航线,以及随后开辟藏北、藏南航线;执行回收卫星;西藏救灾抢险;搜救珠穆朗玛峰登山游客等任务。今年51岁的邱光华,再过一年就将从飞行员的岗位上退下来。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6月2日通报的资料显示,机长邱光华,四川茂县人,羌族。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邱光华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男,中共党员,1957年4月出生,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77116部队特级飞行员。2008年,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邱光华同志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卫星回收、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数十次赴藏遂行高原多样化军事任务。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的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1994年11月,带领机组成员飞赴那曲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及时将燃料、食品、衣物运送到藏族同胞手中。“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自己还有半年就到停飞年龄,坚持亲自驾机参加一线救援,在19天的救灾行动中带领机组连续执行复杂地理、气象环境条件地区抢运受伤群众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