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 | 841字 | 12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44人 |
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作文 | 934字 | 5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68人 |
感动人物事迹演讲稿 | 1411字 | 10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12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 1792字 | 23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22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故事及颁奖词 | 242字 | 5段 | 1分钟 | 2分钟 | 2分钟 | 198人 |
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事迹 | 373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3分钟 | 162人 |
感动中国的爱国人物事迹 | 810字 | 3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68人 |
感动中国历届人物事迹 | 487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29人 |
感动中国人物文花枝事迹 | 1397字 | 19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97人 |
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 948字 | 2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60人 |
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故事 | 3875字 | 43段 | 13分钟 | 21分钟 | 30分钟 | 197人 |
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概括 | 242字 | 3段 | 1分钟 | 2分钟 | 2分钟 | 236人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 668字 | 2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94人 |
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 311字 | 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10人 |
感动中国度人物张桂梅事迹材料 | 557字 | 8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42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 827字 | 10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65人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1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作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在2023年3月4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中,有这样一群爷爷奶奶感动着我们。不管是科学院的院士泰斗,还是普通退休教师,他们坚持用欢脱幽默的方式在网课直播间里传授硬核知识,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对此,不少网友们称赞:“做硬核知识主播的爷爷奶奶真酷”。
记忆中,大众对老年人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他们向年轻人请教如何使用微信、微博等基本社交软件。记忆力的下降、触觉灵敏度的退化、智能手机操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种种困难似乎将老年人群体与互联网阻隔了起来。但夏虫语冰,不可同日而语,“银发知播”如此硬核,不禁让众多网友大吃一惊。不知不觉中,“银发”群体已然成为互联网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凭借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转网络。
在杨维云老师的“喜洋洋直播课堂”上,成年人可以零基础学拼音识字;在时尚奶奶团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独属于我国中老年女性的时尚姿态与魅力;在阿木爷爷的短视频里,流传千年的榫卯手艺让中外网友赞叹不已……“银发网红”正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新生一代展现他们独有的睿智和光芒。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群体所拥有的人生阅历、智慧经验、匠心工艺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与新一代青年人不同,老年人既经历了动荡时代,也见证了高速前行的发展时代,他们有着对时代风云的理解,也有着饱经世故的生活智慧。
家中大人常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也许他们身上仍存有来自时代洪流的陈旧观念,但他们在漫漫岁月中所磨炼出的智慧、所积累的经验,是我们可能要历经一生才能体悟出来的。我们曾担忧老年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会堙灭于时代潮流中,但现如今,老年人群体充分运用自身能力,利用闲暇时间在互联网平台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凭借来自岁月的智慧和魅力玩转网络。他们不仅让社会看到了来自老年人的智慧魅力,更通过一个个科普作品在网络平台,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了浓厚的科普氛围、学习氛围。
目前,银发一族已悄然在互联网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短视频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但身体状况不佳、电子产品使用困难、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老人。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关注中老年群体,帮助其摆脱电子困境,正确使用智能手机,让更多人“银发族”真正玩转网络,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学习到老年人独有的魅力和智慧。
感动人物事迹演讲稿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尊敬的领导,同志:
大家好!
站在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我心底,便是这种堪称做精神脊梁的人.。 记得那年前,我有幸认识,并在团队里工作。在那两年中,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个永远把事业放在一位的人。他就是雷锋口中的那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我们经常把走上工作岗位,比喻成走上了战场,那么,他就是那个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战士,哪里的工作更紧、更急、更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有时候是指导大家怎么干,有时候他就亲自上手。有时候,明明工作已经遇到了瓶颈,信心也开始下滑,甚至想要放弃。但他了解情况后,总能三下五除二,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大家的工作劲头也重新高涨起来。跟他工作了两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轻易放弃,不轻易说“这项任务做不了,困难太大”,我学会了跳出眼前的框框,转换思路想办法。
他是个对自己、对员工、对工作都要求得非常严格的人。有一次,我按他的安排做好了工作,之后,他却说我做错了,严厉地批评了我。可是没过一会,他又风风火火地找我道歉,说是他回去复核了工作安排,发现是他自己安排得有问题。作为他的下属,他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令我非常感动,从那以后,我的工作态度更加严谨了。
他是个重情重义,深深地眷恋着家庭,却永远把企业需要、员工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人。他和爱人长期分居两地,能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我曾听到他在电话里非常关切地询问爱人的身体情况,但我从没有听到他为家庭的事情抱怨过一句。
有一次,他爱人生病急需手术,他得知消息后急得什么似的,立即赶到爱人身边把她送进医院。没想到,单位有紧急工作需要他。他接到单位电话后,丝毫没有犹豫,立刻赶回单位,妻子手术单上签字都是别人代签的。后来,工作稍稍不忙了,他就在工作的间隙,请假看望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可是刚刚来到病床前,他就得知单位有位员工得了传染病急需手术治疗。于是,他马上十万火急地赶回单位,并亲自护送那名员工回家治疗。事后,爱人抱怨他说:“我连你们员工都不如。”他却满脸歉疚地说:“党和企业培养了我几十年,在企业急需我的时候,我能因为个人原因离开吗?”他又安慰妻子说:“等等吧,等你退休了把你接过来,好好陪陪你,我知道我亏欠这个家很多,但是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些。作为领导,我自己没做到,如何说服员工啊!”
事实上,他已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我们这些员做出了榜样,带了个好头。他虽然对自己的家人关心不够,但他对员工的关心却非常到位。有的职工家庭出现困难,他常常不声不响地施以援手。曾经有位新员工的父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家里骤然失去了经济来源,他得知这一不幸后,立即在单位组织捐款,并亲自将捐款送到员工家中。他用行动让我们懂得,在单位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不仅仅是工作同事的关系,更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有了这份归属感,在工作中,我们能更加尽心尽力,也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他用行动让我明白,个人好不是真的好,只有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能幸福生活,快乐工作,我们的人生才会与一起越来越好。
记得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确实,精神,就像是人的脊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更是这个人灵魂的高度。虽然不幸离开他热爱的工作岗位,离开了他深受的亲人与家庭,但是我相信,他对工作、对家人的那份爱,依然还在;他那种奉献的情怀、敬业的态度、无私的品格……依然还在!精神不死,化作信念的旗,飘舞在奋斗的风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92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辞: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赵久富:心有清泉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颁奖辞: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张纪清:大爱深沉
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颁奖辞: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5陶艳波:同桌妈妈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颁奖辞:“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感动中国#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2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七)晚,“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获此殊荣。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现为郧阳区)余咀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三千多名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此时,移民第一村余咀村支书赵久富,已任职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区党支部书记。黄湖新区也是全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安置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外迁移民安置点。
余咀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赵久富向荆楚网记者表示,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所有的移民,也属于所有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贡献的人们。国家大计,我们义不容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故事及颁奖词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事迹: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修出幸福花。
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谢延信原名刘延信,男,汉族,河南滑县人,1952年9月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原鑫珠春公司机电科员工。
1974年9月,谢延信遵守对妻子的承诺,30余年如一日照顾亡妻家人,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温暖真情演绎人间大爱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集大爱、大孝、大义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形象。
谢延信曾荣获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别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中华孝亲爱老之星”。2007年9月18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受到_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2008年2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2009年9月,荣获感动中国“双百”人物等荣誉称号。谢延信将自己的爱心都倾注到亡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在生活的逆境中维持了这个家庭。谢延信的事迹通过中央新闻采访团的报道,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被称为“平民英雄、百姓楷模”。
感动中国的爱国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张桂梅同志自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工作,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境国家贫困地区,致力于高尚的教学和教育事业。她患有各种疾病,但经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痛苦,始终坚持在三英尺的平台上。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开展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特点的方法。她没有孩子,过着节俭的生活。她拿出大部分工资来帮助贫困学生,为没有学费的学生支付学费,带生病的学生去看医生,在寒冷的天气里给他们买被子,把母亲的爱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关心生活中的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细致地照顾他们。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睛总是湿润的:当她每天在寒假和暑假走这么远的山路,只是为了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告诉父母和孩子成绩很好,只要她被华坪女子高中录取,她就可以免费上学;当她晚上在手脚关节涂上治疗风湿病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椅子上;当她面对镜头时,她唯一的愿望是我想再活两年,送这些孩子上大学,我的心非常震惊。作为一名教师,很难达到张桂梅同志的无私道德品质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我们应该学习张桂梅同志帮助穷人,爱无限的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和我周围的许多人都参加了这场扶贫斗争。早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有幸参加了一次慈善活动,为贫困山村的穷人献上爱。我对贫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我的心萌生了我应该为此做些什么的真实感受;毕业后,我来了村教书,一晃眼,十五年过去了。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了扶贫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都应以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努力奋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消除贫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感动中国历届人物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感动,它像一把火,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感动,它像一根蜡烛,给我们带来光明;感动,它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感动,它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让我们感动。那些感动“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为之震撼。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所作所为。他们在藏区坚守指教12年。在这之前,他们都在成都中学当老师。2000年,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学校急需老师,当时他想都没想,毅然决然地前去支教。3年后,谢晓君带上年幼的女儿,也去四川支教了。高原的天气让谢晓君腰酸背痛,可她却不肯去看病,依然坚持着。
他们带上三岁半的女儿,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怎能不激励我们我们的奉献自己呢?事实上,感动不仅仅是舍己为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同学有问题时,专心致志的帮助他们一起度过难关,甚至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些小事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也不足以堪称伟大,但却能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沐浴在美德之中。
胡忠夫妇是平凡人,但他们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文花枝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7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新中国成立后,湘女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成就非凡,用血汗和芳华诠释“半边天”的硬核价值。在2021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湖南省妇联联合红网推出“百年颂湘女梦”专栏,感受100年来湖湘女性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澎湃脉动。
红网时刻记者 卢欣 整理报道
面对车祸危险,受伤最重的她提出“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失去了左腿。
主动请缨驻村帮扶,她安抚村民“不放弃希望,生活会好起来的。”搭乘摩托车,逐家逐户走访,提炼出的《村民最关心关注问题解决计划一览表》在两年内全部落实解决,帮助韶山乡平里村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与“湘潭市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两顶帽子。
她就是“最美导游”文花枝。
“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
1982年,文花枝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名字来源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犹有花枝俏”。由于家境贫困,她从小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中专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2003年成为一名导游。
与她共事的人说,文花枝永远是旅游团里最热情的导游,对游客服务周到,不带着游客去商店,而是尽可能地去欣赏风景。
就业,结婚,生子,文花枝本该有平淡幸福的一生,一场车祸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让她为大众熟知。
2005年8月28日,洛川发生了一场突然的车祸,撞击之后的大巴车严重变形,文花枝坐在了大巴车的前面,受到的冲击最重,左腿受创严重,甚至露出了白色的骨头。
可是她看到车内乘客惊慌的神情、听到车内乘客的呼喊后,告诉乘客:"挺住,加油"。救援队伍赶到,文花枝告诉他们:“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其实,文花枝是受伤最重的那一个。
两个小时的救援行动中,文花枝无数次晕倒,但每次醒来都会给受伤的乘客加油鼓劲。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
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点亮了世界种种美好,直至今日,还有无数人为这种无悔担当震撼。
“不放弃希望,生活会好起来的”
当被问到是否后悔,看着自己空荡荡的裤管,文花枝埋头哭泣,而抬起头时,她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意外的发生的那一瞬间,选择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牺牲了自己的救援时间用来救回无数乘客的生命。
“即使少了一条腿,我也会坚强地生活。我会用微笑面对一切。”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康复疗程,文花枝已经能熟练使用假肢,继续用微笑对待生活。
2006年8月,文花枝进入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习。2013年,文花枝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湘潭市旅游局的一名职工,文花枝坦言,“不想永远活在当年的光环里,希望为大家做一点实事。”
2015年,她主动请缨参加精准扶贫工作,到韶山乡平里村任第一书记,是湘潭市首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唯一一名女干部。驻村期间,山路崎岖,行走不便,她搭乘摩托车,逐家逐户走访,将村民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扶持需求等基本信息都一一记录下来,提炼出的《村民最关心关注问题解决计划一览表》在两年内全部落实解决,平里村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与“湘潭市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两顶帽子。
“我要努力地改变自己。”文花枝从没有闲着,目的只有一个:让舍己救人的文花枝淡出人们的视野,使掌握了专业知识、热心公益事业的文花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舍己救人”到主动请缨驻村帮扶,文花枝完美呈现“巾帼不不让须眉”,用身体力行诠释了“小女子”在这个时代的“大担当”。
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习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习,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75个字,有4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人物介绍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副主席。
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成就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
}——请支持者列出引用证明。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4月,荣登“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科研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年开始推广,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
11月19日,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测产验收专家、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
教学成果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袁隆平获颁“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隆平获颁“马哈蒂尔科学奖”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黄培劲 。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年、2012年分别实现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
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概括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七十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2月18日晚8时,《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四川省达州市的张渠伟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张渠伟,四川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张渠伟说,这就是一个扶贫干部该做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张渠伟同志自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耳石症”和“青光眼”,2017年,张渠伟几次眩晕在岗位上,视力下降到0.04和0.2近乎半盲,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可能会完全失明。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而真情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渠县四年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从张渠伟同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树立一个好榜样,敢为人先,不惧艰难,乘风破浪。
坚守对工作的激情、对群众的热情,张渠伟赢得了赞誉,也感染了身边无数人。在柏水乡碾坪村帮扶期间,为了缩减往返交通时间,加快实施基础建设,张渠伟一连几天都住在自带的帐篷里。于是,“帐篷局长”这个“绰号”不胫而走,成为一段佳话。局里有个年轻干部吴靖,新婚刚过也立马把“家”搬到了村里,他说,佩服局长的干劲,他都带着帐篷在扶贫一线,自己怎能迷恋“温柔乡”。在张渠伟的示范带动下,渠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增强了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张渠伟笑着说,“以前的群众烦干部上门,现在的群众都想干部、盼干部上门,这样的改变源于真情帮扶,干部做了群众贴心人。”
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
2012年,苏炳添与博尔特同场竞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跑进百米9秒区。为此,他反复训练摸索,大胆决定更换起跑脚,“重新学习跑步”;“受伤时我思考过是不是跑不动了,但我告诉自己,养好伤病还可以继续飞翔。”
在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他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刷新亚洲纪录,成为第一个站上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中国运动员。他超越了年龄和伤病,更超越了自己!
感动中国度人物张桂梅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我将无我,让信仰的力量传递
9月5日,华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场上,聆听入学后的第一堂“校课”。每周“校课”,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张桂梅都亲自授课。
如今,这堂课让张桂梅愈发感觉吃力。63岁的她站在教学楼前,身形有些佝偻,手指、胳膊、颈背上贴满了止痛膏药。“早上起床时,脚疼得不敢着地。有时我真想不干了,可看着你们,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张桂梅对学生说。
看到有学生抽泣,张桂梅连忙说:“不哭不哭,我答应你们,我会好好的,陪你们读完这三年……”话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丽江市专门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高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让张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许多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投身艰苦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7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以前是在屏幕前看春晚,今年能够亲临春晚现场,又是作为‘最美教师’的代表受邀观看,我觉得很荣幸,收获很大。”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作为“海牛”项目组首席科学家、我国第一台深海钻机发明人出现在荧幕上。
当晚11时45分左右,在央视春晚主持人的介绍下,万步炎作为“最美教师”代表,挥手向观众致意,献上新春祝福。“这让我感觉肩上责任更重,更让我对做好今后的工作增添了许多动力。”谈及参加春晚的体会,万步炎仍难掩兴奋。
2月2日,见惯了“大场面”的万步炎向记者坦言:“现场观看演出感受妙不可言,尤其是还能跟崇敬的时代楷模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这场文化盛宴,百感交集,十分开心!”
屏幕中,坐在万步炎正前方的是童朝晖——“最美医生”代表,他始终坚守在重症救治第一线,抢救最重的病人。在万步炎的右侧,大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群体代表。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正在实现一系列伟大壮举。“(我)和刘伯明聊天了,说他代表‘九天揽月’,我是‘五洋捉鳖’,大家心情都很激动。”万步炎说,航天员们以征战太空的超凡本领,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丹、张连印、吴亚琴、艾群……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这些代表们立起了先锋楷模的时代标杆。
为解决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装备卡脖子问题,万步炎带领团队实现了海底钻机装备技术从无到有,技术水平从与国外跟跑到并跑、再到现在领跑的革命性跨越。
2021年4月7日23时许,万步炎团队迎来了“海牛Ⅱ号”刷新世界记录,深海钻机钻探达到231米的骄人成绩,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万步炎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他本人也获得2021年全国“最美教师”、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海洋梦就是我的中国梦。”作为一代海牛人,万步炎说将会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在蔚蓝的大海中钻得更深。
春晚结束后,万步炎谈到虎年的心愿,“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坚守三尺讲台,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攻克科研难关,做出更好更多成果,为国家海洋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