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30 07:00:05 查看人数:2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1695字 9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35人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2129字 9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64人
陈景润的故事 1063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78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237字 11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78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1652字 29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24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118字 7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39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519字 8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62人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512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94人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493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2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258字 2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52人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1138字 9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95人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1062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35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404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86人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3817字 69段 13分钟 21分钟 30分钟 182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434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68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005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31人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9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了华罗庚的结果,因而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调到了中科院数学所。此后,陈景润认真研究中外数学家的优秀成果,在若干数论问题上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并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凡是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作两个奇素数之和。V. Brun改进了古老的筛法,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作两个正整数之和,而这两个正整数的素因子个数都不超过9,简称为(9 9)。一些外国著名数学家做了进一步改进。王元证明了(3 4),开创了中国数学家在此课题上研究的先河。之后,王元、潘承洞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意大利数学家Bombieri和前苏联数学家A. I. Vinogradov独立地证明了(1 3),Bombieri因此结果获得了菲尔兹奖。

陈景润对于前人所用的筛法作了重大的改进,并由此证明了(1 2),1966年,他将结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完整的结果,题名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发表之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世界数学界和国际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当时,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急于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他们合作的《筛法》一书中,他们特意增加了一章《陈氏定理》。在这一章的第一页写道:“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美国科学院副院长在率团访问中国之后,于1979年在美国数学会通讯期刊上载文说:“中国数学所,华罗庚的一批学生,在解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世界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说:“陈景润的工作就好比是在喜玛拉雅山的顶峰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英国数学家赫胥黎向陈景润祝贺:“你移动了群山。”

1978年春天,陈景润收到了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参加1978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1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做45分钟学术报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陈景润觉得事关重大,便将此信交给了院领导,院领导说尊重他自己的意见。经过认真考虑,他给国际数学联合会写了封回信,大致有三点内容:“第一,我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我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我国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

1978年3月18日,陈景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且受到大会表扬。他退让着不肯接受这份本应属于他的荣誉,“我只不过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却被推上了主席台,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一个科学家的谦逊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由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陈景润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沃尔夫博士的盛情邀请,作为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批应邀赴美的科学家,来到世界一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的数学成就已经得到世界的承认,而且在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当国外的同行善意地向陈景润提出希望他能长期留美工作,陈景润微笑着谢绝了,他说:“我的国家的确十分落后,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应该回去为祖国服务”。访问期间,陈景润完成了经过几个月奋战的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回国后,陈景润把在美国做研究工作所节省下来的7500美元,全部捐献给国家。

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和应用数学的研究。出版专著4部:《初等数论》一、二、三册、《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组合数学简介》。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和L函数有关的零点密度(I)、(II) 》、《大偶数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I)(II) 》、《哥德巴赫猜想和筛法》等。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2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陈景润的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陈景润于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故事:

1、工作勤奋每天工作12个小时

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3月2日,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2、一句话打动女医生喜结连理

1977年,陈景润因病住进309医院,见到了从武汉军区刚派来医院进修的由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沾,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

终于有一天,由昆对身边的数学家提出了疑问:“你是大数学家,有好多人崇拜你,你为什么偏偏选中我呢?”面对心爱的姑娘,陈景润急得满脸通红,他不会年轻人的山盟海誓,许久,陈景润才说出一句话:“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我这一辈子就不结婚了。”正是这一句,使由昆不再犹豫,她坦然接受陈景润的感情,并且相依相扶,共同走过了16个春秋。

陈景润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__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但是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向拔尖,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__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期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__5000年礼貌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必须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十分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向到初中毕业,都持续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__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__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2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推动了人类科技发展,成就了我们如今这个精彩的世界。

不过,这些人是科学界的天才,同时也是生活中的“怪人”,有很多与平常人迥异的行为,留下了很多花絮,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科学怪人”。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从小就体现出了数学方面的超强天赋,1949年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20岁的陈景润来到北京四中担任数学老师,不过,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数学老师,上课时羞羞答答的,像个大姑娘,不爱说话,只是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公式,简单说几句话又是福州方言,北京的学生根本听不懂。

后来,陈景润不得不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资料员,潜心研究数学。

不过,金子肯定是会发光的,华罗庚知道陈景润的情况后,就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陈景润这才如鱼得水。

很多人都知道,数字史上有个赫赫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2”的求证,这是数学研究的根本性课题,但是一直没有人能最终证实,陈景润就向这个课题发起了进攻。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可以简述为“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最接近的成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年仅33岁的陈景润,从此成为世界瞩目的数学大师。

不过,这一切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众所周知,科研是非常枯燥的工作,相比还有许多实验活动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纯粹理论性的数学研究就更加枯燥乏味了。

陈景润的生活就是这样,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数学研究上,不仅不谈婚论嫁,就连理发这种事都觉得浪费时间。

那时候理发店只有国营理发店,数量少,人又多,理发的人去了都要排号,去得晚了,得排到几十号,要等好几个小时,这无疑是陈景润受不了的,于是他就干脆留起了长发,把理发的次数尽量降到最少。

因此,陈景润每次都是头发又长又乱,到了连同事们都受不了的时候,才不得不去理发。

有一次,陈景润在大家的“逼迫”下,不情愿地去了理发店,结果一取号,竟是“38号”,意味着至少要等好几个小时!陈景润肯定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就跑去了一家图书馆,等看会儿书再回去理发。

但是,陈景润一拿起书,就把什么都忘了,一直到天黑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往下书,一摸口袋,发现有一个硬硬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一个“38”号的小牌子,他这才想起来,把理发的事给忘了!

不过,当时天已经黑了,别说是理发店了,就连图书馆都关门了,陈景润连家都回不去了。但是,陈景润没有失望,反而有些窃喜,可以不用去理发了,就继续坐下来看书,直到第二天早上图书馆开门后才出去。

理发毕竟还只是小事,在人生大事上,陈景润也嫌麻烦,一直到44岁了,还没找过一个女朋友,同事们给他介绍过好几次,他都说没时间,见都不见。

1977年,陈景润由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北京309医院,没想到,这次住院,竟给他意外解决了人生大事。

一天,一个刚从武汉军区调来的年轻女军医由昆,走进陈景润的病房,给他检查身体。陈景润一看到她,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他不知道这就是“一见钟情”,只是觉得自己很喜欢这个女医生,想和她多待一会儿。

陈景润虽然性格内向,但他也有非常直爽的一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于是,在一次由昆来检查时,陈景润就大胆地问:“由昆同志,你多大了?”

由昆回答说:“26岁了。”

陈景润又接着问:“你有男朋友吗?”

由昆一下子愣住了,她没想到陈景润会直接问这个问题,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陈景润急了,又问了一次,由昆只好摇了摇头,算是做了回答。

陈景润一看,竟高兴地脱口而出:“太好了!太好了!”

陈景润可是大名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因此,“陈景润爱上了由昆”立即就传遍了309医院,无人不知。

其实,由昆也早就对陈景润仰慕已久了,但同时她也是一位事业心很重的女性,不想被婚姻拖累自己的事业,所以对陈景润的求婚,她一直没有答应。

有一次,陈景润忍不住了,对她说了一句:“如果你不答应,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309医院的领导们知道后,也都给由昆做思想工作,最终让由昆答应了陈景润的求婚,两人于1980年8月25日正式结为了夫妻,当时,陈景润已经47岁了。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不幸病逝,享年63岁。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__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__,唯一能代表__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__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__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__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他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发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省。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丰富多彩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6年他发表《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1973年他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从数学家陈景润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样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向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但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这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先,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此刻,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日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样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但是没有人回答。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向看到第二天早上。但是,这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但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样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立刻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样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立刻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立刻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________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范文参考网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________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________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入党志愿书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20__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1933-1996)

福州仓山城门镇胪雷村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又对此作了改进。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

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17个字,有6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大名,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较于他成功的学术事业,他在感情上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在40多岁之前,他的感情世界一直是一片空白。

不过,在陈景润47岁的时候,他和比自己小18岁、当时只有29岁的女军医由昆结了婚,并且还在日后生了他们的儿子陈由伟。

那么,陈景润和妻子由昆的儿子陈由伟后来怎么样了?如今他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一篇叫《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震撼了全世界。

这篇论文,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进行了极大突破,更加让人们惊讶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并不是当时那些成名已久的数学大家们,而是一个几近于默默无闻的助理研究员,这就是陈景润。

一时之间,陈景润这个名字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而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助理研究员,迅速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并在日后成为了几代人的偶像。

但是他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成为著名的数学家之前,陈景润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和磨难。

他用了很多年,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长成为一个著名的“天之骄子”、“数学天才”。

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他的家境很是一般,但他从小却对数学很感兴趣,在别的孩子整天为了玩游戏而打打闹闹的时候,他却经常独自一个人用纸笔不停的演算。

对他而言,数学比玩游戏有趣多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景润也因此受到了其他小伙伴的抵触甚至是孤立,不过好在一把一门心思扑在数学上的陈景润,并不在乎这些,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我行我素地独自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

1950年,年仅17岁的陈景润从家乡考到了著名的学府厦门大学。

在那个年代成为一个大学生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成为名校的大学生,从这里足以看出陈景润的聪明超乎常人了。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作为厦门大学的高材生,他来到北京的一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

以陈景润的聪明,担任区区高中老师当然是绰绰有余的,然而陈景润却因为性格非常内向。

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面,很少与同事及领导交流,渐渐的他便成为了学校里面一个不合群的人,他也因此受到了同事们和领导的排挤。

陈景润在这所中学担任教师还没有多久,便被领导以“不称职”为由赶出了学校,就这样,年轻的陈景润失业了,眼看在北京丢了工作,他只得回到了福州老家生活。

一开始,学校还会给他工资,这让失去工作的陈景润至少不会饿上肚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也渐渐忘了他这个人,也不再像从前一样照常给他发放工资,就这样,陈景润的生计失去了着落。

但性格内向又一心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陈景润,自然不会选择像普通人一样回学校讨回公道,而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为了养活自己,陈景润选择到集市上摆摊为生,不过陈景润和其他人摆摊的方式不太一样,他往往只是再把摆着地摊支起来以后,自己安安静静的坐在旁边看书,从来主动向顾客不吆喝。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陈景润的地摊的生意很是冷清,远远不如在他附近摆地摊的其他人。

但陈景润并不在意这些,他一直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对于这些金钱上的往来他并不是特别在乎。

然而好景不长,陈景润因为无证经营他摆地摊的事情受到了相关执法人员的驱赶,他只能学着其他小贩的样子东躲西藏。

不过陈景润是一个实诚人,在一次被当地执法人员问及为什么要无证摆地摊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本来在学校当老师,却遭到了学校无理驱赶,所以失业了,只得靠摆地摊谋生。

很快厦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在靠摆地摊为生的事情很快受到了媒体的报道,而陈景润也第一次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就连他的母校,厦门大学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厦门大学的几个教过陈景润的老师都说陈景润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今却沦落到在大街上摆地摊,非常于心不忍。

便把此事告诉了厦门大学当时的校长,劝校长给陈景润安排一个他能力所能及干的职务。

就这样陈景润来到了厦门大学,当上了资料室的资料员。

这个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比他之前摆地摊还是要强多了,而且也十分方便陈景润利用空闲时间研究数学。

可以说在陈景润人生最为艰难的阶段是他的母校和他的老师帮助了他,他后来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母校和老师的帮助。

在母校厦门大学做了几年的资料室资料员以后,陈景润又受到了当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关注。

华罗庚教授在看了陈景润写的几篇论文以后,觉得他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了,于是推荐陈景润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

和大科学家牛顿一样,陈景润也是一个把所有心思花在学术研究上的人,并不关注情情爱爱上的事情。

而这也就导致了如此聪明如此优秀的陈景润,一直到40多岁的时候还是单身。

不过爱情总是说来就来,在陈景润40多岁的时候,他终于碰到了自己的爱情,认识了在日后和他厮守一生的女性,也就是他日后的妻子由昆。

由于长时间钻研数学,经常废寝忘餐,生活习惯非常不规律,因此陈景润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特别好,经常三天两头就要到医院住院。

1978年的一天,已经45岁的陈景润因病住院了,在医院里他结识了一个叫做由昆的女医生,这个女医生温柔体贴,对待他这样的患者,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这也让陈景润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关心的感觉。

而这位女医生也对陈景润这样的著名科学数学家十分感兴趣,经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渐渐的,他们两个人之间越来越熟悉。而陈景润也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意,性格非常内向的陈景润在此刻终于认定了自己要厮守一生的人就是她。

就这样,平常连说话都很少的陈景润选择鼓起勇气向由昆告白。

虽然由昆对陈景润也很有好感,但是考虑到两个人年龄上的差距,一开始并没有答应陈景润的告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昆也想明白了,自己爱的人正是陈景润,尽管他们两个人有年龄上的差距。

但这并不重要,也不能弥补他们两个人之间相爱的距离,两个人也就这样开始了交往,成为了情侣,两年后,他们两个人选择登记结婚,正式成为了夫妻。

结婚以后,原本木讷寡言的陈景润竟然经常主动把妻子由昆分担家务了,还经常送由昆小礼物,甚至会经常去由昆工作的医院接她下班,陈景润的朋友们都说陈景润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在收获爱情的同时,陈景润的事业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当选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也是在这时,著名的作家徐迟以他为主人公写了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把陈景润的知名度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儿子陈由伟出生以后,工作繁忙的陈景润还经常抽出时间给儿子辅导功课,这让陈由伟的同学们都羡慕不已,毕竟哪个小朋友不希望有一个数学家爸爸给自己辅导功课呢?

陈景润还经常参加儿子陈由伟的家长,在参加家长会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架子,没有随和,就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

有时候,妻子和儿子放假的时候,陈景润还会带他们出去旅游,在旅游时,学识渊博的陈景润还会为他们讲解各种奇闻异事。

尽管陈景润性格很内敛,但其实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邋遢的数学家,反而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都非常干净洁净。

由昆和陈景润两个人原本以为是可以厮守一生的,然而十几年过后,原本身体就不是特别好的陈景润又患上了严重的帕金森综合症,身体也就更加差了,作为他的妻子,由昆无微不至的照料着陈景润。

尽管如此,由昆还是没有挽回丈夫的生命,终于在1996年她的丈夫陈景润永远的离开了他和他的孩子。

丈夫陈景润的离世让由昆伤心不已,当时他和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还非常小,还在上中学,在伤心过后,她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她明白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孩子还小,于是由昆把余生的精力放在培养儿子陈由伟的身上。

成年以后,陈由伟选择前往加拿大留学,而他的母亲是完全支持他的这一决定。

一开始,他选择的专业是商科,后来他又改学数学,尽管更换专业,但他的母亲由昆仍然没有责怪他,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的决定,由昆相信,儿子已经长大了,能够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在取得数学方面硕士学位后,陈由伟选择回国发展。然而他此时的选择,再一次令其他人大吃一惊。

他并没有选择和数学相关的工作,而是转而从事金融工作。

尽管多次改变人生的方向,但是他的母亲由昆从来没有责怪过他一句,反而一直在他背后支持他,这也让这陈由伟射出了后顾之忧,不必像其他人一样在做决定的时候前怕狼后怕虎。

后来,陈由伟又选择加入创业的大潮中,开始自主创业,并且创办了一家医疗公司,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企业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陈由伟没有和他的父亲一样走数学这条路,但仍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足以可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适合走的道路,要走自己适合走的道路,终将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不朽的成功。

父亲去世那一年,陈由伟只有15岁。在这样小的年纪便永远的失去了父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但是尽管小小年纪父亲便永远的离开了他,但他的父亲陈景润对他的影响却是终生的。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的身份也给了陈由伟很大的压力。在他高中的时候想选择文科,便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你是大数学家的儿子,怎么能学文科呢?”

后来,陈由伟工作以后,没有从事数学相关的工作,同样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甚至说陈由伟“浪费了你父亲给你的优良基因”。

各种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即使父亲在某一个专业取得巨大成就,也并不意味着而这就必须在那个专业工作,这样的想法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如今陈由伟已经年过40岁,同样有了自己的子女,他把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教诲,同样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教导他们要做和他们的祖父陈景润一样对国家、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5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澡理发,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__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__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个研究生与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钱塞到学生兜里,令学生莫名其妙。原来,这名研究生曾经给他发过一封信。按协议,他每月给父亲寄15元,不多不少,按时寄到。他的这种习惯,类似于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厦门大学的座谈会上,正式辟谣:“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两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唯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__均水__。

晚年,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好友罗四维对他说:“你一生舍不得花钱,把身体搞成这个样子,现在,你有钱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16篇范文)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了华罗庚的结果,因而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调到了中科院数学所。此后,陈景润认真研究中外数学家的优秀成果,在若干数论问题上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并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陈景润信息

  •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16篇范文)
  •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16篇范文)99人关注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 ...[更多]

  •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16篇范文)
  •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16篇范文)77人关注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 ...[更多]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16篇范文)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16篇范文)43人关注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 ...[更多]

  •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16篇范文)42人关注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 ...[更多]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16篇范文)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16篇范文)37人关注

    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他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发表,1980年当选中国 ...[更多]

  •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16篇范文)23人关注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