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8 19:40:03 查看人数:60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904字 3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145人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652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36人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744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79人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052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54人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988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92人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常香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9月出生,河南巩义人。原名张妙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豫剧“常派”创始人。她9岁学艺,10岁登台,13岁当主演,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常派艺术。代表剧目主要有《花木兰》《西厢记》《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朝阳沟》《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董沟。1932年5月,9岁的常香玉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开始拜师学艺,经过名师指点、刻苦努力,1936年,常香玉在开封主演《泗州城》,轰动一时,自此正式成为主演。1937年2月,常香玉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1938年2月,为宣传抗日,戏曲研究社排演了王振南编剧的新戏《打土地》。

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常香玉视艺术为生命,“戏比天大”是她一生的座右铭,她始终怀着对民族戏曲艺术的炽热情感,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民族戏曲事业,也将对祖国热爱付诸了实践中。1939年她捐款修补南河渡洛河坝。1942年,在西安响应河南同乡会倡议,设粥棚救济河南灾民,并为河南同乡会在西安、宝鸡办了两所学校。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河南戏曲界工作。1951年8月7日,她率剧社开始为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全国巡回演出。1953年4月,常香玉率领豫剧队到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180多场慰问演出,被誉为“爱国艺人”。1959年,常香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常香玉在戏曲行业的卓越贡献,面对家国仇恨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认可。1988年,常香玉自筹奖金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奖励艺术新人,振兴豫剧事业。1998年,她以75岁高龄率弟子登台演出,将6万多元收入全部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2003年“非典”肆虐,常香玉捐助1万元助力“非典”防治大业,体现了老党员、老艺人面对困难的担当情怀,绝不袖手旁观。2004年6月1日在郑州病逝,享年81岁。历任香玉剧社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中华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称号。当选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常香玉(1923.09.15-2004.06.01),河南巩县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支援前线作战,积极响应“捐飞机捐大炮运动” ,常香玉带领剧社跨六省巡演,用义演收入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爱国艺人”。

常香玉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的投入到豫剧的发展与弘扬上来,为发展豫剧、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常香玉自幼随父学戏,9岁时开始学习豫西调,初习小生、须生,后专攻旦角。10岁便开始登台演出,由于天赋条件好加上勤学苦练,登台不久,常香玉很快就显示出艺术才华,13岁就以演出新改编的《西厢》而闻名河南、陕西两省。

常香玉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大胆地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法、剧目和表演,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艺术。1938年以后,常香玉又在豫剧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风格,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为响应号召,常香玉率领剧社,跨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六省义演170多场,以全部收入加变卖汽车、首饰的钱款,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1959年,常香玉在丈夫陈宪章的帮助下,编写演出了《破洪州》,当时党中央正在郑州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看了这部戏,非常高兴,并写信给周恩来,推荐这部戏到北京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演出。

1976年,常香玉恢复演出,观众热烈鼓掌欢迎她,她激动地说:“唱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也给我带来不少光荣和幸福,我还要唱戏,我要为人民唱一辈子戏。”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常香玉2004年被追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戏比天大”是常香玉一生的座右铭,她视艺术为生命,始终怀着对民族戏曲艺术的炽热情感,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民族戏曲事业。她让豫剧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生于河南巩义,9岁起随父学艺,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她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采撷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

常香玉生活十分简朴。那座不起眼的平房,一住就是17个年头。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枕头是用旧衣服裹的。离开人世时,她穿的仍是平生最喜欢的一套旧衣服。

1951年夏,全国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常香玉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半年时间里,她带领香玉剧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义演捐款金额达15.2亿余元,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

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是常香玉一生的追求。常香玉和她领导的剧团一直坚持“三三三制”演出: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

只要是为人民而演,哪怕是病得很重,她都要拖着病躯赶来。2003年底,80岁的常香玉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林匹克中心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农民工的演出,她拔掉输液管,戴上发套遮掩住化疗后稀疏的头发,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只要站得起来,我就要来现场,哪怕说几句话也行。”不顾身体虚弱,她清唱了一段《柳河湾》,成为她一生舞台生涯的绝唱。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谁说女子不如男!”听到这句著名的豫剧唱词,人们大多会想起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她集豫剧之大成,开创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她德艺双馨,靠义演给抗美援朝志愿军捐飞机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县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寒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她9岁起随父亲学习豫西曲调,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凭着刻苦练就的一副“金嗓子”,常香玉10岁就登台演出,13岁时得到“文武全才之伶童”的美誉,开始在梨园崭露头角。然而在各种旧势力的压迫和欺侮下,常香玉的生活并不安定,戏场多次被地痞恶霸捣乱,戏台也多次被军阀用手榴弹炸毁。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四处漂泊演出。

1948年,常香玉在陕西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培养豫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剧社在甘肃酒泉演出,常香玉看到解放军战士看戏不光自觉买票,纪律严整,散场后还主动帮剧社搬道具、提戏箱。这给从旧社会走来的常香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打响保家卫国之战。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常香玉决定进行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对常香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她卖掉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还把3个孩子送进了托儿所。1951年,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的演职人员辗转华中、华南、西北等地演出180余场次,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观众被常香玉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掀起了爱国捐献的热潮。最终,义演筹集到15.2亿余元。常香玉把钱交给当时的“抗美援朝总会”,并委托他们代买一架战斗机,献给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

1953年春天,经上级批准,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战地慰问演出。她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我跟志愿军将士们吃住在一块,朝夕相处,一起出生入死,耳闻目睹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59年,常香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坚持“三三三制”演出: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为了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动手,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创作演出现代戏。常香玉先后在《花木兰》《白蛇传》《拷红》《朝阳沟》《李双双》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戏比天大”,这是常香玉一生的座右铭。2004年6月1日,从艺70多载的常香玉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梨园艺坛。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8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常香玉故居,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喷气式飞机模型特别引人注目。“这是‘香玉剧社号’飞机模型,是常香玉家国情怀最具代表性的体现……”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一生。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随父学戏。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常香玉取百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唱腔,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常派艺术。

为了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所改编的《拷红》《白蛇传》《大祭桩》等传统剧目,成为常派艺术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等现代戏的探索,让常派艺术焕发出新光彩。

从艺70年,常香玉共演出剧目100多部,在舞台上塑造了红娘、白素贞、花木兰、佘太君、穆桂英、李双双等经典妇女形象,使豫剧从一个地方戏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是常香玉一生的承诺和追求。常香玉和她带领的剧团一直坚持“三三三制”演出——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和官兵巡回演出。

1951年,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热潮,常香玉迸出这样一个念头:在全国巡演、义演,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飞机。

常香玉的弟子、今年82岁的韩玉生回忆,巡演、义演出发前,常香玉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把自己所有的首饰及多年积蓄拿了出来,还把自己的3个孩子送进托儿所。半年时间里,她带领香玉剧社成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这件事,极大鼓舞了当时全国军民的爱国心。

1953年,常香玉又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进行慰问演出。1959年,常香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香玉剧社号”飞机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成为凡人壮歌的永远见证。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因病逝世,享年81岁。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这位豫剧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常香玉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人去声尚在,清香犹伴人。“常香玉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爱国义举,一直为世人所敬仰;她艺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为戏剧界树立了一座丰碑;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南河渡村支部书记张继伟说。

如今,常香玉故居,这个由四孔窑洞、三间平房组成的农家院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上万人前来瞻仰、学习。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

常香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9月出生,河南巩义人。原名张妙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豫剧“常派”创始人。她9岁学艺,10岁登台,13岁当主演,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常派艺术。代表剧目主要有《花木兰》《西厢记》《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朝阳沟》《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董沟。1932年5月,9岁的常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常香玉信息

  •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
  •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60人关注

    常香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9月出生,河南巩义人。原名张妙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豫剧“常派”创始人。她9岁学艺,10岁登台,13岁当主演,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