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10:10:02 查看人数:2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789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06人
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事迹 1130字 13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38人
感动中国孝敬父母人物事迹材料 906字 10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132人
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英雄事迹 1748字 36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66人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002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74人
感动中国苏炳添人物事迹感想 412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47人
感动中国的核心人物事迹 530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70人
感动中国人物孟泰事迹 991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50人
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教授事迹材料 1486字 9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30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大全 670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39人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颁奖盛典礼心得素材 506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43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450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3人
感动中国有名人物及事迹 672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06人
邱少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854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42人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722字 9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04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事迹 871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08人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上,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记录,顺利晋级决赛,成为首个进入百米决赛的亚洲人、中国人!他不仅超额实现了他个人赛前的愿望,更是让全中国为他沸腾。随后的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在世界范围内,奥运会所有赛事里面关注度最大的就是田径,田径运动也被称为“体育运动之母”;而在田径赛事里,关注度最高的便是百米赛跑,荣誉最高的,当属百米冠军。苏炳添能够同清一色的黑人运动员站到决赛的跑道上,他已经创造了历史。他以自己绝对的速度,证明了黄种人体能不输任何种族。他的成功代表的不仅仅是体育界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他值得我们为他欢呼,更赢得所有人对他的尊重。“中国飞人”苏炳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速度。

而他成功的背后,有着太多心酸与不易。改起跑脚,一切从零开始,艰难的训练他成功度过,他的起跑能让世界飞人博尔特自愧不如。他自己说男子百米赛跑要提高0.1秒非常不易,而他提高0.08秒用了3年。决赛跑道上的十秒之内,是赛道下数十年的苦练。我们为他欢呼,更为他心疼。

诚然今日,强大的祖国已经不需要几枚金牌去界定成功与否,国人对于体育赛事是否得金有了更为平和的态度。在国乒“盺雯组合”混双失利、惜败日本队的时候,国人能够安慰道歉的二人“金牌不是唯一”“站到奥运会赛场,你们就已经是我们心目中的冠军。”这是祖国愈发强大给予国人的信心。

同时,越发宽松的舆论环境对于运动员也是莫大的幸事。但是运动员们并没有因为国人的宽松,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自己,为国家挣得更多的荣誉,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苏炳添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诠释中国速度。

苏炳添是体育之星,也是我们国人应该追的星。我们要学习他追求极致的精神,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坚持与不放弃。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在自己的行业做到极致,那么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复兴。

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杨宁,党的____代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0年从广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杨宁回到家乡,带领江门村乡亲们摆脱贫困。如今,他们奋战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

江门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长期陷入贫困之中,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杨宁的父母也不例外。杨宁和弟弟从小便跟着奶奶生活。

2010年7月,杨宁大学毕业,在收到南宁市一家农资公司录用通知的同时,也了解到家乡正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当时,为了照顾生病的奶奶,她选择了回家,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到任的第一天,村主任就“分配”给杨宁一个屯。在一次次入户走访调查过程中,亲眼看见的贫困,让杨宁百感交集。

一边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另一头是尚未脱贫的山村。“进城还是返乡?我彻夜难眠。”几经思索,杨宁决定拼一把: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江门村改变落后面貌。

然而,回村工作伊始,压力重重。贫困发生率达20%、村集体经济为零……杨宁准备大干一场,在村里带头吸纳贫困户发展竹子粗加工、辣椒和葛根种植。但由于作物病害、交通不便等原因,这些产业的收益都不及预期。

担心杨宁气馁,老支书张有权和她谈心:“城里少你一个大学生不怎么样,但村里多你一个大学生会很不一样。”杨宁也坚定了信心:“年轻,摔倒了可以再站起来。”

经过深入调研,杨宁决定带领村民按照“稻+鸭+鱼”共作模式,探索发展特色水稻紫黑香糯。可开动员会的时候,村民们却默不作声。“你种什么赔什么,我们怎么相信你?”村民张海慧直言。

在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山区,想蹚出一条致富路并不容易。也有村民劝她,不如回城里找个轻松点的工作。但是,一心想改变家乡面貌的杨宁没有放弃。她多方请教专家,带领大家一步步摸索,找到了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特色产业——紫黑香糯稻米和高山泉水西瓜等。

为了让村民安心,杨宁再一次豁出去。她偷偷把家人为她准备的婚房卖掉,筹集了30多万元,作为产业启动资金。“我免费提供稻谷、鸭苗、鱼苗,你们负责种养,我负责回收,国家还有针对贫困户的产业奖补资金,尽管放心!”她对村民说。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63户贫困户参与其中,种了120亩紫黑香糯。一年下来,每亩紫黑香糯增收1500多元,极大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高山水果、高山蔬菜、农村电商……山里步履不停,杨宁的鞋子磨旧了一双双。“这几年,江门村成了‘明星村’。”安陲乡党委书记管斌说,在杨宁带领下,江门村创办“苗阿嫂”品牌,销售农产品,户均增收3200多元;一些农村创业青年成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年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2020年,江门村脱贫摘帽,她又带领大家搞起特色养殖和深加工。

杨宁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7年8月,江门村两委换届选举,杨宁成为村里第一个有大学学历的女村委会主任。2020年,江门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全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杨宁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感动中国孝敬父母人物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我长大了,面对岁月的流逝。

不知不觉中,爸爸和妈妈也老了。

和爸爸说话时,我的头再也不向上仰了,而和妈妈说话时,头却需要向下俯一点。

人人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现在的我能体谅父母吗?不知道父母起早贪黑为生计奔波的艰辛;不知道父母为儿女的呕心沥血,有时甚至还会嫌弃父母,抱怨父母。

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给父母增添了负担,也可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搜刮于父母,自己的长大就意味着父母的衰老。然而,父母对我们却是无私的、慷慨的,他们毫无怨言地抚养们,为了给我们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努力做到最好。或许小时候,我们把这当成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而现在,我们长大了,是否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呢?

因为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存的快乐与幸福。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享受世界万物的基础。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因素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

是的,每个家庭都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不管条件如何,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都是最真挚、最无私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我们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学习、爱事业?一个不懂得体谅父母的人是可耻的,一个不会爱父母的人是可悲的,这样的人,是不会也不应该赢得社会的尊敬的。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我们感谢父母的同时,也应懂得去与父母交流。他们是父母,可他们也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如果我们经常与父母交流自己的生活体会,学习经验,同时也听听父母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发表我们对一些事的看法,我们将会在这种交谈中增长见识,扩充经验,父母也会看到我们的成熟,理解我们的想法,也愈加温暖了。

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的背影,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对于朱自清来说,这是一个遗憾的回忆。对我们来说,如果把握不住今天,以后纵有再多的深情,也难以弥补父母失落的缺憾。

感谢父母、感恩父母吧,反哺于父母的一滴深情的泪珠,对父母来说,那将是一个满足的世界。

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英雄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8个字,有3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

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

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

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

2021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

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

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

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

“看书看到部队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

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

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身上的劲儿更足了。

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

“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

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27。5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

“你下来,让我上。”队里灯泡坏了,有基本机电知识的杜富国总是当仁不让地揽了下来;

“你让开,让我来。”队里装盛雷弹的沙箱不够用,杜富国挽起袖子一做就是一天……

“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

“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

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

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地所在。

“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

2021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

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

“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

“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

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

“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

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

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

“是部队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吴天一,原青海省心脑血管医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原医学先驱。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了高原疾病防治国际标准,启动了藏族适应性生理研究,救治了数万名藏族群众。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高原反应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无一名铁路建设工人因高原反应死亡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者”。80多岁的他仍然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开展科研工作。

“吴天一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青藏高原工作了60多年,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院士夫妇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部队来到青海。吴天一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尤其是心悸、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让他们苦不堪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一名医生,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征服高原反应,保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那时候高原反应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还是空白。吴天一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生涯中,以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精神,成为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晓东的深刻记忆。

扎根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李晓东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吴天一院士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报效国家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回报祖国,用最真实的体验和最高的精神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个海内外高级知识分子的赤诚情怀,诠释了一个医生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青海省心脑血管医院副院长王锦是吴天一院士的学生。他说,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类如何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吴天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高原缺氧天然实验场这一难得的地理优势,常年致力于科学研究。60多年来,不断推动高原医学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他说,吴天一院士为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坚持,是他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是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正如吴天一院士所说,年轻一代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和国家,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有很多机会做出贡献,所以他们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

感动中国苏炳添人物事迹感想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7位用户喜欢。

谁说黄种人跑步不进10秒,谁说亚洲人不能够在100米世界比赛上取得好成绩,这是苏炳添一直不服气的东西。他是个非常听话的人,对于教练员安排的训练任务从来不打折扣,但是他唯一不服气的就是自己,已经成为亚洲记录保持者的同时,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突破10秒这样的魔咒,他每天的训练强度非常的大,100米运动是无氧运动,经常在连续的训练中导致脑部缺氧,出现恶心头晕的症状,但是很少能够在他的嘴里听说休息这两个字,对自己不能适应跑道上比赛的问题,他进行室内的基础训练,为了保证正常需要的营养,并且又能够保证身体肌肉锻炼需要的营养,他每天都是按照教练组安排的饮食进行就餐,从来没有随心所欲过,对于一些平常人可以随意饮食,对于他来说这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苏炳的毅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其他运动员的主教练都是在叮嘱训练,只有苏炳添的教练叮嘱的就是让他多休息,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为了田径事业付出自己全部的精力,让田径成为了他的人生,他的人生也是为田径而生的。

感动中国的核心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0位用户喜欢。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历史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在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好儿女、人民的好榜样黄文秀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对党忠诚。忠诚、纯洁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面对组织安排的扶贫重任,她用自己娇小的肩膀扛起脱贫攻坚的重任,她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四个意识”的深刻领悟,对“两个维护”的深刻理解。切实做到扎根基层,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贴心人。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勇于担当。当前我们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和人民需要更多黄文秀式的有为青年,需要更多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人员做出新的更大奉献。时代需要榜样,社会需要英雄。只有不怕困难、不怕脚下布满荆棘,才能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如果每个脱贫攻坚工作者都能向黄文秀一样,不怕艰辛、甘于奉献、勇于担当,那么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一定会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我们的小康目标一定会提前实现。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牢记人民公仆使命,在基层一线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从她的楷模先进事迹中汲取斗志和力量,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打赢“三大攻坚战”,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感动中国人物孟泰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1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孟泰(1898—1967)

1964年7月16日,冶金工业部任命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孟泰为鞍钢炼铁厂副厂长。此时走上领导岗位,孟泰已经66岁,却依然老当益壮,豪气冲天。您现在听到的这段珍贵的历史声音,是老英雄孟泰在1964年国庆节前夕的一段讲话,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举国上下奋勇拼搏的年代。

孟泰:眼瞅着呀,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成立十五周年了,一到国庆节的时候呀,我就想起来我在旧社会我受的苦,我就心里想起来我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怎么不受苦了呢?怎么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呢?就是有共产党和毛泽东。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进入大规模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面对几乎已沦为一片废墟的钢厂,50岁的老工人孟泰站了出来,他带领工友们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建成了著名的“孟泰仓库”。

孟泰:到厂子一看,那个草都半人高,都没了腰,炉台上,我1950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孟泰们有一个工会的王启邦,那时候管他叫王主任。我说,咱们这个材料,我想着把它都收回来,大哥,咱们当家作主了,我们各个儿(自己)的国家,咱们想怎么做怎么做,你怎么做都行,他这一句话正碰我的心,就是我们当家作主。

孟泰的大女儿孟庆珍说,在她父亲的带领下,鞍钢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献交器材运动。据统计,当时献交的各种器材有1123种212674件,为鞍钢迅速恢复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泰大女儿孟庆珍:回家了,我爸可高兴了,哎呀,鞍钢满地都是钱,到处都是钱。我就说了,我说在哪儿,我怎么没看着。他说,哪怕一个螺丝钉那都是宝。

凭借在鞍钢恢复生产中的杰出表现,孟泰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1950年9月22日,孟泰第一次坐上火车去北京,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站在台上,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965年,大庆铁人王进喜应邀到鞍山参加国庆活动,和孟泰在一起

时任新华社记者徐放:他站在这个台上,站了很久很久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憋了很久很久以后,他眼泪都掉下来了,最后举起手来:“共产党万岁!”下面哗哗哗地鼓掌。

鞍钢老英雄孟泰

此后,老英雄孟泰带领工人展开艰苦的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孟泰说,当人民代表就得心甘情愿给人民办事,自己少吃几顿饭,晚睡会儿觉都是值得的,把老百姓反映的事解决好,才能吃得香,睡得着,才配当人民代表。

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教授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开学来,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孟二冬同志的事迹,全体教师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礼,他高尚的师德,乐于奉献的精神震撼了我们每一位教职工。

我们作为孟老师的同行,感到鼓舞和骄傲。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平凡与崇高。他是广大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格。

世界上有一种力量,看不见,听不着,却可以打动人心,感化世界。这是一种师道的力量,是我们这个社会传承已久的精神血脉。

孟二冬教授是一个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人。“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作为一名教师,孟二冬教授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沉得下来”“钻得进去”的学者。他又是一位甘为人梯的教学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在他痴情的讲坛上,孟二冬教授为学生尽心尽力,不知疲倦。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他的生命遭遇到残酷的病魔时,人性的可贵与辉煌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生命之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急流险滩,永远保持着一份让人心仪的恢宏而又恬静之气。孟二冬花费了7年时间写就的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令人深有感触。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还有人踏踏实实的花时间去做这种扎实的学问,实在是令人钦佩的,即使他不去支教石河子,即使他没有病倒在讲台上,他也是一个用人格感动社会的高尚的人。联想到今天一些教师不能安心做研究,不能将心思放在讲台上,再对比孟二冬同志高尚的人格,让人感到如此的震撼。

我们都知道孟二冬老师为人师表,恪尽职守,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感。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是爱心,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这是当教师的最可贵的品质。

20__年3月,孟二冬教授从日本教书回来不久,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边”。到那里大约2个星期,就感到嗓子严重不适,平时他的嗓门很大,这时不得不使用麦克风了。后来医生要他“禁声”,但他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要坚持,每周10课时。他已经很痛苦了,但考虑的是到新疆一趟不容易,不能让学生拉下课。他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4月26日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孟老师在学生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咳出血来了。诊断后让医生大吃一惊。孟老师为什么坚持?也不是知道得了癌症还不理会,大概他以为是比较严重的炎症,所以还是教学重要,坚持下来了。这主要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里边又含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有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才有这种高尚的责任感。他在石河子大学任教才2个月,但和学生的关系就非常融洽,报上登有学生对他的那种关切与爱戴,是对孟老师爱心的回报,很是感人。

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他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耐心,每次给学生评阅论文,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还把新入学的研究生叫来,在病床上为他们上课。这些尽责敬业的行为,都体现着一种难得的爱心,一种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

现在有的教师太忙,学生又多,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关照学生,“放羊”现象严重。相比之下,孟老师这种克尽职守、为人师表的精神以及支撑这些行为的爱心就特别可贵,也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各种各样物质产品都在不断增加,但爱心似乎在减少。我们有鲜花、有金钱,有汽车、房子等等,如果缺少爱心,就如同生活在无味的沙漠中。爱心是那样宝贵,现在又有短缺的趋势,所以孟二冬显得可贵,他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孟二冬的事迹让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我一定要用孟二冬同志的精神,时时鞭策自我,升华自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大全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2016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王娅立即给基金会发去电子邮件,询问账务公开情况。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教授的回信。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这样的举动让陈章武记住了这个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因为基金会的捐赠者大多数都是陈教授熟识的朋友和同事,像王娅这样没见面就直接捐钱的并不多。

2017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负担。”这次见面后,王娅成为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家访、审查学生资料、走访受助学校……她全身心投入,把这当作退休后的事业来经营。

去年4月,一向守约的王娅却失联了。那天本是王娅约好和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去甘肃考察受助学校的日子。直到几天后,陈章武才收到她的信息:“非常不凑巧,去新西兰旅游与助学活动的时间冲突了。”又过了几天,一笔3万元的捐款汇到基金会账户上。

让陈章武没想到的是,彼时的王娅根本没去新西兰,而是躺在了天津肿瘤医院的病床上。胰腺癌晚期,在癌症中属于最凶险的一类。命运给这个铆足劲做公益的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抢跑!倔强的王娅一边和病魔抗争,一边加快捐资助学的脚步:5月,还在病床上的王娅不忘为基金会汇去早已准备好的捐款;8月,她停掉全部放疗,拖着乏力的身体踏上奔赴甘肃的家访,因为她知道“再不赶快去,就再也没力气去了。”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颁奖盛典礼心得素材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中国核动力事业能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离不开一大批像彭士禄院士这样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的科学家。

回望历史,他们为了国家富强,选择上草原、进沙漠、蹲山沟、踏海浪,逆风而行,奔波于祖国大地,与炎炎烈日、凛冽风沙做伴,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望历史,他们为了理想信念,选择隐姓埋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把国家置于安全之地。

历史是的老师。全党目前正集中开展-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科技部明确提出,紧抓三个结合点,把学习领会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创造辉煌成就的历程、我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和科技界创造的伟大精神融入学-的全过程,推动-学习教育细化深化,切实增强以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本领。可谓正当其时、针对性强、十分必要,必将为科技创新事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深切缅怀彭士禄院士,就要把他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科学家精神汇入到中国力量、中国梦想中,让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国测一大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是位性格开朗、身体壮硕的“70后”,爱好是每天早晨出门行走3公里。作为国测一大队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国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这一代测绘人的足迹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川沼泽、河流荒原,从珠峰之巅到东海之滨,从炎热的南海到酷寒的北疆,从地温高达70摄氏度的火焰山,到最冷时零下45度的北疆阿勒泰地区……无不留有他们负重前行、纵横千里的身影。

“我们在一个标注自己去过哪儿的APP上做标记时,别人都是标注去过的地方,我们都是标注没去过哪儿。”李国鹏聊天时自豪地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就中国台湾没去过了,希望有机会也能去那里进行测绘工作。”

国测一大队成立64年来,共产党员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荒漠高山,抑或激流险滩,国测一大队承担的每一个重大测量任务中,临时党支部总是建在最前面,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走得最远、爬得的都是共产党员。作为党委副书记,李国鹏介绍说,目前国测一大队队员50%都是党员,他们组成了测绘队最可靠的中坚力量。我们要继续像___同志回信中说的那样,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感动中国有名人物及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钱七虎参与到抗核武器爆炸作用的防护工程研究,当时我国为了抵御核武器爆炸冲击波,修建了大型飞机洞库,但是在实验中发现,爆炸之后存放在洞库里的飞机确实没啥事,但是防护门变形太大打不开了,飞机还是飞不出去打敌人,不利于我国反击。

其实钱七虎当时的政审不过关,他是黑帮的女婿,按理说参与不了这样的项目,但是他的上司都为钱七虎做政治担保,特批他参与这项项目。

钱七虎穿上防护服深入核爆炸区域进行研究,又仔细调查,发现防护门变形的问题主要是计算精度不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精确计算变形。

钱七虎当时决定采用最先进的有限单元算法,把一些结构分成很小的单元来计算,因为涉及的计算量实在是太大了,仅靠人工根本不可能完成,必须要使用计算机。

当时我国的计算机还比较落后,使用的是晶体管计算机,而且全国就三台,每台都特别大,一台计算机比一整个房间还要大。

使用计算机也非常复杂,当时有一本上机说明书,也就是操作书,就连专业人士看起来都像是天书,但是钱七虎花了2天时间就看懂了,而且把程序都做出来了。

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实在是太少了,而钱七虎又是外来单位申请用计算机的人,所以他只能趁着别人吃饭、睡觉的时候使用计算机,因为长期超负荷运行,钱七虎还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和痔疮,最严重时甚至无法坐下。医生建议做手术,但他想胃部切掉4/5人就要废掉了,最终采取了保守治疗,好在也慢慢好转了。

在钱七虎的主持下,我国在1975年就解决了防护门变形的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使用气动式升降门的方案,缩短防护门启闭时间,确保了当我们国家遭受攻击后,我们的战略武器的绝对安全,并能够立即进行反击。

邱少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烧烂了邱少云的皮肤。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

我读了之后被他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肉体的苦痛,以至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使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这种无私的精神。他舍身为国,即使牺牲了也不害怕,只是咬牙坚持。被烈火灼烧身躯那是多么痛苦啊。而他却能坚持住,他的心里有一种意志力,为了祖国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真是应了谁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长大以后也要像他这样做能为祖国做出奉献的人,现在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祖国做出奉献吧,做好每件小事,就是向理想又跨近了一步。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在卢仁峰家乡内蒙古,沙漠深处生长着一种树,名为“胡杨”。与其他的杨树不同,胡杨能忍受沙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着极强的忍耐力,生长在沙漠中枝繁叶茂,被人们赞美为“沙漠的脊梁”。

卢仁峰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杨,即使失去了一只手,那种坚定的信念始终深植心中,支撑着他正视眼前的困难,越挫越勇,向着一个个难题险关发起冲锋。

熟悉卢仁峰的人,都知道他是老军工人的后代。几十年前,他的父母远赴大西北支援国家建设,在一线生产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这种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从小感染着他。重技术、讲奉献,是老一辈军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希望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当下,全社会都在宣扬工匠精神。对此,卢仁峰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匠要有一颗责任心,有一种敬业精神。当工人就当最优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为最有能力的专家。”

“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面对一项项荣誉,卢仁峰表现淡然。相比这些荣誉,卢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卢仁峰所带的科研攻关班,被一机集团命名为“卢仁峰班组”。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都是焊接能手,并担负起多个重点项目的攻关任务。

多年来,卢仁峰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

在徒弟们眼里,生活中的卢仁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却是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卢仁峰说:“严师出高徒,我对他们严一些就是希望他们早日成才。”

一天5块钢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是卢仁峰对徒弟们的硬要求。徒弟们焊接完钢板,卢仁峰会逐个检查点焊效果,误差超标就要重来。他常常对徒弟们说:“把军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军工人的职责所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1997年4月,是个不幸的日子,张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领导、同事、学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生与死的煎熬。

在这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批阅作业试卷到12点。这样,一直坚持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住进了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口没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坚持在讲台。由于过度劳累,97年12月,张老师的病情复发,领导、同事、学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她不肯。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这段时间,她的工作量达到了极限,每天工作10多小时,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时间只有过春节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恶化得特别厉害。人们劝她住院,她仍然拒绝了。她说:"学生刚有起色,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生命就是讲台"。领导、同事们说:"我们需要你活着,华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请你服从安排吧。"冲着这份真情,她才进了华坪县中医院,这时,她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从没有在医院安稳地躺过一天。看了不到一个月,医生告诉她医院无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转院治疗。为了节约国家的医疗费,她毅然决定出院。为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拒绝再到任何医院治疗,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就这样,张老师调到华坪两年多了,虽然她一直带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从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6篇范文)

李梦桃 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现任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书记。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只有2.4度,居住着汉、哈萨克、蒙古、回、藏等5个民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李梦桃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持为牧民行医40多年。他开始学的是儿科,看到牧民高度分散,什么样的病人都可能遇到,就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人物信息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99人关注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 ...[更多]

  • 邱少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 邱少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99人关注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闭上眼睛,邱少云那光辉的形象怎么挥散不去。为了战斗能取得胜利,在全身被大火包围之时,他纹身不动,一声 ...[更多]

  • 202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 202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99人关注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96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2(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2(16篇范文)99人关注

    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中国飞人,亚洲之光”。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 ...[更多]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98人关注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牙牙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第一次不需要父母帮助独立行走,第一次背上书包独自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到考试成绩单,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6篇范文)98人关注

    伍淑清的爱国爱港情怀并非始於今日,而是发轫於心灵深处,彰显於大小事中。从她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可以看出一斑。1998年,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英雄事迹(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英雄事迹(16篇范文)98人关注

    回归军营、回到社会,今后的路怎么走?沉默良久,杜富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个问题,我现在很难回答。”谁还会对这位英雄战士,提出过多的要求呢?毕竟,他伤得太重了毕竟,他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任长霞事迹(7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任长霞事迹(7篇范文)98人关注

    河南登封,嵩山广场,登封市公安局组织的一个大型活动现场。人潮涌动中,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条大红纱巾,径直走向任长霞,笑着将红纱巾系在她的脖子上。任长霞很开心,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