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后感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2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25 18:40:03 查看人数:4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5634字 44段 19分钟 31分钟 44分钟 290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522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69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1158字 6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53人
音乐之声电影高中生观后感 4661字 36段 16分钟 26分钟 36分钟 296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1016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14人
看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918字 8段 4分钟 5分钟 8分钟 236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3345字 24段 12分钟 19分钟 26分钟 188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940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20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1107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29人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 6462字 41段 22分钟 35分钟 50分钟 277人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 4876字 36段 17分钟 27分钟 38分钟 242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635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27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34个字,有4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1分钟,慢速需要44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大学生1

再次重温了经典的音乐片《音乐之声》,依然被影片中温馨、感人的情节深深打动,回味无穷。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修女玛利亚被修女院长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上校的七个孩子,刚开始他们不欢迎玛利亚的到来总是捉弄玛利亚,经过几天的相处玛利亚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上校非常严厉,非常冷漠最终也被玛利亚的善良、纯真所感染,所感动,结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后美好的生活随着纳粹党占领奥地利而破灭,由于对纳粹的不满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乐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贯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不仅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住了人们的耳朵。

故事背景是是战争年代,奥地利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坚强,战争的间隙还忘不了舞会、音乐会,因为音乐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力量的源泉,看来音乐在他们心中的魅力是无穷的。

细节决定成败。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细节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玛利亚刚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在她的口袋里塞青蛙,晚饭时在她的座椅上放松球。玛利亚的做法很值得令我们学习,她的聪明、机智、大度实在令我钦佩!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有关爱孩子的情。

她把孩子当孩子看,不仅能容忍他们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导他们该怎么做,在这里我想把玛利亚在餐桌前对孩子们说的那段话拿来与大家共享:“我想谢谢你们每一个人把那件礼物放到我的口袋里。

你们一定体谅到我来到一个家庭的不安,我多么想不被当外人看待,你们体贴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觉到那么温暖、幸福和快乐。”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们感到太惭愧了。因为他们做得很过分,而玛利亚却在上校面前替他们保密,说了那么一段充满希望的话,这怎能不令孩子们羞愧万分呢?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玛利亚的教育方法值得每个老师去借鉴,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接受新班级、新挑战的老师学习!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大学生2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大学生3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着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大学生4

镜头切入:山——现,明净清新,曲折有度;歌——起,音符跳跃,轻快动听;舞——动,简单绰约,朴实动人;歌为舞起,舞因歌动,灿如云锦,绚烂如春花。这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始,玛利亚活泼爽朗的歌声让山美水绿情动。大自然如此的牵系着每根爱美的神经,因为这是音乐的世界,这是快乐的世界,更因为玛利亚那颗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朴实的心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特拉普上校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特拉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利亚唤起对特拉普上校的爱情时,她知道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特拉普上校结成伉俪,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利亚一全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大学生5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_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5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阿甘正传》和《音乐之声》两部电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受启发颇深。一是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令我受益匪浅。给我现在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也才能让孩子们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剧中玛利亚尽管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这里不但看出教育机智的重要,而且其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取得孩子们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沟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方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玛利亚没有一味地听取家长要求对孩子们严格管理的意见,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委婉而坚决的反对家长的做法,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作为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有意义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感化家长,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三、恰当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阻止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特别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时边舞边唱的游戏场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游戏教学的最好范例,这一点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启示非常大,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久了就会出现烦躁,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充满爱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真正达到一专多能,用自己的行动、学识和品格引领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000

音乐之声电影高中生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61个字,有3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6分钟,朗读时长26分钟,慢速需要36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音乐之声电影高中生观后感大全(1)

我对这部影片的美有几个享受的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别人,而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

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音乐之声电影高中生观后感大全(2)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

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我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我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我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必须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可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里最欢乐的情节要数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齐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忙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最终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齐,孩子们最终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特拉普上校也最终感觉到了找回了自我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特拉普上校一齐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利亚唤起对特拉普上校的感情时,她明白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我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寻自我的生命,她勇敢的去应对,最终和特拉普上校结成伉俪。

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我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景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终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利亚一全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落下帷幕。

音乐之声电影高中生观后感大全(3)

《音乐之声》是继《三傻》之后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影片,它传达了一种在任何生活环境中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慈善博爱的生活态度,不愧于一顿丰盛的精神宴,其间穿插的爱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净与纯洁。整个影片犹如一部完美的童话剧般把我们带入了唯美的艺术殿堂。难怪它会受到全世界亿万观众的追捧,也被评为人类艺术上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我感觉一点不夸张,它带给我的感动变是如此之深,这也是《三傻》后让儿子观看的又一部电影。

主人公玛丽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个志愿修女,片中通过众多修女对于玛丽亚的评价反映了玛丽亚的“与众不同”,她不会中规中矩,而是思想辽阔、活泼好动、酷爱自然、歌声不断,不断给修道院“惹麻烦”,慈爱有思想的院长认为玛丽亚不属于“禁锢”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冯·特拉普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故事自此拉开序幕……

在玛丽亚怀揣忐忑之心赶到冯·特拉普家时的路上,她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用近乎疯狂的夸张动作和歌声吸引着观众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

当玛丽亚初到冯·特拉普家见到失去妻子上校的军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捉弄家庭教师的行为,她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她从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违背上校用口哨声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动孩子们到自作主张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及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教他们爬山、上树、游荡、娱乐)、教他们敞开心大声歌唱、用独特有韵味的音乐教育法、用归还孩子童真美好拥抱自然的趣事改变着冯·特拉普的死静与判逆

不得不提得便是整个影片音乐贯穿始终,而音乐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话世界般的美妙为题材,给人以惬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奥地利、维也纳,整个民族都在歌唱、音乐的普及创作程度也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也就是难怪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巅,他们多少年的音乐底蕴和灵活高远的灵魂渗入让我们汗颜和崇敬!而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要算玛丽亚因困惑离开冯·特拉普家,孩子们好像失去了“爱”般的失魂落魄,她们已经无法离开玛丽亚,已经习惯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玛丽亚归属于了冯·特拉普,成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着。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奥地利被德意志占领后,忠心爱国的冯·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玛丽亚的理解与支持,尽管磨难重重、险恶四伏,但他们还是镇定地在百老汇表演了“精彩绝仑”的歌曲,一举成名的同时也唤醒了所有奥地利人的爱国热情。在修道院院长及其他修女的帮助下,冯·特拉普一家安全地离开国界,过着以音乐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音乐之声电影高中生观后感大全(4)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固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抗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志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剧都有音乐贯串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穷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由于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无妒忌,无怀疑,无痛苦,无暴力,无悬疑,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看完电影,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专心地往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专心地往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妈妈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楚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味,又布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动听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出色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洁、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

音乐之声电影高中生观后感大全(5)

昨天,我在家里看了《音乐之声》的电影。因为马瑞亚的性格关系,她离开了修道院,在一个退役军官那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她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还跟他们唱歌、跳舞,大家都很开心。

如果我是奥斯卡的评委,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评为:最佳音乐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评最佳音乐奖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音乐特别多,也很好听,而且不同的场景会出现合适的音乐。

评最佳女主角奖是因为马瑞亚很美丽,还会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调唱不同的歌曲。评最佳配角奖是因为这七个孩子都很可爱,在和马瑞亚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们边玩边学,最后变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乐队。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4位用户喜欢。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

看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着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里面美丽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后,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常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洁净的花朵,让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看音乐之声电影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45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手抄报

本文为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手抄报资料,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手抄报资料一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治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治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预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预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觉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寻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进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院,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爱奔驰于宽阔的草地上,喜爱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亏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假如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盼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漂亮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漂亮,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手抄报资料二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手抄报资料三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 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0位用户喜欢。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敞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湛蓝的天空与清亮的湖水相互交错,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服,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漂亮修女玛利亚,奥地利漂亮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亮的湖泊、阳光明丽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漂亮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落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拯救了被巫术操纵的野兽。

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间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四处充满阳光气味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舞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地。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一时,那时觉得它好看有趣,特别是剧中的女主角—修女玛丽娅,这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善良活泼之人吧。所以看了这部戏后,许多人都会对她留下特别深刻的影响。但是上周的影视文学课上,再次看到这部戏时,还是会被玛丽娅所吸引,同时也被剧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所打动。

玛丽娅在修道院中总是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思议的事情来,这也正是她对于自由,自然的向往。戏剧一开始展现的大自然风光,不仅为描写玛丽娅做了铺垫,而且也突出了这部戏局的主题,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玛丽娅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师时,一开始觉得那是挑战有些不安,但是后来她用歌声表达出了面对挑战的决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不仅是一个爱自由,爱自然,又更是敢于挑战的人。所以在面对冯·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孩子时,她不仅没有学他们父亲那套严厉的管教方法,而是用自己的真诚与耐心,教孩子们打开心扉,学会用歌曲表达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叛逆的孩子逐渐转向懂事乖巧,或许这正是玛丽娅的教学的成功之处吧。

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严厉又慈祥的父亲,在其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使他对子女的爱,而且还有其对祖国的爱。戏剧开始就以严父的形象让人既觉得严肃又好笑,这位父亲显然用起军纪来管教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们在其管教下队列整齐出场的画面,令人既笑又怜。孩子们显然已经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生活方式,被父亲的这种特殊的爱压抑着。但是但我们看到当冯·特拉普上校从维也纳回来,看到孩子们在玛丽娅的带领下做出的各种荒诞事件时,他很是生气地解雇了玛丽娅,但是,当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当看到孩子们精心为南爵夫人献唱的歌曲时,冯·特拉普上校改变了主意,开口挽回了玛丽娅。从这里可以看出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当看到孩子们在唱歌时,冯·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由此可见,他尘封的心已被打开了,久违的爱已被激起,当玛丽娅提议他献唱一曲和孩子们的邀请时,他唱起了《雪绒花》这曲对子女的爱的赞歌。在剧末,他再次唱起《雪绒花》,这时我们可以看出这已经不仅是对儿女的爱了,这已经升华到对祖国的爱了。所以在冯·特拉普上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多方面的爱,对儿女,对爱人,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爱。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最突出的还有其中的音乐和歌曲,比如《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和《雪绒花》,《我最爱的东西》《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和《十六岁十七岁》也很好听。这些歌曲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了不同境遇的人物不同的心情,让这部剧融情感于音乐中,在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情感,给人视觉一新的亮点。

《音乐之声》,音乐的国度,情感的宣泄,爱的表达。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800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62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2分钟,朗读时长35分钟,慢速需要50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大全(1)

这是我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第一次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我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就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现在在工作的时候了、再来欣赏这部经典老电影,又给了我不一样的启发。

1、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像玛利亚一样对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欢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会把我们当成“妈妈”一样爱我们。

2、歌声代替叙述。

电影中很多地方由歌声代替叙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剧情中,每句歌词都弥足珍贵地向人们讲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断坚信的道理。比如对初恋的"珍藏,不要执迷于年轻时一时的感觉,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长告诉玛利亚,修女院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地方,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只有勇敢的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静、平和和精神上的舒畅。

3、幽默的歌表演。

电影中许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巧妙幽默的编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们个子的高矮和跳楼梯的形式来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见》最小的孩子是随着楼梯边往上坐边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们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后探出头来伴唱,也融合了一种游戏的形式。这些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引用,相信孩子们肯定也会非常喜欢。《音乐之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们和玛利亚歌表演时的一种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学中运用。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大全(2)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欢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仅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师。在那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玛丽雅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跳跃于静静流淌的小溪旁,喜欢象小鸟一样欢快地歌唱。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我做错了事,应当向上帝忏悔。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这其实应当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厌恶。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说她更喜欢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洁。“如何让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我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伟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欢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恐惧,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最终,她最终带着院长嬷嬷告诉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勇敢地走进了上校的家。她不明白等待自我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量不存在数字中,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是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她是一个欢乐而坚强的孩子,她会让阳光适时地照进自我的心胸,给自我勇往直前的力量与祝福。上校严肃的家规没有吓住她,孩子们恶作剧的捉弄没有难倒她,她以她的智慧与热情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打开了上校久已经封锁的心灵。

她的到来,犹如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也给了孩子们活力,同时也让上校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当她问:“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孩子们爱捉弄人呢?”回答十分简单:“这样爸爸才注意我们。”这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回答。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父母的回应,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上校在丧妻之后完全沉浸在一种没有笑声、没有活力的沉静之中。他只是给了孩子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却忽视了孩子们心灵的饥渴。这不仅仅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捣蛋、调皮,甚至被定性为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们,他们的行为不正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内心的需要吗?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这些父母和教师给予爱和呵护,因为他们的努力没有那么优秀而得不到关注和宠爱,他们便用这种捣蛋的方式来试图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们往往会曲解了他们的行为,会更加的不待见他们,致使他们最终走向一条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玛丽雅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被关注的温暖,他们不再恶作剧,而是用甜美的歌声告诉父亲、告诉大家,也告诉全世界他们心中流淌的欢乐。

玛丽雅用自我的巧手为孩子制作了一件件得体的运动服,让孩子们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来高贵的衣服就像是紧箍咒,让孩子们缩手缩脚,不敢动,不敢寻找自我,不敢承认自我的感受。因为孩子们很爱自我的父母,所以他们不愿意反抗,情愿穿着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给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爱与欢欣。而我们家长总是把自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认为适合孩子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紧箍咒,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创造的本事。其实,这也正是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们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另外,玛丽雅也记住了院长嬷嬷的一席话:“这些墙不是为了挡住你的问题,你要正视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梦想。这梦想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日一向走下去。”这些告诫,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我去走的人生真谛。玛丽雅循着这条生活的原则,追求到了自我的幸福,也给上校一家带去了欢乐与期望。最终翻过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绎,也应当算是对人们的一种提示,一种战胜困难就是期望的鼓励。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从自我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终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大全(3)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被命令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大全(4)

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阿甘正传》和《音乐之声》两部电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受启发颇深。一是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令我受益匪浅。给我现在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也才能让孩子们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剧中玛利亚尽管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这里不但看出教育机智的重要,而且其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取得孩子们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沟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方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玛利亚没有一味地听取家长要求对孩子们严格管理的意见,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委婉而坚决的反对家长的做法,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作为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有意义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感化家长,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三、恰当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阻止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特别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时边舞边唱的游戏场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游戏教学的最好范例,这一点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启示非常大,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久了就会出现烦躁,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充满爱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真正达到一专多能,用自己的行动、学识和品格引领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大全(5)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 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 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 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成龙

上面是国际武打明星成龙对《音乐之声》的看法,也是所有看过了这部电影的想法,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从头到尾不会引起观众有丝毫不安或尴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和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它在里面所诉说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这一切都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难以看到了。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 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 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说到我对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几个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 ,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 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 ”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 ,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 ”、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 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侯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 《飘零燕 》,它里面所制作的动画画面和影片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想不到我儿时所向往的伊甸园 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一定要亲身去一趟的。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 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 陶行知 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

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 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的观后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来结束吧!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76个字,有3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8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

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我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我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我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必须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可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里最欢乐的情节要数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齐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忙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最终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齐,孩子们最终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特拉普上校也最终感觉到了找回了自我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特拉普上校一齐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利亚唤起对特拉普上校的感情时,她明白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我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寻自我的生命,她勇敢的去应对,最终和特拉普上校结成伉俪。

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我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景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终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利亚一全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欢乐的生活,用自我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我的力量去帮忙他人!

电影《音乐之声》告诉了我,人世间最完美的就是真、善、美!教会我要用善良与充满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要热爱自我的祖国!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2)

《音乐之声》这部拍摄于1965年的老电影长达174分钟,但它整体的叙事流程绝不拖沓,丝毫不会让人打瞌睡。故事的脉络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但整个讲述的过程既充实饱满,又行云流水般滔滔不绝。很难分辨这到底是编剧还是导演的功力更胜一筹。我想这部音乐剧电影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真的是很真诚地在给观众传递一些美好、快乐和正义的信息,并且是毫无保留地、亦没有丝毫的强迫,显示出完全、彻底的友好的善意。也只有这样的老电影才能表现得如此简单至诚,充满感人的力量。

人类需要音乐的滋养和拯救。音乐能够记载和描绘出任何一种情感,并直指人的内心,这正是艺术的突出的特质。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我们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用音乐来抒发性情。不过,音乐最崇高的精神还不仅于此,具有引导人们追寻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为精深之处。

《音乐之声》以其简单、真诚走进人们的心灵。在现场聆听观赏,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爱所包围。诗歌般的音乐、音乐般的语言,倾诉和展示着那些来自于七十年前一个遥远国度的人们对爱的表达:长者对晚辈,孩子对父母,子民对祖国,人类对自然,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谐的爱意。

最让我感动的,是玛利亚刚一来到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就对七个孩子流露出了可贵也可敬的母爱。尽管他们喜欢恶作剧,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点,但心灵如音乐般美丽的玛利亚却用爱接纳、包容、转化了一切,并让特拉普上校发现到自己孩子并非他印象中的不驯和顽皮。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尔在《法官》中写到的:“你想说他什么就尽情地说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点/我不是因为他好才爱他/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宝贝……”

或许我们终究会淡忘那些曾经的惊心动魄,终究会遗弃那些曾有的屈辱荣光,但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些不堪割舍的浅波微澜,被我们时常捡出品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们竟然都充满了音乐的精神和品质。确然如此,音乐承载了我们的生命,音乐记录了我们的人生。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3)

一个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便会失去历史的根脉与精神……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宫廷乐队担任乐队队长职务时,仍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到了冬天,连买碳的钱也没有,他只好抱着带病的妻子跳舞取暖……因为神奇的音乐,因为有这样一位浪漫的乐神,萨尔茨堡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多年前的一部好莱坞经典影片《音乐之声》中的许多场戏便是在萨尔茨堡取的景。影片中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种种琐事仍记忆犹新,也使我平添了一份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因为它独一无二的音乐氛围。萨尔茨堡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成了乐神的摇篮:四季乐声悠扬,除了街头巷尾的音乐聚会外,最主要的音乐会有霍亨萨尔茨堡要塞的室内乐、米拉贝尔宫的宫廷音乐会、米拉贝尔花园里的灯泉音乐会以及音乐厅里的大型音乐和戏剧会演。仲夏之夜,随便走在一个小巷里,你都能听到从窗口或阳台里飘出的莫扎特的小夜曲。

那乐声不疾不徐,扣人心弦,令人惆怅。置身在这样一个音乐世界里,我感觉莫扎特并没有远去,他与萨尔茨堡同在!音乐由此也成为了构成萨尔茨堡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色。记得我的一位老师曾说:学校是一个不可以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

古今中外名校千百年的辉煌历史让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推而广之,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亘古的历史,又不是千年古都、百年重镇,那它则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毫无吸引力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使都市个性的存亡问题刻不容缓地摆上了我们的桌面。当今世界有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把自己的建设目标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殊不知一座城市在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历史的一切创造作为一种文化财富!

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随他们而去的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断绝。一个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便会失去历史的根脉与精神,因为真正的历史是最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4)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简单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齐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后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完美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搞笑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个性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先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就应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理解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一向持续着简单愉快的情绪,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

音乐之声电影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5)

这部电影,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遍,只记得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如今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电影开场有将近两分半钟的时间,仅有风吹过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声音,没有人,没有字幕。我疑惑是开错电影了吗?好像是什么风景欣赏的广告!我很烦躁,很想把这一段跳过去看一看是怎样回事。但一点点的好奇心让我忍住了,继续往下看。当主人公一出场,唱出:“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这是它们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乐音,充盈我心间。我想唱出,我心灵听到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不纯净、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处让我感悟很深的是:玛丽娅从修道院走出来,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路上,最终到他家门口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很迷茫:“今日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我到底是怎样回事”“为何我如此害怕”!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些语言的表述,虽迷茫,但没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问自我,并且这一状态仅有短短的三四句话,紧之后她就给自我打气“一位上校和七个孩子”,她停顿了一会儿,立马说“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沦,立刻给自我打气;之后更让我讶异的是她对自我的进取鼓励,最终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她没有空想,而是脚步不停,不断地向目标前进。她从没有抱怨别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进取、乐观、热情、自信,让我想到电影开头~仅有如此的人,才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乐声~对,还有她的纯真、真诚。

上校带来的男爵夫人为什么不如玛丽娅受孩子欢迎?这真的是感觉比语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没有用心爱孩子们,她只想得到有财富的上校,她的心机、应付、不发自内心爱孩子,最终让她失去原本立刻属于她的一切。而玛丽娅用心爱孩子们,不趋炎附势,不拍上校马屁,她从真正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内心纯净而充满爱,阳光自信而和善,让七个孩子和一个上校都爱上了她,并且让这个家重新拥有了欢笑和音乐!这,真让人感动!

我反思自我,在权贵面前能否坚持自我,在别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爱。玛丽娅,让我想到“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她虽然是去当家庭教师,但她并不是应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讨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当自我的孩子去爱,才真正地影响了别人,进而改变了别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实习修女玛利亚因为性格问题被送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后来与上校相爱并结婚,可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奥地利却被德国入侵,第三帝国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国任职。上校为了拒绝而打算连夜带家人一起逃出奥地利。可行动却被德军发现,最后他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奥地利。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

最令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爱国的例子,如: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毅然决定抛开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参加建设。虽然美方百般阻挠,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放弃。当他回到祖国,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佩服钱学森爷爷的爱国之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为了国家的尊严。爱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被压迫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德。正所谓“威武不能屈” ,我们绝不能因为威胁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国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理,这个道理绝对能使我受益一生。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体会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2篇范文)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看到男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音乐之声电影信息

  •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2篇范文)
  •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2篇范文)45人关注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