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范文 > 观后感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4 14:00:02 查看人数:6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 628字 9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8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 978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29人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1940字 7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25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 1426字 8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64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 476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0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 1177字 9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2人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1907字 28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98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 729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89人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____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这部影片讲述了____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 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萨利机长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如果选一位在世美国著名导演中最突出最著名的右翼-保守主义者,毫无疑问便是前不久还为被大部分好莱坞影人唾弃的特朗普站台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日暮之年的伊斯特伍德,越来越像晚年的黑泽明,对于自己一生信奉的那套价值观、人生法则、处世态度丝毫没有怀疑,并且在作品中用更为坚定的姿态斩钉截铁的宣扬出来,向世人一次次袒露心迹。《萨利机长》又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中国知识界一直为左右之争困惑,常常为左右之定义与分辨纠缠不清,其实如果我们以最原教旨主义的角度切入,区分左右派并不困难。左派,激进主义者的核心思路,永远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远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谓保守主义,最核心的思路,永远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义在中文的语境中似乎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它的要义其实是要准确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后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维是保守主义者最根本的思维。如此来看,这两种立场本身没有先验的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把握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伊斯特伍德来说,惩恶扬善、开拓进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职业伦理,都是他认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不论世情如何沧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精神。这套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萨利机长》的叙事策略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比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按照好莱坞近些年的处理方式,比较容易拍成事件化电影。像是《逃离德黑兰》、《菲利普斯船长》,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戏剧性的事件发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离兰事件》甚至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事件类电影有一个顽疾,观众在观看此类电影的时候确实紧张,投入,认同,但看过之后又很容易淡忘,要记住情节总是困难的,而鲜明的形象总是铭记于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萨利机长》正好与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没有将紧急迫降的奇迹事件给予高度悬念化的处理,他没有试图去让观众为究竟能否平安降落这样的悬念所牵引。换句话说,事件本身的戏剧化程度并非他所关心的。影片一开场就给出了奇迹般降落的结果,之后以并不连贯的策略,以正叙、插叙,倒叙的方法,不断的还原、拼贴事件的经过,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确,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议题:萨利机长选择在哈德逊河降落的方式是否违规操作?因为电脑模拟证明,返回机场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这里,人性、人情、人伦与工业化生产、工具理性、程序正义这些人类启蒙时代以来产生的最经典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当然影片并非简单的反理性主义,而是强化经典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将此种冲突设置为影片最核心的冲突,而萨利机长的形象塑造成为展现这种冲突的关键。当观众越是认同萨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认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坚守的价值观。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来得心应手。汤姆汉克斯罕见的以白发、白须的形象出场,虽然苍老但是沉稳又不失矫健,估计老牛仔要再年轻十岁这角色就他亲自上马出演了。

让角色在压迫性的环境中作出抉择,从来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径,伊斯特伍德当然深谙此道。萨利作为机长,天然的就要承受压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压力毋庸置疑。事件结束后面临的调查,是英雄形象再确认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压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后一分钟登机乘客的形象设置最能看出编剧的用心。这三位登机者,从不幸、到幸运、到不幸、再到幸运,之间戏剧性的奇迹之旅,正是这次奇迹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会有幸运、有奇迹,还是因为萨利机长的英雄行为。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现在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行动,这种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显萨利机长形象之伟岸。除此之外,我们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务员、酒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乘客、同事、媒体报道、妻子家人的视角中,萨利是当之无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调查委员会的职责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客观”的方式评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并非是通常此类电影常常会出现的机长最后一分钟拯救成功,而是在听证会上,用模拟还原的方式证明了萨利机长关键时刻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而这种正确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基础上。高潮段位是对萨利机长英雄形象的封闭式盖棺定论式终极打造。

约翰•福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电影的古典时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话的方式再塑美国的建国起源,而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去魅化的电子-虚拟-平面时代,不论我们对保守主义价值观怀有如何的偏见,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历史的存在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萨利机长》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一点。

萨利机长电影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这部电影和《血战钢锯岭》一样又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又是一个救人的英雄故事。事件是这样的: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是一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到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再飞往西雅图的每日航班。该航班在____年1月15日那天起飞后六分钟在纽约哈德逊河紧急迫降。当天下午,肇事空中客车a320客机编号n106us,由机长切萨里·萨伦伯格负责执行,于下午3时26分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

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沙林博格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

一般我个人不建议夏冬两个极端天气去乘飞机,当然轮船也好不到哪去。萨利机长在飞机严重故障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利用稳定的心里素质熟练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让飞机迫降在河上,所有飞机上的人全部生还创造了奇迹。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萨利机长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可以建成摩天大楼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相对最快捷事故率相对最低但是生还率也是最低的。言归正传讲电影。

故事讲的是____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汤姆·汉克斯饰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

本片主演汤姆汉克斯又和《但丁密码》一样演了一个拯救众生的关键人物,同样是利用了专业知识以及高智商等优秀素质完成了壮举。但是电影没有在迫降上花很多笔墨描写,而是描写事后媒体疯狂播报他的英雄事迹以及相关单位的质询调查,两个不同方向给予的压力下自身的表现。片中穿插了萨利机长回忆年轻时学飞机受到教导要像对情人一样对待飞机,后来做了空军飞行员有了丰富的飞行经验,后期他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危机处理故障分析没有镜头提及。我们一般都说艺高人胆大,这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如果没有专业素养临时抱佛脚再一慌基本都是嗝屁的下场,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很短的时间内机长做出了相应的判断以及操作没有拖泥带水,不拘泥于流程最后做了最正确的决定。

既挽回了整个飞机所有人的生命又避免了去其它几场迫降造成失败引发的更大伤亡。在采访休息期间萨利机长联想到当时如果去机场迫降造成的可怕后果。从萨利机长内心来说只是做了该做的职责,但是生活并非想象的容易,家里的农场一直租不出去欠了银行费用,而上级单位又在调查其迫降河面冒了巨大风险而放弃去其它机场是否是操作恰当。而媒体一直大肆渲染把他塑造成一位英雄,如果调查结果定为自己有错将失去退休金和工作面临无法维持生活的窘境。

所以看似光环加身经历显赫工作良好的机长却是如履薄冰等待审判一样。体制的刻板机械和萨利机长人性选择操作形成了矛盾,成了电影的主要看点。这部电影的可看之处还在于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是否可以更严谨,人为需要思考判断地方不能机械性操作。一切都要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无脑选择。同时我们看待生命应该比其它东西更重,各行各业如果爱岗敬业学习萨利机长的职业素养。相信这样的世界将更加和谐。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550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把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时的状态自然的进行糅合。整个电影的温度正如电影里记者播报的那样"室外零下五度,水温30度"。或许背后的引申义,外冷内热。局外人(媒体)用或好或坏的的态度揣测当事人,或褒奖,巨大反差是根本无法用试探和揣测就能企及的。

全片想表达的主旨,并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萨利机长还有个别名,叫uncle sam。电影想表达,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是千万深藏功与名的市民,是群体英雄主义。同期同时看了东木大师另一部剑拔弩张的作品,血战吧啦吧啦,或许我没有宗教信仰,无法对于信仰有这么坚不可摧的依赖感,但萨利机长因为之前一段时间隔两三天一飞的经历,对此感同身受。无巧不成书,我们国家也有一位类似经历的机长。不过状态不是那么糟糕,我们是单发失效,电影是双发失效。当事人是南航的一位机长,故事没那么离奇,也没那么高调,最多是凤凰卫视拍摄了一档栏目来介绍这位无名英雄。

希望有天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萨利机长投射在大银幕上。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萨利机长为什么是《萨利机长》

前几天在网友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豆瓣拒绝修改评分的文章,其中一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豆瓣被修理是应该的,你们写的那个不是影评,只是观后感,评这种文体是比较专业的。细细想来,我看过的很多跟自己写的确实只是观后感。这里额外说一句,在当今的社会确实是这样,人们愿意将自己的所拥有的夸大之后宣扬出去,受众也愿意听取这些东西,试想真的本本分分将正常的东西表达出来,又有多少受众那?是传播者影响了受众,还是受众影响了传播者?

话归正题,萨利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变,讲述萨利所驾驶的飞机在起飞后208秒中受到鸟群撞击,导致飞机受损,萨利机长经过多年驾驶的经验做出了将飞机迫降在河面上的决定,虽没有人员伤亡,却导致飞机受损沉没。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影片中翻译)因得到的资料与萨利等驾驶员的经验不符进行取证调查,经过几番来回对峙,最终证实萨利机长在短时间内的判断是正确的。

影片采用插叙方法,在现实的生活中多次插入回忆事发时的场景。生活上是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质疑,以及家人没有得到结果时候对自己的担心,再加上“自由”的媒体下多种猜测等的诸多压力。而在记忆中是自己在紧急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这次的判断,往事的判断,而这些判断下都是证明了自己的驾驶经验丰富,在紧急状态下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证据与经验的穿插进行,可以将矛盾点不断的激化并反复的左右倾斜,加强的故事情节的曲折,也强化了观影人对结果的期待,这就在解开谜底时候给人更多的期待。

汤姆克鲁斯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对待人物的设定对待造型等都可以算得上精益求精,从《拯救大兵瑞恩》到《阿甘正传》,从《云图》到《间谍之桥》从我们看过的每一部电影中都可以体会到这点。肢体的细节,配饰的细节,人物心里的把握等多方面的原因将他推向了世界一流演员。

谈及文化精神等。我们常常将美国电影冠上个人英雄主义,确实是这样的。阴谋论也好,文化论也好,在一个百姓看来,你将我重视,我便喜欢你,这个是个很正常的反应,难道说你将我视如草芥,我才会将你视若珍宝?在逻辑上可能说不通,同样在我们这个几千年以来都讲究脸面气节的民族可能有些矛盾。所以我们常常喜欢清官,青天。包公,海公,一个个青天不断的向我们展示着父母官的真正定义,以及人民公仆的真实写照。

飞机坠毁与安全着陆之间只需三十几秒。而对于一个机长来说可能是没有退休金,可能是脸面,可能是阴谋,可能是名垂青史,还有可能是个人英雄主义,更可能是155条生命。但是这个是不是一个模拟游戏,动用这样大量的国家金钱为例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的事情是可以歌颂的吗?这样的事情是可以拍照成电影的吗?电影的本身就给了我们答案。至于是不是文化侵袭,我认为是赤裸裸的侵袭。

影片结尾后的采访以及一些数据给我的感受可能会更加超出了整个影片。在什么样的情况样能挽救这些人的性命。可能只有高度发达的国家吧?

萨利机长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07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好久没有看2d电影了,没有了3d的视觉效果,反而感觉更真实。大概是年纪大了容易有感触,看这样一部小人物英雄的电影,居然落泪好多次。

飞机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临死亡危机的惶恐,感触无论我们如何说自己看淡生死,死亡当前,一样恐惧无助。机长副机长面临苛刻审查时,感叹40年的飞行业绩,却要由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总结。想到人们喜欢用一次对一个人做判断,而不是一直或一贯,你我是否都经历过这样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压力下,sully机长依然冷静地指出模拟飞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最终得到公正的对待。

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这样?如果当时sully机长在巨大压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拟飞行和没有经验的`听证会做出判断,那岂不是成就人间冤案?在听完黑匣子录音后,机长副机长激动地要求退场休息,他们骄傲在关键时刻一起努力,做了准确的决定,拯救了包括他们自己155个鲜活的生命。一直觉得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么位置,而是你是不是会有这样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难时刻会和你站在一起,热血的兄弟姐妹。审查委员会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只有他们这样严谨认真地遵守流程监管,才可以避免将来的侥幸和因此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他们,飞机迫降后,20分钟内,纽约有2000名救援人员达到现场参与救援,避免幸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冻死,这个不是简单的个人善意行为,而是社会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系统在起作用。

然而,无论是国家机器如何强大,还是科技如何先进,在人性的社会里,总有系统和科技无法控制或解决的个案,这个时候也就需要sully机长这样的超级英雄。可是,超级英雄有他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素养,以及背后团队的支持,如果你没有却要乱逞英雄,那结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场。

总之,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一段208秒的经历,它,可能包含了你的一生,也可能在你一生中,什么都不算。

你的根本,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其他,比如:机长、同事、丈夫、父亲、朋友…等等。是人,就必然会面对人的种种境遇,比如:已知的、未知的、迷茫的、坚定的…等等。

而飞机迫降,是境遇的一种。成为英雄,然后又受到质疑;前一秒的英雄,下一秒又可能成为投机犯。人生本来就是这么无常,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最容易的面对的,就是自我怀疑。这个自我怀疑,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发自我们自己内心。40年的飞行生涯经历,在这个自我怀疑面前,什么都不算。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很难一言蔽之。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和超围观层面所统治的世界,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拼命积累,在微观层面建立起一点点小确定而已,而且这一点点小确定,仅仅只是我们自己可能能明白。

清楚这个,就可以看到‘萨利’的种种境遇和反应了。首先,是做好自己该做的。萨利从一开始接触飞行时所受到的教导,到自己在飞行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成长,造就了他作出有利判断的基础。然后,是这样的积累和成长条件下,因为飞行模拟的结果出入,依然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最后,是通过自我怀疑,不断反思并寻找突破,在事实基础上找到新的解释和原因。——这是一个过程,必定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每步都得做到极致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做到了也不能确定的过程。

我们去做,只是去创造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可能;我们拼尽全力去做,只是增加了一点可以实现的概率。在结果面对,只有实现或者没实现,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因为去做了,而值得去‘感动’的。结果没有达到,那些意义,只是对你自己的一点经历,你还需要去经历更多,经历到足够实现,才有意义。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范文)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把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时的状态自然的进行糅合。整个电影的温度正如电影里记者播报的那样室外零下五度,水温30度。或许背后的引申义,外冷内热。局外人(媒体)用或好或坏的的态度揣测当事人,或褒奖,巨大反差是根本无法用试探和揣测就能企及的。全片想表达的主旨,并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萨利机长还有个别名,叫uncle sam。电影想表达,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一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萨利机长信息

  •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范文)
  •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范文)64人关注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把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 ...[更多]

  • 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范文)
  • 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范文)51人关注

    萨利机长为什么是《萨利机长》前几天在网友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豆瓣拒绝修改评分的文章,其中一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豆瓣被修理是应该的,你们写的那个不是影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