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14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26 19:50:01 查看人数:2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芳华观后感 1285字 10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38人
芳华电影观后感 1513字 19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15人
观电影芳华有感 2485字 17段 9分钟 14分钟 20分钟 268人
2024电影芳华观后感 1697字 12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48人
芳华观后感 6633字 52段 23分钟 36分钟 52分钟 298人
看完芳华电影的观后感 2223字 19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244人
电影芳华观后感 403字 9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28人
芳华的观后感 852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85人
芳华电影观后感 4253字 26段 15分钟 23分钟 33分钟 162人
芳华观后感 849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67人
芳华观后感 797字 14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99人
大学生芳华观后感 1547字 17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95人
芳华观后感 2088字 19段 7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40人
芳华电影观后感 1208字 14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77人

芳华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走出电影的特设情节和氛围,我仍旧泪眼迷离,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细细品味电影的四个小故事,心疼少年们的遭遇,感动学高德馨的教师,领略教育的真谛。没有经历过生死的少年,走不出亲人离世的阴霾,但有折翼的天使——教师带他们飞出阴霾,勇敢的飞向太阳。

序幕拉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本来的安宁。一夜间,一切都毁了。泥石流不仅仅卷走了少年们亲人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少年对世界的憧憬。他们眼里无泪,也无光,只剩下忧郁和无尽的悲伤。他们坐上校车,却不知开往何方……

人间沧桑,大爱无疆。国家关怀灾区的孩子,为他们重建了一所学校——博飞中学,那里成了这些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的“新家”。在那里,以爱育爱的教师们,给这些身处阴霾的少年伸出了援助之手,带他们脱离苦海,成为他们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这些少年经历了灾难,让他们更有决心,更勇敢。他们努力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们选择回报社会。在文县泥石流灾害中,他们冲锋陷阵,争取救助更多的人。

电影最动人心弦的是“赈灾救人,教育救心”的主题,天使般的教师手持爱的钥匙,打开了四个孩子沉重的心灵枷锁。第一个少年多吉,他不能释怀妹妹和父母的离世,把自我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那里仅有黑暗和无望……他不愿与别人交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以至于他选择在浴室里自杀。周教师和江教师为解开他的心结带他回到家乡,让他自我释怀,代替父母和妹妹继续好好的活着。第二个少年井晓晓,她因为没能抓住妈妈的手,自责不已,认为是她害死了最爱她的妈妈。由于家庭原因,她的爸爸没有给她足够的关心而更多的是责骂,让她内心充满恐惧。周教师为解开她的心结,让她的爸爸给于井晓晓更多关心。最终,井晓晓与父亲相拥,彼此都解开了心结。第三个少年苗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自我与爷爷相依为命,他不能理解爷爷的离世,当看到爷爷的搅团车被砸毁时,他觉得爷爷真的已经不在了。当同学们和教师为他还原了爷爷的搅团车,他最终放下了心中的执念,真正的应对爷爷去世的事实。第四个少年云草,灾难给她的心里敷上了冰霜,她身体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她却站不起来,自我封闭。为了让她重新站起来,周教师费尽心思。最终,在自我搭档的鼓舞和引领下,她从轮椅上站起来了。四个少年,在他们最害怕,最无助

的时候,两个手持爱的火炬的教师,点燃了他们内心期望的火苗。让他们能勇敢的应对生活,应对现实,应对未来。

“人生并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有逆风,也有急转”、“低着头只能看到脚面,抬起头能够看到广阔的天空”这是《芬芳》中的金句,也是主题,它道出了教育与生存的实质。教师们“大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动。师德、师魂、师表,跃然荧屏,也深入人心。

电影《芬芳》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结尾江教师对着空旷的山呼喊,既是对逝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也是对同事周教师失踪的寻找。

影片告诉我们,应对苦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学会坚强和勇敢。爱在,花儿就会开放,芬芳就会永续。而爱的传播,离不开人民教师。教师是不仅仅要讲授知识,更要传递爱。唯愿电影《芬芳》能启迪每个教育有误的父母能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每个人名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能传播爱;愿身处灾难中的孩子们,能不惧挫折,勇敢应对生活!

芳华350字

芳华电影观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3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总希望用文字留下些美好珍贵的东西。探过春天的盎然,听过夏日的蝉鸣与蛙叫,走过晚秋的枫叶林,赏过冬日里皑皑雪原中的临寒数枝梅……阅遍春夏秋冬,到最后才发现,最美好珍贵的东西,不在于这赏心悦目的景,更在于这其中的情。我们用纯洁单纯的目光在脑海中定格下一幅幅画面,在回忆里封存下我们最珍贵的青春时光。

如果说要用轻松的语气去描述一样东西,比起用尽词藻去描绘一幅惊为天人的自然风光,回忆记录那段芳华,要来得亲切、真实的多,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在儿,记录下一些真实的事情的缘由。

那段芳华,是每个人所共有的一段美好时光。

或许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芳华,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就举例前段时间电影《芳华》来说,在当时那个时代,除了简单青葱岁月中的点滴,还包含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政治色彩。文工团,医护兵,上战场打仗……那些岁月里,除了朋友间的嬉戏打闹,队友间的互帮互助,纯洁而美好的革命友谊,还充斥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个人与国难间的抉择。然,褪去一切的纷纷争争,最让人所难以释怀的,还是芳华年代里的那一份真情。我想,这对于大多人来说,都是芳华之所以难忘的缘由。

因为在那个热血而青春的时期,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嬉笑打闹,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拼尽全力乃至搏出最后的汗水而不后悔,可以虽败犹荣地敞心大笑,或是在夺得桂冠后分享这属于我们共同的喜悦。真诚、团结的心使我们连在一起,共享那一段芳华。回忆也正因为真挚而无瑕的友情,那段时光,它叫芳华。

于我,芳华是薄荷色的。

是每一个在校园里我们共赏的日出,是每一天我们共同经历的晨练,是在天还是鱼肚白,月亮还没有落下去的时候,我们共同踩过的那条被薄雾笼罩的小道。清晨湿软的小道,芬芳的泥味,缠绕着花香,在朦胧中苏醒,在发梢上沾染露珠,赠与一抹好心情,沁人心脾。

于我,芳华有着火一样的红色。

热血,如果要用两个字来贴切形容这种红色的话,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在那段芳华,一群正值十七、八岁的孩子可以为着同一份荣誉,同一个目标而紧紧抱在一起,团结成一拧绳子攻克难关。是军训时一起淋过的雨,是酷暑里一起打过的球赛,是跑道上一起跑圈儿的身影,是一起在泥泞路上踏过的脚印,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来说,累点,苦点,似乎并不是多大的事儿,一身热血指引他们不懈地向下一个迎面而来的挫折前行,勇敢而无畏,永远坚信希望在前方。不服输,不放弃,芳华年代里我们都是打不死的“小强”。

于我,芳华还是灿黄的。

它有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就像金遍野的感觉,里面夹杂着欢笑,也挟带着风吹过雨淋过的印迹,那段日子里,我们一同经历过挫折,也一同携手渡过难关,熬过了被难题支配的恐惧的夜晚,一起哼怎么唱都不过时的歌谣。我们可以欢笑地谈笑风生,也可以认真地讨论解决棘手的任务。可以放声地笑,肆意地闹,在那段属于于我们的时光里,如身处麦田,任性地随风摇曳,散发出人生中最辉煌的香,在彼此的眼眸中留下最美好的模样。

于我,芳华还有着许多留白。

留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是我们在做选择的其余剩下的无数种可能,以及我们有些放弃或错过的机会与事。这其中可能会带给我们日后内心的悔恨,但我并不因此而排徊不定。因为我知道,留白,是注定存在的,就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正是因为有了恰到其分的留白,才使画面更具有韵味和神秘感,我坚信我的芳华也是如此,因为有了留白,才给日后的回忆添加几分想象的念想与空间。

生命中,有段时光它叫芳华。

且让我用最纯真的目光,再一次地去怀念它,温顾它,将它小心地在心中封存起来,收拾在拾物盒中,若干年后,花又盛开,风又拂过,铃声又起,我又可以骄傲地把它记起,回忆它就像哼最熟悉的弦律。

那段日子,我存在过。

那段回忆,是我们共同享有的芬芳年华。

芳华,正茂。

《芳华》电影

观电影芳华有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8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观电影《芳华》有感

观电影《芳华》有感1

这是我第一次读严歌苓老师写的书,这本书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在她的书中对于人性本源抽丝剥茧的解读和一针见血的评价总是让人冷不防打个哆嗦。

从影院出来一直到晚上躺下,影片里的那些人和事,始终在心头萦绕。那些曾让我泪如雨下的电影,也很少让人心心念念放不下吧,那开始的失望因为我习惯了电影的惯有模式:好人终有好报,付出必有收获。习惯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跌宕的情节起伏。作者以第一人称萧穗子的口吻来进行回忆。文工团里乐于助人的男队员刘峰自然是年获得标兵称号,既成为了一个榜样,又很自然的成为大家使唤利用的对象。因为你老实能干,所以就得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满足大家的要求。而刘峰确实从不抱怨,满足于大家对他的信赖,勤勤恳恳做他的好人,他淳朴的心里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也会遭遇到背叛。 背叛来的猝不及防,刘峰对林丁丁的爱的表白被林丁丁当面拒绝甚至呼喊救命,因为在大家心里,刘峰是荣誉的象征,是榜样的化身,是不配有爱的。更被好事者曲解成了耍流氓。而这些被刘峰帮助过的人除了何小萍之外,一致选择了批判刘峰,内心甚至对榜样的倒下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而看完全书才知道,刘峰曾经也获悉过别人不可告人的秘密和过错,可他即使在遭遇批判的时候也不曾揭发别人。这是他骨子里的悲悯和仁慈。

被组织处分下放的刘峰后来参加对越战争,失去一条手臂,受伤过程中求死未得,过着贫穷的生活。底层社会因为缺乏资源,为了生存,人性会更加狰狞,刘峰在最落魄的时候仍然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他是个纯粹的人。

书中的另一条叙述线描写的何小萍的遭遇更是让人心疼。父亲被划成右派后备受摧残而自杀,母亲改嫁,为了保全自己地位和讨好继父,母亲从来不给何小萍关怀和爱,继父以及后来出生的弟弟妹妹,甚至保姆和周围邻居也是一直用鄙夷的眼光看着这个多余的人。何小萍决定不了自己的出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书中的一段对于何小萍心理的描画深深震撼了我,何小萍希望慢慢的变小,缩回母亲的子宫,重新出生,融入家庭,变成有人疼爱的孩子,而不再是个拖油瓶。而考上文工团宣传队离家之后,何小萍又因为一个晒内衣事件而被讥讽和排挤,母亲在她工作期间也只是吩咐她买一些藏药才送来一点低廉的`零食作为交换,让她的心雪上加霜。更没有男同事愿意在舞蹈中托举她,集体成员对一个人肆意的伤害甚至震惊了舞蹈老师,只有刘峰挺身而出,主动在排练中托举了她,让她那颗被封存许久的心灵开始有了质的燃烧,一向被孤立的她瞬间被温暖,被触动。最后她被评为女英雄后,可是她却疯了,我更觉得是一个长期被漠视的灵魂放弃了自己。讽刺的是,在何小萍精神失常时只有落魄的刘峰两次探望她,刘峰对于她的尊重和关怀,让她获取了人生里如救命稻草般的爱护,让她觉得她不再是多余的。

也许,我在等着刘峰成为众人敬仰的战斗英雄,甚至为了保护文工团献出了生命,让一直在利用却忽视他的善良的人,留下愧疚悔恨的泪。也行,我在等何小萍通过努力,扬眉吐气,成为文工团的台柱子。在舞台中央接受曾经一度看不起她的人的那种充满嫉妒与羡慕的掌声。又或者,刘峰和小萍在战火中相遇,在血与火的挣扎中找到彼此的真爱……可是没有,都没有刘峰没有得到我们所谓的“好报”,没有歌颂,没有掌声。断臂没有让他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却让他成为人人可欺得残疾人,在社会的底层艰难谋生。小萍不但没有成为台柱,唯一跳过一次主角救场后被善于政工的政委“欢送”出文工团。就连英雄称号也没让她扬眉吐气,反而让她患上了精神病,继续被耻笑……

我们习惯了在电影里看逆袭的人生,可当导演偏要真实的人生演给你看时,就难免有了失望。细细一想,其实不是失望,是失落,是一种让你哭不出来又压不回去的失落。可你又不能怪他,因为你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这些真实让你有些慌张,有些猝不及防。芳华还未及盛放,沧桑已接踵而至。我也知道为什么能管住泪腺,是心。催泪容易攻心难。泪水给了人发泄的渠道,反倒容易释怀了。可这种在眼眶里打转却流出的泪,最后都滴进了心里,化成了血。这样的感动,更高级。所以,我才会在散场后很久,依然走不出剧情。心里一直像被揪着、扯着,有点堵,有点痛。

不过,现在我突然意识到,两个饱受伤害的善良的灵魂,分别遭遇了下放,人生几番辗转,但好人还是得到了好报。“好报”是他们经历坎坷后终能与珍视双方的人相依为命,互相陪伴。“好报”是世上所有的背叛,冷眼与欺凌最后都没能夺走他们的平和与善良。就像最后的旁白中说的同学聚会时,“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美好的青春和人性的残酷在书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这些丑恶的大多数里,某个人物熠熠生辉的高尚品格更显格外难得和珍贵。芳华岁月里,美好、善良和尊严却总是被无情践踏,即使破碎了,还闪着残存的高贵的光芒,更是触动人心。

读来愈发叹息,却不得不承认世事本如此,善良和纯真如此脆弱,饱受命运无情的摧残。在无常的人生里怀揣它们是多不容易。而我,也仍然会永远尽自己微小的一点力量,永远葆有同情良善。只愿更多美好事物得以不受伤害。

观电影《芳华》有感2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最美的青春年华,有人用它搞科技创新,有人用它做产品开发,也有人用它给人以艺术享受。这便是我看了电影《芳华》以后最直接的感受。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工团的几个青年男女的故事。片中命而善良的何小萍处处不受待见,几乎成了神经病,却还是不忘善良本质,陪伴残疾的刘锋。而刘锋在部队也是默默为大家做着贡献:每次出去都给大家捎信带东西,猪跑了他也去帮忙捉,战友结婚他也忙着做新沙发。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刘锋和何小萍一样善良和默默奉献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我的妈妈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的妈妈是一名人民教师,在中国,她普通得像一颗尘埃,没有珍珠、钻石一般光彩夺目而惹人喜爱。她用额头上的汗水、脸上的皱纹、手中的粉笔在三尺讲台上辛勤的耕耘着,让她的“花朵”尽情的吐露着芬芳!

我们的身边又很多这样值得我们为其点赞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有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有挥汗如雨的种田人!他们都用自己的最美的青春吐露着芳华!

2024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9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严歌苓是我蛮喜欢的作家之一,说来奇怪,虽然我从来没有试图去了解这位作家的信息,甚至关于她是女性这一消息都是在____年末凑热闹参加微博作家评比投票时看到的,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她的名字还是比较清晰的。可能是因为我总觉得,能够写出一部经得起推敲,值得搬上荧幕的作家总是分外珍贵吧。比如李碧华,她写的《青蛇》姿态妖娆的扭进了我的心里。至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样的文化速食到并不在此列,无关捧高踩低,看过后视觉爽了,犹如风过,并没心里留下什么痕迹。

今天想起写这部电影的观后记,完全是因为回顾____年未看完的书籍时,发现了这本《芳华》的痕迹,绿色硬壳的装帧,封面书衣上一双穿了一只舞鞋和一只脚鞋的图案,把我带回有关这部电影的回忆。

在电影院里选择影票的`时候,单看严歌苓和冯小刚的名字,便足矣让人不在迟疑。仿佛是有了一个品质保障,坐在影院里的时候,不会太过小心翼翼。等灯光熄灭,屏幕亮起,看一场下雨让空气湿气淋漓,踏过地上的泥水的身影是两抹带着时代的蓝与绿。那一瞬想起《唐山大地震》,后来想,同样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在时代感的处理上风格相似,不足为奇。

镜头逐渐拉近,看女主角何小萍一张稚气的脸,不是那种涉世未深的少女稚气,而是一张单纯的倔强的脸,放下包裹后的几个动作做得干脆利落。文工团的领队三言两语,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

一场雨在蒸发过后和很快就没有了痕迹,我眼里的那个时代,空气中都带着严肃的气息,太缠绵是不合时宜的,有太多小心事也是。因为私下拿了别人的军装穿去照了一张照片,何小萍开始被排挤,有点类似小学生“我不跟你好了”“大家都不要理他”的模样,殊不知,有时人不自知,不以为然的一点点恶意,会摧毁一颗敏感脆弱的心。或许大家都知道,不过是一种事不关己的不在意。

所以她爱他,何小萍爱上了有“活雷锋”外号的刘峰,在他不分远近的友爱里,有何小萍能够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关心和温暖。像是在寒夜里呆的久了,见到一豆烛光,会倍加珍惜,或许那不是爱,而是对温暖的渴求。然而他不爱他,刘峰爱的,是那个文工团里最娇艳最夺目的一枝花,林丁丁。或许那也不是爱,而是青春少年最天真单纯的慕艾,他用最纯粹的方式,对一个人加倍的,不求回报的好。如果仅仅是这样就好了。谁也不去告白,在静静的时光里,等待一个人,哪怕他/她根本不会给予回应,不会向你走来。

但痛苦的是,刘峰的好被视为理所当然,他对林丁丁的表白是那么“不合时宜”。于是过往所有的荣誉犹如利箭,在此刻调转枪口,纷纷向他扎来。如果他肯低头,肯示弱,肯放下自己的坚守和信念,那么或许,他不会被钉在耻辱柱上被众人唾骂。但是他不肯,人性的恶在那一刻被方法无数倍,窃窃私语,冷眼旁观,无端流言,足以毁灭一个没有根基的青年。

在他离开的那天,只有何小萍去送别,这个坦荡荡的姑娘,执拗的想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和这个她认定的好人刘峰郑重的告别,哪怕众人侧目,问心无愧。再后来,似乎看透了文工团的何小萍失去了对舞蹈的爱,在一场演出之后离开了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却在阴差阳错中,成为了一名英雄。她本不想成为英雄的,但是没有人问她,没有人真正关心她在想什么。虽然这么多年的历练让她成长,但她还是当年那么执拗的那个姑娘。所以她的认知失常。在文工团慰问精神病院的时候,她看着台上,目光懵懂而纯净,一个人推开门,在月光下,跳着自己心爱的舞,她跳给自己,也跳给与此同时,在战场上的刘峰,那个昔日的活雷锋没有成为一个软蛋和怂兵,在一场战役中丢掉一条手臂后成为英雄,多么讽刺的殊途同归。

时间转场,在看是多年后的时光,解散后的文工团成员过着各自的时光,一场闲谈,小穗子在街角看见刘峰的模样,平凡、狼狈、以及窘迫。没有人关心当年那个故事的真相,因为就算林丁丁本人,也不会站出来还原那个夜晚。但还好,在青春逝去过后,何小萍和刘峰得以重逢和相遇。虽然刘峰早已不是昔日模样,他们也并没有真的在一起,在车站的那一幕依偎,已经足够温暖,足以给彼此慰藉。

我曾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好的你。多年以后,你已经无关爱情,却变成了坚守与信仰。这是何小萍,也是那个时代很多很多的人。

电影回忆完,我也该打开书,看看在字里行间深处,会再次得到些什么感悟。

电影芳华

芳华观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33个字,有5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3分钟,朗读时长36分钟,慢速需要52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小萍从北京来到文工团,这是一次意外,那天,来接她的是刘峰。这是一个让她看一眼,就感觉亲切的军人。那天,下着雨,很大,但没有影响小萍对未来的憧憬心情。在文工团门口,小萍激动地向刘峰行了军礼,刘峰善意地纠正了她的军礼姿势。大雨中,空气萧瑟而清冷,斑驳的墙壁上水痕杂乱地流淌出,破旧中,衬托出青年男女激动而充满希望的表情,显得更触目惊心。小萍感受到带着温度的美好。 这成为电影《芳华》最令人回味和不忍忘记的一幕。

接小萍进入文工团大门的刘峰,竟然是小萍之后最值得信赖和依赖的人,这与小萍来到这个令人骄傲的军队文工团相比,也是一个更大的意外。电影《芳华》的开头,向我们展示的是所有温馨,后来都化为了浓烈的忧伤、无奈,甚至是愤恨。在脆弱的青春面前,现实以冷酷的表情和态度,将所谓的燃烧的青春,撕扯成难看的破布。

小萍在进入文工团第一天,就遭受到莫名其妙的冷遇。大家可以理解成这是因为小萍的出身,过于平凡,甚至低贱。在这个军队文工团里,其他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来,进来后,依然享受着文工团以外社会关系的雨露。

从电影里看,社会关系的高低和贵贱,决定这里少男少女们的地位。拥有高档社会关系的人,在这里自然享受着其他人的关爱和垂青,包括在爱情面前,社会关系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与小萍同病相怜的是刘峰,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也许和小萍一样,完全是通过严格的选拔,进入了这个另那个时代少男少女期许的圣地。

在一次意外中,刘峰的腰部受伤,不能再上场表演。从此,他对这里已经可有可无,但他不愿意离开。在这个团体,他用几乎讨好所有人的方式,展现自己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猪跑跑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他;别人结婚,他义务为人家做傢具;他从北京出差,挨个跑到家在北京的同仁家里,为大家带家书,还未大家买了很多北京的高级货。诸如此类。从他干这些事时的表情看,他没有表达出任何索取的表情,但幸福、满足和快乐,始终洋溢在脸上。

不过,刘峰的讨好性人格,并没有迎来应有的尊重。当大家在分享刘峰从北京带的东西时,没有人认真地感谢他,每个人都觉得这好像理所应当、再正常不过了。其中,就包括那个充满旁观者理性的萧穗子。

萧穗子作为电影旁白的讲述者,她的视角很平常,冒似深刻中,带着傻白甜的味道。她有自己的小资、有自己的小情怀、小利益和小苟且。她在讲述中,表露出来的些许同情的意味,显得苍白而寡淡。

小萍偷偷拿了林丁丁的军服,又偷偷地跑到照相馆里,拍一张军装像。敏感而骄傲的美女林丁丁发现端倪后,第一时间就将怀疑的目光指向了小萍。小萍表现出来自社会底层的无助和躲避,面对陌生而冷漠的环境,她本能地选择了的撒谎。谎言虽然能够暂时平息大家的怀疑和不屑,但一旦被揭露,等待小萍的自然是更大的怀疑和不屑,以及由此而来的无尽的孤立和孤独。

“照片事件”,为什么发生?这和冷漠环境下不容纳、不接受的暗示有关,与社会底层对小萍的熏陶有关。小萍在家里时,被街坊邻居,说成“拖油瓶”,弟弟妹妹欺负她,活得很拧巴。而更让她遇到问题、麻烦和戕害时,选择躲避,而不是面对,是因为幼小的她没有收到过充足而切肤的父爱。这份爱对压抑环境下的小萍,如此弥足珍贵,缺失后,对她的性格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

小萍的父亲被发配边疆,这是不能给在小萍急需要父爱年龄,获得父爱的原因。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小萍不懂这是为什么,她只能把对父亲的爱寄托在家书上。电影里,小萍被欺负后,在夜深人静中,在手电筒下,哭着给父亲写回信。这一幕,不是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只是这一次,显得更加无助,更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真正长大小萍,正在面对成人社会的重压。

观众和小萍都无能为力,只能把所有的压力和委屈,化成眼泪和不整齐的字,寄给远方的父亲。严歌苓的小说,设计的情节,和电影不一样,但更残酷。小萍的父亲其实已经死了,小萍的家信没有人会收到,在小说里,小萍写的家信是寄给天堂的父亲。电影当然不能这样拍,不是小萍受不了,而是观众。

因为父亲的原因,过早长大的小萍,比弟弟妹妹们更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利剑和碾压,她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些眼里。在文工团,小萍大概没想到,这个少男少女内心渴望的圣地,竟然当头一棒,给与她更大的不知所措和恐惧。

刘峰的出现,并没有缓解小萍的无所适从。小萍被边缘化的遭遇,其实刘峰一直面临着。不知道刘峰是否感知到,还是他讨好所有人的努力,麻痹了他的神经。但刘峰的努力,在“拥抱事件”时,被撕烂了。

林丁丁娇美的外表和冷傲的气质,吸引文工团里有社会背景的男孩子的目光。特别是官二代的青年才俊,更加对林丁丁垂青。作为文工团中众多美女的佼佼者,林丁丁的孤傲和自负,被浇灌出蛮横和以势压人的气味。

而年轻的她可能并知道,直到很多年后,她加入豪门大户,婆婆嫌弃她文盲,她才知道,在文工团那个小小小小的圈子,她的那份孤高显得如此可笑而不堪详视。她后来离婚,又嫁给一个有钱的富商,远嫁美国,过上相夫教子,面貌变得富态可掬,雍容而安详的生活,让她变得不再那么娇小可爱。生活告诉她什么是虚假的骄傲,什么是真实的苟且。

但在文工团,那天,刘峰突然拥抱了她。那一瞬间,林丁丁重来没有正视过的人,竟然如此对她,让她震惊而不知所措,以至于惊叫起来。男人爱她和抱她,她并不惊诧和尖叫,但刘峰这个人的拥抱除外。刘峰为什么不能喜欢她?她说不清,也许如电影里所说,“刘峰怎么也会喜欢人”,这样话可以表达出文工团里所有人的观点。

刘峰喜欢女人,从理论上看,这不是问题,但现实看,就是很大问题。

在那个年代,以及我们生活的年代,一个把自己全部交出去的人,一个把所有精力用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几乎没有私利和自我的人,一个不知道拒绝是什么东西的人,怎么能爱人呢?在大家看来,爱人的人,应该是自我的、占有欲强的人,刘峰爱别人,而且爱的是文工团里的最鲜艳的花,那么,他平时表现出的那些无私奉献和积极努力,难道说是虚伪和虚假的?而他用几乎单刀直入和毫不浪漫方式,开始他的爱情,与他之前,阳光而干净的表情,积极而无私的表现相比,刘峰的举动,让他显得比真正的流氓更像流氓。

当调查“拥抱事件”的工作人员到来时,所有人都沉默了,沉默中带着幸灾乐祸的味道。这种沉默显得冷酷和残忍。没有人为刘峰出来认真地说一句开脱的话,没有一个人。刘峰也没有为自己开脱,没有辩解。其实,如果有辩解,也会很苍白。来自木匠家庭的他,被林丁丁仿佛被强暴的表情,惊呆了。

他不会理解的是,他之前所有的努力,虽然不会换来林美女的芳心,但也不至于被林美女,推到光天化日之下,变成一个那个时代最让大家看不起的流氓吧。他还不理解的是,领导们对这件事的处理,会如此严肃和认真,以至于让他感到,他不成为真正的英雄,是无法继续立足于世了。

文工团对刘峰和小萍的态度,内涵是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崇尚的是门当户对和稳定的秩序,他们信奉的是利用所有资源包括美貌换取安逸生活的追求。他们的努力,都是在稳定环境下的自然而然出来的。对于改变命运之类的情怀和壮志,在这个文工团里,显得另类而可笑。恰恰小萍和刘峰有这样些许的情怀和志向,但可惜,他们显得一厢情愿。

对“拥抱事件”的刘峰,那些青春活力四射的少男少女们,表现出来的吃瓜群众般的态度,让观众、刘峰和与刘峰同命相连的小萍齿冷。

吃瓜群众,在王小波那里,被看成“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因为人多,永远被看成拥有真理的一群人,他们互相抱团,且通过对异类的讨伐,获得群体性的安全感。他们永远从其他人的眼光中看到活着的自己,并为此感到安静而自足。他们不会主动突破什么,因为不需要,他们不会主动反思什么,因为不需要,他们也不会真正地同情别人和自己,也是因为不需要。当所在的环境给他们应有的自尊,他们很容易满足,并在环境设计好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上班和下班。而把环境给与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微笑和关心,作为每天生活安详的理由。他们很容易知足,对那些让他们陌生的所有人和事,天然地感到反感和蔑视。他们习惯性地接受其他人的恩惠,也习惯性地以为别人的关爱,都是源于他们的可爱。

总之,他们什么都可以接受,但最不能接受的是,动脑筋反思,和看到一个实际因没有自我追求而不堪的自己。

小萍和刘峰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苟且的地方。这里的人生活在循规蹈矩中,没有真正的情怀和价值观,他们的大脑被领导左右,他们的追求被领导指引着。文工团里,男政委和女团长慷慨激昂,充满斗志,他们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感染着大家。他们关心的是文工团如何发展,如何得到上级的高度认可。也许他们没有私利,没有苟且的想法,但他们领导下的这支队伍,上演着持强凌弱的悲剧,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每一台戏,有多少掌声,有多少喝彩,有多少奖状。从表面看,他们两个情怀深重,但他们确实最令人感觉作呕和可笑的一对。

他们什么都关心,但他们恰恰不关心人。他们不愿意卷入文工团深处的矛盾,他们也许会阻止大家对小萍肆无忌惮的欺辱,也许会在刘峰最不堪的时候,站出来,给刘峰最后的出路。不过,这种关怀也充满了套路和模式,甚至是仪式感,因此,缺乏暖心的感觉。

如果追究起来,他们的关心,显得太迟了。他们没有向这个团队注入与如何做人的情怀和价值观,这些少男少女们,肆无忌惮地将成人社会中最不耻的规则,悄无声息地植入到文工团里。他们并没有关心这些。也许,他们是优秀的下属、优秀的领导,优秀的管理者,但他们更重视形式,更重视每一台戏的细节。

不过,这些都源于他们善于模仿,包括讲话的表情和内容,都洋溢的重复和模仿的味道。他们更相信看的见的规则,更关心每一次动员会是否把所有的内容按照套路传达出去。他们喜欢在文工团里讲话,他们更习惯于贯彻和布置,听命干活,成为他们两位引以为豪的最佳工作姿态。

小萍和刘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分别逼走,成为弃儿。弃儿的命运和感觉,只有弃儿自己才能把握和体味,与其他人无关。那些随着文工团继续走下去的宠儿们,不想小萍和刘峰,他们因为苟且,所以,很容易满足。政委和团长的些许关爱和鼓励,以及文工团取得那一个个荣誉,成为他们爱这里的重要凭证和理由。

所以,当文工团被迫解散时,所有人悲壮地唱着歌,流下真诚而激动的眼泪。他们主动而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喝醉、喝倒,让情绪在酒精中彻底释放。但在这里,在这时,没有刘峰和小萍。他们忘了他们曾经对这两人做了什么,在沉浸在离别的伤心时,他们可能更多的想着如何开始新的苟且的生活。

他们源于苟且的平庸、源于平庸的满足,源于满足的失去而引发的悲伤,与小萍和刘峰为证明自己的绝望相比,显得如此可笑和破烂。

在这里,只能诞生平庸而冷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可耻。这样的文工团解散了,不管什么原因,一旦想到小萍和刘峰,都令人欣慰。为此,当小萍和刘峰因为在这里的遭遇而努力证明自己时,显得令人心寒、悲哀和唏嘘。

刘峰的离去,对小萍的打击是隐性的,也是显性的。电影用隐晦的方式表达出小萍对刘峰的微妙爱情。当刘峰孤单地离开时,只有小萍在大门口前送他。虽然背景一样,但与小萍来时不同,他们两人的表情都是悲哀和无奈的。没有人再会为他们的未来有太多的期许,电影演到这里,大家都会隐隐约约地感觉未来的深洞里吹出阴冷的风,这股风不会让人寒彻透骨,但让人感觉到必须去迎接开始苟且的绝望,或者轰轰烈烈的死亡。悲剧在这里开始上演了。在显性层面上,小萍对周遭的环境绝望了。她后来因为假装生病,被领导发现,因此被分配前线做护士。

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让小萍 和刘峰都成为了英雄。刘峰以求死的方式,想成全自己,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他仅仅残疾了。他因为营救战友,右手被打断,那个曾经摸过林丁丁的手,就以这样的方式了结了。他依然是英雄,但这个英雄显得让刘峰有点失望。如果他能在坟墓里享受英雄的待遇,可能会让他欣慰。

小萍为救受伤的小战士,也受伤了,但这是无足挂齿的,真正的伤痛来自战争创伤。电影里,最让人心怀隐痛的是,获得军功章的小萍,精神出了问题,但当看着舞台上自己曾经参演过得《沂蒙颂》时,不由自主地离开大家,来到草坪上,听着剧场的音乐,翩翩起舞。专业的舞姿和深情的表演,让她回到当年的文工团,但我们看到只有悲凉。

小萍和刘峰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但他们最想让看到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看到。当然,他们也许没有把表演给别人的想法,但无论怎样,最后的他们都完成了自我救赎。

过了很多年后,小萍和刘峰都去烈士陵墓看望逝去的人,在烈士陵园他们偶遇了。这不奇怪,他们必然会在这里相遇。他们之所以都去看那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因为在他们眼里,曾经和他们朝夕相处或者有一面之缘的战友,虽然死去,但他们曾经那么深刻地进入到过他们的内心。这时候,我们发现,小萍和刘峰,与那些文工团的人相比,他们更充满自尊,所以,他们更关心一个具体且活生生的人,哪怕他或者她已经离开。

也许只有他们都在完成自我救赎后,才发现这种自我救赎如此的渺小和多余。在之后的寡淡的生活中,小萍和刘峰分别经历了人生的不幸。电影和小说,都用他们离婚和穷困不堪,来表达出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刘峰和一个女人结婚,为这个女人整容,但整容后的女人和大车司机私奔了,而他则穷困潦倒地在海南大街上送货。即便如此,也被战斗力强悍的城管欺压。这时候,原来文工团的女战友,为刘峰抱打不平,哭喊着为刘峰,这个战斗英雄争取权利。

当观众们扬眉吐气后,我们发现这个女战友和萧穗子在和刘峰话战友情时,依然背地里提起刘峰身上的“拥抱事件”,他们不无调侃地说,“如果是现在的林丁丁被刘峰‘摸’了,不会再大喊‘救命’了吧。”他们拿出林丁丁发福的照片,女战友对萧穗子说“你说这模样,现在让他摸,他还摸么?”萧穗子说,”假手都不愿意摸。”他们还让刘峰去看林丁丁现在富态而臃肿的照片。当刘峰拿着照片看,脸上露出些许的苦笑。

我们一下子明白了,为刘峰出头的女战友,和在旁边跟着调侃的萧穗子,很多年过去了,他们虽然也有波澜但一点也不坎坷的生活,没教会他们反思。他们并不知道,因为当年他们平庸的的旁观者心态,其实就是文工团冷漠环境的组成,以势压人者的可恶帮凶。在他们看来,也许因为别人受伤害,他们并没有做什么,最多私下里议论而已,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的“平庸之恶”都源于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甚至别人都这样,又不是只有自己这样的看法。他们心安理得地调侃和好奇,并毫无重量地流露出那么一点可有可无的同情,以聊以自慰。

当刘峰不好意思地面对他们两位的调侃晒笑时,观众们并没有感觉这个镜头有什么不对,甚至觉得充满了美好。多少观众们不也曾经在同学聚会中,调侃过曾经的“那一对”男女么?但《芳华》里的“那一对”男女其实和平常同学会上谈论的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我们本来应该毫不迟疑地感觉到的。

在电影的最后,刘峰和小萍坐在小火车站的站台长椅上,小萍怯怯地对刘峰说,她送刘峰离开文工团时,当时想给刘峰说一句话,但当时她没说出来。刘峰问,“现在能说了么?”小萍申请尴尬而略显羞涩地说,“那天我去找你,是想给你说,‘你能抱抱我么?’”。

因为刘峰的“抱抱”,让刘峰的人生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当时,小萍,只有小萍没有嫌弃刘峰,她真的很想安慰他,也真的很想把同命相连转化成爱情,也真的很想把来自刘峰的关爱珍藏起来。但在送别刘峰时,她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她认为,被赶出文工团的刘峰,依然比他高贵;也许因为她怕说出让刘峰抱抱她的要求,会引起刘峰误会,以为她在嘲笑他;也许她不说,源于她对刘峰的真爱,以及因真爱而引发的羞涩。

刘峰听完这句话,平和地看着小萍。两个历尽沧桑、沉静而温和地脸,平静地展现在屏幕上,让小萍的话,显得如此沉重。每个人恍然大悟后,仿佛被重重地被这句话打中了心脏。刘峰自然而坚定地把小萍搂在了怀里。

今天的小萍和今天的刘峰,他们可以毫无顾忌了,过往的岁月如此没有颜色,当年留下的没用过且新鲜的那一点点令人心动的颜色来装扮了,让人不禁感慨而感动。

电影在这里,响起《芳华》的背景音乐,并配上萧穗子的画外音,“刘峰和小萍再见到时,已经是10年后了,05年刘峰生了一场大病,幸亏小萍及时把他接到身边,细心照料,才捡回一条命。他们没有结婚,也都没有子女,他们相依为命,把彼此当成了唯一的亲人。我是在____年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暗自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和难言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关于芳华600字

看完芳华电影的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23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只是听说《芳华》电影下架了,才找来小说的。也刚刚知道,《芳华》和《陆犯焉识》的作者是同一人——严歌苓。读她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伴随的是无边无际的寒冷。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

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地对人性的剖析,读之,会浮想联翩。读这部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写的《小团圆》,字字句句真真实实地刻画了辛酸往事,对自己,毫不“怜惜”。同样,在《芳华》中,作者对几个年轻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对社会的一些怪状,人性的诸多弱点都是一针见血地刻画。

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又名雷又锋,这个名也昭示着刘峰和雷锋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因此,在部队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的“雷锋精神”换来的,并不是本职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调侃了,要想获得嘉奖,不用本职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职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献”意义的小事,会更讨巧。刘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团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当时团里的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看待刘峰,只因他是“圣人”。

刘峰爱上了林丁丁,一个会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爱他。刘峰和丁丁独处的时候,受不了“诱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结果,丁丁大喊“救命”。顿时,刘峰头上所有美好的光环消失了,一个英雄,一个楷模怎么能随便“猥亵”女孩子呢?刘峰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开始了他“惨淡”的人生。

刘峰其实不是个名义上的“雷锋”,而的的确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是潇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当时有个强主任专门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q奸副主任”,这话被传到了强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开始追查,这个缺德名到底是谁取的。查到刘峰这里,刘峰宁可自己挨骂,宁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战友。做这样的好事,是不会得到嘉奖的,刘峰也做了。

文工团里,大家都歧视何小曼,男文艺兵都拒绝跟她合作,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从那时起,何小曼爱上了刘峰。刘峰不爱何小曼,他只是想给当时孤苦无依的小曼最纯真的帮助,仅此而已。但是,刘峰好比一道阳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时光,所以,她爱上了刘峰。

在战场上,刘峰受伤,被一个护送给养的司机发现了,他发现刘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护站,但是,刘峰指路的时候却指向了接受给养的部队驻扎处,文中写不知刘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读者都知道,刘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那场战争在作者笔下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写,但是管中窥豹,战争极其惨烈,刘峰他们的部队仅在一夜之间尸横遍野,除了刘峰幸免。

何小曼作为医务兵也上了战场,她背着一个受伤的战士徒步走了很远,成了英雄,到处演讲作报告,她却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这样的英雄,只因时间地点和事件都对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小说中,几乎没有提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来,何小曼根本不爱这个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刘峰的情景。

刘峰,不只是个“好人”,还是个忠于爱情的人。他爱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个高干的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偿,嫁入“官家”,但是备受歧视,最后分道扬镳。看来,人生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哪怕目标实现之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

刘峰被告发后,命运发生改变,但是,刘峰依然爱着林丁丁,没有因丁丁的告发而怀恨在心。

转业之后,刘峰找了个农村女人,结婚生子后离婚。生活窘迫,刘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个风尘女子同居,那风尘女子跟着他走了几年正道,后来又重回风尘。他和风尘女子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或许也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能帮帮这个风尘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不是个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对抗的。

刘峰患了癌症,为了不给任何人增加麻烦,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几天,潇穗子去看他,他还说自己的病没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让穗子为他担心。

最后的时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们之间不是恋人关系,因为刘峰认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对不起小曼。刘峰的心,自始至终没有变过,他爱丁丁。小曼呢?爱了刘峰一辈子,却没有得到刘峰的爱,但是她却得到了刘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刘峰能想到的,能帮的,都在临死前帮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爱不是得到,爱是陪伴,她陪伴刘峰走完最后的时光。在《陆犯焉识》中,爱也是陪伴。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爱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结局。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说说潇穗子和郝淑雯吧,潇穗子和一个男文艺兵写情书,手都没拉过,这也不是真正的爱吧,是在那个压抑个性的时代,自我“解放”,或者说是“抗议”吧。但是,郝淑雯横刀夺爱不说,还怂恿男文艺兵将情书交上去,揭发潇穗子,结果潇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诞的时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个比她小的“二流子”结婚,改革开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机遇,家财万贯,但是,最后还是各走各的道。三观不同,还是难将就一辈子。

故事读完,我的心里依然隐隐作痛。或许,为刘峰,为小曼,也或许是为另外一些会唱歌会跳舞,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文艺兵。命运多舛,且富有戏剧性。读小说,似乎就是读人生的过程。

看完芳华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电影《芳华》观后感300字

周五,观看了电影《芳华》,被对美好青春的赞美“世界有朵最美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所振动。

做为一名教师,芳华中不仅有自己,还有学生,今天是____年的最后一天,老师们,愿你芳华永在。

看到了这样文章:未破晓,当万物还在熟睡的时候,已有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三更灯火五更鸡,他们用勤劳,催动着新的`一天。这也是老师的写照。

浙江衢州黄坛口乡83岁的毛师花奶奶,24年来,每天五点半她都出摊到学校门口卖早点。石磨磨的豆浆,土鸭蛋做的蛋饼,手工包的糯米粿,都只卖五毛钱。物价涨她不涨,每月都贴三四百元。她说舍不得这些孩子,身体允许会一直摆下去。

所有的老师,和毛师花老人一样,都有一个“坚持”,坚持用自己的青春去培养一代代的学生。

老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发观学生的美,鼓励学生,与家长朋友一起,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愿每一位老师芳华永远都在!

电影《芳华》观后感300字

芳华的观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昨晚看了电影《芳华》,老实说昨天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情节很平淡,但是因为是严歌苓的作品,我喜欢这个女作家,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了,看完后当时也没啥大感触,毕竟自己没有那种年代感,没法做到触景生情,但是脑子里有个疑问:作品是以穗子的口吻叙述的,她在影片开头说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而是刘峰和何小苹,可是整个一部影片看下来,我并没感受到故事就是围绕他俩展开的,与其说是围绕他俩,还不如说是围绕那整个文工团,但是为什么,叙事者又认为是围绕他俩来写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得出了自己的一点感悟,刘峰与何小苹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简单和善良,刘峰热心于帮助他人,凡事都为人着想,可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最终只是因为自己追求纯洁的爱情而身陷囹圄,人家都觉得这样的好人只适合做万能胶,而不配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其实他自始至终对爱情非常忠诚和坚持,可是他不被理解!最后在战争中失去手臂,之后的生活也拮据和清贫!

而何小苹呢?她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坐牢,母亲改嫁,从小被忽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严重缺爱,受尽欺负,她是孤独的,可怜的,原本以为当兵了可以赢得新生,但是还是受人欺负,只有刘峰真心地帮助她,尊重她,她感受到了刘峰的善良和值得信赖,她内心为刘峰这样的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充满了愤恨和对人性悲凉的心寒。

若干年后,文工团解散,大家各奔东西,每个人都变了,或许变得世故,或许变得圆滑,或许变得冷漠,或许变得现实,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机遇与遭遇都是不同的,其实改变是多么的正常,但最后,穗子孩子的婚礼上,大家重新聚到一起,穗子以叙述者的口吻告诉我们:大家都改变了,似乎大家都有点小小的失落,而唯独刘峰与何小苹反而有一种平静中渗透出来的知足!

我觉得这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芳华易逝,唯一能永恒不变的是什么?是人性中本真的善良与平和,刘峰和何小苹从表面上看历尽生活的磨难,而到中晚年,虽然经历生活的洗礼,但他们收获了平和,保持了本真,我觉得这就是他们得到的生活最好的馈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永远留住了自己的芳华!

关于芳华的观后感600字范文5

芳华电影观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53个字,有2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3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冯小刚把严歌苓的《芳华》拍出了比小说更有视觉冲击的震撼力,电影院里,看哭一众看客,雾眼朦胧处,皆是写满故事的脸。是啊,没有故事的人,是不会哭的,冯导不愧是擅长用画面叙事打动观众内心隐密的大导演,包括他的《老炮儿》,彼片一出,激起多少隐在市井烟火里的老炮儿的唏嘘。

那个年代的青春,太过清纯,可那个年代的风云,太过诡异,于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就有了比这个年代出生就霓虹的人,多了一层更跌宕的人生起伏。就像小说《芳华》里,作者所说的:黑色,最丰富,最复杂,最宽容的颜色,它容纳了最冷和最暖色谱,由此把一切色彩推向极致。

听说,编剧时,严歌苓起了至少三个片名,冯导一眼就相中“芳华”二字。冯小刚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真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多好的名字:芳华。不由就让人想到青春的美,花一样的年华,芳香,易逝,刹那的珍贵。因为短暂易逝,也就成就了永恒。因而,看完电影的我,泪光烁烁里,没有感慨自己的芳华曾经沧海难为水,却脑海里不由冒出几个清晰的人影,引出埋在少年记忆里的他们带殇的芳华。

我出生的山乡,或许离齐国故都近,卧虎藏龙者众多,虽相对别处,物质生活要贫寒一些,可老百姓吃煎饼就咸菜,啃地瓜干喝玉米糊糊的日子里,却有着一种耐琢磨的文化底韵。有一例可寻,那就是,在那时不时还添不饱肚子的穷山僻壤处,竟还有一个二胡扬琴唢呐锣鼓等家伙什和演戏行头齐全的戏班子。我们老家有一传统戏种“吕剧”,这个戏班子就专唱吕剧。

这个专唱吕剧的戏班子,也不知成于何年何月,啥人组织发起的,单知晓,舞台上那些化了漂亮的戏妆,着了抖抖索索的戏衣,媚眼横飞,俊秀倜傥,唱腔婉转的演员,可都是四邻八村的农民;可他们的穿着打扮,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绝不输当下电视里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员。在我很小的记忆里,趴在父亲背上去听戏,似乎到现在想想,也感觉是最幸福最浪漫的事。

那些上了妆的小姐公子,把我迷的,看完戏,久久不肯离去,还曾央求父亲带我去后台看看,那戏上的小姐公子下台后都是什么样子的;回家后则意犹未尽,穿了父亲的白衬衣挥着长长的衣袖,咦咦呀呀的一个劲瞎模仿。唱戏的.感觉,有点飘飘若仙。

我那时候,最喜欢扮相上的一个脆生生的公子,无论是戴着白色书生帽,穿着白色戏服,上面绣着一丛新绿的竹子;还是头发束在头顶,绑一个粉白的长绸带,穿同粉的上面绣着一丛墨兰的戏服;那丹凤眼微微上吊,顾盼生风,五官阔朗,妆容精致,一点儿不马虎,一出场,气宇轩昂,一开腔,字正腔圆,音宇宏丽,从内到外凝然一股英气。不用说把富家小姐迷的后花园私会,就是我这六七岁的小丫头,都眼睛追着他的身影,整个晚上,心再容不下旁个。

回家心心念念不忘这位“公子”。一日,与母亲去供销社买东西,出来,碰上一位穿着黄底子白碎花衬衣,青的确良裤子,干净的青布鞋,一对麻花辫垂在两肩上,眉眼少女子的弱态而多一些男子英气的俊秀女子,跟母亲打招呼,然后低头冲我和气的笑了笑,我看到那净丽的笑脸,总觉的有点眼熟,可就是想不起在哪里见过,等她与母亲说了会话,两下散去,我才问母亲,那位大姐姐是谁,母亲说,你不是天天念叨那戏里的公子吗,怎么,演他的人到眼前不认识了?哎哟!听母亲如此说,当时就瞪圆了眼睛,女的扮男的竟这么英俊!

后来,这位在台上女扮男装,倾倒一众看客的女青年,出嫁了,嫁到我们村,那男的在公社木器厂上班,眉眼舒朗,与她倒也般配,但不知为么,我小小年纪的心里却莫名有些失落感。之后时常看到她,全然一副农村妇女的打扮,不是肩上扛了农具要去地里干活,就是胳膊肘挎了盛粮的簸箕与石碾上碾粮,不过落在一众灰头土脸的女人堆里,还是难掩她独特的气质,而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总是她在戏台上那飘逸俊秀颇有英武之气的公子貌。后来看《女驸马》不由的就会想到她。不知烟火深处的她,夜里辗转是否梦回舞台,那里可盛着她一世芳华啊!

脑海里依稀还有这么一位丽影。那芳华正貌的她,可称得上是大家闺秀。人不仅长得端庄秀丽,穿戴整洁,凝脂般的肤色,在那个山里一群还穿补丁衣服的女孩子中,真是鹤立鸡群,且巧笑倩兮,言语温婉得体,很不像是出生农家。我常痴想,她若演戏,不用化妆就是一位极美的小姐。还曾为此问过母亲:那位娟姐姐长得那么美,怎么不去演戏呢?母亲说,她们家家风严谨,父母比较传统,可不会让她抛头露面的。

我知道她住的房子有高高的门楼,我进去过,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的,最外面的院落,还曾养着一头毛驴,有一盘石磨,就像书中描述的解放前的大户人家。她的母亲,也是位皮肤白皙,中年的眉眼里,还透着美人影子的女人。她的父亲,似乎在公社里任什么职,个子很高,有些瘦,穿的蓝布中山装,左侧的上衣口袋里总是别着钢笔,走路衣服后摆摇来晃去的,瘦削的脸上有着不苟言笑的素寂。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宽宽的四季河,常年有清水从山里流下,成了河两岸村民浆洗乘凉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这位娟姐姐是位极爱干净的女子,我们放学上学,经常见她独自在河上游,离桥挺远的地方,洗个不停。有时候,我吃完午饭去上学,会看见放学就在这里洗衣服的娟姐姐,还在那洗衣服,只是,她旁边多了位着青布装的男子,远望去背影非常魁梧;此时的娟姐姐,似乎是快乐的,灿烂的阳光下,看到她因笑而前仰后合,那男子似乎喜欢看娟姐姐笑,手里拧着衣服,头却朝向娟姐姐。有段时间,经常看到这一幕,我觉得这是放学上学路上最有趣让心情最愉悦的一景。有时候路上碰到娟姐姐,总见她眉含情唇含笑,走路都是轻盈的似河边的杨柳。那时刻,我真有种想快快长大的感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温馨浪漫的一幕再没出现过。小孩心头便有了惦记,留了心,终有一日,问母亲,怎么好长时间不见那位爱干净的娟姐姐去洗衣服了?母亲说,她被她父母软禁起来了。为什么?!少年的脑海里,听到软禁一词颇为惊讶。因为她和河对岸那个村的一个男青年要好,她父母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呢?那家实在太穷了,那男青年除了会唱两句戏,平时就是个种地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娟姐姐出嫁了。听说嫁了位军人。那个年代,嫁军人是时尚。再后来,见过一次出嫁了的娟姐姐,头发烫了卷,穿戴洋气,衬得人少了清丽而多了少妇的妩媚,只是脸上不见那盈盈笑意了,眉眼间似乎氤氲着一种说不上来的情愫,感觉人呆了不少。不过,她应是幸福的。后来听说她去了南京,做了官太太,有一双儿女,只是不怎么回山里来了。现在的她,也应是奶奶辈了,不知魂牵梦绕里,有没有家乡那一条小河,还有那河水倒影里一对纯情男女?

这是无疾而终的爱情。只不过在他们青春的画布上,有可能滑下了深深的墨痕而已。可有那性子刚烈的,就没有这么和风细雨的惆怅;那是小学三年级的秋天吗,有些记不清了,但清晰地记着的是,玉米长势最旺的时候,一对热恋的男女,因为双方家里阻挠,而喝了剧毒浓药,相互抱在一起,惨死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这事,当时,轰动不小。大人们边议论着此事时,边叹息不已“唉!真是可惜了两个年轻人!”

我听说此事时,骇得好长时间不敢走夜路,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他们在戏台上飘逸的身影。少年清浅的心里,对死还是有天生的恐惧感的,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怎么就那么无畏于死亡?!男青年长的一表人材,他弟弟我认识,是父亲单位的司机,虎头虎脑,机灵能干,中等个,性格开朗;女青年长的也是百里挑一的俊,戏台上常演女一号的角,俩人是邻村的,在戏班里唱戏唱出感情了,只是好像两家成分不好,双方父母互相瞧不上,就苦了这对相爱的人了。想起他们,正当青春年华,却以那么一种方式结束了生命,我小小的人儿也不禁在心里,一个劲地惋惜,年纪轻轻的就这么死了,太不值得了!怎么不会学戏里的人物,出逃呢?逃哪里也比死了强。我那时候,正迷《水浒传》。

现在想,那时候人小看的书不多,还不会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去看看这么豪迈的话,要不,我或许说的更豪情。但我没有说得出的豪情,却真有人去做了。在我脑海里,这位女子,最突出的一点,不是她相貌个子在一帮山里女孩中都特别出挑,而是她的一对乌黑油亮的大长辫子,着实让也是女孩的我羡慕的不行。她秀眉大眼,鼻梁端正,皮肤成健康的红润色,挺拨的身姿,若放在现在,绝好的模特,山里的女孩,从小什么活都干,所以,很少豆芽菜。她是学校的运动健将,长跑,跳高,虎虎生风,生气勃勃,常拿第一;走路都一阵风似的,风风火火,听说在家一众五个兄弟姐们中,也是最能干的一位。上学晚,到初中就成十六七的大姑娘了,自然情窦大开,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有妇之夫,父母知晓后,打骂,圈禁,她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被关在家里的她,撬开窗子跑了!在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还相对贫穷落后的山里,这一做法,颇有些惊世骇俗,所以轰动也不小。

这轰动可比那轰动要让人兴奋的多。因为,这样跑出去,还有后续的故事,让大家期待。听说,跑出去的女子,真有点“闯九州”的架式,什么工都打,任凭道听途说的乡亲们渲染,反正她的青春,真是折腾地够精彩,虽然最后也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并与父母和解,过年过节提了大包小包,带了孩子老公风风光光回来。她之所以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印象,也许就是她活力叛逆的青春,呈现出的,洒脱率性和稀有的胆量,让少年孤陋寡闻的我,又见识了一段不一般的芳华故事吧?

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可戏哪有人生精彩。后来也融在精彩人生里的我,却越来越怀念那小时候看戏的时光,和那戏台子上锣鼓唢呐催唱的虚幻故事,以及台子上他们缤纷的芳华。我常想,他们大概最后都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那戏台子上的时光,是不是就是他们一生最美的记忆?就像电影《芳华》里,那帮年青人在文工团的时光。而这一舞台穿绫罗戴珠冠,咦咦呀呀浸在一种虚化的美好里的演员,又是如何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转化的呢?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那都是带殇的芳华,除却时代不同,思想有所不同,人性亦没变,美好的东西也一直都在,所以令人怀念。就像我的父母念念不忘他们的偶像严凤英,文革被迫害至死的黄梅戏名角一样,我之所以想到他们,也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芳华,既鲜明又短暂,给一个成长路上风景太单调的少年,留下太惊心的感触。当走过多少寒暑,那些生命的凛冽,早已在斑驳的阳光下释为软甲,青春的原色系里,暖色调少得可怜,尤其令人珍视。等时光机慢慢穿梭,那点暖色被放大,就被时光细细打磨成怀旧二字。

就像《芳华》主题曲中唱到的: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我忽萌生一个想法,很想去访访当年那些在戏台上一展芳华的青年农民,散在那山脊的褶皱里,是否还能唱得出一台《姊妹易嫁》或者《小姑贤》?

芳华观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芳华观后感

昨晚看了电影《芳华》,老实说昨天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情节很平淡,但是因为是严歌苓的作品,我喜欢这个女作家,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了,看完后当时也没啥大感触,毕竟自己没有那种年代感,没法做到触景生情,但是脑子里有个疑问:作品是以穗子的口吻叙述的,她在影片开头说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而是刘峰和何小苹,可是整个一部影片看下来,我并没感受到故事就是围绕他俩展开的,与其说是围绕他俩,还不如说是围绕那整个文工团,但是为什么,叙事者又认为是围绕他俩来写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得出了自己的一点感悟,刘峰与何小苹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简单和善良,刘峰热心于帮助他人,凡事都为人着想,可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最终只是因为自己追求纯洁的爱情而身陷囹圄,人家都觉得这样的好人只适合做万能胶,而不配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其实他自始至终对爱情非常忠诚和坚持,可是他不被理解!最后在战争中失去手臂,之后的.生活也拮据和清贫!

而何小苹呢?她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坐牢,母亲改嫁,从小被忽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严重缺爱,受尽欺负,她是孤独的,可怜的,原本以为当兵了可以赢得新生,但是还是受人欺负,只有刘峰真心地帮助她,尊重她,她感受到了刘峰的善良和值得信赖,她内心为刘峰这样的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充满了愤恨和对人性悲凉的心寒。

若干年后,文工团解散,大家各奔东西,每个人都变了,或许变得世故,或许变得圆滑,或许变得冷漠,或许变得现实,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机遇与遭遇都是不同的,其实改变是多么的正常,但最后,穗子孩子的婚礼上,大家重新聚到一起,穗子以叙述者的口吻告诉我们:大家都改变了,似乎大家都有点小小的失落,而唯独刘峰与何小苹反而有一种平静中渗透出来的知足!

我觉得这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芳华易逝,唯一能永恒不变的是什么?是人性中本真的善良与平和,刘峰和何小苹从表面上看历尽生活的磨难,而到中晚年,虽然经历生活的洗礼,但他们收获了平和,保持了本真,我觉得这就是他们得到的生活最好的馈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永远留住了自己的芳华!

芳华观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7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看了电影芳华,一直想写点什么。

铺天盖地的影评,让你目不暇接,有对人生伤感的、有对冯导批判的、还有对小人物同情的……我还有写的必要吗?

有的。

虽然我只是千万人中的一点细小微光,我也有微光嘛。万众喧嚣中,不管有没有人听见,我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吧。

我的声音就是:《芳华》是一种社会形态的隐喻。任何时候,哪怕是现在,也还能看得到刘峰的影子,何小萍的影子。当然,还有陈灿,还有郝淑雯。

冯小刚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寥寥数语的人物台词,再现了每一个时代下都能看到的:小人物的隐忍,上层人士的优越;青春的美好,人生的无奈;感情的纯美,权利的丑陋……

“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在观看这部影片上,可以说一千个观众便有一千种《芳华》,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阶层不同、人生观不同……他眼中的《芳华》便也不尽相同。

可是,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冯小刚用这句话作为试金石,点出了每个观影人的评价标准,也试出了每个评价者的内心。正所谓“乐观者看到条条都是康庄大道,悲观者看到条条都是此路不通。”

在生活的边缘挣扎隐忍的人,会为何小萍与刘峰掬一把同情泪;习惯站在生活的高处指手画脚的人,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在享受青春的美妙的人,会感慨那一代人特殊的芳华时代……

所以,看完电影,我不评价,我只看评价的人。正所谓你在看《芳华》,我在看你;你在看《芳华》的起承转合,我在看你的悲欢离合。

所以我说《芳华》是一种隐喻,不仅是电影里展示的情节,隐喻了种种社会形态;还有观影人的反应,似乎也成了冯导事先设定好的情节——他把观众的观影形态,变成了一种全体观影者集体表演的行为艺术,一种对现实社会更直接了当的点评。他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每一个观影者,说出镜头里的每一句潜台词,说出镜头背后的每一个隐喻。

我看《芳华》,看到了很多主题。这些主题,不仅是从电影里看到的,还从观众席里也窥见了一些。

零散记之,以飨各位。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

大学生芳华观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47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冯小刚制导的《芳华》刚一上映就获得巨大的反响,小作者杨若琳描述了自己看完电影《芳华》后的感想,文艺的笔触下有着不一样的味道。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吧。

芳华,芬芳的年华,那么美。

故事由七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说起。何小萍被文工团的“活雷锋”刘锋接到了文工团,故事才刚刚开始。故事中做自白的是萧穗子,一个舞蹈天赋极高的,爱笑的女孩。反复出现的一句旁白,也是小萍的话语,拉开了她的一生:“她以为摆脱了那个没有温暖,处处低下的家,想着来到这里便能受人尊重,但她错了。”随着刘锋、小萍被下放离开文工团,无尽的战争席卷在他们身上,可当一切结束,当小萍接受荣誉,将要处处受人爱戴之时,她却成了精神病患者。一个从小受尽别人欺负和折磨的人,经过那么多苦难,在前线又见了那么多血淋淋的惨状,再突然接受表彰,是个人都会疯吧。

仅仅六分多钟的战斗场景,却刻画了一场深重的灾害。被子弹打破动脉血管的刘锋,是那么渴望牺牲,因为只有牺牲了,才能成为英雄,只有成为了英雄,那个干净利落、沉静文艺的乐队独唱林丁丁才会歌颂他……

最后,芳华逝去,他们褪去青涩,重聚时的沧桑,催人泪下。

忽然想起了礼堂中,整齐如一的舞蹈演员、沉稳大气的演奏者、在台上帮忙修聚光灯的“活雷锋”,泳池旁、楼梯间、大街上的欢声笑语。光晕柔和地照入礼堂,给这些,盖上一层过去的淡影,朦胧美好。

小萍独舞的一段,是全剧的泪点。

当她以精神病患者身份再次出现在文工团时,成为了舞台下的观众。她目光呆滞,成了一位默默无闻的观众,坐在一堆病人中。那些节目,她们排练了那么多的时间,而她好像是没见过的一样。《沂蒙颂》一舞,优美的音乐,跳跃的舞姿。那是她之前多么印象深刻的一曲!那一刻,潸然泪下,她的眼有了辗转的流波,逐渐沉没入这舞蹈,她的手逐渐打着节拍,脸上终于没有了僵硬了表情,花开、回暖,久违的笑容绽放。多久,没有看到过小萍的笑容了?离开文工团之前,这一舞,跟她有过太多的渊源。渐渐地,她走出大堂,月下,重新投入到这一舞中,那种眼神,是死灰复燃的欣喜,是对舞蹈倾注一切的热爱。舞台上,虽有灯光华服,观众百座,却不如小萍带来的感动充实。那个时候,即使身穿病号服,她依旧最美,惊心动魄。

他们的芳华究竟是什么,便是我们所要追寻的。

拥有一台可以播放邓丽君歌声的收音机,穿上军装拍张梦寐以求的军装照,团里食堂多吃二两铰子,优美地表演自己心爱的节目,便是最幸福的芳华了吧。年轻总是有无限的可能,当他们从人人向往的文艺青年转换到前线的战士和医生时,他们的芳华又增添了几笔浓墨,至少,比起他们曾经的战友,他们体会到芳华的另种滋味。每当我看到血与泪染到他们脸上,悲与痛刻到他们心里,那迷茫而又无助的眼神,痴痴地望着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却已无半分生气。芳华无限,只要他们想,他们的一生都是最美的芳华。波澜的芳华,那么美。

倏地又回到过去,阳光倾洒,沉静却有活力的木地板上,正在练舞的姐妹们个个婀娜多姿,祥和而唯美的笑容是她们的标志,大提琴映着他们的笑容,一幅画景在这个几十年前的小院里展开。文工团解散那天,他们心中怀着伤痛,一曲《驼铃》,他们哭着,喊着,当他们都醉睡倒在礼堂中,这间大屋,好像便盛满了幸福芳华,一代人的幸福芳华。那一夜,所有人的面容,他们都记住了,因为,有的同志,此后便再无交集。芳华即将散去,这里终将成为回忆。他们的青春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这里面的喜,是一辈子去回味的;这里面的痛,是一辈子去惋惜的。

终于,几十年后,他们见面了,可穗子却这样说道:

“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

如今,他们怀念的,可不就是美好的芳华吗?

恍惚间,又闻——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关于大学生芳华观后感600

芳华观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88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

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地对人性的剖析,读之,会浮想联翩.读这部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写的《小团圆》,字字句句真真实实地刻画了辛酸往事,对自己,毫不“怜惜”.同样,在《芳华》中,作者对几个年轻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对社会的一些怪状,人性的诸多弱点都是一针见血地刻画.

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又名雷又锋,这个名也昭示着刘峰和雷锋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因此,在部队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的“雷锋精神”换来的,并不是本职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调侃了,要想获得嘉奖,不用本职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职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献”意义的小事,会更讨巧.刘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团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当时团里的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看待刘峰,只因他是“圣人”.

刘峰爱上了林丁丁,一个会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爱他.刘峰和丁丁独处的时候,受不了“诱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结果,丁丁大喊“救命”.顿时,刘峰头上所有美好的光环消失了,一个英雄,一个楷模怎么能随便“猥亵”女孩子呢?刘峰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开始了他“惨淡”的人生.

刘峰其实不是个名义上的“雷锋”,而的的确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是潇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当时有个强主任专门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q奸副主任”,这话被传到了强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开始追查,这个缺德名到底是谁取的.查到刘峰这里,刘峰宁可自己挨骂,宁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战友.做这样的好事,是不会得到嘉奖的,刘峰也做了.

文工团里,大家都歧视何小曼,男文艺兵都拒绝跟她合作,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从那时起,何小曼爱上了刘峰.刘峰不爱何小曼,他只是想给当时孤苦无依的小曼最纯真的帮助,仅此而已.但是,刘峰好比一道阳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时光,所以,她爱上了刘峰.

在战场上,刘峰受伤,被一个护送给养的司机发现了,他发现刘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护站,但是,刘峰指路的时候却指向了接受给养的部队驻扎处,文中写不知刘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读者都知道,刘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那场战争在作者笔下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写,但是管中窥豹,战争极其惨烈,刘峰他们的部队仅在一夜之间尸横遍野,除了刘峰幸免.

何小曼作为医务兵也上了战场,她背着一个受伤的战士徒步走了很远,成了英雄,到处演讲作报告,她却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这样的英雄,只因时间地点和事件都对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小说中,几乎没有提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来,何小曼根本不爱这个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刘峰的情景.

刘峰,不只是个“好人”,还是个忠于爱情的人.他爱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个高干的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偿,嫁入“官家”,但是备受歧视,最后分道扬镳.看来,人生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哪怕目标实现之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

刘峰被告发后,命运发生改变,但是,刘峰依然爱着林丁丁,没有因丁丁的告发而怀恨在心.

转业之后,刘峰找了个农村女人,结婚生子后离婚.生活窘迫,刘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个风尘女子同居,那风尘女子跟着他走了几年正道,后来又重回风尘.他和风尘女子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或许也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能帮帮这个风尘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不是个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对抗的.

刘峰患了癌症,为了不给任何人增加麻烦,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几天,潇穗子去看他,他还说自己的病没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让穗子为他担心.

最后的时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们之间不是恋人关系,因为刘峰认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对不起小曼.刘峰的心,自始至终没有变过,他爱丁丁.小曼呢?爱了刘峰一辈子,却没有得到刘峰的爱,但是她却得到了刘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刘峰能想到的,能帮的,都在临死前帮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爱不是得到,爱是陪伴,她陪伴刘峰走完最后的时光.在《陆犯焉识》中,爱也是陪伴.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爱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结局.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说说潇穗子和郝淑雯吧,潇穗子和一个男文艺兵写情书,手都没拉过,这也不是真正的爱吧,是在那个压抑个性的时代,自我“解放”,或者说是“抗议”吧.但是,郝淑雯横刀夺爱不说,还怂恿男文艺兵将情书交上去,揭发潇穗子,结果潇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诞的时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个比她小的“二流子”结婚,改革开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机遇,家财万贯,但是,最后还是各走各的道.三观不同,还是难将就一辈子.

故事读完,我的心里依然隐隐作痛.或许,为刘峰,为小曼,也或许是为另外一些会唱歌会跳舞,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文艺兵.命运多舛,且富有戏剧性.读小说,似乎就是读人生的过程.

小说中,那段当文艺兵的日子,真的是活色生香啊,有笑有泪,有动听的歌声,有曼妙的舞蹈,有嬉笑怒骂,有梦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有真诚的友谊也有不堪的猜忌,不管经历多少年,都会永远焕发着清丽的芳香和明媚的华彩――青春岁月永芳华.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

芳华电影观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08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芳华,和好朋友一起看的,约好结束后交流观影心得,也未读原著,只看了影版。源于约定,从没有写过影评的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若格式或者内容有什么不对或冒昧之处,还望大家别计较,多包涵。

影片结束后,大家说的最多的是好人没好报,我想说好人处事也要活道,也要自护,也要争取,也要勇于反抗。生活中,对于爱情,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影片中,在刘锋表白抱着丁丁,被他人看到并对丁丁出言不逊时,刘锋呆了,丁丁怕了,可以看出人言的可怕。所以,刘锋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去澄清、解释、维护丁丁;人言可畏,丁丁恐慌之下做了下下策。

后面的故事,刘锋被发配到川滇,但即使到了战场,刘锋依然做到了连长,保家卫国。这证明好人,不论扔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生活,总是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但同时也会给我们些许伤痛。出现了伤痛,我们能做的不是在伤口上撒盐,而是去面对,去疗愈,以获得平和的心境、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状态。

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何小萍,从小生活多坎坷,父亲不在身边,母亲的重组家庭不接受自己,原以为到了部队,到了文工团,就会好起来,就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但理想和现实总有一墙之隔。她看着自己爱的人被污蔑被下放,自己也伤心绝望,后来也被下放了,小萍做了战地护士,抢救革命战士,后来成了英雄,但突然聚集的关注度和心理落差太大,让她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好在天顺人愿,她好了起来。

影片的最后,何晓萍和刘锋一起生活,他们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依然携手伴余生。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公平不公平,但之于感情,有些等待总是值得的,时间会把你应得的带回给你。

其实,在现在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人言的力量依然强大,比如网络热搜、社会舆论导向、网络语言暴力等等,他们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于干扰一些人的精神状态,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看到影评,我们发现不公,去指责去谩骂,但现实中可能我们自己也是不公的制造者、传播者,反观生活,反省自己,也给他人一个机会,给自己多一抹阳光。

其实,生活就是如此,简单平淡,亦复杂,亦令人羡慕。生活,之于我们,之于爱情,给了太多考验,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谁说我们不是痛并快乐着呢?

在观影后,大家可能会羡慕何小萍和刘锋最后的相守,想要拥有知己、知音、爱人般模样的人相伴,可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是一个人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追根揭底,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可能你不愿承认,可能你会抱怨现在的社会或者现在的人。但,冷静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和他人一样,不敢付出,不敢等待,亦或一样现实。就像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便不想再自己起灶。

其实,婚姻,最终不过是一个人打包到另一个人的生活里。什么房啊车啊,够住就好,什么婚礼酒席,最终累的不过是自己。我们要的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家。诚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最后,我想说:我在等一人,一世一双人,简简单单,相伴走一生。那么,此刻阅读的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新年愿望呢?

《芳华》电影观后感1000

芳华观后感(14篇范文)

只是听说《芳华》电影下架了,才找来小说的。也刚刚知道,《芳华》和《陆犯焉识》的作者是同一人——严歌苓。读她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伴随的是无边无际的寒冷。《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芳华信息

  • 芳华观后感(14篇范文)
  • 芳华观后感(14篇范文)29人关注

    只是听说《芳华》电影下架了,才找来小说的。也刚刚知道,《芳华》和《陆犯焉识》的作者是同一人——严歌苓。读她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伴随的是无边无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