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教师事迹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8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11 17:00:02 查看人数:91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2212字 15段 8分钟 12分钟 18分钟 208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1772字 9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38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1134字 10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49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664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300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1160字 11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23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521字 8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43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1447字 17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165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1307字 13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81人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12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2020年2月1日下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走进一名自称退役军人的年轻人,向医护人员捐赠医用口罩1500个。医院工作人员反复询问捐赠人姓名未果后,出具了这样一份感谢信:“亲爱的退役军人: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您向我院捐赠医用口罩1500个。我院将严格管理捐赠物资,确保每一份爱心捐赠物资都用于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为您在特殊时期对我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力支持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州战役纪念馆的同事们不经意发现了这份感谢信,知道了在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抗击新冠疫情关键时刻默默捐赠医用口罩的同事,他就是齐乐。

齐乐同志2014年部队退役后应聘到兰州战役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工作以来,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始终保持退伍军人困难面前不退缩、冲在前的精神,在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心中有责,主动作为。

“一念起,天涯咫尺”。2020年1月24日,齐乐同志已经准备与家人利用春节假期,前往印尼巴厘岛旅游度假。当天晚上,当他在临出发时得知新冠疫情恶化的消息,心就悬了起来,转机时看到机场军队医护人员整装出发的场面,他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1月25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全国人民都处在新冠疫情带来的慌乱中,疫情蔓延、武汉封城、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医护人员驰援、医护用具缺乏等让人揪心的信息不断传来,人们的心越来越紧张。

此时,身在国外的齐乐从网上看到了医护人员防护用具不足,影响抗击疫情工作的消息后,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医护人员紧张忙碌抢救感染患者的身影,浮现出亲人、朋友、同事购买不到医用口罩焦急的神情,想到所在单位没有应急用的防护口罩影响工作的现实,心想能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

身在异国他乡的齐乐已经无心享受与家人一起度假的欢乐,时刻想着为家乡的抗击疫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想着千方百计能多筹集一些口罩。接下来的几天,他几经周折,在当地多家药店购得医用防护口罩5000个。为将这些口罩随机运回国内,他放弃最初确定的购物计划,尽量减轻携带的行李。

1月31日晚上,齐乐和其他同胞踏上回国的旅程,当得知随行的旅行社有需要运回国内的医疗物资时,他冲在最前面积极协助旅行社在机场搬运同机回国的医疗物资,以志愿者身份在中川机场帮忙搬运大量的防疫物资。

回国后,想到抗击疫情一线医护物资紧缺,齐乐顾不上休息,立即驱车赶往省市新冠疫情定点收治医院,将价值1000余元1500个医用口罩,以一名退役军人的名义捐赠给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齐乐始终牵挂着单位的防疫工作,在上班的第一天,他将500个医用口罩及时运到单位,第一时间查看单位还缺少那些疫情防控器材设施,当看到单位消毒防护器材缺乏,他默默的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四处打听寻找,垫资购买440斤消毒液和喷雾器等洗消器械,为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充足保障。他主动担负起每天为单位办公场所进行“全覆盖”消毒的任务,从2月3日起,每天提前上班对单位办公场所彻底进行消毒,努力为同事提供安全卫生的办公环境。

“涓涓如流,汇聚成海”。抗击新冠疫情需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需要每一个平凡的人在危难面前不畏艰险、积极行动、默默付出。“我在部队参加过生化洗消和防护训练,这种时候我就应当发挥作用”,齐乐这样想更是这样做,在他的车里,消毒液、洗消服、喷雾器成了必备车载装备,不管是在单位还是社区,他都能够随时进行消毒防疫工作。

齐乐看到社区抗击疫情一线消毒液紧缺,他就多方联系购买消毒液,为城关区火车站街道红山二村社区捐赠100斤消毒液;当看到社区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紧张辛苦,就主动联系社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疫情防范工作,自2月3日以来,齐乐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连续作战,每天下班后协助社区开展喷洒消毒液、人员车辆登记劝返等疫情防范工作,在疫情防控战场上始终义无反顾,默默奉献,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不忘初心、奉献有我。”齐乐同志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场上的突出表现,是他长期以来始终保持和发扬的军人本色、弘扬志愿者精神在特殊困难面前的又一次闪光。服役期间,他苦练专业技能,是部队训练尖子和骨干,2019年已经退役5年的他接到部队征召复训命令后,克服家庭困难,按时归队受训,因训练成绩突出受到部队好评,完美诠释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作为一名纪念馆的红色讲解员,他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对讲解工作精益求精,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战史书,充实知识储备;他悉心揣摩讲解技巧,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好讲解服务和参观体验,多次受到参观群众留言表扬。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为向社会提供服务,兰州战役纪念馆开展线上观“战”,线下抗“疫”,齐乐同志积极协助整理汇总兰州战役线上展馆资料,发挥计算机技术特长,兰州战役纪念馆网上数字化展厅进入全国全国网上展厅。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的同时,他爱护守护纪念馆这个“大家庭”,苦活累活抢着干、干在先;看到纪念馆屋顶的红旗被风吹歪了,他会第一时间爬上屋顶扶正更换;纪念馆内电器出现故障,他拿起工具二话不说认真修理;每逢外出巡展,装卸展板、展架他总是干在先每一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委兰州战役纪念馆“志愿者之星”。

正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作风,养成的困难面前不低头、迎难而上习惯,使得齐乐同志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关头,展现出胸怀大局、甘愿付出,心系人民、默默奉献的精神。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齐乐仍然在努力前行,以一个平凡人力所能及的努力,为战胜疫情做着应有的贡献。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场,当“集结号”吹响时,挺身而出,永不退缩,这是战士的豪情;当疫情警报拉响时,夜以继日,守护生命,这是医者的温情;当面对求助声音响起时,谆谆叮嘱,殷殷关切,这是侠者的柔情。

__,__一医老年医学科主任,省内著名的呼吸内科专家,从医近40年,17年前曾在__抗非典战役中任专家组组长,__市甲流指挥部首席专家,获得“抗非典杰出贡献”荣誉。她是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建国60年__市巾帼女杰。在同事的眼中,__主任还保持着年青时高昂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事永远身先士卒,干脆利落。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__一医启动应急响应,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由副院长、主任医师谭平全面负责,呼吸内科主任肖卫任专家组组长,老专家__临危受命,与其他两位主任任专家组副组长。此后,__主任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新型肺炎防控临床救治专家会诊中心,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她的一天是从了解回顾前一天危重症病人情况开始,接着,是通过网络远程调阅每一个病例的医学影像等检查报告,并听取每个隔离病区治疗小组组长汇报每个病例的病情变化、治疗进展,救治专家组专家共同商量,决策每位病人的治疗方案,因为病情进展很快,专家们要根据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救治方案。他们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诊疗方案,最后证实与后来湖北省下发的新版防治指南高度契合,这让大家都充满了信心。同时,每天的工作量也可想而知。__却说,自己没有想别的,医生的任务就在于救治患者,把病人治好,才能将传染源控制住。

__主任介绍,她在西院发热门诊坐诊时接诊过一位50岁的患者隐瞒行程,在看过他的医学影像学资料后,再次耐心询问他是否去过武汉,告诉他检查显示有问题并请他对自己负责,这位患者才承认去过武汉。她提醒大家,一定不要隐瞒接触史,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当然,是否去过武汉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黄主任还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老爷子,他没有去过武汉,每天就是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但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__团队考虑,老爷子也许在外出的时候接触了新型肺炎患者,于是立即启动了二级防护级别并向院部汇报。患者发病很快,确诊后就进了重症隔离病房。__主任凭着抗非典时积累的经验和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救治专家组其他专家们一起研究讨论,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其制定个体化方案对症治疗,维持患者脏器功能,2月2日,老爷子从重症隔离病区转入普通隔离病区。

早在疫情一开始时,__一医西院启动24小时发热门诊,__主任就主动承担起大年三十的西院发热门诊坐诊任务,她说:“我作为老年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就必须身先士卒,就像打仗一样,只有我上了,才能带领科室的其他医护人员。”她也经常这样交待护士长,只有自己在前面带好头,才能影响周围的人。大年初一、初二,她又出现在老年医学科查房,查看患者的病案资料,给出治疗意见。医院开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网上线上线下咨询通道,一天就有上百人向她求助咨询,面对市民的焦虑她感同身受,只想尽快回答大家的问题,忙起来她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1月27日,医院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她又来到抗疫前线。结束一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后的她,仍然放不下科室的工作,经常很晚了还在通过电话与科室的二线医生、护士长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黄主任就没有见过家人了。记者问:“家人担心吗?”__说:“因为17年前上过抗非典前线,家里人知道我这回又上前线了,都很理解,也很支持。弟弟是医生也在外地坚守岗位不能回来,家里母亲有弟媳照顾,爱人一个人去照顾另一边的老人了,儿子他们在武汉没有回来。”家里人都说,会把自己照顾好,不增加她的麻烦。1月28日,经__主任儿子牵线,爱心厂家向医院捐赠护目镜__个。

当前疫情防控任务愈加艰巨。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邱院长、杨书记多次视察,副院长孙亚凌关心关注、副院长谭平全面负责,救治专家组的资深专家深夜仍在讨论病案,年轻的主任们责任心强,每一件工作都做到严谨细致,护士长和一线护士兢兢业业,抗疫前线的点点滴滴,都坚定我们的信心,黄主任说,面对这场战役,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病人配合,医生护士努力,还有我们这些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指导,比起17年前,现在医疗设备更先进了,治疗水平更高了,治疗手段更多了,积累的经验更丰富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疫情狙击战的最后胜利!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贤以弘德术以辅仁

9月9日一早,前一天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准时来到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出诊。

望闻问切、把脉开方,3个多小时的门诊,张伯礼一连看了26名患者。

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张伯礼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在患者眼里,这位个子不高、略带天津口音的长者,就是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健康的使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张伯礼临危受命,于1月27日飞赴武汉参与新冠疫情的救治,在抗疫前线奋战了80多天。在张伯礼带领下,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深度介入治疗,实现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湖北省的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了90%。张伯礼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如今,张伯礼每两个月仍会去武汉探望康复的病人,“大部分人康复得不错,还有部分人免疫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要让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何把大家的关注转化为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可、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才是更有价值的。”张伯礼表示,中医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更不固步自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

今年5月,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创立这间实验室,张伯礼带领团队艰苦奋斗近20年。实验室现已储备了6万多份中药组分,还拥有目前国内包含中药组分数量最多、中药有效成分数字化模型最多、检索速度最快的数据库,“中药组分就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出有效的成分群,可在细胞、分子药理水平相对清楚地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能根据不同病症重新配伍成方,可制成胶囊、压片、注射剂。”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实验室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今年是张伯礼从教第三十八年,自1982年毕业留校以来,他始终要求自己站好三尺讲台,不负“教师”这个称谓。每次出诊,张伯礼的诊台都会围坐着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和医院的年轻医生,认真观察他全程问诊、检查病状、修改处方。张伯礼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张伯礼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400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成立“勇博励志基金”,12年来资助了3000多名有志于中医药的年轻学子。

张伯礼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牌匾。“这是我的座右铭,好的人才可以培养高尚的医德,有了高尚医德,有了治病救人的决心,一定还要有精湛的医术,用高超的医术来彰显仁爱之心,回报党和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回报老百姓的深切厚爱。”张伯礼说。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授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等113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丁新民等472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奖个人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决定》指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决贯彻,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经各方面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积极变化,向好态势不断拓展。

《决定》强调,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见贤思齐,勇挑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扭住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继续做好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扎实细致开展工作。

《决定》要求,各地要切实落实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精神,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卫生健康工作者,激励他们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昂扬的斗志和旺盛的精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0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钟南山——欣逢盛世定不负之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现在正逢盛世,也将进入更美好的盛世。我们要加倍努力,为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疫情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我们的力量。”11月9日,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

今年1月18日,人们正迎接农历新年,钟南山却接到紧急任务,前往武汉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春运的车票尤为紧张,钟南山与助理匆匆赶到广州南站,购买了无座的车票即赶赴武汉,路途中只能在餐车稍事休息。

从上午10点接到通知,到下午4点半会议结束赶往车站,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让钟南山已经相当疲惫。19日一早,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随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行程:到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金银潭医院考察、与ICU医生视频交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情况、与武汉市卫健委核实当时已发病的实际人数……

1月20日,钟南山到国务院汇报情况,并通过新闻现场连线,向全国人民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情发展情况。“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钟南山在关键时刻的判断,为控制疫情的蔓延赢得先机。他提出了“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疫情防控策略,让国内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8月27日,新冠疫情患者刘先生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出院,此前他在医院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支持长达111天。

“教科书上从来没有人提到这么长时间使用ECMO,但他就是活过来了。”钟南山说,自己在跟国外同行交流时,他们觉得很惊讶,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同时解决患者的出血问题和凝血问题。

“生命至上,在新冠疫情救治中不放弃每一个生命。”钟南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抗疫过程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只争朝夕,积极开展新冠疫情相关基础研究;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活毒株;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并揭示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合并症与新冠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新冠疫情提供重要依据。

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任务,一边进行科研攻关,钟南山团队先后获得部级科研立项5项、省级科研16项、市级5项,牵头开展新冠应急临床试验项目41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文章20篇,授权专利6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疾病指南3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论著2部,群策群力,助力临床救治。

钟南山的学生徐永昊当时正在西藏林芝工作,临危受命回到广州一线抗疫,并火线入党。他说,在老师身上,他看到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是钟院士教给我们的。”

9月8日,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后,主动请战参与疫情防控平台的建设。如今,钟南山仍然奋战在一线,“目前全球疫情还比较严重,我们在科研、防治上都要做更多的努力,为抗击疫情贡献更大的力量。”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深夜1点多,护士站的电话铃再次响起。“患者的档案请快点传来,人命关天。”值班医生张巍的语气有些急促。

ICU夜班一组10人,7名护士、3名医生。其中,护士负责卫生消毒、标本统计、执行医嘱等,还要随时观察病房需要;医生则根据病人情况实时研判,调整诊疗方案。

值班医生要一直待到早上8点半,趁回清洁区喝水的间隙,记者和值班医生张巍聊了几句。“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就好。”张巍今年40岁出头,从正月初一忙到现在,还没回过家。他说:“很想念老婆孩子。”

护士文媛说,有一次患者情况危急,张医生来不及做好全套防护就冲进了病房。张巍说:“我小时候3000米跑得特快,身体底子好,我这样‘百毒不侵’的人就该冲在前面。”

对自己“宽松”,对别人却很“严苛”。在ICU采访的时候,张巍几次催促:“你们记者在ICU待着太危险,快点回清洁区吧,我们不放心。”

每一位重症病人的康复背后,是医护人员的倾情付出。金银潭医院已累计出院近1200人,治愈率稳步提高。

当晚临近12点,记者见到一位穿着绿色格纹衣服的老年患者,他面带笑容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刚来时王老病情很重,一说话就喘。”负责照顾的护士说,近来他的状况有所好转,能开玩笑了。

凌晨3点多,下一班护士们正准备进病房。雨声仍急,灯火通明,看不清他们的面庞,只听到一句齐声的“武汉加油”。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47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陈薇——奋发努力不负时代

“中国人的精神是打不垮的,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生生不息。”11月9日晚播出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感慨地说:“只要保持这股劲头,在科研道路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娄山关’,就没有攻不下的‘腊子口’。”

新冠疫情发生后,陈薇闻令而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逆行”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由她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尤其在生物安全、疫情处置等方面业绩显著,为无数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月26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四天,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疫情就是命令。为了人民群众的平安,陈薇一直带领团队和时间赛跑。专家组成员张珂告诉记者,帐篷实验室搭设完成后,陈薇院士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实地检验各类装备;队员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都会逐人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并不断激励鼓舞大家;她在一线通宵达旦工作,3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圈儿,白头发却多了不少……大家都说,看到陈薇总是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工作,既心疼又踏实。

在陈薇指挥下,抵达武汉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迅速搭建起来。在这个实验室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疫苗,是目前抗击新冠疫情最有力的科技武器。“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陈薇说。在武汉一线,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科研团队夜以继日,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

9月7日,陈薇表示,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陈薇骄傲地说。

除了新冠疫苗,陈薇还率领团队研发新药,加紧研制针对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

此次奔赴武汉,陈薇已不是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29年来,在与病毒的较量中,陈薇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军功章——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受实验环境限制,陈薇很少喝水,也很少去洗手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团队研制出“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陈薇也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率队赴非。同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病毒“打交道”的经验,她与科研团队才能够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我和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9月8日,当陈薇走上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主席台时,陈薇的母亲在电视上一眼就看到女儿的变化。“她变老了,都有白头发了。这次她真是操心了。”陈薇却说:“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81位用户喜欢。

张定宇——不辞辛劳托起希望

最早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先打响的地方。56岁的院长张定宇,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带领全院干部职工与病魔展开争夺,累计救治2800余名新冠疫情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重大贡献。9月8日,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29日,张定宇和同事收到上级部门的通知,赶往湖北省新华医院会诊。根据多年的传染病防治经验,他感觉这次的“肺炎”不同寻常。金银潭医院第一时间开启紧急通道,当晚6名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和3名家属,首批收治入院。

在得知这9名患者的咽拭子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后,张定宇当即决定做肺泡灌洗采样,分别送往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市疾控中心。这珍贵的第一份临床样本,为后来科学家们成功分离出病毒颗粒和基因序列、发现并确认新冠病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春节前一周,转诊患者急剧增多,医护人员告急,防护用品也告急。此前,张定宇已经紧急安排医院采购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设备,不断腾退新的病房和病区,为持续增多的患者预留床位。春节前夕,有600张病床的金银潭医院21个病区全部改造、消毒、布置完毕,投入使用。

就在金银潭医院全力以赴与病毒竞速、与时间赛跑之时,坏消息接踵而至:张定宇的妻子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门诊部负责接诊,不幸感染新冠疫情;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也不幸感染,且是重症……然而张定宇却连去探望一眼的时间都没有,他经常深夜两点才躺下,4点就被手机铃声叫醒。

重压之下,同事们无私无畏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张定宇。“全院257名党员,争相奔赴急难险重岗位,没有一个逃兵。”张定宇说。南六病区主任陈南山临危受命,参与两个ICU病区建立,最多的时候,1人管理近百名病人;重症隔离病区医生涂盛锦和同在隔离病房做护士的妻子曹珊,把酒店房间让给外地援助医生,以车为家睡了近一个月……

随着援鄂医疗队陆续驰援,超负荷的医务人员终于能喘口气,但张定宇却停不下来。“从病房改造、院感防护措施到患者的具体用药和治疗,他都亲力亲为。”金银潭医院新冠疫情患者复诊办公室护士长李彩红说。

张定宇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性格风风火火、脾气急、嗓门大。疫情发生以来,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有同事见他上楼很费劲,想扶一下,却被他谢绝,“我自己可以走!”

在一次病区主任见面会结束后,张定宇说出了实情:“兄弟姐妹们,我得了渐冻症,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抢回更多患者!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拜托大家了!”他双手抱拳,深鞠一躬。大家这才知道,从前年开始,他们的院长走路愈发僵硬,不是因为腿脚不好,而是身患这种罕见的绝症:患者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能力。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双眼。在院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带动下,金银潭医院广大医务人员更加勇敢地投入医疗救治中。除了常规疗法,他们还在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患者多种疗法并辅以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等治疗,大大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病亡率。

如今,已经担任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的张定宇,仍然兼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他一如既往地忙碌,“冬季来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丝毫不能放松。”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8篇范文)

2020年2月1日下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走进一名自称退役军人的年轻人,向医护人员捐赠医用口罩1500个。医院工作人员反复询问捐赠人姓名未果后,出具了这样一份感谢信:“亲爱的退役军人: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您向我院捐赠医用口罩1500个。我院将严格管理捐赠物资,确保每一份爱心捐赠物资都用于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为您在特殊时期对我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力支持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抗疫期间医护人员信息

  •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8篇范文)
  •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事迹(8篇范文)91人关注

    2020年2月1日下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走进一名自称退役军人的年轻人,向医护人员捐赠医用口罩1500个。医院工作人员反复询问捐赠人姓名未果后,出具了这样一份感谢信:“亲 ...[更多]